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灌注研究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灌注研究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灌注研究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灌注研究

CT perfusion study of primary hepatic tumors

WA N G Shuang,ZH A O X in ming ,LI N M eng,ZH A O Yan f eng,ZH OU Chun wu

*

(D ep ar tment of Diagnostic R adiolog y ,Cancer H osp ital of Chinese A 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 ing 100021,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 o compare and assess CT per fusio n parameters and images betw een hepato cellular car cino ma (H CC)and hypervascular benig n hepatic tumor (H BH T ),and between liver neoplasm and tumor free hepatic parenchy ma by using multi slice helical CT and liver perfusio n softw are.Methods H epatic perfusion scans w ere per formed o n 30pa t ients w ith H CCs,and 22patients w ith HBHT s pro ven patho lo gically o r clinically.T hen the values of bloo d flo w (BF ),bloo d volume (BV),mean tr ansit time (M T T ),permeability surface (PS),hepatic arter ial fraction (HA F)and time of arr i v al w ere calculated,and the per fusio n maps fo r each wer e created.Results T he BF,BV and H AF o f H CC lesions w 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t umo r fr ee hepat ic parenchyma (P =0.000,0.000and 0.000).T he BF and H AF of HBHT lesions wer e higher t han those o f the tumor f ree hepatic par enchyma (P =0.004and 0.000).T he M T T of H CC lesio ns and HBH T lesio ns wer e short er t han each o f the tumo r fr ee hepatic parenchy ma (P =0.015and 0.027),and that o f H CC lesions was al so sho rter t han H BH T lesio ns (P =0.039).T he HA F o f HCC lesions and tumo r fr ee hepatic par enchyma w ere higher than those o f HBH T lesio ns and t umo r fr ee hepatic pa renchy ma (P =0.036and 0.044),r espectively.C onclusion Hepatic per fusion parameter s measured by using liv er perfusion so ftwa re cuo ldan confir m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ot only betw een hepatic tumo r lesions and tumor f ree hepatic parenchy ma,but also betw 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hepatic tumo rs.[Key words] L iver neo plasms;Per fusion;T o mog raphy,X ray co mputed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 灌注研究

王 爽,赵心明,林 蒙,赵燕风,周纯武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摘 要]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 及肝脏灌注软件进行肝脏原发肿瘤的灌注研究,对比和评价肝癌与肝脏良性高血供肿瘤(H BH T )以及肿瘤与周围肝实质间的CT 灌注差别。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和22例H BH T 患者行肝脏多层螺旋CT 灌注扫描,并分别测量两组肝脏肿瘤及周围肝实质的CT 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 )、平均通过时间(M T T )、表面通透性(P S)、肝动脉分数(H AF )及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图。结果 肝癌病灶的BF 、BV 及H AF 平均值高于周围肝实质(P 均为0.000)。HBHT 病灶BF 和HA F 的平均值也高于周围肝实质(P =0.004及0.000)。肝癌及H BH T 病灶M T T 的平均值均短于相应周围肝实质(P =0.015及0.027),同时肝癌病灶的M T T 也短于H BH T 病灶(P =0.039)。肝癌病灶及周围肝实质的H A F 均高于H BHT 病灶及周围肝实质(P =0.036及0.044)。结论 肝脏良恶性肿瘤间以及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灌注上差别,可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关键词] 肝肿瘤;灌注;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814.42;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3289(2006)01 0095 04

[作者简介]王爽(1973-),女,辽宁锦州人,在读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诊断。E mail:ws h1973@https://www.doczj.com/doc/fd304976.html,

[通讯作者]周纯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100021。E mail:cjr.zh ou chun wu @https://www.doczj.com/doc/fd304976.html, [收稿日期]2005 08 08 [修回日期]2005 10 19

肝脏灌注CT 是灌注CT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肝脏双重血供特点,肝脏的灌注研究几乎是各脏器中最复杂的。

以往已有许多作者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肝脏灌注值的计算[1 4]

,扫描方法及采用的CT 扫描仪也各不相同,同时对于肝脏原

发肿瘤的灌注特点描述甚少。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 的肝

脏灌注软件,目的在于了解肝癌与肝脏良性高血供肿瘤(hy pervascular benign h epatic tumor,H BH T )的CT 灌注情况。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2003年9月-2004年7月,先后有70例患者接受了肝脏灌注C T 扫描。扫描入选标准:影像拟诊为肝癌或H BH T ,且表现典型;门静脉内无栓子存在;肿瘤层面包括相对正常的肝实质、门静脉主干或肠系膜上静脉。70例中有18例因各种原因在后续研究中删除,原因:扫描或对比剂注射因素9例,病人配合因素9例。成功完成灌注扫描及后

处理的共52例,其中肝癌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34~65岁,中位年龄54岁,10例有病理证实,余患者有临床血清生化学和/或血管造影辅助诊断;H BH T 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43.5岁,其中包括肝血管瘤20例,其中1例经病理证实,余均有典型增强扫描对比剂充填表现;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腺瘤各1例,均经病理证实。1.2扫描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U ltra 多层螺旋CT 行灌注扫描。扫描前训练病人呼吸,嘱其在扫描期间尽量屏住呼吸,无法屏气时行浅慢呼吸。平扫定位,选取包含目标病灶、肝实质、门静脉主干或肠系膜上静脉的平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使用电影模式,球管每旋转一圈同时扫描4层,时间为1s,层厚5m m,扫描范围为20mm 。扫描条件120kV ,50mA,矩阵512 512。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剂量0.5ml/kg 体重,速率4m l/s,延迟10s 开始扫描,数据采集50s,产生200幅图像。

1.3后处理方法 数据传送到AW 4.1工作站,使用Perfu sion 3软件包处理数据。采用肝脏肿瘤灌注模式,阈值范围-30~400H u,以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以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为输入静脉,余均采用缺省值。通过软件计算出灌注值及相应的灌注图像。测量的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 ean transit t im e,M T T)、表面通透性(perm eability surface,PS)、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 erial fraction,H AF)和到达时间。测

量的部位包括病灶及周围肝实质。对于兴趣区(region of in

terest,ROI)的设定方法:ROI 面积尽量大;由于门静脉的位置受呼吸影响较大,选择时尽量兼顾所有层面;选择肝实质ROI 时避免包含肝内的大血管,并距病灶1cm 以上,以免包含病灶周围的异常强化;选择病变ROI 时避免包含坏死区及成形肿瘤血管。

各灌注值的意义如下:BF:单位时间内流经定量组织的血容量,单位m l/(m in 100g)。

BV:局部区域的血流数量,受血管的大小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的影响,单位m l/100g 。

M TT :血流从动脉流入到从静脉流出的时间,单位s 。根据中心容积定律,BV =BF M TT 。

PS:对比剂经由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间隙的单向传输速率,单位ml/(m in 100g)。

H AF:肝动脉灌注占肝脏总的血液灌注的比值(0~1)。到达时间:对比剂到达指定部位的时间,为强化开始的时间,单位s 。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配对t 检验分别评价肝癌组及H BH T 组病灶与周围肝实质间是否存在灌注值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评价两组病灶间及病灶周围肝实质间是否存在灌注值的差异。以上各项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差异标准均为 =0.05

图1 肝癌灌注图 A.BF; B.BV; C.PS; D.H AF; E.到达时间; F.M T T 。各ROI 部位:1:主动脉;2:门静脉;3:肝实质;4:肿瘤。灌注值显示肿瘤BF 、BV 、PS 、HA F 、到达时间高于周围肝实质,M T T 短于周围肝实质 图2 H BH T 灌注图 A.BF; B.BV; C.PS; D.H AF; E.到达时间; F.M T T 。各ROI 部位:1:主动脉;2:门静脉;3:肝实质;4:肿瘤。灌注值显示肿瘤BF 、BV 、PS 、H AF 、到达时间高于周围肝实质,M T T 短于周围肝实质

表1 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灌注值(-x!s)肝癌病灶肝实质t P

BF255.54!141.45138.52!90.56 4.8390.000

BV30.21!19.3414.58!5.95 4.8720.000

M T T10.16!3.4713.13!5.96-2.5950.015

PS30.58!11.0629.73!11.300.3520.727

HAF0.59!0.190.18!0.1111.7780.000

到达时间 1.63!1.20 1.36!1.04 1.1580.256

表2 H BH T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灌注值(-x!s)

H BH T病灶肝实质t P

BF231.57!169.97114.47!40.11 3.2160.004

BV27.00!25.9617.35!5.87 1.8070.085

M T T12.27!3.6914.85!2.83-2.3770.027

PS28.64!17.1933.60!11.13-1.4150.172

HAF0.48!0.210.13!0.048.6720.000

到达时间 1.64!1.66 1.73!1.07-0.2420.811

2 结果

2.1肝癌组及H BH T组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各灌注值(表1、2) 肝癌病灶的BF、BV及H AF平均值高于周围肝实质(P均为0.000)。H BH T病灶BF和H AF的平均值也高于周围肝实质(P=0.004及0.000)。肝癌及H BH T病灶M T T的平均值均短于相应周围肝实质(P=0.015及0.027),同时肝癌病灶的M TT也短于H BH T病灶(F=4.474,P= 0.039)。肝癌病灶及周围肝实质的H AF均高于H BH T(F =4.646及4.273,P=0.036及0.044)。

2.2肝癌及H BH T的灌注图见图1、2。

3 讨论

灌注CT的应用逐渐广泛,其中肝脏主要集中在肝硬化及转移瘤等的研究[2,5 7],而对肝脏原发肿瘤涉及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于利用多层螺旋CT及肝脏灌注软件进行肝脏良恶性肿瘤的灌注研究,以期了解肝脏原发肿瘤的灌注特点及灌注扫描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正常肝脏血供20%~25%来源于腹主动脉,75%~80%来源于门静脉。而目前已证实肝脏肿瘤主要由腹主动脉来源的分支供血,尤其是肝癌,多数研究认为典型肝癌为肝动脉供血,引流血管为包膜周围的门静脉[8,9]。研究结果显示肝癌病灶的BF、BV及H AF均高于周围肝实质,符合肝癌为动脉高血供肿瘤的特点。肝癌是动静脉短路最多见的原发肿瘤[10], Ok uda等[11]报告63%的肝癌存在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短路会使血液流经病变的时间缩短,这与结果中病灶M T T短于周围肝实质相符。

H BH T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本组病例中也以血管瘤为主。血管瘤虽然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呈强化充填表现,但在经动脉CT门静脉造影(CTPV)中表现为充盈缺损[12],提示肿瘤缺乏门静脉供血,与研究结果中的病灶H AF增高的特点相符。同时由于肝脏血管瘤内也存在着微小动静脉短路[13],Kim等[14]的研究中占25.7%,故M TT也短于相应周围肝实质。

对比肝癌和H BH T,虽然两者病变中均有动静脉短路,但肝癌的动静脉短路相对多见,且流量较大,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也可见肝癌病灶的密度常低于H BH T,提示肝癌MT T会短于H BH T,与结果相符。

经典的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过程表现为门静脉灌注的逐渐减低,肝动脉灌注逐渐增加,最终形成高动脉血供肿瘤[8,15],理论上是H AF逐渐增加的过程。而对于H BH T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则较少,虽然CT PV显示H BH T几乎没有门静脉血供,但结果中的H AF值提示肝动脉并未提供全部的肿瘤血流灌注,且动脉灌注在肿瘤灌注中的作用要低于肝癌,具体原因尚待考究。对于结果中肝癌病变周围的肝实质H AF明显高于H BH T,考虑有以下原因:?肝癌导致的供血动脉增粗会引起相应动脉供应区域早期灌注增加;#肝癌病灶内明显的肝动脉 门静脉短路会导致相应门静脉供应区域早期灌注;?85%肝癌伴发肝硬化,而肝硬化肝实质H AF增高已有研究证实[5]。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虽然采用比较先进的多层螺旋CT 和肝脏灌注软件,但在层面采集及选择方面仍存在不足,对屏气质量要求高,容易出现失败扫描,本组删除的18例中有一半是因为患者屏气差,层面波动大所致。而部分虽因呼吸引起伪影,但对图像影响不大的被保留在研究对象中,有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中H BH T周围肝实质应为相对正常肝实质,但H AF的0.13,较传统理论中的动脉灌注占肝脏灌注的20%~25%(0.2~0.25)明显小,使结果绝对值的可靠性减小,无法作为标准的诊断参考值。同时由于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腺瘤的发病率较低,且诊断倾向良性时,手术病例获得少,本组中仅共有2例,有待于增加病例后进一步研究。

总之,肝脏病变会导致病灶局部及周围肝实质的灌注异常,而这种灌注改变常先于形态学改变出现,并可通过CT灌注扫描得以体现。CT灌注扫描有助于了解病变导致的灌注异常,并进而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参考文献]

[1] M iles KA.M easurement of tiss ue perfu sion by dynam ic computed

tomograph y[J].Br J Radiol,1991,64(761):409 412.

[2] BlomLey M J,Coulden R,Daw son P,et al.Liver perfusion s tud

ied w ith u ltrafast CT[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5,19(3): 424 433.

[3] M ater ne R,Van Beers BE,S mith AM,et al.Non invasive quanti

fication of liver perfus ion w ith 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a dual input on e compartmental model[J].Clin Sci(Lond),2000,99

(6):517 525.

[4] Cuenod CA,Leconte I,Siauve N,et al.Deconvolution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issu e perfus ion b y dynamic CT:application to nor mal and metastatic liver[J].Acad Radiol,2002(9S uppl1):S205 S211.

[5] Van Beers BE,Leconte I,M atern e R,et al.Hepatic perfus ion pa

ram eter s in chronic liver dis ease:dynamic CT measurements corre lated w ith diseas e severity[J].AJR,2001,176(3):667 673.

[6] T sus hima Y,Blomley JK,Ku san o S,et al.T he portal component

of hepatic perfusion meas ured by dynamic C T,an indicator of h e patic parench ymal damage [J ].Dig Dis Sci,1999,44(8):1632 1638.

[7] Ts ushima Y,Fu nab asama S,Aoki J ,et al.Quan titative p erfusion

m ap of malignan t liver tumors ,created from dynamic com puted tomography data[J].Acad Radiol,2004,11(2):215 223.

[8] T ajima T ,H on da H ,T aguchi K,et al.Sequential hemodynamic

chan g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dysplastic nodules:CT an giography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J].AJR,2002,178(4):885 897.

[9] Kudo M.Imaging blood flow ch aracteristics of h epatocellular carci

noma[J].Oncology,2002(62S uppl 1):48 56.

[10] Byun JH ,Kim TK,Lee CW ,et al.Arterioportal shunt:preva

lence in s mall h emangiomas vers us that in h epatocellular carcino mas 3cm or smaller at two phase helical CT [J ].Radiology,2004,232(2):354 360.

[11] Ok uda K,M usha H ,Yamasaki T ,et al.An giog raphic dem on

stration of intrah epatic arterio portal an astomos es in hepatocellu lar carcinoma[J ].Radiology,1977,122(1):53 58.

[12] Kim HC,Kim TK,Sun g KB,et al.CT durin g h epatic arteriog

raph y and portography:an illus trative review [J].Radiographics,2002,22(5):1041 1051.

[13] Kassarjian A,Dubois J,Burrow s PE.Ang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hepatic hemangiomas in in fants[J].Radiology,2002,222(3):693 698.

[14] Kim KW,Kim T K,Han J K,et al.H epatic hemangiomas w ith

arterioportal s hunt:findings at tw o phas e CT [J ].Radiology,2001,219(3):707 711.

[15] Kudo M .Im aging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re

malignan t/b orderlin e lesions[J].Sem in Liver Dis,1999,19(3):297 309.

C T findings of malignant mesenchymoma stretching esophageal histus

跨食管裂孔的恶性间叶瘤CT 表现

曹殿波1,姜卫国1,牛春波2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吉林长春 130021)

[Key words] M alig nant mesenchymo ma;T o mog raphy,X ray co mputed [关键词] 恶性间叶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730.262;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3289(2006)01 0098 02[作者简介]曹殿波(1970-),男,吉林德惠人,在读博士,副教授。E mail:caotianb o@https://www.doczj.com/doc/fd304976.html,

[收稿日期]2005 10 16 [修回日期]2005 11 28

恶性间叶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临床发病率很低,术前影像学常常未能做出正确诊断。现报告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跨食管裂孔的胸腹腔恶性间叶瘤,对其影像和病理进行

探讨,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水平。

患者男,63岁。活动后胸闷、气短2个月,弯腰时上腹饱胀及后背痛1个半月而入院。病程中无吞咽困难及进食梗噎感,既往发现肝囊肿病史8年。查体:胸部未查及阳性体征。上腹部饱满,未查及包块。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

CT 检查:使用美国G E 公司的L ightspeed/16排高分辨螺旋CT 机,图像层厚5mm 、层间隔均为5mm,进行连续扫描。检查前15min 常规口服1%泛影葡胺600m l,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脐平面水平。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薄建成1.25mm 的层厚及间隔,将重建图像传送至G E wo rkstation 4.0工作站,在三维重建软件支持下行多平面重建。病理检查: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 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K i 67、A ct 、V im 。胸腹部CT 平扫见左侧胸腔后纵隔旁团块状混杂密度肿块影,部分位于脊柱左旁、部分伸入心包后,边缘较清楚,密度不

均,其内见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及大块状骨样密度影,CT 值在-80~300H u,其内侧食管、降主动脉未见明确移位(图1)。气管及各叶支气管开口通畅,双肺未见病变。肝脏体积正常,肝内

见多个类圆形边界清晰低密度影,大小为0.5~ 2.0cm,CT 值为4~12H u 。肝左叶左侧、食管前见大小为4.0cm 4.3cm 团块状软组织影,CT 值为34H u,与肝脏之间可见低密度脂肪带相隔(图2)。多平面CT 重建像显示胸腔纵隔内混杂密度病变,膈下方亦见类似纵隔病变密度影,其中左侧膈肌下方见大片脂样低密度影,但未见骨性高密度影。胸腹腔病变通过食管裂孔相连续,在脂肪密度间混杂有条状、带状软组织密度。充盈对比剂的胃腔向前下移位,未见局部胃壁受侵改变(图3、4)。印象诊断:?左侧胸腔后纵隔畸胎瘤恶变;#肝多发囊肿;?腹腔占位性病变;%左侧膈下及肝脏下方脂肪瘤样增生。

手术所见:左侧开胸并打开膈肌,见病变经食管裂孔跨越胸腔及腹腔,食管裂孔无明显增宽。肿瘤包膜完整,与胃、脾及胰腺组织粘连。胸腔部分大小约7cm 8cm,腹腔部分大小约13cm 14cm 。瘤体由不同硬度组织构成,病变组织呈淡黄色,分割切除组织总重量达2.4kg 。镜下:肿瘤的大部分为分化成熟

的脂肪组织,部分区域可见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及纤维肉瘤细

胞。免疫组织化学:V im (+)A ct (+)S 100(-)Ki67(60%+)。病理诊断:恶性间叶瘤。

浅谈超声造影对3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浅谈超声造影对3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28T11:12:53.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毛丽媛黄雪兰卢晓萧[导读] 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毛丽媛黄雪兰(通讯作者)卢晓萧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黑龙江佳木斯 152000)【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36-02 【摘要】目的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36 例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肝脏良恶性肿瘤病变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如下:1.恶性肿瘤患者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减退时间均早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2.肝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后3个时相增强方式有所不同;3.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快进快出,良性肿瘤表现为慢进慢出。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揭示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 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1]。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并且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不同占位性病变血流灌注显示具有优越性,对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在其各期相的造影灌注特点进行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数据:对门诊自2012年 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的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0-75岁;常规超声检查36例患者发现病灶43个,经超声造影检查后共发现病灶58个,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1.2方法:超声造影剂混悬液经置于肘部浅静脉的三通套管针3~5秒内快速注射完毕,选取典型病灶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重点区域病灶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观察记录邻近区域病灶的灌注。在造影后根据录像资料注意记录病灶个数,灌注方式以及各病灶的灌注时相和消退时间,统计分析资料做出造影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 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后选择相应的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发现58个病灶;肝脏恶性病变者28例: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9例;恶性占位性病变共发现病灶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病发灶24个,转移性肝癌病发灶19个。肝脏良性病变者8例,肝脏血管瘤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发现病灶15个,其中肝脏血管瘤9个,肝硬化增生结节6个。 24个原发性肝癌病灶中,22个造影后在动脉期呈现整体均匀增强并迅速廓清,呈“快进快出”模式;另2个病灶伴有液化坏死造影后呈非均匀增强,恶性肿瘤显影时间为(15.7±2.8)s,廓清时间为(31.6 ± 6.0)s。15个肝转移癌病灶造影后均表现为非均匀增强,呈动脉期快进,门脉期廓清。肝血管瘤病灶9个均呈“慢进慢出”模式;良性肿瘤显影时间为(25.4 ±6.1)s,廓清时间为(68.2 ± 45.3)s。 3 讨论 肝脏良恶性肿瘤病灶均会出现早期动脉相快速增强。HCC 是多血管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80% 由门静脉供血,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完全不同,呈现“快进”现象[2]。典型的肝脏恶性病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血流灌注量增大、血流速增快,超声造影动脉早期病灶回声明显增强; 动脉期快速增强后,由于缺乏门静脉供血及正常的静脉回流系统,微气泡迅速廓清,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等增强、低增强或黑洞征,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本组研究的28例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有26例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另外2例恶性病灶伴有液化,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动脉期非均匀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略低于周围肝组织,初步诊断为肝恶性转移癌,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 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由血管构成的肿瘤,其特征为内部血流速度缓慢且血流丰富,因此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早期周边的团状或环状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呈向心性增强。本组研究的良性肿瘤中8例肝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仅周边呈环状开始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向心性高增强;1例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呈高增强。而恶性肿瘤多在门脉期就迅速廓清,平均廓清时间明显早于肝血管瘤,且廓清后病灶回声低于肝实质回声。 综上所述,结合谐波造影技术,可实时显示造影剂进入组织、肿瘤内,直至消退的整个过程,准确的反映了血流灌注状态,揭示了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超声造影可明确病灶的数目、大小、位置、血流灌注情况并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530. [2]陈敏华.消化系统疾病超声学.北京出版社,2003: 74-114.

5种少见肝脏恶性肿瘤您知道几种

5 种少见肝脏恶性肿瘤,您知道几种?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根据:登封市中医院郭赞央老师日常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图片来源网络,特此声明(一):胆管细胞囊腺瘤与癌BC 与BCCA 均少见,影像及病理不易区分,中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体重减轻。肿瘤标志物CA199 及CEA 水平升高。大体病理呈大囊性肿块,内见分隔和结节,肿瘤可与胆管系统相同。细胞学形态与胰腺或卵巢瘤/ 癌相似。若无转移,两者不易区分。MR 病变多为分叶 状囊性肿块,信号取决于含蛋白成分及有无出血。分隔若为结节状则提示BCCA 。增强实性成分动脉期不均匀轻度强化。讨论:BC 与BCCA 均为肝脏少见肿瘤,其特点是多囊的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有强化。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分叶状的囊状病变,如脓肿及包虫病。肝脓肿有感染表现,MR 病变见灶周水肿及强化环。包虫包虫抗体阳性,MR 可见子囊及脱离或萎陷的生发层。(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是罕见的低度恶度血管来源肿瘤,来自间质血管,中年女性较多。典型的有多个实性结节构成,结节直径大小约为1-3cm ,

可达10cm 。常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局部包膜皱缩,肝轮廓不规则。镜下肿瘤内有实性结节与黏液样基质,周边细胞较中央密集,中心为致密纤维组织及残留的汇管区结构。边缘的肿瘤细胞可侵犯邻居的门脉分支及肝窦,受累区肝细胞萎缩。免疫组化忸因子相关抗原、CD34、CD31阳性。MR 信号不均。T1 上低,中央更低,周边有低信号环,T2 为中高,有时可见靶征。增强肿瘤中等周边强化,多数病例可见一薄层不强化的低信号边缘,延迟可见中心强化。SPIO 注射后,因缺乏Kupffer 细胞,肿瘤在T1 及T2 均为高信号。讨论:本病罕见,其MR 特点是肿瘤中心与周边信号不同,呈靶征或不同信号的环状,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转移瘤、其他肝原发恶性肿瘤伴坏死。(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 罕见,占肝脏原发肿瘤的2% ,但他是肝脏最常见的肉瘤。组织学来自血管内皮细胞。预后不良,约60% 患者就诊时已经转移。男性45 岁左右多见。可以是小结节,也可以是大肿块。镜下为群聚的异常血管,内衬恶性血管内皮细胞,较大肿瘤可有内部出血及肿块破裂引起腹腔积血。讨论:MR 表现类似血管瘤,与血管瘤不同之处在于边缘不规则,信号不均匀,瘤内可见出血不能完全充填。鉴别诊断:肝血管瘤--- 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随访无变化。(四)肝淋巴瘤多为继发性,原发罕见,一般为 NHL 。定义为肝脏受累,不伴有淋巴结病变、脾大、胸及腹部CT 扫描所见正常,肝活检确诊至少6 个月内骨髓及周围血象表

肝上有肿块是怎么回事

肝上有肿块是怎么回事 北京天健医院:肝上有肿块是体检时常见的现象,偶然发现的肝脏肿块往往较小,大多数为良性,但是在确定为良性病变之前,需要采取规范的诊疗方式来确定肿块的性质,从而拟定诊疗方案。 如果肝脏可以触及肿块,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第二种是囊肿,结果是导致广泛的肝实质损伤、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正常的肝脏结构紊乱和纹理硬化。可伴有脾肿大、腹水、水肿、黄疸、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昏迷等。 应积极预防:肝硬化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实质性肝脏退化逐渐发展的结果。 肝脏肿块的可能性症状是什么? 1、肝血管瘤 肝脏血管瘤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肝脏良性肿瘤,而其中又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常见于30到50岁的中年人,可单发亦可多发。大多数的肝血管瘤没有任何症状,对肝功能也基本没有影响。一般通过B超、CT、核磁共振以及肝脏的血管造影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并能准确判断部位。一般无症状,多数对身体无影响,不恶变。一般不需要处理,肝血管瘤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临床症状及诊断的准确性。 2、肝囊肿 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单纯性肝囊肿相对少见,发病女多于男,男女之比为1∶4。约20%患者有症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腹围增大,其初发症状可始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20~50岁。 3、肝脓肿 肝脓肿是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肝脏内管道系统丰富,包括胆道系统、门脉系统、肝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大大增加了微生物寄生、感染的概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因肝癌缺少特异性症状,故多数病人明确诊断时已是肿瘤的中、晚期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介入治疗的应用,成为除手术外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期得以明显延长[3]。本文总结了我科56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护理体会。现就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9年8月56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9例,年龄24~65岁(平均44.5岁)。原发性肝癌40例,继发性肝癌16例;行单次TACE治疗45例,2次者9例,3次者2例。 2 护理方法 2.1 发热 本组56例病人中并发发热39例,主要为栓塞部位肿瘤细胞的缺血坏死所产生的吸收热引起。介入术后回病房的患者要连续三天监测四次温,体温多在37.5~38.5℃之间。用明胶海绵栓塞者发热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3天内遵医嘱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9℃则按常规发热护理即可[4]。 2.2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有1例,介入术后要建立24小时特护记录,除了记穿刺点进行局部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12小时外,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病人局部情况,每15~30min 观察1次足背动脉搏动,比较术前是否减弱或消失,皮色及皮温是否有变化,穿刺点有无疼痛及肿胀感。嘱患者术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不要过频翻身,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位、并制动8~12小时。对于出现较大的血肿,可在血肿内注射透明质酸酶1500~3000iu,以减轻疼痛,促进血肿吸收。 2.3 栓塞治疗综合症是介入治疗较多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 胃肠道不适的患者有2例,由于化疗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术后病人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除积极给予止吐药控制呕吐外,应鼓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饮食,宜少食多餐。对呕吐频繁者暂禁食,并给予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2.3.2 腹痛和食欲下降 腹痛和食欲下降的患者有8例,病人术后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1~7天常有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遵医嘱给予吗啡、胃复安等。指导病人术后4~6小时进易消化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每次100~200ml,24小时后给易消化、多种维生素、低脂肪清淡饮食。 2.4 骨髓控制 骨髓抑制的患者有2例,多数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影响,化疗后易并发感染。当白细胞(1×109/L时应予保护性隔离,病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通风30分钟,减少探陪人员,一切治疗护理严格按程序进行,加强无菌观念。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漱口,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毒素排泄。遵医嘱给予白细胞生成素或惠尔血皮下注射,效果佳。若血小板减少者,注射后应压紧穿刺处皮肤,时间宜稍长些。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5 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有1例,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所致,可出现少尿,无尿等临床表现。为防止肾功能损伤,护理时应将尿量及颜色作为观察的重要指标。记录24小时尿量一次。如输液后24小时内尿量少,应遵医嘱肌注或静注速尿。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及时补充液体,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成造影剂排泄,保持肾功能。 2.6 留置导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