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大修复古琴方案

十大修复古琴方案

十大修复古琴方案
十大修复古琴方案

‘十大修复古琴方案’新鲜出炉

中国古琴,历史悠久,至今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及民间的唐宋元明琴,仍有所见。但由于千年来的社会动荡。兵火之灾,传世古琴已为数不多,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摧枯拉朽”,对古琴来说,实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时至今日,劫后余生的古琴已寥寥无几。对抚琴爱琴者来说,内外俱佳(内—音质、外—外观)的传世琴更是难得一见。古琴实物的在世,对考古学、漆器学、木材学、音响学、琴体美学、度量衡、新琴制作之参考,以及演奏和其它领域有其一定的意义。但由于古琴在世久远,人为和自然的损坏,不少老琴残缺不全、少有完整。为了使这些文化遗产长存人间,发挥作用、及时、正确的修复,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由于待修古琴的琴龄大都逾百上千,是乐器更属文物范畴。修复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年代、断纹、底漆、铭文等内容与琵琶、筝的修复是绝然不同的。其它乐器的损坏部位可更换(古琵琶、古筝等别论),而古琴则不行,古琴修复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修复、更是一件文物的修复。由于少有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为修琴的参考,十数年来,笔者在制作新琴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相继修复了各个时代的传世琴其数量已相当可观,对每张琴逐一做了修理笔记。这些修复之琴无论是表和里都有相当程度的恢复和提高。

修复方案

一、审琴旧琴在案,不可仓促动手,需静心审琴“辨症论治”。辨:

就是分析、鉴别;症:

就是症状、现象;论:

就是讨论、考虑;治:

为治疗方案。病琴在手,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用什么方法,何种材料来治理修复,这就要根据每张琴的个体特征,反复酝酿,确立最佳方案,有的放矢,对症修复。通过实践操作,笔者总结提练为审琴五法:

(1)断其代——据漆木二色、漆木二质、断纹、用材、造型风格、铭文诸因素,结合“型色声质”判断其制作年代。

(2)观其型——琴体、漆层的完整、破损程度及二者之间的结合强度。

(3)察其色——漆色、木色与附件色。

(4)辨其声——腐朽松裂之声、面底坚弱之声、三虚四实之声,拍面刹弦之声。琴音空沉之声

(5)别其质——琴材软硬松紧、漆层质地厚薄、琴体份量轻重、附件材质老嫩。

二、胶补琴体上下二板脱胶开裂或附件松离活动的,首先胶合。方法:

(1)采取刷、剔、吹等法除去浮灰(琴腔内的老灰不必揩除)。

(2)以小刀、薄钢片、细木砂皮除尽老胶。

(3)将鱼胶趁热均匀涂入胶面(以气温15度至25度的晴天胶琴效果最佳,夏季胶琴防止胶质腐败,冬季胶冷渗透不好降低粘接强度),取绳夹缚之。用夹子,须衬橡皮块,以防着力部位琴体下凹,用绳子须衬垫片以防勒出绳痕。胶补质地松朽的老琴,上绳夹后,最易出现塌漆(漆层下凹)及凹痕之症。事先必须十分仔细地检查,并在朽弱部位做上标记,特别处理,以防出现上述之症。

三、攘木补琴体劈裂损失,残缺的,需从旧料中去寻找质地,木纹,年龄相近的木材,根据阴阳就位之法(详见91年《乐器》杂志第三期,笔者拙文《阴阳学说与古琴》),拼补胶合。

攘补原则是尽量多保留原琴体,但有时破损处因松朽会越挖越大,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本人自有一张清琴,桐面、杂木底、鹿角灰漆,已见少许断纹,唯面板全部蛀蚀,有些地方仅剩一层漆皮。早年修琴时,所知甚少,操作盲目,以至进退两难无从下手。此琴已于1998年秋修复。采用留皮替木之法,修后音质尚佳,效果令人满意。

2000年12月新注攘补疏松的部位必须采取先加固,后攘补的顺序来进行。

四、底灰补修复实践中,你会发现明代以前的琴所施底灰主要成份大部分为鹿角灰或八宝灰,少见瓦灰。明后琴(清琴)以瓦灰底为主流,制作工艺与音质

大都较差,是古琴制作工艺和音质走向衰落的一个时期。相对而言,明前琴易修,明后琴难理,皆为瓦灰经不起生漆工艺之故。灰补法:

漆层剥落的鹿角灰琴,审漆层厚薄区别对待。厚底灰:

古人都分粗中细三层,今天仍按古法操作为好,一方面是符合生漆工艺,另一方面对音质有利。我所用鹿角灰、粗灰细度为60目、中灰为80目、细灰为100目、极细灰为120目(极细灰内不得落入中粗灰或杂质,否则最后细补细刮易出划痕。薄底灰,以细灰补之。瓦灰琴可用普通磁粉、矿粉来补。补灰工作的原则是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尽量不扩大修补面积,故应备有多种规格的灰刀(灰刮子),有时需备大小各型数十把择可而用。修补重点是弦路以内,四徽以上的部位,只须做到保持原貌,不再损坏即可。弦路以外的修补,也需区别对待,因不是指触部位,修理原则同四徽以上。常见古建筑上的木雕工艺作品,随着年年加厚的所谓文物保护的油漆,人物眉目、山水脉络、逐渐埋没,作品精神丧失贻尽,此可引为古琴修复之戒。

五、刹弦补老琴中不少有折腰、弦路躬翘之病,若音质平常,品相又好,如果作为文物欣赏来保管的,就无必要调正刹音。倘若为修复一张音质平平的老琴而破坏琴体上的历史痕迹,则是得不偿失的。若演奏用,还不如添一张音质较好的新琴。但对于一张音质较好而又有刹音的老琴,就值得修复。修补范围应该控制在弦路以内,修理前一定要细致测量,正确加减,若反复加减,害多益少。

六、面漆补传世琴的漆色玄多朱少。漆器的修复要做到新补与原作色泽的协调一致是件很困难的事,即使在漆器行业中,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师傅虽能做到新旧漆色和谐,但折光观察,新旧还是一目了然。色泽的统一,如此困难,古琴面漆补又如何下手呢?但我们琴界对于这个问题并不十分在意,有时反而使用不同漆色,间杂补之,补后色彩相杂和谐、斑剥陆离,更呈旧器之美。漆色相杂以自然过度、山水云朵为宜,忌刀切豆腐块而生硬呆板。[

2000年12月新注:

笔者研究访问所得——不少传世琴上的后补朱砂色,大都是晚清及民国琴人或工匠所为。我个人认为修补色彩还是参照所修之琴的基本色调为佳。我的

经验告诉我们,面漆色泽的协调,首先要有和原色泽协调的底灰补,然后才有新旧二漆之间色泽的和谐。对玄色琴,底漆大都采用生漆触药染黑法;朱色琴,大都采用朱砂调配而成。经不断比较,发现这两种色泽与老琴的玄朱两色最为接近,虽然补后色泽深浅难免,但色彩调子一致和谐。面漆补的最后工序是揩光,传统之法是用真丝或老棉花团,若采用尼龙丝,效果胜于前者。

七、附件补涉附件者有: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龈托、托角、雁足、轸子、轸池底木诸物。据本人制作新琴之经验,每一琴体附件用材的统一,不仅仅是色泽协调美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材质统一利于提高琴的音质。由此推论到旧琴修复上,则尽量考虑材质统一,色泽一致。所见老琴附件大多为花梨、铜糙、铁力、紫檀、乌木,稍逊一等的有:

老柏、黄檀、枣木、铁栎(大多染色)等硬质木材,这些材料都是制作配件的上等材料。而现代新琴附件基本多用香红木、前述五种硬质木材落地有松、润、透、脆、亮的乐音,而后者与香红木却有声无音。本人认为新琴不如老琴(相对而言)。这其中的原因与所用不同附件有极大关系。

补附件,应根据琴体的承接可能,尽量做到所配材料与原作的统一,如原作附件差,可视具体情况,更换优质附件,尤其是岳山、龙龈、龈托、雁足这几个触弦部位。[

2000年12月对“新琴不如老琴”新注: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大陆已有几位制琴家所制之琴,其音质已超明琴,看来直追唐宋有望。八、轸古琴轸子,其形大同,不同处有素面、拉毛、瓜棱六角等款。其质可说是丰富多彩的,有象牙、兽骨、牛角、玉石、水晶、硬木、竹根、铜等。对修复之琴轸的置换、添配要综合考虑,大原则是仍何形状、质地的轸子均可用。若考虑此琴整体风格的话,就要有所选择,或照原轸式样质地补配,或整体更换与琴体风格更协调的轸子。目前,象牙、水晶轸子不可能推广,但其它材料的选择面很广,本人建议采用瓜棱或六面型的轸子,有利调弦适手不滑。

九、穗现在琴家们使用的轸穗其长短与色泽各不同,不宜单独使用的红白等色时有所见,据考证,古琴轸穗的长短和色泽有讲究,且有道理。所谓“道家崇玄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本人根据古琴特色,受古人用色不同的启发,试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应五色(黄白青红黑)配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原理来做轸穗。如此古琴之七弦从外至内的用色是“红黑黄白青红(少徵)黑(少羽)。色泽简雅的琴体配上五色轸穗,色彩可观、富有情趣,更有深层内涵。有兴趣者可一试。

十、穗长常常见到些琴的轸穗,短的寸半、长的尺半,或装大把的流苏,被人笑为兔子尾巴和松鼠尾巴。这对造型端壮美观的琴体来说,或嫌蛇足、或嫌不够。能够很好衬托琴体的轸穗,却没有起到作用,多少是个遗憾。究竟多少长度、粗细度为合适,笔者提出,穗长以一尺一寸为宜,此长度最协调得体,正在琴桌高度的黄金分割处。另外,轸穗不用流苏,细度合适,更显恬淡简静,与古琴气质相和,由于轸穗长度细度合适,未弹之琴、风来穗摆,静止的琴——阴,动态的穗——阳。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使琴动静可观,充满生机。

古琴名曲赏析

《古琴名曲赏析》心得体会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代好听曲子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 《潇湘水云》 《广陵散》 《高山流水》 《渔樵问答》 《平沙落雁》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阳关三叠》 《梅花三弄》 《醉渔唱晚》 中国古代好听音乐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 落雁平沙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 花蕊散回风 关山临却月 临水斜阳 枫荻秋声 巫峡千寻 箫声红树里 八、临江晚眺 九、渔舟唱晚 还有: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柴科夫斯基《四季》、《天鹅湖》、《胡桃夹子》 肖邦《夜曲》 普契尼《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雪山春晓》)(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喜欢古筝的) 《云裳诉》(如果觉得完整版的太长,可以听听民族器乐大赛的缩短版,目前最喜欢的音乐风格,如泣如诉,情绪慷慨,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像云裳诉的古筝曲《惙》《望秦川》 《平湖秋月》(非常适合安眠的音乐,宛转悠扬,似有水波流动) 《彝族舞曲》(个人觉得比琵琶版的好听,而且古筝不需要伴奏,但是速度上有点不及琵琶,但是双摇和轮指都很出彩,所以一定要听王中山版本的) 《战台风》(喜欢快的节奏可以听听这个曲子,里面模仿风的声音确实很像) 《洞庭新歌》(这个就觉得很好听,而且快板长很动听) 竹笛:(我就是学竹笛的所以可能欣赏的比较深,仅供参考) 《春潮》(扎实却不失优美的旋律,清淡处布谷啼鸣,江鲤跃波。激昂处大江奔涌,千帆荡漾。笛子水花般的旋律线上下起伏,连绵的波浪式律动和号子般的音调相结合在乐队的呼应下不断展开,勾画出船影叠叠破浪捕鱼的繁忙景象。的音色浑厚,气势博大,意境深远具有丰富表现力) 《深秋叙》(最喜欢大笛浑厚低沉的音色,如低低浅吟,回绕不断,黄花满地的凄清,勾起了人们的无限情绪) 《秦川抒怀》+《秦川情》(两首曲子都超好听,我最喜欢的音乐体裁——秦腔,特别是秦川情后面那一段模仿哭腔的声音,真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好诠释) 《幽兰逢春》(二),(无论是幽兰逢春一还是二,慢板部分都一样,但是我就是喜欢幽兰逢春的慢板,好似一朵兰花在风中轻轻低语,满室生香) 《汇流》(单乐章的协奏曲,模仿水声活灵活现,十分有趣,既有空谷滴泉的幽静,又有百川汇流的汹涌澎湃) 《山村迎亲人》(就是好听,快板活泼,慢板似老人在讲那过去的故事) 《牧笛》(曾经幻想着在漓江上乘着竹筏吹出一曲笛音,一直在想什么曲子合适,发现牧笛确实很合适这个意境,悠远的引子,活泼轻快的小快板都让人动容) 《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帕米尔的春天》(这就不过说了,这几首太有名了) 《乱红》 二胡:

郭家庙出土中国最早的古琴

郭家庙出土中国最早的古琴 图为:郭家庙出土的这张古琴,为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古琴。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古琴改写中国音乐史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又有重大新发现!昨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音乐博物馆古琴馆开馆仪式上正式对外披露,郭家庙曹门湾墓区近日出土一张春秋早期的琴,比此前已知最早的琴年代提前约300年,改写中国古琴史乃至音乐史。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曾发现大型春秋早期乐舞遗存,并出土多件音乐文物,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后续考古发掘时,有意加强了音乐考古,近日发现似是乐器的漆木器后,立即通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我省音乐考古专家张翔等。张翔等赶赴现场后仔细搜寻,除发现琴身外,还在周边提取了底板、雁足等附件,确认其是一张琴,年代为春秋早期。因此琴出土时浸泡于水中,文物保护专家将其整体提取后紧急送往文保中心,目前仍在进行清理、保护、脱水、加固等处理,下一步复原处理后可与公众见面。张翔介绍,这张琴保存完整,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通体略似高髻人形,高髻部分有琴尾龙龈、雁足装置,龙龈有较深的使用过的勒痕。人形部分主要为琴的共鸣箱,琴首岳山

嵌入琴体,旁有若干弦孔,为半箱琴。方勤称,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属战国早期,为此前所知最早的琴。此次郭家庙出土的琴属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为目前所知最早,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这把古琴出自郭家庙曹门湾86号墓,同时出土的一对青铜铭文壶显示,墓主人为曾国贵族“旁晨”。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一、《高山流水》 据文献记载,《高山流水》原为一 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 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 《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 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 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 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 国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于1977年 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 寻找新的“知音”。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 同。 二、《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 息》,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 器乐作品,为汉魏时期相和楚 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 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 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据《神奇 秘谱》载录,此曲原是东汉末

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共45段。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跻身十大古曲之一,还得部分归功于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的专政而惨遭杀害,在临行前嵇康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弹奏完毕他叹息道,《广陵散》今天成为绝响。之后《广陵散》名声大振,人们在理解这首乐曲时又多了一层意义,它蕴涵了一种蔑视权贵、愤恨不平的情绪。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 首展景抒怀的琴 曲,又名《雁落平 沙》、《平沙》, 作者传有唐代陈子 昂、宋代毛逊、明 代朱权等,众说不 一。曲谱最早载于 公元1634年(明 末崇祯七年)刊印 的藩王朱常淓纂集 《古音正宗》。此 曲原为四段,在流 传的过程中发展成 六段、七段、八段 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歌颂与热爱。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

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 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 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

阅素灵:回忆我的师尊

回忆我的师尊 作者:王号发布时间:2009-06-14 11:34:21 目录 拜师1——回忆我的师尊 惊人的门派和身份2——回忆我的师尊 神医真人3——回忆我的师尊 比大医习业还多4——回忆我的师尊 比大医习业还多5——回忆我的师尊 如何遇真师6——回忆我的师尊 大医基础之基本信条7——回忆我的师尊 普通人应该如何学中医——回忆我的师尊之8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之九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之9(中)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9(下) 正文 拜师1——回忆我的师尊 我有很多的老师,作为学生,我对每一个我称呼过老师的人都由衷的热爱。这种热爱彷佛是骨子深处燃烧的火,以至于一想到我的老师们,我就心头发热,激动不已。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纯粹无私的奉献,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对后辈殷切的希望。然而,在一切的中医老师中,有一位最为不同,最为让我感佩,一想起他,我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忍不住惭愧无比,就忍不住心里的那些遗憾和伤感,这就是我的师尊,清虚真人,灵一子,虽然他总是自称为“唐老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60开外,身材短小,满脸皱纹,动不动就喜欢上串下跳,拍桌子打板凳的喝骂病人,实在像足了一只猕猴,因其姓唐,所以那些不喜欢他的人,都叫他“唐老猴”。久之,师尊亦自称为“唐老猴”。后来我想,以师尊的医术,假如称为“老猴”,那老猴子就得是孙悟空。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他,他哈哈大笑,说自己比孙悟空雅极多,我刚要点头称是,旁边的师娘随即接上“是呢,你可是从年轻就好古琴和诗词呢,当然比齐天大圣雅多了”,师

尊面上大悦,师娘随即道“可惜那么多年了,古琴从来不能完整弹一曲,诗词总在打油边缘”。。。。。。。 回忆我第一次见到师尊,是在一个阴霾的早晨,其时,他已经赶走了至少四十余前来学医者,赶人方法多样,恶名在外。我怀揣着另外一位老师的亲笔推荐信,信上有朱红色的四方雕竹私印,有一堆表示对被推荐者谦卑推崇到了极点的语言,但是看看天色,再联想之前几位师兄的遭遇,能被收录门墙的希望,似乎犹如大海里漂泊的丝线那么渺茫。但当时我也没怎么希望,因为抱有“高人见多了,你能牛气到哪儿去”之想,我盲目且分外的有勇气起来,完全不在乎失败。还没走进诊堂,就听到了他中气十足的喝骂声,纯土语并夹杂着脏话,似乎是在讽刺挖苦一个病人在治疗期间,违背医嘱,行了不该行的房事。一般脏话有关男女之事的,都格外下流难听,即使对他此种行径早有耳闻的我,也瞠目结舌。我自幼年就饱读各类古代神话故事,深信高人是会各种伪装的,往往越是伪装的不像高人的,越有可能是高人,越伪装像高人的,就越有可能是骗子。所以见识到师尊的脏话骂人,我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此高人也”的想法。后来回想,这也许就是冥冥中的缘分。 我进入诊堂后,找了个地方站着,直立不动,侯在一旁,小心的等着师尊注意到我。我想着,假如师兄们说的都是真的,他定会用一种方法把我赶走再看病。王师兄被赶走,是因为叫背一个名为三元两仪汤的方剂,该方别说背,在此之前也没有人听说过,于是王师兄被羞辱几句赶走了;赵师兄被赶走,是因为叫说出一味叫九叶草的药,有什么用,该草无人知道是什么,于是赵师兄也步了王师兄的后尘。“不知他会用什么样的问题把我赶走”,我注视着这个半蹲在凳子上,拍着桌子骂人,衣着极似老农的人,思付着如何才能跟随这位众多老师交口称赞的“中医绝顶高手”。他迅速的注意到了我,在我说明来意,一脸谄媚讨好的呈上推荐信后,他一边把那封尚未启封的信一丢,一边说“好啊,我问你个问题,答得上来就跟我的诊,答不上来就马上走”,我想,来了,果然问了,立马斗志昂扬的答“好,老师您问吧”。这个场景,我在来之前,就已经暗自演戏好多遍了。我早打算干干脆脆的答,会就是会,不会就不会,答完走人就拉倒。没想到,这个我猜了很多遍的艰深问题,竟然是“你觉得我唐老猴会是个中医高手吗?”我当下想都没想,直接就答“您一定是的,因为假如您不是,老师就不会推荐我来,那么多的老师都不会推荐他的学生来,另外,假如您疗效不好,以您这种骂脏话,这种行头,早就关张大吉了,岂能有那么多

音乐胎教:适合宝宝胎教的古琴十曲

音乐胎教:适合宝宝胎教的古琴十曲 古琴曲专指用古琴演奏的曲子。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 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至今。琴、棋、书、画它被誉为四艺之首,古琴占据着中国古典乐艺术的点。 中国十大古琴曲是《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 经神为之夺,再细细聆听,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用于宝宝 胎教,婴幼儿睡前仪式等最合适不过。 一、流水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 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 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二、潇湘水云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临安失守,官场腐败黑暗,文人相率南迁。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 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 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非 常适合用于宝宝睡前仪式,近期糯米妈妈每晚7点半左右打开音乐, 有助于稳定宝贝的情绪,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它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 的情景。

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 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 隐山林者的慰藉。 “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是 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 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天气晴朗的时候,大 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雁儿们飞累了,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好一幅平 沙落雁的奇观。 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不过在当今衡阳,中国三大古典名曲《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四、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 康的两个典故。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 为韩王铸剑,因为不能即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 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一 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嵇 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五、醉渔唱晚 《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 醉歌,遂写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WAV版)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公认的中国十大名曲烟之蕰:古代十大名曲欣赏 1.高山流水 2.广陵散琴曲 3.平沙落雁 4.梅花三弄 5.十面埋伏 6.夕阳箫鼓 7.渔樵问答 8.胡笳十八拍 9.汉宫秋月 10.阳春白雪一、高山流水 二、广陵散琴曲 三、平沙落雁 四、十面埋伏 五、渔樵问答 六、夕阳箫鼓 七、汉宫秋月 八、梅花三弄 九、阳春白雪 十、胡笳十八拍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古琴艺术》阅读答案

古琴艺术 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相比于传统乐器,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历代琴人将古琴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单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M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而不记节拍节奏。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鲁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也正是由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须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B.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常见体现琴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的题款、刻印。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简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平沙落雁》与衡阳】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1]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然而在当今衡阳,知道中国三大古典名曲《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渡黄河,过长江,当大雁遨翔在南昌上空时,引起了一个人深深的共鸣。这个人就是明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字癯仙,号丹丘先生,人称贤王奇士。 朱权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微服简出,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2]。大雁南飞到湘江中游旁的一个小山峰上空时,竟反复盘旋,不再前行。大雁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不忍再往南飞,便选定在这里过冬。“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因此,这个小山峰被称为回雁峰,衡阳被雅称“雁城”。回雁峰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舰,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雁

古琴门派--浙派

浙派 “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其有《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著名曲目传世。 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 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着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他编着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着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徐元白(杭州人),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支持下,西湖琴社成立,公推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担任社长。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28~31日,琴坛泰斗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会,是西湖琴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期间举行了四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琴学讲座。1997年9月7日“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琴会”。1998年上半年度,举办四次琴会活动,元宵琴会、赏梅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 西湖琴社发展至今会员达到一百多人,固定时间举办社员雅集活动,现任社长徐君跃为当代古琴大师徐匡华先生之子,全国古琴比赛金奖得主。”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欣赏—③平沙落雁 mp3

《平沙落雁》乐曲简介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最早刊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明代称《雁落平沙》。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此曲自问世以来,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刊载的琴谱达七十余种,版本繁多,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就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 现在流传的琴谱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演奏家龚一先生所演奏的是张子谦先生传授的广陵派传谱,乐曲委婉流畅,意味清新隽永,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以及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清秋寥落、沙平江阔、群雁飞鸣的画面,抒发了恬淡的惬意及徐舒幽畅的情趣。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天闻阁琴谱》(1876年)亦曾评此曲:“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 琳琅秘室丛书·李师师外传 李师师者,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染局匠王寅之女也。寅妻既产女而卒,寅以菽浆代乳乳之,得不死,在襁褓未尝啼。汴俗,凡男女生,父母爱之,必为舍身佛寺。寅怜其女,乃为舍身宝光寺。女时方知孩笑。一老僧目之曰:“此何地,尔乃来也?”女至是忽啼,僧为摩其顶,啼乃止。寅窃喜,曰:“是女真佛弟子。”为佛弟子者,俗呼为师,故名之曰师师。 师师方四岁,寅犯罪系狱死。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绝伦,遂名冠诸坊曲。 徽宗帝即位,好事奢华,而蔡京、章惇、王黼之徒,遂假绍述为名,劝帝复行青苗诸法。长安中纷饰为饶乐气象,市肆酒税,日计万缗;金玉缯帛,充溢府库。于是童贯、来勔辈复导以声色狗马宫室苑囿之乐。凡海内奇花异石,搜采殆遍。筑离宫于汴城之北,名曰艮岳。帝般乐其中,久而厌之,更思微行,为狎邪游。 内押班张迪者,帝所亲幸之寺人也,未宫时为长安狎客,往来诸坊曲,故与李姥善。为帝言陇西氏色艺双绝,帝艳心焉。翼日,命迪出内府紫茸二匹、霞氎二端、瑟瑟珠二颗、白金廿镒,诡云大贾赵乙愿过庐一顾。姥利金币,喜诺。暮夜,帝易服杂内侍四十余人中,出东华门,二里许,至镇安坊。镇安坊者,李姥所居之里也,帝麾止余人,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最新古琴曲《高山》赏析

琴曲《流水》历史悠久。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高山》、《流水》的题解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此后刊载《流水》的琴谱多达30多种,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精神一脉相承,也基本保持了8段的结构。 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9段。所加的这一段也就是为琴家们所著称的“七十二滚拂”。 这一段增加了大量滚、拂的手法,模拟水流之声,形象地描绘出汪洋浩瀚、急湍奔流的气势,是全曲中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此本《流水》又被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 现今琴人们所弹的《流水》大多采自张孔山的《天闻阁琴谱》。 首段,起全曲水流之势,隐约暗示全曲的主题音调。二、三段用泛音写出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的各种泉声。四、五段表现万壑之泉由细流出山汇入洪流,并渐有汹涌之势。 自六段起,水流汇入浩瀚汪洋,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传达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七、八段为高潮之后的余波,忽缓忽急,时放时收,渐渐平复。第九段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 这首琴曲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散发了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此曲兼有抒情性和模拟性,虚实结合、情景相融、气象高远,成为最受琴家们青睐的琴曲之一。 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段。 第一段实际上就是乐曲的引子,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显。开头便是几个八度音程的大跳进行,隐约地奏出乐曲的主题音调。 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bb淙淙奔流而出: 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它较多地运用了同音装饰手法,有一种滚珠落玉般的效果,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包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以第五段音乐为例: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如下: 01 高山流水(古筝、古琴) 02 广陵散(古琴) 03 平沙落雁(古琴) 04 梅花三弄(古琴) 05 十面埋伏(琵琶) 06 夕阳箫鼓(琵琶) 07 渔樵问答(古琴) 08 胡笳十八拍(古琴) 09 汉宫秋月(古筝) 10 阳春白雪(琵琶)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如下: 01 潇湘水云 02 广陵散 03 高山流水 04 渔樵问答 05 平沙落雁 06 阳春白雪 07 胡笳十八拍 08 阳关三叠 09 梅花三弄 10 醉渔唱晚 对于中国古筝十大名曲,却没有较统一的说法。在我们找到的两张《中国古筝十大名曲》和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的《中国十大古筝名家名曲》中,所列曲目都不相同,有些还是现代的古筝曲。不过有五首古筝名曲是公认的: [color=Navy]01 高山流水 02 渔舟唱晚 03 出水莲 04 寒鸦戏水 05 汉宫秋月 大家仔细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其中有两首古筝、三首琵琶,其余都是古琴,谁是中国古典乐器之王,就不言而喻了。二胡甚至没有一首入选,最多只能算半首,是因为1929年左右刘天华先生记录了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至爱的就是古琴。也许是曲高和寡,懂得古琴、喜欢古琴的不太普遍,但真正代表中国古典音乐最高境界的,就是古琴。美国人曾经在一个探索太空和外星生命的太空探测器中,录制了一张金唱片,收录了人类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其中就收录了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由此可见古琴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地位。 下面让我们欣赏中国十大古典名曲。如果在线播放不流畅,请下载后欣赏。关于下载:如果你需要下载,可用鼠标对准播放器,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属性”,即可看到该首音乐的下载地址。 01 高山流水(古筝、古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

中国经典音乐鉴赏

中国经典音乐鉴赏 [摘要]中国经典音乐犹如中国名山大川一样,韵味独特,美丽多姿,传世名曲,数不胜数。每一中华儿女都应该去听一听,因为它们是中华音乐之精髓,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寄托。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置身于中国山河美景当中,与大师进行心灵沟通。 [关键词]音乐内涵经典音乐 在上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具备很多人类难以料想的功能。 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作为中国音乐精髓的经典音乐更加体现了音乐的功能,例如《汉宫秋月》,《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汉宫秋月》: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

崇明派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细腻深远的幽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该名曲描述了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寂静夜晚,被禁锢在深宫大院中的汉朝宫女,以月当人,诉说自己在宫中的悲惨遭遇,发泄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不满。此曲情思缠绵,伤感动人,如泣如诉,悲愤凄凉,充分表达了宫女哀怨愤懑的心情。 这首乐曲是“山东大板筝曲”典型慢板乐曲之一。山东筝派演奏时多用右手大指,刚劲有力,又以大指连“托”的下花指为多,左手则“吟、揉、按、滑”,刚柔并蓄。乐曲一开始,右手大指“连托”一个6连音,每个音从高音5—→中音5都要弹得清楚、干净,明亮,时值平均,描述宫女思乡的心情。15小节后的一系列大指“托、劈”要有力、干脆,体现宫女悲愤心情,第25、26小节,连续运用了中指有力的“双音连勾”并上滑,紧接大指连托一个三连音的指法,加强和突出了重音,使音乐表现力上出现“激烈”的情绪,很好地丰富了乐曲内容。左手以吟、揉、按、颤、上下滑音等指法,配合右手,充分表达了宫女们复杂的内心情感。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