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斯福新政》习题

《罗斯福新政》习题

《罗斯福新政》习题
《罗斯福新政》习题

第7课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2.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颁布工业复兴法,鼓励自由发展工业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D.对工业的调整

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6.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被人称为法西斯行径,这番话主要针对哪一法令()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B.规定了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7.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8.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A.举办公共工程 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保护劳工权利

9.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10.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1.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

程,它吸纳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

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

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12.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确认,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罗斯福新政直接有利于防止上述情景出现的有①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④实施《社会保障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②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

③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④发端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A.①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15.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话集中体现了()

①罗斯福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②新政是在维护自由企业制度前提下的改革③新政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④新政的出发点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形式不同

D.对工人的措施不同

17.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8.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

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19.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本章程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处于互助或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干涉、约束和压迫。(2)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选的工人组织,作为雇佣任何雇员的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或其他雇佣条件。

——美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 材料二:新政从一开始就受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一抄录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材料三:“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工农业产品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材料四: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比当时远为进步的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击破两党制度而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

——W?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1)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本家对待新政是什么态度?结合材料一分析他们采取这一态度的理由。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罗斯福“迁就工人”的做法对美国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同反对他的资本家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的分歧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授权总统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的幅度上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法律通过后,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美元的贬值,使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在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购买黄金和美元贬值使联邦政府逐步从私人大银行家手中夺得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为美国经济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赞扬罗斯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元贬值的影响。

(3)结合当时中美关系,分析材料三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CADDB CCCAD

11——19 DDCCD CCDC

二、材料题

20:

(1)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政府在工会组织、工时工资标准、雇佣条件方面给了工人太多的权利。

(2)缓和阶级矛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3)工人运动受到挫折,没有冲破资产阶级两党制度。

(4)不存在根本厉害冲突,都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何长远利益出发。策略不同,反对派主张对工人实行公开的暴力压迫,而罗斯福主张采取“民主”的、让步的政策。

21.

(1)措施: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保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产品生产定额。

目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危机。

(2)刺激了出口,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减轻了美国人民的债务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罗斯福新政改善了美国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罗斯福去世时,中美正在合作抗日,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对罗斯福新政表示赞赏。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 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 和小组协作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3、理解新政中国家参与经济与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对于挽救危机的不同效果; 吸取罗斯福用于创新、敢于改革的勇气和精神,明白必须是与时俱进,不断开创进 取,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大胆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通过视频短片和角色扮演的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机存在的方方面面,加深学生对于新政内容的理解、把握和记忆。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评价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为学生展示“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垄断基本主义政策的不同,加深学生对于“新政”意义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国民经济指标和数字,向学生展示新政后的美国社会,使学生了解到新政对于改变危机中的美国的重大作用;以小见大,以美国大危机看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使学生认识到这场新政的实质和局限性,以及新政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意义;最后,启发学生关于罗斯福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罗:小奥,最近还好吗? 奥:老罗,唉……焦头烂额喔,难道您还看不出吗? 罗:怎么了,美国出事了? 奥:出大事了。 罗:不会吧,再大也大不过我那些子事吧? 奥:是啊,您老当政时不也遭遇过吗?不是说解决了吗?咋又来了呢?这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8课1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测试题

第18课 1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 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 A 调节农业生产 B 调整工业生产 C 整顿财政金融 D 实行以工代赈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纽约股票交易所”、“道琼斯的股票行情”,由此可以判断出是美国的财政金融状况得以好转。与此有关的是C。 2 富兰克林·罗斯福:“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其中“英明措施”在新政改革中指的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实行国有化 C 以工代赈 D 稳定农产品价格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失业现象,这比单纯“救济”要“英明”很多,故选C。 3 罗斯福说:“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新政中为应对危机“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的措施不包括() A 整顿银行业 B 颁布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 D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C都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明显不对,符合题意。 4.到1940年,美国65周岁以上未参加老年保险的人员中,约有200万人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共同帮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津贴20美元。这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实施的( ) A.《全国工业复兴法》B.《紧急银行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 D.《社会保险法》

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韩冰(1983-),女,河北保定人,博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美国史研究。 第24卷第8期2008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4 No .8 August .2008 略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 韩 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充满危机、动荡不安的时代,面对经济危机和不断涌起的工人运 动,美国罗斯福政府推出了广泛的劳工立法措施。这些劳工立法不仅对于缓和危机、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时的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劳方力量增强、 资方力量相对下降以及政府社会化因素增加,奠定了美国现代劳资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劳工立法;劳资关系:新政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8)08-0054-04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罗斯福政府举起“新政”大旗,在短短的六年中,先后出台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障法案》等大量劳工立法,维护劳工利益、实施社会保障,为美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遏制法西斯势力的增长,维护社会稳定铺平了道路。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影响外,劳工立法的实施还对当时美国的劳方、资方以及政府之间的劳资关系状况和地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从劳资关系角度对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社会影响作一简单论述。 一、劳方工会力量大大增强 1933年制定实施的《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美国 联邦政府制定的第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认可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权利的立法。它要求资方不得干涉工人组织工会和行使集体谈判权,也不能以加入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并且规定了资方要保证最低工资、最高工时并改善劳动条件。尽管实施有其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开了政府遏制资方、改善工人状况的先河。随后,1935年出台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弥补了《全国产业复兴法》的不足,更加详尽和完善地规定了工人们享有的权利,并增强了立法实施的可行性。这些法律的通过,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的热情,如美国历史学家齐格尔在评价《全国产业复兴法》时所提到的:“尽管国家复兴管 理局无疑是倾向企业界的,但它的建立给千千万万 工人带来希望,工业复兴法第七节第1款答应给予工人的保护也刺激了工会的组织活动。”在政府的默许与保护下,代表工人的工会力量最先得到了发展,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壮大,尤其是产联的建立更是大大推动了工人阶级和工会力量的增强。 从工会组织的规模来看,这一时期加入工会组织的会员人数急骤增加,“美国工会会员数由1933年的297万3千人,增至1934年的360万8千人,1935年估计增至386万8600人,在劳联中约有1/3 以上的工会增加了会员,1/4以上的工会增长一倍会员。国际妇女服装工人工会曾发动了全国性组织活动,在一年内会员数增长了3倍,达29万人;联合矿工工会1933年至1935年间由6万增至50多万人;联合纺织工人工会会员增加近2倍,达7万9千人,混合成衣工会会员数达11万5千人”[1](P270) 。美国劳动力的组织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1900-194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组织程度(单位:%)[2](P72 ) 年份 工会会员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 工会会员占非农业雇员的比例 19002.85.219105.7 9.8 192012.118.419306.811.61940 15.5 26.9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优质课)

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通过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这一阶段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屏幕上展示罗斯福总统的图片] 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1945) 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 他是继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他被人们喻为”狮子”和”狐狸” 他就是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克服危机,渡过难关。 (二)讲授新课 ^ 一、提出问题:联系第一节知识,说一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危害(2)胡佛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失败 (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罗斯福上台————实干家罗斯福(“狮子”和“狐狸”) 投影显示罗斯福的生平: 罗斯福全名: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18岁时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后来从政,先后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中年时,他因患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投影:我向你们保证,也向我自己保证,美国人民今后一定可以有一种新政……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这是一种进军的命令。----罗斯福竞选演说 再结合教材认识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当选,并如何让他的国家和人民摆脱危机116页的材料能使学生加深理解,作出如下总结:恢复信心,战胜恐惧;大胆实验,坚持不懈;重用人才,确保正确。(通过对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学习罗斯福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8课时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1.结构分析:本课时介绍了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新政”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实质上就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改造,一方面使社会生产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最终帮助美国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并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AVxbx7Wygk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中国历史知识进行扩展延伸,进行探究学习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AVxbx7Wygk 五、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式教学法和情境创设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民意测验,评选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你知道是哪三位吗?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林肯率领美国人民消灭了黑人奴隶制,那富兰克林·罗斯福究竟为什么深受美国人民爱戴呢?引入本课内容。AVxbx7Wygk 播放录像片断:罗斯福就职演说和炉边谈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的成功典范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整个历史必修模块(Ⅱ)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着重阐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本课的前一课讲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课本指出:“罗斯福新政虽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急救章……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采取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此后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本课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包含了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但初中教材的重点是新政内容,本课教材的重点是新政的影响。从教材的知识看,两者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如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等。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本课教材比初中教材明显加大了力度。就能力要求看,本课教材突出了评价能力,比初中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要高得多。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必修二62罗斯福新政学案

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节罗斯福新政学案知识扩展1、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1882年01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0年至1904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0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了纽约律师考试合格后即辍学。 1910年任纽约市参议员,1912年连任。1913年任海军副部长。1921年8月休假期间患脊髓灰质炎症,仍为民主党积极分、子,由其妻代为参加会议。 罗斯福努力促进民主党内城、乡两派的团结。1920年作为詹姆斯·米德尔顿·考克斯的竞选伙伴参加总统竞选失败。 1920年至1928年在纽约任律师。1928年任纽约州州长;由于对农民实行减税,大得人心,1930年连任。1932年竞选总统,提出“新政”计划,以压倒多数选票获胜。1933年就职时,美国大多数银行纷纷倒闭,工业生产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业人数达1300万,农民极为贫困。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他对复兴国家经济的决心。因而怀抱各种不同政见的人都成为他的同盟者,其“新政”得以顺利实施。罗斯福使其政府成员在地理上、政治上均保持平衡,其中有自由派民主党员,也有保守派民主党员;有三位共和党员,还有一位女部长。他的立法计划面向广大选民,设法帮助美国经济中主要的利益集团,并争取共和党员的支持。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农业调整总署,提高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繁荣;向大中企业贷款,刺激商业;建立专门机构,对失业工人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1936年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得到农民、工人和一般下层社会人民支持。第二、届执政期间,尽管小有挫折,其新政中许多改革仍然受到大多数人欢迎。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购自运”的条例下从美国购买武器。1940年法国战败,罗斯福积极作防御准备,决定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国。为英国提供50艘超龄驱逐舰以换取西半球八个、基地。1940年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和另一位候选人均表示美国不介入国外战争。但主张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者均支持罗斯福,结果罗斯福获胜连任第三任总统。他提出的租借法案在国会通过。这一法案使美国可在财政上对英国及其盟国给予援助。1941年0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尔会于军舰上,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大西洋宪章》,包括民族自决、扩大经济机会、消除恐惧与匮乏、海上自由、裁军等内容。1941年12月07日,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美国国会应罗斯福之请求,于12月08日开会,四小时内通过对日宣战的决议。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参战后,罗斯福动员了全部工业积极从事军事生产。此时美国的军工生产约为德、日之总和;1944年则达到轴心国生产之两倍。战争期间,他将精力专注于战略问题,与盟国磋商未来之和平规划。1943年01月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一原则。他认为战争与和平之维护有赖于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1943年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相处颇为融洽。1945年02月三巨头再度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会晤,那时欧洲战场战争已近尾声。美国预计日本能再战一年半左右。原子弹虽在制造,但美未曾预计其威力能达到后来实际发生的巨大程度。罗斯福及其军事顾问急欲争取苏联在亚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许诺了对日作战。罗斯福、丘吉尔也在远东向苏联作出让步。罗斯福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以维护战后和平。他原拟参加预定于1945年04月27日在旧金山开幕的联合国成立大会。但自1944年以来健康情况每况愈下。1944年在总统竞选中,罗斯福曾发挥其最后活力,战胜杜威州长,第四次连任总统。任职后不久即赴温泉休养,1945年0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作为政治家,他在美国历史上既最受人尊敬,也最被人憎恨。他的政敌认为他浅薄、无能、狡猾、独裁;而其拥护者则称他是美国他获得广作为政治领袖,一般人都承认:经济的救星,认为他是全世界民主政治的保卫者。. 尽管偶尔有混乱许多专家认为:大人民的支持,在他的政府中容纳了各种观点的领袖人物。现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解析《试论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 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 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经济危机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将要分析这篇文章就是关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历史背景,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文章。 首先从这篇文章的结构来分析,作为标准的论文格式,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正文部分用了二级标题的形式,总共分为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二、美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失灵;三、美国的法西斯主义威胁;四、罗斯福本人的大胆探索。从全文来看是总分总的结构格式。 其次是从内容来分析一下,既然分析的是背景,要么就是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要么是主观与客观,还有就是比较常用的一种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现在这一篇文章中就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写的,前三个原因是客观方面,第四个是主观原因。这种写作方式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一下。 从侧重点来看一下,我们先从篇幅来看第一部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沉重打击这部分最长,从它的内容来看是罗斯新政之所以产生的主要的原因,用了二级标题的形式,毋庸置疑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要注重写的部分,经济危机可以说是罗斯福新政最直接的原因,在这一部分中用了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数据的形式就是用事实说话具有说服力。下面的几点相对来说就是次重点,但同样具有说服力。 作者的思路特别清晰,先写客观原因然后写主观原因,先写重点然后写次重点,这样使读者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作者的思想。虽然在最后有所总结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总结的部分稍微详细一点就更好了。最后一段虽然一句话却也把想说的说出来了。 这篇文章的写作格式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写作的思路要清楚不然的话就会给人一种很乱的感觉,所以以后我写论文的时候先写提纲,把要写的内容理清,围绕主题,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xx新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作用的探讨、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现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习罗斯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 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罗斯福生平,当选总统过程,思考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台新政的?

一、新政背景 (一)xx反危机失败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农产品价格猛跌 4.失业人数激增 5.xx势力趁机抬头 (二)xx当选总统 二、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 4、社会救济 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金融 《紧急银行法》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包括工资、工时及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稳定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社会福利 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三、新政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史料)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 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在美国,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 四、新政影响 、使xx渡过经济危机 2、避免xx在危机下走上xx道路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最全版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的内容为新政的作用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略。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注重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020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练习)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大危机》时制作了表格来概括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其中①处应填写( )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波及很多国家 C.社会矛盾加剧 D.影响众多领域 【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A项,“危机从1929—1933年持续5年”反映了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与①不符,排除;B项,“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一”反映了波及很多国家,与①不符,排除;C项,“工人大量失业,……”反映了社会矛盾加剧,与①不符,排除;D项,据材料中“股市”“银行”“工业”“农业”信息分析可知,经济大危机影响众多领域,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A.罗斯福实施新政 B.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1年世界形势”、“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的股票行业爆发,然后迅速的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各国采取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从1929年持续到了1933年。所以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罗斯福实施新政是在1933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但是日本不是西方国家;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促进了当时苏联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所以ACD项均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3.下面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政采用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 B.新政是为了应付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教案

罗斯福新政 禹州市二高牛青 [设计思想] 1、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敬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问题生成单】 一、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获得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同时民主党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罗斯福打败胡佛的因素有哪些? 二、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因此有人认为:“罗斯

福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假设在座同学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为罗斯福出谋划策,摆脱面临的困境?分成四组(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福利) 三、 材料一柯立芝总统(1923—1928年任总统)提出:“美国人的事业就是做生意,提出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大企业经济,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人民的企业活动施加的约束和控制。” 材料二胡佛(1929—1932年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示要继续奉行前任的政策。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开了许多药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新政到底新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四、在罗斯福就职后的几个月中,局势总算缓和下来,国家经济已明显复苏,工业生产指标从3月份的56上升到7月份上歪101,农产品价格从55上升到83个百分点,7月份就业人数达400万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1939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问题探究单】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位是邓小平,一位是罗斯福。”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拓展训练单】 A组基础题 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障 D.对工业的调整 【教学反思】 历史小故事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882年01月3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0年至1904

罗斯福新政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过程,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目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分析其特点; (2)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3)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4)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2)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练习题教学内容

《罗斯福新政》练习 题

《罗斯福新政》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2.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颁布工业复兴法,鼓励自由发展工业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C.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稳定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大力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多项社会保 障D.对工业的调整

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5.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6.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被人称为法西斯行径,这番话主要针对哪一法令()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B.规定了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手段,调整工业生产 D.和意大利一样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 7.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8.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的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A.举办公共工程 B.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保护劳工权利 9.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10.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 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作用的探讨、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现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习罗斯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

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罗斯福生平,当选总统过程,思考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台新政的? 一、新政背景 (一)胡佛反危机失败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农产品价格猛跌 4.失业人数激增 5.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 (二)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 4、社会救济 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金融 《紧急银行法》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包括工资、工时及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稳定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社会福利 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三、新政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史料)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内容标准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法、情景教学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讨论和探究活动,学会对历史人物罗斯福和新政的客观评价,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到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学会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危机与挫折时应有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斯福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我们将如何面对呢?面对1929年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美国民众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柯立芝“材料二: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深刻感受美国胡佛政府初步应对经济危机的失败给美国民众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及对胡佛政府采用的“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 出示图片材料“胡佛与罗斯福竞选总统的PK”: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罗斯福上台,将用新政,也就是将采用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板书)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阅读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归纳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大萧条,大恐慌(板书)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