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

公路隧道发展现状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1.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公路建设中,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盘山绕行或切坡深挖。据统计资料,汽车翻越山岭平均时速不足30km,不到的一半,汽车的机械损坏和轮胎磨损极为严重,低等级道路的耗量比高等级公路多20%—50%;而且,劈山筑路会造成许多高边坡,在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它严重破坏,造成塌方滑坡和。因此,为了根除道路病害保护,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必须重视隧道方案,并努力提高公路。

此外,我国江河湖海区域较为宽阔,沿海公路通道规划中常遇到桥梁方案与隧道方案比选的问题,内河的横跨通道也同样遇到这些问题。过去,跨江(海)通道一般只考虑桥梁方案,这对于解决南北交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对航道造成不良影响。相比而言,水下隧道具有不影响航运,不受自然环境影响,能全天候通行,对生态环境干扰影响小,一洞多用等优点,其优越性受到广泛重视。

2.公路隧道建设

建国后30年所修建的均较低,线形指标要求不高。五十年代,我国仅有公路隧道30多座,总长约2500m,且单洞长度都很短。六,我国干线公路上曾修建了一些百米以上的隧道,但标准也很低。进入八十年代,公路隧道的发展逐渐加快,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隧道和板樟山隧道,福建隧道和隧道,甘肃七道梁隧道等。到1990年底,我国建成的千

米以上隧道已有十余座。在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中,技术也随着不断提高,并学习和引进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福建鼓山隧道,洞内设有照明、吸音、、通讯、防火等装置和及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隧道。为适应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组织编写了公路隧道的设计、施工、通风、养护技术等规范,对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起到了促进与推动作用。

“八五”~“九五”期间是我国公路隧道建设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这十年的建设,公路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营运等一系列技术日益成熟。“九五”期间新建隧道504座,万。还建成了多座特长或宽体扁坦隧道,如中梁山隧道(3100m×2)、隧道(2450m×2)、大溪岭隧道(4116m×2)、(4200m×2)、飞鸾岭隧道、真武山隧道等。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已建成公路隧道1208座,总里程362km。

目前,公路隧道的单洞长度越来越长,修建技术与营运技术日趋复杂。如正在施工中的福建美菰岭隧道(5300m×2),正在设计阶段的湖南隧道(约7000m×2)、四川隧道(约8000m×2)、陕西隧道(约

18400m×2),以及8车道超扁平大断面隧道等,都将遇到大量的技术课题。

3.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据最近一份表明,全国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按实施者不到70%,新技术应用率较低,建成后隧道渗漏水较严重,造成洞内设施及结构破坏,

返修率高。个别隧道建成仅3年左右就要重新加固衬砌,还重新设置防、排水设施。由于技术落后,建设费用和用相当高。另外5000m长以上隧道的营运通风等技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制约了高等级公路的发展。

公路隧道多采取双洞4车道,加上路缘、余宽、检修道,内空建筑宽度一般在~,属于大断面隧道;近年来,随着增等级提高,许多省份开始采取双洞6车道的跨度(甚至双洞8车道),这种高宽比为左右的扁平状大断面隧道在设计与施工中受力较为复杂,结构与及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问题,开挖过程中的力学问题(亦称施工力学)等一直是前沿课题。公路隧道设计断面如图1所示。

公路隧道既是道路又是地下工程,它涉及结构、、地下水、、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和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其技术属复合技术。目前公路隧道存在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有:

(1)设计中,由于不明且围岩参数不清,和设计参数采取工程或套用规范,对于每一座隧道来讲,这样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实际山体情况不符合。

(2)防排水技术落后,对地下水探测手段差、隧道渗漏水严重。

(3)施工中,围岩动态信息反馈技术差,预报准确率低,回弹率高(严重时达65%)。

(4)营运通风、照明、防灾等设施工程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综合性考虑,长度4000m以上的公路隧道通风中尚有解决的问题,有待研制装置,为今后修建特长隧道作技术准备。

(5)隧道内交通监测与控制水平落后,目前几座隧道的设备均为进口,这方面影响了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

(6)水底还有待开发。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十五”期间有必要进行科技攻关。

4.公路隧道技术概况与发展趋势

4.1?复合式柔性衬砌设计技术

自L.缪勒(奥地利人)提出以充分发挥围岩山体自承载能力为基本原理,以及复合柔性衬砌为主要特征的新奥法

(New?Austrian?Tunneling?Method)以来,隧道工程学从理论、设计到施工发生了一场革命,它改变了过去按围岩荷载全部作用于衬砌上来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传统思想,在、工程进度及施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带来极大的效益。目前,新奥法在国外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中。日本等国家在有关技术规范、指南中,已明确将该法定为隧道标准,并努力开发和应用与新奥法相关的各种技术,其中复合柔性衬砌设计技术及基于监控息反馈解析(也称)的围岩稳定分析技术是新奥法的核心和关键,各国专家更着力加以研究。

4.2?围岩稳定监测与技术

由于岩土特性和力学特性非常复杂,要想用解析手段预测隧道等物的力学动态,就必须建立精度很高的本构关系式。然而,本构关系式越复杂,所含的力学参数越多,这些参数不管是采用室内试验还是现场测试都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岩土的非连续介质特性,即使通过一些较先进的手段能测得这些参数,其解析结果与实际状态往往也有较大差异。所幸的是,像隧道这样的地下工程,开挖面前方虽是未知的,但同时也是可的,这就给人们客观地评价围岩特性及预测开挖面前学动态提供了机会,并进而对地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成为可能。即,通过施工现场开挖过程中,历时地对围岩变形进行量测,然后以这些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计算围岩参数,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价隧道结构的事前设计,确定更符合围岩动态的支护参数。将此过程称为反分析过程,或信息化设计,由于该工作是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的,又称它为现场临床诊断式施工。关于以位移量测信息为依据的确定性反演分析方法的研究,自20世纪8以来取得相当进展,并日趋成熟。

关于确定性信息反馈技术,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大量隧道工程实践证明,用确定性解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有较大出入。这除了计算模型及计算误差等原因外,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动态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上述结果具有致命性影响。例如,围岩位移观测量具有很强的离散性,它们是一些在确定意义上不可预测的随机信号;待求围岩参数并非某一确定量,而是处于某种 (如

Markov?Process)的状态估计量,显然与实际围岩状态不符,得到的结果当然有很大的离散性。

为了更真实地描述现象的本质,这些年来,国内外专家针对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如手法、灰色理论解析手法、手法、离散元法、概率等。在概率分析法中,又有过程(MarKov?Process)分析手法、 (Bayes)分析手法等。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原属理论的器(Kalman?filter)用来分析岩土问题,无疑将岩土工程非确定性问题研究推向深层。

4.3?扁平大断面公路隧道设计与

随着6车道高速公路的增多,我国大断面(3车道)公路隧道已开始兴建,如广东大隧道、靠椅山隧道、隧道、铁山坪隧道、真武山隧道等。由于3车道公路隧道的断面积比大得多,例如,日本第二东(京)名()公路3车道隧道的断面积为113-170m2,比一般双车道的85m2大倍。近期规划的3车道公路隧道,为适应140km/h高速的要求,其断面积达

170m2—200m2,局部断面达230m2的超大断面,开挖宽度达23m。英法海峡隧道分叉处断面的开挖宽度达,开挖高度达,开挖断面积为。因此,在隧道位置的选定、隧道断面形式、隧道衬砌结构、施工方法、初期支护结构模式、参数等,都要加以深入地研究。

目前我国已把大断面公路隧道的修建技术列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实施。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扁平大断面隧道的力学问题?由于车道数的增加,宽度加大了,而高度变化不大,使建筑限界变得扁平,因此,大断面隧道就不得不作成具有扁平的拱形结构。因而使开挖的重分布变差,底脚处的过大,要求较大的,防止不稳定和出现较大的松弛地压等。

(2)隧道断面结构的研究?如隧道断面的研究,初期支护结构的研究,衬砌结构的研究等。

(3)施工方法的研究?其中包括基本的施工方法、TBM导坑超前法、不稳定围岩的施工方法及各种辅助工法的研究等。

(4)施工技术的研究?如减小超欠挖技术的研究、长技术的研究、大容量的研制,连续出碴运输系统的研究、湿喷纲技术的研究、不良地质地段的辅助工法的研究等。

断面的是大断面隧道的一个重要。2车道时,扁平率约为;3车道时,大都变为—。随着扁平率的降低,在增加,同时侧压系数的影响也变大。日本东名3车道隧道的改建中,采用扁平率(=隧道高度/隧道宽度)为,真圆率(=上半断面高度/×隧道宽度)为88%左右。

考虑到侧壁和衬砌拱脚处应力较大,仰供的半径取上半半径的2倍(2车道隧道取倍),侧壁和仰拱的连接取(2车道时取,为避免应力集中,即使在围岩良好的情况下也应设置仰拱。

扁平大断面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一般有①上半断面超前台阶法;②上半断面临时闭合的台阶法;③中隔壁法(CD工法);④双测壁导坑超前法。通常还需要采用小导管、压浆或管棚等特别辅助方法与上述主要方法配合施工。在承载力不足的洞口段或不稳定的隧道中,国外多采用双侧导坑法或中隔壁法。这两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地质差、断面大、地表下沉有严格要求的情况。据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与台阶法开挖相比,这两种方法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量很小,因此特别适用于扁平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

4.4近距离双设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

由于公面线形的要求或征地等外界条件的制约,有时难以将双洞按规范设计成分离式独立隧道,而不得不形成近距离双设隧道。近距离双设隧道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并行双洞,即双洞按左右平行或上下平行设置。

(2)交叉双洞,即双洞在立面上按一定交角设置。

(3)连拱双洞,即双洞按左右平行且共用中壁设置,双洞呈连体状。

当双洞中轴距离为开挖毛洞宽的2倍(地层作为完全的情况)~5倍(地层的情况)时,可作为相互不受影响的独立双洞考虑。然而,近距离隧道则由于施工原因会受到应力再分配的相互影响。近距离双设隧道的一般断面如图2所示。

1)近距离隧道的设计

近距离双设隧道应充分考虑双洞的相互影响,由此设计相应的支护和衬砌,必要时应采用加强措施。

相互影响包括,近距离的程度、隧道埋深、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型式、施工方法和施工步骤等。

尤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先行洞围岩由于后行洞施工而再次出现松弛,从而增大作用在支护上的围岩荷载;反之,后行洞也由于先行洞造成的凌空面而产生较大变形。

(2)对拱双洞,中壁是重要结构,然而应力却在此集中,中壁的下沉或中壁上覆的围岩的化均给围岩体或衬砌带来不利影响。

(3)后行洞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可能会对先行洞造成破坏性影响,应加以控制。

(4)后行洞的开挖和衬砌完成后,会引起的降低,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出现地层压密,由此对先行洞产生恶劣影响。

(5)设计中,除工程外,必要时应作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

(6)一般而言,先行洞围岩受两次扰动,因此宜加强支护,衬砌采用。

(7)对于连拱双洞,较多采取侧壁导坑超前开挖的方法,当地质条件较好时也取(仅)中导坑超前开挖的方法。支护和衬砌均应加强。

连拱双洞的中壁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因此,宜采取地层改良加固或加强支护,以防止围岩松弛或下沉。

中壁设计时,宜采用有限元法或松弛荷载结构法或全土载结构法(埋深浅的情况)进行衬砌结构验算。

2)近距离隧道的施工

(1)关于连拱隧道衬砌的施作时间,当围岩变形较大时,应尽快施作衬砌;当围岩完整性较好时,为了避免爆破振动的影响,可在开挖及支护施作完成一段时间后再作衬砌。在国外,这两种情况均有。

(2)现场围岩、支护、衬砌的变形和应力监控量测极为重要,其目的是检测先行洞结构的安全性,并评价后行洞施工的妥当性以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量测计划要按照这一目的来制订。量测结果要及时指导设计参数的修改和施工方法的变更。

(3)作为近距离双设的对策,分别针对先行洞、后行洞、两洞间地层

公路隧道工程特殊修筑方法

1)全断面 (TBM)方法

由于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具有施工速度快、隧道成型好、高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已成为国外隧道开挖普遍采用的方法。世界上第一台TBM是1851年由美国的CharlesWilson开发的,并于1852年在的Hoosac中进行了试验掘进,但那时掘进速度非常慢,低于钻爆开法的速度。

目前,我国仅在铁路隧道、中使用过TBM,在公路隧道方面还没有实践的例子。

2)的方法

这种掘进机适用于软土、地层,一般多用于沿海冲积层地层中开挖隧道。目前最成功的范例是湾海底公路隧道,该隧道采用直径巨大泥水型掘进,隧道长约,隧道外径,为3管6车道,海底埋深为50m~60m,海底高达5~6kgf/cm2,该工程在长距离掘进、高水压对接、防海水腐蚀、抗接头、接头、防地基沉降、防上浮、巨大断面稳定掘进管理等若干方面取得优秀。该隧道于1966年4月开始进行环境和地质调查,1989年5月动工,1997年12月建成投入营运。

我国采用盾构机方法的隧道有1、2号线和打浦路隧道(均穿越)。

3)沉管隧道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预先在岸上形成干船坞,厂制成作为隧道主体的一段段箱结构(一般箱体长度为80m~120m,断面为矩形),箱体两端先临时密

封,然后放水进入干船坞内,箱体上浮拖运至海(河)面设计轴线处,对箱体两侧附箱注水,使其下沉,沉放至已预先疏通好的海(河)床处,然后与先行沉放的箱体进行对接,施作止水工程,将每段箱体连接起来,并打开箱体临时密,从而形成水下沉管隧道。

目前,国外在江河湖海修建通道时广泛采取水下沉管隧道的方式,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我国于1984年建成了海底沉管隧道;香港已在建成了三条海底沉管隧道。目前,由我国交通部海上救捞局继香港东区沉管隧道建成以后,现又在施工西区沉管隧道。1994年公路、地铁合用的沉管隧道建成通车;1995年又建成了宁波甬江沉管公路隧道,质量均很好,做到滴。珠江隧道的五节管段(每节宽33m,高8m,长90—110m,,全长457m)的浮运、沉放和安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甬江水下隧道攻克了沉降不均的,有严重回淤,流急、漩涡和越过过江等十分困难的环境条件,使我国沉管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现已创造性地应用暗挖、盾构和沉管三种基本施工方法,建成了5条水下隧道,质量都达到了优良。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水下隧道修筑技术水平还落后。

5.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近10年来,依托海山隧道的高海拔隧道防冻防水技术,依托于二郎山隧道的应力处治技术,依托于重庆真武山隧道、深圳大梅沙隧道的大跨度扁平隧道设计施工技术,依托于福建隧道群的连体隧道、近间距隧

道设计施工技术,依托于浙江大溪岭隧道、猫狸岭隧道、隧道的竖井送排式纵向组合通风技术、逆光照明技术、总线监控技术等,以及围岩监测非确定性反分析技术,公路隧道CAD技术,数据库与图库管理系统技术等均获得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强有力撑了公路隧道建设。

5.1?二郎山隧道与岩爆研究

是川藏公路西进的第一座大山隘卡,总投资四亿多人民币,于2000年12月建成通车。

二郎山公路隧道是我国目前埋深最大和最长的公路隧道之一。隧道长4161m,隧道最大埋深达760m。工程按山岭重丘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30Km/h;主隧道横断面建筑限界为:最大高度,底宽,单洞双车道;平面线型为直线,隧道为人字坡,采用平导通风。平导横断面规格为:底宽6m,最大高度为5m。主洞与平导两洞轴线间距为。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

自1996年开工以来,二郎山过程中先后共发生200多次不同的岩爆现象,岩爆部位如图3,岩爆部位主要位于隧道拱顶、两侧边墙部位,有时也可以发生在拱肩部位;构造应力型高地应力区所发生的岩爆部位主要位于隧道拱顶、拱肩部位;与浅表生改造作用相联系的应力相对增高带内的少数高地应力点偶尔发生的零星岩爆部位则主要位于隧道拱肩部位。

5.2?围岩稳定非确定性反分析

在不良地质地层中开挖隧道,施工难度大,容易坍塌,因此,如何预测坍塌,保障,合理确定支护和开挖步序,确保工程质量是当前隧道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隧道围岩稳定分析及结构信息化设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它反映了岩土材料具有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一关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该课题研究的工程性技术方案和如图4所示;预测隧道围岩稳定的流程如图5所示;隧道围岩塑性区历时估计如图6所示。

反分析流程

该技术属低成本预测坍塌技术,它通过现场量测技术、滤波技术、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不需要大型设备等就能实现。在隧道围岩动态非确定性反分析技术方面获得创新成果。

5.3?世界最高海拔公路隧道与防冻技术研究

青海省大坂山公路隧道位于国道227线(-)大坂山越岭段,隧道南口路面中心标高,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公路隧道海拔最高的。大坂山隧道所在地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34℃,冬令期长达218天,是典型的高海拔寒区隧道。

设计中对防冻胀做了认真的考虑,衬砌采用单心园整体混凝土结构,全隧道设仰拱。设立了以防塞泄水洞为主通道的。为防止衬砌与初

期支护之间的排水设施和设在拱脚和路面正气通道冻结,设计了衬砌(图7)。这是国内首次。

从大坂山隧道建成投入运营的冬季观察,保温层就起到阻隔门未能完全阻隔的冷能侵入的作用。可以说寒区隧道在行车密度大、不便设门的情况下,单独使用衬砌保温层是可行的。

6.结语

修筑高等级公路隧道的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它从根本上提高了公路等级,是提高山丘区快速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一点已被许多省份的经验所证明。公路隧道除了产生缩短里程、提速、降低油耗、减少事故等直接效益外,还带来若干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对“地大物博”之说的反思,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有限的国土进行和利用,“开发”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条公路的兴建,往往首先要碰到征地、拆迁和赔损等令人的问题,而修筑在地下的隧道则基本上避免了这些问题;另外,隧道建设的隐蔽性不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具有意义。

“十五”期间,我国粤、浙、闽、湘、渝、川、云、黔、甘、陕、晋、吉、藏等许多省在实路建设或规划时,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隧道群的建题,一些路段,隧道总长占道路总长四分之一,工程投资巨大,如果进行科技投入,其社会经济效益的产出将是非常大的。

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要求公路隧道也随之而发展,随着公路总体修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求公路隧道修筑技术进一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doc

第一讲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1.“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设计的开端) 2.“新艺术”运动(法国,19世纪末开始,承上启下) 3.“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尝试) 4.“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0世纪20年代开始,20世纪设计的核心) 5.“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二战后兴起,20世纪50——70年代风行,是现 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6.设计多元化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二讲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本讲主要内容: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风格、意义及其影响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 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概念、意义及其影响 1、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设计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上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局面。这场运动的契机是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这场运动的风格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工艺美术”运动风格 (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 (三)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四)主张诚实的、诚恳的设计,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3、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开始,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其设计风格涉及到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陶 瓷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方面面。 (二)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情调协作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同时,它又过分注重装饰,增加了生产费用,使它的设计不可能真正为平民大众所享有。因此,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欧洲最长公路隧道是哪条]中国最长公路隧道排名

[欧洲最长公路隧道是哪条]中国最长公路隧道排 名 瑞士圣哥达隧道全长16.3公里。是目前欧洲最长、世界上最二长的公路隧道。阿尔卑斯山脉的哥达山口海拔2,100米,地势险要,在历史上就是欧洲南北交通要道。隧道的建成,不仅加强了瑞士南北方的联系,而且从瑞士、法国、西德三国交界处的巴塞尔到意大利米兰之间的公路也可畅通无阻,南北欧的交通更加方便。以前,经过这个山口的公路在冬季被积雪封闭,现在全年都可通车。过去通过36公里的山口需行车90分钟,现在从隧道通过只需十几二十分钟。 建设背景 每年大约有120万辆重型卡车从瑞士山区乡村呼啸而过,尾气不仅危害当地珍稀动植物,还严重腐蚀阿尔卑斯山山体。大约20年前起,到1994年,瑞士举行了系列公投,决定兴建这条铁路隧道,并在隧道开通后两年内,将通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重型货运卡车数量,限制在每年65万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将广袤山区与苏黎世、米兰、图灵等文化、经济枢纽相连,并非易事。由于瑞士的汽车量增长以及意大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度假地,因此瑞士决定建造圣哥达隧道。建成后从瑞士北方重镇巴塞尔可直达意大利边境的基亚索,在国际交通上有很大作用。 建设历史 1980年9月5日圣哥达铁路隧道建成。这条铁路隧道是欧洲车辆数比较多的一条隧道。公路隧道自1995年起开始动工,施工人员前后累计数千人,有8人为它献出生命。整个工程共挖掘出大约1300万立方米的土石,足以填满13座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瑞士政府耗资高达65亿欧元(约472.5亿元人民币)。2010年10月22日,圣哥达隧道迎来竣工前的“决定性一步”,大型钻机按计划钻通阿尔卑斯山峰底下的最后一道障碍。伴随着地下庆祝及全球媒体的现场直播,这一次突破性进展将成为欧洲最大基础设施工程完工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中国能源现状与展望 从类别上来讲,能源分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能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 用的一次能源。又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是促进社会进步 和文明的主要能源。在讨论能源问题时,主要指的是常规能源。新能源是在新 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的划分是相对的。以核裂变能为例,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把 它用来生产电力和作为动力使用时,被认为是一种新能源。到80年代世界上不 少国家已把它列为常规能源。太阳能和风能被利用的历史比核裂变能要早许多 世纪,由于还需要通过系统研究和开发才能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范围,所以 还是把它们列入新能源,常规能源的储藏是有限的. 2016 年全部类型发电中,火电、水电、风电、核电占比分别为 74。4%、17.8%、4.1%、3.6%。火电同比增速由 2011 年 13。9%下降至 2016 年 2。6%,同比增速放缓。水电受天气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2、2014 年来水较好,水 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15、2016 年来水较少,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 同降 6.4%、同增 5.6%.2016 年风电、核电同比增速分别为 30.1%、24。4%且近几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由于国家鼓励清洁能源、限制火电发展,因此在四种发电类型中火电增速最为缓慢,火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呈下降趋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们的主要利用资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丰富的煤炭资 源也正好提供了我们的开发利用,所以我们直到现在,无论多少新型能源的开发,也离不开煤炭对我们的帮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的飞速 发展,煤炭仍旧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源。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 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 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 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我国煤炭从储量相当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所以在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也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 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过光伏发电占中国发电量的占比并不高。 水力发电始终是中国的强项,其占总发电比也比较高。三峡大坝,葛洲 坝我想无人不知。在水电的开发,设备,施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起步并 不算早,但巨大的开发市场与倾向性较强的招标模式,使得中国与水电相关的 企业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全世界前十五大水电站中,中国占了七个,前十大水电站中占了四个,如果算上即将开工投产的乌东德和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而海上丝绸之路受政局影响小,并且更加安全,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更使海上丝绸之路如虎添翼,因而在历史上能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色彩设计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期至今的几近一百时间内,从理论建构到教学实践,概括起来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色彩设计的启蒙期;二是色彩设计的发展期;三是色彩设计的繁荣期。 中国设计色彩的启蒙期是中国色彩设计发展进程中历史最为漫长的一个阶段。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为止,其大约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过程。这个时期的色彩设计内容主要为《装饰色彩》或《图案色彩》等。在学术著作实践当中,从写生色彩客观对象或从传统色彩中获取色彩创作素材和灵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装饰色彩》对于培养色彩应用者认识色彩、应用色彩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某些思想观念及应用方法至今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个艺术高校在继续保持自身色彩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出许多“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破了将色彩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以往设计艺术基础课程,同时,解构与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划分模式,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市场需求对色彩给予专业界定。 任何形式的艺术、艺术设计作品如想达到高超的水准,都需要它们的作者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设计色彩发展这

一概念作用于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普遍意义。但如果将这一普遍意义无限地作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时期,那就大为不妥了。时代在改变,设计色彩的概念本身也在变,那些靠身体力行和技能支撑的设计色彩形式已经或正在逐渐被那些倚靠观念创意和新材料建立起来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过去的基础不能服务于今天的创作和设计,今天的艺术和设计需要新的基础来适应。 目前在我们国家各美术及设计院校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方式大多都是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与法国印象主义光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套体系的确起到了相当有益的作用。它建立了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位置,打破了中国传统设计色彩一成不变的模式,使中国的古老文化得以发展。但这毕竟是一种源干过去时代的“旧基础”模式,尽管它是前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尽管它也曾哺育出很多的杰出人物,但任何设计色彩如果被作为“经验”固定下来,并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后人,那么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旧的方式,就应该结束。过去我国几十年的设计色彩发展史已经证明:陈旧落后的设计色彩已越来越难以胜任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形式发展的需要。今天的艺术、艺术设计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技能的传授之地,而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交流场所。所有的基础训练课程都应以如何摆脱旧的基础训练模式和如何来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

浅析丝绸之路

浅析丝绸之路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的起止点和文化的传播,浅析丝路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一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这个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词汇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它早在19 世纪就出现了,而且开始出现也不是英文而是德文。它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德语叫“Seidenstraβe”,英语翻译为“Silk Road”。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不是偶然的,因为德语民族素有以主要货物命名“商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二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杨镰说:“大宛是丝绸之路或西域的起止点。”又说:“与大宛对应的、中原的丝绸古道起止点,一般认为是西安或洛阳。”但他认为应该是南阳,理由是“在中原的地名中,有另外一个‘宛’与之对应”。而南阳的别称就是“宛”。按照杨镰这个说法,丝绸之路的一端从西安或者洛阳延伸到了南阳,另一端却只到大宛、也就是现在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就终止了。此说大谬,而且有语病。一条路有起止点,“西域”是一个区域,何来起止点?实际上丝绸之路到中亚远未终止,大宛只是那条路上众多的中转站之一,把它看作丝绸之路的起止点是没有道理的。仅仅因为南阳别称“宛”,就把它看作与大宛对应的丝绸之路另一个起止点,自然也很荒唐。](戴问天2010)丝绸到达中亚以后,除一部分南下运往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一部分销往西亚和非洲东北部外,大部分都继续西行,销往欧洲,其主要路线有南北两条。南边一条经波斯到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即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再通过海路运到罗马,在这个过程中得“地利”而垄断了中转贸易的波斯商人获利极丰。另一条路线先运抵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刻赤,再穿黑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也到达罗马。只有在强大繁荣的罗马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大宛、黎凡特和刻赤,作为消费市交流场远不能和罗马相比,它们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 三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在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60 年) ,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浅谈美国从新艺术运动时期到后现代的设计发展过程,来了解美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高速发展的设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关键词:美国设计艺术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背景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发展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而从事日用器皿设计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二、装饰艺术运动美国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表演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歌舞、爵士乐等得到蓬勃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国的通俗文化繁荣,设计与公众文化联系密切。受到埃及、玛雅文化的影响,形成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虽然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但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图形设计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30年代还形成著名的好莱坞风格。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 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 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 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 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 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中国沉管隧道一览表_

41-44.(in Chinese)) [11]黄章君.城市地铁双联拱暗挖隧道偏洞法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11,31(S2):68-72.(HUANG Zhangjun.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with slant hole method for the double-arch tunnel of city subway[J].Tunnel Construction,2011,31(S2):68-72.(in Chinese))[12]郑凯,刘保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运用[J].隧道建设,2006,26(2):53-56, 60.(ZHENG Kai,LIU Baoguo.Application of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of large- spanned double-arched tunnels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J].Tunnel Construction,2006,26(2):53- 56,60.(in Chinese)) [13]代树林,徐燕,齐伟.于木匠沟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和施工监控量测[J].现代隧道技术,2010(3):87-91. (DAI Shulin,XU Yan,QI Wei.construction and monito- ring of Yumujianggou double-arch tunnel[J].Modern Tun- nelling Technology,2010(3):87-91.(in Chinese))[14]董文德,高波,申玉生.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及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0(6):40-44. (DONG Wende,GAO Bo,SHEN Yusheng.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double-arch tunnel on express highway[J].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2010 (6):40-44.(in Chinese)) 中国沉管隧道一览表 序号隧道名称类型建成时间1宁波甬江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单孔双车道1995 2广州珠江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两条铁路1993 3宁波常洪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2002 4上海外环线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三孔八车道2003 5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2010 6广州生物岛—大学城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2010 7天津中央大道海河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六车道2011 8广州洲头咀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六车道2015 9广州佛山高铁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六车道两条铁路在建10舟山沈家门港海底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人行2014 11港珠澳岛隧工程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六车道在建12南昌红谷沉管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六车道在建13香港红磡海底隧道双圆钢壳管节双向四车道1972 14香港九龙地铁隧道双圆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1979 15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两条铁路1989 16香港西区海底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两条铁路1997 17香港新机场铁路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两条铁路1997 18台湾高雄公路隧道矩形混凝土管节双向四车道1984 中国沉管隧道的特点 管节制造材料的变化:逐渐由钢筋混凝土取代纯钢材。 管节截面形式的变化:逐渐由空间利用率更高的方形截面取代圆形截面。 管节规模的变化:随着钢筋混凝土预制的质量控制技术水平(特别是混凝土长大、贯穿裂缝的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纵向预应力措施和钢(化学)纤维的引入,沉管隧道管节的长度越来越长。 沉管隧道适用范围的变化:早期沉管隧道一般用于内河,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各种技术难题的克服,沉管隧道的适用范围逐渐变广,既可以修建在较坚硬的河床、海床上,也可应用于深埋类型的工程。 (摘自隧道网微信公众平台2015-06-04)495隧道建设第35卷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纺织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发展对纺织的作用 1.丝绸之路的发展 2.对于纺织的发展作用 1.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岁月流失,沧桑更替,透过沿途遗落于戈壁关山之间的石窟古堡,险隘雄关,以及流传的众多典迹神话,魂宝奇珍,真实的再现了祖国的历史辉煌,文化厚重。古道漫游,情自景生,昔日的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似乎又历历在目;耳边又响起了那悦耳的阵阵胡笳,声声驼铃……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丝路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它是丝路沿线多民族的共同创造,所以又称之为友谊之路。丝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和融汇,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以及创造人类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2.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

一、艺术与手工艺时期的设计 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掀起“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红屋,韦布设计外观和内部) 莫里斯主张复兴传统手工艺和回归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早期淳朴、自然的工艺风格。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莫里斯/福特?布朗/爱德华?伯恩?琼斯/但丁?罗塞蒂/菲利普?韦布 莫里斯书籍设计 1894年《闪耀平原的故事》 莫里斯领导的“艺术与手工运动”不仅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还影响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发行了一本著名刊物——《工作室》 这一时期英国家具设计的代表人物是查尔斯?沃赛/巴里?斯柯特;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风格特征:1吸收中世纪手工艺和日本装饰元素,大量采用动植物纹饰,主张“师法自然”,形成清新活泼、富有生机的艺术效果;2注重材料的选择,发挥各种材料的额优势,注重材质肌理的表现;3设计较为朴实、大方、实用,具有温馨浪漫的气质;4表现出知识分子阶层高度理想化的社会改良思想,具有社会化,民主化和大众化倾向。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贡献与局限;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莫里斯和拉斯金等人的领导下,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应当从事产品设计,反对“为了艺术而艺术”。这对于近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局限:1从审美的角度反对工业化时代生活用品的机械生产及其造型样式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2反对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主张艺术家变成手工艺人,造成其工业设计革命的进程被大大延迟了。 二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产生于法国,产生背景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分相似:1都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过度装饰的反对;2都对大工业生产持谨慎的观望态度,3都热爱自然的装饰主题,并且都受到象征注意和唯美主义的影响。新艺术运动与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区别:1后者主要受中世纪手工艺与哥特风的影响,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参考与借鉴;2新艺术运动则放弃了这些传统风格,强调自然题材以及超越自然的更抽象的线条和更丰富的色彩。 萨穆尔?宾巴黎“新艺术之家”(起源)(运动中心主要在巴黎南锡) 三大设计组织: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六人集团。 “二十人小组”由奥塔克?茅斯创建于1884年,1894年改名为“自由美学社”,成为第一个向比利时国内介绍威廉?莫里斯思想的设计团体。 维克多?霍塔设计了建筑史上第一幢具有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塔赛尔旅馆。索维旅馆、人民之家、霍塔公寓,霍塔公寓为巅峰之作,也是新艺术建筑史上的一块历程碑。圣家族教堂,安东尼?高迪最重要的建筑作品 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1与欧洲的现代主要运动几乎同时产生和发展,其材料的使用和形式特点都受现代注意运动很大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它在意识形态上又不具备现代主义运动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意识。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相比较的特点: 装饰艺术运动虽然在造型、色彩和装饰上有新的、现代的内容,但其最根本的服务对象依然是上层社会,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现代主义运动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强调设计的民主化,为大众服务,是左倾的,理想主义的。因此,这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范畴,它们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设计立场也大相径庭。 装饰艺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相比较的特点: 从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看,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的反对,强调自风格的装饰,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时代的特征。装饰艺术运动恰恰要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装饰运动”风格也是对“新艺术”风格的一种反动,具有更加积极地时代意义。它良好的解决了艺术趣味同工业生产利益之间的冲突,同时强调了实用的主张。无论是建筑、室内装饰还是产品设计,都向着造型简单、装饰单纯、反传统的方向不断发展。“新建筑运动”遵循以下六项原则:1强调建筑的功能;2主张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3突出建筑材料设计中的经济原则;4为了有效地控制建筑造价,反对多余的装饰;5在具体设计上,对使用空间的考虑是最重要的;6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和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新建筑的五项原则”:1室内空间不受限制;2平屋顶;3宽大连续的玻璃窗;4简单的立面;5底层架空结构。 “风格派”的代表作品:里特维德的红蓝椅子、施罗德住宅,蒙德里安的非对称性绘画,杜斯伯格的奥贝咖啡馆以及乌德的维森霍夫单元住宅群。 沃尔特、达尔文、提古被誉为“工业设计之父”。 雷蒙德、罗维1937设计火车头,1954为可口可乐设计玻璃瓶,1940、1944设计了“幸运”香烟包装。 “人机工学”即人机工程学的简称,是20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 同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设计还表现的如下特征:1隐喻的和装饰的设计;2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3仪式化的特征;4呼唤真实的生活;5有爱心的设计;6有卖点的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