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93.18 KB
- 文档页数:40
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总结资料一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2 (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
毛绒玩具是人类制造的,石子是天然的,它们都是(非生物)。
我们往往根据(有无生命)对生物进行分类。
3 机器人(不是)生物。
二树与草1 树和草都是植物,他们都有(根)、(茎)、(叶)、(花)、和(种子),他们的生长和生存都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2 我知道的小草有(蟋蟀草)、(狗尾草)、(车前草)、(蒲公英)等,小草的特点是(都是生物,较矮小,都有根茎叶等植物结构,根茎柔软,叶细)。
3 我知道的大树有(杨树)、(松树)、(桃树)(柳树)等,大树的特点是(都是生物,都有根茎叶等植物结构,大树的根茎较硬,茎上有皮,而且根系发达)。
4 草的茎很柔软叫(草质茎),树的茎和枝干很硬,叫(木质茎)。
5 蒸馏水是指自来水经过一种分离工艺,去掉其中的(矿物)、(有机物)等,获得的比较纯净的水。
三植物与我们的生活1 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和(池塘)中。
2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它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纺织材料)等丰富的物质原料。
3 我们身边的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甘蔗)等,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
4 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按用途分为(油料作物)和(药用作物)等。
5 玉米的多用途,可以(食用)、(做饲料)、(酿酒)、(制药)、(乙醇汽油)。
6 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被写进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中药宝典。
像(薄荷)、(三七)等植物,都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1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及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毕业考复习资料1、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
2、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
3、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或30天。
4、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5、地球是个球体,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
背着太向的那面是黑夜。
6、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色光。
8、中间厚,边缘薄的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9、空气中的小水珠使阳光发生折射就形成了彩虹。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1、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12、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像木头、塑料像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13、磁铁能吸铁,磁力有大小。
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
14、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多少有关。
16、改变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的方向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
17、呼吸时,我们吸入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18、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9、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20、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比普通人少。
23、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4、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25、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6、凸透镜会聚光线。
27、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28、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9、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30、磁铁的同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排斥,异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吸引。
31、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资料简答1、科学的内涵?答:一、科学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规律。
二是规律。
二、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认识活动。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考验。
科学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是人和物等要素组成的动态过程。
科学活动有其特殊性,它包括:科学劳动者、科学劳动软件和硬件、科学劳动对象、科学管理等要素。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结构。
科学的社会结构,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
四、科学是社会生产力。
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密切联系,担负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任务,它既是物质生产力中的一个因素,又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科学作为潜在的生产力,是可以通过加入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部门或生产力中诸要素相结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
五、科学的文化形态: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密切联系,科学不仅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2、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答:一、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教育的特性?答:一、客观性。
科学教育是第一个特性是客观性。
由于客观性也就有了统一性。
二、理智性。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
理智性是在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性格、情感。
三、实践性。
四、准确性。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
五、进取性。
4、中小学应掌握的方法?答:一、观察。
二、分类。
三、数、计量、解释数据。
四、思想交流、作出预言和推断。
五、规定工作定义,提出假设。
六、找出并控制可变因素进行实验。
5、开发右脑的科学依据?答:一、右脑和左脑一样,都具有可塑造性。
这是提出要重视开发和培养右脑科学根据。
二、右脑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起着突破性的认识作用。
三、右脑没有语言逻辑思维,它是无语言功能的哑脑。
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3、物体的沉浮与它的材料、体积大小、形状、重量等有关。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相同(即橡皮泥自身的体积),浮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相同(此时浮力=重力),浮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
(课本P8)7、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8、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9、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船型,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1、同一物体或不同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13、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14、“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课本P21)★15、“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课本P22)★16、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最上层是油。
★17、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8、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刺激。
2阳光下,瞳孔变小;阴影中,瞳孔变大。
3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4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5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安全的重要保障。
6有些现象会“欺骗”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产生错觉。
7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8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作用:指挥我们的身体。
小脑的作用:保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的作用:控制呼吸和心跳。
9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
10颅骨的作用:保护脑。
11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
12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
13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要检查睡眠时间,适当的午休可以保护脑。
14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
长期的睡眠不足也会给其他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良好的睡眠和体育锻炼可以保护大脑。
规律作息有益于健康。
第二单元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向上托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2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质量来自由沉浮的。
当水舱注满水时,潜水艇变重就下沉。
把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变轻,就会上浮。
4相同重量的物体,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5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用锚固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6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选空矿泉水瓶,里面要装点重物才不会倒,用线绑住它,再放入水中。
7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河ロ、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
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8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水密隔舱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小学科学各年级复习资料很全的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复习资料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帮助各年级的学生更好地复习小学科学知识,本文将提供全面、丰富的小学科学各年级复习资料。
一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活中的常识- 1.我们的家庭- 1.1 家庭成员及其关系- 1.2 家庭中的分工与合作- 1.3 家庭中的日常活动- 2.我们的校园- 2.1 学校的构造与功能- 2.2 学校中的人物角色- 2.3 安全文明的校园第二章:生活中的物体与现象- 1.静态物体与运动物体- 2.物体的形状与大小- 2.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2.2 比较物体的大小- 3.物体的颜色与质地- 3.1 颜色的认识与分类- 3.2 物体的材质与质地第三章:光与影- 1.阳光与阴影- 2.物体与阴影的关系- 3.阳光的变化与运动二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动物的生存和变化- 1.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1.1 种子的发芽与成长- 1.2 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动物的生长与变化- 2.1 动物的出生与成长- 2.2 动物的变态发育第二章:物体与材料- 1.材料与物体的特性- 1.1 材料的硬度与韧性- 1.2 材料的磁性与导热性- 2.物体的通透与不通透- 2.1 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的物体 - 2.2 物体透明度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天空与地球- 1.昼与夜- 1.1 太阳的运动与地球的自转- 1.2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2.空气的存在与运动- 2.1 空气对物体的压力- 2.2 风的形成与影响三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系统与变化- 1.各种变化形式- 1.1 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变化 - 1.2 物体的位置、方向变化- 1.3 物体的状态变化第二章:天体与地球- 1.星辰与星座- 1.1 星星的大小与亮度- 1.2 星座的形成与变化- 2.月亮的变化与地球的对地性- 2.1 月球的运动与月相变化- 2.2 地球的自转与昼夜变化第三章:生活中的声音-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物体的振动与声音- 1.2 声音的传播媒介与传播速度 - 2.声音的特性与利用- 2.1 声音的高低、大小- 2.2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四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纯净物与混合物- 1.1 纯净物的特点与分类- 1.2 混合物的形成与分离- 2.固体、液体与气体- 2.1 物质的状态与行为- 2.2 物质的熔化与沸腾第二章:力的作用- 1.力的产生与传递- 1.1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1.2 力的传递与杠杆原理- 2.动力与机械- 2.1 动能与动力的产生- 2.2 动力的转换与机械的应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 1.人力、动力与自然能源- 1.1 人体的能量来源- 1.2 自然能源的利用与保护- 2.电能的产生与利用- 2.1 电流的来源与传导- 2.2 电能的利用与安全五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观察与调查- 1.观察与实验- 1.1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 1.2 观察与实验的记录- 2.数据与图表- 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2 图表的绘制与应用第二章:身体构造与功能- 1.人体的器官系统- 1.1 呼吸系统与运动系统- 1.2 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 2.健康与生活- 2.1 健康的评价与保护- 2.2 健康饮食与作息安排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的要素与变化- 1.1 天气的观察与分析- 1.2 天气的预报与防范- 2.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2.1 气候的影响因素与分类- 2.2 气候的变化与适应六年级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物质与能源- 1.现象与规律- 1.1 物质的变化与守恒- 1.2 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2.火的治理与利用- 2.1 燃烧的条件与方式- 2.2 火的危害与预防第二章:科学实践- 1.科学观察与实验- 1.1 科学实验的步骤与要求 - 1.2 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判断 - 2.科学技术与社会- 2.1 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2 科学事务与社会责任第三章:环境与保护- 1.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1.1 水的循环与地球的水资源 - 1.2 空气的循环与大气污染-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1 环境污染与保护方法- 2.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通过以上小学科学各年级复习资料,学生和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业成绩。
小学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汇总(收藏打印)三年级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第一单元:《自然法庭的听证会》9、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1 、收集事实与凭证的方法:查阅资料,检查,接见,实验,察看。
石灰水变污浊。
2 、蝴蝶有一对光亮放光的复眼,是由15000 多只小眼睛构成的,它们呈六角形10 、在阳光的照耀下,植物的绿叶能汲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的楔状。
蝴蝶的一世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11 、空气是一种混淆气体,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3 、我国有很多珍稀的蝴蝶品种,都遇到法律的保护。
合而成的,人体所需要的氧气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4 、裳凤蝶和金裳凤蝶,在香港遇到法律的保护,雌蝶展翅时有15 厘米宽。
12 、灵活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由之一。
5 、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毛毛虫在食品链中起侧重要作用,毛毛虫的大批消13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蝗虫是经过气孔呼吸的,青蛙经过肺和皮肤呼吸、肺鱼失相同会致使鸟类数目的减少,甚至灭绝还可以经过膘呼吸。
6 、蝴蝶也是流传花粉的昆虫,很多植物开花结果都需要蝴蝶来帮忙。
14、树叶能汲取一部分空气污染物。
7 、蝴蝶以它漂亮的姿态美化了大自然,研究蝴蝶对保护生态均衡、美化环境、15、要想呼吸到更清爽的空气,我们就要多植树种草,平时我们要做到:⑴扫地提升艺术赏识水平等都是有重要的意义。
时先洒水。
⑵不要抽烟。
⑶不随处吐痰和乱丢赃物。
⑷常常开窗通风换气。
⑸坚8 、蝴蝶的生计权益应当遇到保护的原由: 1 、蝴蝶特别漂亮,显示了大自然的神持锻炼加强免疫力。
⑹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用手帕捂住鼻子,保护呼吸器官。
奇。
2 、蝴蝶能流传花粉,促进植物开花结果。
3 、蝴蝶在食品链中起侧重要作用,幼虫是鸟类的食品。
第二单元:《我们如何呼吸》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16、种子都有种皮。
种子抽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
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分、温度、土壤、阳光及营养物质。
8 、人的呼吸系统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构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P3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XXX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9、昆虫的“嗅觉”很敏捷,据说是由于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这个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熟悉天下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天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8、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9、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1、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2、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13、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复习提纲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砖瓦、陶瓷)、(纸)、(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4、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5、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6、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不导电)、(不导热)、(防水、不透气)、(质轻)、(可重复利用)等。 7、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8、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软)、(可燃烧)、(容易加工)、(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9、砖瓦的主要用途是(造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10、砖瓦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1、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2、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却不能。 13、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提纲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5、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6、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7、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8、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9、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0、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11、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1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3、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4、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作业本47页维恩图 15、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有(重量)。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动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要浇透。 5、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天约5毫米。) 6、在做研究根的作用这个实验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9、植物的叶子和幼小的植物的茎大部分是(绿)色的。 10、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植物的养料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1、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叶子里所含的叶绿体,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氧气和养料。 光合作用文字公式是:二氧化碳+水阳光→气+养料 1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3、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来个果实,每个果实可以有十七八粒种子。 14、我知道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等六部分组成。我知道会开花的植物有:向日葵、蚕豆、菊花、油菜、凤仙花等。 15、凤仙花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等部分组成。花中的子房以后能长成果实。 16、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几个阶段。 17、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节在有些植物上很明显,有些不明显。叶子是长在节上的。 19、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 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的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