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7310060 学分: 6 学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牟林、胡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2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液态成型工艺的方法、金属板料成形技术、焊接电弧及焊接方法等三大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液态成型、板料成形、焊接工艺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液态成型工艺 绪论 1 基本内容 金属液态成型工艺发展历史,液态成型工艺流程。 2 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产业的发展概况;了解铸造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种类。 3 重难点 液态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流程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 基本内容 (1) 常用铸造方法的选择; (2) 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3) 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熟悉铸造方法选用的依据; (2)掌握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熟悉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 重难点 铸造工艺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 基本内容 (1)工艺设计内容及流程; (2)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确定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内容及流程; (2)掌握砂型铸造工艺方案制定的原理及方法。 3 重难点 (1)生产纲领、生产条件对工艺方案制定的影响; (2)分型面及浇注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 1 基本内容 (1) 浇注系统概述; (2)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浇注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浇注系统对液态成型过程的影响; (2) 熟悉浇注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理解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 (4) 理解浇注系统设计的原理,掌握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5) 理解铸铁、铸钢、非铁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 3 重难点 阻流截面的计算原理及公式。 第四章冒口及其设计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涵义、理解设计的本质,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设计的规律与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艺术设计思维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 2、介绍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及制作方法等。 3、介绍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区域影响等。 4、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适用功能及技术流程等。 5、介绍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材料选择、功能与形态等。 6、介绍批评意识对艺术设计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设计形态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基本含义,艺术设计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范围; 2、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 3、对以上三种艺术设计类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的把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家 生存价值、知识范围、个人行为等。 第二节视觉传达设计 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制作方法等。 第三节公共艺术设计 基本特征、功能、区域影响等。 第四节工业产品设计 基本特征、适用功能、技术流程等 第二章设计创意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方法的掌握; 2、图形确定、符号运用、形式构成的掌握; 3、对艺术设计制作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与创造 题材、主题、符号运用、构图、节奏、色调等。 第二节古材料与美感 天然材料、符合材料、声光材料、物化意义、视觉审美等。 第三节功能与生态 人体工程学、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第四节精神与道德 造物观念、知识产权、道德价值等。 第三章设计文化论 本章重点、难点: 1、对艺术设计文化发展脉络的掌握; 2、“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正确处理; 3、艺术设计批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与文明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 计 概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 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 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 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 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 方法论。 2、 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 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 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 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 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 五、 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分 值分配:平时(30%) +期末(70%)=总评成绩(100% ; 题 量一一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岀版社, 2003.8 六、考 核: 考核形 式 期末 考试; 试卷结 构 试题 分为四大类 型: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论 述;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岀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岀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岀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岀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岀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一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岀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岀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1 、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二、分散的设计方法 三、形象的设计方法 四、逻辑的设计方法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任务1、了解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理解其性能特征、掌握其规格尺寸; 2、在进行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使用场合、部位准确熟练地选择; 3、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 知识目标1、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分类; 2、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规格、性能; 3、理解建筑装饰工程材料结合的基本原理; 4、掌握不同构造形式的装配程序和工艺; 教学内容项 目 一 一、绪论;(略讲) (1)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地位;(2)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 (3)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4)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5)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 (6)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以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为目的,以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应用及其施工工艺为目标,学生要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到装饰材料市场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可观看施工现场各类视频)参观学习,认识和了解装饰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材料发展状况,为掌握建筑装饰各分部工程装饰材料的选用及施工工艺打下基础。 二、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略讲)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装饰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理化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装饰性(教学辅助工具:施工现场图片及效果图讲解) 项 目 二 三、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详讲) 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墙体材料及建筑绝热材料 1、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 (1)无机胶凝材料: 水泥;(课堂辅助教学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重点:检测方法; 石灰;(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石膏;(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了解石膏制品; (2)水泥混凝土: 集料;砂、卵石、碎石、煤渣; 水泥混凝土;重点:养护时间、特点; (3)建筑砂浆: 砌筑砂浆、抹面砂浆,装饰砂浆(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2、墙体材料 烧结砖;(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非烧结砖;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砌块;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复合板材料;重点:工装重点使用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3、建筑绝热材料 无机绝热材料; 有机绝热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憎水型岩棉保温板、气凝胶绝热毡等;装修重点应用位置;

2015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015版) 课程总学时:80学时(含实践学时32学时) 理论教学周学时数:3学时 学分:5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院:全校各(系)院本、专科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涵义、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和实践品格,使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2.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本门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全面而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认识到这些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同时使他们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学会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所以,教师授课时,既要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体验与感觉,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活生生的现实,以收到深入浅出之妙。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属于总论,让学生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一个初步的 了解,认识到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两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0504041524)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设计概论 课程代码:0504041524 学分与学时:2学分 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对设计学的研究范围、设计的多重特征以及东西方设计源流的分析,明确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的关系。以设计学的涵盖范围为主体,探讨设计的特征、源流和研究方法。配合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强化教学效果。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现状。 基本要求: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现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学的研究现状 难点:设计学的研究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设计学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 教学目的:掌握设计的多重特征 基本要求:掌握设计的多重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多重性 难点:设计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图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设计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设计的科技特征 第三章设计源流之一(中国部分)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的设计源流 基本要求:掌握中国设计的发展历史 重点与难点: 难点:中国的设计源流 重点;中国古代设计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图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 第四章设计源流之二(西方部分)教学目的:了解外国的设计源流 基本要求:掌握外国设计的发展历史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方的设计源流 难点;西方现代设计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图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西方古代设计 第二节设计与工业革命 第五章设计的类型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的类型 基本要求:掌握设计的类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的各种类型 难点: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演示图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视觉传达设计 第二节产品设计 第六章设计师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编号:00037 课程类型:校考课 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7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 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学分:3.5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 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 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②掌握制定机械加工路线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理划分加工阶段;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正确制定加工工序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③掌握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方法。④理解工艺方案的经济性评价方法;了解降低加工成本的措施。 ⑤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规范。 5.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①了解尺寸链的基本概念,掌握尺寸链图的作法及其尺寸链的计算。②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技巧。 ③了解装配尺寸链的特点及其简单的计算。 6.装配工艺基础①了解装配尺寸链的基础知识。②了解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印刷工艺》 教学大纲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内容 1 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2 印刷基础综论 3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 4 制版 5印刷 6印后加工 7印刷技术的应用 8印刷设计工具软件应用 9印刷应用设计

二、实践教学内容 10实训一:收集名片10张,收集16KDM设计210*285mm10份。 并实际设计。 11实训二:收集DM二折页,三折页设计10份,收集商业文本封面设计210*285mm8份。并实际设计。 12实训三:收集CD封设计3个,收集封套设计10个。并实际设计。 13实训四:收集样本10种。并实际设计。 14实训五:收集书籍封面设计若干。并实际设计。 15实训六:收集海报广告设计5。并实际设计。 16实训七:收集手提袋10个。并实际设计。 17实训八:收集印刷包装设计5个。并实际设计。 18实训九:收集3件你以为最有创意的印刷品上交并说明并实际设计。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践教学为20学时。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掌握印前,印刷,印后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电脑印前完稿技术。 《印刷工艺》是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熟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后加工装订以及印刷技术在各种媒介上的应用,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设计的流程,提高设计水平。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只把眼光停留在对设计的一般应用和操作上,而是能全面了解、熟悉设计好的作品如何通过印刷成为成品,在设计时就应把印刷工艺因素考虑进去。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状况,熟悉印刷工艺对设计的要求,掌握应对印刷时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印刷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体系与实训相结合,强调以印刷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设计实践为中心,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课题,使学生在这些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激发,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规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在基础设计学习阶段坚持规范化教学,每个章节教学都强调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设计实践、设计作业评判等基本环节,实行单人设计题目与小组(一般为3~5人)设计题目相结合。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接着由教师引导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基础设计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有难易不同、方法有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综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编码: 3325038 总学时: 32 学时(讲课32 学时) 总学分: 2 学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工业设计(本科)预修要求: 无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科技、艺术、经济之大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地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科技的特征。 本课程将概略介绍工业设计的特征及其覆盖领域;专题介绍工业设计简史、工业设计与文化、工业设计与相关学科、工业设计与市场、工业设计与环境等课题;着重介绍工业设计的三个主要领域: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本课程力图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实际运作过程,激发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兴趣;使学生能全方位、综合性地把握技术与艺术、设计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培养自觉的设计意识,提高视觉审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学生将理解作为一种新文化形态的工业设计,正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业以读书报告、小论文为主要形式。 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与工业设计学时:4 学时(讲课4 学时) 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的领域、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工业设计的特征、工业设计的程序;关注世界工业设计发展趋势。 本章讲授要点:设计的概念、领域和基本原则;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程序和发展趋势。 重点: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 难点: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第一节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设计的领域 第三节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工业设计 第二章工业设计简史学时:4 学时(讲课 4 学时) 了解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与包豪斯、20世纪20?30年代的流 行风格;熟悉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高技术风格、后现代主义等设计风格和理念。 本章讲授要点:德意志制造联盟与包豪斯;战后工业设计的发展、理性主义与“无名性” 设计、后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Ⅱ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3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是以聚合物的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工等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作当中所遇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向专业工程师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主要合成工艺和重要品种的生产方法、结构、性能,并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高分子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到高分子工业对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事业心。 难点:根据我国的高分子工业现状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生产单体的原料路线 重点:1.石油裂解制烯烃的工艺过程 2.五种重要单体的合成路线 难点:石油裂解制烯烃中丁二烯的萃取精馏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自由基聚合的主要实施方法; 难点: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机理、链转移作用的应用 第四章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和生产工艺 难点:离子型聚合与配位聚合的原理和机理 第五章缩合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缩合聚合原理、熔融缩聚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实施工艺。 难点:1. 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平衡缩聚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均聚合度及小分子物浓度三者之间关系;第六章逐步加成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机理;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难点: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第七章高聚物改性工艺 重点:共聚物合成工艺;互穿网络聚合物合成工艺;高聚物的化学改性 难点:共聚物合成工艺 五、实践环节 0学时。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 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 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 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 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 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 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创 造是艺术的生命. 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 第四节意境和传神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 实践(实训、实习)课时:29课时 适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规程的制订。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全部教学环节后,应达到: 1) 掌握金属材料成形工艺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制定一般零件的工艺流程设计的能力。 2) 能够分析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确定零件成形工序,懂得工艺设计及相应计算。 2)能够使用有关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 二、理论教学要求 绪论 1) 砂型与砂芯制造 2)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3)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掌握浇注系统组元及其作用,浇注系统类型及其选择;掌握计算阻流截面的水力学公式和浇注系统设计与计算。 4 )冒口、冷铁与铸肋了解冒口的补缩原理;掌握冒口的设计与计算方法;了解冷铁与铸肋设计和典型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5 )模锻工艺 6)锻模设计 7 )电弧焊掌握点焊、缝焊和闪光对焊原理特点应用;初步了解高频焊、摩擦焊、钎焊原理及应用。 三、实践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 9 应开实验项目个数 3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 实验类型 备注 1 浇注系统水模拟实验必做 2 塑性成形实验必做 3 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必 四、学时分配 序号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上机课外小计 1 绪论 1 1 2 第一章砂型与砂芯制造 2 2 3 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拟定 4 4 4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综合实验 6 3 9 5 第四章冒口,冷铁与铸筋 4 4 6 铸造工艺分析实例 2 2 7 第五章模锻工艺 4 4 8 第六章锻模设计 2 2 9 第七章板料冲压实验 10 3 13 10 冲压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实例 2 2 11 第八章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工艺实验 8 3 11 12 第九章压力焊与钎焊 五、课程有关说明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外管理理念的比较、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方法以及管理创新等知识,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未来服务社会从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学时) 主要内容:管理的的基本含义、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学习及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理解管理及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 自学: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研究方法。 讨论:为什么说管理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课堂案例讨论: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主要内容:泰罗及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及一般管理理论、韦伯及官僚制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几种主要现代管理理论学派。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自学: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阅读:企业理论相关书籍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