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讲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原子、分子、离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一、分子

1、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注意: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叫分子式。

二、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断运动的;原子间有间隔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要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可直接构成物质。

四、分子、原子观点的运用

1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原子本身大小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

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分子要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体积小、质量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可以分裂为原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课题2原子的构成

质子(+)

+)

一、原子的构成中子(不带电)

-)

1、构成物质的三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

4、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就不含中子。

5、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不超过2个)

3、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注:(1)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

(2)各类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得得失电子

倾向

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为4-7个易得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

8个(He为2个)不易得失稳定素

三、离子

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H+、Na+、Mg2+、Al3+、Ca2+、NH4+、Fe3+、Fe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O2-、S2-、Cl-、OH-、SO42-、CO32-、NO3-、PO43-

3、离子符号的意义:Mg2+:表示镁离子.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

电荷

2Mg2+:表示2个镁离子.

4、离子的判断: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的是阴离子。

5、离子与形成离子的原子在质量上相等,且属于同种元素。

四、物质与微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1

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五、相对原子质量

1 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 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 1个原子的质量

3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单位是1,省略。

课题3 元素

一 、元素

1 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或核

电荷数)不同。

2 元素和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关系

3 元素分成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4 地壳中的元素,按质量分数计算,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最

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

5 元素与人体的健康

具有相核电荷的同类子

物质、 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图

缺钙:会引起O型腿佝偻病

钙过多,引起白内障、动脉硬化

缺碘:会得甲状腺病。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

缺锌:发育停滞、智力低下

缺铁:易得贫血症

微量的硒可以防癌,过量的硒致癌!

注意:

(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组成物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如:H2O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二、元素符号

1、读法,写法

2、元素符号的含义

一种元素2、一个原子。3、除N、H、O、F、Cl、Br、I外的元素符号还表示单质.

三、元素周期表:

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行16个族。

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以金属元素开头,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每一单元格包含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练习:下列符号的意义。

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

S:表示硫元素、1个硫原子、硫单质。2S:表示2个硫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讲义.doc

word 版 - 精品文档 教学内容 金属资源的存在 1、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水中,除很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 其余的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工业上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常见的金属矿石有: 矿石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黄铁矿铝土矿黄铜矿辉铜矿主要成分Fe2 O3Fe3O4FeCO3FeS2Al 2 O3CuFeS2CuS2 铁的冶炼 1、工业炼铁的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2、工业炼铁的原理:利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将铁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如: 高温 3CO + Fe2O3—— 2Fe + 3CO2 高温 4 CO + Fe3O4—— 3Fe + 4CO 2

炼铁设备:高炉 【注意】 ⑴工业炼铁中的还原剂是一氧化碳,不是碳单质。焦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和产生 高温高温热量,提高炉温。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 + O2—— CO2 CO2 + C —— 2 CO ⑵石灰石的主要作用是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而除去。 ⑶工业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不是置换反应,且工业炼铁炼出的不是纯铁,而是生铁。 工业上炼铁时用一氧化碳作还原剂,一方面反应物为气体,能与铁矿石充分接触,可加快反应速率;另外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又能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可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点燃产生蓝色火焰。 【注意事项】 ①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后发生爆 炸。 ②实验完毕后要先撤酒精喷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直到玻璃管冷却,一是防止高温下的铁与空气接 触,被再次氧化;二是还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吸。 ③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所以尾气要收集或点燃,以防直接排放污染大气。 含杂质物质的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当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含有杂质时,必须先将 它们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计算的一般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复习资料.pdf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 2、考虑物质的用途要从多角度考虑,除了性质之外,还要考虑资源、价格、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3、合金一般而言,比纯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好等特点。 4、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它们的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钛和钛合金因具有搞腐蚀强等许多优良的性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如Fe Cu Mg Al “真金不怕火炼” 4Al + 3O 2 === 2Al 2O 3 2、活泼金属能与酸(通常是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Zn + 2HCl === ZnCl 2 + H 2↑ Mg+ 2HCl === MgCl 2 + H 2↑ 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Fe + 2HCl === FeCl 2 + H 2↑ 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3、活泼金属可与某些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溶液反应 Fe + CuSO 4 == Cu + FeSO 4 (“湿法冶金”原理) Zn+ CuSO 4 == Cu + ZnSO 4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 3O 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 2O 3 ) 3CO+ Fe 2O 3 高温 2Fe + 3CO 2 Fe 3O 4+4CO 高温 3Fe+4CO 2 注意:(1)尾气CO 一定要处理(燃烧或收集)!(2)此处得到的铁是黑色的铁粉。 (3)会进行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P 18。 2、铁的生锈 条件:铁与O 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 2O 3)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 2、水、CO 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 2(OH)2CO 3)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P 21 第九单元 溶 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概念及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 4为蓝色 FeSO 4为浅绿色 Fe 2(SO 4)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溶剂就是水,溶液中只要有水,就把水看作是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质量具有加和性,但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因此分子之间有间隙)。 d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 2、悬浊液: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如泥水;乳浊液: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如油水、牛奶等。 它们与溶液一样,都是混合物,但它们静置后会分层,不稳定。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 NH 4NO 3(吸热)、NaOH (放热)、NaCl (温度基本不变)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判断方法:看溶液中是否有不能溶解的溶质,如果有,则一定是饱和溶液,如果不是,则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不能则是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注意:某不物质的饱和溶液,并不代表它不可以溶解其它物质,如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是可以溶解蔗糖的。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不变为饱”: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 (2)“饱变为不”:加溶剂,改变温度。 ※ 改变温度不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办法! 溶液的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之间,并无一定的关系。 4、、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在20℃时,在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NaCl 或20℃时,NaCl 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 (4)溶解度曲线 (1)某点: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2)交点:P 点表示在该温度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3)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 物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 基础训练 溶液的组成讲义 新人教版

溶液的组成(讲义) 一、知识点睛 1.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的混合物。 (2)特征 溶液具有性和性。 (3)组成 ①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②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质可以是气体 、或。 最常用的溶剂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2.物质的溶解 (1)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 (2)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发生改变。有的放出热量,如;有的吸收热量,如;有的使溶 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 3.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 (2)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 浊液增强的现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与质量之比。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5.溶液的配制 (1)直接配制溶液 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用品】 氯化钠、蒸馏水; 药匙、托盘天平、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①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水的质量为 g(体积mL); ②称量:用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中; ③量取:用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 中; ④溶解:用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2)稀释溶液 配制 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3%的氯化钠溶液(用溶质质量分数 为 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 1.04 g/cm3) 【实验用品】 6%的氯化钠溶液、蒸馏水;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 【实验步骤】 ①计算:所需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g (体积_mL)、水的质量为g (体积mL); ②量取:用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 中; ③混匀:用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注:配制好的溶液要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精讲精练 1.下列属于溶液的是(填序号)。 ①啤酒②蒸馏水③液氧 ④澄清石灰水⑤食盐水⑥果粒橙

3————化学九年级下册讲义3:溶液---教师版

恒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赵敏 授课 类型 T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授课日 期时段 教学内容 一、同步知识梳理 知识点1,溶液 1.溶液 (1)特征:具有_均一__性、_稳定__性,属于_混合__物。 (2)组成 ①溶质:_被溶解__的物质。溶质可以是_固__体、_液__体或_气__体。 ②溶剂:_能溶解其他物质__的物质。_水__是最常用的溶剂,_汽油__和_酒精__也可以做溶剂。 (3)质量关系 ①溶液质量=_溶剂质量__+_溶质质量__ ②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_密度__ 2.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_小液滴__分散到_液体__里形成的_混合物__。其特征是_不均一__、_不稳定__、长期放置易_分层__。 (2)乳化是指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_稳定__存在。 知识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过程分析 (1)溶质分子(或离子)_向水中扩散__,这是一个_吸收__热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_水分子__作用,形成_水合分子__(或_水合离子__),这是一个_放出__ 热量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下降__,如NH4NO3溶解。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不变__,如NaCl溶解。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升高__,如NaOH、H2SO4溶解。 知识点3,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一定温度__下,向一定量_溶剂__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不能再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能_继续溶解__,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浓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多__的溶液。 (2)稀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少__的溶液。 知识点4,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100_g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_温度_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升高__,如_KNO3__。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较小__,如_NaCl__。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如_Ca(OH)2__。 (3)溶解度曲线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_溶解度__、用横坐标表示_温度__、根据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_溶解度__; 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_相等__。 2.气体溶解度 (1)在压强为_101_kPa__和一定_温度__时,气体溶解在_1体积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_气体体积_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_气体和溶剂__的性质。 ②外因: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随压强增大而_增大__。 知识点5,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1.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较大__的物质。 2.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很小__的物质。 二、同步题型分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讲义(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单元酸和碱 【考点知识梳理】考点一常见的酸【考点解读】 1、认识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3、掌握碱的化学性质。 1、指示剂是能跟_________或_______的溶液作用而显示_______的物质,常用的指示剂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提示:(1)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性或碱性的溶液。(2)难溶性碱【如Fe(OH)3】不能使指示剂变色。2、常见的酸如 、 、 (填化学式,下同)等,酸 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在生活里,我们会遇到许多种酸。例如,胃液里含有 ,食醋里含有3、常见的碱(可溶) ,汽水里含有、 、 。、

、 ,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种碱。例 ,作为化肥或医药的 ,作为中和胃酸药物的 如,作为建筑材料的 等。 4、纯净的浓盐酸是剂瓶盖会看到______。有色。 5、纯净的硫酸是 。浓硫酸具有和 性。 颜色的液体,易,打开浓盐酸的试 气味,工业品浓盐酸常因含有铁离子而带 颜色,、油状的液体,不易 ,浓硫酸还具有 性,利用此性质可作为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 倒进 中,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 里。皮肤或衣服上沾上浓硫酸,应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6、酸的化学性质:(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他们都能同时电离出) 酸的通性(H)与指示剂的反应酸+金属→盐+氢气Fe + H2SO4 —

条件:Al + HCi —CuO + H2SO4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Fe2O3 + HCi —NaOH + H2SO4 —酸+碱→盐+水Ca(OH) 2+ HCi —CaCO3 + HCi —AgNO3 + HCi —酸+盐→盐+酸BaCl2+ H2SO4 —【练习1】.(2017常德)物质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想。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 H2CO3 B. NaHCO3 C. P2O5 D. KOH 【练习2】(2017揭阳)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A.蔗糖溶液 B.浓盐酸 C浓硫酸. 二、常见的碱 1、纯净的氢氧化钠是出 固体,极易 、 ,溶解时放,利用此 和、 D.饱和食盐水 +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Zn + HCi —。它的水溶液有涩味滑腻感。在空气中易 性质固体氢氧化钠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不能用来干燥像 等酸性气体。因为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所以俗称 2

初三化学讲义(完整版)

初三化学讲义(完整版)

第一部分:考纲要求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会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物质的加热、装置气密性检查、实验室安全和事故处理等,实验基本操作贯串在整个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被纳入到系统的实验情景中考查。 3.了解并能正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会根据化学反应判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一、.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操作 1.托盘天平的使用 (1)精确度2) 左右(3)氢氧化钠等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称量。 2.酒精灯的使用 两禁:熄灭:。 如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应。 3.量筒的使用 用途:。读书时视线应。 4.过滤:(1)作用: (2)操作要点: 一贴:两低:

三靠: 5.蒸发: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注意:(1)加热时要,防止。(2)当时即停止加热。 6.蒸馏: 7.浓酸、浓碱的使用 (1)浓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时,应再涂上。 (2)浓碱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时,应再涂上。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4(09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 ...的是 2.5(09南京)“飞天壮歌—一-—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C.氢气具有可燃性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3(09苏州)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或液体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

4.4(09苏州)以下有关玻璃捧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蘸取试液 B .搅拌溶液 C .引流液体 D .研磨固体 5.6(09福州)图2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7.1(09眉山)下列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食物腐烂 C 、金桂飘香 D 、尘土飞扬 8.2(09德州)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它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下列过程中,你认为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的是( ) A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B 、蔗糖和水混合后得到糖水 C 、水通电变成氢气和氧气 D 、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 9.1(09重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10.1(09肇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电解水 B .钢铁生锈 C .木材燃烧 D .玻璃破碎 11.4(09肇庆)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12.1(09黔东南)下列物质所发生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蓄电池充电 C .矿石粉碎 D .海水嗮盐 13.1(09烟台) “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14.5(09烟台)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熄 灭 酒 精 灯 用 滴 管 滴 液 A B 加 热 液 体 向 试 管 加 固 体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讲义-6.溶质质量分数-沪教版(全国)

课标定位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难点:溶液稀释和蒸发浓缩问题的计算、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考点精讲 考点一:溶质质量分数 1. 定义: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质量分数。 说明: 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②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全部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的和。 2. 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 3. 推导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要点诠释】 ①溶质质量分数是比值,溶质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列式计算时,不要忘记×100%。 ②溶质质量分数是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所指溶液既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既可以是稀溶液,又可以是浓溶液。 【重要提示】 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时,必须分清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 思考:把2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易错点: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而不是与溶剂质量之比。

考点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重点)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类型: 1. 根据概念计算 直接利用公式,求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或三个量中的其他任意一个量)。 例题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 g溶液,蒸干后得到2.8 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这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8 100%14% 20 g g ?=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例题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 kg×16%=24 kg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 kg-24 kg=126 kg 答:配制150 kg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 kg和水126 kg。 2. 溶液稀释和蒸发浓缩问题的计算 例题1 把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98%=x×20% x=345g 需要水的质量为:245g-50g=195g 答:把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g。 例题2 有A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NaNO3溶液,若想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0%,可采用的方法是() A. 蒸发掉溶剂的1/2 B. 蒸发掉(1/2)Ag溶剂 C. 蒸发掉溶剂的15% D. 加入(3/20)Ag NaNO3 E. 加入(3/14)Ag NaNO3 思路分析: (1)设蒸发掉的溶剂质量为x,据定义式: [Ag×15%/(Ag-x)] ×100%=30% 解得x=(1/2)Ag (2)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y,据定义式: [(Ag×15%+y)/(Ag+y)] ×100%=30% 解得y=(3/14)Ag 答案:B、E 思考:若使100克10%的NaCl溶液变为20%,需蒸发克水? 【规律总结】 若使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蒸发溶剂为原溶液质量的一半; 若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倍,需加入溶剂为原溶液的质量。 3. 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化学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化学总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完整)初三化学下册溶解度的应用讲义试题

一.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四要素: (1)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2)溶剂的质量是100g。 (3)固体溶解在溶剂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4)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 (2)外因: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在20℃下: (1)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 (2)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3)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 (4)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 5.有关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图);A、B、C代表三种物质。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 (2)P点的的含义是: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5)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6)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B>C>A 。 (7)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8)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9)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2.了解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3.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突破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课内探究】 小组交流预习结果 【反馈小结】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一、溶解性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投影展示】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学生记笔记) 内因:溶质性质和溶剂性质;外因:温度(若是气体,还与压强有关)二、溶解度 【实验探究】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提示性问题: (1)水温相同还是不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水的体积是否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是否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确定实验方案【点拨总结】要比较二者溶解性的大小,必须在(1)水温相同(2)水的体积相同(3)达到饱和状态时才能比较

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章 常见的盐与盐的通性 教学讲义

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常见的盐与盐的通性 TIPs:盐的化学通性知识思维导图①排前金属与可溶盐:Fe+CuSO4 Cu + AgNO3 Al + CuSO4 ②可溶盐与可溶碱: FeCl3+ NaOH CuSO4+ NaOH ③盐与酸: CaCO3+ HCl NaHCO3 + HCl BaCO3 + H2SO4 ④可溶盐与可溶盐: NaCl+AgNO3 BaCl2 + CuSO4 CaCl2 + Na2CO3

【典型例题与易错题】 【例1】下列溶液中通入气体后与图的曲线变化相符的是() A. NaCl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 B. 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 气体 C. 盐酸中不断通入氨气 D. 纯碱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 【例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 CuSO 4 NaOH KNO 3 B. FeCl 3 AgNO 3 NaNO 3 C. Na 2CO 3 HCl BaCl 2 D. CaCl 2 K 2 CO 3 NaCl 【例3】三种无色溶液,溶质分别为硫酸铵,氯化钠和碳酸钾,3位同学设计的鉴别方案如下: 少量的氯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无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 乙:各加入足量烧碱溶液,加热,有气体产生的是硫酸铵,然后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再加入少量稀硝酸,有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无沉淀的是碳酸钾 丙:各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少量稀硝酸,有沉淀产生的是硫酸铵,然后向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氯化钠,无沉淀的是碳酸钾。 其中正确的是() A. 只有甲 B.甲和乙 C. 乙和丙 D. 甲和丙【基础夯实】 1. 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溶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的沉淀物质是和。 化学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 常见的图像问题 辅导讲义

授课主 题模拟试卷试题分析 教学目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掌握,熟悉去年试题类型。 教学重难点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本节知识点讲解 类型一pH变化曲线 1.酸碱中和反应中的pH曲线图像: 图①,碱入酸,在0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图②,酸入碱,在0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2.溶液稀释的pH曲线图像: 图①,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等于7。

图②,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 类型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 1、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图像: 图①,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的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某溶质,该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②,溶液稀释时,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 2、关于曲线类试题,全国中考中,还会涉及到发生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图。 图像: 图①,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直到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后溶质质量分数为零。图②,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溶质质量不断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直至反应结束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值。 类型三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曲线 1.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的变化图像: 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质量不断减小,若反应物有剩余,则图像如图①所示;若反应物完全反应,则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知识点讲义——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知识点1 饱和溶液(重点) 1.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1)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目的】探究氯化钠是否可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实验步骤】①常温下向盛有在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②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实验现象;③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注意:玻璃棒搅拌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以不发出声音为准! 【实验现象】如下表 【 变化。 (2)探究硝酸钾溶解的有关情况 【实验目的】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是否受到温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 ②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③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 ④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⑤把烧杯中的溶液冷却到室温,观察现象。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易错点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1)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溶剂”,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应明确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蔗糖(或KNO3),对蔗糖(或KNO3)来说该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故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由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里加入溶质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一般来说,可以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液的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最新整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3.绿色化学: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溶液 【考点解读】 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了解物质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 、性质都相同。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沉淀,不分层。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色 FeSO4溶液为色 Fe2 (SO4)3溶液为色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但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 剂的体积 2.填写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出现变化的现象: 溶液温度升高:如溶解

溶液温度降低:如溶解 溶液温度没有明显现象:如 3.乳化现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都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D. 75%的医用酒精溶液,溶剂水 【练习2】即食即热型快餐的内层是用铝箔真空包装的食物,外层则分别包装两包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物质反应,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A.硝酸铵晶体与水 B.浓硫酸与水 C.生石灰与水 D. 氯化钠与水 考点二溶解度 【考点解读】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2、解读溶解度曲线中的信息。 二.溶解度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 当__________时所得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________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讲义新版新人教版【精心整理】.doc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常见的金属材料 【考点解读】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什么是合金,以及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_____态(汞为____态),有金属光泽,不同金属的密度、熔点、硬度不同。 (2)大多数呈_______色(铜为_______色,金为_____色)。 (3)有良好的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3、合金: (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_________或________,制得的具有_____特征的物质。合金属于_________(纯净物或混合物)。

(2)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_____,硬度比各成分____,抗腐蚀性能___ 合金] 铁的合金铜合金 焊锡 形状记忆金 属 生铁钢黄铜青铜: 成分含碳量 _______ _ 含碳量 _______ __ _____ 合金 _____ 合金 _____ 合金 钛和钛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____、 ______的钢具有抗 腐蚀性能 紫铜即为纯铜熔点低 【练习1】家用铁制的锅来做饭,这说明铁具有的性质是 ( ) A、导电性 B、熔点低 C、导热性 D、有光泽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考点解读】 1、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的置换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知识点99816上课讲义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知识点一:营养素 食物的基本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六大营养素。 拓展延伸 1.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而无机盐和水属于无机物。 2.蛋白质、多糖、油脂在人体内一般不能被直接吸收,需经消化才能转化成可被人体吸收的物质,蛋白质、糖类和油脂是能够给人体提供能量的三种营养素。 知识点二:蛋白质 错误警示食用福尔马林浸泡的水产品,不但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残留的福尔马林还能使消化道内的蛋白质变性而危害人体健康。 拓展延伸 1.CO的中毒机理,一氧化碳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且结合能力很强,约是氧气的200~300倍。只要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千分之一左右,就可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一半左右结合成一氧化碳合血红蛋白,人便会因缺氧窒息而死亡。 2.蛋白质被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羊毛、蚕丝等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可利用灼烧的方法将其与化学纤维进行区别。

3.消化的过程:人们消化吸收食物就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的。在口中咀嚼米饭和馒头时会感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能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催化水解为麦芽糖; 余下的淀粉由小肠中的胰淀粉酶催化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的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4.蛋白质受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超声波等)和化学因素(如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如酒精、甲醛等)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从而失去生理活性,这种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 知识点三:糖类 1.糖类的组成 糖类是一种高能量的物质,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能源,如淀粉、葡萄糖等。 物 质 化学式物理性质用途来源 淀粉(C6H10O5)n 白色粉末,部分溶于 水,没有甜味 人体主要营养物质, 葡萄糖的主要来源, 酿酒 谷物、植物块茎,大米、 面粉、玉米、土豆 葡萄糖C6H12O6 白色粉末状固体, 能溶于水,有甜味 人体从事各种活动及 维持体温的能量来 源,可制酒精 植物光合作用可生成, 淀粉在人体内水解可 生成,血糖中含有 蔗糖C12H22O11白色晶体,易溶于 水,有甜味(比葡萄 糖甜) 食品的甜味剂:制白 糖、冰糖、红糖 甘蔗、甜菜 易错警示 1.富含糖类的食品如大米、面粉、玉米等应贮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否则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2.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淀粉;有甜味的也不一定是糖,如甜味添加剂木糖醇不是糖。 拓展延伸 1.淀粉的检验:淀粉遇碘呈蓝色,可用碘水(或碘酒)检验。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6CO2+6H2O C6H12O6(葡萄糖)+6O2。生成的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淀粉或纤维素。 3.人类所摄取的蔗糖和淀粉等必须先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葡萄糖可不经过消化过程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因此体弱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补充营养。 知识点四:油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