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总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93.18 KB
- 文档页数:40
小学三年级科学复习总结资料一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2 (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
毛绒玩具是人类制造的,石子是天然的,它们都是(非生物)。
我们往往根据(有无生命)对生物进行分类。
3 机器人(不是)生物。
二树与草1 树和草都是植物,他们都有(根)、(茎)、(叶)、(花)、和(种子),他们的生长和生存都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2 我知道的小草有(蟋蟀草)、(狗尾草)、(车前草)、(蒲公英)等,小草的特点是(都是生物,较矮小,都有根茎叶等植物结构,根茎柔软,叶细)。
3 我知道的大树有(杨树)、(松树)、(桃树)(柳树)等,大树的特点是(都是生物,都有根茎叶等植物结构,大树的根茎较硬,茎上有皮,而且根系发达)。
4 草的茎很柔软叫(草质茎),树的茎和枝干很硬,叫(木质茎)。
5 蒸馏水是指自来水经过一种分离工艺,去掉其中的(矿物)、(有机物)等,获得的比较纯净的水。
三植物与我们的生活1 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和(池塘)中。
2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它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纺织材料)等丰富的物质原料。
3 我们身边的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甘蔗)等,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
4 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按用途分为(油料作物)和(药用作物)等。
5 玉米的多用途,可以(食用)、(做饲料)、(酿酒)、(制药)、(乙醇汽油)。
6 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被写进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中药宝典。
像(薄荷)、(三七)等植物,都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1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及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空气、电、火、声音。
12、(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3、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15、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16、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饭、土豆、面粉、红薯、玉米、豆类、包子、馒头、饼类)。
17、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有关。
18、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9、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蜡烛燃烧、白糖加热、煤和石油的燃烧、美丽的烟花、制作柠檬汽水是化学变化。
20、铁丝变弯\水结冰和水变成水蒸气、折纸、易拉罐压扁、混合沙和豆子、盐或糖在水里溶解是物理变化。
小学科学毕业考复习资料1、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
2、日晷是古代计时工具。
3、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或30天。
4、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5、地球是个球体,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
背着太向的那面是黑夜。
6、光在同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和紫七色光。
8、中间厚,边缘薄的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9、空气中的小水珠使阳光发生折射就形成了彩虹。
10、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1、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12、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像木头、塑料像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13、磁铁能吸铁,磁力有大小。
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
14、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多少有关。
16、改变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的方向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方向。
17、呼吸时,我们吸入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18、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9、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20、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2、运动员的心跳次数比普通人少。
23、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4、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25、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6、凸透镜会聚光线。
27、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28、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
29、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
30、磁铁的同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排斥,异极相互接近时会互相吸引。
31、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资料简答1、科学的内涵?答:一、科学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规律。
二是规律。
二、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认识活动。
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探索、解释、考验。
科学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是人和物等要素组成的动态过程。
科学活动有其特殊性,它包括:科学劳动者、科学劳动软件和硬件、科学劳动对象、科学管理等要素。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结构。
科学的社会结构,是由科学研究体系、科学后勤部门和科学管理机构等共同组成的。
四、科学是社会生产力。
科学与物质生产活动密切联系,担负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任务,它既是物质生产力中的一个因素,又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科学作为潜在的生产力,是可以通过加入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部门或生产力中诸要素相结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
五、科学的文化形态: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与文化密切联系,科学不仅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2、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答:一、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
三、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科学教育的特性?答:一、客观性。
科学教育是第一个特性是客观性。
由于客观性也就有了统一性。
二、理智性。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理性的教育。
理智性是在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求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性格、情感。
三、实践性。
四、准确性。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
五、进取性。
4、中小学应掌握的方法?答:一、观察。
二、分类。
三、数、计量、解释数据。
四、思想交流、作出预言和推断。
五、规定工作定义,提出假设。
六、找出并控制可变因素进行实验。
5、开发右脑的科学依据?答:一、右脑和左脑一样,都具有可塑造性。
这是提出要重视开发和培养右脑科学根据。
二、右脑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起着突破性的认识作用。
三、右脑没有语言逻辑思维,它是无语言功能的哑脑。
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3、物体的沉浮与它的材料、体积大小、形状、重量等有关。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5、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相同(即橡皮泥自身的体积),浮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相同(此时浮力=重力),浮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
(课本P8)7、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8、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9、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船型,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1、同一物体或不同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13、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14、“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课本P21)★15、“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课本P22)★16、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最上层是油。
★17、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18、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刺激。
2阳光下,瞳孔变小;阴影中,瞳孔变大。
3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4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5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安全的重要保障。
6有些现象会“欺骗”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产生错觉。
7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8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作用:指挥我们的身体。
小脑的作用:保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的作用:控制呼吸和心跳。
9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
10颅骨的作用:保护脑。
11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
12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
13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要检查睡眠时间,适当的午休可以保护脑。
14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
长期的睡眠不足也会给其他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良好的睡眠和体育锻炼可以保护大脑。
规律作息有益于健康。
第二单元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向上托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2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质量来自由沉浮的。
当水舱注满水时,潜水艇变重就下沉。
把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变轻,就会上浮。
4相同重量的物体,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5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用锚固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6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选空矿泉水瓶,里面要装点重物才不会倒,用线绑住它,再放入水中。
7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河ロ、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
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8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水密隔舱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8、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9、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1、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2、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13、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材料复习提纲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砖瓦、陶瓷)、(纸)、(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 3、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4、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5、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6、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不导电)、(不导热)、(防水、不透气)、(质轻)、(可重复利用)等。 7、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8、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软)、(可燃烧)、(容易加工)、(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9、砖瓦的主要用途是(造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10、砖瓦陶瓷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1、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2、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有的却不能。 13、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复习提纲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5、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6、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7、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8、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9、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0、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11、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1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3、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4、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作业本47页维恩图 15、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有(重量)。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动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播种植物时要注意: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要浇透。 5、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天约5毫米。) 6、在做研究根的作用这个实验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9、植物的叶子和幼小的植物的茎大部分是(绿)色的。 10、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植物的养料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1、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叶子里所含的叶绿体,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氧气和养料。 光合作用文字公式是:二氧化碳+水阳光→气+养料 1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3、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来个果实,每个果实可以有十七八粒种子。 14、我知道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等六部分组成。我知道会开花的植物有:向日葵、蚕豆、菊花、油菜、凤仙花等。 15、凤仙花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等部分组成。花中的子房以后能长成果实。 16、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几个阶段。 17、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节在有些植物上很明显,有些不明显。叶子是长在节上的。 19、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 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的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