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56个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56个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56个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56个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互动为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3、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4、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6、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7、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

8、身心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心理发展即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与品德的过程。

9、品德心理结构:是指个体在外界影响下产生道德行为的中介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成分相互关联和制约的模式,或动力机制。品德形成的过程: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

10、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待活动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等。1、精细加工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精细加工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将所学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包括形象联想,谐音法。

11、组织策略:?群集:也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概括:该类策略指学习者利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方式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1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

13、阅读理解策略:主要是指综合应用前面所列举的一些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等策略及其应用类化、推理等手段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的策略。

14、比较著名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是鲁滨逊设计提出的,包括:概揽,提问,阅读,复述,复习。

15、PQ4R由托马斯滨逊提出,它由六个步骤组成: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

16、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解题策略——IDEAL,具体解题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

17、问题包含:目的,个体已有的知识,障碍,方法。

18、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19、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简称“问题教学”。

20、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21、同化: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

22、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2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24、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吕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25、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6、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27、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射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在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8、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29、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30、接受学习:是小学生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接受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小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其实,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30、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也称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31、概念学习:是指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32、学习迁移:即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33、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3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而展开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5、动机冲突: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36、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特征: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的任务,着重声誉,并获得成功;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效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35、练习:就是按动作技能操作程序反复操作。

36、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7、技能:这种通过练习而获得、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就是技能。这种操作方式可以是认知性的称作认知技能;也可以是动作性的,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熟练的肌肉动作,称作动作技能。

38、能力: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38、动作系统:就是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9、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40、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40、规则的结构属性:规则的层次和程序组织,规则的精确性,规则的实例,规则的功能

41、组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是个体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使之变成有利于记忆的较大的单位。

42、顿悟:指的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认识或感受。

43、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

44、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45、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三)内聚力:即指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留在群体内的力量;也指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它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46、士气:指群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

47、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48、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而场独立性的人则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个人内在的认知线索和参照系统。

49、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性)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50、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51、代沟:就是指由于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困难的一种社会现象。

52、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53、气质:心理学上把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称作气质。

54、应激: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影响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

57、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55、应激源:引起有机体心身紧张状态的刺激,称作“应激源”。

56、角色: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文书学重点复习

文书学 题型: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案例分析题 五、应用题 名词解释: 文书学:是一门以文件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科学。 文件:(狭义上说)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治理、政务处理活动中,表达、记载、传递统治阶级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文书工作:是指围绕文件的产生、传递、管理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命令:是具有发布权限的上级机关对下发布的带有强制性特征的指挥性公文。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分别有:公布令、行政令和嘉奖令。决定: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具有重要性和约束力的特点。分别有:知照性决定和指挥性决定。 决议: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压决策事项。特点是程序性和权威性。分别有:通过重要文件的决议和通过重要决策事项的决议。指示: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指示的特点包括指导性和灵活性。分为方针性指示、政策性指示和命令性指示。 意见: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具有多向性、指

导性、针对性和原则性的特点。依据发文形式可将意见分为呈转性意见和直发性意见;依据内容可将意见分为宏观指导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性意见。 报告: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是一种陈述性文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陈述性和汇报性两个方面。按照内容可将报告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和建议报告;按照性质可将报告分为:综合性报告、专题性报告。 请示: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是一种请求性的文件。其特点主要有:期复性和单一性。分为:请求指示和请求批准指示。(请求指示的请示是指遇到疑难问题需请求的请示和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批准请示可根据请示内容的不同细分为以下几种: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批示的请示、请求审核的请示、请求解决的请示和请求批转的请示。) 批复: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主要特点是被动性、针对性、指挥性。根据请示的种类,批复可分为指示性批复和审批性批复;根据主送机关范围不同,批复可分为转发型批复和增发性批复。 议案: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想统计人们代表大会或人们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主要特点有法定性和限定性。从内容上可分为法律案、预算案、任免案以及重大决议案。 通知:通知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知识、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 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内隐学习:是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即在无意意识状态下,无目的、自动化的加工活动,具有随意性。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普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 偏重型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只对某一项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有的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 兴趣:是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 诱因:是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通常指环境刺激)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基本特点。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 2.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自我同一性: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是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的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0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就称为泛化。11分化:条件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是有机体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反应不作出反应。这一过程就称为分化。 12消退:指的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出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13、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够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应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其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个体的准备状态作为学习的先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P 103) 14.效果律: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否能建立,依反应之后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效果而定,即“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P104) 15.练习律:对于已形成的联结,经常练习会增强联结(使用律),不用则会使联结减弱甚至消失(失用律)。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弱越甚;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时间越长。(P104)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主要经历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进行知觉的过程。榜样和榜样行为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以及观察者和榜样的关系都会影响这一过程。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示范信息的储存。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言语或图像等符号形式进行储存,此阶段对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者根据储存的信息亲身再现榜样行为。观察者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这一过程的顺利产生影响。动机过程是上述三个过程后,学习者可能会将所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这四个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P118) 17.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P108) 18. 潜伏学习:托尔曼将这种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补充实验结果说明(外在的刺激物和强化物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只是这时学习的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而已。(P 133) 19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尊重个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文书学习题答案

《文书学》习题集 第一章文书基础理论 一、填空题 1.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 2.公务文书简称为(公文)。 3.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变体)。 4.文件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 5.法定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 6.从文件的来源上可将其分为收来文件和(本机关制成文件)。 7.机关之间文件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称为(行文关系)。 8.文件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管理政务的工具和(手段)。 9.个人、家庭或宗族在与他人交往和处理私人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信息记录称为(私人文书)。 10.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 11.档案是是经过系统化整理的文件(集合体)。 1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立卷归档工作)。 1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收集工作)。 14.文件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 二、单选题 1.文件是档案的(A)。 A前身B归宿C变体D集合体 2.文书工作的终结程序是(D)。 A注办B注发C传递D立卷归档 3.档案工作的起始环节是(C)。 A整理B立卷C收集D鉴定 4.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是(A)。 A日记B报告C指示D请示 5.下列属于公务文书的是(D)。 A日记B手稿C遗嘱D请示 6.文件的本质属性是(C)。 A政治性B机密性C现实执行性 D 原始记录性 7.文件是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和(B)。 A目的B手段C方法D措施

8.下列属于内部文件的是(C)。 A指示B决定C会议记录D请示9.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0.下列文件中属于上行文的是(B)。 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1.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请示C批示D决定 12.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下行文的是(B)。A指示B报告C批示D决定 13.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A)。A指示B报告C请示D函 14.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函D决定 15.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D)。A报告B请示C议案D决定 16.下列文件中不属于上行文的是(A)。 A 指示B请示C议案D报告 17.下列属于专用文件的是(D)。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8.下列属于通用文件的是(B)。 A计划B决定C简报D国书 19.下列属于事务文书的是(A)。 A计划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0.下列不属于事务文书的是(D)。 A计划B总结C简报D国书 21.下列不属于专用文件的是(B)。 A判决书B决定C鉴定证书D国书22.下列不属于外交文书的是(C)。 A照会B国书C鉴定证书D备忘录23.下列不属于司法文件的是(A)。 A国书B起诉书C判决书D公证书24.下列属于科技类文件的是(B)。 A经济合同B鉴定证书C国书D照会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有(ABC)。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 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14.秘密级文件:又称秘密件,指涉及党和国家一般机密的文件,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 2.15.特急件:内容至关重要且特别紧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2.16.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是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缮印正本的依据。 2.17.正本:根据定稿缮印的、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 2.18。试行本:指发文机关认为规范类文书的内容尚不成熟,日后需根据实践的检验情况予以修订时,先行发布的试行文本,在试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19.暂行本:指发文机关未及制定供长期执行的内容完善的规范类文书时,暂且制发的文本,在暂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20.修订本:指对已发布生效的规范类文书,经实践检验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后再行发布的文本。 2.21.副本: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复份或复制本,代替正本和定稿供制作、抄送、传阅、参考和存档之用。 2.22.行政规范性文件(狭义):是指除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外,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文件。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学习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 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第3章P78~80)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 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第2章P40~42) 3.强化: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 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第8章P249) 4.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 识时所进行的学习。(第4章P110) 5.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的步骤之一,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 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第6章P167) 6.教学目标: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第13章P411) 7.教学策略:指适合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步骤、方法和媒体等。(第 14章P455) 8.教学过程:指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事件的顺序组合。(第13章 P422) 9.应激:指各种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和压力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的紧张 状态。(第2章P375) 10.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安德森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

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第9章P283) 1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第8章P228) 12.分配练习: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第7章P221) 13.功能固着: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思考僵化现象。(第6章P164) 14.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 (arguments)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第4章P97) 15.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 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第3章P63) 16.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解释认知学 习的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第3章P73) 17.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 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第4章P91) 18.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 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第4章P108) 19.问题表面理解:指解题者逐字逐句读懂描述问题的每一个句子。读懂的标志

当代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 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3.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 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4.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 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5.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 概括。 7.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8.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 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9.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10.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 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11.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 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12.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3.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14.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15.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 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16.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 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7.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18.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19.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20.正强化:通过呈现的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1.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22.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 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23.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4.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 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25.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26.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27.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28.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020年7月全国自考文书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自考2018年7月文书学试题 课程代码:005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书产生的充分条件是() A.文字的形成B.记录载体的发明 C.社会组织的出现D.社会管理活动的产生 2. 适用于依据有关法律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文种是() A.决定B.公告 C.通告 D.命令 3. “准确”是对文书工作的() A.质量要求B.技术要求 C.制度要求D.时效要求 4. 行政公文成文时间的正确标注方法是() A.2018年3月5日B.2018年3月 C.二零零八年三月D.二00八年三月五日 5. 对文件内容或有关事项予以注解与说明的标识项目是() A.抄送机关B.主题词 C.附注 D.附件 6. 下列表述规范的公文结尾语是() A.以上请示当否,请批示。B.以上报告妥否,请批复。 C.以上报告,请迅即转发。D.以上请示,请即函复。 7. 按照《行政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可以制发“条例”的行政机构是() 1

A.国务院B.××大学 C.××市政府D.××省公安厅 8. 对本单位文书工作负有全面组织责任的是() A.组织部长B.办公厅(室)主任 C.人事部长D.档案处处长 9. 内部机构和文件数量少的小型机关文件归档整理应选择的组织形式是()A.集中整理形式B.分散整理形式 C.复合整理形式D.分层整理形式 10. 案卷封面上用以概括揭示卷内文件主要内容与成分的项目是() A.类目名称B.文件标题 C.案卷题名D.案卷目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 建立于唐宋时期的文书工作制度包括() A.一文一事制度B.贴黄制度 C.照刷磨勘制度D.引黄制度 E.骑缝、押缝制度 12. 公文眉首的标识项目包括() A.公文标题B.发文字号 C.秘密等级D.主送机关 E.成文时间 13. 公文的主旨必须() A.正确B.集中 C.形象 D.鲜明 E.新颖 2

教育心理学经典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经典名词解释 1、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2、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3、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4、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着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10、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11、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 (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究就是描述性研究。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13、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文书学》

《文书学》习题集 使用教材:文书学(第二版).倪丽娟.高校出版社.2010版 第一章文件 一、填空题 1.文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凭证、记载、公布、传递的需要,在一定载体材料上表达思想意图的一种(信息记录)。(P27) 2.公务文书简称为(公文、文件)。 3.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变体)。(27) 4.文件的本质属性是(现实执行性)。(28) 5.法定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26) 6.从文件的来源上可将其分为收来文件、发出文件和(内部文件)。(30) 二、单选题 1.文件是党和国家管理政务的工具和(B)。(28) A目的B手段C方法D措施 2.下列文件中属于下行文的是(D)。(30) A报告B请示C函D决定 3.下列属于事务文件的是(A)。(30) A计划B决定C议案D函(30) 4.下列不属于事务文件的是(D)。(30) A计划B总结C简报D公告 三、多选题 1.下列属于私人文书的有(ABC)。 A日记B手稿C遗嘱D请示E指示 2.行文关系的确定是根据(ACE)。(60) A机关的组织系统B文件的数量C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D机关的大小 E机关职权范围 3.文件的非本质属性主要有(ABCD)。(28) A文件的政治性B文件的机密性C文件的信息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 D文件的信息内容的独立性E文件的现实执行性 4.从文件涉及的机密程度上可以将文件分为(ABCD)。(31) A绝密文件B机密文件C秘密文件D普通文件E公布文件 5.文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ABCDE)。 A社会管理B上传下达功能C公务联系功能D法规规范E凭证参考功能 四、名词解释 2.文件: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按照规范的体式形成与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各种信息记录,简称公文。(25) 4.文件的作者:即指依法成立的,并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职权和负担义务的组织和组织的代表人。(26) 五、思考题: 1.文件有何特点?(26)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22个经典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2012-2-15 16:34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