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于调节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币汇率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到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再到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再从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步履维艰,但每一次演变都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演变进程

(一)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体制(1979-1985年)

建国以来,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单一汇率体制。国家通过“以收定支、以出定进”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此时的汇率呈以下特点:币值高估,有价无市,计划配给。1979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由过去大一统的国家专营转为由外贸、工贸、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共同经营。由于当时人民币官方汇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出口换汇成本与官方汇率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出口企业面临亏损。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出口,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除继续公布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外,还决定制订贸易内部结算价,用于进出口贸易及从属费用的结算。自1981年1月1日起,国家按照当时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美元兑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将贸易内部结算价定为l美元兑2.80元人民币;同时,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牌价为l美元兑l.53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和结算。这样,官方汇率实际存在两种标价尺度,双重汇率体制正式形成(图1)。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但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受当时价格改革和出口经营权扩大等因素影响,出口换汇成本连年上升,而贸易内部结算价则未及时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随着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渐贬值,至1984年12月已下调为1美元兑2.79元人民币,基本与内部结算价持平。因此,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贸易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实行单一汇率体制。

(二)官方汇价和外汇调剂价格(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1985-1993年)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进一步调动企业出口创汇积极性,我国还实行了外汇留成制度,即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的同时,适当留给创汇企业一定比例的外汇,以解决发展生产所需的物资进口。企业留成的外汇称为外汇额度,即外汇使用权指标。同时还规定,如果企业留成的外汇有多余,可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卖给需要用汇的企业。这样,市场机制开始被引入外汇分配领域。

1980年10月,我国在沿海开放城市试办了外汇调剂业务,允许国营及集体企事业单位留成的外汇参与调剂。1981年8月,外汇调剂市场的雏形基本形成。当时,正是我国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时期,按照2.80元的贸易内部结算价上浮10%的幅度,外汇调剂价格定为1美元兑3.08元人民币,额度价则为l美元兑0.28元人民币。1985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之后,各地先后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负责办理本地区中资企业及三资企业的额度及现汇调剂业务。同时,还引入公

平竞价的市场模式,建立了更加规范和透明的外汇公开调剂市场。

随着外汇留成比例和三资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外汇调剂市场的交易量越来越大,在全国外汇供求总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至1993年底,全国共有121个外汇调剂中心,其中18个为公开调剂市场。当时,我国全部进出口收付汇的80%以上是以外汇调剂市场价格结算的。

需要指出的是,1981年实行留成外汇调剂后,当时的外汇调剂价格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当时的调剂市场成交量较小。但自1985年10月后,外汇调剂市场成交量快速增加,调剂价格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严格意义上讲,1985以后的外汇调剂价格才可称作是另一种真正的“汇率”,官方汇率与调剂外汇价格并存的双重汇率制正式形成(参见图1)。

这一阶段,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了几次大幅度下调,每次调整幅度都在10%-20%左右。后考虑到汇率的一次性大幅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过大,自1991年4月起,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经常性小幅调整的方式,至1993年底,逐步下调至1美元兑5.7元人民币。

(三)1994年汇率并轨

1993年11月1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根据1993年12月31日18家外汇公开市场的加权平均价确定,即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同年4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正式运行。

此次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美元兑5.7元人民币调至8.7元人民币,表面上看似乎是人民币一次性贬值33%。但如果按照当时的市场实际交易情况(80%的进出口用汇以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结算)测算,1993年全年的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为8.35元人民币/美元,因此,人民币兑美元加权平均汇率的贬值幅度仅为4%左右(表1)。

表1 1993-199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还包括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等措施,简化了用汇手续,有利于调动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新阶段。从此,人民币汇率作为重要的价格调控工具,开始逐步发挥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1995至2004年期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一直保持在4%以内,表明人民币汇率总体上反映了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基本接近其合理均衡水平。

1994年汇改至1996年,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5%,较好地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特征。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出于对亚洲地区经济负责任的态度,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维持在8.2765人民币/美元的水平,并持续到2005年。这一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走势与美元基本一致。1994年1月至2002年2月,随着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累计升值40.9%和58%。2002年3月至2005年6月,随着美元的持续下跌,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累计贬值14.7%和18%(图2)。

图2 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走势(2000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fd6629771.html,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亚洲金融危机时,超级大国要人民币贬值,中国顶住压力没有贬。这里需要澄清一个事实: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没有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施压让人民币贬值,恰恰相反,几乎所有人都唯恐人民币贬值。首先是东南亚国家,因为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多数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贬值,如此时人民币再贬,将有可能产生第二轮竞相贬值,使危机加深。再者,大国中的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希望人民币贬值。因此当1998年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时,受到所有国家的欢迎和赞誉。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关金融的外交活动中,外国人坐下来第一件事就是赞扬人民币不贬值、中国的负责精神等。这件事在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清清楚楚。

(四)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发布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从原来的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8.11元人民币。同时,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仍沿用1994年以来在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浮动幅度。

汇改两年多来,人民银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有管理

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汇率体制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有效汇率稳步上升。汇改至2008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7.9%,至7.0190人民币/美元,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5.5%和11.9%。图3 显示,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明显摆脱了以往钉住美元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的特征。

图3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有效汇率走势分道扬镳(2000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fd6629771.html,

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具体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外汇市场建设。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促进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银行间人民币远期、掉期市场。二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三是改进外汇管理,逐步实行外汇流出入均衡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从微观层面看,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就业基本保持平稳,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高于预期。多数企业采取了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等手段。同时,积极提高出口议价能力,采取扩大进口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另外,还主动运用金融工具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除采取调整资产负债币种结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以及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外,积极运用远期结售汇等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各金融机构也抓住汇改的有利时机,推出了各种新型外币理财产品及汇率避险工具等,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多重汇率制度。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 从日元升值看人民币汇率改革 摘要: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比较日元与人民币的升值历程发现,当前人民币的升值与1985年的日元一样都受到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强权势力的压力。但中国相对于日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中国应注重人民币升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金融监管,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汇率改革 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便开始踏上了升值之路,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同样也经历了日元的快速升值过程,而当前仍深陷经济衰退泥潭不能自拔的日本经济也与日元的升值有很大关系。当前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国内背景与1985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应在深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教训,积极做好中国当前的经济工作。 一、日元升值的历程及对经济的影响

有人认为,日元的升值是在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才开始的,或者说“广场协议”是促使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日本在1971年由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已出现明显的升值趋势,只是这一时期的日元升值速度较慢,而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就进入了快速升值阶段。 1971—1995年,日元经历了三次大幅度升值:第一次是1971—1973年,升值幅度为25%;第二次是1976—1979年,升值幅度为26%;第三次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1985—1987年升值46%。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最高升至79.75∶1的高点。而2009年在雷曼兄弟破产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日元先后两次急剧升值,2009年11月27日,日元兑美元汇率升至84.82∶1,刷新了年初记录;2010年10月8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飙升至82.25∶1的水平,创下了199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新高。 日元升值影响了日本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日本商品的成本,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的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动摇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日本企业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选择到境外投资生产,使得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外流,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日本政府为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断降低贴现率,甚至在1987年,又与西方六国签订“卢浮宫协议”,进一步下调利率,使美日间保持较高的长期利率差。低利率政策使日本货币供给量增长迅速,流动性过剩。这些货币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电大作业汇率调查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

问题: 调查一月内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人民币短期汇率走势及其影响。学习者提交一份一月内汇率变化数据表(限任一自然月),并三言两语概括汇率走势。 答: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各币种中间价月平均汇率 2 4 6 8 10 12 9月7月5月3月1月

美元港元百日元欧元英镑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因此一国货币对其它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而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而且不再与美元挂钩。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机制就是综合考虑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债(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分红)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并分别赋予其在篮子中相应的权重。具体来说,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由于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较大,它们的货币对人民币汇率也很重要。 从图表中我们看到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当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行的,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从此以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经过了不断变化的历程。如 一、改革开放前 1.第一阶段(1950~1952) 这个时期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的含金量,所以人民币与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并不 是按照两国货币之间的黄金平价来折算的,而是用物价对比法为基础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它的依据是物价水平。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党留下来的一副烂摊子导致物价飞涨,仅仅从1949年1月18 日到1950年3月13日的13个月中,上海市场批发价格指数就上涨了21.43倍,同期人民 币兑美元的汇率一共调整了49次,从80(旧币)贬值到42000(旧币),据此套算出人民 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1950年3月到1952年末,物价从上涨转向下跌,以及因为抗美援朝遭遇美国及其盟国一系列的物质封锁禁运,这时候政府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推动本国进口,所以把汇率调高到了26170(旧币)。 2.第二阶段(1953~1972) 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 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 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 2.4618。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 2.2673。 3.第三阶段(1973~1978) 这个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石油危机导致全球物价上涨,西方国家普遍 实行浮动汇率制,所以我国也开始频繁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且也参考西方国家货币汇率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其调整依据主要是,以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货币品种进行加权平均。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3年的2.46逐步升值到1.50,反过来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贬 值了39.2%。而人民币兑另一种主要货币英镑的汇率则从1973年的5.91逐步升值到 3.44,换句话说,英镑兑人民币贬值了41.6%。仅仅197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总的趋势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972年的2.24逐步升值到1977年的1.755[容易看出,这个汇率比现在的人民币汇率要高得多,但当时好像也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妥。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外贸进出口对象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更重要的是进出口收支平衡、没有外汇储备,所以汇率的作用被抹杀了。] 二、改革开放后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摘要: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原因 一、背景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原因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姓名:李骥班级:08市场2班学号:0845207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亦即人民币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人民币就开始了不断的升值,这一消息随即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需求,确定一篮子货币的货币种类及其权重,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这种币种多元化的,分散组合增强了汇率的弹性,符合中国当今的国情,特别时经济全球化和外贸多元化的实际。可以说,这一汇率改革的推出,是在恰当的时候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战争,时机把握相当准确。 汇率改革以来,实践证明,一篮子结构性政策为发挥汇率在影响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了条件;而汇率改革的适时推进,也能为其他改革赢得空间,在我国资源价格等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汇率政策还与解除进口管制、放松外汇管制和加快走出去等政策相结合,对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加剧发挥重要作用。汇率的灵活性增强,还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总之,汇率改革对于我国各个方面都意义重大。 汇率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升值,扩大进口支持内需,降低进口成本,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我国累计进口27290亿美元,其间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相当于节约进口成本16497亿元人民币。同时大量的技术、装备进口迅速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生产效率。此外,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特别是减少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直接缓解我国物价上涨。 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改善和更加平衡的发展。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三大产业关系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增加,2008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9%,较2005年上升2.6个百分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配合了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2008年中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为37.1%,较2005年上升1.3个百分点。我国资源大量向出口部门分配的倾向

近10年来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人民币的汇率受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近10年里,人民币汇率变化一直是根敏感的经济弦。人民币在10年里历经了一系列升降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升值的。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逐渐显现的,是我国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关键词:汇率美元升值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 近1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些都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

值。 一.2002-2011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 中国经济进入2000年后保持了高速且稳定的增长,这期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了两个主要的走势: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05年呈基本固定的走势,实际上这是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政策;第二阶段从2005年至今,这期间人民币实行了两次汇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在第二阶段中又可以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从2005年6月中旬至2008年6月中旬,这阶段中由于2005年实行汇改,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2008年6月中旬第一次汇改结束,从此至2010年六月中旬的两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保持在6.8:1左右。2010年6月实行第二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降,到2011年10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跌破6.35:1,创历史新高。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原因 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汇市场中,市场人士都十分关注各国的各种经济数据,如国民经济总产值、消费者物价指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人民币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改革

一、汇改历史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过多种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汇改解析 2.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下的牌价汇率,在实质上并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财政手段,是国家对于计划内出口的补贴。外贸公司每完成国家出口创汇任务1美元,外汇必须上交国家,并且按牌价汇率得到相应的人民币。决定牌价汇率标准的,是出口换汇成本,即每出口创汇1美元,在国内付出多少人民币,主要是国内出口商品收购价格,加上13%的外贸手续费。每年年底,出口任务完成后,外贸部都要向财政部和计划委员会上报各个行业及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牌价汇率要根据平均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保证按汇率支付给出口公司的人民币,能够补偿出口换汇成本。 2.2 由汇率双轨制向单一浮动汇率的改革 由于牌价汇率不可能因为出口连续大幅度贬值,我国在1982年开始试行汇率双轨制,到1988年正式实行汇率双轨制,计划牌价和调剂价格并存,二者之差是外汇额度价格。由于调剂市场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干预,因此,在管理严格的时候,调剂汇率与真正的市场汇率相差较多,出现黑市汇率。这时候,市场上存在着牌价汇率、调剂汇率、个人调剂汇率和黑市汇率共4种汇率,形成了综合汇率的复杂局面。双重汇率矛盾运动,调剂汇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外汇管制失效,黑市严重。 2.3 由单一浮动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浮动汇率的改革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环境下,经过一年多的周密部署和准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出台。在这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确实有一些国际舆论和外部压力想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这次汇率改革表明我国的立场十分明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在对我国不利的情况下进行改革。 三、汇改效果 3.1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 由单一汇率向汇率双轨制的改革,是人民币汇率走向市场化的一个过渡步骤。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摘要]本文先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未来展望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内背景。国内经济高速运行,汇率的变动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对我国来说,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力量取决于经济层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比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同低增长、衰退经济体一比,我国经济显得独树一帜,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国内经济走势健康平稳,为汇率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内在环境。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增加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增强吸收我国服务、货物出口能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进行,提高了我国外贸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弹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回落,通胀率下降。固定资产增长速度、物价涨幅有所回落,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稳定性增强,在这个时期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小的波动。国内货币信贷增长合理。我国货币信贷增长比较合理,M2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5%增长标准,贷款增长速度也比较平稳。货币信贷的良好运行给国内人民币汇率改革提供了经济环境。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主要国际贸易伙伴顺差减少、逆差加大。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外贸易中的赤字加大。比如美国最大贸易逆差产生国就是中国。国际贸易变得政治化。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需要对某些行业进行结构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引起了行业利益的损失和失业的加剧。美国行业协会、劳工组织把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当成了就业市场压力的原因,通过对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保障其利益。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流入美国市场的商品量降低。日本也想通过嫁接经济危机到其他国家,提高人民币汇率来增强日本产品出口竞争力,缓解日本经济委靡不振的景象,平息长期国内不满情绪。 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经济衰退,美国经济面临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的难题,通过商品出口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赤字压力。想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体现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本经济、欧盟经济体也处于经济的缓慢上升阶段,拉美国家也面临着金融债务问题,亚洲四小龙还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同这些经济体一比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很快。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害怕中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想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 国际贸易壁垒正在加大。2002年以来,美国、欧盟等地区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明显加大,例如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立可以更好地为发达国家服务,使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得到优先保护,借此获取垄断利益。阻碍其他国家进入本国市场,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来说是不利的,中国的技术、科技、运输不发达,很难通过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依靠先进的技术可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性贸易堡垒的存在还限制了中国向别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中国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改善了贸易条件。经济快速增长,国内对能源消耗程度加大,出口产品的国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海尔集团的影响

学士学位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家电出口的影响 ---以海尔集团2006年以后的家电出口资料为例 姓名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此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设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3) 一、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概况 (3) (一)人民币汇率的含义及我国汇率政策的特点 (3) 1.汇率的基本含义 (3) 2.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 (3) (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实施手段 (4) 1.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干预参照系 (4) 2.确定干预时机的两个因素 (4) 3.确定适当的干预力度 (4) (三)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4) 1.外部因素 (5) 2.内部因素 (5) 二、人民币升值对海尔家电出口的影响 (6) (一)人民币升值前海尔家电出口概况 (6) 1.出口规模持续增加 (6) 2.出口种类繁多 (7)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大 (7) (二)人民币升值后海尔家电出口概况 (8) 1.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海尔家电出口的积极影响 (8) 2.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海尔家电出口的消极影响 (9) 三、海尔家电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风险的对策 (10) (一)巧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10) 1.开展离岸银行业务 (10) 2.利用掉期交易法 (11) 3.使用外汇期权交易法 (11) (二)降低家电产品生产成本,继续坚持“多元化” (11)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11) (四)扩大内需,推行“本土化”战略 (12) 四、小结 (12)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汇率对整个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有重要影响,保证汇率水平的合理均衡十分重要。人民币汇率包括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汇率水平,二是汇率形成机制。只有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汇率水平的均衡和合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这就需要保持人民币的合理与稳定,从而保持人民币资产价值的稳定,因此,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5年7月以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指导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拢,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良好的汇率环境。本轮经济危机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的波动幅度,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较快地实现稳定和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这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企业和个人反应平稳,银行柜台结售汇业务并未出现异常波动。 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三点主要意义:第一、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的进一 步深化,它加速了中国金融市场和国际接轨的进程并能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已经形成趋势,人民币升值为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有利于中国百姓的消费,随着中国百姓到国外留学、旅游的人数日增,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升中国百姓的高档消费,对中国居民到境 外旅游、留学提供有利条件。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不仅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继续推进汇改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维护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国际经贸环境。同时,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必须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继续强调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要进一步改进汇率调节机制,更加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强汇率弹性,实现双向浮动。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

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陈立,学号:)

国际金融学论文 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 原因分析 研究生姓名: 陈立 学号: 学科门类:国际金融学 专业名称:工商管理硕士 二〇一五年八月

摘要: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若想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期,必要先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本文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 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has been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since 1994.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the money suplply, the price growth i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interest ga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nfluencing factors 正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