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
USP方法与EP方法对比实验

USP与EP检测方法的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比较USP与EP检测方法结果的区别

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参数: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TLC,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同种仪器使用同一台

试剂:

同种规格的试剂应尽量使用同一生产批号或同一批配制的。

人员:同一指标必须由同一人完成。

三执行方法及标准:

1 定性鉴别:

1.1 EP方法:

A红外吸收光谱

在105o C下干燥样品6小时,用4mg样品录制谱图。将所得谱图与化学参比物谱图。

B:在0.4ml溶液S1中加入10ml水,5ml稀盐酸,2ml重铬酸钾溶液。产生橘黄色沉淀。

C:在1ml的S1溶液中加入0.2ml的二甲氨基苯甲醛和0.1ml的硫酸,生成粉红色溶液。

D:在0.1ml的S1溶液中加入5ml的水和0.2ml0.05mol/l的碘溶液,生成红色溶液。

E:取0.5g 样品溶解于10ml水中,摇动,全部样品溶解。

溶液外观:溶液S澄清,颜色浅于B6,BY6。

1.2 USP方法:

A.取10ml20mg/ ml的样品溶液加入20ml1当量的盐酸和5ml的重铬酸钾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B.用2ml纯水溶解75mg的硝酸钴和300mg的硫氰酸铵,加入5ml的20mg / ml 的样品溶液,再加入3当量的盐酸,生成蓝色沉淀。

C.取5 ml 5mg/ ml的样品溶液加入数滴碘液,溶液变成深红色。

注:溶液S:取1.0g样品,溶解于无二氧化碳水中并稀释至20ml。取少量待测样品到水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溶液S1:取2.5g样品,溶解于无二氧化碳水,并稀释至25ml。取少量待测样品到水中,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参比液B6溶液的配:

黄色溶液:用盐酸溶液(HCl/H2O=25ml/975ml)溶解46g FeCl3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FeCl3·6H2O的浓度为45.0 mg/ml,避光存放。

滴定:加10.0ml 上述溶液,15ml水,5ml HCl,4gKI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塞上瓶塞,加100ml水,避光存放15min。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7.03mg FeCl3·6H2O。

红色溶液:用盐酸溶液(HCl/H2O=25ml/975ml)溶解60g CoCl2(cobalt chloride R)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CoCl2·6H2O的浓度为59.5

mg/ml。

滴定:加5.0ml 上述溶液,5ml H2O2的稀溶液,10ml 300g/l的NaOH溶液,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慢慢煮沸10min,冷却,加60ml稀H2SO4,2g KI,塞上瓶塞,轻轻摇动使沉淀物溶解。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粉红色显示为终点。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3.79 mg CoCl2·6H2O。

蓝色溶液:用盐酸溶液(HCl/H2O=25ml/975ml)溶解63g CuSO4)并定容至1000ml,滴加相同的盐酸溶液调整CuSO4·5H2O的浓度为62.4 mg/ml。

滴定:加10.0ml 上述溶液,50ml水,12ml 稀醋酸,3g KI于250ml带塞磨口锥形烧瓶中,塞上瓶塞,加100ml水,避光存放15min。用0.1M Na2S2O3滴定游离的碘,当滴定达终点时,加0.5ml 淀粉溶液做指示剂。浅棕色显示为终点。

1ml 0.1M Na2S2O3 等量于24.97mg CuSO4·5H2O。

标准溶液B的配制见表1:

表1 标准溶液B的配制

参比液B6的配制见表2:

表2 参比溶液B6的配制

2.1 EP方法:

2.1.1 标准:

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的85%-115%;

理论K值或平均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或平均理论K值的

90.0%-108.0%

2.1.2试验方法:

取本品1.00(g)按无水物计算精密称定,置50ml烧杯中,加水适量使之溶解,置100ml容量瓶中并加水稀释至刻度,在25℃恒温水浴中放置1h,用最小流动时间为100S的粘度计检测。测得相对粘度ηr,按下式计算K值。

K={〔300C㏒z+(C +1.5C㏒z)2〕1/2+1.5C㏒z-C}/(0.15C+0.003C2)

式中C为供试品的浓度(g/100ml)

2.2 USP方法:

2.2.1标准:

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的85%-115%;

理论K值或平均理论K值>15的聚维酮,其实际K值为理论值或平均理论K值的

90.0%-108.0%

2.2.2 检测方法:

称取1g(按无水物计算)样品,用50ml水溶解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线。在25+0.2o C下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其粘度。在同样环境下测量水的年度。用下面公式基数按K值:

K={〔300C㏒ηr+(C +1.5C㏒ηr)2〕1/2+1.5C㏒ηr-C}/(0.15C+0.003C2) 式中:

C:100ml溶液中样品无水物质量

Z: 样品溶液相对于水的相对粘度。

3 醛:

3.1 EP方法:

3.1.1 标准:

表证为乙醛,不超过500ppm

3.1.2 试验方法:

3.1.2.1 测试液:精密称取1.0g待测样品,用PH=9.0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并

稀释至100.0ml。塞紧容量瓶,使其处于密封状态,并在60℃水浴中

恒温1h,再冷却至室温,备用。

3.1.2.2 参比液:精密称取0.140g三水合三聚乙醛胺,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

200.0ml。取1.0ml上述溶液置100ml容量瓶中,再用PH=9.0的磷酸

盐缓冲液溶解至100.0ml。

3.1.2.3 操作步骤:

取三个相同的石英比色皿(L=1cm)分别加入0.5ml的测试液,参比液,水(作空白)。然后在每个比色器中加入2.5ml的PH=9.0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2ml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摇匀,塞紧。将它们放在22±2℃下,保持2~3mim 后,以纯水为空白,在波长为340nm的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每个溶液的吸收度,并记录。然后再在每个比色皿中,加入0.05ml乙醛脱氢酶,摇匀,塞紧,放在22±2℃下保持5mim,以纯水为空白,在340nm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每个溶液的吸收度,记录每个数据。

计算公式

醛的含量(ppm):()()

()()m

c

?

?

-

-100000

A

-

A

A

-

A

A

-

A

A

-

A

b1

b2

s1

s2

b1

b2

t1

t2

式中:A t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待测液的吸光度

A t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待测液的吸光度

A s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参比液的吸光度

A s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参比液的吸光度

A b1:加入乙醛脱氢酶前空白液的吸光度

A b2:加入乙醛脱氢酶后空白液的吸光度

m:不含水的聚维酮的质量(g)

C:参比液中乙醛的浓度,按三聚乙醛胺的重量计算(转换系数:

0.72mg/ml)

3.2 USP方法:

3.2.1 标准:

小于0.05%

3.2.2 检测方法:

3.2.2.1 溶液A:用500ml容量瓶中加入8.3g焦磷酸钾,加入400ml水石其溶解,如必要,以1当量的盐酸调节PH为9.0,用水稀释至刻度线。

3..2.2.2 溶液B:在一小玻璃瓶中加入等同于70单位的冻干乙醛脱氢酶,加入10ml水时期溶解。

3.2.2.3 溶液C:向一小玻璃瓶中加入40mg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再加入10ml 溶液A使其溶解。

3.2.2.4 标准液:在玻璃称量瓶中加入2ml水,再加入100mg新蒸的乙醛,将此溶转移至100ml容量瓶,用几分水清洗称量瓶,转移每次的洗液至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线。在4o C下放置20小时。取此溶液1ml至100ml容量瓶用水稀释至刻度线。

3.2.2.5 样品溶液:在100ml容量瓶用溶液A配制成20mg/ml的聚维酮溶液,在60o C水浴加热1小时,冷却至室温。

3.2.2.6 空白液:水

3.2.2.7 在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0.5ml标准液,样品溶液。空白液,在每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2.5ml溶液A和0.1ml溶液C。盖上比色皿的盖子,在20+2o C 放置2到3分钟。用水做残壁测量吸光度。在每个比色皿中加入0.05ml溶液B,盖上盖子,在20+2o C放置5分钟。以水做参比测量吸光度。

用下面公式计算醛的百分含量

Result = 10 × (C/W) × [{(A U2- A U1) - (A B2 -A B1)}/{(A S2 -A S1) -(A B2- A B1)}]

C:标准液中乙醛的浓度(mg/ml)

W:聚维酮的质量(g)

A U2:加入溶液B后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A U1:加入溶液B前样品溶液的吸光度

A B2:加入溶液B后空白液的吸光度

A B1:加入溶液B前空白的吸光度

A S2:加入溶液B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A S1:加入溶液B前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4 过氧化物:

4.1 EP方法:

4.1.2 标准:

4.1.3 实验步骤:

4.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3.1.1 仪器校正

将样品池与参比池中加入25mL被测物溶液与2mL 13%硫酸的混合液,交换样品与参比两池在分光光度计中的位置,在405nm处参比池的透光度为100%,保持样品池的透光度≤100%,并记为:C%。

4.1.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配制H2O2含量分别为6ppm,8ppm,9ppm,10ppm,11ppm,12ppm,14ppm和15ppm的一系列标准溶液,每一浓度取25mL,滴加2mL硫酸化钛试液,静置30分钟。以25mL 被测溶液加2mL 13%硫酸作为参比液,分别测定并记录该系列标准样品在405nm 处的透光率,T1,T2,T3,T…T8%。Y以H2O2的浓度为横坐标,LogA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一条标准曲线(应为一条直线)。

4.1.3.1.3待测样品的配制和测定

4.1.3.1.3.1 待测样品溶液

称取样品4.0克,用100毫升纯化水溶解并搅拌30分钟;

取25ml样品溶液,加入2ml硫酸氯化钛溶液,静置30分钟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样品在405nm处的吸光度,记为:A%;

计算logA,然后在标准曲线方程中计算处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物的浓度,再除以样品重量,从而计算处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参比液

吸取25mL待测样品溶液,加2mL 13%(V/V)稀硫酸溶液,静置30分。

4.1.4 结果处理

计算出LogA,然后在标准曲线的方程中计算出样品溶液中的过氧化物的浓度,再除以样品重量,从而计算出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计算公式

C = (C1 /M)*100

式中: C:样品的真实过氧化物的浓度

C1:待测样品溶液过氧化物的浓度

M:称取样品质量

5 甲酸:

5.1 EP方法:标准

5.1.1 标准:

小于0.5%

5.1.2 实验验方法:

5.1.2.1 测试条件

预柱:柱长为0.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5-10μm);

柱子:长度为0.25-0.30m,内径为4-8mm;

固定相: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5-10μm);

流动相:用水稀释0.25ml的高氯酸至1000ml;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甲酸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1分钟;

进样量:50μl;

检测波长:210nm;

柱温:30℃;

重现性:连续6次重复测参比液,最大相对标准差为2.0%。

5.1.2.2 样品液准备:

精密称取样品2.0g,用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容量瓶中,并充分摇匀,备用。将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R的悬浮水溶液转移到内径0.8cm、长

20mm的玻璃管中,其间保持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一直浸没在水中。倾倒5ml 水,且调节流速至约20d/min,当水平线接近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的顶层时,将测试储备液倒入柱子上,当倒了2ml时,收集1.5ml,并将其作为测试液。

5.1.2.3 参比液制备:

精密称取甲酸100mg,用纯化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取上述溶液1ml,并用纯化水稀释至100.0ml。

5.1.2.4 计算:

5.1.2.4.1 校正因子(F)=A1/C1

式中: A1:外标物峰面积

C1:外标物的重量,mg

5.1.2.4.2 样品中甲酸的含量(外标)

甲酸=A2/ (F*C2)*100%

式中:A2:样品出峰峰面积,mv.s

C2:样品的重量,mg

6 肼

6.1 EP方法:

6.1.1 标准:

小于1ppm

6.1.2 试验方法:

6.1.2.1 溶液的的配制

待测液:精密称取2.5g无水样品,用25ml纯水溶解至50ml容量瓶中,加0.5mL 50g/L水杨醛的甲醇液,混匀,60℃水浴加热15mim,冷却,加2.0mL甲苯,摇匀2mim,离心,取上层混合液作为待测液。

参比液:精密称取90mg水杨醛吖嗪用甲苯溶解至100mL,取1mL上述溶液用甲苯稀释至100mL。

展开剂:甲醇/水(2:1)。

6.1.2.2 操作步骤

薄板活化:将硅烷化硅胶板F254薄层板在105℃-110℃活化30分钟,活化后放

置干燥器中备用。

点样:距底边1.0~1.5cm划基线,用微量进样器吸取10μL待测液进行点样,点样斑点直径控制在2~3mm,自然风干(除去原点残留的溶剂,以免残留溶剂的展开,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用展开剂将密封的层析罐饱和15分钟,将点样后的薄层板置层析缸内,(勿与展开剂接触)预饱和10分钟,然后将点样后的薄层板浸入展开剂

中约0.5cm(注意勿使展开剂浸到点样斑点),展开,待上行迁移到规定高度(距基线6~15cm)时取出,置通风处自然风干。

检视: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标记。

测比移值(R f):R f = 原点至色谱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水杨醛吖嗪R f 为0.3)。

判断:测试液中水杨醛吖嗪在薄板上显示的任何斑点,不强于参比液(1ppm)的斑点。

6.2 USP方法:

6.2.1 标准:

小于1ppm

6.2.2 溶液的配制:

标准液:9.38μg/ml的水杨醛吖嗪甲苯溶液。

样品溶液:转移2.5g样品至50ml离心管,混合溶解,加入500μL1:20的水杨醛吖嗪甲醇溶液。摇动,在60℃水浴下加热15分钟。冷却,加入2.0ml甲苯,插上一个胶管摇动两分钟,离心。去甲苯溶液的上清液为样品溶液。

6.2.3色谱系统:

吸附剂:0.25mm二甲基硅烷化层析硅胶

敷用量:10μL

展开剂:甲醇:水2:1

波长:365nm

6.2.4 操作步骤:

在固定相上点上规定体积的溶液,以获得直径为2-5mm的斑点。

将半放入试验箱,保证斑点在展开剂的上方。关闭试验箱,令展开剂沿着板上爬,直到展开剂爬到板高度的3/4,取出板用铅笔标记展开剂的边缘位置,放置干燥。用365nm的紫外光观察斑点,水杨醛吖嗪斑点的层析迟缓因子为0.3,样品溶液的任何斑点都千与标准液。

7.残单:

7.1 EP方法:

7.1.1标准:

小于10ppm

7.1.2实验方法:

7.1.2.1 测试条件

预柱:柱长为0.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5μm);

色谱柱:柱长为0.25m,内径为4mm,固定相为色谱级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5μm);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NVP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0分钟;

流动相:乙腈:水=10:90(V:V);柱温:40℃;

进样量:50μL;检测波长:235 nm;重现性:参比液(a)连续重复进样测定六次之后,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0%;分辨率:参比液(b)中残单出峰时间与醋酸乙烯酯的出峰时间的间隔色谱峰最小值2.0。

7.1.2.2 溶液的制备:

样品液准备:

精密称取0.25g无水样品,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10.0mL,充分摇匀备用。参比液制备:

(a):精密称取50mg的乙烯基吡咯烷酮,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100mL,用移液

管吸取此溶液1.0mL用甲醇稀释至100.0mL,再用移液管吸取上述稀释液

5.0mL,用流动相稀释至100.0mL。

(b):精密称取10mg乙烯基吡咯烷酮和0.5g醋酸乙烯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

100.0mL,用移液管吸取上述溶液1.0mL,用流动相稀释成100.0mL。

7.1.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0.01gN-乙烯基吡咯烷酮至100ml容量瓶,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线,取0.1ml,0.2ml,0.5ml,1ml,5ml,10ml分别稀释至100ml,制成0.1ppm,0.2ppm,0.5ppm,1ppm,5ppm,10ppm的溶液。分别进样50μL,以所得峰面积对浓度做图,的到一条直线y=mx其中:y代表峰面积x代表浓度,m为比例系数。

7.1.2.4 计算方法:

根据样品的峰面积由标准曲线得出样品溶液的残留单体外标浓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样品的残留单体浓度(ppm)=C2/C1

式中:C1:样品浓度

C2:外标物的浓度

7.2 USP方法:

7.2.1 标准:

小于0.001%

7.2.2 实验方法:

7.2.2.1测试条件:

流动相:甲醇:水=1:4

色谱系统:

检测器:UV235nm

柱:

保护柱:4.0mm*25mm封尾L7柱

分离柱:4.0mm*25mm;5μm封尾L7柱

柱温:40o C

进样量:50μL

7.2.2.2 溶液的配制:

系统适应性溶液:

取10mg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500mg醋酸乙烯酯至100ml容量瓶,拥挤春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线,取此溶液1ml至10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线。

标准储存液:

5μg/ml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醇溶液。

标准液:

用流动相稀释标准储存液至0.255μg/ml。

样品溶液:

25mg/ml的聚维酮流动相溶液。

7.2.2.3 录制谱图,并计算相应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7.2.2.4结果的计算:

用下面公式计算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百分含量: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百分含量 =(r U/r S)*(C S/C U) *100

r U样品溶液中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r S标准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峰面积。

C S标准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浓

C U样品溶液中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浓度。

8 2-P:

8.1 EP方法

8.1.1标准:

小于3%

8.1.2实验方法:

8.1.2.1测试条件:

预柱:长0.025m,内径为3mm的封端十八烷基甲硅烷硅胶(5μm);

色谱柱:长0.25m,内径为3mm的封端十八烷基甲硅烷硅胶(5μm);

流速:调节流速,使得α-P的出峰保留时间大约为11分钟;

流动相:纯化水,用磷酸调节PH至2.4;

进样量:50μL;

检测波长:205 nm

柱温:30℃

重现性:重复六次测定参比液之后,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0%

8.1.2.2溶液的配制:

待测液准备:精密称取待测样品100mg,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

参比液制备:精密称取α-P100mg,用纯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取上述溶液

3.0mL至50.0mL容量瓶,用纯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8.1.3 计算:

8.1.3.1 校正因子F=A1/C1

式中: A1:外标物峰面积

C1:外标物的重量,mg

8.1.3.2 样品中α-P的含量(外标)

A2/(F*C2)*100%

式中: A2:样品出峰峰面积,mv.s

C2:样品的重量,mg

8.1.3.3 判断:

样品峰面积要小于等于参比液色谱图的主要峰面积的3.0%。

9重金属:

9.1 EP方法:

9.1.1标准:

小于10ppm

9.1.2实验方法:

9.1.2.1 待测液的配制:

(1) 将2.0g样品与0.5g MgO混合均匀,并灼烧至均匀的白色或灰白色。如果灼

烧30分钟后仍然有色,可以待降温后用玻璃棒搅拌后再次灼烧。

(2) 将灼烧残渣于800℃下烘1小时。

(3) 收集残余物溶解于5ml盐酸和5ml水的混和溶液中,并将溶液分成两份。

(4) 取一份,在其中加入0.1ml酚酞试液,再加入浓氨水,直至显示粉红色,冷

却后再加入冰醋酸至无色,再加入0.5ml冰醋酸。如需要过滤得到的液体,并洗涤滤纸。

(5) 将步骤(4)得到的试液稀释至20ml。

(6) 取此溶液12ml备用。

9.1.2.2空白液的配制:

10ml纯化水加入2ml待测液配制步骤(5)的试液。

9.1.2.3 参比液的配制:

(1) 将2.0g样品与0.5g MgO混合均匀,加入2ml 10ppm的铅标准溶液,在100~

105℃下烘干,并灼烧至均匀的灰白色。

(2) 将灼烧残渣于800℃下烘1小时。

(3) 收集残余物溶解于5ml盐酸与5ml水的混和溶液中,并将溶液分成两份。

(4) 取一份,在其中加入0.1ml酚酞试液,再加入浓氨水,直至显示粉红色,冷

却后再加入冰醋酸至无色,再加入0.5ml冰醋酸。如需要过滤得到的液体,并洗涤滤纸。

(5) 将步骤(4)得到的试液稀释至20ml。

(6) 取10ml所得溶液,并加入2ml的待测液。

6.4 分析:在上述各溶液中分别同时加入2ml PH为3.5的缓冲溶液并摇匀,然

后加入1.2ml硫代乙酰胺混合液,并摇匀。2分钟后观察各个比色管中的溶液。

9.1.2.4 结果判断:

6.6.1 前提条件:若参比液与空白液相比,不显浅棕色;或者监测液与参比液不

匹配,那么实验无效。

6.6.2 判断:若所有测试溶液的褐色都比参比液的浅,则说明被测物符合要求。

与空白液比较,铅标准液应为浅棕色。

备注:

1 硫代乙酰胺试液的配制:取硫代乙酰胺4g,加水使溶解至100ml,置冰箱中

保存,临用前取混合液(由1mol/LNaoH溶液15ml,纯化水5ml及甘油20ml 组成)5.0ml加上述硫代乙酰胺溶液1.0ml,置水浴上加热20秒,冷却,立即使用。

2 标准铅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硝酸铅0.1598g,置

1000ml容量瓶中,加硝酸5ml与水50ml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临用前,精密量取贮备液10ml,置100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ug的pb)。

3 PH为3.5的醋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见其SOP。

9.2 USP方法:

9.2.1 标准:

小于10ppm

9.2.2实验方法:

由于此方需使用剧毒的氰化物股本实验不做此方法的比较。

10 水分:

10.1 EP方法:

10.1.1标准:

小于5.0%

10.1.2实验方法:

10.1.2.1滴定甲醇中的水分(确定终点)

加无水甲醇(分析纯)于反应瓶中,至淹没电极裸露端即可。开动电磁搅拌器,用卡尔·费休试剂滴定甲醇中的含水份,滴定主电流表指针偏转40uA处,保持1分钟不变,视为终点。(不记录卡尔·费休试剂消耗的体积。)

10.1.2.2卡尔·费休试剂的标定(测定水当量)

用双链球加压使卡尔·费休试剂到达滴定管的满刻度,再用微型注射器(100微升)取30uL蒸馏水(标准水),从加料口橡皮塞中注射于反应瓶中,原有的棕色即可变为

淡黄色,同时表头指示应从45向左偏转到“0”附近。随即用卡尔·费休试剂进行滴定,指针逐步向右偏转,到达45uA后,保持1分钟不变,记录卡尔·费休试剂消耗体积。

10.1.2.3水当量的计算:

公式:T =W÷V1

式中,W ——标定时注入标准水的重量(毫克)

V1 ——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毫升)

10.1.2.4 样品测定

将滴定管中卡尔·费休试剂加至满刻度。

(1)液体样品的测定:

用注射器(其大小应根据样品水分含量多少而选择,消耗的卡尔·费休

试剂应不超过20ml,下同)取样品,注入反应瓶中然后进行滴定,方法同前。

(2)固体样品的测定:

用称量管精密称取0.500克试样(准确至0.0001g)打开加料口橡皮塞迅速将称量管试样倾入反应瓶中,立即盖紧橡皮塞,搅拌溶液使试样溶解,用卡尔·费休试剂如前滴定至指针偏转到45uA处,即为终点。

10.1.2.5结果计算

水分%=(T×V2)÷G×100

式中:V2 ——滴定消耗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毫升)

T ——卡尔·费休试剂的水当量

G ——样品的重量(毫克)

10.2 USP方法:

10.2.1标准

小于5.0%

1水当量的的计算:用称量管精确称量30mg水,加入反应瓶中,滴定到终点。用下面公式计算水当量F,

F=W/V

W:水的质量,mg。

V:消耗试剂的体积,ml。

2水含量的检测:加入35ml甲醇至反应瓶,滴定到终点,以消耗掉反应瓶中可能存在的水蒸气,讯孙加入样品,滴定至终点。用下面公式计算水的质量:M ,mg

M=SF

M:水的质量,mg

F:水当量

S:消耗实际的体积,ml

11 PH值:

11.1 EP方法:

11.1.1标准:3.0-5.0

11.1.2测定方法:

11.1.2.1按说明书的规定,接通电源预热仪器,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

11.1.2.2校准pH电极

11.1.2.3 一点校准:根据样品溶液的pH值选择接近其pH值的标准缓冲液,将

电极放入标准缓冲液中,调节定位旋钮至规定的pH值。

11.1.2.4 二点校准:选择二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进行校正。误

差不应超过该仪器性能指标的相应规定,否则应重换标准缓冲液重新

校正仪器直至符合要求后再测样品。

11.1.2.5待测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样品1.0g置小烧杯中,加水19g后用玻璃

棒充分搅拌,形成均一溶液(若需过滤,则过滤后取滤液测定)。11.1.2.6待测液的测定:校准pH电极后,将电极冲洗干净后放入待测液中并

读数,显示屏上终点数值即为该样品pH值。

11.2 USP方法:

11.2.1 标准:3.0-7.0

11.2.2 实验方法:

11.2.2.1 按说明书的规定,接通电源预热仪器,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

11.2.2.2校准pH电极

11.2.2.3 一点校准:根据样品溶液的pH值选择接近其pH值的标准缓冲液,将

电极放入标准缓冲液中,调节定位旋钮至规定的pH值。

11.2.2.4 二点校准:选择二种pH值相差3个单位的标准缓冲液进行校正。误

差不应超过该仪器性能指标的相应规定,否则应重换标准缓冲液重新

校正仪器直至符合要求后再测样品。

11.2.2.4 待测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样品1.0g置小烧杯中,加水19g后用玻璃

棒充分搅拌,形成均一溶液(若需过滤,则过滤后取滤液测定)。

11.2.2.5待测液的测定:校准pH电极后,将电极冲洗干净后放入待测液中并

读数,显示屏上终点数值即为该样品pH值。

12 含氮量:

12.1 EP方法:

12.1.1 标准:11.5%-12.8%

12.1.1.1称样:称0.1g待测样品,置于干燥的50mL凯式烧瓶中。

12.1.1.2 消化:在凯氏烧瓶中加入由1g硫酸铜、1g二氧化钛、33g硫酸钾组成

的混合物5g,用少量的水将你粘连在瓶壁的物质清洗进瓶底,沿烧瓶瓶

壁滴加硫酸7mL,并加入3粒玻璃珠,在烧瓶口放一小漏斗,先用小火

缓慢加热,然后逐步加大火力,直到溶液变成透明、浅黄绿色溶液,继

续加热45min,冷却。小心加入20ml水。

12.1.1.3蒸馏:取40g/l硼酸溶液30mL,置于100mL吸收瓶中,加3滴溴甲酚

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将定氮仪的冷凝管底端插入液面下,再将凯氏

烧瓶中内容物经漏斗转入蒸馏瓶中,用水淋洗烧瓶及漏斗,再加入40%

氢氧化钠溶液30mL,并用10ml水淋洗,关橡胶管夹子,用蒸气蒸馏,

直到蒸馏液达到80-100mL,停止蒸馏,将冷凝管下端压低,使残留在

冷凝管中的馏分流入吸收瓶,用少量水清洗冷凝管尾端,最后移走吸收

瓶。

12.1.1.4滴定: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0.025mol/l)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淡灰蓝色,最后变为灰紫色,读取硫酸滴定液消耗的体积,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较正。每1mL硫酸滴定液(0.025 mol/l)相当于0.7004mg的氮。12.1.1.5计算公式:

含氮量(%)={(V-V0)*0.014*N/M}*100%

式中: V:样品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V0:空白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N:硫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M:样品的质量,g

12.2 USP方法:

12.2.1 标准:

11.5%-12.8%

12.2.2 实验方法:

12.2.2.1 称样:称0.1g待测样品,置于干燥的50mL凯式烧瓶中。

12.2.2.2 消化:在凯氏烧瓶中加入由1g硫酸铜、1g二氧化钛、33g硫酸钾组成

的混合物5g,用少量的水将你粘连在瓶壁的物质清洗进瓶底,沿烧瓶瓶

壁滴加硫酸7mL,摇动凯式烧瓶,用小火缓慢加热直到溶液变成蓝色澄

清溶液,瓶壁上没有碳化物。向混合物中加入70ml水,冷却,组装蒸

流装置。

12.2.2.3蒸馏:取40g/l硼酸溶液15mL,置于100mL吸收瓶中,加3滴溴甲酚

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将定氮仪的冷凝管底端插入液面下,再将凯氏烧

瓶中内容物经漏斗转入蒸馏瓶中,用水淋洗烧瓶及漏斗,再加入40%氢

氧化钠溶液30mL,并用10ml水淋洗,关橡胶管夹子,用蒸气蒸馏,直

到蒸馏液达到80-100mL ,停止蒸馏,将冷凝管下端压低,使残留在冷凝管中的馏分流入吸收瓶,用少量水清洗冷凝管尾端,最后移走吸收瓶。

4.2.3 滴定:馏出液用硫酸滴定液(0.05mol/l )滴定至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淡

灰蓝色,最后变为灰紫色,读取硫酸滴定液消耗的体积,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较正。每1mL 硫酸滴定液(0.05 mol/l )相当于1.401mg

的氮。

12.2.2.4计算公式:

含氮量(%)={2*(V-V 0)*0.01401*N/M}*100%

式中: V :样品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V 0:空白所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

N :硫酸滴定液的浓度,mol/L

M :样品的质量,g

13 硫酸盐灰分:

13.1 EP 方法:

13.1.1 标准:

小于0.1%

13.1.2 实验方法:

取一个合适的坩埚在600±50℃的高温炉中炽灼(恒重)30min 。在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并称重。取供试品1.0g 或各产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用少量的硫酸(1ml )润湿待测物,用可行的温度缓慢加热(低温加热),直至样品完全碳化。在冷却之后,用少量的硫酸(1ml )润湿残渣,缓慢加热直至白烟不再逸出,在600±50℃炽灼,直至残渣完全灰化。将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计算残渣的百分含量。

注意:若这残渣的含量超过规定的限制,重复用硫酸润湿,并且就像先前一样炽灼30min 直到两次连续称重的差不超过0.5mg 或者残渣的百分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制。

13.1.2.4 结果计算:

炽灼残渣(%)=%10001

2?-m m m

式中:m 0:供试品质量,g

m 1:炽灼前空坩埚质量,g

m 2:炽灼后坩埚和残渣质量,

12.2 USP 方法:

12.2.1标准:

小于0.1%

12.2.2 实验方法:

取一个合适的坩埚在600±50℃的高温炉中炽灼(恒重)30min 。在装有硅胶的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并称重。取供试品1.0g 或各产品项下规定的重量,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用少量的硫酸(1ml )润湿待测物,用可行的温度缓慢加热(低温加热),直至样品完全碳化。在冷却之后,用少量的硫酸(1ml )润湿残渣,缓慢加热直至白烟不再逸出,在600±50℃炽灼,直至残渣完全灰化。将坩埚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重,计算残渣的百分含量。

注意:若这残渣的含量超过规定的限制,重复用硫酸润湿,并且就像先前一样炽灼30min 直到两次连续称重的差不超过0.5mg 或者残渣的百分含量符合规定的限制。

12.2.3 结果计算:

炽灼残渣(%)=%10001

2?-m m m

式中:m 0:供试品质量,g

m 1:炽灼前空坩埚质量,g

m 2:炽灼后坩埚和残渣质量,

四实验数据

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X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XXXXXX有限公司 起草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XXXXXXXX有限公司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目录 1.目的 4 2.文件编号 4 3.样品 4 4.分析部门 4 5.时间 4 6.检测项目及规格要求 5 7.分析方法描述 6 7.1外观 6 7.2溶解性 6 7.3红外吸收光谱法(IR) 6 7.4紫外吸收光谱法(UV) 6 7.5液相质谱(LC-MS) 7 7.6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7 7.7含量8 7.7.1色谱条件8 7.7.2溶液配制8 7.7.3进样序列8 7.7.4系统适用性标准8 7.7.5含量计算8 7.8有关物质9 7.8.1色谱条件9 7.8.2流动相9 7.8.3溶液配制9 7.8.4进样序列10 7.8.5系统适用性标准10 7.8.6有关物质计算10 7.9水分11 7.9.1水分测试条件11 7.9.2系统适用性11 7.9.3样品测试11 7.10干燥失重11 7.11熔点12 7.12炽灼残渣12 7.13重金属13 7.14溶剂残留14 7.14.1色谱条件14 7.14.2样品及标准溶液制备14 7.14.3进样序列15 7.14.4计算15 7.15粒度15 7.16铜离子含量16 7.16.1仪器设备16 7.16.2溶液的配制16

分析报告方法转移方案设计(指南设计)

X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指南) 转出方:XXXX公司XXXX实验室 起草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接收方:XXXX公司XXXX实验室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目录 1目的 1 2 文件编号 1 3 样品及标准品编号 1 4 转出和接收实验室基本信息 1 5 计划实施时间确认 2 6 转移文件确认 2 7 仪器确认 3 8 人员确认 4 9 分析方法检验项目及合格标准 4 10 分析方法描述 5 11 对比试验设计 5 12 可接收标准 6 13 数据异常及偏差调查 6 14 总结报告 6

1目的 XXXX公司XXXX实验室向XXXX公司XXXX实验室转移XXXX分析方法,方法包括:性状、鉴别、含量、有关物质、水分、干燥失重、熔点、炽灼残渣、重金属、残留溶剂、溶出度(此处仅为举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文件编号 根据公司文件编号规定进行编号 3样品及标准品信息 4 转出和接收实验室基本信息

5 计划实施时间确认 6 转移文件确认 接收方对转移文件进行确认,确认转出方移交了相应的文件,所需转移文件及检查结果填写表1。 表1 转移文件确认

7 仪器确认( 仅举例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此内容编写) 接收方对实验室仪器进行确认,确认接收方实验室仪器性能能够满足方法转移的需要,所需仪器及其检查结果填写表2。 表2 仪器确认

8 人员培训确认 对接收方实验室参与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能根据转移的检测方法进行准确操作,同时对转移方案有充分的了解,接收方实验室对人员培训情况进行确认,填写表3。 表3 人员培训确认 9 分析方法检测项目及合格标准(仅举例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该分析方法转移的检测项目及其各项目下的规格要求如表4所示:

分析方法转移程序文件

2020年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程序文件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分析方法转移的过程,保证分析方法从转出实验室到接收实验室之间,样品检测结果一致、可靠、准确。 二.范围: 适用于不同实验室之间分析方法转移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适用于物料、产品分析方法中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的转移; 适用于清洁验证设计的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转移; 适用于研发实验室到生产QC实验室的方法转移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转移; 三.职责: 1转出实验室和接收实验室检验人员: 负责转移方法的具体实施,对所测数据准确性负责; 2转出实验室: 确保转出的分析方法均按现行的法律法规或ICH要求完成开发和必要的验证;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起草、审核;负责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3接收实验室: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确认和实施,转移报告的起草、审核; 4QA: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文件归档; 5研发负责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审核; 6质量受权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批准。 四.定义 1分析方法转移: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分析方法转移是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一致、可靠和准确检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五、内容: 1 方法转移类型 1.1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分析方法转移时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接收方和转移方共同对预先确定数量的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依据已被批准的转移方案,此方案包括明确列出的细节、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验收标准和可允许的偏差。检测结果符合预先制订的可接受标准是确保接收方有资格运行该方法的必要条件。 1.2共同验证: 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具备运行该分析方法的资格。转移方可与接收方一起进行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接收方可作为转移方分析方法验证团队的一部分,

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异烟肼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方案验证原因:验证类型: 新项目验证再验证 其它 预验证 回顾性验证转移验证 方法描述: 本分析方法为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方法。为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对该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系统精密度、方法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线性和范围、准确度、耐用性进行评价。 验证依据: 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析方法(295页) 验证时间: 2010年07月09日~2010年07月10日 验证项目组成员及职责:

验证内容:-

a)人员培训: b)仪器设备、标准品和试剂: 仪器设备 标准品和试剂 c)样品

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ODS-2 长度:250cm ,内径:4.6mm ,填料 C18 ,填料粒度:5μm 检测波长:262nm,带宽30 柱温:25℃ 进样量:20μl 流速:1.0ml/min 流动相A:0.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pH至6.0),流动相B:甲醇 A:B=85:15 停止时间:12min 1.系统精密度 1.1.溶液配制 系统精密度溶液:取异烟肼10mg,置100ml容量瓶中,精密称量,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1.2验证过程及结果 系统精密度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其异烟肼峰面积、保留时间。 可接受标准:异烟肼峰面积RSD≤2.0%,保留时间RSD≤2.0%。 结论:

2.重现性试验(方法精密度) 2.1.溶液配制 2.1.1.对照溶液:取异烟肼工作标准品10mg,精密称量,置100ml容量瓶中,用水溶解 并稀释至刻度。 2.1.2.方法精密度溶液:取异烟肼样品10mg置100ml容量瓶中,精密称定,用水溶解并 稀释至刻度。用此方法配置同一批号的样品溶液6份。 2.2.验证程序及结果 工作标准品溶液进2针,样品溶液各进2针。记录异烟肼峰面积,计算样品含量。 可接受标准:异烟肼含量的RSD≤2.0%。 结论:

XXX分析方法转移实施方案

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作者:————————————————————————————————日期:

X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XXXXXX有限公司 起草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XXXXXXXX有限公司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目录 1.目的 6 2.文件编号 6 3.样品 6 4.分析部门 6 5.时间 6 6.检测项目及规格要求7 7.分析方法描述8 7.1外观8 7.2溶解性8 7.3红外吸收光谱法(IR) 8 7.4紫外吸收光谱法(UV) 8 7.5液相质谱(LC-MS) 9 7.6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9 7.7含量10 7.7.1色谱条件10 7.7.2溶液配制10 7.7.3进样序列10 7.7.4系统适用性标准10 7.7.5含量计算10 7.8有关物质11 7.8.1色谱条件11 7.8.2流动相11 7.8.3溶液配制11 7.8.4进样序列12 7.8.5系统适用性标准12 7.8.6有关物质计算12 7.9水分13 7.9.1水分测试条件13 7.9.2系统适用性13 7.9.3样品测试13 7.10干燥失重13 7.11熔点14 7.12炽灼残渣14 7.13重金属15 7.14溶剂残留16 7.14.1色谱条件16 7.14.2样品及标准溶液制备16 7.14.3进样序列17 7.14.4计算17 7.15粒度17 7.16铜离子含量18 7.16.1仪器设备18 7.16.2溶液的配制18

usp37---1224分析方法转移

<1224>分析方法转移程序 前言 对辅料、中间体和/或药物成分和产品进行检验确定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对确定制剂成品的质量非常重要。分析方法转移程序(TAP),通常也称作方法转移,该程序就是记录一个实验室(接收方)能够使用由另一个实验室(转移方)所开发检验方法的过程,并确保接收实验室知道检验程序并有能力按规定进行检验。 该节内容的目的是总结可能存在的分析方法转移的类型,包括可能不需要进行任何核查,概述转移方案中需包含的内容。该节不包括统计方法,也不包含对微生物和生物检验方法的转移。 分析方法转移类型 进行分析方法转移有好几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对从生产批次取出的同批次样品或为检验专门制备的样品(例如:将相对准确的一定量的已知杂质添加到样品中),两个实验室同时检验并进行对比。其他方法包括:实验室间一起进行验证;接收方进行完整或部分的分析方法验证;或有充分理由证明不需进行分析方法转移。将要转移的方法,需考虑到转移工作的程度以及执行的方法,之前的经验,接收方的情况、产品的复杂性和规格标准以及相应的方法等内容根据风险分析来进行。 对比试验 需要转出方和接收方同时对同一批次的样品进行检验(需要进行的检验批次数应预先规定)。其他的方法也可能有效,例如:对于一个掺了杂质的产品,接收方测定的杂质回收率符合预先规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分析应根据预先批准的转移方案来进行,方案中规定程序的具体细节,应使用的样品和预先规定的标准,包括可接受的变异性。满足预定验收标准是必要的,以确保接收方能进行检验。 两个实验室或多个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 进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求可以使用检验方法。生产企业可让接收方参与多个实验室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让接收方在转移方中作为验证小组的成员,因此需进行重现性的评估并获得相关数据。该评估按照预先批准的转移或验证方案来进行,方案中规定该程序的具体细节,应使用的样品和预先规定的标准。通则1225“药典方法的验证”对哪些项目进行验证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指南。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转移(analytical method transfer),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分析方法转移是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一致、可靠和准确检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可能存在的分析方法转移的类型和转移方案的内容等。本指导原则不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 一、转移类型 分析方法转移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对相同批次均一样品或比对专门制备用于测试的样品的检测结果。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同批次均一样品的比对试验或专门制备用于测试的样品的检测结果的比对试验。其他方法包括:实验室间共同验证、接收方对分析方法进行完全或部分验证和合理的转移豁免。分析方法转移实验、转移范围和执行策略制订要依据接收方经验和知识、样品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过程的风险评估。 1. 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分析方法转移时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接收方和转移方共同对预先确定数量的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如:在样品中加入某个杂质的回收率实验,接收方能够达到预先制定的可接受标准。分析时要依据已被批准的转移方案,此方案包括明确列出的细节、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验收标准和可允许的偏差。检测结果符合预先制订的可接受标准是确保接收方有资格运行该方法的必要条件。 2. 两个或多个实验室间共同验证 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具备实施该分析方法的资格。转移方可与接收方一起进行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接收方可作为转移方分析方法验证团队的一部分,从而获得重现性评价数据。共同验证要按照预先批准的转移或验证方案进行,方案中需说明具体方法、所使用样品和预定的可接受标准。通则9101

分析报告方法地验证确认和转移

1 目的 明确分析方法的验证、确认和转移的管理制度,确保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和目的,被测样品质量可控,保证得到一致、可靠和准确的测定结果,同时也证明检验人员有能力操作分析方法。 2 适用范围 分析方法的验证: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分析方法的确认:在采用药典分析方法或法定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时,不需要再对方法进行验证,但是需要进行方法确认,以证明承检实验室能够正确地操作药典方法。 分析方法的转移:分析方法由公司的研发实验室转移到质控实验室;由于生产线转移使分析方法从A生产地点转移到B生产地点;分析方法由某公司转移到合同公司;由于X公司购买了Y公司的产品,方法由Y公司转移到X公司。 3 职责及责任者 3.1分析方法验证及确认的职责及责任者 3.1.1 检验员负责方案的起草、工作具体实施以及完成记录、起草报告,负责报告验证/确认中发生的任何偏差。 3.1.2 化验室主任负责方案、记录、报告的审核,负责对发生的偏差组织调查,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 3.1.3 质量部负责人负责方案、报告的审核,监督工作的实施,对验证/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 3.1.4 质量受权人负责方案及报告的批准。 3.2分析方法转移的职责及责任者 3.2.1 研发员或转移方人员负责方案的起草、工作具体实施以及完成记录、起草报告,负责报告验证/确认中发生的任何偏差。 3.2.2如需要可邀请转移方人员作为验证团队的一员,参加接收方的实验室方法转移。 3.2.2 化验室主任负责方案、记录、报告的审核,负责对发生的偏差组织调查,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 3.2.3 质量部负责人负责方案、报告的审核,监督工作的实施,对验证/确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落实。 3.2.4 质量受权人负责方案及报告的批准。 4 定义 4.1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是为完成检验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它详细描述了完成分析检验的每一步骤。一般包括分析方法原理、仪器及仪器参数、试剂、系统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等的制备,测定,计算及测定结果的报告等。测试方法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但验证内容可不相同。

分析方法转移管理规程

1 目的 为了保证分析方法从转出部门到接收部门对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特制定本规程。 2 范围适用于不同实验室间分析方法转移的各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2.1 适用于物料、产品分析方法中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的转移。 2.2 适用于清洁验证设计的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转移。 2.3 适用于微生物限度及无菌检查的分析方法转移。 2.4 适用于研发实验室至生产QC实验室的方法转移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方法转移。 3 职责 3.1 转出部门和接收部门检验人员:负责转移方案的具体实施,对所测数据准确性负责。 3.2 转出部门:确保每个转移给其他实验室的分析方法均按现行的法律法规或ICH要求完成开发和必要的验证,并按本规程要求实施转移;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起草、审核;负责进行必要的培训及现场指导。 3.3 接收部门: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确认和实施,转移报告的确认。 3.4 QA: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文件归档等。 3.5 研发负责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 3.6 质量受权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批准。 4 内容 4.1 分析方法转移的要求 4.1.1 物料、产品的分析方法需在转出部门进行必要的验证或确认,确保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后进行方法的转移;转出部门应确保其验证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或ICH要求。 4.1.2 除另有规定外,分析方法转移应在接收部门注册批样品检测前完成。 4.2分析方法转移的程序 4.2.1 分析方法具备转移条件后,转出部门汇总分析方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质量标准及起草依据、检验操作规程(SOP)、分析方法开发报告及验证报告(含预验证)、分析方法对应的典型谱图等,提出分析方法转移。 4.2.2 接收部门根据转出部门的资料,将文件转化成接收部门内部文件后实施。 4.2.3 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起草与审批。转移方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文件编号、目的和范围、转出实验室和接收实验室的名称和信息、物料或样品信息、检验方法所需的物料、试剂、耗材清单、转移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清单、被转移的分析方法名称、检验项目、测试的批数和每批重复次数、检验结果可接受标准、转移成功的可接受标准、转移方案的起草、审核与批准人的签名与日期、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如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特殊的运输和贮存条件等。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分析方法转移指导原则 2020年版《药典》四部通则9100 分析方法转移(analytical method transfer),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分析方法转移是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一致、可靠和准确检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本指导原则总结了可能存在的分析方法转移的类型和转移方案的内容等。本指导原则不提供统计方法相关信息,也不包含微生物和生物检验方法的转移。 —、转移类型 分析方法转移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同批次均一样品的比对试验或专门制备用于测试样品的检测结果的比对试验。其他方法包括:实验室间共同验证、接收方对分析方法进行完全或部分验证和合理的转移豁免。分析方法转移实验、转移范围和执行策略制订要依据接收方经验和知识、样品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过程的风险评估。 1 . 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分析方法转移时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接收方和转移方共同对预先确定数量的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在样品中加人某个杂质的回收率实验,接收方能够达到预先制定的可接受标准。分析时要依据已被批准的转移方案,此方案包括明确列出的细节、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验收标准和可允许的偏差。检测结果符合预先制订的可接受标准是确保接收方有资格运行该方法的必要条件。 2 . 两个或多个实验室间共同验证 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具备运行该分析方法的资格。转移方可与接收方一起进行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接收方可作为转移方分析方法验证团队的一部分,从而获得重现性评估数据。共同验证要按照预先批准的转移或验证方案进行,方案中需说明具体方法、所使用样品和预定的可接受标准。指导原则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分析方法验证指标选择提供了指导意见。 3 . 再验证 分析方法转移的可接受方法还包括再验证或部分验证。再验证时应对指导原则9101《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收载的可能在转移中受到影响的验证指标进行说明。 4 . 转移豁免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常规的分析方法转移可豁免。此时,接收方使用转移方分析方法,不需要比对实验室间数据。转移豁免的情况如下。 (1) 新的待测定样品的组成与已有样品的组成类似和/或活性组分的浓度与已有样品的浓度类似,并且接收方有使用该分析方法的经验。 (2) 被转移的分析方法收载在药典中,并无改变,此时应采用分析方法确认(见指导原则9099《分析方法确认指导原则》)。 (3) 被转移的分析方法与已使用方法相同或相似。 (4) 转移方负责方法开发、验证或日常分析的人员调转到接收方。 如果符合转移豁免,接收方应根据豁免理由形成文件。 二、转移要素 本原则推荐了能够成功进行分析方法转移的一些要素,这些要素也可能存在关联性。实施分析方法转移前,转移方应对接收方进行培训,或者接收方需在转移方案批准前进行预实验以发现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培训要有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