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转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转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转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转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2010-07-31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转换标志物)包括多种来源于骨细胞和骨基质成分的酶或其分解产物,其在血清或尿液中的含量可反映机体骨转换的'水平.故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临床诊断代谢性骨疾病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一项无创有效的检测指标,可按其反映骨吸收、破骨细胞数量、骨形成及成骨细胞分化等骨转换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由于可能存在多种固有变异会影响临床上对各项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分析,所以一项骨转换标志物不能用做诊断目的.但是联合测定同一个体的多项标志物可有效地为临床服务,如方便地用于监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效果,预测未来骨折的危险性及诊断肿瘤的骨转移.多项骨转换标志物的联合测定也可作为每年体检的项目之一,其改变能部分反映导致骨疾病的骨转换异常.由于其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故大多数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变异,但这种变异在血标本比尿标本要小.此外,摄食可能降低多种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因此在空腹状态采集样本为宜.个别标志物对温度降低、溶血及反复冻融等反应敏感,所以建议血标本应置于≤-70℃温度下等份分装贮存. 作者:KATJA M Fagerlund JUSSI M Halleen KATJA M Fagerlund JUSSI M Halleen 作者单位:KATJA M Fagerlund,KATJA M Fagerlund(Institute of Biomedicine,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and Anatomy,Umversity of Turku,Finland;Phannatest Services Ltd,Turlat,Finland) JUSSI M Halleen,JUSSI M Halleen(Phannatest Services Ltd,Turlat,Finland) 刊名: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MINER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Q593+.6 关键词:骨转换标志物临床应用

生化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得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就是黄疸得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与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 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得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 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就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得指标,就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得 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与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 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AST/ALT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血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定量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77例前列腺癌患者尿NTx和血ICTP水平。结果:骨转移组患者尿NTx和血ICTP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以及正常参考值范围(P均<0.01)。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尿NTx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84.7%、(P<0.01),血ICTP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3%、80.3%、86.4%(P<0.01)。骨转移患者尿NTx与血ICTP 水平与骨转移范围成正相关(r=0.485,0.482,p<001)。结论:尿NTx和血ICTP对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协助及时诊断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 【关键词】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1] ,骨转移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判断有无骨转移对前列腺癌 的分期、判断预后及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目前骨转移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如SPECT、MRI和CT等,但价格昂贵不适合用于监测和随访,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如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被认 为是最有前景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2]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尿NTx、血ICT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入组125例,年龄51岁至76岁(59岁±12岁)。入组患者分为骨转移组(CT或MRI或X线证实骨转移)和无骨转移组(SPECT无骨转移征象)。骨转移组根据骨痛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骨痛组(V AS评分为0分),轻度及中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1~6分),重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7~10分);根据骨转移范围(累及骨数目)分为2个亚组:1处骨转移组,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组(肋骨和肩胛骨为一处,骨盆、脊椎、头颅、长骨各为一处)。入组标准:诊断均有细胞病理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临床分期为III期或IV期。排除标准:有骨代谢性疾病;筛选前90天内曾接受过双膦酸盐、激素、钙制剂治疗;筛选前3个月内曾有外伤性骨折;筛选前4周内曾接受过放射治疗;妊娠或哺乳期;严重的并存疾病;其他不适合入组的情况,如精神障碍、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1.2实验方法: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室温放置2-3h,以3500r/min离心10min,

生化指标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 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 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 A/G 1—2.5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5-18.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 5.1-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 1.7-6.8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0-40u/L 增高: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_王智存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710100) 王智存施婕邹远妩王卓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均统计,老年人群已占据全国人口约8.3%,且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骨密度(BMD)的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具有精确度好、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广、速度快、辐射量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已成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有效手段和金标准[1,2]。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用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效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特点。本研究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N端骨钙素(N-MID)以及DEXA测定BMD,分析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15例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均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排除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药物后,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3]。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 DEXA检测各部位BMD。 215例经BM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以年龄对其分组,<70岁组106例,年龄55~70岁,平均(64±10)岁;≥70岁组109例,年龄70~91岁,平均(79±12)岁。对照组110名,均为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均经BMD诊断为非骨质疏松症,年龄56~73岁,平均(63±7)岁。 1.2骨代谢指标的检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测量仪器为德国罗氏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指标为PINP、β-CTX及N-MID。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数据可见,<70岁组及≥70岁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较高的PINP、β-CTX及较低的N-MID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患者的PINP、β-CTX及N-MID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β-CTX、PINP和N-MID检测诊断骨质疏松症与用BMD诊断骨质疏松症金标准进行比较:见表2。以β-CTX ≥0.290ng/mL、N-MID<23.1μg/L和PINP≥341.56ng/mL为检测值超出截断值,记为骨质疏松症阳性,否则为骨质疏松症阴性。β-CTX检测敏感度70.3%,特异性80.4%;PINP检测敏感度7.5%,特异性64.0%;N-MID敏感度13.0%,特异性 较,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有学者报道,ELISA与TPP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2],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避免漏检和误诊,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3]。 综上所述:ELISA和TPPA对梅毒具有较高的检测效能,在临床实验室中,可用ELISA进行常规筛查,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采用TPPA进行验证,可提高临床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Lafond RE,Lukehart SA.Biological basis for syphilis[J].Clin Microbiol Rev,2006,19(1):29-49. [2]Daskalakis D.Syphilis:continuing public health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J].Curr HIV/AIDS Rep,2008,5(2):72-77. [3]Cameron CE,Lukehart SA.Current status of syphilis vaccine development:need,challenges,prospects[J].Vaccine,2014,32(14):1602-1609. [4]Phiske MM.Current trends in congenital syphilis[J].Indian J Sex Transm Dis,2014,35(1):12-20. [5]Peterman TA,Furness BW.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syphilis[J].Sex Health,2015(12):126-134. [6]王菲,唐国建.TP-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淮海医药,2015,33(4):365-366. serological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syphilis infection[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7,26(10):705-713. [8]Gu W,Yang Y,Wu L,et https://www.doczj.com/doc/fe1352481.html,paring the performance char- acteristics of CSF-TRUST and CSF-VDRL for syphilis: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13,3(2):e2204. [9]赵建,殷竹君,田玲玲,等.TRUST试验不宜作为入出境人员梅 毒诊断的血清筛查试验[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69- 270. [10]Lin LR,Zheng WH,Tong ML,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ponema pallidum-specific IgM antibody in syphilis serofast reaction patients[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1,71(3):201-207. [11]郭家权,洪敏,林永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 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5):738-740. [12]魏方,张鹏.ELISA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相关 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51-652. [13]刘春华,孙国清,薛秀娟,等.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 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142-144. (收稿日期:2015-07-25)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 临床意义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血液生化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肝功全项 (一)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 1— 用于衡量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A/G比值<1提示有慢性肝实质性损害。动态观察A/G比值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和估计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A/G比值下降,A/G比值持续倒置表示预后较差。 (二)球蛋白 1、增高 (1)、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肝硬化。 (3)、结缔组织病、血吸虫病、疟疾、红斑狼疮。 (4)、慢性感染、黑热病、慢性肾炎等。 2、降低 1、生理性低蛋白血症,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2、低Y-球蛋白血症或先天性无Y-球蛋白血症。 3、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等常使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球蛋白降低。 (三)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见于阻塞性黄疽。 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总胆红素TBI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五)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丙氨酸转氨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0-40u/L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 概述| 试验 检测的是什么物质?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骨骼是一种活跃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结缔组织,每年的更新率约为10%。骨骼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组成了骨骼坚韧的框架结构。钙也是骨骼的重要成分,使骨骼系统尤为坚固。胶原和钙的结合,赋予了骨骼坚固的同时也能承受压力。机体超过90%的钙是沉积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约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在人的一生中,陈旧的骨骼在不断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生成的新骨,以维持骨骼系统的健康。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能溶解少量骨骼,同时经过酶的作用可降解蛋白质结构。骨形成是始于成骨细胞的活化,形成新的骨骼蛋白质结构,继 而被钙和磷矿化形成新骨骼。这样一种微观的重建过程维持了骨骼系统的强韧。 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和青少年时期,新骨的形成速度大于旧骨的吸收速度,因此骨骼系统得以生长和不断强韧,直到达到骨峰值(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最大值),通常为25至30岁。在这个时期后,骨吸收的速度开始大于骨形成,使骨质开始不断流失。在女性绝经后的几年里,骨质的流失速度最快。男性则通常在70岁后才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 如何使用骨转换标志物? 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标志物来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当医生评价骨质流失或骨骼疾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骨密度的附加信息,帮助临床判断。这些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抗骨吸收的治疗疗效,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用量是否合适。与X线检 测(一至两年)相比,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可使临床很快(三至六个月)对疗效做出评价。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能及时更换 治疗方式。 由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有些研究也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临床预测骨转移的并发症,或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骨转换标志物还可用于评价抗骨质流失的疗效。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如下是一些血液或尿液中检测的骨吸收或骨形成标志物。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寻找能预测不同疾病骨质流失的新检测标志物。在进行一些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解释时,需考虑饮食状况、是否经常运动,以及标本采集的时间。 尿液或血液中的一些骨吸收标志物: ?C-端肽(I型胶原羧基端端肽CTx):为蛋白基质中羧基末端的肽链;可辅助监测绝经后女性和低骨质人群(骨量减少)的抗骨吸收治疗,如二膦酸盐、激素替代治疗法。 ?N-端肽(I型胶原氨基端端肽NTx):为蛋白基质中氨基末端的肽链;专家建议应于骨质疏松症治疗之前检测,了解基础水平,并在治疗后3至6个月再进行检测。 ?脱氧吡啶(DPD):环状结构的胶原降解产物。 ?吡啶交联:为一组胶原降解产物,包含DPD;用于疗效检测;不如端肽对骨骼胶原具有特异性。 ?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TRAP)5b:5b是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产生的TRAP异构体。

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维生素D)

骨代谢生化指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012年3月23日 骨代谢(骨吸收和骨形成)指标 骨代谢生化指标 各种骨基质成分或来源于骨细胞的降解产物及酶 血清或尿液样本采集后检测可作为骨转换的指示剂 骨代谢指标的应用 骨骼代谢水平以及骨骼发育状况评价 骨质疏松诊断及监测抗骨吸收治疗疗效 癌细胞扩散至骨的诊断 骨折风险预测 治疗监测中的骨代谢指标 骨代谢指标的合理应用 在治疗前确定个体的指标”基准值” 监测治疗疗效: 每3个月 为何要监测? 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证明治疗有效 抗骨吸收治疗监测 3 6912 0,0 0,10,20,3 0,40,50,6*** *** *** S -C T X ( g /L ) Time (months) Placebo Alendronate 骨代谢指标用于阿仑膦酸钠治疗监测的临床性能 骨代谢指标 LSC (%) 灵敏度 信噪比 Type I collagen O C BSP O C BSP PYD, DPD, NTX, CTX, ICTP TRACP 5b, Cath K OC-f, BS P BAL P PINP , PICP OC Type I collagen

曲线下面积(AUC) S-TRACP 5b 29.5 82.7% 3.17 0.879 S-bCTX 52.5 78.7% 2.82 0.868 U-DPD 33.7 56.0% 2.31 0.782 S-PINP 42.5 73.3% 2.95 0.862 S-OC 35.7 40.0% 1.84 0.761 S-BAP 22.4 61.3% 2.78 0.783 促成骨治疗监测 2 4681012 -4 -2024681012141618** **** B A L P c h a n g e f r o m b a s e l i n e ( g /L ) Months of treatment Placebo Teriparatide (PTH) From: Chen et al. 2005, J Bone Miner Res 20:962-970. 幻灯片9 骨代谢指标检测改善治疗 的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是骨质疏松治疗的主要问题 (Lekkerkerker et al. 2007, Osteoporosis Int 18:1311-1317) 骨代谢指标值显示给患者说明治疗有效,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Delmas et al. 2007, J Clin Endocrin Metab 92:1296-1304) 哪种骨代谢指标应用于治疗监测?在促成骨治疗中骨形成指标更为敏感,而在抗骨吸收治疗 中骨吸收指标更为敏感 建议使用成套指标以检测骨转换的不同方面 bCTX : 破骨细胞活性 TRACP 5b:破骨细胞分化 PINP: 成骨细胞活性 BALP :成骨细胞分化

生化指标意义

生化指标意义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

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 CHO 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 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7.76mmol/ 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3.1mmol/L或<2.59mmol/L为低胆固醇血症。 1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高HDL血症、胰岛素、雌激素、运动、饮酒等。 降低:常见于高脂蛋白血症、脑梗塞、冠状动脉硬化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肥胖等。 12.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高脂蛋白血症。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义知识讲解

常见生化指标临床意 义

常见生化血液指标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STP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ALB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 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素TBIL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 肝脏疾病肝外疾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葡萄糖(GLU)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血糖:某些生理因素(如情绪紧张,饭后 1-2小时)及静注射肾上腺素后可引起血糖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粮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肢端巨大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腺瘤、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机能亢进症、肾上腺机能亢进症等。颅内出血,颅外伤等也引起血糖增高。 低血糖:糖代谢异常、胰岛细胞瘤、胰腺瘤、严重肝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妊娠、哺乳等都可造成低血糖。 10.血清尿素(UREA)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浓度在 8.2-17.9mmol/L时,常见于UREA产生过剩(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等),或UREA排泻障碍(如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乏尿等)。浓

生化项目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生化项目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 一、总胆红素T-BIL 2.0-20.0cmol/2 1、增高见于 (1)肝细胞性疾病:如急性黄疽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阻塞性疾病:如胆石症、胰头癌等。 (3)其他:如新生儿黄疽、败血症、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溶血等。 2、减低无临床意义 二、直接胆红素D-BIL 0.0-6.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疽、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间接胆红素IBIL 1.7-13.0umol/L 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疽、先天性黄疽、肝细胞性(肝炎)或混合性黄疽,也于见阻塞性黄疽。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辩证关系: 1、三者均高,属肝细胞性黄疽、如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癌等。 2、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属阻塞性黄疽,如胆道结石、胆道阻塞、肝癌、胰头癌等。 3、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属于溶血性黄,如溶血性盆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症疾、新生儿黄疽等。 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0-40u/L 增高: 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 2、心血重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肝淤血、脑出血等。 3、骨骼肌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4、其他:某些药物和毒物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氨丙嗪、异烟肼、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五、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0-37u/L 增高: 1、肝脏疾患: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2、胆道疾患: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 3、心脏疾患: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4、一些感染性疾患:如肺炎、伤塞、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无临床意义 六、总蛋白TP 60.0-80.0g/L 1、增高 (1)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泻、呕吐等)。 (2)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病等。 2、减少: (1)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肾病综合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2)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症、肝功能受损等。 (3)水钠潴引起的血浆被稀释。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要点

《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要点 骨是具有新陈代谢的活组织,由破骨细胞吸收旧骨、成骨细胞生成等量新骨取代以完成骨转换,在伴随人一生的骨转换过程中,骨代谢生化指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 骨代谢生化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通过检测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钙磷代谢调节指标 在骨代谢调节过程中,主要的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包括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1. 1 甲状旁腺素

对维持机体钙磷平衡和调节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PTH分泌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维生素D、钙、磷、蛋白激酶、性腺类固醇类激素等。 PTH促进骨吸收和骨转换,动员骨钙入血,血钙升高。研究表明,PTH对骨形成和骨吸收具有双重效应,PTH的生物效应取决于其作用剂量,在持续大剂量PTH的作用下,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导致骨丢失大于骨形成。间歇性小剂量PTH促进骨形成。 PTH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于肾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PTH减低,见于甲状腺手术切除所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非甲状旁腺性高血钙症等。测定血清PTH是诊断PTH相关性骨病的最重要指标,在判断和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结合血钙、血磷和维生素D水平一起分析。 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时,当血钙异常时,为查找原因常检测PTH,而当血钙正常时,通常不常规检测PTH,但血钙正常PTH也有升高现象。 1.2 降钙素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英文缩写 A/G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动物生化指标对照

动物生化指标对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ALT(GPT)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心梗等 正常参考值:3-40U/L 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AST(GOT)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心梗发病期、急慢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等 正常参考值:3-40U/L 三.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等正常参考值:7-50U/L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 ALT(AKP)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 正常参考值:30-110U/L 五: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CK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心梗、心肌炎、肌损伤、心脏手术等 正常参考值:25-200U/L 六: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急性心梗、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 正常参考值:109-245U/L 七:血清a-羟丁酸脱氢酶 HBDH

临床意义:升高作为急性心梗诊断标志 正常参考值:80-220U 八:血清淀粉酶 AMY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胰腺炎、胰腺癌、胆道疾病、胃穿孔等,降低见于肝脏疾病 正常参考值:0-220U/L 九:血清总胆固醇 TC(CHOL) 临床意义: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血蛋白血症的诊断和分类;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定 正常参考值:80-220U/L 十:血清甘油三脂 TG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糖尿病、肾病等,降低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病变等 正常参考值:30-150MG/DL 十一:血清总胆汁酸 TBA 临床意义:作为肝功能检测指标、肝炎、肝硬化、肝损害等 正常参考值:0-10umol/L 十二:血清肌酐测定 CRE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严重肾功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降低见于肌肉量减少、多尿。 正常参考值: 十三:血清总胆红质 TBI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