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17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1分)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yǎ)________和高贵的文字。朗读这些动人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寻(sù)________根源,能够让我们疲(bèi)________的心灵得到

放松,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低俗和粗鄙,(dǐ)________达宁静和悠远的境界。

【答案】

雅,溯,惫,抵

【考点】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

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解答】

“文雅”不要写作“文鸦”;“寻溯”不要写作“寻塑”;“疲惫”不要写作“疲备”;“抵达”不要

写作“低达”。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经典诗文能增添生活的诗意。仲春时节,郊外踏青,看到青梅丝柳的美景,我们会联

想起南

唐诗人冯延巳的“________,________”;重阳佳节,院中漫步,闻到菊花的幽幽清香,我们联想起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________,________”。

经典诗文能赋予前行的力量。学习上碰到困难时,《论语》中孔子的语录“________,

________”给我们思考与启发;生活中遭遇挫折时,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________,

________”会令我们重新振作。

【答案】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对

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

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解答】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重点词:蝴蝶)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重点词: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点词:罔、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重点词:凌)

3.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在横线上各填上一种事物的名称。

初秋,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送行路上,晓依顺手折下路边的________,以

表达惜别之意。过了一个月,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画了________,表达

了她的思乡之情。

【答案】

柳枝,月亮、鸿雁

【考点】

诗歌意象分析

【解析】

本题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根据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答。

【解答】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

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

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

①月:思念的代名词。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

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等诗句,

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②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

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③柳:离别怀人的伤感。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

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4.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

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

和信心,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充满爱心的人。

(2)读名著要读懂内容、读出感悟。请仿照下面演示文稿中的示例,完成相关任务。(每组二选一,各 60 字左右)

【答案】

C

(1)C(2)

读懂内容:

示例 1:我选(2),巴尔沃(博)亚违抗了王室命令,为得到宽恕,踏上寻找“黄金国”的探险之旅。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或:为躲避债务,巴尔沃亚把出逃也当成一次探险,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而这

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示例

2:我选(3),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冒着风险乘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之后发动了十月革命。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读出感悟:

示例 1:我选(5),有时一瞬间能决定历史走向。格鲁希一瞬间的误判(固守成命),

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改变了他自己、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或:贻误紧

要关头的那一刹那(错过机缘),就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我为格鲁希一分钟的错误

决定扼腕叹息。∕在重要事情上不能犯错,这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格鲁希未及时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其后虽工作出色,总让人觉得遗憾。∕命运始终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格鲁希固守成命,失去机会没能成就辉煌,而布吕歇尔却及

时醒悟,增援惠灵顿,夺得战争胜利。

示例 2:我选(6),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苏特

尔(祖特尔)后半生时间均花费在打官司上,有点可惜。

或:苏特尔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触犯太多人的财产利益,即使得到法律支持,也

不会有好结果。∕苏特尔是个悲剧英雄。虽然他没能要回属于他的工厂等财产,但我觉得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令人敬佩。

【考点】

名著综合

文学常识

【解析】

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即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将相关知

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

地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

A.正确;B.正确;C.《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夏

洛克;D.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感悟的把握,根据示例完成内容和感悟的相关任务。

答案:(1)C(2)

读懂内容:

示例 1:我选(2),巴尔沃(博)亚违抗了王室命令,为得到宽恕,踏上寻找“黄金国”的探险之旅。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

或:为躲避债务,巴尔沃亚把出逃也当成一次探险,结果他首先发现了太平洋。而这

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示例

2:我选(3),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冒着风险乘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之后发动了十月

革命。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读出感悟:

示例 1:我选(5),有时一瞬间能决定历史走向。格鲁希一瞬间的误判(固守成命),

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改变了他自己、拿破仑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或:贻误紧

要关头的那一刹那(错过机缘),就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我为格鲁希一分钟的错误

决定扼腕叹息。∕在重要事情上不能犯错,这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格鲁希未及时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其后虽工作出色,总让人觉得遗憾。∕命运

始终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格鲁希固守成命,失去机会没能成就辉煌,而布吕歇尔却及

时醒悟,增援惠灵顿,夺得战争胜利。

示例 2:我选(6),人应该正确理智对待自己的生命与精力,使它们更有意义。苏特

尔(祖特尔)后半生时间均花费在打官司上,有点可惜。

或:苏特尔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触犯太多人的财产利益,即使得到法律支持,也

不会有好结果。∕苏特尔是个悲剧英雄。虽然他没能要回属于他的工厂等财产,但我觉得他的坚持不懈与执著令人敬佩。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

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

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

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

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

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

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

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

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

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

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

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

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

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

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

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

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

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

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

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

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

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小说●情节梳理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小说●语言品味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________,先________车到县长途汽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才________

②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小说●写法探究

(3)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

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答案】

感到便捷,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

们将其送到了家。

回家时,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站,,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到家。

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

显得真实可信;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作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马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答案示例:例 1: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

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事实证明“黎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这样人性化处理,体

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鞭策作用。例2: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另一方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

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

来逐渐发展到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这篇小说以“搭车”为主线,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

分(开头到“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写黎鸣小时就向往着做警察,终于实现了

愿望;第二部分(“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写黎鸣的家住在偏僻的农村,为了省却倒车的麻烦,他利用职务之便搭车;第

三部分(“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到“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写黎鸣又一次搭车,

遇到了一辆高档车,车主愿意让他搭车,并在了解了他搭车的目的后将他送到了家;

第四部分(“一天早上”到结尾),写黎鸣后来知道那辆坐在高档车里的人是省公安厅厅长,他得知马厅长夸奖他以后,却再也没有搭过车。

【解答】

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及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第一问,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从文中找出人物心理描写的语句,从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作答。黎鸣在第一次

搭车时,心情是由姑且试试,到搭车成功后“觉出了搭车的好处”。第二问,找出文中

描写两次搭车的相应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描述即可。第二次搭车是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开始从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他无意中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厅长一路交谈,并

将他送到了家。

①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句的表述

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从句子内容来看,加点词语

写出了黎鸣回家路途的遥远,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利用职权搭车,为下文情节的发生

作铺垫。②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能仅停留在句子的表层意思,要结合下文内容及主旨来深入分析。从后文内容来看,马厅长对黎鸣的搭车行为并不赞同,

因为他毕竟是在利用警察的职权,但他并没有明说,反说“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

你服务的”,以此来含蓄提醒黎鸣自己行为的错误,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具有一

个领导的艺术。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看,

详写第一次搭车,表现黎鸣搭车的方便与快捷,正是这一次搭车的成功,让他尝到甜头,才有了下一次,以及更多甚至搭上了厅长的车。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的情节展开

作铺垫,让后面的情节真实可信。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完成阅读观点的表述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结合

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比

如我认同这种作法。可以从黎鸣搭车的目的,厅长的话语,以及结尾处的情节来作为

阐述的理由。如果不认同,那可以结合你对警察职业的认识来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300亿件快递的背后

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网购者照例

要拆开这些“厚重”的包装,一样都不会少。一位网店商家曾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

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我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尤其是当下生鲜、家具等种类的物品都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车,商家对

这些易碎易坏物品更是加倍包装,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超商品本身。

而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313.5亿件。如图是《中国快递领域绿

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国家邮政局2016年10月发布)中的统计数据。

如果按照每件快递需要0.2公斤包装材料估算,2016年全年新增的快递包装垃圾重达600多万吨。空气囊、塑料袋等包装物,其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这一物质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每吨废纸能回炉生产0.8吨再生好纸,如果纸箱用一次就扔掉,那么1吨纸箱回收后只能再生产0.8吨新纸箱,产生的0.2吨缺口,只能依靠伐木来补充。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然而,面对如此大量的快递包装物,目前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

有明确规定外,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均没有统一规定要求,任由企业或消费者自

行处理。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大掣肘。“我相信绿色、环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

流公司都希望去做的。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成本。”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说,“我们做过分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

至5倍。谁来为这些环保材料埋单?”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

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

2016年12月23日,记者在成都对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采访。“撕下来的透明胶带一点

用处也没有,塑料包装袋也特别脏,不赶紧扔掉,难道还要留着?”刚拿了快递的小张说,只要是小件包裹,他都是上楼前就撕开包装,把包装扔掉。另一名网购者小李则

表示,如果包装的纸箱干净完整,一般会用来装东西,但塑料包装、填充物和透明胶带,就直接扔了。“如果在家里,爸妈会把废纸箱攒起来卖掉,但我们这代人没这习惯,肯定就扔了。”这两位受访者对快递包装的处理方式,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全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努力。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

其次,;第三,。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则需要在源头做好适度

包装,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容易分解或能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据半月谈记者了解,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得买家“包装严密”的好评,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减少快递垃圾,是电商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对于包装企业来说,必须要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如今一些外包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超标的问题。“毒害料”用于快递包装后再进入回收,只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节选自《半月谈》2017年第2期,有改动,作者:张璇、吴帅帅)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邮政局2016年10月发布的“2015年全国快递业包装物大数据”,主要说明我国

快递业发展迅猛,获利巨大。

B.画线的“掣肘”一词,在文中是指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阻碍了快递公司对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的使用。

C.目前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是因为产业链上各主体如政府部门、电

商商家、包装企业等都存在问题。

D.文章举卖母婴产品的网店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商家虽生意繁忙,但仍为消费者着想,诚实经营,严密包装。

(2)依据文本信息推断文中空缺处省略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60字左右)

(3)文章取题为“30亿件快递的背后”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答案】

B

(2)不要过分追求商品“包装严密”;不要随手乱扔包装垃圾;自觉将包装垃圾进行分

类处理。

(3)示例:快递过度包装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快递业高歌猛进带来海量垃圾和污染;快递包装如何“瘦身”和有效回收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题目含蓄表达出作

者的担忧,希望引起读者对上述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考点】

分析说明文主旨

续写补写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获利巨大”错误。主要说明我国快递业发展迅猛,带来海量垃圾和污染,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不是说获利巨大。

C项,目前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是因为产业链上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都存在问题,政府部门不是产业链上的主体。

D项,文章举卖母婴产品的网店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减少快递垃圾,是电商必须履

行的社会责任。诚实经营,不过度包装。

故选B。

(2)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行解答。文章讲述的是由快递包装造成

的垃圾,已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文章列举了两个消费者在收到快递后

对快递包装包装的处理方式,一般是直接扔掉,那么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让

快递包装对环境造成污染,不浪费资源,文中需要填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要在理

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解答。如:不要过分追求商品“包装严密”;不要

随手乱扔包装垃圾;自觉将包装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3)解答此题,需在对文本有清楚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即可。快

递业迅速成长后产生的大量累积的垃圾,快递包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

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等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以“30亿件快递的背后”为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希望引起读者对上述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

赓(ɡēnɡ):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答案】

(1)历史兴亡(人文遗迹),自然风光(山水绮丽)

(2)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

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把握主旨情感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诗歌的内容可知,本诗第一联介绍写诗的缘起。第二联追念历史遗迹,第三

联写送别之地的自然风光,最后一联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2)李诗最后一句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用马都不忍离别,更不要说人了,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惜别之情,而本诗最后两句为作者送别友人,心中有不舍之意,但

想到友人将来的生活,又感动安慰,因此尾联联通过想象友人未来的生活,表达安慰

期盼之情。

(二)

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

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

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

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

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

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

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通“返”,归还②是③慢慢地④传话⑤靠近⑥代词,代指范成大

(2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①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②(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答案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

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隆兴年间,范成大出使金国,宋孝宗命令他口头奏请金主。说河南是宋朝

埋葬先帝的地方,希望能把侵略的地方归还。范成大上奏说:“这件事很重大,必须与

宰相商量,我请求将皇帝的意思一起写在国书中再去。”皇帝开始答应了,不久宰相坚

决认为不可,而皇帝的意思坚决不写。到金国燕山行宫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

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跪着晋现国书,伏在地上不起来。

当时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厚仁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范成大慢慢从袖子里拿出了国书,奏说:“我来时,大宋的皇帝另有圣旨,难以写进国书,让我口奏。我现在用书面

来讲述,请求金主看一看。”国书呈上,宫殿上的大臣们都失了色。范成大仍然伏地不起。金主再次说:“国书已经看过了,可以到馆驿休息。”范成大拜了两拜退下了。金

国的群臣都愤愤不平,议论着扣留范成大,而金主没有允许。范成大将要回去,又奏说:“口奏的事情,在国书中已经很明确,仍要先宣告,希望自己没有欺瞒之罪。”金

主答应了他。回书说:“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范成大)回

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重用了他。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

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希望能把略去的地方归还。反:通“返”,归还;

②句意:当时金主是葛王。乃:是;

③句意:范成大慢慢从袖子里拿出了国书。徐:慢慢地;

④句意:第二次传话宣布说。传:传话;

⑤句意:使臣可以到馆中休息。就:靠近;

⑥句意:金主答应了他。之:代词,代指范成大。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

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

句意:金国的群臣都愤愤不平,议论着扣留范成大,而金主没有允许。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为:写

句意: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

②重点词有:嘉:赞赏

句意:(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

容分析。两人出使的结果是一样,都是不辱使命,但采取的方式不同。

四、语言运用(47分)

请你根据下面谈话内容,给市盐务管理局写一封为食盐配上健康说明的建议书。要求:内容简明,语言得体,150 字左右。

胡爷爷:唉!现在超市里盐的品种真多,都搞不清买哪种盐好了。

关奶奶:是呀。我家老头子甲状腺不太好,也不晓得该吃哪一种,就怕吃错了对健康

不利。

董爷爷:嗯,要是盐也能像药品一样,在包装上有一些健康方面的说明内容就好喽。【答案】

给食盐配上健康说明的建议

尊敬的市盐务管理局领导:

您好!最近,我听到小区老人们在谈论,市场上食盐品种很多,但有些食盐包装上没

有健康说明,都在为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

因此我建议,给每袋食盐都配上健康说明,标明食盐的功能、对健康产生的影响、适

宜人群、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样,老百姓就能获得更多信息,根据需要正确选择。请

您在百忙之中考虑采纳我的建议。

祝您

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建议人:×××

2017年6月13日

【考点】

拟写应用性短文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议书的撰写。

【解答】

建议书的一般格式:

①标题

②称呼(顶格写,比如×××您好)

③正文(步骤:写清楚存在的问题;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④结尾

⑤落款(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时说:“潜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关系它的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别苛刻,当时我们没有高科技手段控制,就想了个‘土办法’——在

船台入口处摆了个磅秤,只要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同样的,施工过程中拿出船台的任何东西也要称一称……几年来天天如此。”请根据你对材料的

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

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

【范文】

坚持不懈的我

我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一副文文静

静的样子,别以为我是一个娇气的女生,我却有一种坚持不懈的品质。什么,你不信?那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到时候保证你心服口服。

去年夏天,天气闷热得很。太阳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的,火烧火燎的风令人感到窒息,甚至连蝉也在树上拼命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我们去游泳吧!”爸爸拍着我的肩膀,提议道。“真的?”我惊奇地问道,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我们快走吧!”

到了游泳馆,我套上救生圈。爸爸一跃,跳入了水中:“下来,我在下面接着你。”这

时我望着足有两米深的水,又有一些胆怯了:我不会游泳,万一淹到了怎么办?这时,我看到池中几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正在游泳。我不禁责问自己:几个小同学都可以做到

的事,我为什么不可以?记得在春季运动会,800米赛跑中只有五个人跑完了全程,

我就在其中;上学期老师布置的积累素材的作业,一个学期过后检查,只有我一个人

坚持了下来。我为什么不能把在跑步和积累素材中培养的坚持不懈的品质延伸到游泳

中来呢?我怎么能因为小小的游泳而退缩呢?于是,我跳入了水中,活动了一下。爸

爸让我先练习手和脚的协调动作,我上身趴在游泳池边上,两臂向前伸直,臂下压着划板,双手轻轻抓住划板,没过多长时间,我已运用自如了。接着,我便学习划水,我开始试着自己独自游,两腿刚腾空,身子就猛得一歪,沉入水中,“咕噜咕噜”几口水灌进了嘴里,鼻子也呛得难受极了。我要退缩,但又想到了自己的座右铭:坚持就是胜利。对,坚持下去,我给自己鼓着劲儿。爸爸教给了我一些技巧,我按爸爸教的方法练习,先把手高高举起,伸得笔直,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向前一跃,一头扎进水里,划出了一道弧形,接着两手一伸,双腿用力拍打水面,身体便快速向前移动……我终于学会游泳了!

你们认识我了吧!这就是坚持不懈的我。如果你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就快来找我吧!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①抓材料内容。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是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的一段话,材料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小事上的坚持成就了大的辉煌。正如材料中所说的,潜艇的“不沉性”,前提就是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能够做好的事情,而且要想方设法地去完成。

②正确理解关键词。材料中说“……几年来天天如此”,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字词,“天天”“如此”。什么是“天天”,就是每一天,没有间断的时刻,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坚持不懈与执着;什么是“如此”,就是材料中的“只要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称一称”,这样,才能保证潜艇的不沉性。这就是我们说的细节,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认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丝不苟。

③写作思路。思路一:叙述自己由于基础差,数学成绩不好,很想放弃,但看到蜘蛛织网的执着,坚持学习,最终取得进展。

思路二:逆境中的坚持,王羲之写出了《兰亭集序》,徐霞客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体育健儿铸就了成功的丰碑。

思路三:选取爱因斯坦、曹雪芹等事例,从细节是美的源泉,让一木一石现出光彩;细节是时间的圣使,使飘逝的化为永恒等角度论述。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7年5月,中科院、国家语委会和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定名118号元素为“”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符号为Og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9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97 2.工业上可用如下反应制取金属钡:2Al+4BaO 3Ba↑+Ba(AlO2)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铝能被磁铁吸引 B.生成物Ba(AlO2)2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铝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1030507090 溶解度/g27.739.349.054.151.1 A.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10℃时,27.7g硫酸镁和72.3g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C.50℃时,100g的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位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〇”“”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〇表示氯离子 B.表示钠离子 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测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〇结合生成水分子 5.在试管放入一根镁条(已除去氧化膜),往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至浸没镁条,现察到如下现象: ①镁条表面迅速覆盖一层疏松的固体物质,经检验发现生成的固体物质中有单质银; ②镁条表面有明显的气泡现象,经检验发现气泡中有氢气; 对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 B.镁跟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氢气 C.镁投入硝酸银溶液中只发生2AgNO3+Mg═Mg(NO3)2+2Ag D.根据该实验可判断镁比银化学活动性强 二、填空题 6.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2)在灼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转化为BaS,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浙江省舟山市2018年中考英语真题试卷及答案(中考)

浙江省舟山市2018年中考英语试卷一、听力 第一节:听小对话,从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回答问题。 1. What animal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A dog B. A cat C. A rabbit 2. What is the man's advice? A. T o see a doctor B. To drink tea with honey. C. T o lie down and rest. 3. What's the weather like now? A. Sunny. B. Rainy. C. Snowy. 4. How does Mike prefer to go to the museum? A. By bus B. By bike C. On foot 5. What are the speakers probably going to do? A. T o make some cake B. To meet friends

C. T o eat some food 第二节;听长对话,从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回答问题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第6、7两个问题。 6. Where are Susan and Eric? A. In the yard B. In the park. C. In the school 7. What kind of tree are they planting? A. A pear tree. B. An orange tree C. An apple tree, 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第8-10三个问题。 8. Whom is the man choosing gifts for? A. His wife. B. His mother. C. His daughter. 9. Which scarf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A. The red one. B. The blue one. C. The grey one. 10.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A. 25 dollars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念天地之悠悠,。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问君何能尔,。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6)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憔.(qiáo)悴驾驭.(yù)中流抵.(dǐ)柱浑身解.(xiè)数B.绮.(qǐ)丽殷.(yān)红众目睽睽.(kuí)盛气凌.(lín)人 C.闲瑕.(xiá)漂.(piāo)白恪.(kè)尽职守贪赃.(zāng)枉法 D.归咎.(jiù)沮.(jǔ)丧响彻云霄.(xiāo)抑扬顿挫.(cuò)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

果实。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健康。千万不要被()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陶醉沉浸俗艳鲜艳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2分)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贝多芬对残酷命运发出的强烈呐喊。 B.《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未尝识书具”中的“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2017年浙江杭州中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 (2017浙江杭州)如图所示是一初中《科学》课本,下列对此课本的估测值与真实值最接近的是() A.长度约为26厘米B.质量约为2千克 C.重力约为0.2牛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解析】 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A符合实际; 一个大苹果的质量在200g左右,物理课本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200g=0.2kg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物理课本的质量约0.2kg,受到的重力约G=mg=0.2kg×10N/kg=2N,故C不符合实际; 物理课本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力在F=G=2N左右,接触面积在400cm2=0.04m2左右,对桌 面的压强在p=F S = 2 2N 0.04m =50Pa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 (2017浙江杭州)如图所示装置,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M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

运动,已知弹簧秤读数为10牛,物体M的运动速度为1米/秒(若不计滑轮与绳子质量、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滑轮与轴间摩擦),那么在此过程中() A.物体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5牛 B.物体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10牛 C.水平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20瓦 D.1秒内滑轮对物体M做功为10焦 【解析】 如图所示,n=2,物体做匀速运动, 物体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f=2F=2×10N=20N,故A、B错误; 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v物t, 拉力移动的距离:s=2s物=2×v物t=2×1m/s×1s=2m, 拉力做功:W=Fs=10N×2m=20J, 拉力做功功率:P=W t =20J 1s =20W,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 (2017浙江杭州)将一高温物体与一低温物体接触达到相同温度(两物体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则有() A.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大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B.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C.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定大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2017杭州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

2017 杭州中考数学试卷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 150 000 000 千米,数据 150 000 000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设参观人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x ,则( ) A .10.8(1+x )=16.8 C .10.8(1+x )2 =16.8 B .16.8(1-x )=10.8 1、 2 - 2 = ( ) A . -2 B .-4 C .2 D .4 A . 1.5 ×108 B . 1.5 ×109 3、 如图,在 △ ABC 中,点 D , E 分别在边 AD 1 AE 1 A B . AB 2 EC 2 4 、 |1+ 3 |+|1- 3 |=( ) A . 1 B . 3 5、 设 x , y , c 是实数,( ) A . 若 x=y , 则 x+c=y-c C . 若 x=y , 则 x =y cc 6 、 若 x+5> 0,则( ) A . x+1<0 B . x-1<0 9 C . 0.15 ×109 AB ,AC 上, DE AD 1 C . = EC 2 D .15×107 ∥ BC ,若 BD=2AD ,则 D . DE 1 BC 2 C .2 D . 23 B . 若 x=y ,则 xc=yc x y , D . 若 = , 2c 3c 则 2x=3y. x C . <- 1 5 D . -2x < 12 据统计, 2014 年为 10.8 万人次, 2016 年为 16.8 万人次, 2 D .10.8[(1+x )+(1+x ) 2 ]16.8 选择题 为( ) 7、某景点的参观人数逐年增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一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2017年舟山市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Word版)

2017 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舟山卷) 英语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卷I(选择题)和卷I I(非选择题)两部分。请考生使用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https://www.doczj.com/doc/fd5429602.html, 2.全卷共8页,7 大题。满分为120 分。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 温馨提示: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卷I 注意: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听力(本题有15 小题;第一节每小题1分,第二、三节每小题2分;共计25 分) 第一节:听小对话,从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回答问题。 1.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A.Sunny. B. Rainy. C. Cloudy. 2.What time does Sam get up on weekends? A. At 8:00. B. At 9:00. C. At 10:00. 3.Where does David come from? A.Canada. B. Britain. C. Australia. 4.How did Jack get to the cinema? A.On foot. B. By car. C. By bus. 5.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this afternoon? A.Go shopping. B. Go swimming. C. Go fishing. 第二 节:听长对话,从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选项,回答问题。听下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河南省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版)

2017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四个大题,满分 120 分,考试试卷 120 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 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A.踏实/踏青奢靡/风靡一时低声悄语/悄然泪下 B.孵化/浮雕鞠躬/笑容可掬风流倜傥/丝绸之路 C.角色/角逐推磨/磨杵成针烟熏火燎/星火燎原 D.旷野/粗犷剽悍/膘肥体壮踌躇满志/铸就辉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A.壁垒易拉罐娇生惯养独竖一 B.咋舌顶梁柱责无旁贷黯然失 C.静谧蒸溜水花枝招展立竿见 D.提练满堂彩无动于衷别出心 3.古诗文默写(8 分)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2)嗟夫!,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景抒情,表达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勾勒出英雄驭马挽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李贺《雁门太守行》)显示出英雄仗剑杀敌、报效朝廷的气概。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殿宇藏魔君,仙观有灵根。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在该地发生的故事。 ①龙虎山伏魔之殿(《水浒》)②万寿山五庄观(《西游记》) (2)历险时有伙伴,困境中存温情。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体现人物间的深情厚谊的故事。 ①格列佛与葛兰达克利赤(《格力佛游记》)②阿廖沙与小茨冈(《童年》)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 分) 这两年,民谣歌曲走进大众视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首民谣歌曲走红,?靠的是口语化的故事,靠的是浅吟低唱的曲调,靠的是简谱的风格。归根结底,。那些或诗意或质朴的歌曲,是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情感的真实流露。

2017年杭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1.﹣22=() A.﹣2 B.﹣4 C.2 D.4 【分析】根据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求解. 【解答】解:﹣22=﹣4,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幂的乘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0 000 000千米,数据15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5×108 B.1.5×109 C.0.15×109 D.15×107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解:将150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5×108.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3.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DE∥BC,若BD=2AD,则() A. B. C. D. 【分析】根据题意得出△ADE∽△ABC,进而利用已知得出对应边的比值. 【解答】解:∵DE∥BC, ∴△ADE∽△ABC, ∵BD=2AD, ∴ = = = , 则 = , ∴A,C,D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得出对应边的比是解题关键. 4.|1+ |+|1﹣ |=() A.1 B. C.2 D.2 【分析】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可得答案. 【解答】解:原式1+ + ﹣1=2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的性质,利用差的绝对值是大数减小数是解题关键. 5.设x,y,c是实数,()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二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浙江省舟山市2020年中考数学试题(原卷版)

2020年舟山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年3月9日,中国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其轨道高度约为36000000m.数36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0.36×108 B. 36×107 C. 3.6×108 D. 3.6×107 2.如图,是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它的左视图是() A. B. C. D. 3.已知样本数据2,3,5,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平均数是4 B. 众数是3 C. 中位数是5 D. 方差是3.2 4.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5.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AB的顶点为O(0,0),A(4,3),B(3,0).以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三 象限内作与△OAB的位似比为1 3 的位似图形△OCD,则点C坐标()

A. (﹣1,﹣1) B. (﹣4 3 ,﹣1) C. (﹣1,﹣ 4 3 ) D. (﹣2,﹣1) 6.不等式3(1﹣x)>2﹣4x的解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7.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将△ABC绕它的外心O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C',则它们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A. 3 B. 3 3 4 C. 33 2 D. 3 8.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4 21 x y x y += ? ? -= ? ① ② 时,下列方法中无法消元的是() A. ①×2﹣② B. ②×(﹣3)﹣① C. ①×(﹣2)+② D. ①﹣②×3 9.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5BC=8,按下列步骤作图: ①以点A为圆心,适当的长度为半径作弧,分别交AB,AC于点E,F,再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1 2 EF 的长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H,作射线AH; ②分别以点A,B为圆心,大于1 2 AB的长为半径作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交射线AH于点O; ③以点O为圆心,线段OA长为半径作圆.则⊙O的半径为()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帽貂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李淸照《如梦令》) 5.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2分)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三)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9分)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蹬几不可登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和。(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涵,发挥其作用 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浙江省舟山市2017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舟山市2017年中考物理真题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都能使下图瓶内铁屑内能增加,其中属于做功的是() A、不断晃动瓶子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手捂瓶子 D、在烈日下照射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2、如图是一种切甘蔗用的铡刀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刀刃很薄可以增大压力 B、铡刀实质上是一种费力杠杆 C、甘蔗放在a点比b点更易被切断 D、手沿F1方向用力比沿F2方向更省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刀刃很薄是减小了受力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故A错误;铡刀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省力杠杆,故B错误;甘蔗放在a点比b点阻力臂小,根据F1L1=F2L2,可知甘

蔗放在a点比b点更易被切断,故C正确;动力臂垂直于力的方向,可知F2动力臂大于F1,因此F 2更省力,故D错误;故应选C。 【考点定位】杠杆的应用 3、如图是奥斯特实验的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通电导线周围磁场方向由小磁针的指向决定 B、发生偏转的小磁针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 C、移去小磁针后的通电导线周围不存在磁场 D、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无关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眼观察到物体,是因为光源发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将光反射进人眼,人

眼因此可以看到物体。因此作出光路图,光线从发亮的灯泡发出,照射到为发光的灯泡,反射进人的眼睛,故应选D。 【考点定位】光的反射 5、观察自然现象,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原理,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的现象、原理与应用之间不对应的是() 选项 A B C D 现象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 饭煮熟 刮风时,窗帘向外飘晾在通风处的衣服 干得快 煮熟的汤圆浮在 水面上 探究原理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与流速的关系影响蒸发快慢的因 素 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高压锅飞机吸尘器轮船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二、填空题 6、如图所示是医学上常用的内窥镜,它是一种在细管顶端装有小型摄像机的医疗器械,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潘德高老师整理提供 1.(2017·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走.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甩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士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蒌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甩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家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看,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采烤烤,剐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浙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卦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旱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姜。背姜里是满满的一背蒌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末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抽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201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西省2017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ài)哺育孜.孜不倦(zī)头晕目炫 B、静谧.(mì)荒缪龙吟凤哕.(suì)囊萤映雪 C、荣膺.(yīn)辐射恍然大悟.(huǎng)锋芒必露 D、门楣.(méi)剽悍周道如砥.(dǐ)诚惶诚恐 答案:D 解析:A、感慨kǎi头晕目眩 B、荒谬龙吟凤哕huì C、荣膺yīng锋芒毕露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B、在人迹罕至 ....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 ....,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彼 ....,却也习以为常。 答案:C 解析:首当其冲:当:承当;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并不是指冲锋陷阵。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视野可以拓展,但是感受不能拓展,只能是增强。 B、成分残缺,婆娑多姿为形容词,属于定语,后半句成分是谓语+定语,缺少宾语,后面加“的身影”。 D、句式糅杂,从结构上看,“由”的出现导致主语的残缺,把“由”删掉。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出,就是一幅画。 ②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③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④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⑤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画。 ⑥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A、③①②④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②①⑤④⑥③ D、②③①④⑥⑤ 答案:B 解析:排列组合先看选项确定首句范围。本句首句为②或③其中一个。 按照总括性句子放在前面的原则,可判断③的总括性更强,是对园林艺术当中的窗子的一个总的概括,即窗子很重要。那么,窗子为什么重要以及哪里重要呢?按照逻辑选项可知,原来窗子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了交流,接下来再具体围绕有了窗子之后的内外交流的具体例子来阐述,这就是行文逻辑。 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