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6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6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6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6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ē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

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

【答案】B (A 喧哗 C 伫zhù D 淋漓尽致)

【解析】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与2015年不同的是,2016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为“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覆盖面有所扩大。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难度较低。字形设误点“晔”与“哗”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2015年山东卷题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意语境的限制,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应用逗号。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本题中“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号,那么“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答案】D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巧夺天工”“扣人心弦”“一见如故”“空中楼阁”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巧妙,A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B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C中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答案】A

【解析】本题B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设置了成份残缺类语病,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设置了搭配不当类语病,“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

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A项无中生有;B 项强加因果;C项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没有依据。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正确,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正确,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不正确,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B文:动词,装饰花纹。与镂相对,“金石可镂”可推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要注意句子的语境,还要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试题分析:错解文意。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答案】(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解答时注意语境的提示,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抟、扶摇、坼、乾坤。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①。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②。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

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答案】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解析】

试题分析: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内容,表达上要简明连贯得体。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案】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炎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2分)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和。(2分)

【答案】(1)极高一定(或务必)

(2)奉送拨冗

【解析】

试题分析:要弄明白词语的含义和语法作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分析】

今年的作文还是沿用了往年的材料作文,在考前“任务驱动型”“时评类”等说法大兴之时,命题人还是任性地出了这段普通的材料。这也提示了我们,作文训练要抓基础,实实在在的训练不会错。这段材料需要全面和辩证的理解,即“准备快用到或暂时用不到”“想用而未曾准备的却可能伴随走向远方”,“有用”与“无用”“准备”与未曾“准备”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考生在解析“行囊中的储备”时,既可以谈及如文化、知识、技能等比较实用具体的东西,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谈及如理想情怀、亲情友情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内涵,伴随我们走向远方。注意辩证关系,结合现实或自己,谈得准,谈的深刻,才能成就文章的高度。

附有关资料:

你的行囊

——在山东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亲爱的同仁们、同学们、校友们: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更是举行我们山东师大附中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庆贺这个隆重而幸福的历史时刻。

就在前天(2016年6月7日),我们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同学同时以“行囊”为题材撰写了一篇作文。我忽然萌发了也去写篇作文送给我们1439位即将毕业学子们的强烈念头。于是,就有了我今天的演讲——《你的行囊》。

行囊是什么?许顺居在他的散文中写到,行囊,“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词儿,像一路鲜花,绽放在我们的路旁,轻曳着诱人的芬芳;也许是一个温暖的词儿,如一袭母爱,捧着我们皲裂的双手,暖意浸透我们的心灵;也许是一个甘甜的词儿,似一场春雨,洒着缕缕清爽,滋润我们焦渴的日子;也许是一个苦涩的词儿,仿佛一杯苦酒,挥发着丝丝苦味,麻醉我们的神经。”

从呱呱落地,你的小小行囊父母就已经为你备起,里面有你饿了就会用小嘴四处寻找乳汁、饱了就会对妈妈甜甜微笑的初始生存能力;上学了,你的小小行囊逐渐鼓起,你学会了阅读、学习、交友、分享、乐观、原谅、合作、质疑、给予、自尊、自爱;进入附中了,整整1002天的温暖陪伴,是88位老师最长情的告白,你的行囊越发充盈,你学会了自信、自主、自省、承诺、责任、义务、团队、创新、同理心、信仰,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成长为了一个具有山师附中特质烙印的学子;9月份,一段令人憧憬的美好大学旅程即将开始,已经成年的你,背囊里又该添加哪些“物件”,伴随你一直走向远方呢?作为你的校长,我又该给你什么样的建议呢?

我想了很多,筛选了下,你的背囊中所添加的至少要包含感恩与担当、悦纳与批判、情感与理智这三组“物件”吧。

第一组要添加的“物件”是感恩与担当。

很多人会把感恩当成一种付出,其实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我们忽然想起某个人曾经对你的好,内心便会涌现出一股感动,这便是一种幸福。感恩能使你更有担当,更加强大,这将是你创造人生价值的核心动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母校,感恩爱你、对你好的所有人,你终会发现,感恩是担当责任的基石。

第二组要添加的“物件”是悦纳与批判。

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总能愉快地接纳,这是一种人生的修养。悦纳快乐,也要悦纳痛苦;悦纳成功,也要悦纳失败;悦纳赞美,更要悦纳批评。

悦纳的同时,还要学会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美国杜克大学对中国学生SAT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指出:“中国学生的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也成为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2016届毕业生中,目前已有包括被牛津大学录取的姜文川、姜善麟两位同学在内的190余人被国外名校录取,也有在国内通过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249人次学生,我是多么多么地期望,若干年后,你们再也不是西方研究所眼中的“穿白大褂的农民工”或者世界500强的“高级打工仔”,而是成为把“中国制造”更名为“中国创造”的急先锋!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教育家、体育精英、企业巨子等国家栋梁。

第三组要添加的“物件”是情感与理智。

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是制动器或是执行者。世上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情感和理智这对合作的小伙伴,它们之间也可能发生冲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以,好好把控理智与情感,你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提到情感,你会说,自然不能漏下爱情!是的,进了大学,你终于可以恋爱了!据说,“女生和女神只差一个大学四年。”你们都将亲眼见证这一奇迹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少爱,真正缺少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我特别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哲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他从人道主义的和批判

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是一本指导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我祝福大家都能享受到美好、纯真、成熟的爱情。

斯宾塞说:“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我和你们的老师,以及餐饮公司和物业公司的服务员、宿舍管理员和保安人员,心里很是欣慰,三年来附中为你的美好生活作了诸多准备,你源源不断地往自己的行囊中添加了很多宝贝。接下来,我将第一次称你们为“校友”,你们也将第一次称你最爱的附中为“母校”。孩子们,背上你的行囊阔步前行吧,让附中精神代代传承、绵延不息。记得常回家看看,母校随时都在关注着你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最后,祝福孩子们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祝愿家长朋友们、老师们、校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王玉璋

2016年6月9日

散文《行囊》

许顺居

行囊是什么?也许是一个美丽的词儿,像一路鲜花,绽放在我们的路旁,轻曳着诱人的芬芳;也许是一个温暖的词儿,如一袭母爱,捧着我们皲裂的双手,暖意浸透我们的心灵;也许是一个甘甜的词儿,似一场春雨,洒着缕缕清爽,滋润我们焦渴的日子;也许是一个苦涩的词儿,仿佛一杯苦酒,挥发着丝丝苦味,麻醉我们的神经。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母亲就为我们缝制了一个行囊,那时的行囊,的确很小,也很简单,只装着我们对世界的诧异,对父母的依恋,还有父母的痛爱,诱人的奶瓶,就这样,我们幸福而快乐地成长,而行囊就像太阳下的影子,在暗暗地伴随着我们,装下我们的快乐,也装下我们的哭泣。

上学了,行囊就变得沉重了,装的东西也多了,人生的梦想,肩上的重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嘱托,这一切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稚嫩的肩上,我们没有一毫的喘息,只有背着行囊,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进。行囊里还有不服管教的叛逆,对爱的懵懂,求学的快乐与辛酸,父母的唠叨和无奈,这一切又像生活的五味杂汁,让我们不得不痛饮,即使苦得泪流满面。

成年了,我们跨入社会,行囊像个万花筒,什么都有,世态的炎与凉,生活的苦与乐,事业的成与败,人性的善与恶,爱情的忠贞与背叛,道路的平坦与曲折,让我们难以应付,让我们欲哭泣无泪,让我们遍体鳞伤,此时唯有行囊里母亲的爱,妻子的牵念,孩子的期盼,这一缕缕浓浓的乡愁能慰藉我们的心灵,抚平我们的伤口,让我们再一次整好行囊,迈向明天的生活。

年老了,行囊轻了许多,里面许多不该有的东西,甚至里面一些曾经为之流汗流血、拿命换来的东西,什么权势、地位、金钱、美女,在浑浊的眼睛里都成了虚无,像扔垃圾一样扔掉,有时还狠狠地踩一脚,然后释怀大笑一声,心里轻松了许多,此时唯有故乡的土地、老屋、枯井,牛羊,老掉牙的伙伴,老土墙上的夕阳,是行囊里面最贵的东西,像宝贝一样揣在怀了,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满足了,幸福的微笑像遥远的大山,淡然而沉稳。

其实行囊就是这样,人生的每一阶段,行囊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行囊也是不一样的,行囊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方有圆,有贱有贵。有时你的行囊里面装什么,由你自己决定,有时行囊里面装的东西不由自己决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行夺走,本该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被别人强塞进我们的行囊。由谁决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地位,也许是环境,但我们还得装着,还得背着行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一颗淡泊的心灵,对功名利禄视为粪土;如果我们都有一腔宽容的胸怀,冰释别人的错误和仇恨;如

果我们都有一份高尚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都有一份对事业的执着,勤奋于伟大的事业。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的行囊就简单了许多,我们才有空闲观赏路边的美景,我们才有时间品味人生的美好。

我们不应该见什么就装什么,不能总想行囊越重越好,越重的行囊不见得就幸福,那些贪官污吏,行囊里什么都有,难道他们过得就幸福?也不应该什么也不装,不能总认为行囊越轻越好,轻的行囊不见得就快乐,那些游手好闲之徒,每天无所事事,难道他们活得就快乐?我说,属于自己的就装,不属于自己的,再珍贵,再耀眼,也别贪婪,行囊装的越简单越好,因为行囊越简单,我们就走得越轻松,活得也轻松,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2016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 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 ....的民间 ..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 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 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ē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 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喧哗,C 伫(zhù),D淋漓尽致。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2016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 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 了一种宁静质朴 ....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 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暄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D.淳(chú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 B.幽美领略繁复

2016年贵州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贵州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揶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 1

首发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首发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数学(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填空题直接填写答案,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P(A+B)=P(A)+P(B).

第I 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1,2,3,4,5,6},{1,3,5},{3,4,5}U A B ===,则()U A B U e= (A ){2,6} (B ){3,6} (C ){1,3,4,5} (D ){1,2,4,6} (2)若复数2 1i z =-,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z = (A )1+i (B )1?i (C )?1+i (D )?1?i (3)某高校调查了200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7.5,30],样本数据分组为[17.5,20), [20,22.5), [22.5,25),[25,27.5),[27.5,30).根据直方图,这200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是 (A )56 (B )60 (C )120 (D )140 (4)若变量x ,y 满足2, 239,0,x y x y x +≤??-≤??≥? 则x 2+y 2 的最大值是 (A )4(B )9(C )10(D )12 (5)一个由半球和四棱锥组成的几何体,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完整版)2016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解析)

2016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若复数z满足2z+=3﹣2i,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z=() A.1+2i B.1﹣2i C.﹣1+2i D.﹣1﹣2i 解:复数z满足2z+=3﹣2i, 设z=a+bi, 可得:2a+2bi+a﹣bi=3﹣2i. 解得a=1,b=﹣2. z=1﹣2i. 故选:B. 2.设集合A={y|y=2x,x∈R},B={x|x2﹣1<0},则A∪B=() A.(﹣1,1)B.(0,1)C.(﹣1,+∞)D.(0,+∞) 解:∵A={y|y=2x,x∈R}=(0,+∞), B={x|x2﹣1<0}=(﹣1,1), ∴A∪B=(0,+∞)∪(﹣1,1)=(﹣1,+∞). 故选:C. 3.某高校调查了200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7.5,30],样本数据分组为[17.5,20),[20,22.5),[22.5,25),[25,27.5),[27.5,30].根据直方图,这200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是() A.56 B.60 C.120 D.140 解: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频率为:(0.16+0.08+0.04)×2.5=0.7, 故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频率为:0.7×200=140, 故选:D 4.若变量x,y满足,则x2+y2的最大值是() A.4 B.9 C.10 D.12 解: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

∵A(0,﹣3),C(0,2), ∴|OA|>|OC|, 联立,解得B(3,﹣1). ∵, ∴x2+y2的最大值是10. 故选:C. 5.一个由半球和四棱锥组成的几何体,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πB.+πC.+πD.1+π 解:由已知中的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上部是一个半球,下部是一个四棱锥, 半球的直径为棱锥的底面对角线, 由棱锥的底底面棱长为1,可得2R=. 故R=,故半球的体积为:=π, 棱锥的底面面积为:1,高为1, 故棱锥的体积V=, 故组合体的体积为:+π,

2016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讲解

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是 A.庇.护/ 禆.益湍.急/ 惴.惴不安B.主角./ 号角.自诩./ 栩.栩如生 C.国粹./ 憔悴.沉湎./ 冠冕.堂皇D.沮.丧/ 诅.咒屏.障/ 屏.气凝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松弛亲和力口干舌燥B.脉博孺子牛断章取义 C.斑驳摇蓝曲甜言蜜语D.气概度假村义不容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我们只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就会到人生很多的苦与乐。 ②蒲松龄故居有一个的小花园,园中几尊怪石,增添了“聊斋”的气氛。 ③人生正如攀爬高山,跌落了100次,要安静地开始第101次的攀爬。 A.体味精制如果那么B.体验精制即使也 C.体验精致如果那么D.体味精致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我不知道是谁的挂号信退回来了?”张师傅说。 B.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版画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如木板、石板、钢板等)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 D.中国的年俗:如剪窗花呀、贴春联呀、放鞭炮呀……每一项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是 A.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参赛者大多是初出茅庐 ....的小将。 B.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 ....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吗? C.大学生跳河救人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 D.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慷慨解囊 ....,资助了多名失学儿童。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2016--2017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6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参考版) 分类:语文试题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ē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 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喧哗,C 伫(zhù),D淋漓尽致。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优美:美好;美妙。幽美:(1)形容地方很偏僻、光线暗;(2)使人感觉宁静、安闲的;(3)幽静美丽;幽雅,幽深。领略: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悟:就是体会,解悟。繁杂:事情多,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复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012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 B.着.实/斟酌.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 C.呜咽./奖掖.嗔.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 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 2. 下列词语中,没有特别字的一组是 A. 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 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礼道歉 C. 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 D. 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__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2016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 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2017语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2016年语文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 【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参考】 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 ③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边缘化的立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那个是多余的呢?【名师点睛】

今年山东卷作文仍然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取自许顺居的散文《行囊》,在形式上选取了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体现了山东卷作文命题选材的一贯风格。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立意角度更加宽泛,更方便考生扣题。本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路途漫漫,可指现实中的路途,更可指代“漫漫人生路”。“行囊中的储备”可以指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建立联系或互相转化。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审题误区】 在这个作文的要求中,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就“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来说,很多考生可能会忽视后面列举的几种可能,较多地关注材料开始部分地背景提示,导致审题不准,角度出错;“自拟题目”这个环节,可能会忽视行囊与旅程的关系,导致简单采用“行囊”这一词眼作为题目,失去了立意上的针对性和思辨性,导致写作方向发生“质”地偏移,最后主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Ⅱ) 语文 适用于:重庆陕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高考专题-2019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1页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笼罩/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 ..,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 ..,草木凋凌 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 ..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是一艘花船,(系/停)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 冬大陆的梦幻和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 ..的(扩展/扩充)。他像 ....,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 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 ..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迢迢旅途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中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 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 .. ..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 退出 ..,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 2页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 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 C. 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 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

2016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6年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

201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揶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