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倒装句
- 格式:docx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9
倒装句的用法归纳语文倒装句,这可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有趣“小家伙”。
咱们今儿就来好好唠唠它的用法!先来说说啥是倒装句吧。
简单讲,就是句子成分的顺序跟平常咱们说的不太一样。
就像咱们平常出门先穿袜子再穿鞋,可有时候有人偏先穿鞋再穿袜子,这就有点“倒装”的意思啦。
倒装句有好几种类型呢。
比如说主谓倒装,“怎么了,你?”正常应该是“你怎么了”,这里把“你”放到后面,就成了主谓倒装。
还有宾语前置,像“何陋之有?”正常说应该是“有何陋”,这里把宾语“何陋”放到前面去了。
再有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蓝”正常应该是“于蓝取之”,“青于蓝”正常是“于蓝青”,这就是状语后置啦。
给大家讲个我曾经遇到的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们班搞语文知识竞赛,有道题就是关于倒装句的。
题目是“‘美哉,我少年中国’是什么倒装句”。
当时有个同学特别自信地站起来说:“这是宾语前置!”全班哄堂大笑,他还一脸懵,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
后来老师耐心给他解释,这是主谓倒装,应该是“我少年中国美哉”。
从那以后,这位同学每次碰到倒装句的题,都格外小心,再也不敢乱说了。
那为啥要有倒装句呢?这可不是古人故意为难咱们。
有时候,倒装句能强调某些成分,让意思更突出。
比如说“甚矣,汝之不惠”,把“甚矣”放到前面,就是为了强调“不惠”的程度。
有时候还能让句子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顺口。
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果不倒装,说成“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是不是就没那么好听啦?咱们在学习倒装句的时候,可别死记硬背。
得多读一些古文,感受感受古人的语言习惯。
就像学骑自行车,光看书本不行,得多骑几次,才能找到平衡的感觉。
遇到倒装句,就多琢磨琢磨,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倒装,作者想表达啥。
比如说“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如果正常说“吾与谁归”,就显得平平淡淡。
可这么一倒装,那种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孤独感一下子就强烈了许多。
还有“马之千里者”,这是个定语后置句,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
2021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会在第一时间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
ﻭ我们把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ﻭ1。
【高考语文】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ﻭ(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ﻭ(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ﻭ2。
【高考语文】宾语前置ﻭ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ﻭ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ﻭ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ﻭ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记》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壁之战》ﻭ②沛在 -—沛公在安《》ﻭ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ﻭ④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楼记》ﻭ(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ﻭ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ﻭ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ﻭ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是依.—- 惟依兄《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记》)ﻭ(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一、主谓倒装句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
例句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或者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例句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甚矣哉”是谓语,“为欺也”是主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为欺也甚矣哉”。
译文:你耍弄的欺骗手段太过分啦!例句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句中的“美哉”“壮哉”分别作谓语,“我中国少年”作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我中国少年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
可以按照原来的语序译为:多美呀,我们的少年中国!……雄伟呀,我们的中国少年!这样显得有气势。
当然,也可以按照常规语序译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多美呀!……我们的中国少年雄伟呀!例句4.痛哉斯言!(《原君》)“斯言”是主语,“痛哉”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斯言痛哉”。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例句5.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可使者谁”。
另一种分析,认为“者”是语气词,表疑问,全句可译为“谁可以出使秦国呢”。
译文:可作使臣的是哪一个?或:哪一个是可以出使秦国的呢?例句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宜乎”是谓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啊!例句7.悲哉,世也。
(《工之侨献琴》)“悲哉”是谓语,“世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世也悲哉”。
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例句8.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谁与”是谓语,“哭者”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哭者谁与”。
高中语文特殊句式练习各类倒装句省略句1.各类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用“之”“是”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求贤令》)3.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⑤中心词+数量词如: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鸿门宴》)4.状语后置①动词+以+状语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②动词+于+状语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③形容词+于+状语如:青于蓝。
(《劝学》)练习翻译下面的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②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③君何以知燕王?译文: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译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⑤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4)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2.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承宾省略、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倒装感叹句语文
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在古汉语文言文和英语语句中比较常见。
常见的倒装句有四种: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要前置。
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状语后置。
表示方式、状态、时间、地点等的词语会出现后置情况。
如:屠惧,投以骨。
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正常语序一、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装句,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的一种语法现象。
在沁园春长沙中,倒装句的使用恰到好处,既保持了诗歌的语言特色,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正常语序进行探讨。
二、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正常语序1.1 正常语序的倒装句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正常语序的倒装句。
这些倒装句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又保持了诗歌的语言特色。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句中的“独立寒秋”和“湘江北去”分别作为状语修饰动词“去”,而“橘子洲头”作为地点状语放在句末。
这种正常语序的倒装句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2 倒装句的省略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省略倒装句。
这些省略倒装句在保持诗歌语言特色的也使得诗歌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分别作为状语修饰动词“依”和“入”,而省略了谓语部分。
这种省略倒装句使得诗歌更加简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理论研究2.1 倒装句的历史演变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
在《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倒装句的出现。
随着汉语的发展,倒装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倒装句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2.2 倒装句的作用与意义倒装句在沁园春长沙中的应用,既体现了作者对汉语语言特点的熟练掌握,又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
通过运用倒装句,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优美的诗歌氛围,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倒装句的使用也有助于提高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四、沁园春长沙倒装句的实践应用3.1 现实生活中的倒装句在现实生活中,倒装句的应用非常广泛。
语文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得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就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得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得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得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就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就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就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就是听(成语)惟利就是图(成语)惟马首就是瞻《冯婉贞》惟兄嫂就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您就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得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得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得宾语也就是前置得、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得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得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得就是,介词“以”得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得“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就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得“之”只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得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得格式、如:“唯利就是图”、“唯命就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得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就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就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得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就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就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得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得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就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就是因为语言表达得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得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得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得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就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得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得(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得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她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得就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就是……吗”以为、以……为……意思就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就是“就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得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就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⑴"如……何"、"奈……何"、"若……何"、这就是三个同义得说法、意思就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您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您怎么办呢?)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就是询问比较得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您们瞧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她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得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就是三个同义得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就是英王,为什么要给您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得意思就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就是"该不会"、"莫不就是"、"只怕就是"、"岂不就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就是"岂不就是"、"莫非就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就是过欤?(恐怕要责备您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就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得语法特点就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得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得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得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得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得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得)、无所(没有、得)、比及(等到、得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得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得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得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就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语文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
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
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
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
(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⑴"……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⑴"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