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课件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课件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含答案)-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收集数据主要途径有,,和等等,间接途径包括 和等。 2、整理数据的主要方法是,。 3、,可以将原来数量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化,有序化。 二、选择题 4、某校篮球队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68、167、160、164、168、168、167、168、167、163 这组数据是()方法获得的。 (A)直接观察(B)查阅文献资料(C)互联网查询(D)测量 5、某中学为了调查不同面额纸币上细菌数量与使用频率的关系,分别从银行、商店、农 贸市场及医院收费处随机采集了6种面额的纸币各30张,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这些纸币,对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测得数据如下表: 这组数据是()方法获得的 (A)直接观察(B)调查(C)互联网查询(D)实验 6、小丽得到她所在居住楼里的小朋友的年龄数据如下: 3、16、1 4、1 5、17、8、4、 6、9、1 7、2、1、5、1 小丽是用()方法获得这组数据的 (A)直接观察(B)实验(C)调查(D)测量 7、小刚得到NBA2002—2003赛季洛杉矶快船队队员的身高:

1.91m 、 2.08m 、1.98m 、2.08m 、2.15m 、2.01m 、2.03m 1.88m 、 2.13m 、2.03m 、2.11m 、2.08m 、1.98m 、 1.98m 、2.08m 他获得此组数据的方法是() (A)调查(B)互联网查询(C)实验(D)测量 8、小明为了解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1996年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情况, 得到下表: 他获得这些数据的方法是() (A)查阅文献资料(B)测量(C)直接观察(D)实验 三、解答题: 9、在A、B、C、D四块实验田进行水稻新品种种植实验,各块实验田的面积和所种水稻的 单位产量统计数据如下表: (1)统计员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表中的数据? (2)你从这些数据中获得了水稻新品种的哪些信息和结论?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附答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 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期中数学成绩的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数学成 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个体是 ,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3、在进行数据描述时,要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应采用 图;要显示部分在总体 中所占的百分比,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应采用 图;要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应采用 图. 4、进行数据的调查收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但它们的顺序弄乱了,正确的顺序是 (用字母按顺序写出即可) A 、明确调查问题; B 、记录结果; C 、得出结论; D 、确定调查对象; E 、展开调查; F 、选择调查方法。 5、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一个扇形的圆心角是216°,则这年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 分数是 . 6、某校八年级(1)班为了了解同学们一天零花钱的消费情况,对本班同学开展了调查,将 同学一周的零花钱以2元为组距,绘制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 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数之比为2∶3∶4∶2∶1. (1)若该班有48人,则零花钱用最多的是第 组,有 人; (2)零花钱在8元以上的共有 人; (3)若每组的平均消费按最大值计算,则该班同学的日平均消费额 是 元(精确到0.1元) 7、根据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劳动者构成比例绘制成扇形统计图如图 5所示,则第一、二、三产业劳动者的构成比例 是______∶______∶______. 8、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 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9、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 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 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 10、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 查内容是(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数(元) 人数 1210864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题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 3 分共计30 分) 1. 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市场上老酸奶的质量情况 B .调查某品牌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 C调查乘坐飞机的旅客是否携带了危禁物品D.调查我市市民对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知晓率 2. 某同学为了解梅州市火车站今年“五一”期间每天乘车人数,随机抽查了其中五天的乘车人数,所抽查的这五天中每天乘车人数是这个问题的【】 A.总体B.个体C.样本D.以上都不对 3. 小敏统计了全班50 名同学最喜欢的学科(每个同学只选一门学科).统计结果显示:最喜欢数学和科学的频数分别是13 和10.最喜欢语文和英语的人数的频率分别是0.3 和0.2 , 其余的同学最喜欢社会,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最喜欢语文的人数最多 B.最喜欢社会的人数最少 C最喜欢数学的人数和最喜欢语文的人数之和超过总人数的一半 D.最喜欢科学的人数比最喜欢英语的人数要少 4. 一组数据共50 个,分为 6 组,第1—4 组的频数分别是5,7,8,10,第 5 组的频率是 0.20 ,则第 6 组的频数是() A. 10 B. 11 C. 12 D. 15 5. 在一次班干部选举中,某同学的得票数没有超过半数,说明他所得票数的频率() A .大于11B.等于1C.小于1D . 小于或等于1 2222 6.已知20 个数据如下: 252129 30 24 2529 282723 272622 24 28 2625 232527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4.5 ~26.5这一组的频率是() A .0.40B.0.30C.0.55D . 0.25 7. 已知样本容量为30,在样本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依次为2:4:3:1,则第二小组的频数为() A. 4 B. 12 C. 9 D. 8 8. 在样本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共有11 个小长方形,若中间一个小长方形的频率等于其他 1 10 个小长方形的频率的和的1,且样本容量是160,则中间一组的频数是() 4 A. 32 B. 0.2 C. 40 D. 0.25 9. 某校测量了初三(1)班学生的身高(精确到1cm),按10cm 为一段进行分组,得到如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优缺点; 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 4.能把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整理,并能绘制相关的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相关特性;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与抽样调查 (1)普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普查. 要点诠释: 普查又叫“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查范围内的所有个体一个不漏地进行准确统计. (2)抽样调查 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做的调查叫做抽样调查. 要点诠释: ①抽样调查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抽样调查的注意点:1.随机取样;2.取样具有代表性;3.若样本由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应按比例从各部分抽样. (3)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通过调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花费多,工作量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普查. 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的每个个体来收集数据,调查范围小,花费较少,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要点诠释: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2.调查的相关概念 总体:我们把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个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要点诠释: ①“调查对象的全体”一般是指调查对象的某种数量指标的全体,如对于一个班级,如果考察的是这个班学生的身高,那么总体是指这个班学生身高的全体,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学生的全体是总体. ②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一个总体中可以有许多样本,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总体. ③样本容量是一个数字,没有单位.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通过样本对总体的估计越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

第十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技能目标 1.复习本章的内容、知识及其联系; 2.能根据具体问题,收集相关数据,会制作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过程性目标 1.让学生在各种问题的解法探究和解题后的反思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2.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复习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知识结构 1.知识结构 二.合作探究 例1 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运动量,收集数据合理的是().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D.随机调查在学校食堂就餐50名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例3 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A.400 B.被抽取的50名学生C.400名学生D.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例3 下面是两名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调查表(单位:厘米) (1)将两位同学的身高状况用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同一张统计图中展示出来. (2)谁的身高增长快?

(3)小华、小娟分别在哪个年龄段身体长得最快? 解: (2)用现在的高度减去出生时的高度,谁的差大,谁就长得快;(3)小华在100天到1岁之间长得最快,小娟在2岁到3岁之间长得最快. 例 4 王伟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统计:你最喜欢哪一项球类活动?统计数据如下:乒乓球16人,羽毛球13人,蓝球10人,足球9人,其他2人.请你根据以上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 解: 例5 某年级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本次夏令营分为甲、乙、丙三组进行,下面统计图反映了学生参加夏令营报名情况,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报名人数统计图报名人数扇形统计图

生物统计学(版)杜荣骞课后习题问题详解统计大数据地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n y y n i i ∑ = =1 ,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 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 69 64 65 64 66 68 65 62 64 69 61 61 68 66 57 66 69 66 65 70 64 58 67 66 66 67 66 66 62 66 66 64 62 62 65 64 65 66 72 60 66 65 61 61 66 67 62 65 65 61 64 62 64 65 62 65 68 68 65 67 68 62 63 70 65 64 65 62 66 62 63 68 65 68 57 67 66 68 63 64 66 68 64 63 60 64 69 65 66 67 67 67 65 67 67 66 68 64 67 59 66 65 63 56 66 63 63 66 67 63 70 67 70 62 64 72 69 67 67 66 68 64 65 71 61 63 61 64 64 67 69 70 66 64 65 64 63 70 64 62 69 70 68 65 63 65 66 64 68 69 65 63 67 63 70 65 68 67 69 66 65 67 66 74 64 69 65 64 65 65 68 67 65 65 66 67 72 65 67 62 67 71 69 65 65 75 62 69 68 68 65 63 66 66 65 62 61 68 65 64 67 66 64 60 61 68 67 63 59 65 60 64 63 69 62 71 69 60 63 59 67 61 68 69 66 64 69 65 68 67 64 64 66 69 73 68 60 60 63 38 62 67 65 65 69 65 67 65 72 66 67 64 61 64 66 63 63 66 66 66 63 65 63 67 68 66 62 63 61 66 61 63 68 65 66 69 64 66 70 69 70 63 64 65 64 67 67 65 66 62 61 65 65 60 63 65 62 66 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所用的SAS 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proc format; value hfmt 56-57='56-57' 58-59='58-59' 60-61='60-6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知识讲解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讲解 撰稿:杜少波责编:张晓新 【学习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并从调查问卷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2.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相关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4.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用抽签法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5.知道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据的收集 1.调查问卷 调查、收集数据,应先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常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问题. 一般地,设计问题应简单明确,提出的问题不能带有个人观点,供选择的答案应尽可能全面. 调查问卷一般采用划记法整理结果,划记一般用“正”字表示,且“正”字的每一笔画代表一个数据. 要点诠释: 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1)有明确的主题.根据主题,从实际出发拟题,问题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 (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 (3)通俗易懂.问卷应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问卷中语气要亲切,符合应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对敏感性问题采取一定的技巧调查,使问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避免主观性和暗示性,以免答案失真. (4)控制问卷的长度.回答问卷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问卷中既不浪费一个问句,也不遗漏一个问句. (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2.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 对全体考察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要点诠释: ①全面调查又叫“普查”,它是指在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一一做出的调查. ②一般来说,全面调查能够得到全体被调查对象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有时总体中的个体的数目非常大,全面调查的工作量太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全面调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例如:测试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或炮弹的杀伤半径等),不能进行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 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测试题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测试题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要了解某市九年级学生的视力状况,从中抽查了500名学生的视力状况,那么样本是指() A.某市所有的九年级学生 B.被抽查的500名九年级学生 C.某市所有的九年级学生的视力状况 D.被抽查的500名学生的视力状况 2.要了解某地农户用电情况,抽查了部分农户在某地一个月中用电情况:用电15 度的有3户,用电20度的有5户,用电30度的有7户,那么平均每户用电() A.23.7 3.已知某班有4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分成4组,在160~165cm区间的有8名学生,那么这个小组的人数占全体的() A.10% B.15% C.20% D.25% 4.为了了解某校学生每日运动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 A.调查该校七年级学生每日运动量 B.调查该校女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男生每日的运动量 D.从七、八,九年级各抽调100人调查他们每日的运动量

第5题图 15050 第7题图 5.如图是某公司四个部门的营业情况,则销售情况最好的是( ) 丙 D.丁 6.值 增长率的变 化情况如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1995~1999年国内生产值增长率逐年减少 B.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回升 C.这7年中,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 D.这7年中,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增有减 7.如图是体育委员会对体育活动支持情况的统计, 在其他类中对应的百分数为( ) A.5% B.1% C.30% D.10% 8.下列调查中:①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对某区七年级⑴班的学生进行调查;②爱心中学美术爱好小组拟组织一次郊外写生活动,为了确定写生地点,对美术爱好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调查;③为了了解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程度,数学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小区的100位居民,其中属于抽样调查的有(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54~158页授课教师:临川四中万梅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是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数据处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是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相关的内容.本节教材通过一个实际例子介绍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2、教学重点(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2)会用表格整理数据.3、教学难点(1)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用表格整理数据4、教学关键得出全面调查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2) 能根据具体情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3) 会用表格整理数据.2、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说理”的方法.(2)通过对全班吃洋快餐情况的调查和吃洋快餐危害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全面调查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动画,六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0.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二、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135-P137,回答下列题目: 1.扇形统计图: 用一个圆代表,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 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 2.除了用表格和扇形图来整理数据以外,还可以用 3. 叫全面调查 4.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A.对杭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B.对杭州市冷饮市场上冰淇淋质量情况的调查 C.对杭州市市民实施低碳生活情况的调查 D. 对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首架民航客机各零部件的检查 5.春节文艺晚会是大家都喜欢的节目,下面是小刚班级喜爱某种节目的人数分布表, 但因不小心,他打翻墨水,有些地方被墨水遮掉了.请你帮他解决以下问题. (1)被墨水遮掉的3处应是① 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 (2)从上表中可知该班同学喜欢_______的人数最多. (3)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表示全班同学喜欢某种节目的分布情况 三、自主检测 1. 某市股票在七个月之内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如图所示从图上看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2-6月份股票月增长率逐渐减少 B.7月份股票的月增长率开始回升 C.这七个月中,每月的股票不断上涨 D.这七个月中,股票有涨有跌 2.想表示某种品牌奶粉中蛋白质、钙、维生素、糖、其它物质的含 量的百分比,应该利用( )

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以上都可以 3.某学校七年级三班有50名学生,现对学生最喜欢的球类运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制作了扇形统计图,如图4所示。从扇形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以下结论: ①最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5人; ②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最少,只有5人; ③最喜欢排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3人; ④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最喜欢篮球的人数多6人。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为了筹备班级毕业联欢会,班长对全班50名同学喜欢吃哪几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小明将班长的统计结果绘制成如图2的统计图,并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 、一人可以喜欢吃几种水果 B 、喜欢吃葡萄的人最多 C 、喜欢吃苹果的人数是喜欢吃梨人数的3倍 D 、喜欢吃香蕉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 四.能力提升 1. 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 2.政府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建设,就社会热点问题广泛征求市民意见,调查方式是发调查表,要求每位被调查人员只写一个你最关心的有关城市建设的问题,经统计整理,发现对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最多,有 700人,同时作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共收回调查表 张; (2)提道路交通问题的有_____人; (3)请你把这个条形统计图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篮球 14% 羽毛球 排球 20% 乒乓 球 足球 30% 10图4 建设保护交通5101520253035类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单元检测试题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60分,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个4分) 1.下列调查适合抽样调查的是() A.审核书稿中的错别字 B.对某社区的卫生死角进行调查 C.对八名同学的身高情况进行调查 D.对中学生目前的睡眠情况进行调查 2.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从全校24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样本是() A.2400名学生 B.100名学生 C.所抽取的100名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 D.每一名学生对“民族英雄范筑先”的知晓情况 3.质检部门为了检测某品牌电器的质量,从同一批次共10000件产品中随机抽取100件进行检测,检测出次品5件,由此估计这一批次产品中的次品件数是() A.5B.100C.500D.10000 4. 小明统计了他家今年5月份打电话的次数及通话时间,并列出了频数分布表: 通话时间x/min 0<x≤5 5<x≤10 10<x≤15 15<x≤20 频数(通话次数)20 16 9 5 则通话时间不超过15min的频率为() A.B.C.D. 5. 下面的折线图描述了某地某日的气温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00气温最低B.6:00气温为24℃ C.14:00气温最高D.气温是30℃的时刻为16:00 6.某校学生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情况的统计图如图所示,若参加人数最少的小组有25人,则参加人数最多的小组有() A.25人B.35人C.40人D.100人7.(2015?呼和浩特)以下是某手机店1~4月份的统计图,分析统计图,对3、4月份三星手机的销售情况四个同学得出的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为() A.4月份三星手机销售额为65万元 B.4月份三星手机销售额比3月份有所上升 C.4月份三星手机销售额比3月份有所下降 D.3月份与4月份的三星手机销售额无法比较,只能比较该店销售总额 8.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某班50名学生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为6,8,9,12,第五组的频率是,则第六组的频数是(). A 4 B 5 C 6 D 7 9.(2015?玉林)某校对学生上学方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并根据此次调查结果绘制了一个不完整的扇形统计图,其中“其他”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是36°,则“步行”部分所占百分比是()

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教学重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难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二、学习新课.(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

收集和整理)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摩托车:正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大客车:正正载重车:正正正正(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机动车种类辆数合计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2、学生练习.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年份1992 1993 1994 19951996增加人口数(万)三、巩固练习.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含答案).doc

第6章数据与图表 【课标点击】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2.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调查表和统计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根据需 要选择合理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体会统计图表在现实牛活中的应用. 4.能从各种媒体中,有意识地去获取一?些数据信息,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 5.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统计图表.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要点预习】 1.数据的收集途径: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 ________ , _______ 和实验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 资料,使用__________ 查询得到. 2-整理数据的方法: 整理数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课前热身】 1.举出数据收集的途径中的一种间接途径 ____________ ? 答案:如杳询、杳阅文献资料、上网、计算等. 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可以将原來数量繁多,无序的数据简化,有序化. 答案:分组编码 2 3.某校初三英语口试达到优乔标准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一,则总人数为? 5 答案:150 【讲练互动】 【例1】某校篮球队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168、167、160、164、168、168、167、168、167、163.这组数据是什么方法获得的?.................................... () A.直接观察 B.查阅文献资料 C.互联网查询 D.测量 答案:D

【变式训练】

2019精选医学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doc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69646564666865626469616168665766696665 7064586766666766666266666462626564656672 6066656161666762656561646264656265686865 6768626370656465626662636865685767666863 6466686463606469656667676765676766686467 5966656356666363666763706770626472696767 6668646571616361646467697066646564637064 6269706865636566646869656367637065686769 6665676674646965646565686765656667726567 6267716965657562696868656366666562616865 6467666460616867635965606463696271696063 5967616869666469656867646466697368606063 3862676565696567657266676461646663636666 6663656367686662636166616368656669646670 69706364656467676566626165656063656266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所用的SAS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数据的收集 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李东宇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 二、教学任务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更要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2.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回顾复习;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当堂检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复习 呈现了3幅统计图 活动目的: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图可以清晰地展示数据。那么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我们有哪些方法展示数据?怎样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主题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看图获取信息) 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谓危机重重,粮食、能源、人口……每一项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困境,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它所面临的危机无疑成为全球第一大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