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

叶序类型:对生、互生、轮生、簇生、基生等

单叶:一个叶柄上生有一个叶片的叶。

复叶:在一个叶柄上生有多个小叶片的叶。

心皮:是组成雄蕊的基本单位,是具生殖作用的变态叶。

【由1个心皮组成的雄蕊为单雄蕊;由2个或2个以上的心皮组成的雌蕊为复雌蕊几个心皮也可分别形成单雌蕊,共同着生在一个花托上,这样的心皮称为离生心皮,组成复雌蕊的心皮称为合生心皮。】

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假果:植物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托、花被,甚至是花序参与发育而成的果实。

个体发育:指植物个体从它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或种子),经过一系列发育过程,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发育过程。

系统发育:即某种、某个类群或整个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的全过程。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如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等。

种:种是分类学基本单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同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持续稳定的遗传。同一种的个体间能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后代。

同一种植物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要求适合该种生存的一定的生态条件。

双名法:1. 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词汇构成(即植物学名采用拉丁文命名)

2. 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缩写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脱离母体后在适宜环境中可成长为独立植物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广义】不经雌、雄性细胞的结合而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狭义】指在植物体上产生一些无性生殖细胞——孢子,然后由孢子直接发育为新个体。

(又叫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植物在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形成特殊的生殖细胞——配子。由两个配子相互融合形成的合子萌发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活史:

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和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就叫世代交替。

孢子体世代:从合子开始,经孢子体到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前(即到孢子母细胞),这一时期是孢子体世代。

配子体世代:从孢子开始,经配子体到配子结合前,这一时期是配子体世代。

同形世代交替: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构造基本相同的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与孢子体形态构造不相同的世代交替。

同配:由形状、大小、运动方式完全一样的两个配子结合的有性生殖方式。

异配:由形状相同,大小、运动方式不同的两个配子结合(雌、雄配子)的有性生殖方式。

卵配:由形状、大小、运动方式都不一样的两个配子结合(精、卵细胞)的有性生殖方式。

藻殖段:由于丝状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或形成异形胞或在两个营养细胞之间形成双凹的隔离盘,以及机械作用等将丝状体分裂成若干小段,每小段均能各自长大成新个体,其中一段称藻殖段。

异形胞:指在一种组织内含有的少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状、大小或还有内容物上都与所在组织有明显差异。

接合生殖: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两个无鞭毛、能变形的配子通过接合管相结合。

颈卵器:外型如瓶状,上部细狭,下部膨大。具颈部、腹部、颈沟、腹沟

精子器:多成棒状或球型,外壁为单层细胞构成。精子具两条鞭毛,能游动。

精卵结合于颈卵器,合子萌发形成胚,再发育成孢子体。

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由孢蒴、蒴柄、基足组成

孢蒴:孢子体上端的孢子囊。

蒴柄:位于孢蒴下的柄。

基足:位于蒴柄最下部,深入配子体的组织中吸收养料。

孢蒴中由孢子母细胞发生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在原丝体上长出配子体。

原丝体: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的丝状体。

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分为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两性花与单性花

花被片:双被花、单被花、无被花、重瓣花

花冠:离瓣、合瓣;辐射对称(整齐花)、两侧对称(不整齐花) 、不对称

花冠类型:十字形花冠、漏斗形花冠、钟状花冠、轮状花冠、唇形花冠、筒状花冠、舌状花冠、蝶形花冠、蔷薇形花冠、假蝶形花冠

胎座类型:

侧膜胎座:多心皮一室或假数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

边缘胎座:一心皮一室,胚珠着生于腹缝线上

中轴胎座:多心皮构成多室,胚珠着生于中轴上

特立中央胎座:多心皮一室,中央具一短轴,胚珠着生其上

1 无限花序:花序轴基部的花先开,然后向顶依次开放,或边缘的花先开,然后向心依次开放。

总状花序:不分枝花序轴上自下而上生有具近等长花柄的两性花。

穗状花序:不分枝花序轴上着生有许多无柄两性花。

肉穗花序:肉质、膨大的花序轴上着生多数无柄单性花。

柔荑花序:花序轴柔软下垂,其上着生多数无柄的单性花。

伞形花序:花序轴顶端着生多数花柄近等长的花,伞状。

伞房花序:较短的花序轴,基部花柄较长,越近顶端越短,各花基本上

分布于同一平面。

头状花序:花序轴缩短呈球形或盘形。上面密生多数无柄或近无柄花。

隐头花序:花序轴肉质肥大,内凹成囊状,内壁着生多数无柄单性花,

雌下雄上。

圆锥花序、复伞房花序、复伞形花序,复穗状花序。

(一)单果:一朵花中的单雌蕊或复雌蕊参与形成的果实

1肉质果:果实成熟时果皮肉质

浆果:外果皮薄,中、内果皮肉质多汁(西红柿、葡萄)

核果: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坚硬(桃、李、杏)

柑果: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疏松,,内果皮膜质囊状(柑、桔)

梨果:为假果,外、中果皮肉质,内果皮纸质或革质(苹果、梨)

瓠果:为假果,外果皮坚硬,中、内果皮肉质,胎座发达(瓜类)

2、干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

(1)裂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开裂

荚果:一心皮一室,成熟时沿背缝线和腹缝线同时开裂。

蓇葖果:一心皮一室,成熟时沿背或腹缝线开裂。(玉兰)

角果:两心皮假二室,具假隔膜,成熟时沿二腹缝线开裂。

蒴果:多心皮一室或多室,有多种开裂方式。(棉花)

(2)闭果:果实成熟时果皮干燥但不开裂。

瘦果:果皮、种皮分离,含一枚种子。(向日葵、荞麦)

颖果:果皮、种皮愈合不能分开,含一枚种子。

翅果:果皮延伸成翅。(榆,臭椿)

坚果:果皮比瘦果的坚硬,含一枚种子。(栗、榛子)

分果:由两心皮以上的复雌蕊发育而来,各室含一枚种子,果实成熟后各心皮分离,形成分离的小果。(锦葵、蜀葵)

双悬果:心皮两个,成熟时沿中轴彼此分开,双悬空中。

(胡萝卜)

(二) 聚合果: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单雌蕊与花托共同发育的果实

(三) 聚花果:由叫复果,由整个花序发育成的果实

居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在一个无限大且随机交配的居群中,如果没有突变、迁移和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则居群中各基因或基因型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生物变异是没有方向性的,但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

选择的本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居群中基因或基因型频率,当基因或基因频率的平衡被打破时,进化也就开始了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在居群内由于个体数较少,而不能完全随机交配所造成的后代在基因库上的变化,即后代在基因频率上的变动。

*竞争(competition):指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体,利用共同的有限资源,从而发生对环境资源争夺的现象。

*共生(symbiosis):指有益的或对共生生物没有负作用的相互作用。

–互惠共生(mutualism)是指所有有利于共生双方的相互作用

–附生(epiphytism)也称偏利共生(commensalism)。是指两个种之间的关系只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害的共生

寄生(parasitism)是指某一物种的个体依靠另一物种个体的营养而生活的现象。

化感作用(allelopathy):即生活的或腐败的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产生促进或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效应。

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于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季相(aspect):群落外貌随一年中季节更替而出现的周期性外貌

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生境条件。

生产者(producer)是指系统中的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学自养植物。消费者(consumer)为系统中的异养型生物,包括各类动物和某些腐生或寄生菌类。

分解者(decomposer)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另有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千足虫和一些软体动物等。

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能量和物质积累的过程。绿色植物的生产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故也称为初级生产者。

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或前一营养级的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动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营养链(trophic chain)也叫食物链(food chain),是生态系统中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利用而组成的链状关系。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间不能预料到什么值的变量。 2.总体:又称母全体、全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4.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5.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为频数。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 7.概率: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8.观测值: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 9.参数:又称为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统计量:样本的那些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的线条绘制,并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整理、归类、排列、填写在内的一种表格形式。一般由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组成。 2.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称为数值轴。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组成。 3.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计表,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小的时候用。 4.分组次数分布表: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在若干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划归到相应区域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适合数据个数和分布范围比较大的时候用。 5.分组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1)求全距 (2)定组距和组数 (3)列出分组组距 (4)登记次数 (5)计算次数 6.分组次数分布的意义: (1)优点:A.可将杂乱无章数据排列成序,以发现各数据的出现次数及分布状况。B.可显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和差异情况等。 (2)缺点:原始数据不见了,从而依据这样的统计表算出的平均值会与用原始数据算出的值有出入,出现误差,即归组效应。 7.相对次数分布表:用频数比率或百分数来表示次数 8.累加次数分布表: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等于总次数。 9.双列次数分布表: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植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植物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 试述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 怎样才能学好植物生物学? 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名词解释 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染色质和染色体质膜和膜系统胞间连丝传递细胞细胞周期微管束通道细胞纹孔后含物 二、简答题 1.简述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2.简述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过程。 3.简述植物的复合组织。 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思考题 1.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高级?2.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一、名词解释 上胚轴和下胚轴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外始式和内始式叶迹和叶隙根瘤与菌根分蘖和蘖位年轮树皮凯氏带芽鳞痕离层泡状细胞叶镶嵌共质体叶枕射线 二、简答题 1.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 2.什么是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是什么? 3.根尖可以分为哪些区域?其特点是什么?生理功能是什么?其相互联系是什么? 4.侧根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生的位置? 5.根的初生结构横切面可分为几部分?属于哪些结构? 6.一棵"空心"树,为什么仍能活着和生长? 7.什么是茎尖、茎端、根尖、根端?各有何区别? 8.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是怎样的? 9.简述水分从土壤经植物体最后通过叶散发到大气中所走的路程。 10.旱生植物的叶在其构造上是如何适应旱生条件的。 11.简述叶和芽的起源过程。 12.怎样区别单叶和复叶? 13.一般植物叶下表面气孔多于上表面,这有何优点?沉水植物的叶为什么往往不存在气孔? 14.什么是中柱?中柱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物学名词解释 1. 植物学 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的科学,是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 2. 植物科学: 研究植物的科学,即现在的植物学。是一个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本资料调查三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性二级学科。 3. 原生质体 细胞壁以内有生命的部分,是细胞各类新陈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4. 细胞壁 包围在原生质体外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特征之一。 5. 质体 植物所独有的一种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成熟质体有合成和积累同化产物的功能。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6. 质外体 共质体以外的部分,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

和死细胞的细胞腔。 7. 共质体 通过胞间连丝结合在一起的原生质体。 8. 分生组织 具有分生能力的植物细胞群。 9. 薄壁组织 细胞壁通常较薄,只有初生壁而无次生壁的细胞,细胞质少,液泡较大。 10. 输导组织 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水分和有机物的组织。疏导水分的结构为管胞和导管,输导有机物的为筛管和伴胞。 11. 初生结构 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形成的结构。 12. 次生结构 由维管形成层活动产生的区别于顶端分生组织形成的初生结构的结构。 13. 外起源 在顶端分生组织表面发生的起源方式。14. 内起源 发生在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的起源方式。

15. 个体发育 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的过程。 16. 系统发育 某种或某个类群或植物界的形成发展进化及衰退的全过程。 17. 生活周期 指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下一代后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 a) 核相交替 生活史中单倍体核相和二倍体核相交替出现的现象。 b) 世代交替 生活史中二倍体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进行交替。 i. 孢子体 能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生殖的二倍体个体。ii. 配子体 能产生配子,进行有性生殖的单倍体个体。 18. 繁殖 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采取计量尺度,分类、顺序、数值型数据;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观测、实验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4什么是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举例说明 有限总体指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如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一批待检查的灯泡。无限总体指总体包括的元素是无限不可数的,如科学实验中每个试验数据可看做是一个总体的一个元素,而试验可无限进行下去,因此由试验数据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5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 6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统计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总体:指在同一组条件下所有成员的某种状态变量的集合;或者说是某一变数的全部可能值的集合;或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个集团.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来用作分析、研究的个体称样本。 随机样本:总体中的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为样本单位,由这种方法抽得的样本叫随机样本.(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出一个部分;等概率抽取的样本。)随机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体在每一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取为样本。 复置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在每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取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样本中变量的个数.) 观察值:每一个体的某一性状测定值叫做观察值。 变数:若干有变异的观察值叫随机变数,简称变数。 连续性变数:指在任意两个变量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只有微量差异的第三个变量存在,这样一类变数称为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只能取整数的一类变数。 参数:由总体获得的代表总体的特征数.(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如μσ .)统计数:由样本获得的代表样本的特征数。(描述样本的特征数。) 数量资料(数量性状资料):以测量或称重的方式获取的试验资料称为数量资料。 计量资料、质量性状资料 次数资料:凡是试验结果以次数表示的资料称为次数资料。 算术平均数、众数 几何平均数:变量对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对数, (lg) lg Y G n = ∑ 调和平均数: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倒数, 1 () n H Y = ∑ 中位数:将变量顺序排列,处在中间的变量称中位数,计作M d。极差:一组资料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极差. 方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对于总体 ()2 2i Y N μ σ - = ∑ ,对于样本 2 2 () 1 Y y s n - = - ∑ 。 (描述变量平均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定义为 2 1 2 () 1 n j j Y y s n = - = - ∑ 。) EMS:期望均方,是对均方MS的期望值。 标准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总体标准差: () N Y ∑- = 2 μ σ ,样本标准 差: () 1 2 - - = ∑ n y Y s .(变数的平均变异量.) 标准误:统计数变异度的度量,12 y y y s s - == 。(统计数的标准差。)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2分,2分/个) 1、细胞器; 2、木质部脊; 3、束中形成层; 4、完全叶; 5、花程式; 6、 聚合果 二、判断与改错(17分,对的填“+”,错的填“-”并将错的改正) 1、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合成及贮藏相关的细胞器。( ) 2、根毛分布在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 ) 3、根的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为外始式,而在茎中则为内始式。( ) 4、水生植物叶小而厚,多茸毛,叶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也发达。( ) 5、胡萝卜是变态根,主要食用其次生韧皮部。( ) 6、观察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都是从节处取横切面。( ) 7、由3心皮组成的复雌蕊有6条腹缝线。( ) 8、二体雄蕊就是一朵花中只有两个离生的雄蕊。( ) 9、双受精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10、桃和梨均为假果。()

三、填空(21分,分/空)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两大部分。后者又可分为、和三 部分。 2、保护组织因其来源及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和。 3、苎麻等纤维作物所利用的是组织。 4、植物种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但有些种子却只有和两部 分,前者称种子,后者称种子。 5、禾本科植物的内皮层在发育后期其细胞常面增厚,横切面上,增厚的部分呈形。 6、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均包括、和三部分,玉米等单子叶植 物茎的初生结构包括、和三部分。 7、双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束多为,在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间存在形成层,故 又称维管束。 8、叶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和等两个方面。 9、一朵完整的花可分为、、、、和六部分。其中最主 要的部分是和。 10、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花粉囊壁一般由、、和组成。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

统计学名词解释超级大全第一章导论 统计学: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教育统计学: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数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描述统计: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如制表、绘图),并计算其各种代表量数(如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量数等),其基本思想是平均,如在集中量数中将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在差异量数中将离均差进行平均,在相关量数中将积差进行平均等等。 推断统计:又称抽样统计。它是根据对部分个体进行观测所得到的信息,通过概括性的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去推测相应团体。换言之,就是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情况。 实验设计:研究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获得观测资料,如何更正确、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实验目的,以揭示试验中各种变量关系的实验计划。 统计常态法则: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样本,差不多可以保持总体的特征。这种样本特性保持着总体特性的现象叫做统计常态法则。 小数永存法则:第一个样本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在其他样本中也会存在,这就是小数永存法则。此处“小数”是指小数量的意思。 大量惰性原则:某一事物的某一性质或状态,在反复观察或试验中是保持不变的。

有效数字:指能影响测量准确性的数字。 变量:又称随机变量。具有变异性的数据。三个特性,离散型,变异性,规律性。 数据:某个数值一旦被取定了,则称这个数值为随机变量的一个观察值。即数据。 总体: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一基本单位或单元。 样本:总体抽出的部分个体。 参数:表示总体特征的量数。 统计量:直接从样本计算出的量数,代表样本的特征。 名称变量: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类别上不同。 顺序变量: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顺序排列起来的变量。既无相等的单位又无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等距变量:只具有相等的单位,而没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比率变量: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 连续变量:指取值可以是某区间内任一数值的随机变量,它是指测量单位之间可以划分成无限多个细小单位,其数字形式多取小数。 离散变量:指测量单位之间不能再细分的数字资料,其数字形式常取整数。 计数数据:计算人或物的个数所获得的数据。 度量数据: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测量时所获得的数据。 指标: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又称统计指标,它是把各个个体的特征加总起来的综合结果。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就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与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与固定相 (可以就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她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就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就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与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就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与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第二章 1,构形(configuration):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就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 group),就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就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与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与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4,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与β-折叠。二级结构就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与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5,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就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就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与盐键维持的。 6,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就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7,α-螺旋(α-heliv):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就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就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4+n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8, β-折叠(β-sheet): 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就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就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就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9,β-转角(β-turn):也就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的转角又常称为环(loop)。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I的特点就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酰氨氮之间形成氢键;转角Ⅱ的第三个残基往往就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二个残侉大都就是脯氨酸。 10,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为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就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瞧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

植物生物学填空和名词解释

第二章:植物组织部分习题(1) 一、填空 1、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在显微镜水平上,植物的细胞壁可分(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构成细 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高等植物细胞壁的构架物质是(纤维素), 3、(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植物的分泌功能与(高尔基体)有关,能够降解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胞核)是生物遗传物质DNA存在与复制的场所。 4、质体分为(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 二、名词解释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向和少量RNA所组成的线形复合物,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的存在形式。 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时高度螺旋代变短变粗 纺锤体:细胞分裂中期,由核周围的微管侵入细胞中心区形成。 纺锤丝:纺锤体由纺锤丝组成,纺锤丝是由微管组成的直径约20nm,长数微米的中空圆筒状结构,分为染色体牵丝和连续丝。 周期细胞:分裂完成后,一般只有一部分细胞再进入G1期,开始第2个细胞周期,这些细胞即为周期细胞。 终端分化细胞:指那些不可逆的脱离细胞周期,永久丧失分裂能力的细胞。 G0期细胞:指暂时脱离细胞周期的细胞,一般不进行分裂,但是在适当的刺激下可以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分裂。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特化的过程。 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分裂能力而重新具有分生组织细胞的特性的过程。 原生质:指组织细胞的生命物质的总称,是细胞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有粘性弹性的复杂胶体。 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组成细胞的一个形态结构单位。原生质体表示植物细胞壁内的原生质,即指细胞通过质壁分离,能够和细胞壁分开的那部分细胞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指细胞膜以内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由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细胞骨架构成。 细胞液:是无生命的,除水分外还有各种代谢产物。 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不包括液泡>。 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 <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细胞器:细胞器是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单位。 初生纹孔场: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成壁物质并不是均匀的填加到胞间层的内侧,因而形成的初生壁往往厚度不均匀,有些区域会有凹陷,这些凹陷的较薄区域为初生纹孔场。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 ):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 a -碳上。 2, 必需氨基酸(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 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 esse ntial ami 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 ):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 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 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 )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 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 ):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 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l)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 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 (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 降解(Edman degradation ):从多肽链游离的N 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 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统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名词解释 一、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使用文字来表述的。 二、顺序数据(ran k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三、数值型数据(metric data )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四、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机的抽取一个单位作为初始单位,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确定其他样本单位,这种抽样方法被称为系统抽样。 五、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取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六、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 七、四分位数(quartile)也称四分位点,他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为4部分,其中每部分包括25%的数据。 八、离散系数也成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 s v x = 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九、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是用来描述在一指定时间范围内或在指定的面积或体积之内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的分布。 十、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设从均值μ、2σ(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 的样本,当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X 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2σ/n 的正态分布。 十一、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在区间估计中,有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其中区间的最小值称为置信上限。 十二、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t level)是一个统计专有名词,在假设检验中,它的含义是当原假设正确时却被拒绝的概率或风险,其实这就是前面所说假设检验中犯弃真错误的概率,它是由人们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的,通常取0.05α=或0.01α=,这表明,当做出接受原假设的决定时,其正确的概率为95%或99%。 十三、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 A )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十四、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 十五、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用一个线性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因变量y 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 和误差项ε的方程称为回归模型。 十六、点估计 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 的一个特定值0x ,求出y 的一个估计值就是点估计。点估计可分为两种:一是平均值的点估计;二是个别值的点估计。 十七、时间序列(time series )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序列。 十八、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 )是通过对过去的观察值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t+1期的预测值等于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t 期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十九、指数,或称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指数是测定多项内容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这个概念中包含两个重点:第一个要点是指数的实质是测定多项内容;指数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其表现形式为动态相对数,既然是动态相对

植物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概要

一、名词解释: 胞间连丝: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连接两细胞内质网的连丝微管。 后含物:植物细胞内除细胞质和细胞器以外,还有一些储存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植物次生物质。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营养繁殖: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上分离,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凯氏带:某些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最初发育阶段,纵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的一条细的木栓质或类木质素的沉积带。 内起源:植物的侧根原基通常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发生于根的深层部位,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 外始式发育:初生木质部的分化、成熟过程是由外向内进行的,这种发育方式称为外始式。 周皮:某些植物发生增粗生长时形成的次生保护结构。 假二叉分枝:指具有对生叶的植物,在顶芽停止生长或分化成花芽后,由顶芽下两个对生的腋芽同时生长,形成叉状侧枝,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假二叉分枝。 异形叶性:同一植株上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叶形的现象,称为异形叶性 叶镶嵌:由于叶在茎节上着生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叶柄长短不一,且叶柄可以扭曲生长,致使叶片之间互相遮阴最小,有利于接受光照。叶的这种排列特性称为叶镶嵌。 同源器官:指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同功器官: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与基本结构均不同。 双受精:将两个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相融合的现象,称为双受精。 单体雄蕊:植物的一朵花内有雄蕊多枚,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彼此连结成筒状,包围在雌蕊外面。这样的雄蕊称为单体雄蕊。 四强雄蕊:具有四枚长雄蕊和两枚短雄蕊,如大多数十字花科植物。 异花传粉:经过风力,水力,昆虫或人的活动把一朵花的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另一朵花的花柱上过程叫异花传粉。 世代交替:指的生活周期中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相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自花传粉:花粉传到本朵花的柱头上。 髓射线:位于维管束之间,外至皮层、内达髓部,由薄壁组织构成,具有横向运输及储藏的作用。 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成的果实称为真果。 假果:子房以外的部分或全部参与果实的形成,这类果实称为假果。 春化作用: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长日植物:是要求经历一段白昼长于一定长度,黑夜短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开花的植物。 短日植物:是要求经历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黑夜长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开花的植物。 光补偿点:当光强减弱是,光合速率随之降低,当光照减弱到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时,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碳补偿点: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叫做二氧化碳补偿点。 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加快,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增加转慢,当达到某一定的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碳饱和点: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光合速率可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二氧化碳的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对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激素生理活性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包括促进剂、生长抑制剂和生长延缓剂。 向性运动:是指植物受环境因子单方向刺激而产生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是指没有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运动,其反应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体表,以水蒸气的形式,向外散失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