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张庆祥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其他基础与临床课程的基础,亦是中医药学的必考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中医学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关系到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甚至影响到临床辨证治疗的效果,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医学理论形成于古代,其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加之理论抽象、方法独特,对于习惯于分析还原、擅长数理推导的理科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掌握学习的重点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将本人在二十余年学习与教学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但愿对学生有所裨益。
1.掌握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1.1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内容较多,近五十万字,但授课时间却较前减少,因此应当在每一章节学习之前,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熟悉大纲要求,了解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1.2了解学习要求,认真掌握学习重点。《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课程,其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重点,每一章节中新出现的名词术语是重点内容,都要掌握,如藏象学说部分中的藏象、天癸、奇恒之腑、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纳气等都应作为基本概念进行掌握;而诸如肺主治节、肝主藏血、肺主宣降、肾主水等则作为基本理论掌握其主要表现及生理病理,等等。具体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每章的“学习要求”,熟悉其中“掌握”、“理解”、“了解”的内容, 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1.3结合习题分析,仔细查找学习不足。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教材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学校为每人配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化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同学们可参考此书,在每章学习或复习完毕之后,认真全面回答相关试题,尤其是填空题、选择题,答题完毕后,认真对比所附答案及答案分析,查找错误之处,分析出错原因,结合教材内容重新学习,以查遗补缺,巩固所学。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中医思维
2.1立足传统文化,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重于类比、意象、

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形象、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阴阳学说学习中,阴阳的概念抽象难懂,在学习时可结合省内外相应地名,如济阳县、蒙阴县、华阴县、华阳宫等理解阴阳源于“日光向背”的渊源;结合冬天雪后化雪时山之南北坡与河之南北岸之不同,理解“阳主热、阴主寒”的特点;结合现代科学的有关成果,如以正负离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正物质与反物质等等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阐述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密切关系;以自然界南风(热带风暴)与北风(寒流)的抗争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来解释阴阳消长平衡、以及阴阳偏盛偏衰所出现的寒热变化。
2.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中医理论。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再如以过度思虑用脑可致失眠、健忘、纳呆、消瘦等神经衰弱病症,说明过思伤及心脾,并由此加深对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功能的理解;结合冬天取暖的基本条件,理解心主血脉的三基本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及其生理病理;结合过度劳累或情志刺激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理解气血之间的关系及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的病机特点。又如以“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寒性凝滞、收引的特点;以夏天雨后的泥泞,说明湿性重浊、粘腻的特点,等等。如此取象比类,通过浅显的生活实例理解深奥的医学道理。
2.3比较中西医学,突出中医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如对于心主神志的理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除可结合中医临床中精神、情志性疾病从心治疗获得痊愈进行理解外;还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汉字中凡与思维、情志有关的活动皆有“心”或“竖心”旁,如想、念、意、思、愿、怒、悲、恐,以及惊、惧、怕、忧、慌等;另可结合现代医学中有关心脏供血与大脑思维的密切关系帮助理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总重量为1300~1500克,约占总体重(如60千克)的2.3%,而大脑在工作(思考)时所需血量为心脏总搏出量的15%,其氧耗量则占全身氧耗量的23%以上。体现了心主血与大脑主思维的密切关系,由此加深对中医“心主神志”及“过思伤脾”的理解与认识。
2.4结合临床实际,运用中医思维。由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理解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与平衡;由引发疾病的两大因素——正气亏

虚与邪气侵袭,论述中医养生防病的两大措施——内养正气,外避邪气,由此理解《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由影响正气盛衰的因素,分析内养正气的方法,推出加强营养、注重锻炼、起居规律、注意心理调适,维持心身健康的重要性。由此既加深了对中医发病学说、预防理论的理解,又掌握了修身养性、防病治病的科学道理。
3.归纳总结规律,便于强化记忆
《中医基础理论》由于中医学理论抽象、方法独特,语言晦涩、医理深奥,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也难以掌握和记忆。因此通过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可以通过先记忆后理解方式进行学习。
3.1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记忆。如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可以概括为“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2归纳记忆法:对于相关或相似章节的内容,注意从整体把握,找出其共同规律,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藏象学说中五脏中每脏的内容都分为: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三部分;而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又可分为:含义、表现、生理病理三部分;五脏与体窍的关系,则可从体窍的作用、体窍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生理病理表现三部分来记忆。如此,掌握规律,执简驭繁,即可事半功倍。
3.3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如:
①精气血津液中血与津液的比较。相同点:来源相同、性质相似、功能相近;不同点:运行有别,血行脉中,津液则可行脉中,可行脉外;其相互关系,血与津液可以相互转化,故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之说。
②六淫病因的比较包括:除认真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和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外;还应比较其致病特点的异同,如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为百病之长者——风邪,有明显季节性者——暑邪,易袭阴位者——湿邪,易伤肺者――燥邪,易困脾者——湿邪,易扰心者——火邪等;六淫中具有部分相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邪气,如属阴的邪气——寒邪、湿邪;易伤津者——火、燥、暑邪;既伤津又耗气者——火邪、暑邪;只伤津不耗气者――燥邪,等等。
这类内容还有:痰与饮;津与液;营与卫;瘀血与血瘀;内寒与外寒;伤寒与中寒;实热与虚热;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等等。
3.4图表记忆法。将内容繁杂、形式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纳,绘成图表,既简单明了,又有助于记忆。如事物五行属性

的归类表;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表;五行生克关系图;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图;六腑之间相互关系图,等等。
3.5综合同名法。
①“府”:血之府——脉; 孤之府——三焦;玄府——汗孔;中精之府(中净之府)——胆;肾之府——腰;精明之府——头;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②“海”:气海——膻中;血海——冲脉;髓海——脑;水谷之海――胃;阳脉之海——督脉;阴脉之海——任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
③“门”:飞门——唇;户门——齿;贲门——胃上口;幽门――胃下口;阑门——大小肠会;魄门——直肠下端;气门——汗孔;命门——肾;产门——阴道下端。
④“本”:气之本——肺;生之本——心;仓廪之本——脾;罢极之本——肝;封藏之本——肾;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脏腑阴阳之本——肾。
⑤“之余”:血之余——发, 筋之余——爪,骨之余——齿。
3.6寻异记忆法。寻找相关内容中的不同之处进行记忆,如:
①在脏腑中:孤府——三焦;孤脏——脾;娇脏——肺;华盖——肺;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者——胆。
②在六淫邪气中:有明显季节性者-暑邪;为百病之长者——风邪;但伤津而不耗气者——燥邪。
③在十二经脉中: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而手太阴肺经则起下中焦;阴经在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为“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而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太少阴”,等等。
综上所述,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中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重点;注意联系生活及临床实际,做到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浅显的实例之中,理解中医理论,建立中医思维;认真总结归纳,及时消化记忆。如此,则能抓住重点,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培养中医思维,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