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文言句式)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1)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2)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

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

(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低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丢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

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

(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意,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2)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一、(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唯”“帝”“苟”“死”等的翻译。帝:做皇帝。苟:如果。死:为……死。

(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面责”“庶或”“济”等的翻译、宾语前臵。面责:当面指责。庶或:或者。济:成功。

答案:(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而已,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要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

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要我,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敌帅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

二、(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来护儿,字崇善。仁寿初,迁瀛洲刺史。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中关键词:“军旅”“咨怨”“游幸”。全句大意。第(2)句中关键词:“凶逆”“王室”“泉壤”。特殊句式:宾语前臵。全句大意。

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够肃清凶恶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

【真题迁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译文:

(2)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1)句中关键词:“幸”“是”“荷”。全句大意。第(2)句中关键词:“因”“构逆”“忌”。全句大意。

答案:(1)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

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

(2)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

【参考译文】

来护儿,字崇善。仁寿初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怀念他,许多日仍不能出境。大业十二年,炀帝巡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根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站了起来,好多日子不得相见。后来,炀帝怒气消解,才令人领来护儿入见,说:“公竟然有这样的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于是不敢再说话,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十分忌恨来护儿。这一天早晨将要朝见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边的人回答说:“今天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的重任,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就被杀害了。

翻译从3处着手,明确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

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着眼点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例如:(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翻译这两句时,必须注意句中的关键实词:(1)“备”(防备)、“出入”(进入)、“非常”(不同寻常)等词。(2)“如”(惟恐)、“举”“胜”(完、尽)等词。

着眼点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例如:(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

者。(《苏武传》)

(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翻译这三句时,必须注意句中的关键虚词;(1)“乃”(于是),“以”(凭)等虚词;(2)“之”(这件事),“以”(把)等虚词;(3)“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矣”(语气助词,可译为“了”)等虚词。

着眼点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根据前面“考点一”中“文言句式七大类型”的学习,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尝与门人夜集,客有

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门人故旧或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及卒,帝闻而流涕。谥简肃公。

(选自《南史·徐勉传》)

1.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

答案: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2.勉虽居显职,不营产业,家无畜积,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

关键实词:“居”,担任;“畜积”,积蓄;“奉”为通假字,通“俸”,俸禄;“赡”,供养;“贫乏”,穷困。

关键虚词:“虽”有两个义项,一是虽然,一是即使,此处为“虽然”;“之、者”,此处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句式:“奉禄分赡亲族之贫乏者”为定语后置句,“贫乏”作

了“亲族”的定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奉禄分赡贫乏亲族”。

译文:

答案: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3.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不才,终为他有。”

关键实词:“遗”,“遗留”;“才”,属于名词作动词,译为“有才能”;“致”,获取;“辎”,财物。

关键虚词:“乃”,副词,于是,就;“以”,介词,把;“之”代词,代指子孙;“则”,副词,那么。

文言句式:“人遗子孙以财”为状语后置句,“以财”作了“遗”的状语,翻译时要前置;“我遗之清白”为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现代汉语语序为“我(以)清白遗之”;“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该句省略了表假设关系的虚词,翻译时要加以补充,应该为“(如果)子孙才也,则自致辎”。

译文:

答案: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题组一语段翻译

一、(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禁家人侵渔

张养浩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

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译文: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3)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等。(1)“所以……者,……也”是固定句式,可理解为:“……原因,是……。”(2)使,表假设;第一个“为”,介

词,“为了”;第二个“为”,动词,做。(3)“盖”表推测,可理解为“大概”;“阖门”,指“家庭”,“几席”指“几案与坐席”。

答案:(1)做官的不能清白,往往是由于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假如为了子孙而做这件事,但是子孙却不能拯救我。

(3)大概自己有所作为虽然家庭清贫,可是能够荣及子孙;为人虽然自己高兴,可是祸患却在几席之间产生。

【参考译文】

禁家人侵渔

做官的不能清白,往往是由于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家人就会从其他人中获得。或者非法经营,侵害百姓;或者通过审理案件收受贿赂;或者假公济私,或者接受关系请托,接受宴请,追逐名利,全家人都肆无忌惮,以致做事时动辄互相从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天好起来,但百姓却一天天困顿下去,自己虽然天天高兴,但百姓却天天抱怨。因此而犯罪招辱的人,比比皆是。呜呼!假使为了妻妾而这样的,那么妻妾也不能救我;假使为了子孙而这样的,那么子孙也不能救我;假使为了朋友而这样的,那么朋友也不能救我。(既然)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就不如恪尽职守,坚持廉勤奉公,而自己亲历亲为(为百姓做实事)不是更好吗?大概自己有所作为虽然家庭清贫,可是能够荣及子孙;为人虽然自己高兴,可是祸患却在几席之间产生了。(对于)这两种情况,如果不是真正理解深刻领悟,还不能轻易与他谈论。官府中的君子,还是请你们认真思考,仔细选择吧!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休烈,河南人也。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

解析:(1)译出大意,重点词语“罪己”“规过”的翻译。

(2)译出大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

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

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于休烈)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竟连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作精神听取臣下建议,曾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录下来,这才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他回答说:“夏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多次晋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于休烈)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竟连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酷好书籍,手不释卷,直到临终。

三、(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

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文: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文:

解析:翻译句子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子关键词,辨识句中特殊句式,能直译的直译,不能直译的意译。(1)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2)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

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

(2)韩文立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帝震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

不食)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弘治十六年被授予南京兵部尚书。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谨慎谦虚。等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韩文立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把这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部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

四、(2014·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①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②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注:①汩没:沦落。②欧:通“瓯”。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译文: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译文:

解析:(1)若、奈何、判断句。(2)诱、进、挺拔、状语后臵句。

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其他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还没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内心,常对乡里人说:“这孩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乡人中知道事情多且见闻广的人,都祝贺他:“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通晓父子君臣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一般别人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间显扬。建中、贞元期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适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一有宴请,一定会叫上他。

题组二综合阅读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时,译者只有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才能用译文语言准确地把它复述出来。理解主要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 一、词汇含义的理解 1.名词:It is the two superpowers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ostilities in the Middle East.应对中东战争(×敌对状态)负责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一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的单数变成复数后,意义是不一样的。“hostility“enmity “ill will“敌意”“敌视”解,但“hostilities“war“战争”解。 2.动词:They were obviously quite impressed by the arguments 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他们对中国人提出的(×正在前进)这种论点显然颇为赞同。 to advance作不及物动词用是“come or go forward“前进”,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是“put forward“提出”,宾语是arguments,应译为“提出论点”,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是arguments的定语从句,而不是它的同位语从句。 3.副词:The baske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two years ago and it has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这个篮球队两年前成立,还没赢过(×还得赢)一次比赛。这里yet与不定式连用,含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某事”的意义虚词虽没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不能独立担任任何成分,可是由于误解虚词而引起的误译却也不少。 4.冠词:Awoman with child goton the bus.一位孕妇(×妇女带

高中语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答案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答案 1.(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特殊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者也判断句。“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受”:通“授”,传授,讲授。“之”: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2)(既)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字的词类活用、古今意义等。“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3)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輮使之然也”是省略句,应为輮(之)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有”,通“又”。暴,通“曝”,晒干。槁暴,枯干。 (4)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的特殊句式、“之”的用法及通假字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诸侯。“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中的“之”意思是“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之”是代词,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厌:通“餍”,满足。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暴”在这里是形容词,凶暴,残酷。 2.希望您(跟君王说)我是不敢违背君王的恩德的。【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的特殊句式,通假字及助词“之”的意思等。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3.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安危,我实话实说而已,想要杀我就杀吧,为什么用锁来绑我呢!【解析】翻译此句时应注意句中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是判断句。“系”的意思是关系到,相关。“奚”的意思是为什么。 4. 董俊拜见木华黎说:“武仙奸诈狡猾,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请防备他。”【解析】翻译此句时要注意句中特殊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终不为我用”是被动句,译为最终也不会被我们所使用。“谒”的意思是拜见。“黠”的意思是狡猾。“为”是被动句的标志。“备”在这里是动词,防备的意思。 5.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解析】翻译此句时应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始”是副词,方才、才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表目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然”……的样子,词尾。当:通“挡”抵挡。 四、文言理解,归纳分析 1.C 【解析】A项,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项,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 项,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参考译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秉承了人物传记的选文特点。前三道选择题较为简单,断句题可根据断句规则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即可选对。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确理解,加之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考查和对语句连贯的要求等。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语句中的得分点,即评分的“采分点”。具体来看,主要包括:①关键的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大多是一词多义、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单音节词或古今异义、词义特殊的双音节词等。②关键的虚词。这些虚词多是一些有实义或在句子结构上起作用的词。 ③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以及省略句、倒装句等。④文意贯通。翻译时,要遵循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做到句子通顺。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当发现直译不通顺时,一定要意译,避免硬译、漏译、误译。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 史传文的主角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等,阅读文章时,应注意筛选以下信息: 一、人物:传主及其相关的人物;二、官职:所任官职,几度升黜改徙;三、事件:勤学、孝义、爱民、抗上、平乱等;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在原文标记。 事件发生的过程、事与事之间的连接往往通过时间、官职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换体现出来。 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名词术语,保留不译;关键虚词,结构语气。特殊句式,特殊翻译;判断被动,直接对译。 各类倒装,回归位置;遇有省略,小心补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提防语病,切合原意;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一、典题引路 【例1】(2018·全国高考1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例2】(2018·全国高考2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例3】(2018·全国高考3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方法指津:解答此题,重要的是找准命题者所设置的采分点。一般来说,命题者常在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和词语活用等以及特殊句式方面设置采分点,翻译时一定要对这些词语加以特别注意。 二、解题锦囊 【知识储备】 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三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

第二部分第一章 第三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括特殊句式和用法)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神相 齐王好谈相,士以相进者,接踵于朝。有自称神相者,介艾子以见王,曰:“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即臣之术可知矣。王亦闻之乎?”王笑曰:“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答曰:“王勿亟也,臣相人必熟视竟日而后言,言无不中。”于是拱立殿上以视。 俄有使者持檄入白,王色变,相者请其故,王曰:“秦围即墨三日矣,当发援兵。”相者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天庭黑气,必主刀兵。”王不应。 须臾,有人著械入见,王色怒,相者问其由,王曰:“此库吏盗金帛三万,是以囚之。”相者又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地角青色,必主失财。”王不悦,曰:“此已验之祸,请勿言。但言寡人终身休咎何如尔。”相者曰:“臣熟视,大王面部方正,非布衣之士。” 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齐王大笑,相者惭而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与“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也”表判断,符合判断句的标准。B项,不是判断句,虽然句中有“也”,但此句中的“也”只是一个语气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答案 B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是今天才听说你啊,请试着给我相相面怎么样? (2)艾子快步走上前说:“先生相面,真是高妙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2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 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三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齐王好谈相,士以相进者,接踵于朝。有自称神相者,介艾子以见王,曰:“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即臣之术可知矣。王亦闻之乎?”王笑曰:“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答曰:“王勿亟也,臣相人必熟视竟日而后言,言无不中。”于是拱立殿上以视。 俄有使者持檄入白,王色变,相者请其故,王曰:“秦围即墨三日矣,当发援兵。”相者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天庭黑气,必主刀兵。”王不应。 须臾,有人著械入见,王色怒,相者问其由,王曰:“此库吏盗金帛三万,是以囚之。”相者又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地角青色,必主失财。”王不悦,曰:“此已验之祸,请勿言。但言寡人终身休咎何如尔。”相者曰:“臣熟视,大王面部方正,非布衣之士。” 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齐王大笑,相者惭而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与“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也”表判断,符合判断句的标准。B项,不是判断句,虽然句中有“也”,但此句中的“也”只是一个语气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答案 B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是今天才听说你啊,请试着给我相相面怎么样? (2)艾子快步走上前说:“先生相面,真是高妙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象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选自刘向《说苑》,有删改)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对点突破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对点突破练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项对点突破练(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 题组一文言断句 一、(2015·汕尾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B.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C.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D.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解析】选C。注意这里的“初”是“初年”,不是“当初”,所以应断句为“周广顺初”。关键词“迁”“领”“旋”“以”都是断句的标志。

附【译文】 后周广顺初年,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居正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升为左谏议大夫,被提拔为判馆事。六年,出使沧州核定民租。不久,他因为有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二、(2015·天水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解析】选C。“女弟”在古汉语中是固定词语“妹妹”,不能拆开。“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根据语境推测文意为: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 附【译文】 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

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生版资料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Ⅰ 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 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 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 答案 (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精要点拨 判断句, 。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二、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 ①洎牧以谗诛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①是以见放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D.?????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吾属今为. 之虏矣 C.?????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忠而见.疑 D.?????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精要点拨 所谓被动,是指 。辨识被动句,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 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精要点拨 2.宾语前置句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理解并翻译句子

第3节理解并翻译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将 曾巩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 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 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 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筭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 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 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筭(suàn):商业赋税。④衄(nǜ):错误,失误。 1.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 译文:把厚恩施加给他们,以真诚来对待他们,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减弱他们显赫的声名而培养他们的威势。(关键词:隆、厚、富、小。状语后置句) 2.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 译文: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关键词:非、之) 3.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 译文:郭进管理部下非常严格,这一定是有罪的人害怕郭进的军法,想要诬告郭进来谋求自己免遭责罚。(关键词:驭、下、以) 4.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

句子大全之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这一考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文中的句子”,即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特别是文言实词、重点虚词 、特殊句式等,根据具体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二是“翻译句子”,即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力求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这一考点的设题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由客观选择题变换成了主观表述题,自2002年一直沿用至今,一般设2-3个小题,分值多达10分,既考查了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那幺,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呢? 【技法讲解】 一、注重文言知识积累及理解翻译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实词、虚词、句式、修辞乃至断句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因此应有相当的知识贮备,并善于运用。 1.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 除识记“考纲”规定的120个常用识实词和经典课文中出现的实词外,还要掌握实词翻译的几种方法。 (1)借助字形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义联系密切,可根据其义符推断词义。 例:冀得一归觐。“觐”跟形旁“见”有关,据上下文,推断为“拜见父母”之意。 (2)语法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言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及语法成分,进而推断其意思。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该句为对仗,“以”与“用”相对,“用”为动词,所以“以”应译为“重用、任用”。 (3)联想分析法: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教材中的相关语句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巧妙地移用到这些文言实词的理解中。 例:不以外夷见忽。“见”字,可联想到课文中“府吏见叮呤”一句,“见”译为“我”,句子翻译为“不因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要点诠释 重点点击 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2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 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

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2.【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

优品课件之理解并翻译句子

理解并翻译句子 理解并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将曾巩 (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尝令为郭进治第,悉用筒瓦①,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上曰:“郭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趣作,无复言。此可谓隆之以恩矣。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郭进在西山,尝有军校讼其不法。上曰:“进驭下严,是必罪人惧进法,欲诬进以自免也。”使中人执以赐进,令诘而杀之。此可谓厚之以诚矣。西北边军市之租,多赐诸将,不问出入,往往赏赉又辄以千万。李汉超守关南,属州钱七八万贯,悉以给与,又加赐赉。汉超犹私贩榷场②,规免商?g③。有以事闻者,上即诏汉超私物所在,悉免关征。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闲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李汉超、郭进皆终于观察使,所居不过巡检使之名,终不以大将处之,然皆得以便宜从事。郭进在西山,上每遣戍卒,必谕之曰:“汝等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其假借如此,故郭进所至,兵未尝小衄④。此可谓小其名而崇其势矣。夫宠之以非常之恩,则其感深;待之以赤心,则其志固;养之以关市之租,则其力足;小其名而不挠其权,则在位者有赴功之心,而勇智者得以骋。略其过则材能进,久其任而功利悉,自古用将之术,不易于是。太祖兼用之,内则吴越、闽海岁奉贡职,外则交州、高丽王请吏向北,而契丹修好之使,数至于阙庭。拱挹指麾,而天下一定,不知封疆之忧,盖太祖用将之术如此,故养士少而蓄力多,操术简而收功博也。(《本朝政要策》) 注①筒瓦:筒瓦一般用于殿、阁等建筑物。②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③商?g(suàn):商业赋税。④衄(nǜ):错误,失误。 1.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译文:把厚恩施加给他们,以真诚来对待他们,给他们财物使其生活富裕,减弱他们显赫的声名而培养他们的威势。(关键词:隆、厚、富、小。状语后置句) 2.有司言非亲王、公主不得用之。译文:有司(审查机关)说,不是亲王、公主不能用筒瓦。(关键词:非、之) 3.进

文言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训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2002年新增加的一个考点。这个考点虽然形式上是两个方面,但实质上是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一个强调了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一个强调在此基础上的书面表达结果。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重文言句的大概意思而不能具体、准确地作出翻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有关此考点的解答技巧: ⑴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及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在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句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实用意义,辨析和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从而达到读通、读懂,真正把握句意的程度。第二,尽管节选文段已加标点,但阅读时仍要注意断句,即句中停顿问题,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这就需要充分体会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而牵强附会地作出解释;辨清语意和语法结构,使诵读与其一致;句中牵涉到的一些专名,要细心体会、认真分析、准确诵读,否则会引起理解上的错误;了解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总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⑵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第一,文言文翻译应恪守以下原则:一是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二是,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这是文言文翻译必备的一环,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三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四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五是,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六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冀复得兔,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一为:希望再捡到碰死的兔子,结果当然不能再得到兔子,这件事却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译文二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译文一没有重视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改动较大,而译文二则采用直译的方式且保持了古文原貌,较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再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译文一为: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二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结合原文的上下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端”确实作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点看,译文一并没有错,但是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种推测语气“其在乎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