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高中地理(1月气压分布、农作物分布、二十四节气)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1月气压分布、农作物分布、二十四节气)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1月气压分布、农作物分布、二十四节气)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1月气压分布、农作物分布、二十四节气)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1月气压分布、农作物分布、二十四节气)考点详解

?1、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冬季,陆地降温快,近地表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因此容易形成高压中心;海洋降温慢,海面温度较高,因此为低压中心。

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北半球),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冬季风)。

图1 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

?2、我国的农作物分布

热量条件的好坏,影响着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我国从南向北(南方-北方),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所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因此从南向北,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依次为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由于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我国从南向北种植的农作物也存在差异,从南方到北方,农作物的变化趋势为:水稻+油菜+热带作物、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大麦+马铃薯。

图2 我国的温度带与作物分布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A、D、C

精讲精析:(1)分析寒露时的气压系统。①寒露位于秋季,此时蒙古高压正逐渐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西北风),气温降低,凌晨的气温最低,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露水;②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形成于夏季,而阿留申低压和蒙古高压形成于冬季前后,其中蒙古高压控制大陆地区,阿留申地区控制太平洋的北部,因此蒙古高压是造成我国降温、露水出现的主要因素。

(2)分析寒露时的农事活动。①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同时种植着小麦和棉花,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的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与棉花;②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适宜种植小麦与棉花。

(3)分析地球的黄道位置。①一年中共有24个节气,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因此每一个节气,地球都在黄道上移动15°;②春分为0°,春分到寒露,共经过了13个节气,因此地球转过的角度为13×15°=195°;③简便方法一:春分为0°,则秋分为180°,寒露为秋分后的第一个节气,因此再加15°,因此为195°;④简便方法二:一年共有365天,地球转过360°,则大约一天转过1°。春分为3月21日,寒露为10月8日,中间间隔了大约197天(估算),即转过197°,因此选项C的195°更接近。

总结

?二十四节气

本节例题的主要考查了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和二十四节气,题目难度较小。其中二十四节气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应当重点掌握。

一年共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左右(半个月)。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平面为黄道面,公转一周为360°,则以春分为起始点(0°),每经过一个节气,角度增加15°。夏至为90°,秋分为180°,冬至为270°。二十四节气歌如下所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3月21日)

夏满芒夏暑相连(夏至6月22日)

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9月23日)

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12月22日)

图4 二十四节气(黄道面)

公共基础常识判断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二十四节气知识问答题 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 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 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 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 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 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 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 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 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 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 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 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 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 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 春播的顺利进行) 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 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 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 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春分) 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 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清明) 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 26.寒食节过后一两天是什么节气? 27.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 28.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 29.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 30.前后,种瓜点豆。(谷雨) 31.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 32.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 33.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 34.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 35.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 36.“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 37.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太阳历范畴。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立春: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北时为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对应十二地支寅月,月建寅为一年之首。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

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二十四节气:冬至的含义详解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下面是二十四节气:冬至的含义详解。。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黄经达270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农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1

最新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1 2 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是4 中国的独创,是我国宝贵的农业遗产。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5 密切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 早在27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用直立的竿子观测日影,定出二至7 (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古代还用北斗星定节气,黄昏时斗柄指8 东为春分,指南为夏至,指西为秋分,指北为冬至。到2100年前的秦汉时代,9 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已臻完善。 10 二十四节气在有些建筑上也有显示。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 11 天坛祈年殴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完美的古代建筑珍品之—‘,祈年殿与节气也有12 联系。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米,殿的结构上没有一砖一瓦、一铁一钉,完13 全是木质结构,都以榫(sfin音笋)卯相扣。殿内12根内柱和12根外柱分别14 象征一年12个月和一天12个时辰,合之象征一年24节气,四根龙井巨柱象征15 四季。 16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按阴历编排的,这种说法不对。实际上是与阳17 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阴历上很不固定,最多差20多天,而18 在阳历上是比较固定的。 19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20 变次序,分为24段,一月二节,月首的叫“节气”,月中的叫“中气”。“节” 21 的意思是段落,指气温物候变化的——个段落,“气”就是气象、气候,“气” 22 反映了古人关于四时变化皆由“气”的变化造成的观念。地球绕太阳一周360 23 度,春分为零度,每隔15度为一节气,一年365天,平均每节气15天多一点。

详解二十四节气——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从小满开始,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谚语有云“小满高粱芒种谷,立夏种上玉蜀黍。”“小满晴,麦穗重。” 一、小满节气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此时还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人们除要防暑降温以外,还特别注意身体的调养,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二、小满节气如何养生 小满后不但天气炎热,汗出较多,雨水也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

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当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些生脉饮以益气生津。 1、按揉足三里养阳 进入“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因此受损。此外,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空调、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2、常吃苦瓜消暑解乏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 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十四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15°4月4——6日阴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30°4月19——21日阴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45°5月5——7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60°5月20——22日阴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75°6月5——7日阴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90°6月21——22日阴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105°7月6——8日阴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120°7月22——24日阴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135°8月7——9日阴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二十四节气养生详解

“二十四节气”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 小雪-大雪(2016.11.22~2016.12.21) 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养藏精气 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所以,从清热生津的角度来说,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要生吃萝卜。 大雪节气时寒冷干燥的天气让人体出现不适,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对于中老年男性而言,大雪之后更要注意“养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来说,在大雪时节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莲藕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 冬至-小寒(2016.12.21~2017.1.20) 养生关键词:防寒保暖 冬至是养生的重要时间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如果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把驱寒活血的药搅拌在肉馅里,给冻伤的百姓。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前后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发热,有利于全身保健。 小寒是寒冷期。气虚、阳虚、血虚这三类人群最怕冷。不妨试试以下三种汤品驱寒取暖:气虚怕冷喝黄芪牛肉汤;阳虚怕冷喝干姜肉桂羊肉汤;血虚怕冷喝鸡丝阿胶汤。 大寒-立春(2017.1.20~2017.2.18) 养生关键词:防风寒护肝 大寒前后,年底应酬多、工作忙,缺乏运动,加上暖气和室外寒冷的轮流考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预防感冒除了加强锻炼,还可以通过食疗增加抵抗力。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要注重养护肝脏。除了注意饮食之外,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舒发了肝气。 雨水-惊蛰(2017.2.18~2017.3.20) 养生关键词:降火春捂 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春分节气的含义

春分节气的含义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19日~22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3月19日~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春分节气。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

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

二十四节气按阴历还是阳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按阴历还是阳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十四节气,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是“清明佳节”。它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根本上说二十四 节气指的是阳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当地球达到黄经0°的时候则 定为春分,再后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一共分为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时间是固定的,可是由于闰年的存在,所以节气在一定能程度上是相差一两天的。在我国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中就曾经明确的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 节气。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以30为基本天数,这正是结合了 农历一月为29.5天参考标准的,它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 农时的阴阳历。二十四节气中,我们以“立春“为例:以“立春”一年的开始,而在农历(阴历)当中正月一日才是一年的开始,由此可见如果把一年的开始定为一月一日和一年的

开始定为“立春”它们几乎是自相矛盾的。除非“立春”和正月一日是同一天,而这种可能在历史当中几乎是微乎其微。或者说不可能。从公元前221年到今天,在有据可查的两天多年时间里,龙年的除夕和立春重逢的日子只在个位数上。但是如果按照阳历而言,“立春”都在每年2月的3到5日。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要用阳历而不用阴历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说起来是农历的节日。但是,我们只能以阳历的方式来确定下来。所以,当某些事物无法用这种方式接受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篇二: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 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知识讲解

二十四节气及其有关地理知识汇总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节气的由来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干支历申月结束及酉月起始,白露是9月头一个节气,也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天气转凉。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白露期间的天气特点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empirenews.page--]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和华西地区也往往出现连阴雨天气。东南沿海,特别是华南沿海还可能会有热带天气系统(台风)造成的大暴雨。另外,此时部分地区还有可能出现秋旱、森林火险、初霜等天气。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华西地区、华南地区的夏旱,得不到秋雨的滋润,都可能形成夏秋连旱。有谚语形容: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春旱盖仓房,秋旱断种粮。北方部分地区,如西北的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地,秋季降水本来偏少,如果出现严重秋旱不仅影响秋季作物收成,还延误秋播作物的播种和出苗生长,影响来年收成。另外,伴随秋旱,特别是山地林区,空气干燥、风力加大,森林火险开始进入秋季高发期。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害。有时虽然植物表面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依然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白露期间,平均初霜日期和地区是:9月上旬: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部。9月中旬: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资料

一、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惊蛰: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