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巨人的花园公开课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公开课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公开课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案

托克逊县第一小学马雯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是通过巨人建、拆围墙的故事,启示学生克服自私的缺点,提倡知过即改的精神,体会及人共享的幸福和欢乐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欢乐的道理。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让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炼文章中心. 作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接触了不少童话,童话本身以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这些爱幻想的孩子。教师在设计中必须凭借教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畅想。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读童话,而且也为成为一个小童话家而汲取养料。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我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心灵的震憾和启迪。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鲜果飘香”“洋溢”“允许”“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 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

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 童话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今天我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 (师板书课题) 有人说这则童话堪称“完美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去感受童话的无穷魅力吧! 师: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师: 解开疑问的最好方法就是品读全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好吗?

二、初读感知

(一) 出示自读要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读完以后,想想巨人的花园留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 学生自由读书

(三) 检查自学(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

1.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 出示词语: 洋溢、允许、隆冬、孤独、荒凉、增添、训斥、

凝视、火辣辣、任性、冷酷、凋谢、拆除

自己试一试,指名学生读,齐读。

(4)学“溢”

A、“溢”是个生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课件出示:1、充满而流出来;2、过分;3、超出),在这里选第一种“充满而流出来”你能根据这个意思来解释一下“洋溢笑声”的意思吗?

B、“溢”原来的意思是水从器皿里流出来,看,左上的这部分就是由水变过来的,像不像。

看老师写这个“溢”字,“溢”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部分,横上的点和撇要对称,横下的撇和点也要对称,面是“皿”字底,要写得扁一点。

D、学生练习。

F、齐读“洋溢笑声”这个词语。

3、出示一组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北风呼啸、狂风大作、冰雪覆盖)

师小结: 两组词语写出了巨人的花园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色,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景色? ) 读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研读三次训斥,读懂巨人的自私

(一)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直线标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学生勾画,教师巡视。

(二) 学生汇报

(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 都滚出去。”

(2)、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

(3)、“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课件出示三句话)

1、研读第一句。

(1)、指名读巨人斥责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同学们想象一下,巨人斥责孩子们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表演读) 巨人生气了,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孩子吓坏了,四处逃散。巨人却在花园周围——(生答: 砌起围墙) 竖起一块——(生答:“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2)、那么在巨人训斥孩子们之前和之后,花园里的景色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找到有关句子,请你把这种不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有感情读。(课件出示句子)

(3)、师: 当孩子们再一次来到巨人的花园前,看到这高高的围墙和挡在他们前面的“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4) 师: 我们再来看看砌起了围墙后的花园。孩子们再也不来巨人的花园了,园子里是怎么样的一片景象呢?(指名读句子)。

巨人不明白为什么今年的春天这么冷? 聪明的同学你明白吗?

(5) 师: 陪伴着巨人的除了荒凉和寒冷,还有什么? (孤独) 是呀,巨人在寒冷的花园里饱受孤独和寂寞。

当高墙外面鲜花怒放的时候,孩子们欢乐地在花丛中玩耍的时

候,高墙内---――

当高墙外面绿树成阴的时候,孩子们在树阴下荡秋千的时候,高墙内---――

当高墙外面白雪皑皑,孩子们欢乐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的时候,高墙内---――

(6) 师: 没有了明媚的阳光,没有了盛开的鲜花,没有了飘香的果实,没有了欢乐的笑声,只有呼啸的狂风,飞舞的雪花,同学们,你们觉得巨人生活在这样的花园里,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2、研读第 2 次斥责

(1)、师: 所以当阳光再一次照进巨人的窗子,春天又悄悄来到他的花园的时候,巨人的心情激动极了。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2)、可是,他等啊,盼啊,好不容易盼来了春天,却又看到令他厌恶的孩子们,于是他又大发雷霆,赶走了孩子们。这洋溢着春意的花园却在孩子们纷纷逃窜后,再次被冰雪覆盖。

出示句子,有感情朗读。是什么赶走了春天? (可怕的训斥)

(3)、出示第2次训斥的句子。

指名读读句子。巨人心里在想什么? 他是怎么训斥孩子们的? 表演读(4)、巨人不明白,自己好不容易昐来的春天却在瞬间消失了,可是巨人明白其中的原因吗?

他没有。当他看到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又发怒了。

3、研读巨人叱责孩子的第三句话。(课件出示)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巨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再读一读这句话。

4、对比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一次比一次生气) 。

(课件出示三句话)朗读表现。

5、读到这儿,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话想对巨人说的吗? 用“巨人呀巨人,你……”说话

过渡: 师: 同学们都在为巨人着急,替他担心,你们真是一群善良的孩子,故事中也有一位善良的小男孩面对愤怒至极的巨人勇敢地留了下来,并用他的不寻常的举动使巨人发生了改变。

四、研读巨人的改变,读懂分享

师: 请同学们思考,小男孩的举动使巨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直线标出小男孩的举动,用曲线标出巨人的变化。 (生速读第八至十自然段) (生边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生读完后汇报)

(一)小男孩第一次不寻常的举动师: 他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巨人,

仿佛在说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 巨人听懂了吗? 从哪个词知道的——(生答: 火辣辣的)

师: 巨人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二)小男孩第二次不寻常的举动

师: 这时,巨人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心情如何? 请同学们找到后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

是呀,巨人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____地说: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还可以怎么地说? 指名读。

(三)小男孩第三次不寻常的举动师: 小男孩的亲吻像一股暖流,

一直流到了巨人的心窝里,这下他更明白了,立刻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你们说,他明白了什么?

(四)巨人拆除了隔在自己和大家之间的那堵高高的围墙,擦掉了告

示牌上: 禁止入内四个冷冰冰的大字,看着空空荡荡的告示牌,突然觉得应该写上点什么。写什么呢,你能帮他想想,重新写

一块告示牌,表达他此刻的心情吗?

五、小结

师: 1、巨人在小男孩的善良和温和的感染下,他用善良、宽容使他的花园从此又春意盎然,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又成了他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快乐吧!读最后一段。

2、是啊,及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希望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及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漂亮寒冷

荒凉孤独

教学反思: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及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及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设计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但他没有说出来,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也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进行了拓展性阅读的训练,安排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存在的遗憾也有很多。首先,因课堂容量较大,几个环节浮于面上,如果让学生多读多说,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