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
数据库基础知识讲解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与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不断地在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完善和更新,成为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支持工具。本章主要介绍信息系统发展出现的新的应用分支,即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

第一节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以日常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学的或智能的方法,对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在企业发展、市场经营战略等重大问题上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帮助的计算机系统。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以求解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为特征。企业中较高层的决策问题本质上属于宏观的定性问题,要求决策者快速做出决策。这种问题结构化较差,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较少,往往具有不精确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将这种不精确、不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然后使用统计、概率等数学方法实现。但这种模拟需要众多的假设和近似,使最终模型与实际差别很大。显然,对这种复杂的、结构化差的问题,使用传统的定量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促成了DSS的快速发展。

自70 年代提出决策支持系统(DSS) 以来,DSS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1980年R.H.Sprague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三部件结构,即对话部件、数据部件(数据库DB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部件(模型库MB和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

1981年R.H.Bonzeck等提出了DSS三系统结构,即语言系统(LS)、

问题处理系统(PPS)、知识系统(KS)。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专家系统是定性分析辅助决策,它和以定量分析辅助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辅助决策能力。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二.DSS的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可能实现的结构是把系统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与用户进行对话、接收命令,提供决策结果的人机交互子系统。

·对决策用的数据进行管理的数据库子系统。

·决策模型库子系统。

而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管理系统。DSS的三库结构模型如下所示。

用户

(一)人机对话部件

DSS不能代替人的决策,它只能支持人的决策,因此人机对话部件是DSS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机对话部件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供多种多样的显示和对话形式。2.输入输出转换。3.问题处理。

(二)数据部件

数据部件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用来存储大量决策所需要的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修改和维护DSS所需要的各类数据,及实现数据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人机对话管理系统的联结。

数据管理系统必须为决策支持的分析处理提供以下服务:

(1)根据主题需要,从数据库中抽取分析用的数据。为此在抽取过程中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求和、统计等处理,抽取的过程实际上是数据的再组织。

(2)在抽取过程中,完成数据净化,即去掉不合格的原始数据,必要时还必须对缺损的数据加以补充。

(3)在改变分析、决策的主题时,可以按主题进行数据查询与访问。

(4)采用脱机大容量存储、联机磁盘存储、内存存储的多级存储模式,解决数据量巨大及按照主题、粒度划分的数据组织问题。

(三)模型部件

模型部件由模型库和模型库管理系统组成。

1.模型库

模型库用来存放模型。模型总是以某种计算机程序形式表示的,如数据、语句、子程序甚至对象等。模型可以以某种方式运行,进行输入、输出、计算等处理。这种形式的属性是无法或很难以类似于数据组织的形式来描述的。

按经济内容划分,模型可以分为:

(1)预测模型:如产量预测模型、消费预测模型等;

(2)综合平衡模型:如生产计划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

(3)结构优化类模型:如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工业结构优化模型等;

(4)经济控制类模型:如财政、税收、信贷、物价、工资、汇率等对国家经济的综合控制模型等。

2.模型库管理系统

模型库管理系统是用于管理模型库的。为了适应模型的静态与动态特征,模型库管理系统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1)模型库的静态管理,包括对模型库的建立、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模型字典的维护;有关模型的各种计算机程序的维护,如源程序、执行程序等的管理和维护。

(2)模型的动态管理即运行管理,它是把模型看作一个活动的实体进行动态的管理。它的功能一是控制模型的运行。模型不但可以单独运行,还可以组合运行。运行控制机构必须能够提供顺序、选择、循环等三种基本的运行控制。二是负责模型与数据库部件之间的联系。在模型运行是,规定输入输出数据的来源及去向,并同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而R.H.Bonzeck于1881年提出的DSS结构,是DSS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一种结构。他认为,DSS包含三个主要部分:语言系统(LS)、知识系统(KS)以及问题处理系统(PPS)。这就是LKP模式。

用户

其中:

.语言系统:是提供给决策者的所有语言能力的总和。一个语言系统既包含检索语言(它可由用户或模型来检索数据的语言),也包含计算语言(它由用户操纵模型计算的语言)。语言系统提供给制定决策的用户所允许使用的语句、命令、表达式等用来表述决策问题。

.知识系统:是有关问题领域的知识主体。知识系统中的知识可能为数据、模型、方法、规则或过程,也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诸如成功的、失败的经验或教训等等。但知识库中不可能存储所有的知识,而是针对具体的决策问题类型,来建立不同的知识库系统,并随时需要不断更新。

.问题处理系统: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处理的方法、途径,利用语言系统对问题教训形式化描述,写出问题求解过程,利用知识系统提供的知识进行求解,最后得出问题的解答。产生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支持决策。

LKP结构强调问题处理系统的重要性、强调语言系统和把数据、模型、规则统一归为知识系统。这种结构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三.DSS的关键技术

(一)模型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二)部件接口(三)系统综合集成

四.DSS的研制

由于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现在尚无一套统一的理论,同时决策问题具有随机性的,即决策人所面临的情况是在变化中、因此,DSS的研制只能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试制过程。这种反复迭代过程也称"适应性设计"过程:根据用户或决策者提出的粗略的要求,大致分析系统应做什么,由用户与研制人员共同商定先解决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着手设计出一个雏型来,然后配以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把这个雏型系统实现出来,交用户或决策者试用,经过用户或决策者使用一段时期后,即可根据用户的意见,对这个雏型系统加以修改或扩充以及增加新的功能。如此反复迭代,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等过程,每迭代一次,系统就越能满足用户的决策要求,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用以支持一系列的决策问题。

五.DSS与MIS的区别

对DSS与MIS的关系,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MIS是DSS的一部分。坚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DSS 的辅助决策过程离不开基础数据,而MIS所收集和储存的基础数据正是DSS最基本的数据源,是DSS的工作基础。所以,MIS是DSS 的组成部分,是组成DSS的基础。

(2)认为DSS是MIS的一部分。这种人认为:MIS是为管理工作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处理系统,除了例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之

外,也包括了为决策服务的各种信息,因而,DSS是MIS中的一部分。

(3)DSS与MIS是统一信息系统中的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配合的不同部分。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许多应用系统,都是既有处理例行日常事务的功能,又有某种决策支持的功能(如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等),当然,这两部分的侧重点或构成比例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4)DSS和MIS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历史看,计算机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和决策支持系统阶段。由于DSS在管理活动的应用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把DSS和MIS看作是计算机应用于管理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比较恰当的。

DSS与MIS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系统的对象和开发的方法上,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处理工作认识深入的发展过程,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DSS与MIS有着各自的地位与作用,相互不能代替。DSS与MIS的主要区别在:

(1)在系统目标方面:MIS主要完成例行管理活动中相对稳定的信息处理,它提供的报表和数据一般只与管理决策间接相关,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高效性,即提高系统中的工作效率和效能。

而DSS主要是支持决策活动,提供决策的备选方案并给出相关结果,便于决策者探讨问题、作出判断,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有效性,即提高

效益。

(2)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MIS分析侧重于总体的信息需要;它强调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系统,要求系统的客观性,使系统设计符合实际情况。

而DSS分析侧重于决策者个人的需要;它强调实现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适应性强的支持系统,DSS要求发挥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力、创造力等作用,使决策更加正确。

(3)在数据处理方面:MIS着重于解决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要求保证数据的计算精度和传递速度,一般是考虑符合现状,满足企业内部数据处理要求。

而DSS着重于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考虑的是数据的总的趋向性及综合性指标,充分注重系统未来的发展,进行的是历史和外部数据处理。

当然,DSS与MIS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企业在原有MIS的基础上,增加模型库极其管理系统,增加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也可以将MIS改造成为一个支持决策的DSS。

第二节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辅助决策的能力。

与其它的信息系统相比,办公自动化较少涉及到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决策模型而比较多考虑的是自动化的办公设备,随着办公设备的不断完善与革新,办公自动化将为未来的信息化的社会提供一个高效、迅速甚至智能化的办公环境。

总之,利用办公自动化,人们通过键盘就可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各种资料的汇总、分类与统计、编制计划并进行成本核算,编写和打印各种文件,使文书处理、人事档案、劳资管理等办公管理工作全面自动化。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一)文字和文档处理子系统

用户能建立、编辑、打印、删除和阅读文档。因此它包括了功能全面的字处理编辑软、硬件设备及其它文件柜功能。使用字处理功能编写的文档还可以附到报文中通过电子邮件发到网上任何用户。

(二)文件管理子系统

子系统可象手工的文件归档系统那样命名文件柜、柜中文件夹、文件夹中的文件。用户按照文件柜---文件夹---文件的层次来建立、加入、修改、发送、接收、查看文件。

(三)局域网内的电子邮件子系统

该子系统提供在网上交换报文和文档的手段。包括邮件系统的全部功能---选择、建立、编辑、删除、阅读、索引、查询索引等。可极大地方便局域网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

(四)日程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在保护个人隐私原则下进行个人事务处理。如个人日志、个人活动安排、会议预约的管理、显示和备忘提醒。可以和系统中其它人员一起安排会议,向与会者发送电子邮件以确认会议计划。

(五)管理控制子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应具备以上的办公事务处理功能,而且应具备各类控制功能。包括企业单位的计划、作业、财务、物资、人事等的管理。支持管理控制层次各个部门如行政系统的委、办、厅、局,企业组织的各职能科室的工作。

(六)行政和决策支持子系统

该子系统提供分析数据、辅助政策制定、提供对策方案的能力。支

持部门中高层领导部门如经理办公室、综合处、调研室、政策室的工作。

总之,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软件系统,它综合了文字处理、文件管理、电子邮件、日程安排、管理控制、决策分析的各种软件工具,使它们成为一体,能灵活、协调和以一致的方式运行,各种软件具有互操作性。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一)提高了办公效率

将大量具体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纳入计算机管理,使办公人员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 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

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使信息来源变得准确、及时、可靠,大大减少了手工作业而产生的错误、遗漏和偏见,为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三)促进了管理的现代化

计算机所具有的统计功能,为机关办公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考核数据,有利于实现机关工作的目标管理。推动了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实行现代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办公自动化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办公制度和管理体制为基础,因此它反过来可以促进办公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管理现代化,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办公自动化的主要支柱。它包括计算机、终端、各种外部设备以及各个层次、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

(二)通信技术

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加速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就要利用网络和通信技术。通信是办公自动化的动脉。

(三)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和利用等。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结构复杂、信息量大,信息以数据、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出现,这就是多媒体数据,为此必须解决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技术。

(四)人机工程技术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广大办公人员使用、服务的系统,其实质是一个人---机系统。人机工程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使工艺技术最适合于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把适合于人干的工作和适合于机器干的工作区分开来,各有分工。人机工程要研究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研究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人的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的影响。应尽量避免人对机器产生的消极因素,尽可能使机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使人和机器处于最佳协调的工作状态,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佳总体效益的目的。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的一些考虑

(一)系统的定位应以实用和技术成熟为原则

(二)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环境的选择

系统在软硬件运行环境及数据库的选择上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实

际情况量力而行,力求达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三)对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式的认识

从技术上来看办公自动化完全可实现无纸办公,但短期内要想完全用电子模式取代纸制办公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然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无纸办公,那么在实际实施时纸制办公模式和电子办公模式同时并存就理所当然。在这种格局下电子办公模式必须和

纸制办公模式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为纸制办公模式服务,充分发挥电子办公模式的优点,达到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建设办公自动化才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否则,只能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当成一种摆设而毫无实际意义。

(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实际使用方式

系统在设计时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系统自动化到什么程度。

第三节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是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意为制造资源计划。其借助产品和部件的构成数据、工艺数据和设备状况数据,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对加工过程和外购原材料、零部件需求,这样,对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实现了一定意义上优化的科学管理,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平衡计划、采购库存和控制、生产成本核算、供应链计划控制等,使原来需要大量人力、时间也很难做到的计划调整和优化成为可能。企业对市场应变能力从管理角度得以保证。

一.MRPII的发展过程

(一)60年代的时段式MRP系统

60年代时段式MRP是为解决订货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它首先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其次在库存状态数据中引入了时间分段的概念。所谓时间分段,就是给库存状态数据加上时间坐标,亦即按具体的日期或计划时区记录和存储状态数据,从而解决了何时订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

(二)70年代的闭环式MRP系统

闭环MRP系统除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

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原理是根据长期生产计划制定短期主生产计划,而这个主生产计划必须经过生产能力负荷分析,才能够真正具有可行性。然后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将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其工作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的封闭循环过程。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机器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与控制,这一点已大大超越了MRP系统的资源计划范围,从而使生产管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三)80年代的MRPⅡ系统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最终,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Ⅱ。

二.MRPⅡ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工具

MRPⅡ强调的是计划和控制系统,是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统一。MRP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系统的模拟功能,来编制合理的计划,以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形成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推行MRPⅡ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规范企业各项管理,改善人工管理系统中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习惯和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同时,MRPⅡ作为一种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数据必须规范、统一和准确,这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有了准确的数据,还必须进行及时加工处理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依据。这样,

企业的各种数据可以通过MPRⅡ管理思想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为企业信息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

我国企业当前的薄弱环节是新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能力弱,其管理模式是历史形成的所谓“大而全”或“小而全”,粗放而缺少优化。MRPⅡ系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现代化的潮流。其抓住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目标.以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为切入点,力图用高新技术解决我国企业的难点问题,为我国企业如何摆脱当前困境,重振国有企业的雄风提供了有方法。

三.MRPⅡ管理方法的主要特点

(一)管理系统性

MRPⅡ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系统。其中,生产和财务两个子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MRPⅡ这一项系统工程,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成一个整体,各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它职能的关系。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块分割、各行其事的局面应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二)数据共享性

MRPⅡ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作为一种制造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任何一种数据的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

(三)动态反馈性

MRPⅡ能跟踪和反应随机多变的实际情况,使之协调、平衡。管理人员依据及时的反馈信息,分析、判断、调整、组织和生产。

(四)模拟预见性

MRPⅡ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末来将要

发生的结果。因此,它也是企业上层管理机构的决策工具。

四.我国企业如何实施MRPⅡ系统

(一)企业领导重视,管理人员积极参与

(二)积极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的MRPⅡ软件

(三)重视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工作

(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五)选择合适的实施手段和技术支持

第四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按照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哲理构成的企业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可称之谓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显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一种哲理、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它可以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把过去建立的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有机地连接起来,让企业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实行全局的优化运行。

例如,企业要制作机器零件,只需将零件制作草图输入辅助设计的计算机里,计算机系统随即自动生成加工工艺流程和数控程序,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生产车间,车间的计算机接到信息后,指挥运货小车自动从仓库运来用于制作零件的毛坯,然后安装到柔性线上,不同类型的设备就可以根据设计好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工作。当然,由于生产企业的不同,CIMS不会具有统一的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现代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它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活动。

一.CIMS的总体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出版的有关CIMS的图书资料几乎都属于同一种模式,即CIMS由以下五大分系统组成:

(1)管理信息系统(MIS)

(2) 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制造系统(CAD/CAPP/CAM)

(3)制造自动化或柔性制造系统(FMS)

(4)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CAQ)

(5) 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

但这些子系统并非是各自为政的独立系统,而是基于网络、数据库支撑环境的集成系统,它有机地把企业经营系统、人的系统和技术系统统一起来,在总体上协调各部门的活动,使企业成为各部分相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

二.企业特点与CIMS分类

CIMS分类的本质要素应是实现系统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所在,是影响CIMS发挥整体效益的技术关键所在。

(一)离散型企业与CAD/CAM型CIMS

所谓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一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为了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人们早就注意到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自动化与计算机化。如加工过程采用数控机床(NC)和柔性加工中心(FMC),工件的运送采用自动导引小车(AGV),还有产品设计与编程(CAD/CAPP/CAM)、材料资源规划(MRPⅡ)、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MIS/DSS)也都可用计算机实现。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将以上这些功能集成起

来,便形成了典型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这也是多年来人们取得统一认识的CIMS模式。

由于机械加工企业是以产品的功能、外型与成本为主要竞争内容,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顾客,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成为生产的关键与核心。是否具有强大的适于本企业生产、研究与改型的CAD/CAM软、硬件,便成为企业能否适时推出新颖实用商品的关键。

鉴于此,可以将这类传统的CIMS称之为CAD/CAM型CIMS,以便与其它类型的CIMS相区别。

(二)流程型企业与过程数模型CIMS

所谓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

不难看出,许多流程型企业都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品品种稳定,生产量大。它们的产品常常不是以新取胜,而是以质和价取胜。因此,企业的自动化目标是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佳状态,节省原材料,降低能耗与其它消耗,提高产品的收得率与优质品率,提高设备的寿命等。鉴于此,可以将此类CIMS称之为过程数模型CIMS。显然,产品的设计(CAD)在这里并不主要。企业为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是完全必要的。为此,建立企业的最优产品结构模型也应是功能集成的重要内容。有人也将这类CIMS称之为CIPS(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ing System)。

(三)混合型企业与计划调度型CIMS

所谓混合型企业是指其生产活动中既有流程型特征,又有离散型特征,如钢铁企业等。在这里,高炉炼铁或转(电)炉炼钢、连续铸造、热带连轧或冷带连轧等每道工序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生产过程,但在各个工序间的衔接是靠分离的铁(钢)水罐、铸坯、铸锭、钢卷等实现

的。作为企业的宏观运行不仅存在物流平衡和资源(设备等)平衡问题,而且由于是高温作业,还存在温度平衡和时间平衡(列车时刻表)问题。因此,这类企业实现CIMS时,不仅要解决好每道工序的自动化问题,而且要解决好各工序间的所有平衡问题。

由此可见,工序的过程控制是系统功能集成的基础与前提。而系统功能集成的技术难点与关键是如何取代或基本取代人的计划与调度功能,这一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钢铁行业的关注。鉴于此,可以称此类CIMS为计划调度型CIMS。

应该承认混合型企业也是各种各样的,集成的难点与关键也会不尽相同。因此,也不好一概而论混合型企业的CIMS都应归属为计划调度型CIMS。

三.CIMS工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技改”观念,实施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二)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四)高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企业实施CIMS的主要因素

(一)实施CIMS工程应具有中国特色

CIMS是源于美国,倍受工业发达国家重视的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技术,国情不同,发展重点也不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863/CIMS专家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企业搞CIMS没有走向工厂全盘自动化和无人化工厂的误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CIMS道路。

我们不应盲目追求底层设备的自动化,而把重点放在信息集成和改进经营机制方面。CIMS是一种经营哲理,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因

此在开展CIMS工作时必须围绕企业经营需求,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认真贯彻国家863/CIMS主题专家组提出的实施CIMS的16字方针: 效益驱动、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使CIMS工作的开展确实给企业带来效益。

(二)认真开展需求分析,改进经营机制

CIMS工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工作。需求分析做得好,才能真正找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瓶颈环节,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重点突破,也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CIMS的效益。要想需求分析做得好,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应用CIMS的有效方式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是建设CIMS这样大型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的正确做法。它使CIMS工程的实施从整体分阶段、有步骤、有序地进行,既减少企业投资压力,也减少了建设过程的风险。

(四)要有一支合格的CIMS技术队伍

CIMS是项高科技项目,它需要众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骨干的参与。为此,需要造就一支能够献身于CIMS的技术骨干队伍。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锻炼和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力争使更多的工作人员懂得CIMS、热爱CIMS、学习CIMS、参加CIMS。另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

(五)实施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良好的合作

由于CIMS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及对科研资金的需求,单靠企业一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厂、学、研相结合是成功实施CIMS的保证。

第五节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即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

置、综合管理的应用系统。随着国内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原有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运作的需要,转而采用如ERP等国际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软件包,以实现企业运作的现代化。

一.ERP的发展

在80年代,企业组织是按功能划分的,整个企业按不同职能分成各个独立的部门。这种组织结构能使企业内部运作有条不紊,但企业的整体产出却没有提高。

到90年代初,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人们认识到企业整体运作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性,为此,美国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总结了MRPⅡ软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并很快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许多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通过ERP,将原来分离的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产出,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世的。目前,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ERP已不再是MRPⅡ的简单扩展,而是更深层地反映了九十年代企业在全球性市场竞争环境下,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从强化管理入手,加强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内部的管理业务流程,更需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工厂加工生产、分销与发货以及客户的售后服务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ERP系统是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产物,是企业当今面临新挑战的工具,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二.ERP系统的作用

1.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

2.它将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

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3.ERP系统提供了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

4.从系统功能上来看,ERP系统虽然只是比MRPⅡ系统增加了一些功能子系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正是这些功能子系统把企业所有的制造场所、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5.传统的MRP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

三.ERP的新技术

(一)动态企业建模(DEM)

所谓动态企业建模,就是实际运用为客户定制的知识工具、方法和业务参考模型建立企业管理模型。动态企业建模技术DEM(Dynamic Enterprise Module)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动态重整过程的需求,它具有能够消除ERP软件与企业管理"捆绑"的功能(如同开放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硬件环境间的分离),可支持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灵活地紧跟瞬变的市场发展并不断改变,有助于动态实现企业重整过程。它必将是下个世纪ERP系统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智能资源计划(IRP)

IRP(Intelligent Resource Planning ) 智能资源计划是一种具有智能及优化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它打破了以前所有那些"面向事务

南京理工大学《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60(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在答题纸上涂黑) 1.一个事务中的一组更新操作是一个整体,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这是事务的:A.原子性B.一致性 C.隔离性 D.持久性 2.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一个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A.外模式 B.模式 C.存储模式D.模式 3.关于联系的多重性,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一个多对多的联系中允许多对一的情形。 B.一个多对多的联系中允许一对一的情形。 C.一个多对一的联系中允许一对一的情形。 D.一个多对一的联系中允许多对多的情形。 4.考虑学校里的"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该联系的多重性应该是: A. 一对一 B. 多对一 C. 一对多 D. 多对多 5.下面哪种约束要求一组属性在同一实体集任意两个不同实体上的取值不同。 A. 键(key)约束。 B. 单值约束。 C. 参照完整性。 D. 域(domain)约束 6.关系模型要求各元组的每个分量的值必须是原子性的。对原子性,下面哪种解释不正确:A.每个属性都没有部结构。 B.每个属性都不可再分解。 C.各属性值应属于某种基本数据类型。 D.属性值不允许为NULL。 7.对于一个关系的属性(列)集合和元组(行)集合,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改变属性的排列次序不影响该关系。 B.改变元组的排列次序不影响该关系。 C.改变元组的排列次序会改变该关系。 D.关系的模式包括其名称及其属性集合。 8.若R是实体集R1与R2间的一个多对多联系,将其转换为关系R',哪种说法不正确:A.R'属性应包括R1与R2的所有属性。 B.R'属性应包括R1与R2的键属性。 C.R1与R2的键属性共同构成R'的键。 D.R'的属性应包括R自身定义的属性。 9.关于函数依赖的判断,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若任意两元组在属性A上一致,在B上也一致,则有A → B成立。 B.若任意两元组在属性A上一致,在B上不一致,则A → B不成立。 C.若任意两元组在属性A上不可能一致,则不管在B上是否一致,有A → B成立。

数据库基本知识(自己整理,初学者可以看一下,基于某MySql)

数据库

1常见数据库 1.1MySql : 甲骨文 1.2Oracle: 甲骨文 1.3SQL Server: 微软 1.4Sybase: 赛尔斯 1.5DB2: IBM 2MySql基础知识 2.1关系结构数据模型数据库 2.2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2.2.1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来定义数据库对象:库、表、列等 操作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IF NOT EXISTS]mydb1 USE mydb1 DROP DATABASE [IF NOT EXISTS] mydb1

ALTER DATABASE mydb1 CHARACTER SET utf8 操作表 插入表 CREATE TABLE stu( sid CHAR(6), sname VARCHAR(20), age INT, gender VARCHAR(10) ); 更改表 ALTER TABLE t_user ADD (student varcher(20)) ALTER TABLE t_user MODIFY gender CHAR(20) ALTER TABLE t_user CHANGE gender VARCHER(20) ALTER TABLE t_user REMANE genderTO genders ALTER TABLE t_user DROP gender 删除表 DROP TABLE t_user 2.2.2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来定义数据库记录(数据) 插入数据 INSERT INTO t_user VALUES() INSERT INTO 表名 VALUES(值1,值2,…)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知识点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 1.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以适合于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数据是形成信息的源泉,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是数据的内涵。 信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BS的核心):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可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带有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相关硬件、软件和各类人员组成。 2.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没有直接存储设备、操作系统、管理软件 2.文件系统阶段:把计算机众多数据组织成相互独立的数据文件 3.数据库系统阶段:一定的格式、统一管理、冗余度小 4.分布式数据库阶段:物理上分离、逻辑上统一 5.面向对象数据库阶段 3. 数据模型: (1)基本概念: 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形式框架,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操作、数据语义以及数据一致性的概念工具。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强调语义表达功能。 实体: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属性:描述实体的特征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主键:用来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合 联系(1:1,1:n,m:n):实体集之间的关系,反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联系也是主体,也可具有属性

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关系的模型。本质是一张表。 关系、关系模式:1:1关系名(属性1,属性2,……) 1:n 将1的主键放入n中学生(班级编号,……) n:m 将实体的主键放入关系的属性中 (2)E-R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构建E-R模型、画出E-R图 实体集:矩形框 属性:椭圆 联系:菱形 (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的性质 数据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 关系运算:选择(减少个体保留所有属性)、投影(所有个体的部分属性)、联结 (4)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实体、参照、自定义) 实体:主键不能为空 参照:外键为空或在其担任主键的实体集中存在 自定义:用户自己定义的语义要求 第二章A ccess数据库与表的操作 1. Access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2. 基本概念:Access数据库、表、记录、字段 3. 使用表设计器创建表 (1)字段名命名规则 不能空格开头、不能用.!()[]、最长64个字符 (2)字段类型:文本、数字、日期/时间、是/否、查阅向导(备选项中选择) (3)字段属性:字段大小、输入掩码(控制数据的输入)、有效性规则(规范、核查)、有效性文本(提示信息)、默认值、索引(搜索或排序的根据,加快查询速度)、必填字段 (4)设置主键

SQL数据库基础知识集合

1、数据库简介: 数据库是专门开发数据管理的软件,或者说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就是数据库。 数据库存在的意义就是:减轻开发人员的负担。数据库是一个综合的软件,那么我们不需要队要进行2进制保存数据进行处理了,但是却是要与数据库产生交互,那么命令式SQL,有技巧的,数据库就是万物皆关系(面向对象,万物皆是对象)有所区别。 2、数据库的发展: 一开始的是层次化的数据与网状数据库,后来也发现使用确实很麻烦。 于是到了1970年EF.Cold博士(IBM公司的研究员)开创了关系性的数据库的先驱,发表了关系性数据库的论文,但是由于当时电脑硬件的局限性,大家觉得跑如此大的程序不值得。后来,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带领Oracle投入到关系型数据库的研发,并且得到了一个大客户—美国国防部。随即开始世界刮起了关系数据库的旋风,随后各个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数据库系统。比如:IBM的DB2 ,还有风靡一时的DBS3。 但是随即出现不兼容的问题,由于最早的时候都没有进行没规范。所以到最后各个数据库巨头统一了操纵数据库的SQL(结构化Struct数据查询语言)变成了标准语言,而关系型数据库也俨然变成大家的宠儿,Oracle也从一个小公司,变成现在的数据库巨头,而我们的微软也推出了SQLServer。当然还有PHPer的最爱mySQL。但是mySQL被SUN,SUN 被Oracle收购,现在有免费版与收费专业版了。所以我们学习SQL语言的时候,先学共同点,再学特异性。各种数据库软件在使用上有一点区别。 3、数据库系统详解: 为适应数据处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数据处理的核心机构。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和大容量存储器提供了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的条件。 数据库系统一般由4个部分组成: 数据库,即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或其他外存介质上、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个体)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组能完成描述、管理、维护子数据库的程序系统。它按照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法完成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的操作。 数据库管理员(DBA)。 用户和应用程序。(微软的称作SSMS) 4、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1、能够保证数据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相互独立有利于加快软件开发速度,节省开发费用。 2、冗余数据少,数据共享程度高。 3、系统的用户接口简单,用户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4、能够确保系统运行可靠,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排除,能够保护数据不受非受权者访问或破坏,能够防止错误数据的产生,一旦产生也能及时发现。 5、有重新组织数据的能力,能改变数据的存储结构或数据存储位置,以适应用户操作特性的变化,改善由于频繁插入、删除操作造成的数据组织零乱和时空性能变坏的状况。 6、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可维护性。 7、能够充分描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5、数据库(Database): 由众多的数据、数据表、约束、存储过程、函数、视图、索引构成的一个数据存储与交互单元,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6、数据表(table): 数据表,实际上是一个二维表。一般是围绕一个事务、动作记录,或者是一个信息主题作为一个数据表。数据表由行与列构成。 7、列(column、field): 列,其实就是字段。也是决定了信息的基本单元。列,包含有数据类型的设定。 8、行(row、record): 行,实际上就是一条基本信息。一行包含了多列数据的存储的信息。所以一行也有一条记录之称。 9、行业(trade) 一个行业一种需求,没一个需求每一种数据库的设计模式与思想。每个行业的数据设计的重点都是不同的。侧重查询(要求低范式)还是操作(要求搞范式)就是自己选择的问题了。 10、索引(index) 索引是一个单独的、物理的数据库结构,它是某个表中一列或若干列值的集合和相应的指向表中物理标识这些值的数据页的逻辑指针清单。索引其实就是一个B+树,但是这个索引是N^n层数次方的。目的就是在数据库中划分出一定的区域优化查询。可以提升大量数据的查询速度。索引一般可以分为:基于字段优化查询速度的普通索引、唯一性索引、主键索引、全文索引、单列与多列索引。现在由于数据库系统的不断升级,我们只要设定索引就可以了,不需要特殊的维护。而且数据在查询的时候也会根据查询适当地选择是利用索引查询,还是仅仅是表查询。由于数据库系统的发展,系统内部已经自动帮我们完成对索引的维护。但是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索引的损耗问题。数据库DB就像是一个字典,索引就是根据指定字段制成的快速指向。由于只是指向数据对象标识,真正的数据是存储在DB中,所以查询速度极快。但是额外的内存与硬盘花销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增加、删除、修改时数据库都要对索引进行维护,但是这样也是为了最后查询的效率的提升,特别适合W行级别的数据查询。而索引可以分为:隐式索引(针对单个字段)、唯一索引(唯一约束)、函数索引(函数(字段))、聚簇索引(主键)、组合索引(最多16个field)与全文索引(text)。一般索引会占用原数据库大小的20%。 11、视图(view) 固化的子查询,将一个子查询起了一个固化的名字,保存在数据库中,方便以后的使用。其实调用大量的Join来进行一个查询一般也是用视图。视图与索引都是为了优化查询的速度与语句。视图是优化语句,索引是优化单查速度。一般是DBA来设定数据库的视图,封装内部数据库的数据关系,范式修改数据容易了,视图让我们查询复杂关系的数据变得容易。 12、触发器(trigger) 触发器(trigger)是个特殊的存储过程,它的执行不是由程序调用,也不是手工启动,而是由个事件来触发,比如当对一个表进行操作(insert,delete,update)时就会激活它执行。触发器经常用于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业务规则等。触发器可以从DBA_TRIGGERS ,USER_TRIGGERS 数据字典中查到。 13、SQLServer数据类型详解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论 本章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本章重点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系统组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三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的特点。重点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有关知识。 1.1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数据作为表达信息的一种量化符号,正在成为人们处理信息时重要的操作对象。所谓数据处理就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类、排序、检索、维护、加工、统计和传输等一系列工作全部过程的概述。数据处理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数据海洋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信息,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决策依据。数据管理则是指对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心。数据处理工作由来以久,早在1880年美国进行人口普查统计时,就已采用穿孔卡片来存储人口普查数据,并采用机械设备来完成对这些普查数据所进行的处理工作。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其后其硬件、软件的迅速发展,加之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数据管理进入一个革命性阶段提供有力的支持。根据数据和应用程序相互依赖关系、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操作方式,数据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和数据库管理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于六十年代以前,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才刚刚起步,数据管理中全部工作,都必须要由应用程序员自己设计程序完成去完成。由于需要与计算机硬件以及各外部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直接打交道,程序员们常常需要编制大量重复的数据管理基本程序。数据的逻辑组织与它的物理组织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当数据的逻辑组织、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进行数据管理工作的许多应用程序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编制。这样就给数据管理的维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并且由于一组数据常常只对应于一种应用程序,因此很难实现多个不同应用程序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存在着大量重复数据,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2】文件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于六十年代,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以及系统软件尤其是文件系统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利用文件系统来帮助完成数据管理工作,具体讲就是:数据以多种组织结构(如顺序文件组织、索引文件文件组织和直接存取文件组织等)的文件形式保存在外部存储设备上,用户通过文件系统而无需直接与外部设备打交道,以此来完成数据的修改、插入、删除、检索等管理操作;使用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减轻进行数据管理的应用程序工作量,更重要地是,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发生变化时,数据的逻辑组织可以不受任何影响,从而保证了基于数据逻辑组织所编制的应用程序也可以不受硬件设备变化的影响。这样就使得程序和数据之间具有了一定的相互独立性。 但由于数据文件的逻辑结构完全是根据应用程序的具体要求而设计,它的管理与维护完全是由应用程序本身来完成,因此数据文件的逻辑结构与应用程序密切相关,当数据的逻辑结构需要修改时,应用程序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修改;同样当应用程序需要进行变动时,常常又会要求数据的逻辑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管理中的维护工作量也是较大的。更主要的是由于采用文件的形式来进行数据管理工作,常常需要将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人为地分割成若干相互独立的文件,以便通过基于文件系统的编程来实现来对它们的管理操作。这样做同样会导致数据的过多冗余和增加数据维护工作的复杂性。例如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和医务部门对学生数据信息的管理,这三个部门中

数据库面试基础知识总结

1. 数据抽象:物理抽象、概念抽象、视图级抽象,内模式、模式、外模式 提示: (1). 概念模式:(面向单个用户的) 是数据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 (2). 外模式:(面向全局的) 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它由若干个外部记录类型组成。(3). 内模式:(面向存储的) 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它定义所有的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对应与同一个模式可以有任意多个外模式。在数据库中提供两级映像功能,即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没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它定义了该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些映像定义通常包括在各自外模式的描述中,当模式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

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也只有一个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2. SQL语言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Data Manipulation),数据控制(Data Control) 数据定义:Create Table,Alter Table,Drop Table, Craete/Drop Index等 数据操纵:Select ,insert,update,delete,数据控制:grant,revoke 3. SQL常用命令 CREATE TABLE Student( ID NUMBER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2(50) NOT NULL);//建表 CREATE VIEW view_name A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建视图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name ON TableName(col_name);//建索引 INSERT INTO tablename {column1,column2,…} values(exp1,exp2,…);//插入 INSERT INTO Viewname {column1,column2,…} values(exp1,exp2,…);//插入视图实际影响表 UPDA TE tablename SET name=’zang 3’ condition;//更新数据 DELETE FROM Tablename WHERE condition;//删除 GRANT (Select,delete,…) ON (对象) TO USER_NAME [WITH GRANT OPTION];//授权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八章答案

Section 1 Exercise 8.1.1 a) CREATE VIEW RichExec AS SELECT * FROM MovieExec WHERE netWorth >= 10000000; b) CREATE VIEW StudioPres (name, address, cert#) AS 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MovieExec.address, MovieExec.cert# FROM MovieExec, Studio WHERE MovieExec.cert# = Studio.presC#; c) CREATE VIEW ExecutiveStar (name, address, gender, birthdate, cert#, netWorth) AS 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star.address, star.gender, star.birthdate, exec.cer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Worth FROM MovieStar star, MovieExec exec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AND star.address = exec.address; Exercise 8.1.2 a) SELECT name from ExecutiveStar WHERE gender = ‘f’; b) 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from RichExec, StudioPres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c) 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from ExecutiveStar, StudioPres WHERE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Worth >= 50000000 AND StudioPres.cert# = RichExec.cert#; Section 2 Exercise 8.2.1 The views RichExec and StudioPres are updatable; however, the StudioPres view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a subquery. CREATE VIEW StudioPres (name, address, cert#) AS SELECT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 MovieExec.address, MovieExec.cert# FROM MovieExec WHERE MovieExec.cert# IN (SELECT presCt# from Studio); Exercise 8.2.2 a) Yes, the view is updatable. b)

数据库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数据库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分,共30分) 1.DELETE语句用来删除表中的数据,一次可以删除( )。D A .一行 B.多行 C.一行和多行 D.多行 2.数据库文件中主数据文件扩展名和次数据库文件扩展名分别为( )。C A. .mdf .ldf B. .ldf .mdf C. .mdf .ndf D. .ndf .mdf 3.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或视图中导出的()。A A 表 B 查询 C 报表 D 数据 4.下列运算符中表示任意字符的是( )。B A. * B. % C. LIKE 5.()是SQL Server中最重要的管理工具。A A.企业管理器 B.查询分析器 C.服务管理器 D.事件探察器 6.()不是用来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D A、SELECT B、INSERT C、UPDATE D、DROP 7.在oracle中下列哪个表名是不允许的()。D A、abc$ B、abc C、abc_ D、_abc 8.使用SQL命令将教师表teacher中工资salary字段的值增加500,应该使用的命令 是()。D A、Replace salary with salary+500 B、Update teacher salary with salary+500 C、Update set salary with salary+500 D、Update teacher set salary=salary+500 9.表的两种相关约束是()。C

数据库基础知识和sql语句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本章以概念为主,主要是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模型,重点是关系型数据。 第一节: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或认为,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需要物质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要消费能量;信息可以感知;信息可以存储、压缩、加工、传递、共享、扩散、再生和增值 2、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信息不随着数据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数据有文字、数字、图形、声音等表现形式。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将数据与信息作为一个概念而不加区分。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技术: 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等活动的总称。 2、数据管理:数据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传输和维护等环节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称为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 3、数据库技术所研究的问题不是如何科学的进行数据管理。 4、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系统。 第二节: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一、数据库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层次型和网状型: 代表产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IMS。 2、关系型数据型库: 目前大部分数据库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E.F.Codd提出了关系模型。其代表产品为sysem R和Inges。 3、第三代数据库将为更加丰富的数据模型和更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为特征,以提供传统数据库系统难以支持的新应用。它必须支持面向对象,具有开放性,能够在多个平台上使用。 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1、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库发展的影响: 数据库研究人员借鉴和吸收了面向对旬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2、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组合: 3、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三、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第 1 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70 年代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不仅应用于事务处理,并且进一步应用到人工智能、情报检索、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各个领域。本章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Microsoft Access 讲解与关系数据库相关的基本概念。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能把大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存储起来,开辟了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可以直观地理解数据库为一个存放数据的仓库,只不过这个仓库是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上。数据处理的基本问题是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维护和加工利用,这些正是数据库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 1.1.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介质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种类很多,不仅包括数字、字母、文字和其他特殊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而且还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但是使用最多、最基本的仍然是文字数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数据。数据只有经过提炼和抽象变成有用的数据后才能成为信息。信息仍以数据的形式表示。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加工并转换成信息的过程。数据处理的核心是数据管理。计算机对数据的管理是指如何对数据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在数据管理方面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数据管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5 个阶段。 1. 人工管理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的硬件状况是,外存储器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没有直接存取设备。软件状况是,没有操作系统以及管理数据的软件。 人工管理阶段具有的特点是: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数据不能长期保存,程序运行结束后就退出计算机系统,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因此程序与程序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称为数据冗余。 2. 文件系统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 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大量地应用于管理中。这时,在硬件上出现了磁鼓、磁盘等直接存取数据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在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一般称为文件系统;处理方式上不仅有了文件批处理,而且能够联机实时处理。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课后答案

Solutions Chapter 4

4.1.1 4.1.2 a) b)

In c we assume that a phone and address can only belong to a single customer (1-m relationship represented by arrow into customer).

In d we assume that an address can only belong to one customer and a phone can exist at only one address. If the multiplicity of above relationships were m-to-n, the entity set becomes weak and the key ssNo of customers will be needed as part of the composite key of the entity set. In c&d, we convert attributes phones and addresses to entity sets. Since entity sets often become relations in relational design, we must consider more efficient alternatives. Instead of querying multiple tables where key values are duplicated, we can also modify attributes: (i) Phones attribute can be converted into HomePhone, OfficePhone and CellPhone. (ii) A multivalued attribute such as alias can be kept as an attribute where a single column can be used in relational design i.e. concatenate all values. SQL allows a query "like '%Junius%'" to search the multiple values in a column alias.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3)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数据库系统基本知识讲解

三、数据库的概念与用途 数据库的概念 什么是数据库呢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概念时就有不同的定义(当然是描述性的)。例如,称数据库是一个“记录保存系统”(该定义强调了数据库是若干记录的集合)。又如称数据库是“人们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的集合”(该定义侧重于数据的组织)。更有甚者称数据库是“一个数据仓库”。当然,这种说法虽然形象,但并不严谨。严格地说,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

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数据库的优点 人事基本档案 使用数据库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如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从而大大地节省了数据的存储空间;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等

VB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基础知识 几乎所有的商业应用程序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将其组织成易于读取的格式。这种要求通常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MDBS)实现。MDBs是用高级命令操作表 格式数据的机制。数据库管理系统隐藏了数据在数据库中的存放方式之类的底层细节,使编程人员能够集中精力管理信息,而不是考虑文件的具体操作或数据连接关系的维护。 下面,先介绍几个基本的概念。 数据库:数据库就是一组排列成易于处理或读取的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的实际数据存放成表格(table),类似于随机访问文件。表格中的数据由行(row)和列(column)元素组成,行中包含结构相同的信息块,类似于随机访问文件中的记录,记录则是一组数值(或称为字段的集合),如图1所示: 图1:数据库和表格结构的图形表示 记录集:记录集(RecordSet)是表示一个或几个表格中的对象集合的多个对象。在数据库编程中,记录集等于程序中的变量。数据库中的表格不允许直接访问,而只能通过记录集对象进行记录的浏览和操作。记录集是由行和列构成的,它和表格相似,但可以包含多个表格中的数据。如图2所示网格中的内容来自于一个表格,形成一个记录集。图中所示的查询结果是所有作者的资料。 图2:BIBlIO数据库的Authors表,所选的行是Authors的相关记录 注意:可以把记录看成一种浏览数据库的工具,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指定要选择的数据,记录集的类型有三类:

(1)DynaSets:这是可修改的显示数据; (2)SnapShots:这是静态(只读)的显示数据; (3)Tables:这是表格的直接显示数据。 DynaSets和SnapShots通常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生成,SQL将在以后介绍,但现在只要知道SQL语句是从指定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标准命令即可。DynaSets在每次用户数据库时更新,而对记录集的改变会反映在基础表格中。SnapShots是同一数据的静态显示,其中包含生成snapshots时请求的记录(基础表格中的改变不会在SnapShots中反映出来),自然也不会更改SnapShots。DynaSets是最灵活、最强大的记录集。虽然Table类型记录集需要大量间接成本。SnapShots是最缺少灵活性的记录集,但所要的间接成本最少。如果不需要更新数据库,只要浏览记录,可以用SnapShots这种类型。 SnapShots类型还有一个变形正向型SnapShots,这种类型SnapShots的限制更多,只能正向移动,但速度更快。正向型SnapShots可以用于要扫描多个记录并顺序处理(进行数值计算,复制所选记录到另一个表格中,等等)数据库记录的情况。这个记录集不提供反向方法,所以间接成本少。 Tables型记录组可以用于调用数据库表格。Tables比其他记录集类型的处理速度都快,可以保持表格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同步,也可用于更新数据库。但Table 只限于一个表格。此外,通过Tables型记录集访问表格时,可以利用Tables 的索引值进行快速查找。 https://www.doczj.com/doc/fe2318690.html,数据集(Datasets)的概念 1.基本概念 数据集是一种离线了的缓存存储数据,它的结构和数据库一样,具有表格、行、列的一种层次结构,另外还包括了为数据集所定义的数据间的约束和关联关系。用户可通过.NEt框架的命名空间(NameSpace)来创建和操作数据集。 用户可以通过一些诸如属性(properties)、集合(collections)这些标准的构成来了解Dataset这个概念。如: (1)数据集(DataSet)包括数据表格的Tables这个集合以及relation的"Relations"集合。 (2)DataTable类包括了数据表格row的"Rows"集合,数据columns的"Column" 集合,以及数据relation的"ChildRelations"和"ParentRelations"集合。(3)DataRow类包括"RowState"属性,这些值是用来显示数据表格首次从数据库 被加载后是否被修改过,这个属性的值可以为:"Deleted"、"Modified"、"New"以及"Unchanged"。 2.定义(Type)和未定义(Untyped)的数据集 数据集有定型的和未定型的之分,定型的数据集是基本的DataSet类的一个子类,并且含有图表(.xsd文件),它用来描述数据集所拥有的表格的结构。这些图表 文件,包括了表的名字和列名、列所代表的数据的类型信息,以及数据间的约束关系。而一个未定型的数据集则没有这些图表的描述。 在程序中用户可以使用任意两种类型的数据集,然而,定型的数据集可以使得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更加明了,并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定型的数据集可以生成一些对象模型,这些模型的第一层次的类(first-class)就是数据集所包含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 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 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 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 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 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数据库模型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基础知识总结

数据库模型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基础知识总结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1.数据(Data):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2.数据库(DataBase,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data model)也是一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据模型的分类 第一类:概念模型 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实体集(Entity Set): 同类型实体的集合。每个实体集必须命名。 ?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 ?属性值(Attribute Value): 为实体的属性取值。 ?域(Domain): 属性值的取值范围。 ?码(Key): 唯一标识实体集中一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学号是学生的码?实体型(Entity Type): 表示实体信息结构,由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表示。如:实体名(属性1,属性2,…) ?联系(Relationship):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各属性)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各实体集)。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 第二类: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