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滨城区一中语文组吴美娜

内容提要: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品味语言主要从抓住“意象”,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推敲“三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结构”,揣摩细节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诗歌语言,“三眼”,“三词”,结构,细节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可简要归纳为四个考查点,且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态度)——技巧”。只有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从而为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它凝练、

含蓄、跳跃、以少蕴多。为此,我们可以说,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那么,如何品味诗歌语言呢?笔者以为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一、抓住“意象”(语言的内容)

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主观化的词,也可以是含有作家情思的短语。如果说语言本身还是较为客观的内容的话,那么意象则明显已是主观化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 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例2:雨霖铃(宋·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都是表达离情的典型意象。它描述的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景象。词人情丝不断,愁绪难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却又偏偏看到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晓月。见柳而不能留,月缺而不圆,使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这时晨风习习,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然悲伤。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些特殊意象]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有其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边能较快地把握诗歌内容,故需不断积累。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到来。

菊:隐逸、高洁、脱俗。

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竹:气节,积极向上,质朴,虚心,正直。

丁香:愁思,情结。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子规:悲惨,凄恻,思念故国,故乡。

沙鸥:飘零,伤感。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折柳送别”“咏古托寄”“伤别恨羁”“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二、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语言的内容)

(1)“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

例1: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例2: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题目中的“喜”字就明确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

另外还有,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送友人》、杜甫《客至》、高适《别董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顾名思义,就能大致揣摩出诗的主旨。

(2)“诗(词)眼”指诗(词)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前提。抓住诗(词)眼,就能提挈全诗(词)。

例1: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提问]这首诗是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春日美景来反衬伤春思归之情。请问诗中哪个词点明了诗的主旨?

[解析]“归思”。反衬手法的运用,在诗词创作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以乐景写哀情,则可倍增其哀,反之亦然。

例2: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解析] 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例3: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提问]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 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句权威性的评语主要是论其遣词造句之功力,其实这句妙处不仅在于修词炼句的功夫,主要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给曲曲传达出来,让读者从而也分享到一点欣悦和无限美感。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诗眼、词眼。它在句中的作用:①翻出新意;②增添情趣;③加强形象性;④铸就诗词的意境。

三、推敲“三词”(语言的内容)

刘勰之《文心雕龙》炼字篇云:“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古诗用词巧妙,需要注意,细加揣摩品味。在诗歌的语言上,我国古人是最呕心沥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下功夫,即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

①动词: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 “羌笛何须怨杨柳”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例2: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析]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随”“抱”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号,只有“随”字最合适,只有“抱”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来。

②形容词: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尤具是颜色,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3: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诗人写出了庙宇的寂寞,英雄的寂寞,更写出了诗人凄然怀古的孤愤心情,借凭吊武侯而抒发渴望重用济世之才的思想感情。

例4: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解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的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③副词:在诗中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

例5: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由此可知,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去推敲“三词”,挖掘“三词”背后所蕴藏的信息。怎样推敲“三词”呢?

(一)形象感受法。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

(二)换词比较法。

例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提问]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如果换成“到”“回”,表达出的意蕴有何不同?

[解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而换成“到”“回”等词则只是客观叙述,景情都黯然失色了。

例2:[提问]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将“觅”换成“见”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不好。“见”是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而看到。如陶渊明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但“觅”是有意识地找,有“寻觅”之意,所以“觅”字尽见作者对孙仲谋式英雄的敬仰和思慕、对英雄丰功伟绩的追思和期盼、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四、分析“结构”(语言表达形式)

①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②倒装:一般表强调。

例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

例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

③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例5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解析] 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弥漫着孤寂清冷的气息。

例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解析] 诗人与友人分离已经十年,各自飘泊江湖,他想到清正廉洁、才华横溢的友人委曲于穷乡僻壤,特作此诗以表怀念。

④用典:用典是指诗歌当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用典的作用实际上与比喻相近,比喻是用眼前的事物作比方表达特征,用典是用古代的事物作比方表达意思,是借古喻今。

例7:李商隐《锦瑟》中庄周梦蝶、望帝啼鹃、南海鲛人、玉暖生烟等四个典故。

例8: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等五个人物的典故。

五、揣摩“细节”(表现手法)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获得审美愉悦。

例1:送友人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解析]诗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

例2: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解析]词人选取了分手在即的一个细节,以特写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态的画面一下子具有了生动的活力,在这种相对无言的静默中,离别的惆怅却似阴霾一样,从一双有情人的心间弥漫开去,遮蔽了整个世界,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怎一个相思了得啊!正是这种最具生活意味的细节的选取,才使词作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含,深深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诗圣杜甫就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例3: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通过“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4: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解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正是“妃子笑”这一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力地讽刺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

[点拨]

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同样有着奇妙的作用,细节在作品中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机械拼凑的。判断细节的价值,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察,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言语的生成离不开语境,品味诗歌的语言一定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因此,体验必须扎根于文本,文本是具有意向性的主体,越是走进言语的深处,体验就越完整,越深刻。

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艺术 点到为止: 语言是诗歌表达的物质载体。读懂一首诗,最紧要处是先弄通它的语言。古诗词对语言层面的考查,通常着眼于句子构成中关键字的理解、整篇诗词的语言艺术风格等。解读此类题时,我们要将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与诗词的主旨立意进行深度沟通,梳理个体字词、整体语言风格与诗情抒写方面的关系。当语言上升到艺术高度的时候,它的灵动变幻、活泼热烈,就显示出独到而别具内涵的特质,我们也完全可以遵照此种规律攀上诗词语言的高峰,体味古典诗词诗情画意的恒久魅力。 备考方略一、炼字的艺术 所谓“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鲜明、最具个性的词语来对诗词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他所说的“咬文嚼字”,某种程度上就是“炼字”。 “炼字”并无定法,数词、动词、形容词都可“炼”。一般来说,古诗词中出现活用字、叠词、倒装句等,其特殊处皆可入“炼”。对诗词中“炼字”的考查,命题形式往往是要求从某句中找出“最传神的字”,或是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好处在哪里。解答时,我们可以先说说该字的字面义,再放回原文进行分析,指出该字对于意境渲染、情感抒发或主旨阐述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如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明”字原是“明亮”意,这里转化成“照亮”意,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枳花照亮驿墙,借以衬托黎明前的昏暗,突出出行之早。再如王勃诗《郊兴》:“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以“湿”字形容“光”,以“疏”字写“影”,别出一格。王勃的意思是春雨时短,花上犹见润泽,写出花之精神;风停影静,花枝间现出点点斑驳之光,愈见其疏。二字皆从生活常态着眼,写得婉转美妙,诗味盎然。 备考方略二、把握风格 成熟的作家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反过来说,作品的风格往往又会成为作家的创作标签。风格者,即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独具个性风采的情调、格韵,是作家作品表现出的最富内涵的艺术特色。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千变万化,我们可以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记忆分析。其一,从作者角度评析。比如杜甫的语言风格就是“沉郁顿挫”,就是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在所绘画面上透露出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无比悲凉的基调。如杜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眼前所见秋景的无限悲凉,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遭际的痛苦述说和悲愤感慨。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自然(朴素平易,绝无雕琢),李白的诗歌是洒脱飘逸(想象瑰丽,豪迈奔放),白居易的诗词是通俗直白(语言浅近,易为人知),李商隐则是工丽绚烂(辞藻华美,讲求对仗)。其二,从作品题材角度评析。如山水田园诗,风格是清新、自然、朴素;边塞诗则粗犷豪迈,雄浑奔腾;咏史诗则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当然,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时是多样的,会因一时之情、之境之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东坡虽号为豪放派词宗,但其词却多有婉约之作,不可一概而论。他的词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气势,也可表现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愁肠百结。解答此类题时,要先用相关术语概写出其总体风格,然后结合诗词句子进行形象解说,阐明此种风格对于其形象、情感与主旨表现的效用。比如李白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天真稚气之趣,也表现了月之形态、光泽、色彩,不尚雕琢,有自然之态。 备考方略三、抓住诗眼 古典诗词有“诗眼”“词眼”之说。这里的“眼”,并非局限于开篇处,凡能对诗词主旨有揭示、概括效用的文字,皆可称其为“眼”。诗眼与炼字不同。能够构成全诗线索、体现全诗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的,是诗眼;能够使某句显示生动之趣、极言其情感意蕴

(全)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规律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规律总结 01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02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 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 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 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作者: ————————————————————————————————日期: ?

古诗鉴赏从品味语言开始 滨城区一中语文组吴美娜 内容提要: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品味语言主要从抓住“意象”,借助“三眼”(题眼、诗眼、词眼),推敲“三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分析“结构”,揣摩细节几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诗歌语言,“三眼”,“三词”,结构,细节 《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可简要归纳为四个考查点,且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态度)——技巧”。只有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从而为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它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为此,我们可以说,分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元代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那么,如何品味诗歌语言呢?笔者以为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1、知识储备 (1)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平淡质朴(陶渊明)②辞藻华丽(杜牧)③明白如话(白居易)④婉约含蓄(李商隐)⑤清新自然(王维)⑥雄浑豪放(苏轼)⑦清幽淡雅(李清照)⑧沉郁顿挫(杜甫)(2)答题思路 ①指出其语言风格类型; ②结合诗句举例说明之; ③分析其塑造形象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干曲(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请你试做: 老师作答: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自己作答: 参考答案:

【《长干曲(其一)》译文】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长干曲(其一)》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诗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春怨》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春怨》鉴赏】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诗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关键词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类型: 1、品味关键词语(词) 2、理解关键诗句(句) 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把诗人心头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作者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莺与梅各自的现有形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成长的动态历程,既形象生动又奈人咀嚼,既给读者以形象的美感 ,又给人以哲思的愉悦,可谓含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 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其它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绪”。)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红”中。) 【备考锦囊】 (一)常见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 1.炼字型。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内容摘要】古诗词含有丰富的言语智慧,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言简义丰、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美感强烈。古诗词教学要从古诗词中汲取言语智慧,并最终能够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具体的方法是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言语智慧要通过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自我构建。学生构建言语智慧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命不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古诗词言语智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特别是经过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遗留下来的经典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不仅闪烁着灿烂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超人智慧。在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多数教师只是满足于背诵,更遑论通过汲取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来怡情养性,培养高尚情操。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古诗词言语智慧的特征 言语智慧就是在“语言符号”和“思想情意”之间的辨析力和创造力,是形式智慧和内容智慧的完美融合。中华古诗词的本色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其言语智慧又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形式和内容的文质彬彬、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 1、“删繁就简三秋树”——言简意丰 古诗词篇幅精悍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往往有意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字词,注重貌离神合,使诗歌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读者阅读时,常常借助诗词中鲜明生动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补充或扩展内容。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表现了两个场景:一是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离的儿子缝制着衣服;二是出门在外的孩子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走在天涯海角。“游子”两字,把空间转移到外面的世界,和家里的“慈母”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了母子两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两句,仿佛是即将背井离乡的孩子在默默地注视着母亲的动作,内心翻腾着母子分离的痛苦。 2、“黄河之水天上来”——想象奇丽 陆机《文赋》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灵动的联想和想象,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汪洋恣肆,锻造了不少瑰丽神奇的形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措词极度夸张,想象雄伟奇丽,感情奔放,气势飞扬,令人飘飘欲仙,忘记了现实的处境。先是用“飞流直下”表现瀑布速度之快;再用“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势不可挡。然后一个“疑”字,使人忘乎所以,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徘徊不定。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同时也展现出他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题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备战高考】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题从这几个方面思考,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面对这道题,各位同学是不是有很多的问号? 下面,先跟大家来讲一讲,古诗词鉴赏中,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向。 一、标签化风格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诗人因为个人的努力,呈现出某种较为明显的个性化风格,这些风格,更是在后人的推崇中,形成了某种标签。

比如,我们一提到李太白,就会脱口而出:豪放飘逸;一提到杜子美,就会闪现一副忧国忧民的形象:沉郁顿挫。 下面这些标签化风格,大家不妨牢记一下: 三曹:苍凉雄健;孟浩然:恬静浑健;王维:恬淡生动; 王昌龄:幽寂静穆;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高适:悲壮苍凉;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清新典雅; 韩愈: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贾岛:萧瑟悲愁; 李贺:忧郁激愤;元稹:艳丽浅近;白居易:平白清新; 刘禹锡:清峻明朗;李商隐:朦胧隐晦;杜牧:清健俊爽; 温庭筠:绮丽香艳;李煜:伤感细腻;欧阳修:清丽明媚; 范仲淹:苍凉悲壮;晏殊:明朗疏淡;苏轼:旷达豪迈; 柳永:缠绵悱恻;黄庭坚:自然流畅;秦观:情真意切; 李清照:婉约凄切;杨万里:新鲜活泼; 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气势雄壮; 姜夔:清妙秀远。 以上这些记住了,不仅能答题,还是装点门户。 以后一张嘴说话,往外蹦的,都是四字短语,特拽!

记住:语文学得好,天下何人不识君。 二、流派风格 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也一定对诗歌的流派有一些了解。 《诗经》的写实(现实)主义,《离骚》的浪漫情怀;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直面现实(现实主义) 柳永、李清照的婉约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洒脱。 这些都可以归结于流派: 较为明确的,就从两个维度来看:是浪漫还是现实,是婉约还是豪放。如:

古诗词鉴赏中的语言品味题

古诗词鉴赏中的语言品味题 考点解读 自课标出台古诗词鉴赏考查以来,古诗词鉴赏在近几年中考中分值逐渐增大,考查面越来越广。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对古诗词中语言品味的考查,已成为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古诗词语言品味的考查,主要是针对诗词中的精彩语句,包括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常见题型有:1.这个字妙在何处。/这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2.请你赏析这句话。/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 方法指津 那些最能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是出题者锁定的考点。“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它们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 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应联系全诗(词)的主旨或诗(词)人的情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从遣词、造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一、炼字的赏析方法。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用典化句语言的赏析方法。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答题步骤:1.指出用典或化用;2.说明来源或含义; 3.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如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赏析。答题示范:1.词人运用典故;2.以魏尚自喻;3.委婉含蓄地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 三、对名句或重点句的赏析方法。名句常是诗词的主旨或情感核心,因此,对名句赏析的考查是很重要的。答题步骤:1.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2.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3.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四、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赏析方法。首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真题引路 1.(2010·山东莱芜)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偷”字

高三古诗词鉴赏第2讲: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词鉴赏 第4讲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2016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炼字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在4—8分,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单独设题也可将对炼字的考查渗透在赏析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题型可分为:炼字题和语言风格题。 一、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表颜色的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词性效果例句 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 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数量词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 园赋》庚信) 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 味。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齐己) 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 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鉴赏古诗词语言答案版

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熟悉《考试说明》对古诗词语言鉴赏的考查要求。 2.紧扣高考热点,掌握古诗词语言鉴赏的方法。 3.归纳古诗词语言鉴赏的解题方法。 考纲说明:(明确高考考什么) 考纲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两个要求: 其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其二,“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 古诗语言鉴赏的高考热点(明确考点重要 性,知道高考怎么考) 句中的表达效果,炼字赏析,语言风格等。

一、炼字题 (一)炼哪些字?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

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赵维菊 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

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诗词中的事物,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和主观体验把诗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着诗情画意图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拉近了和诗人的心理距离。如:对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进行赏析时,笔者先介绍了《红楼梦》四十八回记香菱学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后的感想:“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然后让学生赏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让学生有了如下的体会:描绘了边塞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意境开阔,气象雄浑。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不见草木,断绝行旅。诗人昂首苍穹,万里长空寂寥苍凉,极目远眺,惟见一缕孤烟在天际间升腾。一个“直”字写出在碧天黄沙之间,平添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成了点睛之笔。给孤寂落寞的诗人带来一丝快意!“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仅用一个“圆”字,就将落日悬浮在蜿蜒的黄河之上景色跃然眼前。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恢宏气

古诗词鉴赏第2讲:赏析诗歌语言

第2讲鉴赏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2016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炼字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在4—8分,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单独设题也可将对炼字的考查渗透在赏析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题型可分为:炼字题和语言风格题。 一、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表颜色的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炼字的题目的分析主要从诗歌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也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析此字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一般“炼意”是必不可少的,其它三个方面适当考虑。 二、语言风格 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炼字】 例1:(2016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5分) 【诗眼】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①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①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例谈古诗词的语言美

例谈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古今中外的阅读者。它们篇幅一定,字数有限,古诗篇幅短则四句、仅仅二十个字;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因此,古诗词中没有闲字,更没有闲句,每一字、每一句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可以说,凝练是诗词的生命,起到了以一当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的效果。 例如我们都熟知的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反复推敲是用“推”还是用“敲”,为什么贾岛最后还是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因为“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达到了以动衬静的审美效果。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是指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事情,缺乏深刻的意蕴。 诗词语言不仅精炼,而且用语忌直说,诗意忌浅露,内涵忌俱现。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既是说诗词需要使用一种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意在言外的语言。这种语言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疮痍,“城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平时是供欣赏娱乐之物,此时诗人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作者这种沉痛至深的感情,不是直说的,而是通过形象含蓄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与体会。 诗词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精炼含蓄上,更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隽永上。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隽永审美风格。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王维的《竹里馆》就是韵味隽永的语言美的代表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字面看,诗人不过是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苍翠幽静的竹林中,诗人独坐,抚琴长啸。修竹摇曳、琴音清越、啸声宛转,皎洁的明月仿佛被这美妙的情景所吸引,投下一片清辉。但是反复咀嚼,我们就能品出其中悠长的韵致。诗人用看似无意之笔“明月来相照”,为整个画面笼上了一层神秘清幽的光辉。此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无心之月似也有情,有情之人却似无意。诗人尘虑皆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全都蕴含在寥寥几笔的写景上,韵味深长。 诗词精炼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意味着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字词字面意思的把握,而应该深入探讨字面意思的言外之意,从而把握诗词的神韵和主旨。因此,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品味其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语音、特别是词汇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对习惯了现代汉语的中学生来说,读古诗词,常常会觉得生涩难懂。中学语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语言类题】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鉴赏语言类题】检测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

201x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

2019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阅读之品味语言体悟情感学案一【学习目标】 1.品味古诗中字句的精妙 2.体悟古诗中蕴含的感情 (三)品味语言 二、【知识梳理】 赏析精美词句 1.炼字(品味词语) 2.炼句(赏析句子) 三、【方法点拨】 (一)品味词语 【知识梳理】 1.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2.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 3.结合全句内容进行分析该词写了什么内容(如:景物+特征、人物+形象) 4.结合全诗(全词)进行赏析,说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典型例题1】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二)品味句子 【知识梳理】 1.找到赏析的切入点(关注修辞等表现手法;关注富有表现力的词) 2.指出诗句描写的对象和效果 3.谈谈作者的情感(哲理)

【典型例题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四、【巩固练习】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请你谈谈“惜”字或“爱”字妙处。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赏析整首诗歌 五、【知识梳理】 赏析整首诗歌 1.作品风格 2.表现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