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9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9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9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9章生物污染监测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特点;

2. 了解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 熟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4. 掌握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本章重点

生物污染及途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生物污染监测方法△本章难点

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本章教学目录

9.1概述

9.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9.3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9.4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生物污染监测是环境质量监测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生物体内污染物来自生物所处的环境,生物污染监测的结果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与生物生存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及土壤污染的积累性作用。

根据生物污染监测的特殊性,本章重点介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等。学习和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做好生物污染监测的基础,而进行正确的生物样品采集、制备及预处理是保证生物污染监测工作质量的前提,当生物样品处理成溶液后,其监测分析方法则同前几章中介绍的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的监测方法大同小异。

9.1概述

生物是环境的五大要素之一。对环境的生物要素受污染的程度进行监测的工作称为生物污染监测。即生物污染监测的监测对象是生物体,监测内容是生物体内所含环境污染物。

由于生物的生存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生物在从这些环

境要素中摄取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同时,也摄入了环境污染物质并在体内蓄积,因此,生物污染监测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排泄和积累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与生物生存相关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及土壤污染的积累性作用程度。

生物污染监测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通过对生物体所含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它与以生物学、生态学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跟踪性检测的“生物监测”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监测重点是生物体内环境污染物,而后者则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状况和变化及其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但生物污染监测与生物监测亦有一定的联系:二者的分析对象都是生物,生物污染监测是生物监测的内容之一(生物污染监测的内容在生物监测中常称为“生物材料检测”)。

生物污染监测与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分析对象的特殊性,而四者的监测方法则大同小异,故本章重点介绍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9.2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生物样品的特殊性在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不同的生物其分布情况亦可能是不相同的。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一般分布规律,对正确采集样品,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9.2.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植物受污染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表面附着、植物吸收等,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则与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途径、植物的种类、污染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9.2.1.1表面附着

表面附着是指污染物以物理的方式粘附在植物表面的现象。例如,散逸到大气中的各种气态污染物、施用农药、大气中的粉尘降落及含大气污染物的降水等,会有一部分粘附在植物的表面上,造成对植物的污染和危害。表面附着量的大小与植物的表面积大小、表面形状、表面性质及污染物的性质、状态等有关。表面积大、表面粗糙、有绒毛的植物其附着量较大,粘度大、粉状污染物在植物上的附着量亦较大。

9.2.1.2植物吸收

植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可分为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

所谓主动吸收即代谢吸收,是指植物细胞利用其特有的代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细胞利用这种吸收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入细胞内。例如植物叶面的气孔能不断地吸收空气中极微量的氟等,吸收的氟随蒸腾流转移到叶尖和叶缘,并在那里积累至一定浓度后造成植物组织的坏死。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同时亦吸收污染物,其吸收量的大小与污染物的性质及含量、土壤性质和植物品种等因素有关。例用含镉污水灌溉水稻,水稻将从根部吸收镉,并在水稻的各个部位积累,造成水稻的镉污染。主动吸收可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得到成百倍、千倍甚至数万倍的浓缩。

所谓被动吸收即物理吸收,这种吸收依靠外液与原生质的浓度差,通过溶质的扩散作用而实现吸收过程,其吸收量的大小与污染物性质及含量大小,以及植物与污染物接触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有关。

9.2.1.3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其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植物种类、吸收污染物的途径等因素有关。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污染物后,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残留量常以叶部分布最多。例如,在含氟的大气环境中种植的番茄、茄子、黄瓜、菠菜、青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体内氟的含量分布符合此规律。

植物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其残留量的一般分布规律是:根>茎>叶>穗>壳>种子。例如,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的水稻,其根部的镉含量远大于其它部位。试验表明,植物的种类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残留量的分布也有不符合上述规律的。例如,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的萝卜和胡萝卜,其根部的含镉量低于叶部。

9.2.2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体,通过食物链而得到浓缩富集,最后进入人体。

9.2.2.1动物吸收

动物在呼吸空气的同时将毫无选择的吸收来自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及悬浮颗粒物,在饮水和摄入食物同时,也将摄入其中的污染物,脂溶性污染物还能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进入动物肌体。例如,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砷化氢以及重金属汞等都可经皮肤吸收。当皮肤有病损时,原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物质也可通过有病损的皮肤而进入动物体。

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大循环;消化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小肠吸收(吸收的程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有关),经肝脏再进入大循环;经皮肤吸收的污染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另外,由呼吸道吸入并沉积在呼吸道表面上的有害物质,也可以咽到消化道,再被吸收进入肌体。

污染物被吸收后,可在动物体内发生转化与排泄作用。

有机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小的毒物可以原形排出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种酶的代谢或转化作用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尤以肝脏最为重要。

无机污染物(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一部分参与体内生物代谢过程,转化为化学形态和结构不同的物质,如金属的甲基化、脱甲基化、配位反应等;也有一部分直接蓄积于细胞各部分。

动物体对污染物的排泄作用主要通过肾脏、消化道和呼吸道,也有少量随汗液、乳汁、唾液等分泌液排出,还有的在皮肤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到达毛发而离开肌体。有毒物质在排泄过程中,可在排出器官处造成继发性损害,成为中毒表现的一部分。另外,当有毒物质在体内某器官处的蓄积超过某一限度时,则会给该器官造成损害,出现中毒表现。

9.2.2.2生物浓缩作用

生物浓缩作用亦称生物富集作用,它是指生物(包括微生物)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和富集污染物的一种方式。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入生物、微生物体内得到浓缩,其浓缩作用可使污染物在生物体的含量比在水体中的浓度大得多。例如,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除了由水中生物的吸收作用直

接进入生物体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食物链。浮游生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在水体环境中,常存在如下食物链:虾米吃“细泥”(实质上是浮游生物),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每次传递中浓度就得到一次浓缩,甚至可以达到产生中毒作用的程度。人处于这一食物链的末端,人若长期食用了污染水体中的鱼类,则可能由于污染物在体内长期富集浓缩,引起慢性中毒。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之一——日本熊本县“水俣病”,就是因为水俣湾当地的居民较长时间内食用了被周围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含汞废水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甚至死亡,所引起的“疾病”,它是由含汞废水进入“海水—鱼—人”食物链而造成的对人体的严重毒害。

环境污染物不仅可以通过水生生物食物链富集,也可以通过陆生生物链富集。例如,农药、大气污染物,可通过植物的叶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得到富集,而含有污染物的农作物、牧草、饲料等经过牛、羊、猪、鸡等动物进一步富集,最后通过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食物进入人体中浓缩,危害人体健康。例如日本的“骨痛病”事件(又称“镉米事件”)就是因为当地居民用被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工业废水所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中含有大量的镉(“镉米”),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的水而引发的镉中毒事件。

9.2.2.3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污染物质被动物体吸收后,借助动物体的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作用在动物体内进行分布,并发生危害。污染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污染物的性质及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有关,其分布大体有以下五种分布规律:

(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和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钡、锶、镭、铍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极高。

(4)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如碘对甲状腺、汞对肾脏有特殊亲和性,故碘在甲状腺中积贮较多,汞在肾脏中积贮较多。

(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DDT、六六六等),主要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以上五种分布类型之间又是彼此交叉,比较复杂。往往一种污染物对某一种器官有特殊亲和作用,但同时也分布于其他器官。例如,铅离子除分布在骨骼中外,也分布于肝、肾中;砷除分布于肾、肝、骨骼外,也分布于皮肤、毛发、指甲中。另外,同一种元素可能因其价态或存在形态不同而在体内蓄积的部位也有所不同。例如,水溶性汞离子很少进入脑组织,但烷基汞呈脂溶性,能通过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再如进入体内的四乙基铅,最初在脑、肝中分布较多,但经分解转变成为无机铅后,则铅主要分布在骨骼、肝、肾中。

9.3 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监测,一般也要经过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和分析测

定几个步骤,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9.3.1生物样品的采集

9.3.1.1植物样品的采集

(1)样品采集的一般原则

①代表性: 即采集能代表一定范围污染情况的植株为样品。这就要求对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类型、植物的特征、地形地貌、灌溉出入口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地段作为采样区,再在采样区内划分若干小区,采用适宜的方法布点,确定代表性的植株。采集作物或蔬菜时,不要采集田埂、地边及距田埂地边2 m 范围以内的植株。

②典型性: 即采集的植株部位要能充分反映所要了解的情况(常根据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确定采集部位)。

③适时性: 指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施药、施肥前后,适时采样监测,根据要求分别采集植株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果实,不能将各部位样品随意混合。以掌握不同时期的污染状况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布点方法

在划分好的采样小区内,常采用梅花形五点取样法或交叉间隔取样法确定代表性的植株,见图9-1和图9-2。

图9-1梅花形五点取样图9-2 交叉间隔取样

(3)采样方法

①采样前的准备工作:采样前应预先准备好采样工具,如小铲、枝剪、剪刀、布袋或塑料袋、标签、记录本和登记表等。

②样品的采集量:样品采集量应根据分析项目数量、样品制备处理要求、重复测定次数等情况来确定。一般要求样品经制备后,应有20~50g干样品,新鲜样品可按含80%~90%的水分计算所需样品量,应不少于0.5kg。采集对象可根据需要分别采集根、茎、叶、果实甚至全株。

③采样方法:选择优势种植物在采样区内按图9-1或图9-2方式采集5~10处的植株混合组成一个代表样品。

若采集根系部位样品,应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不要损失根毛。带回实验室后,要及时用水洗净,但不要浸泡,并用纱布擦干。如要进行新鲜样品分析,则在采样后要用清洁、潮湿的纱布包住或装入塑料袋中,以免水分蒸发而萎蔫。对水生植物,如浮萍、藻类等,应采集全株。采集果树样品时,要注意树龄、株型、生长势、载果数量和果实着生的部位及方向。从污染严重的水体中捞取的样品,需用清水洗净,挑去其他水草、小螺等杂物。

④样品的保存:将采集好的样品装入布口袋或聚乙烯塑料袋中,贴好标签,注明编号、采集地点、植物种类、分析项目,并填写采样登记表。

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如用新鲜样品进行测定,应立即处理和分析。当天不能分析完的样品,可暂时保存在冰箱内。如用干样品进行测定,则将鲜样放在干燥通风处晾干。

9.3.1.2动物样品的采集

根据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常选择性地采集动物的尿、血液、唾液、胃液、乳液、粪便、毛发、指甲、骨骼或脏器等作为样品进行污染物分析测定。

(1)尿的采集

大多数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肾脏、膀胱、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且尿液收集比较方便。尿液中的排泄物一般以晨尿中浓度较高,可一次性收集,也可以收集8h或24h的总排尿量样,测定结果为收集时间内尿液中污染物的平均含量。例铅、锰、钙、氟等的测定。

(2)血液的采集

一般用注射器抽取10mL血样于洗净的玻璃试管中,盖好、冷藏备用。有时需加入抗凝剂如二溴酸盐。采集血液常用于分析血液中所含金属毒物及非金属毒物,如铅、汞、氟化物、酚等。

(3)毛发和指甲的采集

毛发和指甲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均较方便,因而在环境分析中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于汞、砷等含量的测定。样品采集后,用中性洗涤剂洗涤,去离子水冲洗,最后用乙醚或丙酮洗净,室温下充分晾干后保存备用。

(4)组织和脏器采集

采集动物的组织和脏器作为检验样品,对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物在肌体内的分布、蓄积、毒性和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动物组织和脏器较柔软,且易破裂混合,因此,取样操作要小心。组织和脏器的采集对象,常根据研究的需要,取肝、肾、心、肺、脑等部位组织作为检验样品,采集到样品后,常利用组织捣碎机捣碎、混匀,制成浆状鲜样备用。

9.3.2 生物样品的制备

对于液体状态的动物样品(例尿、血等)常无需制备,对动物组织和脏器主要是采用捣碎的方法制成桨状鲜样备用,而对植物样常根据不同情况,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样品的制备。

从现场带回来的植物样品称为原始样品。要根据分析项目的要求,按植物特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选取。例如,块根、块茎、瓜果等样品,洗净后可切成四块或八块,再按需要量各取每块的1/8或1/16混合成平均样。粮食、种子等充分混匀后平铺于玻璃板或木板上,用多点取样或四分法多次选取得到平均样。最后,对各个平均样品进行处理,制成待检样品。

9.3.2.1新鲜样品的制备

测定植物内容易挥发、转化或降解的污染物质(如酚、氰、亚硝酸盐等)以及多汁的瓜、果、蔬菜等样品,应使用新鲜样品。其制备方法如下:(1)将样品用清水、去离子水洗净,晾干或擦干;

(2)将晾干的新鲜样品切碎、混合均匀,称取100g于电动组织捣碎机中,加与样品等量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开动捣碎机捣碎1~2min,制成匀浆。对含水量大的样品可不加水,如熟透的西红柿;对含水量少的可加二倍于样品的水;

(3)对于含纤维多或较硬的样品,如禾本科植物的根、茎杆、叶子等,可用不锈钢刀或剪刀切(剪)成小片或小块,混匀后在研钵内研磨。

9.3.2.2干样品的制备

分析植物中稳定的污染物,如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一般用风干样品,其制备方法如下:

(1)洗净晾干(或烘干):将鲜样品用清水洗干净后立即放在干燥通风处风干(茎杆样品可以劈开)。也可放在40~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以免发霉腐烂,并减少化学和生物变化;

(2)样品的粉碎:将风干或烘干的样品用剪刀剪碎,放入电动粉碎机粉碎。谷类作物的种子如稻谷等,应先脱壳再粉碎;

(3)过筛:一般要求通过1mm筛孔,有的分析项目要求通过0.25mm筛孔,一般用40目分样筛过筛。制备好的样品贮存于磨口玻璃广口瓶或聚乙烯广口瓶中备用。

9.3.2.3分析结果的表示

植物样品与动物样品不同,既使是同一种植物样,由于采样时的条件不同,样品保存的条件或时间不一样,样品所含水份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因此,为了便于比较各样品中某一成份含量的高低,常以干重为基础表示植物样品中污染物质的分析结果(单位为:mg/kg·干重)。即,在对植物样品进行测定时常需进行样品含水量的测定。植物样品含水量的测定常采用重量法,即称取一定量的新鲜样品或风干样品,于100~10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由其失重计算含水量,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换算。

9.3.3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非溶液状态的生物样品不便对其进行监测分析,且由于生物样品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大量存在对样品中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产生严重干扰。因此,测定前必须对生物样品进行处理,将监测分析对象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出来,或将生物样品中的有机物破坏分解,使监测分析对象成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或单质。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湿法消解法、灰化法、提取、分离和浓缩法等。

9.3.3.1湿法消解法

又称消化法或湿法氧化法。它是利用强酸如浓硫酸、浓硝酸、高氯酸等与生物样品共同煮沸,将样品中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除去。为加速氧化的速度,常添加入氧化剂和催化剂等。

湿法消解生物样品常用的消解试剂体系有:浓硝酸-高氯酸、浓硝酸-浓硫酸、浓硫酸-过氧化氢、浓硫酸-高锰酸钾、浓硝酸-浓硫酸-五氧化二钒等。

9.3.3.2灰化法

又称燃烧法或高温分解法。此法利用坩埚或氧燃烧瓶,使样品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并用适当的溶液溶解或吸收分解产物,制成分析试液。此法在分解生物样品时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学试剂,而且可处理较大称量的样品,故有利于提高测定微量元素的准确度。此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费用低,有利于环保。

9.3.3.3 提取法

湿法消解法和灰化法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有破坏作用,故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只能进行生物体内污染元素含量分析。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农药、酚、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时,需要用溶剂把待测组分从样品中提取出来。选择溶剂的原则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即提取极性较小的被测组分时,选用极性小的溶剂作提取剂,反之,选择极性较大的溶剂作提取剂。如果提取液中存在杂质干扰和待测组分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等问题,还要进行分离和浓缩。

(1)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振荡浸取法、组织捣碎提取法、索式提取法和直接球磨提

取法。提取过程操作简单,但较费时,且常使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作提取剂。

(2)分离

用提取剂提取生物样品中的待测组分时,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他相关组分提取出来。例如,用石油醚提取有机氯农药时,会将样品中的脂肪、蜡质和色素等一起提取出来。因此,必须将农药与杂质分离开,才能对农药进行测定。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柱层析法、液-液萃取法、磺化法、皂化法、低温冷冻法等。

(3)浓缩

生物样品的提取液经过分离净化后,其中的污染物因含量很低,一般还不能直接用于测定,这就需要浓缩。常用的浓缩方法有蒸馏或减压蒸馏法、K-D浓缩器浓缩法、蒸发法等。其中K-D浓缩器法是浓缩有机物的常用有效方法。

9.4 生物污染监测方法

生物污染的监测方法与水体、土壤污染的监测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处理成溶液后对溶液进行测定,所不同的主要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不同;另外,由于生物体中污染物的含量一般很低,故需要选用灵敏度较高的现代分析仪器进行痕量或超痕量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等。下面就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作一简要介绍。

9.4.1光谱分析法

9.4.1.1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此法可用于测定:多种农药,含汞、砷、铜或酚类杀虫剂,芳香烃、共轭双键等不饱和烃,以及某些重金属和非金属(如氟、氰等)化合物等。此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但所用仪器设备价格较低。

9.4.1.2红外分光光度法

可鉴别有机污染物结构,并可对其进行定量测定。

9.4.1.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适用于镉、汞、铅、铜、锌、镍、铬等有害金属元素的定量测定,具有速度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9.4.1.4发射光谱法

适用于多种金属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对样品中多种微量元素进行同时分析。

9.4.1.5"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适用于生物样品中多元素的分析,特别是对硫、磷等轻元素很容易测定,而其他光谱法则比较困难。

9.4.2色谱分析法

9.4.2.1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是应用层析板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显色和检测的简便方法,可对多种农药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如果与薄层扫描仪联用或洗脱后进一步分析,则可进行定量测定。

9.4.2.2气相色谱法

此法广泛用于粮食等生物样品中烃类、酚类、苯和硝基苯、胺类、多氯联苯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此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灵敏

度高。

9.4.2.3高效液相色谱法

此法特别适用于分子量大于300,热稳定性差和离子型化合物的分析。应用于粮食、蔬菜等样品中的多环芳烃、酚类、异腈酸酯类和取代酯类等农药的测定,效果良好。

9.4.3测定实例

9.4.3.1植物样品中氟化物的测定

氟是积累性毒物,植物叶子能不断地吸收空气中极微量的氟。因此,植物样品中氟含量的测定,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空气中氟污染的相对大小。

测定植物中的氟化物可用氟试剂分光光度法或离子选择电极法。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干灰法和提取法。

干灰法用碳酸钠作为氟的固定剂,在500℃~600℃灰化,残渣洗出后,加入浓H2SO4,用水蒸气蒸馏法蒸馏(温度控制在137±2℃),收集馏出液,加入氟试剂显色,于620nm处测定吸光度,对照标准溶液定量。也可以用氧燃烧瓶法处理样品,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进行测定。

提取法是将制备好的样品用0.05mol/L硝酸浸取,再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浸取,使样品中的氟转入浸取液中。以柠檬酸溶液作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用氟离子选择电极在pH=5~6范围直接测定。这种方法不能测定难溶氟化物和有机氟化物。

9.4.3.2血铅分析

城市居民群体(特别是儿童)的血液中铅含量与当地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数量间有一定的关系。通常经过对人体血铅的分析测定来判断人体受铅污染的程度。当人体摄入多量铅后,其毒效主要显示在血液、神经、肠胃和肾四个组织系统。

对血铅作分析可采用极谱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方法,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该法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

作血铅分析时,一般用注射器抽取血样10 mL(有时需加抗凝剂如二溴酸盐),放入试管中备用。血液的预处理过程比较简单,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湿法消解法、灰化法、萃取、加酸沉淀蛋白质、加水稀释,甚至仅将血样在电热板上烘干后,直接引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进行测定。

9.4.3.3作物中苯并(a)芘的测定

米、小麦、玉米等作物中苯并(a)芘通常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测定要点是称取适量经制备的样品,放入脂肪提取器中,加入石油醚(或正已烷)与氢氧化钾-乙醇溶液进行皂化和提取,其中,油脂等杂质被皂化而进入水相,苯并(a)芘等非皂化物仍留在有机相中,用二甲基亚砜液相分配提取或用氧化铝填充柱层析纯化(以纯苯洗脱)。将提取液或洗脱液移入K-D浓缩器中,加热浓缩至0.05mL,点于乙酰化纸上进行层析分离,所得苯并(a)芘斑点用丙酮洗脱,于荧光分光光度计上在激发波长367nm,荧光发射波长402、405、408nm处分别测定洗脱液的荧光强度,计算苯并(a)芘的相对荧光强度,对照标准苯并(a)芘样品的相对荧光强度计算出作物中苯并(a)芘的含量。

9.4.3.4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

汞的测定常用测汞仪进行测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头发中的汞经湿法消化后转化成汞离子,汞离子再经还原剂还原成单质汞,单质汞具有较大蒸气压且对

测汞仪光源所发射的253.7nm的谱线具有特征吸收。

测定时,将试样用50℃中性洗涤剂水溶液洗15min,然后用乙醚浸洗5min。上述过程目的是去除油脂污染物。将洗净的发样在空气中晾干,用不锈钢剪剪成3mm长,保存备用。

发样预处理后,准确称取30~50mg洗净的干燥发样于50mL烧杯中,加入5%KMnO48mL,小心加浓硫酸5mL,盖上表面皿。小心加热至发样完全消化,如消化过程中紫红色消失应立即滴加KMnO4。冷却后,滴加盐酸羟胺至紫红色刚消失,以除去过量的KMnO4,所得溶液不应有黑色残留物或发样。稍静置(去氯气),转移到25mL容量瓶稀释至标线。按规定调好测汞仪,将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用)和样品液分别倒入25mL翻泡瓶中,加2mL10%氯化亚锡,迅速塞紧瓶塞,开动仪器进行测定,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班级:土木102班 姓名:普艳琼 学号:2010111216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作者普艳琼 土木工程102班摘要 生物监测(biologcal monitoring)又称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rnitoring),是以活的生物作为指示器监测水质状况,评价其对生物生存的优劣程度。从理论上说,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着生物学过程,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生物和生态系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反过来,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物学过程变化能够更直接地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用理化方法监测得到的数据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的观察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因此,生物监测与化学检测,物理检测一样,被广泛运用与环境保护。 Biological monitoring say again ecological monitoring, is a living creature as indicat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to evaluate its the bad or good degree of biological survival. In theory, the environment of physical, chemical process determines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of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system has direct influence; In turn, the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试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附件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 筛选技术规定 —6—

目录 1 前言 (9) 2 编制依据 (9) 3 术语与定义 (9) 3.1 检测实验室 (10)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10)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10) 4.1 总则 (10) 4.2 检测实验室 (11) 4.3 质量控制实验室 (15) 5 实验室筛选评审程序 (15) 5.1 筛选要求 (15) 5.2 筛选评审程序 (16) 5.3 筛选结果的发布和利用 (17) 附表1 (18) 附表2 (21) —7—

附1 (23) 附2 (25) 附3 (29) —8—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验室筛选技术规定 1 前言 为了确保参加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下简称详查)的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加强详查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筛选详查实验室技术能力审核工作,特制订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提出了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技术要求及筛选评审程序,主要用于申请承担详查分析测试任务的实验室筛选工作。 2 编制依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025-2008)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6〕33号)《合格评定能力验证的通用要求》(GB/T 27043-2012)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规定》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定》 3 术语与定义 详查根据实验室职能、工作性质、范围等分为检测实验室和质量控制实验室。 —9—

3.1 检测实验室 检测实验室负责依据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开展详查样品(包括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的制备、分析测试及内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保存留存样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报告、检测结果统计报表、质控数据和质量评估报告等信息。 3.2 质量控制实验室 质量控制实验室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详查质量管理工作。负责按照详查有关技术规定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本省(区、市)详查样品采集、制备、保存、流转、分析测试等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编写本省(区、市)详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报告,参加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的详查工作质量管理监督检查。 4 申请详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4.1 总则 4.1.1 实验室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对其出具的检测数据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验室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10—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 (3)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张超

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张超 发表时间:2018-07-19T11:21:10.1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张超 [导读] 摘要:新时代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监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天津市和平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 300070 摘要:新时代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监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峻,而且环境也很多变,我国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污染状况的评测中,这样既能够得到准确的监测数据,同时也不会危害环境。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生物监测进行开展,阐述生物监测的概念含义并分析它的基本特性,然后将生物监测技术和环境监测结合起来进行充分性的讨论,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很多环境学者和生物专业人士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物监测;环境监测;应用 这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变得严峻起来,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就是国家所重视的一大棘手问题。随着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将该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从而可以得到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然后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依据。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然后更好的治理我国的环境污染。 一、生物监测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1.1.生物监测技术的概念 生物监测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利用,从而去测定环境污染程度一种监测技术。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感知非常灵敏,当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时,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性,和各种身体的生理指标都会随之而改变。生物监测技术正是通过分析这种生物改变来确切地掌握环境的目前状况。 1.2.生物监测技术的基本特性 在环境监测中使用的生物监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本特性。事实上,生物监测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自身有着一定的破坏性,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生物自身掉落的物质或者自身产生的物质来进行环境的监测。然后整个生物监测技术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他可以长时间的监测说考察环境范围内的各种质量变化,收集动态信息,避免对环境状况的模糊性掌握。最后,生物监测技术的灵敏性非常高,这就可以强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从而可以精准的找到环境的污染物,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监测生物的分布,或者放大生物以及生物的一些累积效应来查找。另外,生物监测技术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技术资金,而且也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设备成本资金,同时,该技术自身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生物监测技术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根据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物自身的层次等方面进行监测。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生物监测方法也在不断的涌出,那么,就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多的监测方法。 二、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 2.1.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状况越来越严峻,所以要对大气污染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那么现在我们经常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进行监测。由于植物自身对大气的感知非常的灵敏,所以我们经常采用植物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我国对大气的监测通常是二氧化硫,含氟气体等物质进行监测,对于二氧化硫物质的监测经常使用苔藓,梅树等植物,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硫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表面会出现黄棕色和土黄色的斑点,同时,这些斑点大多都是块状,分布在植物的叶子周边;对于含氟气体,通常使用大蒜,郁金香等植物进行监测,当大气中的含氟物质超标时,这些植物就会在表面上出现褐色的斑伤,而且这时候植物的叶子一般是尖形的;对于二氧化碳监测植物一般是西红柿植株,向日葵等,他的壮壮同样是出现斑伤,班上的形状大多数点状的,同时还偶尔出现不定形状的斑伤,颜色大多数都是白色或者是一些褐色的深色。 2.2.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土壤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是支撑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但现在我国的土壤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那么就应该对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的监测,从而更好的制定策略来缓解土壤污染。事实上,土壤一般都是通过其他的物质而被污染的,那么,在对土壤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时,就要通过其他的物质,比如从农作物自身,地下水的质量,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若将生物监测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监测中,那么就可以直接对土壤所含的微生物和土壤所培育的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监测,通过这些生物的生活状态来分析该土壤的污染程度。在使用动物监测法时,蚯蚓是一种首选的监测生物,蚯蚓自身对土壤当中所含的各种物质含量非常敏感,同时,蚯蚓体内还含有镉物质,那么就可以根据土壤和蚯蚓自身的联系性,去监测土壤当中该物质的含量。在使用植物检测法时,可以直接观察植物外表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分析植物新陈代谢方面的变化,比如对植物本身的物质构成,经过光合作用以后植物的物质变化,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布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监测,通过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包括其生物结构和生物数量,可以对土壤中各种菌类等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该土壤的污染程度。 三、小结。 目前,随着人类步伐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就急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进行改善,那么首要的就是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这些年来,对环境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但所得到的监测结果的全面性和精确性,还不足以满足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的需要。上文中,主要介绍了各种生物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中的应用,相比于传统使用物理和化学的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技术所需要的成本较低,而且更加容易操作,进而大大的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和监测的全面性。我国必须要将生物监测技术更加充分地应用到环境监测中,也要进一步的提高生物监测技术的水平,同时还要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生物监测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述伟,孔祥峰,姜源庆,吕婧,吴宁,张婧,马然,邹妍.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5(05) [2]吴荣泉,陈春江,刘宝英,刘晓东,朱丹丹,张辰子.福州港新开放码头媒介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03)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陈鸣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扼要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理论、方法和特点。综述了近年来水污染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动态与方向。阐述了水污染生物监测近期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污染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1 引言 生物监测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将其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程序中的一门科学。生物监测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受纳系统之前,在工厂或现场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检测出来,以免破坏受纳系统的生态平衡;或是能侦察出潜在的毒性,以免酿成更大的公害[1]。 生物监测是理化监测的重要补充,对于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更合适。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映污染程度及危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 2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1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 在一定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关系。水环境中进入的污染物质,必然作用于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影响生态系统中固有生物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性、生产力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水生生物则能继续生存下去,个体和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水污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来表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2]。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 同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自己的特点: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的情况,而水中生物,汇集了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有些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很敏感,有些连精密仪器都测不出的微量元素的浓度,却能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被测出[2]。 生物监测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生物监测不能定性和定量地测定水质污染;检测的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检测;某些生物检测需时较长。 2.3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 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来监测水质 许木启[3]利用白洋淀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变化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结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耐污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均有分布;同时,原生动物由上游的鞭毛虫至中游出现纤毛虫,在下游则发现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的种类,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自净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质 蒋昭凤等[4]用底栖动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湘江水质污染,结果发现湘江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湘江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可根据湘江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程度判断出各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呈减少趋势,说明这种有毒污染仍在发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测试 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质污染状况。 Belding[5]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德国[6]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 3国内外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应用生物监测环境技术的研究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 3.1.1 利用遗传毒理学监测水体污染

第六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思考题及答案 修正版资料讲解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及答案 修正版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 (2)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3)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 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

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7.简述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监环境污染的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又称差异指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设计的一种指数。包括简便多样性指数、Willams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多样新指数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简明的数值概念,可以直接反映环境的质量。指数值越大,表示多样性越高,生态环境状况越好。 生物指数法有Beck法、Back-Tsuda法和硅藻生物指数法。Beck法与1955年提出以生物指数来评价水体污染程度。公式为BI=2A+B(A代表敏感钟,B代表耐污种)。BI≥10,属清洁,水质较好;BI越小,水体污染越严重。Beck-Tsuda法的计算方法与Back法相同。但水质评价标准为:BI≥20属清洁水体;10≤BI<20,属轻度污染水体;6≤BI<10,属中度污染水体;0≤BI<6,属重度污染水体。硅藻生物指数法公式为XBI=(2A+B-2C)/(A+B-C)×100(A代表不耐污种类数;B代表广谱性种类数;C代表仅在污染区出现的种类数)。XBI值在0~50时为多污带,50~100为α-中污带,100~150为β-中污带,150~200为轻污带。 二、名词解释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的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2.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C:理解)。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 大气污染的危害 水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噪声污染的危害 【注解】 一、大气污染 (一)类型:煤炭型污染(我国) (二)主要污染物:烟尘及SO2 温室效应 (三)主要污染问题酸雨 臭氧层破坏 二、水污染 (一)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二)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现象 2.具体现象:水华(淡水)、赤潮(海湾) 三、土壤污染 (一)概念: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承受能力,使土壤重量下降 (二)实例:“镉米”事件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一)概念:人类生产生活中丢弃的的固体物质往往含有多种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如不及时加以利用,长期堆放越积越多,污染环境 (二)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实际上往往可以作为另一生产的原料 损伤听力 干扰睡眠 五、噪声污染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 【例析】 .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生态危机是(C)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D.臭氧减少,臭氧层出现空洞

【同类题库】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C:理解) 大气污染 .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请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D) A.动物数量增加 B.很多物种的灭绝 C.水源被污染 D.森林被大量砍伐.在一个以燃煤供暖和取得动力的大城市,附近没有地衣生长,原因是大气中何种物质含量过多(B) A.CO2B.SO2 C.NO D.CO .下列哪项不是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原因(C) A.砍伐热带雨林 B.燃烧大量的石油产品 C.世界范围内初级生产量的增加 D.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扩展 .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一定会形成“温室效应” B.生物吸收会显著增多 C.沉积的碳酸钙会显著增多 D.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显著增多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水污染 .海洋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日本水湾鱼体内甲基汞含量高达50ppm,比周围水内含量大3000倍,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D) A.通过饮水 B.通过鳃交换气体 C.通过皮肤的主动运输 D.通过食物链.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B)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灾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其后果将是(A) A.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B.导致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增加,与温室效应无关 C.导致大气中臭氧增加,紫外线大量进入大气圈 D.留出大量生活空间,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增加 .“富集”是指(D) A.某些生物在人体内大量积累 B.某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C.生物从食物链中大量积累某些物质

奚旦立《环境监测》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圣才出品】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 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 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 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 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想: 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模拟探究中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研究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以食醋和清水为材料配制pH=4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菜豆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通过教师讲解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 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土壤污染与检测

土壤污染与检测 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soil contamination)是指各种外来物质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而导致土壤性状变劣、质量下降的一种现象。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还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或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此外,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如我国辽宁沈阳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其特点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授课人:汪云 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尝试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酸雨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 影响,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对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学会设计实验。 教具准备PH试纸、食醋、废电池、水、烧杯、种子、花盆、土壤、喷瓶、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改进 导入(3min) 1.同学们好,我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 我叫汪云。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2.上课之前我用(废水的排放;滥砍乱发; 废气的排放。)这几张图片帮助同学们回忆 一下上节我们讲的内容。这几张图片直观 的反映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后果。 也让同学知道了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破坏 生态,造成环境污染。今天所讲的内容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究 竟有什么影响? 3.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08页,让我们来学习 第二节内容《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学生和老师 一起板书。 核辐射 1.人类的活动严重的影响着环境,那环境的 污染又会怎样影响人类了?我们通过一则 新闻来了解一下。 2.图片上红色地带显示的是日本福岛核电 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了?2011年3月, 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核 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起严重的核 污染。为此核电站周边几十公里内的居民 被疏散,只留下抢险人员。 3.这张图片上的工作人员就当时站在一线 的抢险人员,当时他们被称为“敢死队员”3.学生思考 4.学生做出反应,表示惊讶。

第九章 生物污染监测

第九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一节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 一、生物污染监测 (一)生物污染监测概念 通过对生物体有害物质的检测,及时掌握和判断对生物的污染情况与程度。 (二)生物污染的原理 污染物质进入生物体内,会在体内进行传输、积累与转化,不同部位污染分布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正确采集样品和制备试样,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三)生物污染的途径 表面附着:污染物附着在生物体表面的现象。如附着在植物页面或动物皮毛上。附着量与表面积、表面性质以及污染物的性质、状态有关。 生物吸收:由于生物体的代谢吸收,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如水生生物将水体中某些物质吸收。主动吸收(代谢吸收),被动吸收(物理吸收、浓度差)等。 ?植物吸收:通过气孔吸收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或粉尘污染物; 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与水体中的污染物,与污染物含量、植物品种有密切关系; ?动物吸收: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动物肌体。 气态污染物或悬浮颗粒通过呼吸道进入,直径不超过3微米可到达气泡、大 于10微米为粘附在呼吸道、气管等粘膜上;水溶性好的少进入气泡、差的 到达气泡; 水与土壤中的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 皮肤主要吸收一些脂溶性物质,五有机锡化合物。 生物积累:生物在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四)理论基础 生物生理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原理(食物链)等——生物污染的特点(不同部位、不同生物、不同污染物均有影响)。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进行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检测。 二、生物监测 (一)生物监测概念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或Biomonitoring)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为什么要用生物监测?? 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决定着生物学过程; 反过来,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的观察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环境质量变化所引起的生物学过程变化能够更直接地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用理化方法监测得到的参数更具有说服力。 (三)特点 优点: ?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监测灵敏度高:价格低廉,不需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 ?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及维修等工作;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7年级生物杨全领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 影响。 2、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除了酸雨以外,还包括温室效应和臭 氧层破坏 过程方法: 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态度价值: 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教学板书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酸雨对生物影响及控制 二、废电池对生物影响 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除了酸雨以外,还包括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教学过程 【自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哭泣的森林、污染的环境、受酸雨影响的水稻,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请讲一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问题,你知道多少?你怎么知道的?你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过吗? 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上,我们的家园怎么样呢?危害我们生存环境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下边我们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

物的不良影响。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酸雨对生物有危害,被成为_____?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废电池含有___、____和_____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是什么?控制废电池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3、水俣病,是居民食用含__重金属的鱼虾造成的, 痛痛病是长期食用含____污水灌溉的水稻造成的。 4、温室效应跟______气体排放有关。臭氧层破裂跟_____气体排放有关。它们的危害是什么? 5、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除了酸雨以外,还包括_______和_________。 学生记忆这些问题。 【互动环节】 一、提出疑问,互动探究: 酸雨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下面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有了方案,再尝试完成它。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与要求。提问边点拨。 ?可以用食醋和清水配置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 ?怎样测定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情况?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的话,应当怎样设计? ?本实验需要进行数量统计吗? ?只做一组实验,实验的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 ?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二、合作交流,共同释疑: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查查资料,酸雨含有什么成分?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参考教案

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 ●教学重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方案。 设计对照组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资料。准备学生探究活动所需的用具(烧杯、培养皿、pH试纸等)和材料(已浸泡一昼夜的小麦种子),提前培育的长有三片幼叶的南瓜苗若干。 2.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探究计划。 (2)准备食醋、废电池浸出液等实验材料。 (3)设计一个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表格。

阅读课本118页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结合观察、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酸雨、重金属盐、农药化肥、温室效应等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生:人类活动造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身经历? 学生:大部分资料是看电视、报纸知道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亲自动手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介绍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教师: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摸底。课上选有代表性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并做简要介绍: ①配制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4。 ②将模拟酸雨放入一烧杯中,再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③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幼苗生长的情况。 ④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写在提前设计好的表格中)。 ⑤得出结论。 教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好。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南瓜幼苗出现的症状一定是模拟酸雨造成的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会不会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者是温度太低导致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