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

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把先进的知识和文明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用自己苦心修行而来的优雅品质时时处处塑造一颗颗纯真、向上、有力的年轻人的心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令己骄傲,是待到桃李满天下之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从三尺讲台退役之后,看到自己的思想与梦想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得到了升华与传承。教师是社会文明的设计者。

教师职业的伟大,并不是说它能改变人类历史的命运与进程,而是说可以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主宰和改变人类历史与文明进程的人。这个职业充满着期待、渴望、理想与热情,又有亲情、友爱、道德与智慧的交织;这个职业满含着对人的关爱、包容与忍耐,还伴随着对己的陶冶和历练。这个职业必须要身在高处:观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听时代的涛声跌宕起落,思人生的道路大道通行,感青春的色泽斑斓多彩。

教师,应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天,是对历史法则的审度,对自然规律的窥探和对人类命运的前瞻;教师因悲天情怀而志存高远,因担忧危难而身先士卒,因渴望安宁而奋发有为。悯人,是对英雄先烈的感恩,对迷途少

年的谅解和对知识青年的栽培;教师因悯人情怀而自律,因包容迁就而厚德,因体恤民生而不朽。

悲悯情怀,既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更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既要有“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无私,还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淡定。悲悯情怀,不能只是旗号和愿景,而应成为大学教师修身立命的根本,这就需要漫长的苦行锤炼、经营感悟,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改革创新,其核心就是要担负起神圣的使命、光荣的职责和永恒的追求。

造就人才是大学老师的神圣使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要传播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的精华之道,譬如为人要讲求君子之道,做事应遵循礼仪之道,思维须服从中庸之道;授业就是要传承以科技为主要标志的近代文明和先进技术,是对已知领域的精细化研究,对未知领域的无畏探求,以及对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升级;解惑则是要解答青年思想中关于成长的每一个进程,比如人类文明前进的轨迹,人生成长的方式,以及关于青春的每一个烦恼和疑问,等等。

完善自我是大学老师的首要责任。

《左传》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所谓立德,就是要树立为人处事的楷模;立功,是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事业;立言,则是讲究要有佳作传世。作为大学教师,古人讲的“三

立”,便是要求我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学会做人,就是要始终立于道德的最高点,肩负起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托,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结晶成人类文明崭新的成果;学会做事,就是要始终处在育人的最高峰,以高远的视野开启事业的大门,用稳健的脚步和坚强的心灵笑对疾风骤雨抑或万丈光芒;学会做学问,就是要始终站在学术制高点上,满载着灵感、执著和坚强,沿着科技信息时代的花环筑成的栈道,高歌勇进,从容前行,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洪流中探知真理、思考人生、激流勇进、独占鳌头。

“真善美”是大学老师永恒的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求真,是教师追求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必须把惟真务实的理想信念贯穿于思想的全过程,杜绝虚假、伪装,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有所建树和成就。求善是心灵净化的历程。人文求善,能让心灵遵循自然法则的运行,不断追寻和超越人类文明衍进的宏业。青年时期,一个善意之举可以挽回潜在而又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一颗善良之心,能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幸福指数。美是一种心灵感知,更是一种创造力。青年教师应该把追求高雅文化和增强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性,作为自我修养的一门学到老的重要课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坚信:一个有鲜明时代感和强烈事业心的青年教师,定然不会辜负时代所托,谱写民族和历史新的华章。一个尊师重教的校园,定会成为锻造拔尖人才的摇篮;而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定然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优秀民族。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发表时间:2020-01-08T17:37:37.793Z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作者:陈晖华[导读] 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邓家乡中心完小331800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工具性是“舟”,人文性是“水”,在人文精神传承的长河中,舟水共存。社会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同时也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标理念 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沐浴人文情怀呢? 一、阅读教学牵线,召唤人文情怀 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上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每一篇课文都寓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是外衣,思想哲理是灵魂。阅读教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更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借助语言文字这层外衣,深刻揭示课文中蕴含的情与理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体验感受、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更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这些文中的重点句子,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对破坏地球行为的愤怒之情就自然倾泻而出。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这种熏陶给予学生的才是真正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受自然景观美,如《葡萄沟》的风情,《桂林山水》的神奇,《林海》的秀丽,《鸟的天堂》的奇异,《瀑布》的瑰丽壮观……来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还有像《童年的发现》、《鲁滨孙漂流记》、《鱼游到了纸上》等反映人物刻苦钻研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人文素养,借助这类文本,能对学生的人格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新教材中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的色彩美、声音美、星空美、季节美、想象美、家园美、和平美……这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教材,教师只要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学生引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形象美之中,学生将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将受到一次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现实生活搭桥,唤醒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从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人文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体现为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课应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充当生活与学习的桥梁。我在执教《我“写”感恩》习作指导课中,先让学生动手搜集有关感恩故事的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恩”的意义。由于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衣食无忧,普遍认为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属于理所当然,从来不知父母工作劳动的艰辛,不懂得如何感恩与回报。因此,我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切入,唤醒学生心灵深处久违的感恩之情,让他们在习作过程中激活回忆、燃起热情,孕育爱心和责任感,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从事人文活动,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例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那些散发着美丽的人文素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平常事中发现不平常的良好习惯,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 语文的独特在于它的底蕴与潜力,在于它的生动与回味,在于它的震撼与烙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启迪智慧、感悟心智、培养个性、陶冶情感、塑造人格的根本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沐浴人文情怀,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够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幸福!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随着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深入,以及民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纷纷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但一直以来,传统文化课程多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存在,或者渗透融合在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即稳步扎实地推进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并为传统文化师资培育,特别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更高的 要求。 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构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因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被学生接受进而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意味着课程建设的整体实现。 传统文化教育独有的特点,使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圣贤文化,强调以德为本、德智?p 修。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告诫弟子学会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同时孔子也说: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这就要求教师时刻牢记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根本目的,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从而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与生命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区别于西方式逻辑推理和外求实验法的,是一种‘内求法',是教师引领、学生同步在身心内部实践体悟,进而外显为用的路径。” [1] 这就需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生命的实践、心灵的实证,不断反求诸己、躬身践行,通过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成长,体会传统文化的真实魅力与价值。最后,由于传统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断裂,当今社会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不少误解和迷思,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恢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独立与完备。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经验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的统一规划与推进,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 二、教师传统文化专业素养 所谓“素养”,是指个人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透过教育而学习获得的因应社会之复杂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在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复杂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能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在古希腊哲人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正式的兴起则为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不断演进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其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兴起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其兴起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特征,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一种具有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重要教育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最初兴起于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也强烈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复活和借用希腊、罗马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和激励下,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对中世纪的教育传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探求教育革新的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主张,形成和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思想,是得益于教育才逐渐得到传播和实现的。正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文艺复兴“这个词在习惯上首先是指文化方面的情况,如果愿意,还可以加上对人的教育和教育方式(方法)”。①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经济前提。 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欧洲,“在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得最早,农奴关系也瓦解得最早”②。十字军东侵之后,意大利城市排挤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的竞争,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城市商人积累大量货币资金,投入到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中去。手工业生产发达,分工日益精细,行会数目随之增加。大约从14世纪初叶起,就有商人直接组织生产,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因此,到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5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西班牙、英国、尼德兰等封建国家内部也迅速地发生发展起来,都先后产生了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和从事中间剥削的商业、银行业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的积累。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又逐渐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生产和经济领域日益呈现社会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得到蓬勃发展。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富裕得足以使人轻视物质而崇尚精神享受。财富 ①丹尼斯·哈伊著,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页。 ②转引自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教师人文素养提升

教师人文素养提升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职业,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特殊的要求。一个教师若思想政治素质不强,他培养出的人也不会太强,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进而帮助学生适应环境,鼓足信心迎接挑战,学好本领面对生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被赋予了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虽然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作用却是异常巨大的。比起一般人来,教师特别需要学习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 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师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地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的努力与成功,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三、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与效果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大学语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论文 2019-06-1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民族和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和强大。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教育要借助语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充实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更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校设置语文课程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学作用,使其能够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共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代大学生生活在较为安逸的环境中,社会实践经验较少,个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较为局限。将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和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经典文学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都江堰》生动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壮观景象,并通过“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理想确立提供了精神动力[ 1]。 2、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校语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在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思维和智慧,增强文学创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八大人文情怀 杨斌 【学科分类】法律教育 【出处】作者博客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谢谢主持人的抬爱。 其实我对自己的总结或许就两个字。在我年少不甚懂事的时候,人家以为我是愤青;在我长大了有些思想的时候,人家认定我是愤青;在我以后不知道未来在什么地方有些苍老的时候,我希望我是一位“愤青”。 不管是不是我自己以愤青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我自己,还是我自己“被”愤青描述了。今天很开心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相对韩寒,我是很幸运的。他在厦大做讲座的时候,除了面对一群可爱的学生,前面还有一群“无知”的领导。而我,面对的全部是可爱的真诚的同学们。(掌声)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这次讲座,我先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其实这次讲座很早之前就想进行,不论是自己的意向还是朋友的邀请,我内心深处还是很愿意与大家交流,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虽然我并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稍微年长的学长,尤其是一个本身还有些经历或者想法的人文学长,相信在某些方面也能稍微地提醒我们的学弟学妹们。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我一直在推托中。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没有取得怎样的成功,这对演讲者是致命的。当然理论上不应该是这样的局面,可由于浮躁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基本的能力资本支持,一些话语很难得到公众的信任或者认可。其次,我本身也是一个迷茫的小子,所学所思所虑毕竟十分有限。而且很多观点未免一家之言。能否得到大家的接受,或者说某种基本的肯定,我自己还是有些担心。再则,我是一位在人看来类似“愤青”的法学小子,始终觉得自己肤浅,我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有所不当之处。不过庆幸的是,我这次的讲座更多是关注我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具有的人文情怀,可能再批判一些问题的时候,相对会比

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在当今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追求的是客观化、功利化,实效化,具体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知识至上”,功利化的教学态度与行为,轻教学过程重效率。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养成,致使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 所谓“人文情怀”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文的敬重、对人及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它透射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深情眷顾。[1]而在教育领域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和谐的一幕,那就是教师漠视学生的生命,教师为了眼前利益,视学生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典型的如“惩罚”或者“规训”等,压抑着学生的自由,以下一个简单的例子反映出教师对生命的压制,最可怕的是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以致达到麻木的状态: 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礼宾车队到大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齐刷刷的占了两对小朋友,列队欢迎首相夫人的到来,并且有规则的舞动着鲜花,喊着:“欢迎,欢迎,热泪欢迎”。来宾走进教室,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笔直端坐着,纹丝不动,表情严肃的听老师讲课。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为什么天下着雨还要同学们在大门口列队等候,大家整齐的挥着手,喊着口号,如同木偶一样?为什么进了教师那么肃静,静的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五六岁的孩子,是撒野的时候,天真活泼,可这些孩子都像受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一点都不像孩子。[2]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淡漠,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完全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充分体现出教师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的一种麻木状态。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者:————————————————————————————————日期:

如何提高教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教师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所谓“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走向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者。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作为教师,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尊敬、信赖与欢迎的老师,成为一位学生认可的、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教育的逻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师生之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二、要平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必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必须学会挖掘、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就越有人格魅力,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共情”能力,要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感情;要学会角色转化,换位思考;要学会善解人意,真诚相待。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这样的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和可敬。 三、要有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总是好的。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五篇】.doc

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亲爱的读者,为您准备了一些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请笑纳!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2 在20-年11月22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学校品正楼会议室认真聆听了来自贵州师范大学谢萍教授的《教师的人文素养》的讲座,在两个多小时的培训时间里,现场所有的老师听得比较认真还作了笔记,谢教授所举得例子和培训的内容使我颇有体会。我们深知“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

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根本命题是由全球化带来的。但是,全球化作为一种普世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尚缺乏被正确理解的基础,全球化作为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仅意味着建立世界化共同市场的经济观念,建立以联合国为首的世界政府的政治观念,更主要的它还意味着把人置于政治之上和国别之上的世界主义人本观念。这种观念,在西方是建立在一元论哲学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上的,一元论哲学追求总体、本源、统一的思维导致对世界一体化的追求,而基督教思想追求万有归一更是为全球化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是没有本体论关怀的,中国思想中最流行的是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这种思想状况和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多神偶像崇拜联系在一起,这些使得中国思想中有家族之爱,有忠君爱国,却没有世界之爱,有对等级的崇仰和热衷,却没有对平等和自由热爱,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人的抽象爱,而没有后者作为基础,就难以理解全球化所暗含的价值观前提。而除了这价值观前提之外,当前的全球化还包含了重新确立人和地球的关系(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内涵,重新确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反政治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涵,进而甚至还包含了对人神关系(呼吁世界范围内的宗教现代化改革)的重新理解,而这些无论在什么层面上都是和中国学者的思想传统以及当前见解相抵牾的。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被中国知识分子们理解为是西方跨国资本剥削中国,西方强势文化侵略中国民族文化的机会和借口,就不是什么难以认识的事了。只要在东西方二元思维的基础上,中国思想界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全球化的真正涵义。何以如此?中国思想和精神不利于培养基于世界感情以及人类感情基础之上的现代人文意识。我这里所说的世界感情不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同等重要,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核心素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 □柯中明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核心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成为一个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能被家长和社会接纳且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教师,他们必须在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方面下功夫。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妨来点“五味杂陈”,即“甜味”“酸味”“辣味”“苦味”“鲜味”。 “甜味”,教师应该具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教育需要爱,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归根结底是根据儿童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具备一颗慈悲为怀的大爱之心。这颗大爱之心,首先是建立在尊重儿童个性的理性之爱、科学之爱基础之上;是建立在读懂儿童内心世界的智慧之爱、和善之爱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建立在一种平等、和谐、安全、愉悦的师生关系

之中;其三就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中。所谓慈悲,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给儿童带来成长、进步、学习的快乐,同时还能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对于儿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困惑,不是无视,更不是漠视,而是设身处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对话、交往、探索,努力解决他们的问题,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颐指气使。这样的大爱之心对儿童而言,这种滋味是甜的;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而言,这种滋味也是甜的。 “酸味”,教师应该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优秀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成为一位优秀教师需要外部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淡泊明志的职业坚守。这种职业坚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以说是略带酸楚的。教师职业岗位平凡,但意义重大。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既要抗拒外在社会的诱惑,又要扛起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由此,教师要守住清贫、清净,用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教师要守住平凡、平淡的工作境遇,用对教育炽热的爱去面对工作;教师要守住对教育真理的坚守,能坦然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我们应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在外在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能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生活中的酸楚味转化为抗压的正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文艺复兴运动也对欧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人文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非常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理论探索。下面分别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几位。 (一)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 维多里诺(Vittorino de Feltre 1378-1446)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18岁入巴都亚大学,获得文科学位,又研究数学。学业结束后,在巴都亚教文学、数学达20年之久。嗣后又到威尼斯进修希腊文,并在那里办了一所学校。几年后,便开始了创建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生涯。维多里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教书、办学,与师生相处极为友好。他刻苦锻炼、严格地锻炼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卓越的骑手、舞蹈家和剑术师,为了使身体能抗拒严冬酷暑的侵袭,他冬夏穿着同样的衣服,冬天也只拖着一双凉鞋,因此平常很少生病。维多里诺还善于用理智控制激情、情欲,一生保持童贞。 维多里诺的教育实践主要有: 其一,建立人文主义学校,为儿童创建快乐优美的学习环境。孟都亚宫廷学校的校园幽美,其建筑物恢宏瑰丽,维多里诺命名学校为“快乐之家”,学校获得了巨大声誉。远近富豪贵绅子弟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德意志前来就学者,除贵族子弟外,尚有穷苦但颇具天分的学生。最盛时,学生多达七十多人。教育贫苦学生是他的理想,为了使他们能够毕业,维多里诺让这些学生在他家里食宿。 其二,注重和谐发展,设置广泛学科。孟都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继承古希腊的“和谐教育”的传统,把身体的锻炼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不同的,嗜好也迥然相异。他要求教师的教育应跟随自然的教导,课程包括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作。其中除文学外,还包括历史和哲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体育。 其三,精心组织户外活动,改革教学方法。维多里诺很重视学生的户外活动,除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自然环境中散步、游玩外,还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其中包括骑术、剑术、角力、跳舞、赛跑、跳高、踢球等。他还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运用游戏、练习、参观等方法,并采用直观教具。在毕业时,组织学生去外地旅游。 其四,重视道德教育。维多里诺认为宗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认为没有宗教教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他把宗教教育的课程仍列为必修课,坚持读奥古斯丁的著作,每天做早祷,每月去教堂做一次忏悔,严格遵守斋期。体罚废除了,但不放任自流,学生做错了或违犯规矩,要受到惩罚。 (二)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469-1536)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教士家庭。幼年曾在兄弟会办的学校里读书。1492年投身宗教界,当了一名教士。1493年他去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对希腊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伊拉斯谟曾去过欧洲许多国家,访学并从事写作,并结识了莫尔等一批人文主义者。1509年以后,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神学和希腊文,成为剑桥大学第一位传播新学的教师,对于激发英国人文主义思想起了不少的作用。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是《愚人颂》(1511年),他论及教育问题的著作还有:《论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儿童的文雅教育》、《论少年早期的文雅教育》等。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批判陈腐的经院主义教育,提倡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世俗教育 早在巴黎大学上学期间,伊拉斯谟就对校内迂腐的学风、无聊的说教,感到失望和深恶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 养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如何提高教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教师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所谓“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走向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者。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作为教师,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尊敬、信赖与欢迎的老师,成为一位学生认可的、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教育的逻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师生之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二、要平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必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必须学会挖掘、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就越有人格魅力,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共情”能力,要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感情;要学会角色转化,换位思考;要学会善解人意,真诚相待。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这样的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和可敬。 三、要有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总是好的。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