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10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10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10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通论(九)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的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词序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

>

【重点难点】

宾语前置

【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第2学时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

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

传·襄公二

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

尔瞻:瞻尔,看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提问:以上这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

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