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班级: 交通C092班

姓名: 石小英

学号: 09698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而且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也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解读各类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及有效挖掘有用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事件以及造成的影响,得到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措施,并有效地让城市化进程悄然为我们服务,同时以期对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打好背景基础和做好前提准备。并指出当前中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人口流动;基础教育;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一、关于城市化

1.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1)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3)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1.2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其特点

同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程一样,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的19.4%的城市化率和1.91亿的城市人口相比,城市化率提高了26.3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增加了4.16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很快,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较差,所以中国城市化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低水平城市化,主要体现在:一、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21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10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与人均GDP有着一定的正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60.1%。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40%,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第二、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的状态,2006年,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差距明显。第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第四、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低,大城市人口集中度反映中心城市吸纳和集中城市人口的能力,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集中率(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的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十分落后,全国的工业化率仅为12.57%,城市化率仅为10.64%而且,工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畸重的格局,广阔的内地城市人

口规模和城市工业生产能力都较小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是城市化的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7年,是城市化的低徘徊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虽然,乡镇企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导致了非农产业空间分布的分散化,影响了我国城乡人口移动的特点,如大量的流动人口在非农产业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和非正式的服务业工作,流动性较大,不能享受城市户籍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不纳入传统的城市人口统计范围,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历经30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是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了2008年的45.68%此进程具体可续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四阶段,l978-l984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时期;第五阶段,1985-1991年,是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第六阶段,1992-2007年,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

(1)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1949-1957年)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5765万,城市化率仅为10.64%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及当时推行的城市对农村开放政策,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投身于城市经济建设当中,城市人口剧增至1957年末,中国的城市增至176个,城市化水平上升为15.39%此间的1953-1957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6.7%,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25%,表明城市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是相适应的。

(2)城市化不稳定发展时期(1958-1965年)在这一时期,大跃进的失败,加之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业歉收,中国经济从急于求成的盲目过热陷入全面萎缩,城市发展也由扩大变为紧缩,城市化进程受到了很大影响1957-1961年,全国的城市由176个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949万人猛增至12707万人,增长了近28%;城市化水平由15.39%上升至19.29%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城市的容量和负荷力,结果造成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也遭到了破坏1961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缩城市人口的政策,精简职工,停建缓建大批项目,动员部分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城市人口开始大幅减少1962年开始又陆续撤销了一批城市,到1965年底时,城市减缩为168个,城市化水平降至17.98%总体而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运动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策略严重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了工业化率大于城市化率。

(3)城市化低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

长期徘徊不前,大批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学生以至城市居民,在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下,被动员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化进程则因此而受阻此间累计约有3000万人被强制性地迁往农村,而城镇企事业单位又从农村大量招收职工,使得很多农村人口转而成为城市人口,其总数累计亦达2000余万人,进出相抵后,城镇人口净迁出约500余万人。整整13年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化水平则在17.3%上下徘徊,1966年为17.86%,1977年为17.55%。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推动城市化时期(l978-l984年)l978-l985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也是城市化的恢复发展期,具有明显的先进城后建城特征在此期间,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也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量城镇暂住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为城市维护和建设筹集到了一定量的资金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促进了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也大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结束了城市发展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5年的23.71%,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5)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1985-1991年)1985-1991年间,城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以发展新城镇为主,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同步带动的则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时期,城市化率由1985年的23.71%提高到1991年的26.94%,7年间提高了3.23个百分点。

(6)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8年)1992-2008年间,城市化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大中型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建设加速城市经济活跃,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此阶段,城市化率由27.46%提高到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精神对中国在21世纪加速城市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通过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诺瑟姆S型曲线他认为,世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般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初期,其城市化水平小于30%,此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1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会略微加快;第二个阶段是城市化的中期,其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当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时,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才会逐渐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后期,其城市化水平大于70%,此时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

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比重较大,农业人口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剩余较少,人口增长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缓慢增长阶段,农村对劳动力的推力还显不够而现代工业则刚刚起步,规模较小,发展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因此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拉力也还不够大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效应都比较低,从而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世界城市化过程从两河流域的城市出现开始,至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1925年的20.5%,共历时5400多年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尤其是服务经济的出现,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的就业岗位逐步增多,且城市就业岗位的工资相对较高,对农业人口形成的拉力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得到相应提高,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人口就业压力增大,农村的推力明显加大基于此,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明显加快,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20%-30%发展到7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大部分国家均处于这一阶段,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左右,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变缓在这一阶段,服务业经济占GDP的份额达70%80%左右,城市就业的70%-80%集中在服务业,城市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城市就业岗位和工资相对于农民来说已经趋同,城市对农民的拉力减小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经过上一阶段的转移,人口就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减小,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已经比较困难,农村的推力也会减小如此一来,城市化进程必将放慢除诺瑟姆S型曲线以外,英国学者范登堡提出的城市发展阶段说,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的城市周期发展规律说,加之产业结构变动说与人口转变说,以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等,也从不同角度探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发展规律,阐述了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并呈S型运动的特征。

四、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因素

4.1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一

些问题也逐渐凸现。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一直非常庞大,但确实存在许多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制约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障碍。

(1)制度因素

农村迁移人口在正式成为城市人口之前,作为流动人口,形成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存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这部分人口难以融入城市,这些歧视性制度在妨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1>户籍制度。从本质上看,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符合当时工业化过程中人均资源匮乏的客观现实,避免了农村人口无节制地涌入城市,其存在有其历史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制约人口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将社会成员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并与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他制度一起构筑了严重的城乡不平等,形成了城乡对立。这种制度在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及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也导致城乡居民身份上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长期定居,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巨大障碍。

<2>农村土地制度。人口城市化意味着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但是,我国特有的农村土地制度——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制却在无形中起到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作用。因为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包含着更多的经济内涵,它是农村居民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土地所独具的社会保障功能增强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一方面,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歧视性政策使进城农民无法享受到城里人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增加了进城农民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村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巨大保障作用又成为农民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变。

<3>社会保障制度。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现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也是导致当前流动人口缺乏相应社会保障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是以城市人口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没有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生存状态受到威胁,不具有安全感。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要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以时日。

(2)迁移人口的自身素质

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教育水平偏低的国家,而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呈现出二元特征,优质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对城市教育的投入远大于农村,由此造成农村人口及迁移人口文化素质的低下。在2000年统计的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占61.1%,其中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为22.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38.8%,真正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口仅为14.1%[5]。劳动力素质低下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只能满足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行业要求,这些行业就业竞争激烈,工作稳定性差,每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岗位首先受到冲击,巨大的失业压力使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受到冲击;二是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使得这些劳动力的收入也处于城市的最底层,在住房、就医、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均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甚至成为城市中的贫困阶层,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迁移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与现代城市生活有着诸多的不适应,流动人口的“打工心态”和“过客心理”也成为限制农民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屏障。

(3)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政府已经把对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上重要日程,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目的在于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现实的运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首先,面对大规模流动人口,城市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政府管理错位。对于城市管理者,政府出台的政策和规定对城市居民具有明显的保护性,往往过多地强调流动人口的负效应,趋向于简单地把流动人口视为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这种防范式管理忽略了城市政府对流动人口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效果甚微。目前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着重行政干预和强制手段,权限集中在市区两级,而街道社区层面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条块分割,造成流动人口管理效率低下。此外,对劳动力市场管理不到位,对用工单位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用工单位拖欠工资、非法劳动中介组织违规经营等问题屡禁不止,城市政府没有为流动人口身份的转变创造必要条件,降低了管理效率,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再次,城乡劳动力市场不健全。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依赖地缘和亲缘网络选择流入地。多数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劳动力需求信息获得渠道窄,时效性差,加之政府部门对这部分人群所进行的引导和组织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必需的劳动力用工信息

网络系统,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成本较高,合法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4)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

小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安置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大城市的压力,防止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以及“城市病”的蔓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确立了小城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人左右,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城市功能,实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系统的有效利用。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平均人口为4518.6人,其中镇区人口在4000人以下的镇,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5%,镇区人口在4000~10000人的镇,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10000人以上的,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6],我国小城镇规模总体上偏小。此外,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等诸多问题,使小城镇的发展尚无法满足农村人口迁移的需要,它在制约城乡人口合理流转的同时,也削减了城市的发展潜力。

4.2基础设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urbaninfrastructure)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等方面,是城市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综合衡量城市或地区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求随之发展,可以说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09%,22年增加了18.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由2000年的36.09%增长到2004年的41.8%,2005年达到43%,年均增长1.4%,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率已达到45.7%。

4.3基础教育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过程,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即城市文明,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其他物质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意识

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尽其所能,缩短这个过程,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1).外来人群与原住人群思想观念不同造成的冲突。

由于远道而来,有作客甚至是寄人篱下的思想,想迅速融入本土人群又怕被拒绝,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和稳固的外来人群。外来人群思想比较开放,敢作敢为、敢闯敢干。而农村原住民对外来人有一种抵抗情绪,认为外来人口占领了自己的祖居地,抢夺各种生活资源。而且外来人口往往比原住民富得快,这种不接受外来人口的思想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必须很好地协调好外来人口子女与原住民子女之间的关系,要选择统筹兼顾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不断调适二者,使之共同发展。

(2).原住人群思想观念与城市化所要求的思想观念的冲突。

原住民大多数长期生活在农村,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中,中老年人喜欢闲散的生活,容易满足,不求上进,对城市文明那种紧张有序、不断更新的生活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年轻人虽然心有所往,但只追求一些皮毛的东西,比如标新立异的服饰、喝酒唱歌的夜生活、泡网吧玩电子游戏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如何去更新原住民的思想观念,使之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3).农村传统教育理念与城市先进教育理念的冲突。

农村人口对知识的渴求使得应试教育具有广阔而持久的市场,虽然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对应试教育的追求依然故我。首先是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唯分数论迫使教师不得不把知识的传授摆在第一位,从而漠视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感体验、个性追求、能力培养等重要素质。与北海市的一县三区及市直辖学校比,铁山港区的中考成绩多年排在第一,而铁山港区的教育影响力却没有相应的地位。改变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说明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约为58%。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去年汽车保有量达到近2800万辆。这也使得“机动车污染”和“空气质量差”、“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说,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陆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4.1城市化中主要的自然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环境恶化状况也相当严重,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在21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城市中的水域再也难以看见鱼虾嬉戏于清澈河水的和谐画面。

(2)大气污染问题

我们每天出门在外,张口呼吸的空气不再清新可人,当一辆汽车呼啸而过的时候是不是每人都会掩面而逃?城市化带来的饿大气质量恶化问题,深深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许多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的工厂集中于城市,不断向环境中排放烟尘、有毒气体;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汽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一般占80%以上,很多已经超过90%.煤含硫和灰份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所有这些,导致城市的天空经常性灰霾,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3)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城市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综合利用和处置率非常低,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大多直接堆放在城市郊外,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以上,占地5万余公

顷,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恶劣情况,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大量的统计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家住市区的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噪音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渴望宁静定是众多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事情。

4.2城市化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水资源短缺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缺乏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剧增,资源的过度消耗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从城市来看,发展盲目扩张,地下水开采无度,供水设施长期不足。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水是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水资源短缺将会是多严重的问题。

(2)土地资源短缺

其次,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

4.3城市化中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谈到交通拥堵,就拿一个月前的十一长假来说,想必许多人都有一段想起都怒火的堵车经历。交通拥堵问题已经不只是令交通部门着急的问题了,它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日常出行。交通问题也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城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政府机关、法院以及大量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娱乐场所,并有大量就业岗位,每天在高峰时段,庞大人流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八万,相应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之多。

4.4社会治安失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外来人口逐年增长,外来人口的流入也使得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就业岗位有限形成矛盾;新增人口对城市的归属和认同尚待磨合,因文化冲突导致违法犯罪;城市失业人员增多,贫富悬殊扩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社会治安秩序。

城市化进程对整个城市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化和城市的现代化,对各地都意味着巨大的诱惑,但倘若为城市化而城市化,无视“化”之内在的系统性平衡,城市的一些角落则可能成为危及市民生命财产的直接杀手和隐形杀手。因此,城市生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许多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突然爆发,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令人防不胜防。譬如,2010年11月7日,在上海一家企业违规操作致高压反应釜爆炸,2吨重的釜顶飞向百米之外的轨交9号线,致9号线停运2个多小时。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前同经济建设一样处于不平稳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也步入了平稳发展期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为0.0412,远远快

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对于现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本文建议如下:

1.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及第三产业就业的提高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而第三产业扩张的空间很大,因此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从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的提高上。

2.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和城市化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就业政策,限制农民到城市定居,使经济社会呈现明显的二元特征,在就业体系上就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分离的劳动力市场,农民被排斥在城市大门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备受歧视,其职业呈现出高度的临时性和流动性而在城市化发展中,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统一城乡劳动。

力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就业

3.调整城市规模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的提高城市化的规模和结构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发展中,我国实行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大力发展城镇,发展乡镇企业,短期内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10年的发展表明,小城市城镇因为其规模过小,小于15万人的聚集效应的阈值,很难产生聚集效应,不具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因此也很难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应当进行结构上的调整,要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扩大小城镇规模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设好一批大城市,引导好城市群的发展这样既有效地扩展了大城市的聚集相应,充分发展了第三产业,又克服了城市容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崇峰,张古鹏.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研究:2010-2020[J].东岳论丛,2009(6):131-132.

[2]高珮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50-152.[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0-41.

[4]王金营,经济发展中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2003(5):55

-56.

[5]李善同,中国城市化状况与政策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3(6):34-44.

[6]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20-32.[7]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8]卢卫. 居住城市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严正.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R].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0]吴志强.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规划论文格式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城市规划概论》结课论文 ×××××

目录 摘要 (181) Abstract (182) 1绪论 (183) 1.1××× (183) 2空气燃烧火焰空间的数值模拟 (183) 2.1数值模型 (183) 参考文献 (185) 致谢 (186)

摘要 本文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首先针对一日产650吨的空气燃烧的燃油浮法玻璃熔窑火焰空间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对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主要研究了××××××××××××××××××××××××××××××××××××××××××××××××。 研究结果表明:××××××××××××××××××××××××××××××××××××××××××××××××。 ××××××××××××××××××××××××××××××××××××××××××××××××。 本文的特色在于:××××××××××××××××××××××××××××××××××××××××××××××××。 关键词:××××;×××;××××;××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imulates the combustion space of a650t/day air-fuel combustion float glass furnace.Then transform it into a oxy-fuel one with the model and compare them.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ransforming float glass furnace from air-fuel to oxy-fuel combustion. ××××××××××××××××××××××××××××××××××××××××. ××××××××××××××××××××××××××××××××××××××××××××××××××××××××××××××××××××××××××××××××××××××××××××××××. Key Words:×××××;××××;numerical simulation;air-fuel combustion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汪剑锋

安徽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目怀远县唐集镇武杨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学生姓名汪剑锋―指导教师I—梁鑫斌―r职帚助教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

研究方法:1、文献比较收集查阅相关技术资料,消化吸收,形成初步设计思路。 2、实际调研现场调研,了解项目地块周边环境,结合基地现状,充分了解周边的有利条件。 3、归纳总结在文献比较、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初步方案并绘制各项规划分析图,完成设计构思。 4、图形文字结合通过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展现方案。用同一的标准书写、绘制规划文本及图纸 思路:

规划通过现状调研,了解村民们的关注焦点,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及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确定规划重点如下: 1、根据武杨村的等级和规模合理配套公益性设施及经营性设施。 2、合理确定村庄道路等级,合理确定各级道路的路面宽度,形成环路,实现户户通。配设停车场地,提高村庄对外通达能力。 3、配套村民文化休闲场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4、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优先实现区域供水。无条件时建设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5、统筹电力、有线电视、网络、电话配置,并考虑今后扩展的可能性。 6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规划配置垃圾收集站垃圾箱等。 7、整治好村庄排水系统,疏通水系。改善农居室内的厨房卫生设施,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 8、整治村容村貌。整治改造已有农居,使新老建筑风格融合、协调,突出村庄自身特色。搞好村庄绿化工作,美化村容村貌。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2012年10月一12月确定设计方向及题目。 2013年01月一02月现场勘查记录资料。 2013年02月一03月做问卷调查,结合所得结论绘制功能分区及平面图。 2013 年3月01 —27 日确定大体布局及根据实际绘制局部效果图草图。 2013 年3月27 —30 日绘制平面图。 2013 年4月01 —20 日将已绘制的平面图及功能分区图给老师批改。 2013 年4月20 —25 日最后确定功能分区及效果图小样。 2013 年4月25 —30 日再次实地考察分析并绘制道路系统平面图。 2013年4月31 —5月16 确定最终详细方案,认真遵循老师所给的意见绘制修改方案。 日 2013 年5月16 —30 日制作电子版的毕设,加上详细合理的设计说明。设计完成,准备答 亠、丄 辩。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 学院领导组意见: 签名:

城市规划管理论文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的有效规划管理是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建设好一个城市,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统一适宜的布局管理,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诸多较严重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所谓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确保建设有特色、有品位,规划管理规范有效、尽然有序,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城市规划的大体概况。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潮,与之并存的是规划建设中的盲目、无序。具体表现在:城市规划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城市20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即已完成,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调控作用;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混乱;部分城市打着改造旧城、消除危房等幌子,严重破坏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不善,导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部分城市规划管理监督约束机构不健全,导致违法建筑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存在先建房后修路等错误建设时序,导致建设绿地被大量占用,建筑垃圾

(完整版)城市规划文献翻译毕业设计论文

二○xx 届毕业设计 外文文献翻译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城乡规划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完成时间:20xx年x月

绿地,城市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指标:城市规划效 用研究 Francisco Gómez;José Jabaloyes;Luis Montero; Vicente De Vicente;and Manuel Valcuende 摘要:本篇文章总结了在西班牙城市巴伦西亚开展的一次非常广泛的研究,即绿地在城市舒适度中起到的作用。之前,已经研究出了组成城市环境的环境参数。根据这些值,一系列的舒适指数被分析并被证实,这些指数证明了之前作出的决定中的最佳的行为。同样被研究的还有绿地在公共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对太阳辐射的保留度和污染滞留容量。根据绿地的总量,这在公式上达到了舒适指数的极限值,即通过统计相关性,测定出城市达到理论上的舒适所需的绿地的表面积。本篇文章对城市量度的公式进行了更宽泛的分析,通过对空间和环境以更广泛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多样性的研究。这三个舒适指数已经被巴伦西亚以最佳的运作状态表现出来了,即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最确定性。这篇文章最后研究了早前在巴伦西亚进行的绿色规划实验。最终结果考虑到巴伦西亚的学术权威提出的保护许尔塔的建议,正是这个天然商品花园开始了巴伦西亚的形成,接着形成了欧洲地区的战略哲学和欧洲景观风俗。 DOI: 10.1061(ASCE)UP... ? 2011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关键词:城市规划,植物,树木,应用研究,可持续规划 引言:全球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增长在最近几年值得注意,这一现象的发生根本上是由于城市为居民提供了更优的基本生活条件,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自由度。现实情况是,城市地区表现出越来越多的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轻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没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下面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第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 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替代说明

浙江海洋大学 浙海大教务〔2016〕54号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关于印发《浙江海洋大学2017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做好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现将《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院师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附件: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印发

附件: 浙江海洋大学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本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 各学院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要求 (一)常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 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继续采用浙江省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进行,各学院专业负责人要做好新教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指导工作,各指导教师和学生可登录以下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e10359538.html,/help/)学习系统的使用方法,各学院教学秘书、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开题评阅、答辩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等工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毕业论文的过程指导和管理。我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网址是:https://www.doczj.com/doc/fe10359538.html,/,教师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是教务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所用的账号,学生的

城市规划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松滋市纸厂河镇纸金小区详细规划 1.题目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松滋市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一项实际工程项目 2.研究目的和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最微观的层面,在城市规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前城市飞速发展的时期,有许多城镇居住区的兴起。因此,城镇居住区的规划成为了城市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松滋市纸厂河镇纸金社区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一个这样的项目。通过此项目设计,巩固大学几年来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锻炼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可以初步掌握此类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对规范的深入了解,学会应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当地的有关规定。通过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周文霞,王翠萍.宜人·怡人·冶人——议如何创造高品质的居住小区外部环境 华中建筑 , Huazhong Architecture, 编辑部邮箱2003年05期 [2]曾湘; 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四川建材 , 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 编辑部邮箱2009年06期 [3]彭燕; 开放式结构居住小区的发展研究 【网络出版投稿人】重庆大学硕士 [4]吕雪梦;基于住宅选择视角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网络出版投稿人】浙江大学硕士 [5]崔淑勇; 郊区化居住小区建设与发展模式探讨 商业时代 , Commercial Times, 编辑部邮箱2008年20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收录刊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Solar-Urban-Planning-and-Design太阳能在城市使用的规划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中文题目:太阳能在城市使用的规划 文献、资料英文题目:Sola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 2017.02.14

本科毕业设计 外文文献及译文 文献、资料题目:Sola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文献、资料来源:期刊

外文文献: Sola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the acceler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price, the increase of public concerns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demolition of nonrenewable energies, have adverted the atten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to the use of sustainable, available and clean solar energy as a sustainable energy. Specialists like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have considered solar energy in designing systems, buildings and equipments. Straggle success achieved in the case, cause the progress of replacing solar systems i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s instead of systems consuming unsustainable resources like fossil fuel to be accelerated. But they have not applied coherently yet. In other words, before the enforcement of solar projects in c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note all the dimensions related to their execu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ir optimum efficiency. The goal that could be attained by long-time and multi dimensional planning. This paper guides the focus of urban and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That urban planners should consider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ree related elements of cities consisting buildings and urban spaces, urban infrastructures and urban land u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goal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o, after the review of few experiences, the issues and guidelines whose consideration lead to the more efficient sola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outlined. Key words:Solar Urban Planning- Solar Potential- Sustainable City- Solar Master Plan- Smart Infrastructure 1. Introduction: the increase of attention to solar energy The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activities and technologies using fossil fuels, energy pri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public concerns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destroy of non-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re causing different experts including specialists related to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to look for alternative ways of energy provisio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have not considered the aim of good design aesthetically more and try to design the

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模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过程管理手册 学院 _____机器人工程学院___ ____ _ 专业 _____机器人应用与技术 __ ___ ___ 论文题目基于微操作控制原理的助力机械手提升系统_ 学生姓名 __ 聂昌权_ __学号 __1401080475 _ 指导教师1___阎庆____ _职称/学位_讲师/硕士______ 安徽三联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请先认真阅读《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严格执行文件中规定的相关要求。 2.在填写本手册时,学生应清楚自己完成的是论文还是设计,然后填写对应部分内容。填写前应先打草稿,手册中所需填写的内容,必须填写完整、规范。 3.本手册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的主要依据,所有签字(印)必须齐全。 4.本手册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与论文(设计)一起交给指导老师,作为论文评阅和毕业答辩的主要档案材料,由各学院保存至学生毕业后四年。 5.若有双导师,请在封面填写指导教师2的相关信息。

目录 1.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2.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3.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4.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 5.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6.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同行评阅人评阅意见表 7.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与成绩评定表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生产实践□科研项目自拟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生产实践□调查研究□设计类研究□其他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关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暂行规定

关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暂行规定 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增加师生间的融合度,特制订本规定。 一、师生互选原则 ()师生双向选择原则。要求教师与毕业生的兴趣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均有选择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同等权力。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师生互选的过程公开透明,教师和学生均有权力介入和参与其中(兼顾到工作效率,需要直接参与师生互选工作的老师可以提前向教务员提出申请,便可直接参与师生互选;学生则采用学生代表的形式,参与师生互选)。 ()限额原则。每位教师最多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为名学生(含名)。 二、选择导师程序 为体现上述师生互选原则,组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师生互选小组(教师均可参与,学生则委派学生代表参与指导老师选择)具体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互选工作。师生互选遵循按照程序: ()环节:学生填写“毕业论文(设计)导师申请表”,依序选择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意愿。如果仅选择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且未被其有意向的老师选择,则直接进入环节。 ()环节:依据学生志愿,老师选择学生,但不得超过限额中的名指导学生。 ()环节:在环节中,未被选中的学生根据二、三志愿进行分配指导教师。志愿集中时,将采用学生代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在环节中,名额已满的老师,将不进入环节)。学生代表,由班级学生自行推荐。 ()环节:仍有学生未被老师选择,继续采用学生代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指导老师。对环节中,如果仅选择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且未被其有意向的老师选择的学生,则由师生互选小组指定其指导老师。 三、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时间节点安排 ()第九学期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师生互选工作。 ()第十学期开学一周内,在学生和指导老师协商后,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由指导老师提出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统一

城乡规划法论文

城乡规划法论文 浅谈中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 【摘要】 1874年瑞典制定的《城市规划法》是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一部国家级《城市规划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规划的核心法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的特色,也反映着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德国经过两个世纪的充实,它的《城市规划法》已经是相当完善,覆盖空间秩序规划、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诸多层面。城市建设的水平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城乡规划法的更迭也体现出社会公共秩序发展的新阶段。要结合我国实际博采众长,吸收各国先进经验来编制既能全面贯彻总体规划意图又给规划师、建筑师发挥他们智慧能力的再创造机会的法律文件。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国外;德国;比较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国外各国的法律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着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在对于现代城市规划这门起源于西方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国家在完善城市规划法之时,是否也要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要接受某种“国际路线”?忽视法律中的残缺和漏洞固然不对,但是不顾传统而“矫枉过正”也是不可取的。城市规划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有鉴于此,通过对比国外的城市规划法和我国城市规划法,本人大胆说出一些看法。

一、城乡规划法比较研究中的缺陷 1.1 对西方城市规划法律的差别性和发展趋势的忽视 目前,我国对西方城乡规划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某国城市规划法律规范的具体介绍和条纹的论述以及具体制度的探讨,缺乏对于本质区别的研究。很少涉及法律背后的目标、宗旨以及价值观点的讨论。 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外的城市规划法的研究内容多以翻译为主,评价为辅。研究者多为在国外学习多年,或工作过一段时间,能够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人员,可以说对于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没有十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所以导致我们对于国外的城市规划法的研究对比的成果没有得出一个很好的、贴近国情的实行方案。总的来说,我国城乡规划的比较研究依然处于简单地介绍、模仿的初级阶段。 1.2 对中国法律传统和现阶段实际国情的淡漠 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必须对我国原先的法律给予足够的关注。传统法律的制定一定是经过前人理性思考而得出的,在当时特定环境下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才需要对其进行修订和改正,使其更加适合当下的国情。然而,我国现在的城乡规划法几乎是“洋为中用”,摒弃了许多以往的法律内容。应该说,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法的制定不能摆脱之前的法律的影响,或者是直接超越国家行政的发展阶段而去移植西方国家一些观点及具体制度。要根据我们的发展情况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改进,完全效仿西方的法律,没有顾忌到自己的情况,是不明智的选择。 1.3 对国内行政法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没有加以考虑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乡、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徒弟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而城乡规划法是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

城市规划论文

学号 11230906 天津城建大学 成都某大学周边居住区的居住环境 与景观分析 学生姓名石智鑫 班级11级土木9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土木工程学院 2014年 5 月 16 日

成都某大学周边居住区的居住环境与景观 分析 摘要:本文选择成都市某大学周边3处具有不同人居环境条件的居住小区及其居民为调查与分析的对象,对住区内外部各项人居环境条件,以及公共设施规模等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可享资源公平性进行评价,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人居环境;公平性;景观;发展; 1.研究背景 成都作为“天府之城”,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我国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成都这一自古为诸多文人赞誉的"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不同阶层居住社区在享有住区物质环境条件,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作为家住川大周边的成都人,我将对川大周边的居住小区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及公共设施规划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新思路。 2.研究与分析的基础情况说明 根据居住区环境条件状况的不同,我选取了四川大学周边的三个居住小区:河滨印象,棕北小区,水井坊社区,以它们分别作为高,中,低档住区的代表,来进行调查分析。 “河滨印象”定位于以三层联排式别墅为主的绿色生态高档住宅区。位于成都市东南部锦江区上河心村,在府南河、石牛堰两河交汇处,新九眼桥飞架府南河两岸,使其与成都名胜古迹望江公园、四川大学紧密相连。 棕北小区位于成都市科华北路段,与四川大学隔街相望,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周边教育商业设施便利,交通便捷。棕北小区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设计思想。住宅群体平面布局合理,立面富于变化,居住环境幽静,具有川西民居特色。住宅单体设计采用“大厅小卧室”的布局,注重功能完善,厨房、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备。配套公共建筑造型别致,功能齐全,位置适中,方便居民生活。宅前绿地、组团花园、中心游园美观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水井坊社区位于锦江区中部,九眼桥头,系府河、南河两江环抱之地。水井坊社区历史悠久,社区有远近闻名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水井坊遗址。 3.小区环境景观分析 3.1绿化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居环境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患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绿地能改善居住区小气候,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隔声防风防尘,遮阳,还可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一个优美的绿化环境有助于人们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可为居民创造游憩交往的场所。 3.1.1绿化率:绿化率是反映居住区绿化水平最直观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河滨印象作为城市高端住宅商品房,其绿化占地比例高,设计美观,是典型的佳作,具有花鸟山水的幽雅

河南省自考考试本科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流程

自考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过程:1、资格审定; 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3、听论文讲座; 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指导教师指导; 5、论文答辩。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考生在通过资格审定后要在规定时间(通常一周左右)到主考院校办理交费手续。主考院校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将依据考生事先申报的选题方向,为考生指定指导教师,并告知考生指导教师的具体联系方式。在与指导教师联系前,考生应结合选题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归纳、消化初步形成论文写作的思路,以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指导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论文讲座 什么叫论文?怎样选题?怎样收集材料、提炼观点?怎样结构文章?这些都是考生在论文写作前普遍感到困惑并将影响论文写作质量的关键问题。论文讲座的目的就是帮助考生理清思路,解除困惑,并终顺利完成论文。因此,这也是考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论文讲座的时间通常安排在交费前后,由高校相同或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 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与指导教师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毫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这里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论文的正式写作应在提纲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展开;论

文从提纲到成稿,一般要经历多次反复。考生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认真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答辩 论文在正式定稿后,考生将进入论文写作的后一个环节—答辩。答辩前,考生应将定稿后的论文按要求打印若干份交给有关教师,以备答辩之需。 论文答辩通常在5月底或11月底前进行(具体安排由各主考院校确定)。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考生简要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关于论文写作周期与考核方式的说明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从资格审定到论文答辩结束,前后不过5个月左右。但也有例外,如计算机及应用、建筑工程等专业,其毕业设计周期为一年。 此外,与多数专业的毕业考核方式不同,英语专业采用的不是论文写作答辩的方式,而是分英语国家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翻译三个方面采用现场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镇化的积极影响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正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得以形成,即是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这样才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而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沟壕,这也即是城市的雏形。随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即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城镇化(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18世纪在西欧开始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而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中国缓慢步入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机构的转变以及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型曲线表示,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并提出了该曲线,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型曲线,并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直到2030~2040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 城市化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工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城镇化的特点是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集聚很多的生产要素。而工业化则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状态,只有生产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美

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发展是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口的大量转移和集聚,必然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和需求。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是合理配置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最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就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对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用地规划管理;中心城市 (一)、当前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 1、用地规划管理依据 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借鉴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绩,1989年和1993年,《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的…法…条例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解决了土述弊端,并在法律上第…次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该条明确了控规是用地规划管理的直接法律依据。201 0年7月1日,《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如何实施规划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2、用地规划主要工作及做法: ①、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当地政府要求,

城市规划专业论文的写作

城市规划专业论文的写作 发表职称论文QQ:2205424335城市建设杂志社王编辑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论文写作前应全盘考虑。如实评价一下,自己得了些什么新的结果,自己起了些什么作用。应该问一下自己,这些结果值不值得写,该不该由自己来写,该写些什么,该不该这样写,等等。对自己的工作既不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也不要缺乏信心,妄自菲薄。应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尤其下面几个关系要处理好: 一.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基础,观点是灵魂,文字是外在表现。材料和观点是内容,文字是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从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灵魂,是贯穿始终的。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要百家争鸣,通过争鸣,认识真理。 文字要自然流畅,“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但也不要华丽雕琢,目的是“文以载道”。叙述要合乎逻辑,层次分明,朴素真实,分寸恰当。 二.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会写文章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腹稿后,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干锤百炼。 不会写文章的人相反。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写几下就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儿找材料,忽儿查数据,忽儿补实验。忽儿撕掉一页,忽儿抄上几句。忽儿哀声叹气,搔头模耳,咬笔杆,踱方步。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三个阶段。 1.近期(写时)准备 是指实验结束后到着手写作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应该收齐材料,处理好数据,制备好图表,完成统计处理。然后打好腹稿,列出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与指导者和合作者讨论,取得共识。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其中“打腹稿”是关键阶段。这时应将所有工作和数据通盘考虑,全局在胸。这就像战斗打响前的运筹帷幄一样,是作者脑力劳动最紧张的时刻。 2.中期(做时)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不是做完实验后才开始考虑写文章的,而是在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都考虑着写文章。“题目”和“引言”是论证时各种思考的凝炼。“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时形成的,写时只要如实叙述就可以了。“实验结果”是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阶段归纳、资料整理等过程中不断积累、整理而来的。“讨论”是综合平时的思考,同周围人员经常讨论商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和步骤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和步骤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毕业时撰写的学术论文,下面XX为大家介绍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和步骤。 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通常要经过以下程序。 选择题目 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在毕业时,导师通常会提前向学生发布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供同学们选择。这些参考选题一般包含了本学科领域各个方面的前沿研究课题,对同学们选择自己的论文题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参考选题通常都比较大,概括了该领域的某个前沿方向。在选定了某个参考选题后,还需要对该选题作进一步的细化,将题目缩小,以便更好把握。当然,也可以不在导师提供的参考选题中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而是自己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这也是可以的。 选题时应注意把握本章第二节所学的选题原则。 撰写开题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二个环节。所谓开题报告通常为一份表格,如表所示。 ××××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等; 表的内容应依次认真填写,重点是填写开题报告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分项逐项认真填写,通常应撰写400字左右的内容。填写完

表格初稿后交给导师审阅,并征求导师的意见。如导师认可,则应请导师签名,并将导师签字认可的开题报告上交学院。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三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工作,并根据本章第三节所学内容,认真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初学论文写作尤其应重点运用以下两种方法收集相关学术资料: 第一种,到图书馆查询本专业学术期刊。同学们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到图书馆认真查询近几年本专业若干种具有代表性学术期刊,期刊刊物通常不应低于10种,期刊刊期应包括近几年该刊所出版的每一期刊物。 查询时应着重围绕与自己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相关的学术论文进行收集,并把每一篇都复印下来。查询完成后进入研读阶段。在这期间,同学们应花费较多的时间认真分析哪一些问题前期学者已做了深入研究,哪一些问题前期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哪一些问题前期尚未涉及,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 第二种,利用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系统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查询系统检索查询最新出版的学术期刊,利用各大图书馆图书检索系统检索查询最新出版的学术专著,利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检索查询各种经济数据等。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也需花费大量时间。同时也必须把近几年本专业若干种具有代表性学术期刊每一期刊物都查询到。

城市规划与发展毕业论文中英文对照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资料外文翻译文献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ehran With a population of around 7 million in a metropolitan region of 12 million inhabitants, Tehran is one of the larger cities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charts it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ge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a period in which the city has gained most of its phenomenal growth. Three phases are identified in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planning exercised through 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land use regul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_ 2006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 Planning, Urban growth, Iranian cities Planning through 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s for growth The first phase of Tehra n‘s planning refers to the period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whereby at least three major efforts set the framework for the city‘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alling the city (1550s) , expanding the walled city (1870s) and building a new urban infrastructure (1930s). They were all led by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and desire to instigate change and shape the city through undertaking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ehran was a village outside the ancient city of Ray, which lay at the foot of mount Damavand, the highest peak in the country, an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major trade highways: the east–west Silk Road along the southern edge of Alburz mountains and the north–south route that connected the Caspian Sea to the Persian Gulf. Ray had been inhab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eljuk dynasty in the 11th century; however, it declined at the end of the medieval period, when Tehran started to grow (Lockhart, 1960). The first large-scale town planning exercise in Tehran was undertaken in 1553,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bazaar and city walls, which were square and had gates on four sid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ttern of ancient Persian cities (Barthold, 1984). This set the framework for other developments that followed, and the city grew in significance, eventually to be selected in 1785 as the capital of the Qajar dynasty (1779–1925). On becoming the capital, the city swelled by courtiers and soldiers, who were followed by trades and services. From a population of 15,000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Tehran grew tenfold by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