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射弧

反射弧

反射弧和反射时分析 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专业:生物科学 _____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实验试验项目: 实验类型:综合__实验时间: 2012年5月 实验指导老师:胡学军老师实验评分: 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反射时测定的方法; 2.掌握反射弧的五个组成。 二、实验原理 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不再出现。 三、实验材料 蛙、常用手术器械、支架、蛙嘴夹、蛙板、烧杯、小玻璃皿、滴管、滤纸片、棉花、秒表、0.5%浓硫酸,任氏液,2%普鲁卡因 四、实验方法 1.制备脊蛙,分离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2.蛙嘴夹悬挂脊蛙于支架上,测左右两后肢最长趾屈反射; 3.环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去趾上皮肤后测屈反射;

4.测右后肢其他趾屈反射; 5.测右侧背抓反射; 6.右侧坐骨神经滴加普鲁卡因,加药时开始计时,每隔2min重复步骤4,记录每次重复反射时的变化; 7.屈反射不能出现时每隔2min重复步骤5,记录每次重复反射时的变化; 8.测左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毁坏脊髓后再重复实验,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 1.反射时测定(单位:秒) 2.反射弧分析

六、讨论与分析 1.反射时的测定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越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长,原因可能是青蛙对硫酸开始习惯化,经过多次浓硫酸刺激后,皮肤上的感受器已经对该刺激有了一定的适应性,所以敏感度也下降,使得反射时逐渐变长。 2.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测左右两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理论上两后趾的反应时间应该相当,但可能在测定的过程中某一边腿误伤,或是存在测定误差左右后肢的反射时不同,也可能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不同,或是因为左右后肢的最长趾对硫酸的敏感度不同。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长,原因可能是青蛙对硫酸开始习惯化,皮肤上的感受器已经对该刺激有了一定的适应性,所以敏感度也下降,使得反射时逐渐变长。。 当环剥长趾皮肤后用0.5%硫酸刺激蛙时,无屈反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皮

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知识讲解

姓名*** 系年级********* 学号*********** 科目动物生理学实验同组者***、*** 日期*********** 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 【实验目的】 学习测定反射时(reflex time)的方法,了解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 【实验原理】 反射是指对某一刺激无意识的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receptor)、传入神经(efferent nerve)、神经中枢(nerve center)、传出神经(afferent nerve)、效应器(effector)。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映的时间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会再出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实验材料】 1.试剂:0.2﹪、0.5﹪及1﹪硫酸溶液、自来水、2﹪普鲁卡因。 2.器具:解剖盘,蛙板(木质),毁髓针,铁架台,试管夹,手术剪,手术镊,玻璃分针, 烧杯,注射器,棉花,滤纸,烧杯,点滴板,吸水纸。 3.材料:蟾蜍。 【实验步骤】 1.蟾蜍的单毁髓 将毁髓针由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横向搅动,切断脑与脊髓之间的联系。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组织。 2.反射时的测定 用夹子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将蟾蜍左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2﹪硫酸溶液中2-3mm,从插入硫酸溶液中开始计时,当出现屈反射时,停止计时,此为反射时。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吸水纸吸干趾端的水,3-5min后,在进行下一次刺激。重复测定反射时3次,求出平均值作为左后肢最长趾的反射时。 换用0.5﹪及1﹪硫酸溶液,分别测定左后肢最长趾在0.5﹪及1﹪硫酸溶液刺激下的反射时。 测定右后肢最长趾在0.5﹪硫酸溶液刺激下的反射时,与左后肢最长趾在0.5﹪硫酸溶液刺激下的反射时之间作比较。 3.反射弧的分析 用手术剪在左后肢脚与小腿的连接处环切皮肤,剥净脚上的皮肤。用1﹪硫酸溶液刺激去皮的最长趾,记录结果;再用硫酸溶液刺激右后肢的最长趾,记录结果。将两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感受器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作用。 剪开右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下方放一块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与

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姓名:学号: 实验报告 说明: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 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单倍行距,小标题加黑; 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 5、实验报告按时上传,上传时文件名统一按照网上说明来命名; 实验名称: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同组姓名:实验日期:3.30 室温:13℃气压: 成绩:教师: 一、实验结果 (一)反射时的测定 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二)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续表2 二、分析与讨论 (一)反射时的测定 从刺激开始至反射出现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射通过反射弧的时间,称为反射时(或称潜伏期)。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越强,反射时越短;刺激越弱,反射时越长用0.5%H2SO4和1%H2SO4刺激时牛蛙的反射时应后者用时少一点或差不多,但实验中却出现前者少后者多的现象,这种奇怪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两大原因:1.进行0.5%H2SO4刺激时未立即和充分洗去H2SO4导致刺激部位皮肤受损,对刺

激敏感度下降2.经过多次H2SO4刺激后,皮肤上的感受器已经对

该刺激有了一定的适应性故敏感度也下降。 (二)反射弧的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 当环剥长趾皮肤后用0.5%硫酸刺激时牛蛙无屈反射现象,这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剥了皮肤后反射弧中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屈反射现象。若有,则证明皮肤没有剥干净,该现象说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而刺激其它无损伤的部位时仍发生屈反射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线上夹一颗浸有普鲁卡因溶液的棉球然后用0.5%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一开始是有反应的,传入神经是由多根神经组成的,细的先被麻醉,粗的后麻醉,一段时间后屈反射消失,此时表明坐骨神经已经完全被麻醉了。而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擦或抓反射仍存在,这是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为脊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理论上是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若捣毁脊髓,即毁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牛蛙对任何刺激都完全没有反应。 三、结论 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而在反射弧完整性是反射活动建立的基础,只有这五部分都完整才能保证反

生理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生理实验报告反射弧分析 篇一:蟾蜍的反射弧的分析和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表: 蟾蜍的反射弧的分析和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表:蟾蜍心脏的神经支配实验结果表 图1 刺激:无 现象:正常心搏曲线是否滴加阿托品:否图2 刺激:低频低强现象:迷走效应 是否滴加阿托品:否 图3 刺激:中频中强 现象:先迷走,后交感是否滴加阿托品:否图4 刺激:无 现象:滴加阿托品后的心搏曲线是否滴加阿托品:是 图5 刺激:低频低强现象:交感效应

是否滴加阿托品:是 篇二:反射时的测定--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 1.实验的对象和材料 1.1.实验对象:蛙(frog)或蟾酴(toad) 1.2.实验材料: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金冠剪、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分针)、蜡盘、蛙板,玻璃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污物缸、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2%普鲁卡因、0.5%及1%硫酸溶液、滤纸片支架、蛙嘴夹、小烧杯、秒表、神经屏蔽盒powerLab10T、刺激线、usb线、电脑2.实验方法和步骤2.1.手术 脊蛙(只毁脑),分离右侧股部坐骨神经穿线备用2.2.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分析 2.2.1.将脊蛙的上颌夹在支架上,右后肢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 2.2.5.麻醉坐骨神经,加药后每隔2min重复步骤(4)(记录加药时间)2.2.6.屈反射什么时候停止?立即重复步骤(4),每隔2min重复一次步骤(4)直到抓反射消失,记录时间。 2.2.7.左侧后肢最长趾反射时有无变化。2.2.8.毁坏脊髓后重复实验2.2.7。2. 3.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2.3.1.洗

反射和反射弧题答案

反射和反射弧的练习题 1、如图是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___]感受器→[B]___→[___]神经中枢→[D]___→[___]效应器。 (2)若某患者只是D处受损,用针刺A处,是否有感觉?___。是否能正常运动?___。(3)被针刺伤后,疼痛的感觉形成于___;以后见到针会有意识的躲避,此反射类型属于___反射。 【答案】A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E 有感觉不能运动大脑皮层复杂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灰质内,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图中甲为灰质,乙为白质。【详解】 (1)缩手反射属于简单反射,其神经冲动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结构中一处受损,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若某患者只是D传出神经受损,用针刺A处,神经冲动仍能传到大脑,所以患者能感受到疼痛,但神经冲动不能传到效应器,所以不会出现缩手反应。 (3)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感觉到疼,疼痛感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以后见到针就会有意识的躲避,是在第一次被针扎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复杂反射.

2、下图是膝跳反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称为_____。 (2)图中⑤是_____ ,它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图中④是_____,它接受到神经冲动后,作出反应; (3)请用箭头和序号将缩手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补充完整:⑤→_____。 (4)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填“脊髓”或大脑”)。 【答案】反射弧感受器效应器③→①→②→④脊髓 【解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当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不会消退。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3)膝跳反射示意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详解】 (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2)图中⑤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④是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 (3)缩手反射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⑤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①神经中枢→②传出神经→④效应器。

反射时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六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并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就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反射时就是指从机体接受刺激到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下面就是几个常见的概念: ①屈反射:后肢、足的皮肤受到刺激同侧的肢会产生屈曲反射。 对应的反射弧:趾部皮肤(感受器)→坐骨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 ②抓反射:背、腹部的皮肤受到刺激时可引起后肢举起而对受刺激部位挠抓的动作。 对应的反射弧:背或腹部皮肤(感受器)→脊神经(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坐骨神经(传出神经)→后肢肌肉(效应器) ③脊休克:脊髓失去上位中枢的控制,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对外界的刺激不能产生反应。 越高级的动物脊休克时间越长。如蛙脊休克的时间一般就是5—10分钟。 三、动物与主要器材 1、实验动物:青蛙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支架、蛙嘴夹、蛙板、烧杯、培养皿、小滤纸片、棉花、蜡纸片、吸水纸、秒表、0、5%及1%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任氏液 四、步骤与方法 (一)反射时的测定 1、取一只青蛙,毁脑,制备成脊蛙; 2、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测定后肢最长趾的屈反射时:将蛙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开始计时。当出现屈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反射时。(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秒!)停止计时后,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重复测定屈反射时3次,求均值。(相邻两次刺激至少要间隔2~3分钟) 3、取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青蛙右侧背部或腹部,记录抓反射的反射时。下肢抬起,即为产生了抓反射。不要等到动物将滤纸抓掉才记录反射时。测三次,求均值。 (二)、反射弧分析 1、毁脑,测左、右两后肢最长趾屈反射时

有关反射弧的高考试题分析

有关反射弧的高考试题分析 图1 6.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图 2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该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 解析:A: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A点和效应器之间不用经过突触传导,所以肌肉的收缩和药物无关;B:将药物放在B,B点和效应器之间经过突触传导,刺激A,肌肉收缩,所以肌肉的收缩和药物无关;C: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D:将药物放在C,刺激A,直接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和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无关。 考查兴奋在传导过程中的单向(神经元间)与双向(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问题。①项说明

药物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项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肌肉可以收缩,且与药物无关。③想说明药物阻断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④双向传导,不受药物影响。 5.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反应 刺激部位 破坏前破坏后 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 C 解析: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会发生收缩。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则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根据提供答案的组合,可以确定为C。 【考查目标】①反射弧的结构;②实验分析能力。 【答题思路】①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组成。②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刺激右后肢,左后肢都不收缩,右后肢能收缩。说明所破坏的是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和效应器。答案C。 有图表可知反射弧有: 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

反射弧教案.doc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 ②可以概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总结反射活动的过程 2.技能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体常见的反射活动 3.情感目标: 认识神经系统调节的本质,并引起探索生命活动本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活动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 四、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有简单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在进一步学习反射的类型和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活动的过程。 五、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先通过观看视频建立感性的认识,再进一步具体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和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1.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 1.观看视频,分析讨活跃气氛, 课,在讲新知识之前,论引入课题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欣赏打地(播放视频) 2.结合刚看到的视频,请 导入鼠的片段 大家思考视频中的人为 什么可以那么迅速的作 出反应并讨论人体的那 些系统参与了这个过程 1.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学生观看图片并分 得出了神经系统在快速析:小马吃奶是动 反应时起到了重要作物生来就有的,是 用,初中我们学过神经非条件反射;狗熊 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骑车是动物出生 射,请同学们来分析两后,在生活过程中 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通过训练而逐渐形 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成的后天性反射, 属于条件反射。 2.所以说,不管条件反射 还是非条件反射,都是 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 神经系统境变化做出规律性的应 调节的基答,而这些应答都是在 本方式—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反射完成的。那么,反射的 新知学习概念也就是:在中枢神 经的参与下,动物体或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 出的规律性应答。到这 里呢,我们还需要了解 一个概念——兴奋,兴 奋就是动物体或人体内 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 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 激后,由相对静止的状 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 过程。 1.刚才,我们复习了反射学生回答:反射弧 的类型,那么,反射的学生回答:反射弧 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由感受器,传入神 2.看图分析,反射弧的组经,神经中枢,传 成是什么结合反射弧各出神经和效应器五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利用图片展示和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新人教必修3高中生物练习: 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 是反射弧。 2.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 的。 4.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 的。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 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6.兴奋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结构[填图] 2.反射 (1)概念: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填图]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 3.传导过程[据图填空] (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a、c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上图中的b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感受器通常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 (2)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3)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4)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5)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6)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2.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①②④,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③⑤⑥。(填序号) 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望梅止渴④吃饭时分泌唾液⑤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⑥谈虎色变 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反射弧的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反射弧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反射弧分析 【实验人员】13级卓越创新班生理学实验第二小组全体成员(王立涛[20]、关锐[28]、覃淑萍[16]、杜亚楠[22]、王晨阳[27]) 【实验日期】XX/5/9 【实验地点】南方医科大学校本部机能实验室 【实验目的】 (1)用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活动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学习破坏蟾蜍脑和脊髓的方法。 【实验原理】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较复杂的反射需要较高级中枢部位的整合,而一些较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完整性一旦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

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如脊蛙或脊蟾蜍)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包括锌铜弓,蛙板,玻璃板,粗剪刀,手术剪,镊子,探针,玻璃针,图钉,瓷盘);铁支架;蛙嘴夹;纱布;棉球;培养皿;烧杯;1%的硫酸 【实验步骤】 (1)制备脊蟾蜍:左手握住蟾蜍,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右手持毁髓针从枕骨大孔插入,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内搅动,充分破坏脑组织(呼吸消失,四肢松软),以一小棉球塞入创口止血制备脊蛙。 (2)脊蟾蜍的固定:用蛙嘴夹夹住脊蟾蜍下颌,悬挂于支架上。待蟾蜍四肢停止活动,脊髓反射恢复后进行实验。 (3)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1%的硫酸溶液中2-3mm (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观察有无屈肌反射?若出现反应,立即用盛在烧杯内的自来水洗净足趾,并用纱布擦干。采取同种方法刺激右后肢,观察是否会出现屈肌反射。若某后肢不出现反射活动,则不再用该后肢进行实验。 (4)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

2018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3《反射弧的识别与功能分析》练习题

微专题3 反射弧的识别与功能分析 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2.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不属于反射 B.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剪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D.Ⅳ处的神经元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4.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在③处刺激引起的效应器产生反应不属于反射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5.下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兴奋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6.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如图所示(b、c表示突触,M、N是指反射弧中的两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M点将使a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B.兴奋在结构b和位点N所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C.刺激M点引起手臂上的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在b、c等突触部位有“化学信号一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信号的转化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刺激 B.反射弧 C.反射 D.兴奋 8.图1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2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 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必修3 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作业

课时跟踪检测(三)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选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完整的反射弧和相应的刺激才能出现反射活动;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2.在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①飞虫进入眼中流泪②熟睡中蚊子叮咬,手去拍打③婴儿闻到母亲的体味吮吸乳汁④看到老虎感到害怕⑤司机见到红灯停车⑥听故事听到紧张时,手心出汗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D.③④⑤⑥ 解析:选D飞虫进入眼中流泪及熟睡中蚊子叮咬时手去拍打的现象,均为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因此以上两种现象为非条件反射。而婴儿闻到母亲体味吮吸乳汁,看到老虎害怕,司机见到红灯停车,听故事手心出汗等现象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因此为条件反射。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解析:选C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由于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Na+是通过蛋白质通道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在自然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中间部位给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2.1.1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

反射与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基础小练] 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2.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 是( ) A.①→④B.②→③ C.③→②D.④→① 答案: D 解析: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 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 3.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 能是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⑤ 答案: A 解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 完整性。反射弧的任何部位受损,都不能完成反射。此反射的神经中枢有两个:一个在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一个在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刺激后此人能产生感觉,说明他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有受损伤,所以兴奋还能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由于腰椎部位受到损伤, 可能是脊髓中的低级中枢或者传出神经受到损伤,从而不能使兴奋传到效应器,不能完成反射活动。下肢运动的效应器是下肢肌肉,所以,腰椎部的外伤不可能损伤其效应器。 4.下图中,用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测定电位变化,阴影部分表示冲动传导的部位, 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

反射中枢活动和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神经生理学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基本特征 反射弧分析 实验类型: 观察性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 1.1观察反射活动的一些基本特征。 1.2通过某些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二、材料和方法 2.1材料 蟾蜍,蛙类手术器械,铁支柱,血管钳,秒表,肌夹,玻璃平皿,烧杯,刺激器,刺激电极两个,0.5%硫酸溶液,1%硫酸溶液,纱布。 2.2方法 2.2.1 制备脊蟾蜍标本 取蟾蜍一只,用粗剪刀由两侧口裂剪去上方头颅,制成脊蟾蜍。或用探针由枕骨大孔刺入颅腔,捣毁脑组织以制备脊蟾蜍。手术完成后,用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支柱上。 2.2.2反射时的测定 (1) 将蟾蜍一侧后肢的一个脚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中,记录从浸入时起至后肢发生屈曲所需要的时间,并立即将该足趾浸入烧杯水中浸洗数次,然后用纱布拭干。重复三次(两次实验间隔至少2-3min ),三次所测时间的平均值,即为此反射的反射时,注意每次浸入趾尖的深度要一致。 (2) 以1%硫酸溶液重复上述测定,比较两种浓度硫酸所测之反射时是否相同。 2.2.3观察反射中枢活动的某些特征 (1)空间总和 将两个刺激电极各连入刺激器的输出端,然后分别与蟾蜍同一后肢相同的皮肤区域接触,用单个电刺激找出引起屈肌反射的阈值,再用略低于此阈值的阈下刺激分别给以单个电刺激,观察反应。然后把两个电极放在皮肤的同一区域,距离不超过0.5cm ,当同时给予阈下刺激时,观察可否引起反射。 (2)时间总和 只放一个电极在后肢皮肤上,在给一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反射的情况下,换以连续刺激,并依次增加刺激频率,记录哪一频率最早引起反射,并计算该频率刺激的时间间隔(即刺激频率的倒数)。 (3)后放 用适当强度的阈上刺激连续刺激后肢趾部皮肤,以引起反射活动。观察每次刺激后,反射活动是否立即停止。如发生后放现象,则记录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并注意观察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射活动的持续时间有何变化。 (4)扩散 将一个电极放在蟾蜍后肢的足面皮肤上,先给予弱的连续电刺激,观察发生的反应,然后依次增加刺激强度,观察每次增加强度所引起反射的空间范围有何变化。 (5)抑制 专业: 理科试验班 姓名: 张琦祥 学号: 3100105036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地点: 医学院实验室

反射弧的分析和反射时的测定

反射弧的分析和反射时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通过脊蛙分析屈肌反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观察脊髓的反射活动并研究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若干特征。 2. 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刺激蛙趾引起的屈肌反射,掌握反射时的测定方 法,了解刺激强度与反射时的关系。 实验动物牛蛙,性别不拘。 实验药品0.1%、0.3%、0.5%硫酸溶液 实验器材手术器械、蛙板、蛙钉、秒表、肌夹、铁架台、滤纸、搪瓷杯、烧杯、纱布、培养皿、毁髓针 实验方法 1. 反射弧的分析 取牛蛙一只,用剪刀横向伸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留下颌部分, 制成脊蛙。用蛙钉将动物俯卧位固定在蛙板上,于右侧大腿背侧纵行剪开皮肤, 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沟内找到坐骨神经干,穿线备用。手术完成后,用 肌夹夹住动物下颌,悬挂在铁架台上,开始以下实验观察项目。 ①骚扒反射用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滤纸片贴在牛蛙下腹部,观察双后肢 的反应。待出现反应后,将动物浸于搪瓷杯的清水内洗去滤纸片和硫酸,用 纱布擦干皮肤。剪断坐骨神经,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反应结果。 ②分别将左右后肢趾尖浸入盛有0.5%硫酸溶液的小平皿中(两侧浸没的范围 相等且仅限于趾尖),观察双侧后肢反应。 ③沿左后肢趾关节作一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脱(趾尖皮肤 一定要剥干净),再用0.5%硫酸溶液浸泡该趾尖,观察该侧后肢的反应。 ④将浸有硫酸溶液的纸片贴于左后肢皮肤,观察引起的反应,清水洗净,纱布 擦干。将毁髓针插入脊髓腔反复捣毁脊髓,用浸有0.5%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 在下腹部,观察记录结果。 2.反射时的测定 取牛蛙一只,制成脊蛙。用肌夹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架台上。开始以下实验观 察项目。 ①将牛蛙任一后肢的脚趾尖浸入盛有0.1%硫酸溶液的培养皿中,同时用秒表 记录从浸入到后肢发生屈曲时所经历的时间。出现反应后,立即将后肢浸入 清水中,清洗硫酸溶液。重复三次,计算反应时的平均时间(两次实验间隔 至少2-3min)。 ②用盛有0.3%、0.5%硫酸溶液的培养皿,分别测得各自的反射时,重复三次, 求出平均值。 实验结果 实验中,通过肉眼观察硫酸溶液刺激动物腹部、脚趾皮肤后,出现屈肌反射的情况。不同浓度硫酸溶液刺激时,用秒表记录动物出现屈肌反射的时间。结果如下:

初中七年级生物:反射和反射弧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反射和反射弧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 and reflection ar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反射和反射弧 指导看书 布置任务当你的手指无意间碰到灼热的物体时,会立即缩回手臂,这一反应使你及时避开了造成伤害性刺激的物体。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上述反应就是一个具体的反射过程,可叫做‘缩手反射”。 第2节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做反射弧。每一反射弧都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即产生冲动,由传入神经元将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就在受刺激部位的皮肤里; 神经中枢再发出冲动,由传出神经元将冲动传达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作出反应(如缩手反射的效应器就是手臂相应的肌肉)。神经中枢则是反射弧位于中枢神经内的有关联系结构。这种联系结构大多要在传人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加入若干“中间神经元”来联络,但也有的反射弧神经中枢

上没有中间神经元,只是借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传出神经元树突或胞体来联系,例如,“膝反射’就是这种“两神经元反射”。 反射除了能通过骨骼肌运动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外,还能够通过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来调节相应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当膀胱内尿液积累达到一定量时,会使膀胱壁内感受器感受到刺激,进而通过神经调节使膀胱壁平滑肌收缩、尿道内四周围控制尿道开放的肌肉舒张,尿液就从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这叫做排尿反射。又如,当口腔内一些感受器受到食物等造成的刺激时,也会通过神经调节使唾液腺分泌唾液,这称为唾液分泌反射。总之,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例如,由于食物等刺激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上的感受器,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就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做条件刺激。像经过训练后,狗能对铃声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属于条件反射,此时的铃声就是条件刺激。 如果要使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长时间保持下去,还需要

七年级生物教案-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和反射弧 指导看书布置任务当你的手指无意间碰到灼热的物体时,会立即缩回手臂,这一反应使你及时避开了造成伤害性刺激的物体。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上述反应就是一个具体的反射过程,可叫做‘缩手反射”。第2节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神经活动 的基本方式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做反射弧。每一反射弧都由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即产生冲动,由传入神经元将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就在受刺激部位的皮肤里; 神经中枢再发出冲动,由传出神经元将冲动传达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作出反应(如缩手反射的效应器就是手臂相应的肌肉)。神经中枢则是反射弧位于中枢神经内的有关联系结构。这种联系结构大多要在传人与传出神经元之间加入若干“中间神经元”来联络,但也有的反射弧神经中枢上没有中间神经元,只是借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传出神经元树突或胞体来联系,例如,“膝反射’就是这种“两神经元反射”。反射除了能通过骨骼肌运动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外,还能够通过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来调节相应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当膀胱内尿液积累达到一定量时,会使膀胱壁内感受器感受到刺激,进而通过神经调节使膀胱壁平滑肌收缩、尿道内四周围控制尿道开放的肌肉舒张,尿液就从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这叫做排尿反射。又如,当口腔内一些感受器受到食物等造成的刺激时,也会通过神经调节使唾液腺分泌唾液,这称为唾液分泌反射。总之,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例如,由于食物等刺激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上的感受器,引起唾液分泌反射,就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做条件刺激。像经过训练后,狗能对铃声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属于条件反射,此时的铃声就是条件刺激。如果要使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长时间保持下去,还需要经常使非条件刺激与之结合。否则,已建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当然,条件反射还可以改建或重建。这些都说明。条件反射不像非条件反射那么固定,而是有着相当的“可塑性,这些特点对于人或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显然要比非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 义。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远比一段非条件反射的要复杂。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还证明,人和高等动物的许多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以下(脑干或脊髓)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则一般要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实现。看书阅读

反射与反射弧

新世纪教育网 https://www.doczj.com/doc/fd15973447.html,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反射与反射弧 学习活动单 1、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C )。 A.强光照射,瞳孔缩小 B .手触针尖,立即缩回 C .人手触摸含羞草,其叶子闭合 D .尝到美味,分泌唾液 2、下图是人缩手反射的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感知高温物体的(_A _)__感受器____; ⑵ 获得的信息由(_B _)__传入神经____传到脊髓中的(_C _)_神经中枢____; ⑶ 信息处理后的人,指令由(_D _)__传出神经__传递到(_E _)__效应器__,做出反应,手便缩回。 ⑷ 消防队员在灭火现场,有时为抢救被火灾围困的人,也会托住遇到高温 的物体,并坚持一段时间。此时是大脑参与下的有意识的行为,这说明大脑是_高级_神经中枢,它能控制_脊髓_中的较低级的神经中枢 3、用针刺某人的脚趾皮肤时有痛觉,但不能发生缩腿反射,这可能是由于 ( A ) A .脊髓下段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受损 B .脊髓灰质后角内感觉神经元受损 C .脊髓白质内传导束受损 D .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受损 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D ) A. 吃杨梅流唾液 B. 强光照射,立即闭目 C. 异物进入气管后引起剧烈咳嗽 D. 听到铃声,同学们立即进教室 5、下列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是 ( D ) A. 食物入口,分泌唾液 B. 看见杨梅直流唾液 B.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听悲惨故事情节,催人泪下 6.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C )。 A .大脑皮层 B .脑干 C .脊髓 D .小脑 7.做膝跳反射实验时,应扣击的部位是( B )。 A.膝盖 B .膝盖下韧带 C .膝盖上肌肉 D .膝盖上韧带 8.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B )。 A.脊髓、大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

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人神经C.传人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破坏前,刺激左后肢或者右后肢之一,左右后肢同时都会有收缩的现象。 而破坏后,刺激左后肢,不单左后肢不收缩,连右后肢也不收缩了!说明,破坏的部位肯定是感受器或者是传入神经。 而破坏后,刺激右后肢,右后肢正常收缩,可是左后肢不能收缩,那么就可能是破坏了效应器或者是传出神经。 于是要看供选答案: A破坏感受器,不会出现刺激右后肢而左后肢不收缩现象(即:左后肢应该收缩),不对。 B感受器和传人神经,同A一样解释,不是答案。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这两部位被破坏,符合两个刺激结果。 D仅破坏效应器,不会出现刺激左后肢,而右后肢不收缩的现象。(即:右后肢应该收缩),不对。 所以做出答为案C 解析: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会发生收缩,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右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右后肢则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的部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或者神经中枢;刺激右后肢,左后肢都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被破坏部分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所以选C... 答题思路是这样的: 1,首先明确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如果两侧感受器被破坏,就不能形成反射,所以A,B是错的... 2,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右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能收缩,说明其破坏的缩腿反射弧是在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再加个图解: 左后肢感受器->左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左后肢效应器 | | 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 右后肢感受器->右后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