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

篇一:对中医药认识的论文对中医药的认识学校:重庆师范大学姓名:文艾学号:20090512997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自然界中“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祖国医学中,首先以归类的方法,说明人体各部位之间,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在五行归类的基础上,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说明人体各部之间在生理过程中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也以这种关系分析判断病情。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证的药物是温热的,此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即药性较平和,偏热,偏寒不明显,未越出寒、热、温、凉四性范围,虽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一般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味:指药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性味不同之药物,功效就有区别,性同味异,或味同性异的药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点。如寒性药物,若味不同,则其作用有差异;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甘寒,清热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风热、利尿退肿。共同之处是寒性均有清热作用。若甘味药物其性不同,则作用亦不相同。共同之处是味甘,故均有补益之功效。升降浮沉,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药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药达病所。病热逆上宜降,病热陷下宜升,这是运用中药必须掌握的一般规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实,胸闷窒呕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由此可见,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几种趋向而言。学习中药知识就必须了解中药的炮制,它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人类为

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对各类炮制作用进行了总结,明代又进一步系统整理,便逐渐形成了传统的炮制理论。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在中药炮制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在炮制理论上也有显著的建树。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论基础上增加炮制品,此时的医药文献多有专项记载炮制的方法和作用,但也有某些炮制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现代炮制经验基本沿用明、清的理论和方法,由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也不甚同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版可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中也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中药可以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二)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三)增强药物疗效,(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五)便于调剂和制剂,(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那么人们是怎样去鉴定中药的呢?首先就是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成分不同、疗效不同。以假充真,品种混淆,也是对中药进行鉴定原因。例如,大黄泻热通便,治疗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时间发现毫无疗效,延误病情。另外,品种是变化的,物种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方面按形态和生殖的不连续性标准划分的种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还没有一个把所有有机体都划分成统一的生物学单位的不连续性标准;种是又间断又连续的,连续的部分发生在种和种的交叉处,变异是多元化的,中间过渡的。在生态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品种也发生变化,优劣是量变,真伪是质变。鉴定方法有四种,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如全草、根、粉末;有时需几种方法配合运用。第一、来源鉴别,观察植物形态观察特征,采集有花果标本。单纯靠营养器官是不够的,有时易得出错误结论。重点采集完整繁殖器官。核对植物学文献,植物态、图鉴、植物分类学报、补编,必要时查对原始文献。核对标本,最好到植物所注意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差异,必要时请专家协助鉴定。第二、性状鉴别,宏观观察方法,观察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第三、显微鉴定,先制片和封藏试剂,再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检查,最后扫描电镜。第四、理化鉴定,通过对物理常数测定、膨胀度、色度、溶血指数以及荧光反应、显微化学反应、指纹定性分析、篇二:中医有关论文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的护理干预【摘要】骨折作为突发疾病,不可避免地导致患者出现躯体功能和活动受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正确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的愈合。总结不同类型骨折的患者126例,经中西医对症结合治疗和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中医护理干预总结如下。【关键词】骨折;中医护理干预1基本资料我科126例患者,均

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39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12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63例。住院时间14-60天,平均37天。所有骨折经过复位固定手术,全部病例痊愈出院。2护理干预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受伤造成骨折,剧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惧怕残废。心理因素的积极与是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1].护理人员应该稳定病人的情绪,耐心倾听病人的需求,并且给予满足,多与他们沟通、尊重和关心他们,给予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还需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后顾之忧。生活上要照顾周到,和蔼可亲,关心体贴,细致入微,还应该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些心理辅导,尽量减轻病人的压力,帮助治疗。2.2饮食护理:骨折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辩证,采用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肿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充气血而促进骨折愈合。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除做好一般护理预防压疮外,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老年人还应防止坠积性肺炎,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防止应激性溃疡等。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

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2.5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2],将“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另外功能锻炼也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应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到难,以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3小结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辩证用餐,做好心理护理、合并症的护理、辅助疗法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本组126例患者经过随访,功能恢复较好,无功能障碍,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王兆兰,韦翠平,李玉梅等。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864 [2]李瑾。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J].河北北方学报,2008,25(5):37 临床医生对症开出的药方,患者服用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疗效,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药的质量、炮制、配用不合规范。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影响中药疗效的几个因素1中药治病强调地道药材中医治病用药,历来强调“道地药材”。《本草衍义》说:“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药理研究表明,药材传统产地的地理气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着药材的特质。如《药典》规定,当归含挥发油应在0.4%以上,甘肃武都饮片含量为0.65%,云南丽江饮片含0.59%,而四川饮片仅含0.25%[1]。

同一种药,产地不同,其疗效也不大一样。一些药材被异地移植、引种后,质量明显下降。如黄芪从内蒙移植到湖北后,失去了微量元素硒,以致不能用于临床。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除了产地以外,采集时间也至关重要。《用药法象》说:药材的“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时,则性味不全。”有些药材种植者不顾采集周期,滥加采集,影响了药材疗效。如厚朴、杜仲需种植满15年,有的地方不足5年即采集;霜前8~10月,桑叶中芸香甙的含量升高,霜后就急剧下降,《药典》却规定在霜后采桑叶[2];东北产的甘草,其甘草酸含量,生长一年的为5.49%,生长4年的为10.52%,相差近一倍[1];甘草甜素含量,生长初期为6.5%,开花前期为10%,开花盛时为4.5%,生长末期为3.5%,可见甘草只能在开花前期采集。再者,每味中药常有几个品种,药名相同,但因科属不同,成分和药理作用也是各异。如金钱草,四川用的是报春花科的过路黄,主治胆结石;广东用豆科植物金钱草,主治膀胱结石;江西用伞形科的天胡荽,主治肾结石;浙江用旋花科的黄胆草,主治黄疸。如果只认药名,不辨同名异属,就难以保证疗效。2规范炮制中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太平圣惠方》云:“炮制失其本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本草蒙荃》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可见中药疗效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药材本身的质量,而且与炮制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净选是中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中药品种复杂,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只有经过净选,才能供临床使用。如枇杷叶用于止咳,必须去毛,否则“射人肺,令咳不已”(《新修本草》)。曾有报道说,枇杷叶未去毛而用于临床,能导致喉头水肿[3]。1980年湖南省曾从四川调进野赤芍,株州某医院配方使用,连续造成40多人中毒。经调查,是野赤芍中混有剧毒药“三钱三”所致[4]。净选之后,还要泡、润。泡、润不及,就不能切制成一定的片型;太过则易丧失有效成份。如槟榔一般浸泡10天后切片,有效成份大多不存。所以,临床使用槟榔原药只需4~6g即可驱虫,而用加工后的槟榔

饮片则必须用30g方可。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药物毒性的降低,主要是通过炮炙转变了毒性成份,或者是减少了毒性成份;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4]。柴胡,生用则升散作用强,用于解表退热;醋制后既缓解了升散之性,又增加了疏肝止痛作用。而现今大多中药房的柴胡均未醋制,用于解表则可,用于疏肝则少有疗效。玄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忽视炮制常可导致不测。如蒲黄炒炭,可用于止血。而某医院一胎漏病人,服用药房配给的生蒲黄,而出血不止[6]。一坐骨神经痛方内有乳没,药房配给生品,病人服药5分钟后胃中煎熬难忍,终以吐后为安,改用制乳没后未出现上述异常[7]。3合适的剂型有利于发挥药材药效中药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也决定于它的剂型是否科学。《神农本草经》载:“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金代的李东垣指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而缓治之也”。说明剂型对疾病有一定的选择性。中药传统剂型的合理性,已被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所证实。如瓜蒂散用散剂有涌吐痰食的作用,改用汤剂则无此效。岳美中生前曾观察,五苓散用汤剂不如用散剂效果好。有关研究发现,六神丸在水溶液状态下不稳定,能迅速降低疗效,甚至无效,故不适合用汤剂,而用丸剂就比较合理。又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汤剂服用,大黄与黄连产生的鞣质在胃肠道中缓缓分解,又转为鞣酸与黄连素,能分别发挥疗效。倘若制成注射液,需将沉淀物去掉,否则就会导致失效[8]。有些中药只有在特定的剂型中才能发挥疗效。如珠砂、麝香等药只能入丸、散剂,而不能入煎剂。实验发现雷丸中所含蛋白分解酶,当加热至70℃时便失去活性,因而用雷丸驱虫必须研末冲服,而不能入煎剂,否则没有驱虫效果[5]。临床上有些疾病,用药多时疗效较差,在排除了辨证选方的因素以后,就应考虑改变剂型。如一肺不张患者,汤剂、针剂等中西药治疗1年无效,朱曾柏教授改用桔梗、鱼腥草、大贝等药,

煎沸20分钟后,乘热吸入药气,一日数次。数天后胸闷、胸痛、咳嗽大减,半个月后竟愈[9]。还有一些疾病,仅适用于某种剂型,而用其它剂型就达不到治疗目的。如一病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进3剂,疼痛不减。遂以原方变散剂,第2日痛止,10天后明显好转[10]。临床中每见有人服丸、片剂,不仅难以吞咽,而且每至药后心下不适,说明患者对剂型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人患胃病,几乎所有中西药丸、片剂,服之即觉胃中不适。一次感冒后,医处藿香正气丸,二诊时诉药后胃部难受。改为汤剂,3 剂后感冒痊愈。为善后计,处以六君丸,服后第二天又觉胃部不适,医嘱患者用开水把丸化开,服之遂无不适[10]。参考文献1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2李芳荣。试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湖南中医杂志,1990,(4):41 3万国庆。枇杷叶毛所致严重喉头水肿一例报道。中药通报,1985,(8):30 4赵归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浅述。湖南中医杂志,1991,(5):26 5王法德。影响中药疗效的主要因素。山东中医杂志,1986,(6):42 6潘育仁。对忽视炮制所致病例事故的分析。湖南中医杂志,1988,(6):26 7郭国华。从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谈炮制的重要性。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3):40 8周志彬。中医临床与中药剂型。新中医,1986,(1):43 9熊永厚。更型与守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6):46 10扈武义。中药剂型不同对疾病疗效的影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51中医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是常见的代谢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重在整体调节,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显著。只要用药准确,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比较安全。中药降血糖作用缓慢,但可以同时降低血脂。我们应当认识到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论病情轻重,单纯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种治疗方法都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治疗,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联手,“降”、“调”结合才能优势互补。1

糖尿病久病入络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枢纽和通路,络脉气机通畅,络道无阻,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若邪气犯络,造成络气郁滞,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都会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而产生络脉阻滞的病理变化。《临证指南医案》中云:“久病入血”、“久病在络”,说明邪气久羁,必然由气及血,伤及血络,而成络病。吴以岭教授提出“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和“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糖尿病早期存在络滞,随着病程的发展,络气不畅可导致络血瘀滞,最终导致络脉的瘀闭和损伤,临床上就表现为糖尿病各种神经血管并发症。周水平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结合络病理论,提出络脉与微循环功能和结构具有一致性。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主要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等;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的4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失明和视力残疾的第一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时已有15%)。因此,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舌络、尺肤汗、夜尿对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病情的虚实严重情况有重要意义,进而可指导络药的应用。舌下脉络若充盈或迂曲,甚则成片,常见于实证,为痰或瘀血内阻,应用活血通络之药;若脉络塌陷、细短,则为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可用补益通络之法;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或为寒证,若脉色发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若出现瘀点或瘀斑,则病情甚,可用虫类药,以加强通络之功效。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尺肤有汗是气阴两虚阶段具有较高特异性的临床体征,一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其病理基础为糖尿病自主神经损伤,治疗时可用藤类络药以疏通经络。夜尿多是糖尿病阴阳两虚阶段的临床体征之一,一般代表糖尿病已经进入中晚期阶段。久病常常伴有瘀血阻络证,治疗应以补肾活血通络为主,并适当运用收涩之法。2中医治疗注意活血化淤2.1阴虚燥热型患者往往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躁易怒,怕热心烦,舌红苔少。应予以玉女煎、消渴方加减滋阴清热。2.2气阴两虚型患者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渐瘦,腰膝酸软,小便多泡

沫,舌黯淡或有淤点淤斑,可用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益气养阴。2.3阴阳两虚型患者怕冷,面色苍白,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凉,阳痿早泄,舌体胖,苔薄白或白腻。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调补阴阳。3适当选用中药治疗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中医将一般糖尿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3.1阴虚燥热(见于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生地30克,沙参10克,枸杞子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3.2气阴两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生黄芪30克,苍术10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3.3阴阳两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肉桂10克,附子10克,生地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泄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治疗两个月左右,血糖控制满意者则继续用中药,不满意者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4小结糖尿病主要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所致。中医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采用药膳辨治,有助于降低血糖及尿糖,减轻或消除症状,或减少用药量,使病情趋于稳定、好转乃至治愈。中医认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

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病。其病机,从中医脏象学中,脾包括脾和胰脏,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在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久病必导致胰虚、胰瘀。正由于胰虚、胰瘀,减弱了其功能,逐渐出现口渴、消瘦乏力,尿频尿量增多,腹泄或便泌交替出现,最终发展成为胰损,引发糖尿病。参考文献[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 [2]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77 [3]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篇三:中医学论文(2) 【摘要】中医教育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传统医学教育,现代中医人才培养应融合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学习,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关键词】中西医学习; 德育; 综合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已经培养了数十万名中医人才,并且将一直继续进行下去。随着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医人才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本文就有关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1 融合中西医学习随着西方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医学。现在从临床上看,单纯的中医治疗已经不太多了,大部分的中医病房住院患者都是中西医并用。这种临床上的实际反馈到学校教育上,必然是中医类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中西医都是临床治疗手段,都应该掌握。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学生很难既学好中医又学好西医。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学校教育着手,重点是探讨中西医教育内容融合的方式。西医重基础,中医重临床。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从而掌握要领,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2 注重德育教育当今培养和造就中医人才还应注重德育教育。中医本科毕业生基本标准除了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外,还对其自身素质、道德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提出了评价指标,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能够以积极、平衡、正常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3 培养综合能力现代的中医人才培养应该要符合某些时代特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

要求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水准。毋容置疑,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中医人才,中医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渊博的中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基本功。在办学思路上,必须朝综合型方向发展。中医事业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就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主要责任将历史地落在各中医院校的肩上,只有把握好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让中医走向更深广的医疗保健领域,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 赵霞,汪受传.因材施教培养中医创新型高级人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167168. [2] 金海,吴龙仁.浅谈医院人才培养[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1):4849.《》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中医学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