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研究

关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研究

关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研究
关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研究

关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研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但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把酒文化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此项研究必须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标签:酒文化;基本精神;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的饮用越来越普及,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生理的需要,而趋向于从酒的饮用中获取更多的精神享受。因此,很多人希望了解认识酒文化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商家则希望挖掘酒文化的内涵,尽量拓展其外延,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一时间,有关酒文化的论述铺天盖地,形成了久违的酒文化热。但是,大多数人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即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则是深蕴其内的基本精神。因此,要揭示中国酒文化的精髓,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本课题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其梳理和研究,对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文化和酒文化的研究很多,有的是综合性著作中的专章或专节论述,有的是关于酒文化的专题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徐海荣主编的《中国饮食史》,内容几乎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所有方面,近三百万字,体制宏大,材料丰富,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完备的中国饮食专著。虽然,酒文化在其各编中都有涉及,但所占分量很常小,且多限于材料性的。朱宝镛、章克昌主编的《中国酒经》,分酒史篇、酒政篇、酒类篇、酒技篇、酒器与酒包装篇、酒饮用篇、酒文化篇,可谓酒类专著的经典。但是,该书多限于酒文化的历史资料介绍。其他的如朱年、朱迅芳的《酒与文化》和罗启荣、何文丹的《中国酒文化大观》等也大致相似。相比之下,万伟成的《中华酒经》对中国酒文化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但是,该书也偏重于资料的介绍和趣味性及通俗性,虽然涉及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可对于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关系,也很少论及。

相比较著作而言,单篇论文,如李德民的《酒象与诗魂——酒文化探微》、萧家成的《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万伟成的《中华酒文化的内涵、形态及其趋势特征初探》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对酒文化进行了论述。对于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关系,虽然不是专门论述,但也偶有论及。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它们不可能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

总之,从宏观的角度,把酒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联系起来行研究的,非常少,且缺乏深度和系统化。

二、研究意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具实际价值。首先,酒文化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关系密切,但研究成果很少。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知识,把酒文化的研究提高一个层次。其次,酒文化研究是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饮食文化研究这一系统工程的內容。再次,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酒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酒文化、饮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其积极的作用,减少其消极的影响,从而在新时期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贵州酒文化

贵州酒文化 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水质优良,多出佳酿,是我国最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素有“酒乡”之美誉。获省优、国优及国际金奖的贵州白酒有几十种。贵州名酒,香型多样,驰名中外,形成了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酒类生产系列,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中外客户青睐。 贵州酒史,源远流长,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贵州便有了酒。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艺独特的酿酒技术和饶有风趣的酒礼酒俗,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贵州“酒文化”,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贵州酒礼酒俗,宛如烂漫山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种种用酒活动中,可窥见苗岭山区、夜郎故地的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禁忌信仰等风土民情。贵州酒礼酒俗,多侧面、多层次反映出贵州高原古往今来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历史、社会文化与文化心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贵州美酒令人醉,苗岭酒俗更醉人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地带,地理位置独特,有着温和的雨水和丰润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各种谷物和水果、药材的生长,到处有清澈的水泉,为贵州酿酒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上贵州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积累的精湛的酿酒技艺,酿出的白酒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尤以酱香酒最负盛名。 贵州各地都产好酒,黔北地区有茅台、董酒、习酒、鸭溪窖酒、湄窖酒等;贵阳地区有贵阳大曲、黔春酒、筑春酒、朱昌窖、阳关大曲等;安顺地区有平坝窖酒、贵府酒、安酒、黄果树窖酒等;黔南地区有匀酒、泉酒和惠水大曲等;黔西南有贵州醇、南盘江窖酒等;黔东南有青酒、从江大曲等;六枝有九龙液。还有以贵州珍贵药材天麻、杜仲泡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花溪、惠水一带苗族同胞酿制的刺梨糯米酒、黑糯米酒,清香醇厚,富有营养,应是黄酒中的姣姣者。 贵州酒尤以茅台酒为骄傲,“茅台美酒盛名扬,与众不同韵味长,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茅台酒享誉世界和它独特的风韵,茅台酒的酿造是贵州人民的一大创造,贵州酿酒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贵州一带即产一种枸酱酒,为人们所称道。茅台酒的酿造不仅与这里的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在原料与工艺上也独树一帜,茅台酒以它超乎寻常的风格誉满五洲,中国政府常以它作国宴酒,宴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在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的日子里,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都曾为茅台酒香冽醇美的风味所倾倒,所以茅台酒又被誉为代表中国的“国酒”。“来中国不可不饮茅台酒,来贵州更不可不饮茅台酒”早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的共识,茅台酒是贵州秀丽山川的缩影,是贵州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我们把“茅台酒”、“青酒”、“贵州醇”称为贵州酒的代表,那么,这几种酒确实也代表了不同的地理方位,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征。茅台酒的产地遵义地区同时也是贵州文化之乡,在这里,有平叛入播,经历了七个王朝,统治遵义(古称播州)长达近800年历史的杨氏家庭而形成的“播州文化”;有在晚清代表贵州在文坛、政坛等显赫卓着的文豪硕儒郑(郑珍)、莫(莫有芝)、黎(黎庶昌)而形成的“沙滩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黔北时召开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形成的“长征文化”;更有赤水河两岸酒厂密布,四时飘香的美酒河畔而形成的“美酒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使其更显无穷魅力。今天,人们到黔北来,在感受地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相融的文化氛围时,似乎从呷一口国酒的荡气回肠中得到了验证。 青酒的产地在黔东南镇远县,黔东南是贵州苗族、侗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民族风情浓郁,人民好客,酒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他们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酒文化,在艺术上、在礼仪上、在劳作上都有众多的体现。在黔东南,几乎每个县都有展示其地域文化的民族节日,如“台江姊妹节”、“苗山鼓藏节”、“凯里芦笙节”、“榕江西瓜节”、“从江碰柑节”等,这些节日无不以酒为待,以酒为歌,整个节日始终飘溢着酒的芳香,这些少数民族世代以自己酿造的低度糯米酒(或称“Biang dang”酒),自酿自饮,接物待客,吸引着人们,也赢得了人们,这使我们不由想到“青酒”正是以它那低度、甘甜、浓浓的乡情,广泛得到人们的接受与赞誉而香飘四海,“喝杯青酒,交个朋友”的着名的广告语,它绝不是表面上的人际交往的套词,而应该是或正体现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同胞坦诚、朴实、热情的处世原则与价值观。来这里的国际友人,特别是日本客人,他们在领略了当地的习俗民风时,喝牛角酒、唱酒歌的动人情景,常常使他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贵州醇”的产地在黔西南兴义市,与黔东南不同的是这里居住的主要是苗族、布依族,尤以布依族为多。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靠近河谷平坝,值得一提的是,布依族喜欢喝自酿自烤的米酒和包谷酒,酒同样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他们是好酒的民族,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酒,如他们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等节日,表现的是布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例如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酿酒,《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行;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现代观点认为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 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中国人爱酒,中国的文人更爱酒,嗜酒如命。会朋友吃饭要酒,勤于政事要酒,打通关系要酒,做文章要酒,做书法要酒,春风得意时要酒,悲苦自伤时要酒,平时自己自斟自饮也是无比的惬意,尤其是老人,大多数的老人们并不需要什么五粮液,什么茅台,如果能给他们一碟花生米,再来二两老白干,那便是老来人生得意之事。品了酒,也品了人生。中国被认为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当然就的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的,沉积千年的。这里我写亵谈酒的狂欢,也是取自醉酒后妄谈一切之意,亦不必为那些烦人的责任去承担什么,也不必去规规矩矩的写什么论文,谈到哪算哪,岂不自由,快哉! 中国的造酒技术甚早,那些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源起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酒为何人所造呢?这恐怕是说法不一的,有“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造酒”等传说,但这毕竟是传说,我们很难知晓,即便知晓又有何用呢?曹孟德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看得出来,酒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功能的文化。一些事物的起源往往不必究的得那么甚之又甚,欧洲诸国各说我们的酒文化才是真正的酒文化,我们有“酒神”,这有什么必要呢?酒大体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你说你早,我说我早,大家都有道理,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在中国,我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酒神”。醉酒后的狂欢,是一个平等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地位、阶级的局限可以被忽视,人们可以纵欲,可以狂舞,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这就是酒的狂欢。然而酒的狂欢释放着人们天然的真意。仿佛我们忘记了痛苦。但仿佛又一说我们仿佛可以探得,中国的酒神仿佛就是远古的巫文化的代表--萨满。中国的祭祀少不了酒。王国维说:“盛玉亦奉神人之器谓之酉,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中国上古时期,在祭祀中,萨满以之那迷狂的舞蹈,使人神相通,上古的人民享有这一份迷狂的崇拜。我们也可以从这嗅出“酒神”的味道来吧!这仿佛在屈原那光怪陆离的诗歌更能窥得一斑。 酒的狂欢,是一种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的心理相互妥协的载体。酒可以使人释放出早已郁积在心中的郁闷,显现真的自我;但也可使人堕落,甚至亡国。夏朝,仪狄发明旨酒(当然一说也有杜康),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透过酒文化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意境 医学论文发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中更以月亮与酒文化最脍炙人口,本文将略述一二。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一、月亮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朗朗明月从古至今一路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它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月因其阴冷凄寒而成为女性的化身,代表了静谧与和谐,也反映了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成为失意者的象征。月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淡泊静谧、空寂通脱,或圆或缺、或阴或晴,让你在不经意的仰望中,心中总会萌生许多感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们感到了月光之澄澈,人生之悲凉;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渗透的又是几多缠绵哀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帝王末路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文人笔下凄美的意境了。月是忧伤孤独的,也是潇洒飘逸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苏轼的淋漓畅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乃太白的雄浑豪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公的缠绵悱恻了。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与月“永结无情游”,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月还是美好理想的寄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吟风啸月,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对朋友的殷切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的最美祝福;“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是对淳朴生活的热切向往。 二、酒的文化意象 中国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是诗与酒的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诗经》305篇作品中,有40多首与酒有关;整部《全唐诗》五万首,涉酒诗篇也多达五分之一。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 陶渊明更言“性嗜酒”“期在必醉”。他视酒为“佳人”、“情人”,“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二十首》)。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垂名。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常和建安七子一起,“简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而赋诗”。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全是一群饮君子,阮籍以酒避祸,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刘宋时代的鲍照亦爱酒惜酒,狂歌“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措床头百个钱”。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唐宋两代的诗人词客更多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 强;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强。李白以“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为人所共晓,赢得“醉圣”的雅名;而杜甫“少年酒豪”、嗜酒如命却鲜为人知,其实杜老先生更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直到“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身”的信誓旦旦、死而后己的程度。另一位大诗人白居

传统酒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传统酒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酒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身深厚的积淀,从古至今,影响深远,具体如下: 一、酒的起源 茶是天赐,酒乃人酿,酒河溯源当寻酒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云:“古者,仪狄作酒,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又云:“杜康作秫酒。”杜康即夏王朝第六代中兴之祖少康。寒浞杀相时,少康尚未出世,相妻逃回母家生杜康。杜康长大成人后娶虞氏女,虞氏是庖正,杜康跟岳父学烹调,发现了米饭自然发酵的现象,酿出了“醴醺”——一种甜酒,由此酒就产生了。 二、历朝酒文化概论 酒的历史悠久,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已和酒结缘。 夏、商、周三朝,酒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颇大。虽然影响很大,但是酒还是首先用于祭祀,然后才是人来享用。总而言之,酒之用还是服务于等级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酒之用也就随之下移了,但先秦时期,小民还是酒缘甚浅。 秦汉时期,酒文化都在小范围的发展、扩散。 魏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知识分子”商充满了生机,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还是和外界发生了对抗,“使酒任性”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以竹林七贤之阮籍、刘玲为代表。 到隋唐时期,酒文化发展到了巅峰。唐代的烧酒、葡萄酒均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剑南春之誉至今不衰。唐诗是唐文化的代表,诗仙李白更是名副其实的酒仙。诗圣杜甫亦是酒中人,所作《饮中八仙》反映了盛世的酒中豪情。 赵宋王朝时期,诗人失去了酒中的豪情,走向清醒。 到以后,封建制度日益加深,对百姓的压抑更甚,酒文化更加黯淡,既然产生不了酒仙、酒豪,嗜饮者就只能是酒鬼、酒癫,甚至是酒棍、酒霸、酒害、酒祸。酒产生不了豪情,却能产生麻木、沉沦、邪恶。 三、传统酒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

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茶与酒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的茶与酒 ——以蒙古族奶茶和马奶酒为例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其中茶于酒的存在又给饮食文化中增添了几分诗情和豪迈。茶与酒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不谈不可不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各个少数民族也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茶酒文化,其中蒙古族的奶茶,马奶酒和蒙古族独特的茶酒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关键词:茶文化酒文化蒙古族 一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与酒文化 茶文化 茶,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和经常饮用的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因此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为饮茶在华夏民族中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饮料,更多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故事。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两汉,萌芽于魏晋,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少数民族地区是茶的发源地,杨万娟在《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一文中提到“茶树源于南方, 中国的茶文化也孕育和发展于南方, 早在西周初期, 中原广大地区还不知茶为何物时, 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就以茶为贡品, 以茶为饮料了。”冯敏,李佛也在《中国茶文化要论要论》一文中提到“茶叶虽非起源于中原华夏族, 而是起源于南方的少数民族,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民族群体不断分化、融合, 不少古代民族融合于华夏族中, 形成以华夏为主, 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少数民族的茶俗也被带入汉族之中; 同时, 西南地区的茶俗早在秦灭蜀之际便传入中原”。由此可见茶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源在中原地区发张博大。最后又影响到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一个大致过程。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少数民族的酒与酒文化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杨柳在《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一文中提到“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历史传承、生活习俗、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酿造的酒也各有特色,并且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

浅谈中国酒文化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韵深厚的民族。五千多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却成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酒文化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并开始。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字:酒文化酒神精神文化价值影响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一、酒神精神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 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液体协助统治阶级一时,却不能使保佑他们一世。统治阶级独占美酒的同时又陷入了自我迷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毁掉了他们的江山。杜甫在悲愤之极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揭露古代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反动的千古名句。 三、酒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代以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变化着。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文化运动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思想日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转而重视起来了传统文化。从百家讲坛到各种“中国年”,我们发现,国学越来越热了。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却是越来越缺乏信仰,难道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生活就没有丝毫作用么?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又不知道意义所在、如何传承。在这里,我就通过酒文化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酒在饮食烹饪、养生保健、文学艺术、及认得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酒器繁荣,贵族饮酒盛行,但由于纣王,商代留下的是“酒色文化”。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出现了“酒祭文化”和尊老敬老的“酒仪文化”。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并且酒礼更加严格。这些酒文化,有些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我们可以不予理会。至于“酒礼”、“酒德”、“酒仪文化”,我们今天在酒桌上依然讲究养老奉宾、主人向客人敬酒,说敬酒词,客人回敬等。至于那些繁琐的礼节,比如行跪拜礼等,我们当然没必要再遵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人们借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感叹等。这时候,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唐朝酒文化则与文人墨客结缘。当时社会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这些酒文化与文人相关,算是酒产生的艺术了。酒醉而成传世杰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后来的郑板桥醉后作画皆是精品。这样的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遥远,我们已没有当年文人的豪情与才气。我们喝醉了也许是借酒消愁,也许是为了应酬,不管怎样,我们只是醉了,顶多耍一下酒疯,再无后话。我觉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明清时期,行酒令十分盛行。酒令五花八门,而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我们现在行的大多是大众酒令,例如,骰令,虎棒鸡虫令,拍七令。酒令是我国酒文化中别具风姿的一部分,它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今天,我们掌握酒令的有关知识,适当地把它应用到饮酒活动中,可以调节气氛,增添乐趣,提高饮酒的文明程度。 古代还实行过酒禁制度。古代酒禁,约有四类,第一,为强国而禁。第二,为节约谷物而禁。第三,为专卖而禁。第四,因酗酒肇事而禁。这几点在当时都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因为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其实,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需不需要为了节约谷物而限制酒的生产呢?毕竟很多酒在餐桌

从各国酒文化看民族性格

从各国酒文化看民族性格 袁旭阳 201500302046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而一个国家的酒文化是反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酒文化作为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酒俗,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纵观世界酒文化,就可使我们领略到世界各国家民族鲜明的民族性格和特征。 在东方,日本是拥有丰富酒文化的一个国家。在日本,人们主要喝的酒的种类包括烧酒,啤酒,日本清酒,餐酒,威士忌,葡萄酒等。其中,日文清酒是典型的日本文化。每年的成人节(元月15日),日本的满二十岁的男男女女穿上华丽庄重的服饰,与好友共赴神社祭拜,然后饮上一杯淡淡的清酒(据日本法律规定不到成年不能饮酒),并在神社留一张饮酒合影以此象征成年。(林开福中图TS971) 同时,日本的女酒客也多达 50%以上。在东京银座酒吧, 生意相当火。酒吧中服务小姐除了接待客人之外, 还有一个推销酒的业务, 当然提成是不可少的。日本的酒客一直有增无减, 从上世纪 50 年代至现在, 大约增加了一倍多。在日本, 酒和个人事业密切结合。日本的男人如果拒绝上司的饮酒之邀, 则他的饭碗便恐有不测, 甚至可能永远也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王春华中图分类号:TS262.;TS971)由此可见日本社会的等级秩序的严格。而日本人爱喝酒到仿佛把喝酒也当成了工作,每天下班必到酒吧报到。他们做出重大决定往往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酒吧里。部分日本人下班后泡吧,然后拖着醉态的步子回家,以这样方式饮酒的人往往是为了从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新青年(珍情) , New Youth(Love),2015年12期)。由此可见,日本社会中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忙碌的生活状态,从而也反映了日本国民的集团主义特征。 在东方另一个对酒偏爱有加的国家就是韩国。尤其是韩国成年男子,他们将饮酒作为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工作之余无酒不聚的程度。韩国成年男子平均一个月喝12次酒,女子平均喝6次酒。韩国某集团公司做过一次调查,公司职员一个月花在喝酒上的钱是花在买书上的钱的10倍。这些数字充分显示出韩国的确是赫赫有名的喝酒大国,以至于有韩国人戏称自己的国家是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方晨亮 学号:201103010221 摘要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酒起源发展文化 前言 在中国,酒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与文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影,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便有了“酒能助兴,亦能乱性”这么一说。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那么,为何众多的诗人唯独钟情于酒呢?为何酒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其实,文人不单单只是饮酒,酒固然味美,醇香,可是饮酒更是有一种意境。我们都知道,诗人的创作需要灵感,而酒恰恰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打开他们心中久闭的大门。所以,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陶醉于酒带来的创作的灵感中。 有了古典文学的助兴,酒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种文

浅论中国酒文化及其精神文化价值

浅论中国酒文化及其精神 文化价值

摘要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在中国,酒文化更对伦理道德,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社会理想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酒文化以酒为载体, 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 酒文化概念的引入 “酒文化”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来的。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 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 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从本质上说,酒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属性。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 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酒文化的历史 从现存的文字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在古代就有深远影响其中,纵情肆欲,荒淫透顶者有之:殷纣王荒淫无道,喜作长夜之饮,以酒为池,县(悬)为肉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身无羁绊,放浪形骸者有之:晋朝名士刘伶嗜酒如命,经常乘一辆小车,提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叮嘱仆人:如果我死去,就地随便埋掉;饮酒为文,才思奔涌者有之:李白斗酒诗百篇,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浅斟细酌,交谊叙旧者有之: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寂寥落寞,有酒无朋者亦有之:无人竭浮蚁,有得至昏鸦凡此种种,蔚为大观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甲骨文就已有了酒字,写法是中间是个酒瓶,两侧曲线表示酒溢出,显然在甲骨文以前酒就出现了。据载:公元前21 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喜欢饮酒,尤其夏朝末代帝王桀,每天只知和宫女侏儒等喝酒玩乐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统治者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之事为戒,开始实行酒禁政策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祭祀会盟用酒和各阶层人们饮酒的礼仪规格与限制越来越松两汉施行酒禁政策,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远比不上秦代严格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酒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虽说时有酒禁,但是总起来看是放纵饮酒的隋唐的统一,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欢饮酒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宋人不再具有唐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转而在酒色之乡寻求安慰,及时行乐于是统治者对酒采取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所以宋代酒禁是松弛的,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古代人做官不仅仅以科举谋

浅谈中国诗酒文化

浅谈中国诗酒文化 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 黄琪 1142041084 摘要: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享誉中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饮酒与赋诗也随之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部分,遂形成了诗酒文化,进而滋养着无数的文人雅士,而他们的创作也承继并丰富着中国的诗酒文化。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历史与文化给了酒全新的诠释,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 关键字:中国酒文化李白苏东坡李清照 1.中国酒的概述 关于酒的起源的说法,传说和古籍中的记载较多。名气大的酿酒创始人,一个是仪狄,一个是杜康。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中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美酒。”这种论断较为实际。我国是被世界上公认为发明用酒曲酿酒的最早的国家,并且中国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酒在中国的起源很早。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酒”这个字,这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自有史以来,酿酒业就已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中国酒种类繁多,如白酒、葡萄酒、黄酒、药酒、啤酒等,应有尽有。酒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即发酵酒、蒸馏酒与配制酒。按照制造工艺,目前的酒大都可纳入这三类:酿造酒、蒸馏酒和配置酒。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诗经时代,人们便饮酒作诗,诗酒文化有了发轫的苗头:“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历经先秦两汉而持续发展,文人饮酒成风,酒诗屡见不鲜,魏武帝的酒诗颇为典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于酒中慨叹人生,清高自守的五柳先生在晋宋易代之际饮淡酒,品芳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在酒中释怀,与自然冥会…从而造就了许多文化名人。 2.李白的酒与诗 诗酒文化至诗唐而大放异彩,大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他是人所共知的诗仙、酒仙,李白对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主要是在精神上将饮酒提高到了一个哲理的层次,形成了心系忧愤,把酒长志、心存魏阙、以酒解忧、心念同道、以酒交朋、心慕贤圣、把酒问天的人文精神。将诗歌与美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诗酒文化,诗酒文化也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同时,这也强化了后世对于诗酒文化的认同感。 李白的诗与酒,最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将进酒》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在中国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酒往往是和政治,和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它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从历史渊源、古代政治、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也正是酒的不断发展才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此变得色彩斑斓,在世界上独秀一枝。 一、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酒便渐渐的融入到了政治中去,对当时的政治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但是,凡事都是相对的:酒具有两面性,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酒的地位日渐普遍,诸侯国权贵的生活开始变得糜烂,歌舞升平,于是有了后来的夏商的灭亡,这就表明了酒在一定方面间接造成了国家的衰亡。但更值得肯定的是酒的好处。历史上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大家都耳熟能详,自然也知道他当上国君后集中手中权利的典故。坐上皇位的他并没有感到安心,联想到自己夺权的过程他始终寝食难安,于是他通过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掌握兵权的重要将领,酒酣饭饱之时,赵匡胤向他们述说了自己内心的忧虑,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便在第二天称病先后离职了,放弃了自己手中的军权,君臣之间终于不再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权力之争的忧患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借用酒宴巧妙的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此可谓是明智之举,值得人们为之称赞。可见酒在政治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更是国军大将运权的重要手段。 二、酒在古代社会的政治意义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踢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

地方民族酒文化探索

地方民族酒文化探索 几千年来,通过酿酒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以及改朝换代酒政和酒令的不断变化,酒文化不断从物质层面辐射到精神层面,进而形成了相对独立、蕴涵丰富、完整而系统的酒文化体系。从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到文人骚客的书画词曲,以及关于酒的典籍掌故等一系列事物中反映出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当酒文化与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相结合时便演变出五彩纷呈的民族酒俗。在西北辽阔的高原上,土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在与这片神奇的高原融合的过程中演化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酒风俗。大自然的严寒残酷,昆仑山的巍峨苍茫赋予了高原人民淳朴自然、热情豪放的性格。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神奇的高原上,有回、汉、撒拉、蒙古、土、藏等多个民族。他们休戚与共,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出独具西北魅力的文化。在西北众多民族中,最具独特的为土族和藏族,西北的这片土地因为他们而大放异彩。土族广泛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长期以来,他们独特的文化艺术为这片高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关于土族的了解,很多人则知之甚少,而他们的民族文化却让人痴迷。他们将瓦蓝色的青稞酿成了甘甜的青稞美酒,而美酒给予了他们勇敢和智慧。七彩的花袖,旋转的轮子秋,热情的安召舞,表达着土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青海互助这片美丽的土地因为土族人民的智慧而大放异彩,也因青稞酒的美名而声名远扬。关于土族的起源,在青海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青海互助县一带,以后

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 其中,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农作物赋予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风俗和习惯。麦思如、杂面搓鱼儿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都是以青稞为原料。而关于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可以考证为:在距今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昌果沟遗址内发现的青稞炭化粒,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已经形成了与长江、黄河流域遥相呼应的以青稞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原文化的传播,以青稞为原料的酿酒业在青海河湟谷地逐步发展起来。据史书考证,青海有4000年的酿酒历史。《青海通史》记载:“青海早在卡约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就有陶制酒器。”而在青海湟水河畔出土的汉代灰陶瓷酿酒器也证明早在汉代,青海河湟地区的酿酒技术已臻于成熟。公元1264年,青海的酿酒业进一步发展,土族先民一直都有酿造青稞酒待客的习俗。他们将青稞煮熟作为原料,用当地草药拌和做曲子烧出一种白酒,称为酩馏酒。青稞和青稞酒丰富了土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当青稞酒与土族文化相遇时便迸发出独特

酒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酒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 酒一方面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是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酒和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的酒文化,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酒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形态,它不仅是一种液态的物质文化,也是一种固态的物质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生活 【引言】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

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1、酒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1在人们交际过程中 酒文化往往形成一种餐桌文化,餐桌上是少不了酒的。有酒的地方便少不了酒文化的出现。人们敬酒的时候会说祝酒辞,很多人都会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作为喝酒前的前奏。要想让别人心甘情愿并且还能高高兴兴地喝下你敬的酒,那你所说的祝酒辞一定要有说服力。人们的这种说祝酒辞的行为便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1.2对酒的本身研究 酒文化是一种技艺文化。传统酿造术是民间世代相传的,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而得来的。但现代人的生活中,不能缺少酒,每天的需酒量比以往大得多,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慢慢酝酿酒了。人们利用聪明才智,掌握了现代工业酿酒的科学技术,从而推动酒业的发展。 1.3对酒的固态物质文化 包括酒具,它既有属于生产工具的酿酒器具,也有属于生活用具的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教学总结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 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方晨亮 学号:201103010221 摘要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酒起源发展文化 前言 在中国,酒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 始酿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与文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 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影,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便有了“酒能助兴,亦能乱性”这么一说。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化 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那么,为何众多的诗人唯独钟情于酒呢?为何酒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如 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其实,文人不单单只是饮酒,酒固然味美,醇香,可是饮酒更是有一种意境。我们都知道,诗人的创作需要灵感,而酒恰恰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打开他们心中久闭的大门。所以,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陶醉于酒带来的创作的灵感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