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的“终极关怀”

哲学的“终极关怀”

陈伯海

2012年06月12日08:43 来源:光明日报

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哲学思考要穷源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

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藉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人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那样必然会陷入对“终极真理”的迷误),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存在)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竟,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19、20世纪之交诞生的西方现代哲学,以两种新的提问方式开启其行程,那便是时下为人津津乐道的“语言学转向”和“生存论转向”,这两个“转向”在晚近有合流的趋势,而初起时显然是分头并驰的。“语言学转向”明显地延续着前一阶段“认识论转向”的航道,以规范和界定人自身的能力为标的。人们设想:思维和语言是一体的,既然人的思维活动比较玄虚,不易揭示分明,何不从具有明白形态的语言入手来界定思维的逻辑结构,进而测量思维(即认识能力)所可能达到的范围与限度呢?因此,如果说“认识论转向”的用意在于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寻求把握“存在”的渠道,那么,“语言学转向”的目标则是要通过规范人的语言能力以界定思维活动的限界,更进以界定“存在”所可能为人开示的限界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被清楚地说”,“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恰恰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其被奉为现代语言

哲学的圭臬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如此简单。经过一个世纪来的反复辩难,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可说”的对象,未必皆能说得那么清楚,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也自有别样的表述方法让其得以呈现。这表明,人与其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是异常复杂而深刻的,单从语言能力甚至思维能力来界定这种关联,远不足以充分显示其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还须另觅其他途径。

跟“语言学转向”同时并起的“生存论转向”,其始作俑者或可上溯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哲学家克尔凯戈尔与叔本华,而后经尼采、柏格森诸人的意志哲学、生命哲学予以发扬,以迄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思潮而蔚为大宗。这派哲学家的思路迥乎不同于认识论和语言学的路子,总的说来,它并不企图由检讨人的思维或语言能力来测度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却干脆将世界本原(“物自体”)的问题放逐到视线之外,于是哲学便成了单纯的人生意义的设定,其以“生存论”命名盖缘于此。前曾述及,哲学思考实起于人的终极关怀,其中自应包含每个人对其生存意义的设定,就这个角度而言,“生存论转向”乃是归返到哲思的初衷上来,其具有合理性自不待言。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哲学之为终极关怀而又区别于宗教信仰或道德信条,恰在于它要以终极思考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也就是说,探究世界的本原、人的本性乃至人与世界的本然关系,乃是哲学思考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为自己设定生存意义的根据所在,而若将这类“形而上”的思考一例放逐出哲学门墙之外,则哲思与普通的人生信念表白又会有什么差别呢?聆听着这样的教言,感受哲学家自身的人生感悟,虽也能餍心悦耳,萦动情怀,终不免有诗意朦胧、理致不密之憾。更有甚者,由于西方人的观念长时期来局囿于一种片面化的人本主义思潮,视“人”为万物的主宰,整个对象世界仅只是供人取用的资源,从而产生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世界格局。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生存论哲学,决然地走向突出主观意志力量、夸大个人精神作用的道路,生活的目的常被归结为自由意志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于是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的天然纽带便不可避免地趋于脱节。正

是这一难以克服的疏离感乃至断裂感,造成人的生存意义的巨大失落,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精神危机。

有鉴于此,西方思想界里的一些有觉悟人士,开始重新寻觅人与世界的本然联系,如海德格尔的“本有”说、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及大卫·格里芬诸人倡扬的生态伦理与生态哲学等,均反映出这一新的动向,虽未成大气候,而先机实已肇萌。反观东方智慧,则“天人合一”自是我们一贯的理念。我们的先辈从来就是将世界看作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同属于这个整体,根株相连,休戚与共。也正因为它们共生、共存于这个整体之中,万事万物之间才可能发生相互摩戛、相互推移乃至相互转化与生发的作用,进以促成“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人皆属于生命现象,“天人合一”(即世界的整体性)即合在这个“生”字上。人作为自觉生命的存在,固然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生命现象,但自觉生命本从自然生命演化而来,且即使演化为自觉生命形态,亦仍须以自然生命为其底基,这里充分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由此看来,生存论哲学若是真要为人的生存设定意义,决不能撇开自然生命和人类群体生命的存在来侈谈个人的生存,而必然要求对人生与整个世界的观照能有一个大的视野,要把有关“存在”的本原问题以及“人”与“存在”的本然关系纳入考察的范围,换言之,便是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改造成真正的“存在论转向”,俾使长期分割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两种思想传统得以综合贯通,这或许会构成当前哲学史上所可能提出的又一个新问题域场,并进而引起新一轮的深入思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藉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但思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

世界的本然。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己、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新的思考能否适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

(作者单位:上海市社科院)

“三”的哲学意义

"三"的哲学意义 我们所处世界是一套严谨的、简单又复杂的逻辑法则。 逻辑上一是本源——存在(1)二是一的对立面——不存在(0),三作为一个独立定义的活性因子出现,意味着准许-和二构成的体系来衍生新事物。有三的出现,逻辑体系有了活下去的生命力,故老子说三生万物 一、三及第三哲学研究的时代意义 哲学是开慧启智之学,是立身行世之学认识世界,是哲学的第一步定位人生,是哲学的第二步把握命运创造未来,是哲学的第三步离开世界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哲学就成了没有绿色开不出花朵的枯枝败叶,我们就先来分析研究该哲学的时代意义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即是我们正在苦苦追寻的所谓终极理论它是物质世界的统一的、根本的规律也就是太极太者至也最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者即是两仪一生二亦即太极生两仪可以说自然界中的对称性无处不在即万物负阴而抱阳所以二即是对称性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即是阴、阳、和它打破了二的对称性对对称性进行了破缺冲破对抗、偏激而使阴阳相合冲气而和达到和谐、全面、统一另外三生万物蕴含着世界本该是丰富多彩的,发展变化并非是简单、机械式的对称存在的道理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要力求全面发展、辩证统一。 在新的世纪里社会迅速变革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仍能看到世界并不安宁新的对抗和局部血腥冲突不断纷争不休战争、暴行、恐怖势力有泛滥势头时代的偏激、对抗只注重单向忽视了多向;只注重偏激、斗争忽视和谐统一因此我们极需打破传统的一分为二或非此即彼折机械的、偏激、对立的哲学认识而创建一个全新的、全面的、统一和谐的哲学思想在数字化的今天选择这样一种角度来研究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会比较直观形象便于世人理解认可;同时也更赋有时代特征、时代精神 二、三及第三的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宇宙观的基本思想我们首先从老子的这一观点的分析找到三及第三初始内涵。 1、三生万物:世界是发展的、丰富变化的 道生一道一无为有之始无极生太极太极是宇宙初生之混沌状态太极即为一一生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者即两仪一生二亦即太极生两仪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两仪体现了现代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对称性乃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宇宙和

校长推荐:90套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启蒙书目(小学篇)

校长推荐:90套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启蒙书目(小学篇) 1.【法国】埃蒂特·施莱本-维克等:《最棒的自己》(海豚绘 本花园,共10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收录了奥地利青少年图书奖、维也纳青少年图书奖、诺丁汉童书 奖的获奖作品,包括《小魔怪要上学》《嚓—嘭!》《逃学的小狐狸》《爱哭的猫头鹰》《臭臭的比尔》《根本就不脏嘛》《两个好朋友》《凯,能行》《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嘿,站住!》。 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理解你自己。”自我理解是思想启蒙 的起点,也贯穿人的一生,阅读这套书,有助于孩子逐步准确理解自我,活出阳光灿烂的自我。 2.【德国】塔·鲍尔:《幸福》(绘本),南海出版公司 “幸福”是一个被滥用了的变得十分廉价的词儿,其实,正如康 德所说:“幸福是如此不确定的一个概念,以至于即使每一个人都希 望获得幸福,不过他永远都不能够明确地、一贯地说出他真正希望和 想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必须反反复复研读这本书,你才会发现, 幸福其实并不像绘本中译本封面介绍所说的那样:“幸福,就是看 《幸福》这么简单!” 3.【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绘本),南 海出版社 一个令人深思的关于成长历程中“圆满”与“缺憾”、“绝对” 与“相对”、“理想”与“现实”等辩证关系的哲学寓言,可与绘本《幸福》相互参照阅读,百读不厌。 4.【意大利】英诺森提:《铁丝网上的小花》(绘本),明天 出版社 对小学儿童实行历史反思教育的绝好教材。这是一个名叫罗 斯·布兰奇的小女孩眼里并且置身于其中的一段惊悚历史,令人心碎,

又催人反思。纳粹市长手臂上的血色袖标与小女孩头上的红色蝴蝶结,以及她生前曾站立过的土地盛开的番红花,是罪恶与善良、战争与人性、血腥与爱心势不两立的象征。“春天在歌唱”,她的圣洁必能融 化冰雪,开启明媚。 5.【丹麦】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可伴读一生的不朽经典,它可教导人们:保持童真,可察真伪; 童真既失,莫辨是非。正如李贽《童心说》所言:“夫童心者,绝假 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 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6.【法国】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天津 人民出版社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以儿童视角书写的人类自我救赎的“圣经”,小王子无疑是全人类的精神导师,所有年龄的人都理应阅读,以理解 生命之本真,领悟博爱之真谛,省察成人之堕落,反思文明之变异, 祈求未来之重生。 7.严北溟、严捷:《中国哲理寓言》,新世界出版社 中国古代寓言堪称中国智慧的结晶,融“诗”、“史”、“思” 于一炉,本书精选了330则哲理寓言故事,文白对照,而且附上“今解”。主要编写者严北溟先生是已故中国哲学史大家,曾任复旦大学 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孔子 基金会融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和宗教学会副会长,《辞海》编委兼中 国哲学史分册主编、《哲学大辞典》副主编兼《中国哲学史》卷主编 等职,如此佳作,不可不读。 8.【印度】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中华书局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 宇宙论

西方哲学命题大全宇宙论 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古希腊史学家艾修斯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性质的原初物质,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为本原若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成为“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阿那克西曼德海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没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热、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了一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贝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的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绕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种的由来。他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总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以及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宇宙起源说和人类起源说,初步揭示了“无限”这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包含着与传统宗教观念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者本原,而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解释说,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材料。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夫妇是创世的父母,而且诸神在发誓时都指着斯底克斯河水。这个命题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经验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来考察世界万物的起源,而不用传统的神话谱系解说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企图用物质来阐述世界的统一性,正如恩格斯指出,原始的唯物主义“在自己萌芽时期九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九在水里去寻找。”(《自然辩证法》第164页)泰勒斯的这个命题虽然是朴素的、直观的,然而它毕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真正诞生。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或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亦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一。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推荐

世界经典哲学类书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性心理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国》 《西方哲学史》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权力意志》 《新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文明论概略》 《劝学篇》 《伦理学》 《耶稣传》 《时间简史》 《逻辑哲学论》 《精神现象学》 《物性论》 《感觉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论》《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 《科学的社会功能》《人有人的用处》《科学史》 《人类理智新论》《逻辑学》 《哲学研究》 《新系统及其说明》《道德情操论》 《实践理性批判》《美学》 《判断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薄伽梵歌》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物种起源》 《物理学》《人类的由来》 《人性论》 《人是机器》 《法哲学原理》 《狄德罗哲学选集》 《野性的思维》 《哲学史教程》 《科学与近代世界》 《人类的知识》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自然宗教对话录》 《基督教并不神秘》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 作风》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 半》 《时间与自由意志》 《哲学辞典》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苏鲁支语录》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 学》 《十六、十七世纪科 学、技术和哲学史》 《科学哲学的兴起》 《灵魂论及其他》 《斯宾诺莎书信集》 《实验心理学史》 《最后的沉思》 《纯粹现象学通论》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 引》 《佛教逻辑》 《神圣人生论》 《逻辑与知识》 《论原因、本原与太 一》 《形而上学导论》 《诗学》 《路标》 《心的概念》 《计算机与人脑》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 《卡布斯教诲录》 《薄伽梵歌论》 《尼各马可伦理学》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 任》 《实用主义》 《我的哲学的发展》 《拓扑心理学原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科学社会学》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逻辑大全》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 灵健康》 《宗教的本质》 《论灵魂》 《科学的价值》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艺术即经验》 《宗教与科学》 《感觉与可感物》 《行为的结构》 《真理与方法》 《阿维斯塔》 《善的研究》 《人类知识原理》 《伦理学体系》 《科学与方法》 《第一哲学(上下卷)》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 与结构》 《思维方式》 《发生认识论原理》 《爱因斯坦文集》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数理哲学导论 《耶稣传(第一、二卷)》 《美学史》 《原始思维》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认识论》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 书信集》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 性解释》 《物理学和哲学》 《尼采(上下卷)》 《思想录》 《道德原则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巴曼尼得斯篇》 《人类理解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 《人生的亲证》 《认识与谬误》 《哲学史讲演录》 《圣教论》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人类知识起源论》 《回忆苏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 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科学与假设》 《宗教经验之种种》 《声音与现象》 《苏格拉底的申辩》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问题》 《论有学识的无知》 《保卫马克思》 《艺术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笔记以及课后习题答案(保过!)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与客观存在: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经典书目及导读

附件1:经典书目及导读 1.《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北京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导读: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2.《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推荐版本:华夏出版社2007年1月导读: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3.《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 推荐版本: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导读: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4.《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推荐版本:岳麓书社2009年1月导读:此书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5.《倾城之恋》作者:张爱玲 推荐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导读: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6.《我的世纪》作者:格拉斯 推荐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导读:小说体裁独特,内容包罗万象,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作者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叙述100年来有关德国以及德国同世界各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既有独立成篇的,又有互相牵连的;全书穿越不同时空,使现实和历史互相交织。如1900年德国皇帝派兵出征中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弗兰登战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柏林奥运会;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德军溃退;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墓前下跪;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克隆羊多利诞生等,

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终极秘诀 王梦颖 1、“仁者见仁,智者见着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讲真理是客观的,主要是指真理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但是,作为反映真理的人的形式是主观的,由于人们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角度等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主观差异性,因而会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着智”。 2、中国古代认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具有的朴素辨证法的观点。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都存在着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劳动力这种商品有着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生产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前提。 4、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报酬。 5、存在就是被感知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我的主观感知所决定的,即客观世界是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因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不变资本就是固定资本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不变资本是指资

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而固定资本是指资本在周转的过程中,资本家所购买的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本的那部分资本,由于他们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其价值是分批逐渐转移到新价值中去。7、如果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什么悬崖答: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唯心主义思想。即‘心外无物’。认为存在即被感知,感觉不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8、万物莫不有对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个观点揭示了世界万物普遍都存在着矛盾,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 9、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不存在着什么真正的矛盾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这里的判断是指人的思维对某一特定事物的预测和估计,属于意识的范畴。而“判断和判断构成的矛盾”是指人的思维内部矛盾,即逻辑矛盾或主观矛盾(又称自相矛盾)。而辩证矛盾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题干中的观点显然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混为一谈,用逻辑矛盾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普遍性,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像。 10、思维着的东西乃是某种物质的东西,因为一切活动的主体,依我看来只能设想为某种有形的或物质的东西。。。。。。我们不能把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物质的东西是通过辨证的发展的,这个辨证发展就是思维。也就是思维存在于物质的变化中。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多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承认其对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实就是其思想体系和思想路线。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就其内部的理解而言,在整体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如同自然科学般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定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第二国际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是此种偏向的代表。另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顺势应变的方法,没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变动和开放,但忽略了其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确定、公开及不可违背,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第二国际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方法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其基本原理的表达;它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然而正是在这些众所周知的重大命题上,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一、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4页)邓小平甚至把这一命题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同于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西方哲学经典阅读书目

一、古代哲学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二、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三、近代哲学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 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四、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 五、现代西方哲学 斯宾塞:《综合哲学》、《社会静态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尼采:《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导论》 马赫:《感觉的分析》、《认识的谬误》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杜威:《哲学的改造》、《人性和行为》、《经验和自然》 狄尔泰:《精神哲学导言》、《哲学的本质》、《自然哲学》 柏格森:《论意识的直接材料》、《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 罗素:《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概念》、《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论真理的本质》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列维·斯特劳斯:《热带闲愁》、《结构主义人类学》、《神话学》、《原始思维》 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 拉康:《偏执狂以及它与个性的关系》、《超越现实的原则》、《文集》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文本的快乐》 福柯:《癫狂与非理性》、《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则与惩罚》 德里达:《写作与差异》、《播散》、《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 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诺齐克:《无政府、国际与乌托邦》

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

最新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

————————————————————————————————作者:————————————————————————————————日期: 2

《中国文化研究》历年书目 2000年1月份目录 ◇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 ◇《许名扬文集》隆重出版发行 ◇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吴梅村"诗史"论略 ◇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 ◇宋元讲史话本的通俗化特征初探 ◇中国哲学中理气事理问题辨析 ◇"象与器"简论 ◇儒家的生死观 ◇孔子学说中的民本主义精华 ◇浅议孔子的隐退思想 ◇冯友兰先生的《老子》意义论 ◇先秦庄学接受论 ◇彩笔纵横写史著——评吴功正著《唐代美学史》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澳门与近代中国革命 ◇从魏晋之际官僚贵族世袭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教兴国千年大计 ◇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 ◇“文化至上”和文化责任 ◇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 ◇缺乏预见惟有企盼 ◇研究二十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发展 ◇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 ◇在新千年的曙光之下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陈立夫空中访谈录 ◇否定“殉清”说着实不易——与邓云乡先生再论王国维的死因 ◇澳门中西文化的接受与过滤 ◇人名?性别?文化——对“男人名”、“女人名”文化现象的考察 2000年2月份目录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上篇) ◇性灵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明中期文权的外移——弘治朝文学振兴活动考略 ◇关于钱钟书的《百合心》 ◇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 ◇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 ◇相反而相成的艺术——试论易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 ◇试探王翬等“四王”的新貌 ◇丁绍光重彩画的民族审美意识特征 ◇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拜 ◇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战事的探察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西方哲学经典命题 水是世界的本原 观众才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最伟大的人万物皆数与美是和谐 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存在是惟一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同类相知与异类相知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无物存在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一切都是必然的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我正在说谎 我宁可疯狂也不愿快乐 知识即回忆 国家是大写的人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神是不动的推动者 人是政治的动物 现实源于潜能 美德是一种中道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从自然中产生的正义是一种彼此有利的协定按照自然生活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智慧是哲学的女王 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是不存在的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我思故我在 凡在理解中的无一不先在感觉之中 自然从来不飞跃 人天生都是平等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人是机器 习惯乃人生的伟大指导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公益乃是美德的目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 宇宙是一条无穷因果关系的锁链 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创造一个宇宙 人为自然立法 人是目的 道德即自由的自律 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 实体即主体 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时才起飞 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的狡计 真理是具体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 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上帝乃人的本质的异化 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

哲学的终极解释48张图让你秒懂几乎所有的“XX主义”

哲学家建立了事物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讨论中遵循它,有时误用它,有时颠覆它。以下 48 个基本概念常常出现在公共讨论(网络混战)里,伦敦设计师 Genis Carreras 用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和色块对它们进行了诠释。Time To Study ! 1. absolutism 绝对主义 / 色盲 绝对主义认为在任何一种学说里,某种观点必定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 2. absurdism 荒诞主义 / 恶搞

“荒诞主义”是对人生的极端反叛,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活得很无厘 头都无所谓。 3. aestheticism 唯美主义 / 外貌协会

唯美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就是去创造和享受一切美的东西。 4. altruism 利他主义 / 雷锋精神

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5. 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 / 互联网精神

“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自愿结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庄子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 6. 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 / “以人为本”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核心或者最重要的物种,评价现实的真实与否依靠人类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主要概念,被认为是人类为何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但这种理念已经根植在大多数人类的心中。 7. atheism 无神论 / "上帝已死"

推荐书目【时间简史】

推荐书一:《时间简史》 作者: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 1.深入浅出,历久睨新的书。《时间简史》和史蒂芬霍金家喻户晓,此书的知名度不亚于作者本人,但我想真正读过此书或读懂此书的人或许远比知道此书的人要少的多。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此书,也从别的同学那里借过此书来读,但当时只感觉书中的插图十分精美引人联想,至于此书的主要思想当时确实不是很明白。这么多年过去,学了不少有关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知识,再回过头来翻阅此书,才发现诸多奥秘。霍金能够将如此高深的天体物理学、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宇宙是什么的永恒命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展现在人们面前实属不易。此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反复阅读的一本好书。 2.从宇宙时空的角度思考人类世界发展。关于宇宙是什么,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有一个答案。虽然我们不能找到一套解释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很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的理论,每一部分理论解释有限的范围,同时忽略其他影响。这种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的质量就能精确的计算出他们的轨道,而对于星球的结构,上面有没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宇宙并不是任意的,它是由确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所有的部分理论合并为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个完整统一的理论必定包含我们人类自身,也就是说制约了我们的行为,作为这个理论中一小部分的人类,是否有能力去了解整个理论呢。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终极的结论,或者只能找到一个错误的结论。 3.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书中提到,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让我们来考虑一个特殊的情况:假设有一个宇宙,其中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是虚空。对于这样的宇宙,时间和空间就毫无意义,因为实在没有方法来度量它们。可见时间和空间都是依附于“物”来存在的。相对论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了人们,光是有速度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的速度能超过光速。正由于此,对于同一件事的发生,不同的观察者所测得的时间是不同的。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望远镜观察极远处的星球。假设某个星球不幸遇到了彗星碰撞,大爆炸后毁灭了,同时发出的光通过10亿光年到达了地球,并被某个天文学家看到。对于这个天文学家来说星球毁灭这一事件正在发生,而其实这个星球早在10亿年前就已经不存在了。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点

摘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水果”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蔬菜”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以“物质”、“存在”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而“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无限”意义上的抽象。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运动和静止”、“现象和本质”、“历史和逻辑”等;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