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2018.4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声屏视野

影视配音的解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是指影视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对所有声音要素的加工处理,包括选配音乐、制作动效、录制解说及台词等;狭义则是指专门的影视作品对白、独白、旁白和解说等以人声为主的配音艺术。广义的理解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领域;而狭义的理解则更多地强调它作为艺术的存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电影声音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创制出优质的声音效果,如大量的声音空间效果器、高保真声音系统的代际升级(各种高保真的记录方式)、声音响度和音调的处理单元,以及自动调音台功能等,均已使声音的质量和自由处理声音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使声音的同步、深度与空间的把握和对白声音的活性表现均达到非凡的新效果,从而为电影发展形成巨大推力。

我国影视配音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经历了80-90年代的辉煌期,又走过90年代直至20世纪末的衰落期,其发展与中国文化转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受众群体知识化水平的不断变化有着内在的关联。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声音这个极具风格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表现形态、传播渠道、传播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状态,不仅仅与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相生相随、相得益彰,而且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声音借助各种自媒体APP突破时间和空间维度,成为新的艺术样态。

一、我国影视配音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是影视配音的初创期

194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49年5月,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配音完成的苏联电影《普通一兵》成为第一部译制片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厂奠定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基本格局。

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配音完成的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上映,虽然列宁和斯大林都操着浓重的东北话,但仍然掀起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爱国热潮,该片标志着配音译制片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奠基人陈叙一于1950年2月在上海成立翻译片组,致力于外国电影的翻译。1957年4月1日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宣布成立,成为当时唯一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但上译厂成立不久,1958年掀起的反右运动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其正常工作被迫停止,工作悄悄转入内参片②的译制,即使如此,上译厂仍然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优秀的译制配音作品③,同时与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肩负起培养新中国电影人才和电影配音人才的责任。

(二)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影视配音的辉煌期

1976年,文化艺术领域迎来新的曙光,该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开始打造译制片的辉煌。整个80年代,上译厂不仅译制了《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大批经典,还培养了邱岳峰、赵慎之、毕

中国影视配音行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肖爱云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陕西710048)

【摘要】影视配音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建国初到20世纪末,影视配音行业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辉煌和衰落四个阶段。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及不断升级转型,为影视配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技术变革为前提,国产动漫、动漫游戏以及电视剧的大批量制作,使影视配音行业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产业化趋势明显。

【关键词】影视;配音;发展历程;互联网时代;产业化

【作者简介】肖爱云,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教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JG64)。

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