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部湾_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北部湾_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北部湾_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北部湾_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经济日报/2008年/2月/28日/第015版

专题

北部湾: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写在国家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之际

周骁骏 童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新时代来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由此掀开新的历史篇章!伴随着北部湾的阵阵涛声,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在传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作出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决策。

经济区将建成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在上海浦东新区等推行综合配套改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比有着不同特点,对内主要服务西南地区甚至更广阔腹地,对外主要面向东盟。因此,《规划》具有很强的国内、国际区域发展背景。”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武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惟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惟一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1992年,中央就提出把广西建设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明确了广西北部湾地区服务西南地区的功能和地位。而从2004年起开始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平台、招商引资的平台和增进友好互信合作的平台。

因此,《规划》从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实际出发,结合广西自身的条件与优势,确定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这一功能定位以开放合作为主题,以面向东盟合作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把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作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作为目标,凸显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地域优势,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符合广西北部湾实际,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富有鲜明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如是说。

围绕实现上述功能,建设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优化国土开发,形成开放合作的空间优势;完善产业布局,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优势;提升国际大通道能力,构建开放合作的支撑体系;深化国际国内合作,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开放合作的和谐环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劳动就业、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等。

国家给予经济区五大方面支持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虽然坐拥良好的资源,但如果不主动去努力和争取,就有可能与机遇

失之交臂。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充分分析、把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时代趋势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从而把目光逐渐转向了沿海。而从酝酿到实践,到国家批准实施《规划》,过程是高效而紧凑的。

2005年10月29日至31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突破战略,南北钦防区域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布局,促其尽快崛起。2006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正式纳入广西十一五规划建设发展重点。

2006年3月22日,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成立,成为统筹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构。在这一机构的统筹协调下,广西扎扎实实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沿海港口资源整合与建设、开放合作、科学统筹发展等有关工作,为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广西自身的努力,但由于经济区起步晚、基础薄弱,此外经济区又与国内、国际等多区域合作密切联系,单纯依靠广西的力量将很难完成建设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区这一目标,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广西的优势及主动性、积极性,推动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给予经济区五大方面的支持:

一是《规划》提出要大胆试验,开拓创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二是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三是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四是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五是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开放合作示范作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交通运输、海洋产业、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重点合作领域规模编制,加快实施合作项目。

这五大支持十分切合经济区实际,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区的发展。

经济区将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些为北部湾经济区营造了和平稳定发展的周边国际环境。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鼓励东部产业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大项目布局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加大力度扶持边疆地区发展,支持西南地区经济协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国内其他区域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

域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深化了中国—东盟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挥面向东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作用奠定了基础。

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明确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未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会是什么样?《规划》提出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体目标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达到45%左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现代产业基地、区域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基本形成;开放合作不断深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社会安定和谐进步。

“总之,我们寄希望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统筹实施。相信随着《规划》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步伐将逐步加快,开放度也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区域布局也趋于合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将大大增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必将成为我国沿海发展新的一极。”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说。

北部湾经济区概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经济区,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海域总面积达12.93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海岸线1595公里,规划岸线186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60多公里,主要有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等港口。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将经济区与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紧密联系。

经过全自治区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超过16%;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石化、林浆纸、能源、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并开工建设;沿海港口开发建设速度加快,货物吞吐量连年攀升;开放合作成效明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深入推进。

2006年7月6日,广西启动防城港市20万吨级泊位等23个总投资近46亿元的沿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6年12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促进了北海、钦州、防城港三港合一,共同发展。广西先后委托国际国内著名规划设计机构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等十多个规划。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注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主要特点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与广西共同研究制定,并经由国务院同意实施。这一规划明确提出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开放开发的任务、重点和方向,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处处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是“六坚持,六促进”,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坚持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优势互补;坚持科学布局,促进有序开发;坚持集约开发,促进要素聚集;坚持生态保护,促进环境友好。《规划》提出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涉及经济结构优化、扩大开放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还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其次是定位准确,突出重点。把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突出了开放合作的主题,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规划还明确经

济区主要任务是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是构建广西及西部经济新高地的重要基础。

第三是把促进广西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施以面向东盟和泛珠三角为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战略。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开放合作质量,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重点加快推动形成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两翼、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中轴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积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推动形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第四是国家给予的支持力度大。国家赋予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重大项目布局、保税物流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合作、财政税收等方面扶持政策。

第五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大胆试验,开拓创新,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滇中城市群规划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 (公示稿) 总负责单位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总报告编制单位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城乡规划评估中心 瑞士联邦理工大学 分报告及编制单位: 《滇中城市群经济和产业发展研究》,云南大学; 《滇中城市群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云南大学; 《滇中城市群环境保护研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滇中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及空间管制研究》,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滇中城市群区域交通体系研究》,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 《滇中城市群规划执行机制和政策研究》,云南大学; 《GIS在滇中城市群规划中应用研究》,瑞士联邦理工大学; 《滇中城市群规划----昆明篇》,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滇中城市群规划----曲靖篇》,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滇中城市群规划----玉溪篇》,玉溪市规划院; 《滇中城市群规划----楚雄篇》,昆明理工大学。 《滇中城市群规划修改(2009-2030年)》 (公示稿)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一节发展目标 第二节发展规模 第三章发展战略

第四章滇中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 第一节发展结构体系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引 第三节主要产业聚集区 第四节城镇中心体系 第五节交通设施规划 第六节给水设施规划 第七节排水设施规划 第八节电力设施规划 第九节通信设施规划 第十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第十一节其它设施规划 第十二节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章次区域和重点空间规划指引 第一节五湖次区域发展指引 第二节都市区发展指引 第三节城市间协调与互动 第四节跨行政区重点协调发展指引 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空间发指引第六节景观资源区空间发展规划指引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节产业特色化、重型化发展 第二节城镇体系重在外围培育与扩张 第三节建设交通一体化体系格局 第七章机制与政策保障 第八章附则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 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繁荣的开放经济。”(王海平、刘秉镰,2000)。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是指投资的增加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 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oo~I200 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 4 800~7200元 (二) 形成产业集群,驭得规模经济效益 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发展,既兄争又合作,从而提呙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 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西5 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knkn 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 00000 多家工,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 (三)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己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港口为所在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和国际化营运环境,临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产品档次与服务水平。 (四) 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 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我国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五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西南沿海和东南沿海港口群。而此五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战略

加以消化、配套和创新,向内地转移,带动全国经济技术发展。一般地说,沿海开放城市投资环境较完善,对外商有较大吸引力。开放城市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规划,在自我开发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多层次地引进国内急需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本国化。开放城市是我国的工业基地、科研基地,有相应的研究、设计和试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大大加速这一进程。开放城市一方面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地区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把已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适用的设备扩散到内地,促使内地技术不断进步。通过这样阶梯式的引进和转移,推动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 二、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内地通往世界的枢纽和桥梁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顺应这种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必然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沿海开放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枢纽和桥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很不相同,因此各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模式有所不同,在战略步骤上也有先后之分。沿海开放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总体素质优于内地,这就决定了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开放中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便的港口运输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心环节。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沿海地区的海运、内河、铁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通过海港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海港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国家对外贸易的门户,是同世界进行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据统计,全世界国际贸易量(包括沿海国家和内陆国家)的2/3以上是经海港转运的。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交通发达,初步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海运业发达,可直接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港口通航。在我国进出口物资中,90%以上是通过沿海城市的港口转运的。由此可见,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外贸物资的集散地。通过这里的海港和海上运输,可以把国内外市场联系起来,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并换回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物资,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第二,较强的工业实力可形成出口加工的重要基地。沿海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加工能力强,具有投资小、效益高的特点。据1984年的统计表明,仅占全国人口7.8%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12%,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6%。沿海开放城市的雄厚经济实力使其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成为带动腹地及全国进军国际市场的先锋。 沿海开放城市发挥出口创汇的先锋作用,应贯彻“内联外挤”的方针。外挤,就是率先进军国际市场。内联,就是联合内地,更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过去,沿海完全靠内地供应原材料,加工成品后再回销到内地,这条路子越走越窄。发展外向型经济,给沿海城市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拓宽了路子。沿海城市产品竞争力强,更多地打进国际市场,所需原材料部分在国际市场上解决,这就给内地带来了发展的机会。沿海城市以优质“拳头”产品为龙头,联合内地组织配套成龙生产,或者把技术转移到内地,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就地加工出口,这就增强了内地出口创汇的能力。 第三,发达的科技是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沿海开放城市科学教育事业发达,文化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这一方面使开放城市在吸收扩散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内地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质量、档次上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沿海城市依靠科技优势,在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的水平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并在技术上支援内地发展对外经济,保证内地以进口替代战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和以垂直形式参与国际分工战略的实现。以科技为动力,把沿海和内地不同层次的开放战略推向前进,形成我国的全方位立体开放态势,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取胜,在世界经济波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对策。

防城港项目投资计划书(规划设计)

防城港年产xx项目投资计划书 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

报告说明— 防城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环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是一 座滨海城市、边关城市、港口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 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海岸线580公里,陆地边界100.895公里,是北部湾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被誉为“西南门户、边陲明珠”,是中国氧都、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第二大侨乡。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3月,当时作为援 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来建设,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防城港是中国的深水良港,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中国 西部地区第一大港,西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上主门户,是链接中国——东盟、服务西部的物流大平台。1984年5月被列为中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 城港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防城港市拥有沿边金融 综合改革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 经济合作区、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5个国家级改革创 新平台,是国家战略聚集区和先行先试特区。2016年5月,防城港还被列 为我国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之一,防城港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香薰精油是从具有香味的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精华,也就是常说的 植物荷尔蒙。近代欧洲发展出的香薰疗法是利用香薰精油呵护身心的方法。萃取植物之精华的香薰精油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具有神奇的药效。 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可以平衡及舒缓身体和精神。香薰精油具有完全的 挥发性,能完全溶于酒精和油。对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易于被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间接性的促进、提升,改善人体本身正向功能的加强。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6897.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709.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78%;流动资金118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22%。 达产年营业收入96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7333.63万元,税金及附 加114.16万元,利润总额2290.37万元,利税总额2720.44万元,税后净 利润1717.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002.6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3.21%,投资利税率39.44%,投资回报率24.90%,全部投资回收期5.52年,提供就业职位164个。

最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7.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 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允许的范围。现有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的继续快速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抑制消费,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

收入水平后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陷阱。在此阶段,缩小增长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2.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约束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继续快速扩张 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有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将会阻碍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现有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且环境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其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它的过快发展将会阻碍产业升级。 现有发展模式还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现有发展模式在资源、资金及人才方面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存在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风险。 总之,现有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依赖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预见危机

内陆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内陆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陆与沿海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存在差别。本文以长沙和上海的对外开放为研究对象,采用两者1997-2014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分析实证模型,探究检验长沙市和上海市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沙、上海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都在1%的水平呈正相关,且长沙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上海,但长沙对外贸易总额以及占GDP的比重都远远落后于上海。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结合长沙与上海的区位优势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异,探讨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如何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自身的优势,以期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陆城市;沿海城市;对外贸易;对比分析;实证研究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国家深化对外开放战略的双 重背景下,为实现经济增速平稳换档、产业结构顺利转型、经济驱动高效转变,内陆与沿海城市都在注重提升自身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以增强自身的开放型经济竞争力。由于

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内陆与沿海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存在差别,为清晰的看出两者的差异,本文运用长沙和上海1997-2014 的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构建时间序列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促进长沙和上海的对外开放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 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献 颇多。(1)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对外贸易能够通过溢出效应、学习效应、规模效应、竞争效应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Grossman和Helpman(1991)通过研究贸易国家的内生增长原因,结果表明对外贸易能够产生创新的正外部性,加速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福利。Alcala和Ciccone(2004)的经验研究表明,国际贸易能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促进劳动生产率。Melitz和Ottaviano(2008)通过建立异质性垄断竞争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和贸易影响竞争效应,市场规模扩大和开放程度提高大幅压缩商品价格中成本加成率,促进生产率的提高。(2)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也支持国外研究学者的结论。毛其淋和盛斌(2011)、张庆昌(2011)等分别就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 和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均存在显著促 进效应。叶明确、方莹(2013)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分位数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 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 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既是城市群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我国城市群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城市在产业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构现象普遍而严重。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率均在65%以上,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趋同率更高达70%。这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摩擦多于融合,不仅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4.行政色彩浓厚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曾提出“海上苏东”发展战略,然而二十多年过去后苏沿海经济并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崛起。近年来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江苏沿海后发优势有望得到体现。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停滞和缓慢增长三个阶段,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法从本省和沿海两个层面上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当前江苏沿海经济带在两个层面上均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状态;江苏沿海有可能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开发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海上苏东”战略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收效甚微,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在苏南苏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时候,江苏在本世纪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批文件以促进江苏苏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江苏整体实力做出重要的规划,但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近年,江苏省先后组织了知名专家承担省“十五”、“十一五”社科课题研究江苏沿海经济发展问题。2007年,江苏沿海发展被再次提到战略高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桥头堡”。 一、江苏沿海历史发展状况 江苏沿海经济带是中国民族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从张謇的“废灶兴垦”和“植棉兴织”,至现如今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反映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沧桑巨变。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在沿海经济带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提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海上苏东”发展战略,实施百万亩滩涂大开发计划,引起区域经济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纵观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特征,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沿海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1953) 江苏沿海三市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尤其在明清代。据江苏地方志记载,100年多前由于民族实业家张謇在此创办企业并推动城市改造,南通由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连云港曾是漕运的重要水道,康熙初年成为题定口岸,于此设关,征收海盐税。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江苏沿海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考试100分参考答案教学文稿

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考试100分参考答案

第1题、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 )合作。(单选题)(分值:2) A. A.澳珠 B. B.粤港 C. C.港澳 D. D.粤澳 第2题、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单选题)(分值:2) A. A.传统企业 B. B.创新企业 C. C.科技企业 D. D.高新企业 第3题、到(),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单选题)(分值:2) A. A.2035年 B. B.2030年 C. C.2040年 D. D.2045年 第4题、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体系。(单选题)(分值:2) A. A.地方协作 B. B.地方合作 C. C.产业合作 D. D.产业协作 第5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和群众获得感。(单选 题)(分值:2) A. A.行政功能 B. B.行政效率 C. C.服务效率 D. D.服务功能

第6题、建立以企业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单选题)(分值:2) A. A.主体 B. B.依托 C. C.支撑 D. D.载体 第7题、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单选题)(分值:2) A. A.“机场经济” B. B.“海陆经济” C. C.“飞地经济” D. D.“交通经济” 第8题、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一体化水平。(单选题)(分值:2) A. A.服务 B. B.行政 C. C.市场 D. D.经济 第9题、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单选题)(分值:2) A. A.环保湾区 B. B.绿色湾区 C. C.生态湾区 D. D.美丽湾区 第10题、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单选题)(分值:2) A. A.健康产业 B. B.生命产业 C. C.养生产业 D. D.医疗产业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班级:MBA00B 姓名:开心 学号:613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港口的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港口的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港口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错误!未定义书 签。 2. 2 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区域港口一体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

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首先,港口是交通的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这里,拉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港口周边地区又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它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资源在全球共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些都要靠海运来支撑,因为海运的运量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港口周围就变成了资源配置的枢纽。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港口对于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各种产业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贸易基础理论、港口生长点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等,并通过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为例,来阐述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引言 港口是连接水域和陆域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周围地区也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下面,来对港口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了解。 1.1港口的基本概念 2003年6月28日通过,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对“港口”的概念作了以下描述: 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