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
热学习题思考题解题指导

1.3.7 在标准状态下给一气球充氢气。此气球的体积可由外界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充气完毕时该气球的体积为

,而球皮体积可予忽略。(1)若贮氢的气罐的体积为

,罐中氢气压强为1.25Mpa ,且气罐与大气处于热平衡,在充气过程中的温

度变化可以不计,试问要给上述气球充气需这样的贮气罐多少个?(2)若球皮重量为12.8kg ,而某一高处的大气温度仍为,试问气球上升到该高度还能悬挂多重物品而不

至坠下。

【分析】(1)按照给气体充气前后所充氢气的物质的量不变这一点列出方程。(2)由于此气球的体积可由外界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因而气球上升过程中可以自由膨胀,始终维持气球外压强相等。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同体积空气的质量。列出气球的力平衡方程。 【解】(1)设

,1066.5,25.1,

566,1.03211300m V MPa p m V MPa p -?====

储气罐总共需要n 个,则根据等温条件下的理想气体定律,可以得到:

870

)()

()(1

010

010011=-=

+=V P P V P n nV V p nV p (2)气体始终维持气球外压强相等。它受到的浮力等于推开的同体积空气所受到的重力。 0

00RT g M V p F A m =

其中M mA 为空气的摩尔质量,设氢气的质量为m H ,则有

00RT M V p m H

m H =

设气球的球皮质量为m 皮,为不使气球坠下,可挂的重物质量为

kg

RT M M V p RT M

V p RT M V p m H m A m H

m A m 8.660m )

(m -0

00000000=--=

-=

皮重物

1. 3. 10 一端开口,横截面积处处相等的长管中充有压强p 的空气。先对管子加热,使它形成从开口端温度1000K 均匀变为闭端200K 的温度分布,然后把管子开口端密封,再使整体温度降为100K ,试问管中最后的压强是多大?

〖分析〗: 开始时长管中气体有温度分布,所以它不处于平衡态。但是整体温度降为

100K 以后,长管中气体处于平衡态了。关键是求出开始时长管中气体的总的分子数,而它是和整体温度降为100K 以后的分子数相等的。在计算分子数时要先求出长管中的温度分

布,然后利用 p=nkT 公式。

〖解〗:因为管子是一端开口的,所以

0p p =。显然,管子中气体的温度分布应该是

x

L x T 200

1000200)(-+=

(1)由于各处温度不同,因而各处气体分子数密度不同。考虑x~x+dx 一段气体, 它的分子数密度为n(x),设管子的横截面积为S,考虑到p=nkT,则这一小段中的气体分子数为

x x kT Sp

x x Sn N d )(d )(d =

=

管子中气体总分子数为

)(d 0x T x k Sp N L ??

=

利用(1)式可得

x

L x k Sp N L d )800200(1

0-+?=?

管中气体最后的压强是p 1(01p p =), 温度是 T , .则

kT SLp N /1=

由上面两式相等 , 最后可以计算出

020.05ln )8/1(p p p ≈??=

即:管中气体最后的压强为020.0p 。

1.6.10 一粒陨石微粒与宇宙飞船相撞,在宇宙飞船上刺出了一个直径为m

4

102-?的小孔,若在宇宙飞船的空气仍维持在一个大气压及室温的条件,试问空气分子漏出的速率是多少?

【分析】宇宙飞船气体分子穿过小孔逸出的分子数就等于该小孔封闭时碰到该小孔上的分子数。由于宇宙空间中的压强非常非常小,所以从宇宙空间穿过小孔进入宇宙飞船的分子数不必考虑。

【解】利用单位时间碰到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平均气体分子数公式,有

11922106.934141-?=???=?=??s r M RT

kT p r v n t N m

ππ 当然,也可以用6

v n =Γ计算,则结果为1

19104.6-?s

2. 5. 1 一容积为1 升的容器,盛有温度为300 K ,压强为Pa 10304

?的氩气,氩

的摩尔质量为0.040 kg 。若器壁上有一面积为1.0×10-3 ㎝2的小孔,氩气将通过小孔从容器逸出,经过多长时间容器里的原子数减少为原有原子数的 e /1?

〖分析〗: 这是一个泻流问题, 可以应用气体分子碰壁数 Γ 来解。应该注意, 容器的分子数 (或者说容器的分子数密度) 是随时间而减少的, 所以 Γ 是个变量。或者说相等时间流出去的分子数是不相等的,应该建立微分方程。考虑在 t 到 t t d + 时间, 容器的分子数由于泻流从 N 变化为 N N d -, 其中 N d 就是在 t d 时间泻流流出去的分子数, 列出N d 和 t d 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解本题所需要的微分方程。经过分离变量, 积分, 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解〗: 在 t d 时间在面积为 A 的小孔中流出的分子数为

4/d d -t A v n N =

其中 n 为气体分子数密度。考虑到气体的流出使得分子数减少, 所以在上式中加一负号。 现在在上式两边都除以容器体积 V , 并且在 0到 t 之间进行积分

n

n t V A v n n t

d )/1(d )4/(2

1

?

?=?-

)

/ln()4/(12n n t V A v =?-

现在要求容器中的原子数最后减少到 1 / e , 即

1

)/ln(,e /1212-==n n n n

RT M A V RT M A V

v

A V t m m π28π44??=??=?=

s

100=

即:经过100 s 容器原子数减为原来的 e /1。.

2.6.1 试证若认为地球的大气是等温的, 则把所有大气分子压缩为一层环绕地球表面的、压强为一个大气压的均匀气体球壳,这层球壳厚度就是大气标高。

〖分析〗: 在离地高为 z ~z z d + 的围的球壳体积为

z z R z V d )(π4)(d 2E +≈ (1)

[ 说明:这是因为地球大气标高只有 8 km , 它比地球半径 R E 要小得多, 所以那一层球壳相对于地球来讲相当于一层“纸”。而“纸”的体积就等于球面面积再乘以“纸”的高度。]

当然, 我们也可以如下更清楚地求出:

]d d )(3d )(3[π3

4

])()d [(π3

4

)(d 32E 2E 3E 3E z z R z z R z R z R z z z V +?++?+=

+-++=

忽略d z 的二次方和三次方项, 同样有

z R z z V d )(π4)(d 2E +≈

〖解〗: 若设在海平面处的气体分子数密度 为n (0) , 在球壳体积d V ( z ) 围的分子数

)/ex p()0(d )(π4)()(d )(d m 2E RT gz M n z R z z n z V z N -??+=?=

z

RT gz M R zR z n N d )/ex p()2(π4)0(m 2

E E 20

-?++=?

令 H g M RT =m / 称为大气标高, 设在海平面处的气体分子数密度为)0(n ,所有大气的总分子数为N ,则:

z H z z R z H z z n N E d )/ex p(2d )/ex p()[0(π40

2

-+-=?

?

z

H z

R d )]exp(02E

-

+?

]

1)(221[π4)0(2E

2E 2

E R mg kT R mg kT R mg kT n ?+?+??=

(2)

现在来估计 E /mgR kT 的数量级。设地球大气为平均温度 T = 273 K 的等温大气,而且kg 10

67.129,km 104.627

6

E -??=?=m R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内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内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内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内温度分布不同,墙壁内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 >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内,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化工热力学答案课后总习题答案详解

化工热力学答案_课后总习题答案详解 第二章习题解答 一、问答题: 2-1为什么要研究流体的pVT 关系? 【参考答案】:流体p-V-T 关系是化工热力学的基石,是化工过程开发和设计、安全操作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1)流体的PVT 关系可以直接用于设计。(2)利用可测的热力学性质(T ,P ,V 等)计算不可测的热力学性质(H ,S ,G ,等)。只要有了p-V-T 关系加上理想气体的id p C ,可以解决化工热力学的大多数问题。 2-2在p -V 图上指出超临界萃取技术所处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特征;同时指出其它重要的点、线、面以及它们的特征。 【参考答案】:1)超临界流体区的特征是:T >T c 、p >p c 。 2)临界点C 的数学特征: 3)饱和液相线是不同压力下产生第一个气泡的那个点的连线; 4)饱和汽相线是不同压力下产生第一个液滴点(或露点)那个点的连线。 5)过冷液体区的特征:给定压力下液体的温度低于该压力下的泡点温度。 6)过热蒸气区的特征:给定压力下蒸气的温度高于该压力下的露点温度。 7)汽液共存区:在此区域温度压力保持不变,只有体积在变化。 2-3 要满足什么条件,气体才能液化? 【参考答案】:气体只有在低于T c 条件下才能被液化。 2-4 不同气体在相同温度压力下,偏离理想气体的程度是否相同?你认为哪些是决定偏离理想气体程度的最本质因素? 【参考答案】:不同。真实气体偏离理想气体程度不仅与T 、p 有关,而且与每个气体的临界特性有 ()() () () 点在点在C V P C V P T T 00 2 2 ==?? ?

关,即最本质的因素是对比温度、对比压力以及偏心因子r T ,r P 和ω。 2-5 偏心因子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它可以直接测量吗? 【参考答案】:偏心因子ω为两个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偏离分子中心之间的作用力的程度。其物理意义为:一般流体与球形非极性简单流体(氩,氪、氙)在形状和极性方面的偏心度。为了提高计算复杂分子压缩因子的准确度。 偏心因子不可以直接测量。偏心因子ω的定义为:000.1)p lg(7.0T s r r --==ω , ω由测定的对比温度为0.7时的对比饱和压力的数据计算而得,并不能直接测量。 2-6 什么是状态方程的普遍化方法?普遍化方法有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所谓状态方程的普遍化方法是指方程中不含有物性常数a ,b ,而是以对比参数作为独立变量;普遍化状态方程可用于任何流体、任意条件下的PVT 性质的计算。普遍化方法有两种类型:(1)以压缩因子的多项式表示的普遍化关系式 (普遍化压缩因子图法);(2)以两项virial 方程表示的普遍化第二virial 系数关系式(普遍化virial 系数法) 2-7简述三参数对应状态原理与两参数对应状态原理的区别。 【参考答案】:三参数对应状态原理与两参数对应状态原理的区别在于为了提高对比态原理的精度,引入了第三参数如偏心因子ω。三参数对应态原理为:在相同的 r T 和r p 下,具有相同ω值的所有 流体具有相同的压缩因子Z ,因此它们偏离理想气体的程度相同,即),P ,T (f Z r r ω=。而两参数对应状态原理为:在相同对比温度r T 、对比压力 r p 下,不同气体的对比摩尔体积r V (或压缩因子z ) 是近似相等的,即(,) r r Z T P =。三参数对应状态原理比两参数对应状态原理精度高得多。 2-8总结纯气体和纯液体pVT 计算的异同。 【参考答案】: 由于范德华方程(vdW 方程)最 大突破在于能同时计算汽、液两相性质,因此,理论上讲,采用基于vdW 方程的立方型状态方程能同时将纯气体和纯液体的性质计算出来(最小值是饱和液体摩尔体积、最大值是饱和气体摩尔体积),但事实上计算的纯气体性质误差较小,而纯液体的误差较大。因此,液体的p-V-T 关系往往采用专门计算液体体积的公式计算,如修正Rackett 方程,它与立方型状态方程相比,既简单精度又高。 2-9如何理解混合规则?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有哪些类型的混合规则? 【参考答案】:对于混合气体,只要把混合物看成一个虚拟的纯物质,算出虚拟的特征参数,如Tr ,

工程热力学沈维道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义 1.答:不一定。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内质量也可以保持恒定 2.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工质在越过边界时,其热力学能也越过了边界。但热力学能不是热量,只要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地交换就是绝热系。 3.答:只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只要其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之为稳定状态,不考虑是否在外界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平衡状态并非稳定状态之必要条件。物系内部各处的性质均匀一致的状态为均匀状态。平衡状态不一定为均匀状态,均匀并非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之必要条件。 4.答:压力表的读数可能会改变,根据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地大气压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环境大气压是指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的压力。 5.答:温度计随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有显著的变化。 6.答:任何一种经验温标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的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量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为基准点的温度,其他温度的测定值可能有微小的差异。 7.答: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和位移或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的交换与功的交换都是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 8.答:(1)第一种情况如图1-1(a),不作功(2)第二种情况如图1-1(b),作功(3)第一种情况为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第二种情况为可逆过程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 9.答: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为原来状态。系统和外界整个系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10.答: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后,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外界没有变化;若存在不可逆因素,系统恢复到原状态,外界产生变化。 11.答:不一定。主要看输出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排斥大气功是否有用。

《化工热力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化工热力学课后答案 第1章 绪言 一、是否题 1. 封闭体系的体积为一常数。(错) 2. 封闭体系中有两个相βα, 。在尚未达到平衡时,βα,两个相都是均相敞开体系; 达到平衡时,则βα,两个相都等价于均相封闭体系。(对) 3. 理想气体的焓和热容仅是温度的函数。(对) 4. 理想气体的熵和吉氏函数仅是温度的函数。(错。还与压力或摩尔体积有关。) 5. 封闭体系的1mol 气体进行了某一过程,其体积总是变化着的,但是初态和终态的体积相 等,初态和终态的温度分别为T 1和T 2,则该过程的? =2 1 T T V dT C U ?;同样,对于初、终态 压力相等的过程有? =2 1 T T P dT C H ?。(对。状态函数的变化仅决定于初、终态与途径无关。) 二、填空题 1. 状态函数的特点是:状态函数的变化与途径无关,仅决定于初、终态 。 2. 封闭体系中,温度是T 的1mol 理想气体从(P i ,V i )等温可逆地膨胀到(P f ,V f ),则所做的 功为() f i rev V V RT W ln =(以V 表示)或() i f rev P P RT W ln = (以P 表示)。 3. 封闭体系中的1mol 理想气体(已知ig P C ),按下列途径由T 1、P 1和V 1可逆地变化至P 2,则 A 等容过程的 W = 0 ,Q =() 1121T P P R C ig P ??? ? ??--, U =( )11 2 1T P P R C ig P ??? ? ? ?--,H = 112 1T P P C ig P ??? ? ??-。 B 等温过程的 W =21ln P P RT -,Q =2 1ln P P RT ,U = 0 ,H = 0 。 C 绝热过程的 W =( ) ???? ????? ? -???? ??--112 11ig P C R ig P P P R V P R C ,Q = 0 ,U = ( ) ??????????-???? ??-11211ig P C R ig P P P R V P R C ,H =1121T P P C ig P C R ig P ??????????-???? ??。

热力学定律习题思考题

习题5 5-1.容器的体积为2V 0,绝热板C 将其隔为体积相等的A 、B 两个部分,A 内储有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B 内储有2mol 双原子理想气体,A 、B 两部分的压强均为p 0。 (1)求A 、B 两部分气体各自的内能; (2)现抽出绝热板C ,求两种气体混合后达到平衡时的压强和温度。 解:(1)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RT i E 2ν= A 中气体为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00333 222A A A E RT RT p V ===, B 中气体为2mol 双原子理想气体:0055 2522 B B B E RT RT p V =?==; (2)混合前总内能:03 52 A B E RT RT =+, 由于00A RT p V =,002B RT p V =,∴2B A T T =,则:00044A E RT p V ==; 混合后内能不变,设温度为T ,有:003 542 E RT RT p V =+= ∴ 00 813p V T R =; 0000 0003833 122221313N p V p nkT kT RT R p V V V R ====?= 。 5-2.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300K 加热至350K ,问在以下两个过程中各吸收了多少热量增加了多少 内能对外做了多少功 (1)容积保持不变;(2)压强保持不变。 解:(1)等容升温过程 做功: 0=A 内能变化: (J)25623503182 3 1)(23)(1212..T T R T T C E m ,V =???=-=-=?ν ν 吸热:(J)25623.E A Q =?+= (2)等压升温过程 做功: (J)5415508.311)()(1212.-T T R V V p A =??==-=ν 内能变化: (J)25623503182 3 1)(23)(1212..T T R T T C E m ,V =???=-=-=?ν ν 吸热:(J)1039256235415=+=?+=..E A Q 5-3.1g 氦气中加进1J 的热量,若氦气压强无变化,它的初始温度为200K ,求它的温度升高多少 解:等压过程 )(2 7 )(1212T T R T T C Q m ,p -=-=νν (K)1903182 5411 252..R Q T =??==?ν 5-4.如图所示,AB 、DC 是绝热过程,CEA 是等温过程,BED 是任意过 EABE 所包围的面积 程,组成一个循环。若图中EDCE 所包围的面积为70J ,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不一定,稳定流动系统内质量也保持恒定。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内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统不可能是绝热系。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绝热系的绝热是指热能单独通过系统边界进行传递(传热量),随物质进出的热能(准确地说是热力学能)不在其中。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p =p b +p g (p > p b ), p = p b -p v (p < p b )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 压? 当地大气压p b 改变,压力表读数就会改变。当地大气压 p b 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不同测温物质的测温结果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测温结果 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 有势差(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存在。 8.分别以图1-20所示的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杯子里的热水和正在运行的电视机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些是什么系统。 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是开口系统、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是闭口绝热系统、杯子里的热水是开口系统(闭口系统——忽略蒸发时)、正在运行的电视机是闭口系统。 9.家用电热水器是利用电加热水的家用设备,通常其表面散热可忽略。取正在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为控制体(但不包括电加热器),这是什么系统?把电加热器包括在研究对象内,这是什么系统?什么情况下能构成孤立系统? 不包括电加热器为开口(不绝热)系统(a 图)。包括电加热器则为开口绝热系统(b 图)。 将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冷水源、热水汇、热源、电源等)全部包括在内,构成孤立系统。或者说,孤立系统把所有发生相互作用的部分均包括在内。 4题图 9题图

工程热力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定义 1.答:不一定。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内质量也可以保持恒定 2.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工质在越过边界时,其热力学能也越过了边界。但热力学能不是热量,只要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地交换就是绝热系。 3.答:只有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称之为平衡状态。稳定状态只要其工质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就称之为稳定状态,不考虑是否在外界的影响下,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平衡状态并非稳定状态之必要条件。物系内部各处的性质均匀一致的状态为均匀状态。平衡状态不一定为均匀状态,均匀并非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之必要条件。 4.答:压力表的读数可能会改变,根据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当地大气压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环境大气压是指压力仪表所处的环境的压力。 5.答:温度计随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有显著的变化。 6.答:任何一种经验温标不能作为度量温度的标准。由于经验温标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当选用不同测温物质的温度计、采用不同的物理量作为温度的标志来测量温度时,除选定为基准点的温度,其他温度的测定值可能有微小的差异。 7.答: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和位移或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热量的交换与功的交换都是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 8.答:(1)第一种情况如图1-1(a),不作功(2)第二种情况如图1-1(b),作功(3)第一种情况为不可逆过程不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第二种情况为可逆过程可以在p-v图上表示出来。 9.答:经历一个不可逆过程后系统可以恢复为原来状态。系统和外界整个系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 10.答:系统经历一可逆正向循环及其逆向可逆循环后,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外界没有变化;若存在不可逆因素,系统恢复到原状态,外界产生变化。 11.答:不一定。主要看输出功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排斥大气功是否有用。

化工热力学习题集及答案

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T 温度下的纯物质,当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则气体的状态为( ) 饱和蒸汽 超临界流体 过热蒸汽 T 温度下的过冷纯液体的压力P ( ) >()T P s <()T P s = ()T P s T 温度下的过热纯蒸汽的压力P ( ) >() T P s <() T P s =() T P s 纯物质的第二virial 系数B ( ) A 仅是T 的函数 B 是T 和P 的函数 C 是T 和V 的函数 D 是任何两强度性质的函数 能表达流体在临界点的P-V 等温线的正确趋势的virial 方程,必须至少用到( ) 第三virial 系数 第二virial 系数 无穷项 只需要理想气体方程 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 ) 丙烷、丁烷和少量的戊烷 甲烷、乙烷 正己烷 立方型状态方程计算V 时如果出现三个根,则最大的根表示( ) 饱和液摩尔体积 饱和汽摩尔体积 无物理意义 偏心因子的定义式( ) 0.7lg()1s r Tr P ω==-- 0.8lg()1 s r Tr P ω==-- 1.0 lg()s r Tr P ω==- 设Z 为x ,y 的连续函数,,根据欧拉连锁式,有( ) A. 1x y z Z Z x x y y ???? ?????=- ? ? ?????????? B. 1y x Z Z x y x y Z ?????????=- ? ? ?????????? C. 1y x Z Z x y x y Z ????????? = ? ? ?????????? D. 1y Z x Z y y x x Z ????????? =- ? ? ?????????? 关于偏离函数MR ,理想性质M*,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 A. *R M M M =+ B. *2R M M M =- C. * R M M M =- D. *R M M M =+ 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纯物质无偏摩尔量 。 (B )任何偏摩尔性质都是T ,P 的函数。 (C )偏摩尔性质是强度性质。(D )强度性质无偏摩尔量 。 关于逸度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逸度可称为“校正压力” 。 (B )逸度可称为“有效压力” 。 (C )逸度表达了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 。 (D )逸度可代替压力,使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变为fv=nRT 。 (E )逸度就是物质从系统中逃逸趋势的量度。 二元溶液,T, P 一定时,Gibbs —Duhem 方程的正确形式是 ( ). a. X1dln γ1/dX 1+ X2dln γ2/dX2 = 0 b. X1dln γ1/dX 2+ X2 dln γ2/dX1 = 0 c. X1dln γ1/dX 1+ X2dln γ2/dX1 = 0 d. X1dln γ1/dX 1– X2 dln γ2/dX1 = 0 关于化学势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系统的偏摩尔量就是化学势 B. 化学势是系统的强度性质 C. 系统中的任一物质都有化学势 D. 化学势大小决定物质迁移的方向 15.关于活度和活度系数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活度是相对逸度,校正浓度,有效浓度;(B) 理想溶液活度等于其浓度。 (C )活度系数表示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D )任何纯物质的活度均为1。 (E )的偏摩尔量。 16 组成的均相体系中,若A 的偏摩尔体积随浓度的改变而增加,则B 的偏摩尔体积将:(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不一定 17.下列各式中,化学位的定义式是 ( ) 18.混合物中组分i 的逸度的完整定义式是 。 j j j j n nS T i i n T P i i n nS nV i i n nS P i i n nU d n nA c n nG b n nH a ,,,,,,,,]) ([.)([.])([.)([.??≡??≡??≡??≡μμμμ

热学试题及答案

热学模拟试题一 一、 填空题 1. l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在1atm 的恒定压强下,从0℃加热到100℃, 则气体的内能改变了_____J .(普适气体常量R=8.31J ·mol -1·k -1)。 2. 右图为一理想气体几种状态变化过程的p-v 图,其中MT 为等温线,MQ 为绝热线,在AM,BM,CM 三种准静态过程中: (1) 温度升高的是___ 过程; (2) 气体吸热的是______ 过程. 3. 所谓第二类永动机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不可能制成是因为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处于平衡状态下温度为T 的理想气体, kT 2 3 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 为玻尔兹曼常量). 5. 图示曲线为处于同一温度T 时氦(原子量 4)、氖(原子量20)和氩(原子量40)三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其中: 曲线(a)是______ 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曲线(b)是_________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曲线(c)是_________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6. 处于平衡态A 的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若经准静态等体过程变到平衡态B ,将从外界吸收热量416 J ,若经准静态等压过程变到 与平衡态B 有相同温度的平衡态C ,将从外界吸收热量582J ,所以,从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C 的准静态等压过程中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对外作功为200J .若此种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气体,则该过程中需吸热__________J ;若为双原子分子气体,则需吸热_____________J 。 8.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p —T 图上经历一个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a→b→c→d→a),其中a→b,c→d 两个过程是绝热过程,则该循环的效率 η=_________________。 9. 某种单原子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其摩尔热容量 为 ;在等容过程中其摩尔热容量为 ;在等温过程中其摩尔热容量为 ;在绝热过程中其摩尔热容量为 。 10. 理想气体由某一初态出发,分别做等压膨胀,等温膨胀和绝热膨胀三个过程。其中:等压膨胀 过程内能 ;等温膨胀过程内能 ;绝热膨胀过程内能 。 二、 选择题 1. 有一截面均匀两端封闭的圆筒,中间被一光滑的活塞分隔成两边,如果其中一边装有1克的氢气,则另一边应装入: (A ) 16 1 克的氧气才能使活塞停留在中央。 (B ) 8克的氧气才能使活塞停留在中央。 (C ) 32克的氧气才能使活塞停留在中央。 (D ) 16克的氧气才能使活塞停留在中央。 [ D ] 2. 按经典的能均分原理,每个自由度上分子的平均动能是: (A ) kT ; (B )kT 2 3 ; (C )kT 2 1 ; (D )RT 。 [ C ] 3. 有二容器,一盛氢气,一盛氧气,若此两种气体之方均根速率相等,则: (A ) 它们的压强相同; P(atm) T(K) a b c d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八章

第八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1、利用人力打气筒为车胎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会发现打气时轻松了一点,工程上压气机缸常以水冷却或气缸上有肋片,为什么? 答:因为气体在压缩时,以等温压缩最有利,其所消耗的功最小,而在人力打气时用湿布包裹气筒的下部或者在压气机的气缸用水冷却,都可以使压缩过程尽可能的靠近等温过程,从而使压缩的耗功减小。 2、既然余隙容积具有不利影响,是否可能完全消除它? 答:对于活塞式压气机来说,由于制造公差、金属材料的热膨胀及安装进排气阀等零件的需要,在所难免的会在压缩机中留有空隙,所以对于此类压缩机余隙容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叶轮式压气机来说,由于它是连续的吸气排气,没有进行往复的压缩,所以它可以完全排除余隙容积的影响。 3、如果由于应用气缸冷却水套以及其他冷却方法,气体在压气机气缸中已经能够按定温过程进行压缩,这时是否还需要采用分级压缩?为什么? 答:我们采用分级压缩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压缩过程中余隙容积的影响,即使实现了定温过程余隙容积的影响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分级压缩。 4、压气机按定温压缩时,气体对外放出热量,而按绝热压缩时不向外放热,为什么定温压缩反较绝热压缩更为经济? 答:绝热压缩时压气机不向外放热,热量完全转化为工质的内能,使

工质的温度升高,压力升高,不利于进一步压缩,且容易对压气机造成损伤,耗功大。等温压缩压气机向外放热,工质的温度不变,相比于绝热压缩气体压力较低,有利于进一步压缩耗功小,所以等温压缩更为经济。 5、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可从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导出,试导出定温、多变、绝热压缩压气机所需要的功,并用T-S 图上面积表示其值。 答:由于压缩气体的生产过程包括气体的流入、压缩和输出,所以压气机耗功应以技术功计,一般用w c 表示,则w c = -w t 由第一定律:q=△h+w t , 定温过程:由于T 不变,所以△h 等于零,既q=w t ,q=T △s ,2 1ln p p R s g =?,则有 12ln p p T R w g c = 多变过程:w c = -w t =△h-q ()???? ??????-???? ??---=???? ??----=---=-111111111112112112n n g g V P P T R n n T T T R n n T T c n n q κκκκκ ()???? ??????-???? ??-=???? ??--=-=?-1111112112112n n g g p p p T R T T T R T T c h κκκκ 所以???? ??????-???? ??-=-111121n n g c p p T R n n w 绝热过程:即q=0,所以

化工热力学答案解析

化工热力学第二章作业解答 2.1试用下述三种方法计算673K ,4.053MPa 下甲烷气体的摩尔体积,(1)用理想气体方程;(2)用R-K 方程;(3)用普遍化关系式 解 (1)用理想气体方程(2-4) V = RT P =68.3146734.05310 ??=1.381×10-3m 3·mol -1 (2)用R-K 方程(2-6) 从附录二查的甲烷的临界参数和偏心因子为 Tc =190.6K ,Pc =4.600Mpa ,ω=0.008 将Tc ,Pc 值代入式(2-7a )式(2-7b ) 2 2.50.42748c c R T a p ==2 2.56 0.42748(8.314)(190.6)4.610???=3.224Pa ·m 6·K 0.5·mol -2 0.0867c c RT b p = =6 0.08678.314190.64.610 ???=2.987×10-5 m 3·mol -1 将有关的已知值代入式(2-6) 4.053×106 = 5 8.314673 2.98710 V -?-?-0.553.224(673)( 2.98710)V V -+? 迭代解得 V =1.390×10-3 m 3·mol -1 (注:用式2-22和式2-25迭代得Z 然后用PV=ZRT 求V 也可) (3)用普遍化关系式 673 3.53190.6 r T T Tc === 664.053100.8814.610r P P Pc ?===? 因为该状态点落在图2-9曲线上方,故采用普遍化第二维里系数法。 由式(2-44a )、式(2-44b )求出B 0和B 1 B 0=0.083-0.422/Tr 1.6=0.083-0.422/(3.53)1.6 =0.0269 B 1=0.139-0.172/Tr 4.2=0.139-0.172/(3.53)4.2 =0.138 代入式(2-43) 010.02690.0080.1380.0281BPc B B RTc ω=+=+?= 由式(2-42)得 Pr 0.881110.0281 1.0073.53BPc Z RTc Tr ???? =+=+?= ??? ???? V =1.390×10-3 m 3 ·mol -1 2.2试分别用(1)Van der Waals,(2)R-K ,(3)S-R-K 方程计算27 3.15K 时将CO 2压缩到比体积为550.1cm 3 ·mol -1 所需要的压力。实验值为3.090MPa 。 解: 从附录二查得CO 2得临界参数和偏心因子为 Tc =304.2K Pc =7.376MPa ω=0.225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否表达为:“机械能可以全部变为热能,而热能不可能全部变为机械能。”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妥当 答:不能这样表述。表述不正确,对于可逆的定温过程,所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化为机械能,但是自身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这种表述不正确。 理想气体进行定温膨胀时,可从单一恒温热源吸入的热量,将之全部转变功对外输出,是否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叙述矛盾提示:考虑气体本身是否有变化。 答:不矛盾,因为定温膨胀气体本身状态发生了改变。 自发过程是不可逆过程,非自发过程必为可逆过程,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自发过程是不可逆过程是正确的。非自发过程却不一定为可逆过程。 请归纳热力过程中有哪几类不可逆因素 答:。不可逆因素有:摩擦、不等温传热和不等压做功。 试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各种说法的等效性:若克劳修斯说法不成立,则开尔文说也不成立。 答: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说法反映的是同一客观规律——自然过程的方向性 →是一致的,只要一种表述可能,则另一种也可能。 假设热量Q2 能够从温度T2 的低温热源自动传给温度为T1 的高温热源。现有一循环热机在两热源间工作,并且它放给低温热源的热量恰好等于Q2。整个系统在完成一个循环时,所产生的唯一效果是热机从单一热源(T1)取得热量Q1-Q2,并全部转变为对外输出的功W 。低温热源的自动传热Q2 给高温热源,又从热机处接受Q2,故并未受任何影响。这就成了第二类永动机。违反了克劳修斯说法,必须违反了开尔文说法。反之,承认了开尔文说法,克劳修斯说法也就必然成立。 下列说法是否有误: (1)循环净功Wnet 愈大则循环效率愈高;(×) (2)不可逆循环的热效率一定小于可逆循环的热效率;( ×) (3)可逆循环的热效率都相等,1 21T T t -=η(×)

化工热力学(第三版)课后答案完整版_朱自强

第二章 流体的压力、体积、浓度关系:状态方程式 2-1 试分别用下述方法求出400℃、下甲烷气体的摩尔体积。(1) 理想气体方程;(2) RK 方程;(3)PR 方程;(4) 维里截断式(2-7)。其中B 用Pitzer 的普遍化关联法计算。 [解] (1)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求出甲烷气体在理想情 况下的摩尔体积id V 为 33168.314(400273.15) 1.381104.05310id RT V m mol p --?+= ==??? (2) 用RK 方程求摩尔体积 将RK 方程稍加变形,可写为 0.5()()RT a V b V b p T pV V b -=+-+ (E1) 其中 2 2.50.427480.08664c c c c R T a p RT b p == 从附表1查得甲烷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分别为c T =, c p =,将它们代入 a, b 表达式得

2 2.5 6-20.560.427488.314190.6 3.2217m Pa mol K 4.6010 a ??==???? 53160.086648.314190.6 2.9846104.6010 b m mol --??==??? 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求得的id V 为初值,代入式(E1)中迭代求解,第一次迭代得到1V 值为 5168.314673.15 2.9846104.05310 V -?=+?? 350.563353.2217(1.38110 2.984610)673.15 4.05310 1.38110(1.38110 2.984610) -----??-?-??????+? 355331 1.38110 2.984610 2.1246101.389610m mol -----=?+?-?=?? 第二次迭代得2V 为 3535 20.56335355 331 3.2217(1.389610 2.984610)1.38110 2.984610673.15 4.05310 1.389610(1.389610 2.984610)1.38110 2.984610 2.1120101.389710V m mol ------------??-?=?+?-??????+?=?+?-?=??1V 和2V 已经相差很小,可终止迭代。故用RK 方程求得的摩尔体积近 似为 3311.39010V m mol --=?? (3)用PR 方程求摩尔体积 将PR 方程稍加变形,可写为 ()()()RT a V b V b p pV V b pb V b -=+-++-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

第九章气体动力循环 1、从热力学理论看为什么混合加热理想循环的热效率随压缩比ε和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而提高,随定压预胀比ρ的增大而降低 答:因为随着压缩比ε和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循环平均吸热温度提高,而循环平均放热温度不变,故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随压缩比ε和定容增压比λ的增大而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随定压预胀比ρ的增大而减低,这时因为定容线比定压线陡,故加大定压加热份额造成循环平均吸热温度增大不如循环平均放热温度增大快,故热效率反而降低。 2、从内燃机循环的分析、比较发现各种理想循环在加热前都有绝热压缩过程,这是否是必然的 答:不是必然的,例如斯特林循环就没有绝热压缩过程。对于一般的内燃机来说,工质在气缸内压缩,由于内燃机的转速非常高,压缩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缸内又没有很好的冷却设备,所以一般都认为缸内进行的是绝热压缩。 3、卡诺定理指出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以卡诺机的热效率最高,为什么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可以和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一样 答:卡诺定理的内容是:在相同温度的高温热源和相同温度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循环,其热效率都相同,与可逆循环的种类无关,与采用哪一种工质无关。定理二:在温度同为T1的热源和同为T2的冷源间工作的一切不可逆循环,其热效率必小于可逆循环。由这两条定理知,在两个恒温热源间,卡诺循环比一切不可逆

循环的效率都高,但是斯特林循环也可以做到可逆循环,因此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可以和卡诺循环一样高。 4、根据卡诺定理和卡诺循环,热源温度越高,循环热效率越大,燃气轮机装置工作为什么要用二次冷却空气与高温燃气混合,使混合气体降低温度,再进入燃气轮机 答:这是因为高温燃气的温度过高,燃气轮机的叶片无法承受这么高的温度,所以为了保护燃气轮机要将燃气降低温度后再引入装置工作。同时加入大量二次空气,大大增加了燃气的流量,这可以增加燃气轮机的做功量。 5、卡诺定理指出热源温度越高循环热效率越高。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的循环增温比τ高,循环的最高温度就越高,但为什么定压加热理想循环的热效率与循环增温比τ无关而取决于增压比π 答:提高循环增温比,可以有效的提高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但同时也提高了循环的平均放热温度,吸热和放热均为定压过程,这两方面的作用相互抵消,因此热效率与循环增温比无关。但是提高增压比,p1不变,即平均放热温度不变,p2提高,即循环平均吸热温度提高,因此循环的热效率提高。 6、以活塞式内燃机和定压加热燃气轮机装置为例,总结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 答: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首先,应用“空气标准假设”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内可逆理论循环,分析该理论循环,找出影响循环热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该循环效率的可能措施,以指导实际

部分思考题解答要点

部分思考题解答 1、气体的平衡状态有何特征?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还有分子热运动吗?与力学中所指的平衡有何不同?实际上能不能达到平衡态? 答;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和外界没有能量交换,内部也没有化学变化等任何形式的能量转换,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对气体来说,系统状态的宏观参量有确定数值,系统内部不再有扩散、导热、电离或化学反应等宏观物理过程发生。 气体处于平衡态时,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不停地运动着,只不过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宏观上的密度均匀,温度均匀和压强均匀。 与力学中的平衡相比较,这是两个不同的理想概念。力学中的平衡是指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的单纯静止或匀速运动问题。而热力学中的平衡态是指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但组成系统的分子却不断地处于运动之中,只是与运动有关的统计平均量不随时间改变,所以这是一种热动平衡。 平衡态是对一定条件下的实际情况的概括和抽象。实际上,绝对的完全不受外界条件变化影响的平衡状态并不存在。 2、一金属杆一端置于沸水中,另一端和冰接触,当沸水和冰的温度维持不变时,则金属杆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变化。试问金属杆这时是否处于平衡态?为什么? 答:金属杆就是一个热力学系统。根据平衡态的定义,虽然杆上各点的温度将不随时间而改变,但是杆与外界(冰、沸水)仍有能量的交换。一个与外界不断地有能量交换的热力学系统所处的状态,显然不是平衡态。 3、水银气压计中上面空着的部分为什么要保持真空?如果混进了空气,将产生什么影响?能通过刻度修正这一影响吗? 答:只有气压计上面空着的部分是真空,才能用气压计水银柱高度直接指示所测气体的压强。 如果气压计内混进了一些空气,则这种气体也具有一定的压强。这时,水银柱高度所指示的压强将小于所测气体的真实压强,而成了待测气体与气压计内气体的压强之差。 能否在刻度时扣除漏进气体的压强,而仍由水银柱的高度来直接指示待测气体的压强呢?也不行。因为水银气压计内部气体的压强随着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对不同压强和不同温度的待测气体测量时,内部气体的压强是不同的。所以,不可能通过修正而得到确定不变的刻度。因此,气压计上端必需是真空的。 4、从理想气体的实验定律,我们推出方程, (1)对于摩尔数相同但种类不同的气体,此恒量是否相同。 (2)对于一定量的同一种气体,在不同状态时此恒量是否相同? (3)对与同一种的气体在质量不同时,此恒量是否相同? 答:方程中,。表示某种气体的摩尔数,R是普适气体常数。 (1)相同的不同种类气体,其恒量也相同。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1.怎样正确看待理想气体”这个概念?在进行实际计算是如何决定是否可采用理想气体的一些公式? 答:理想气体:分子为不占体积的弹性质点,除碰撞外分子间无作用力。理想气体是实际气体在低压咼温时的抽象,是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假想气体。判断所使用气体是否为理想气体(1)依据气体所处的状态(如:气体的密度是否足够小)估计作为理想气体处理时可能引起的误差;(2)应考虑计算所要求的精度。若为理想气体则可使用理想气体的公式。 2.气体的摩尔体积是否因气体的种类而异?是否因所处状态不同而 异?任何气体在任意状态下摩尔体积是否都是0.022414m3/mol? 答:气体的摩尔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的情况下不会因气体的种类而异; 但因所处状态不同而变化。只有在标准状态下摩尔体积为0.022414m 3/mol 3?摩尔气体常数R值是否随气体的种类不同或状态不同而异? 答:摩尔气体常数不因气体的种类及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4?如果某种工质的状态方程式为pv二R g T,那么这种工质的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吗? 答:一种气体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为理想气体,那么其比热容、热力学能、焓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 C 5.对于一种确定的理想气体,(C p C v)是否等于定值?」是否为定 C v 值?在不同温度下(C P C v)、C P是否总是同一定值? C 答:对于确定的理想气体在同一温度下(C p C v)为定值,—p为定值。 C v C 在不同温度下(C p C v)为定值,—p不是定值。 C v 6.麦耶公式C p C v R g是否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是否适用于实际 气体?

1热学习题解答

第1章 温度习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B 二、填空题 1. Pa 31008.9? K 4.90 C 0 8.182- 三、计算题 1. 解:漏掉的氢气的质量 kg T V p T V p R M m m m 32.0)(2 2 211121=-=-=? 第2章 气体分子动理论答案 一、选择题 1. B 解:两种气体开始时p 、V 、T 均相同,所以摩尔数也相同。 现在等容加热 V C M Q μ=△T ,R C R C V V 2 5 ,232H He == 由题意 μM Q =He R 23?△T = 6 J 所以 R M Q 252 H ?=μ△T =(J)1063 535H =?=e Q 。 2. C 解:由 ,)(,)(,He 222O 1112R M T V p R M T V p R M T pV ?=?==μ μ μ ,,2121T T p p ==又 所以, 2 1)( )21He O 2 ==V V M M μ μ ( 根据内能公式,2 RT i M E ?=μ得二者内能之比为65352121=?=E E 3. B 解:一个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2 3 kT w = 容器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总和为

321041052 3232323-????===?= =pV RT M kT N M w N W A μμ =3(J)。 4. C 解:由R pVC E RT M pV T C M E V V = = = 得 ,μ μ , 可见只有当V 不变时,E ~ p 才成正比。 5. D 解:因为)(d v f N N =d v ,所以)(21212 v f N mv v v ???d ?=21221v v mv v d N 表示在1v ~2v 速率间隔内的分子平动动能之和。 6. D 解:由,2,212 2 v n d z n d ππλ== 体积不变时n 不变,而v ∝T , 所以, 当T 增大时,λ不变而z 增大。 二、填空题 1. 27.8×10-3 kg ?mol -1 解:由RT M pV μ = 可得摩尔质量为 5 23mol 10013.1100.130031.8103.11??????====--p RT pV MRT M ρμ )m ol (kg 108.271 3 --??= 2. 1.28×10-7K 。 [1eV = 1.6×1019 -J ,摩尔气体常数R = 8.31 (J·mol 1 -·K 1 -)] 解:由V C M E μ = ?△T 和R C V 2 3 = 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