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2)

德国,鲁道夫·络赫纳: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

法国,迪尔凯姆: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多有影响的总和

美国,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英国,赫伯特·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是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5)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三、教育的类型(6)

1.根据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2.根据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4.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可分为学龄教育,成人教育。

按接受程度划分教育机构,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9)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战国后期,儒家思孟学派,《学记》,我国古代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在专门论述教育学的著作;西塞罗《论雄辩家》;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2、.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2、实用主义教育学(对我国影响甚大,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文化教育学(爱德华·斯普朗格;西奥多·李特),

4、结构主义教育学(皮亚杰学说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布鲁纳《教育过程》),

5、构建主义教育学(格拉塞斯菲尔德)P18(特点了解)

6、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价,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P19(特点了解)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起源假说:(26)

1、上帝起源:教育与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上帝所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体现神或上帝的意志,使人皈依上帝或顺从于(神夸美纽斯)

2、生物学起源: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论:教育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需要。苏联,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为我国学者肯定)。

二、学校产生的原因(28):经济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政治嬗变提出了

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0):生产性,普及性,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科学性。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33):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五、儿童发展观的变化流派(35):

1、自然成熟理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认为成熟与主体的内环

境有关,与客观外环境无关。(格赛尔)

2、环境学习理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华生、斯金纳)

3、精神分析理论:一切行为动机都是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支配(弗洛伊德);个体发展的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艾里克森)

4、文化历史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5、认知学派的儿童发展理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8)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因素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40)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这一因素来实现的。首先,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第三,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形成能够提成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观念和行为。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两类社会个体来实现的,即社会政治精英和普通社会公民。第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如果统治集团的社会资源观与教育赋予未来社会成员的观念相一致时,教育就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如果某种资源观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与当下的统治集团不一致时,社会政治变革就成为必然。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递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八、教育的社会制约性(43)

(一)教育的经济制约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教育的政治制约

1.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政治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内资源分配

3.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的思维方式

(三)教育的文化影响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各种要素

2.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态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54):教育者预先设定并追求的目标,即一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55):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取向个流派(61)

1古典自由主义教育(柏拉图:培养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培养自由人。昆体良:培养演说家)

2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

3人本主义教育(马斯洛,伊拉斯谟、罗杰斯,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7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79):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或: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一是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机构体系,二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二、学校教育制度(80):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81):双轨制学制(英国、西欧)、单轨制学制(美国)、中间型学制(我国属于中间型)

四、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85):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五、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结构(87)(分为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两方面)

1.)层次结构: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类型结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六、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88):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5、现在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七、教育方针概念(93):“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八、新中国教育政策的沿革(94,了解)

1、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政策

2、1957-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政策

4、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政策

(1、重新明确和完善教育方针2、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3、改革教育体制4、推进素质教育

(附)九、新课改六大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实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功能与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时代的联系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于素质教育历练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建立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十、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热点问题(98)重点

1、教育公平问题:

2、学前教育问题

3、民办教育问题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第五章学生及其发展

一、两种学生观:外塑论和内生论(105)

1、外塑论:看重教育的价值,老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代表人物:洛克

2、内生论:把教育过程看做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地位,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代表人物:杜威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15)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工作

差异性——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在关键时刻适时而教

第六章教师

一、教师职业及其发展(126了解)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28):

1、对象的复杂性:首先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其二,学生未成熟性的人,第

三,学生是整体发展的人,第四,学生是有独特性的人。总之,不存在“相同或不变的教育对象”。

2、手段上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就是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凭借自身具有的知识、智能、情感、意志、品德等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3、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成长周期长,教师劳动见效慢。

4、劳动性质的创造性:表现为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情景、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领。

5、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个体性与集体性

三、教师的权利(131):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概念(132):是指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33):

1、专业理念:宏观上,指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微观上,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2、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观(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3、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核心);通识性知识

4、专业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能力(设计、实施、检查与评价);交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5、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138):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第七章课程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的概念(150):

广义: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二、课程的类型(154)

1、以课程决策层次:国家、地方、课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学科、活动、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直线型、螺旋形、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必修、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显性、隐形、悬空课程

三、课程开发概念(159);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一、课程实施取向(175):就目前来看,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要以创生取向为中心,兼顾忠实取向和相互适应取向。

二、教学的概念(178)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在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教学过程:目前,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七个基本环节(180)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材

4、理解教材

5、巩固知识

6、运用知识

7、检查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判断方法)(185)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难点明确,重点突出;讲授方式要注意多样化与有效性;讲授语言要有感染力与艺术性;恰当地“以姿势助说话”,以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配合讲授)

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指导式谈话,总结式谈话(*要求*: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谈话的中心,要求,提问的对象等都要周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第三,谈话时,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第四,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方法,只要在高年级运用较多。(*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普遍有发言的机会。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课外书籍(*要求*: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强辅导,避免流于形式)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常作为辅助方法,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参观法:包括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位置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引导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但存在应用范围有限的局限性,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方法来掌握。他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五、备课: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要求要做好四项工作,三种计划(198)

1、四项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准备媒体

2、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第九章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204):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法规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原则:(208)

1、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品质教育

3、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家庭美德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215):学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应当遵循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218)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生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心理咨询法

五、德育的8个原则(与实际联系)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结合起来。

3、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1、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3、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4、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例子:《举起你的右手》

(三)知行统一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道理。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

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

(六)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3、要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例子:《一封要自由的信》

(七)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2、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

3、严格要求学生。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学校内各方面教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4、把平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

补充(其他系别老师有划,我们老师没划的知识点,要不要背,自己看着办):一、教学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启发性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

7发展性原则

8巩固性原则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基础——开放、多样化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2.)初任教师继续发展的前提——教师上岗培训

使初任者明确教师的职责

引导新老教师交流

注重对初任教师展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3.)合格教师不断成长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方案的特征:课程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 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参与、课程决策、态度、能力、教师间的合作。

3.)学校的支持度:校长工作、学校行政工作、学校支持系统、学校环境、学生的学习。

4.)学校外部氛围:一是学区或地区,即学校所在行政区;二是社会大环境。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1.)首先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2.)其次,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3.)最后,是有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五、教学过程的横向构成要素

1.)“三要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简约,不全面,忽略了影响因素)

2.)“七要素论”: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相对完美,缺乏层次)

3.)“三加六要素论”:教师、学生、条件+教学目的、激发动机、教学内容、操作活动、控制调节、评价结果(弥补不足,较为全面)

六、教学过程中的本质

1.)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首先,认为教学过程本

质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教学过程又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李如密)

2.)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

3.)交往说: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教学即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是师生以课堂为平台共享知识、精神、智慧的交往过程。

4.)实践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对学生客体进行转变。

5.)多本质说: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所以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是多层次和多类型的

七、教学设计步骤(六大步骤)

分析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方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改方案

2.)上课的七个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精湛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八、学校德育创新内容与基本原则

1、诚信教育:一指人与人交往要诚实,实事求是。二指守信用,遵守诺言。

学校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一,学校一方面要从养成学生诚心品德出发,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师与管理者的诚信教育。第二,学校要形成良好的诚信校风与诚信的人际关系,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第三,学校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以校纪校规配合学校创新教育

2、感恩教育:包括感恩父母,长辈,亲朋好友。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

有助于自己的人群等。学校感恩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教育者应先从引导学生搜寻有恩于自己的人与事物考试,启迪学生以感恩的行动回报于己有恩的人与物。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的真正含义,学会以感恩的心态面对所有的人与物,自觉建立感恩的愿望与行动。第三,感恩教育是长期的,需引导学生将感恩之心与感恩行动渗透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3、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及其生存能力教育;是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死亡教育。

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学到基本的生存技能。第二,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内涵,积极提升生命的质量。第三,使学生认识到个体的生命旅程总是充满坎坷与波折,需要个体以顽强的生命力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第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并以此获得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其对生命的珍爱。第五,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九、***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1.)到的活动是促进各种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2.)学生品德的发展智能在社会活动中能动的实现。

3.)德育过程要善于组织与指导学生的德育活动

十、***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学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应当遵循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一、德育方法与途径

1.)德育方法的概念:指为了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包括教育者传道施教的方式,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方式。

1、学科教学

2、 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与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十二、德育模式: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将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1.)迪尔凯姆——个体社会化理论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3.)麦克菲尔——关怀体谅模式

4.)刘易斯·拉思斯——价值澄清德育模式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备考计划 第一方面,记忆过程。 方法强调有效的重复,针对不理解的知识,建议大家多和研友沟通或是在咨询老师。如 第二方面,理解知识非常的重要。 第三方面,心态最为重要。 建议现阶段知识需要分层次、把握好重点非重点、也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解的不好的知识点再进行做题强化巩固。那当然理解不好复习不好才是同学们现阶段需要重视的点。 总结来说,记忆、知识、心态在备考中都非常的重要,很多同学咨询要不要开始做题,现在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建议再把题库拿出来做,重点还是研究题目,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老师都建议做一下统考的题目。辨析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目的是有利于练习去做。 在复习中表格记不住,需要进行知识上有足够的重复,知识点重复会达到好的效果。在复习外教育史法案部分,同学们可以分为近代、现代。例如从横坐标分析角度,国别英国,近代现代,也可以分为初等、高等职业技术法案。 不建议刷题,踏实复习最重要。真题以及模拟题反复的练习。真题要有一个检查,十月份隔一个礼拜做事一套真题。自命题北师大首师大4年、有些院校3年。找找感觉做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测试要求。 一、教育学原理

对于教育学原理,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几个梗概和要点: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师生关系论。教育学原理在考研 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出题的点比较多,而且教育学原理的考题 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 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因此也要多注 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重视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大纲的指导和牵引,尽量对上述几个要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弄清楚教育学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概述、教育及其产 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再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识记基本的概念 性知识:教育的概念、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目的的概念等等,当然这些在考试中不一定能够考到,但是依然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而且这些都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有一个脉络的理解。 在这个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避免知识点的全而没有重点的情况,这就要结合课程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很多 的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够更有轻重缓急。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在全国教育学统考的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是100分,相对来说知识点比较零碎、庞杂,是一门偏重于记忆的学科,而且从 历年的考试真题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外教育史偏向于出选 择题和简答题,但是每年也都会有一个大题,或是二者的结合,或 是单一分出题,所以对这两门学科的复习一定要细心,肯花时间、 下功夫。 对中外教育史的复习,在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 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要了解 中外教育史中有哪些重要文献,弄清楚里面有哪些重要的代表性材料。其中中国教育史要理清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掌 握在每个时代的教育的突出表现和大的变化,以及在每个时代出现 的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尔》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在教育和发展的关系理论中,维果茨基是提出()的理论。 A、一般发展 B、心理发生论 C、最近发展区 D、人的可教育性 6、“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 8、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 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迁移学习 D.试误学习 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达其辞”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C.“开其意”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学会创造 D.学会交往 12、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王道俊著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育学 (新编本)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

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

教育学知识汇总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1: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记忆技巧2:记忆技巧2:内(内发论)服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今夜HI不停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教育学备考指导笔试全攻略练习题 时间:2010-6-21 10:26:46 浏览次数: 1 来源:招教考试网 教育学总汇题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5.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育学综合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最新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1、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教育家乌里。 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4、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33年出版,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5、文化教育学生死德国的传统与风格。 6、课程与教学论是根据教育的组成内容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8、班级授课制首兴于16世纪的欧洲。 9、“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来自《说文解字》。 10、“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11、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2、古代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早出现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学校。 14、唐代设立的“六学二馆”主要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古代教育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 16、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的。 18、科学间接对教育产生作用。 19、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主体性。 20、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提出的。 21、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科教兴国战略。 22、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功能。 23、必须把教育理论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四大。 24、教育通过个体主观能动性起主导作用。 25、我国古代社会设定学校教育目的为明人伦,说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有影响。 26、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27、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8、“学校消亡论”的提出者是伊里奇。 29、机体成熟有赖于教育。 30、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可归为社会和生物。 31、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向社会的延伸和发展。 3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的是圣西门。 3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教育目的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 34、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35、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6、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既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37、1957年,毛泽东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8、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古代学校的出现。 39、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备考知识点---墨子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墨子是教育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人物。此部分关于该人物知识点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繁琐,所以导致部分考生对该人物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学部分中的知识点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人物简介:“儒墨,世之显学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墨翟学于儒而不囿于儒,能够自成一家。他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教育家。 二、人物思想: 1.“素丝说”: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2.以“兼士”和“贤士”为培养目标: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和仁政道德。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论科技教育: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兼士们获得“个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这在中国古代是很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这也是墨家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比如墨子和其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再比如,《墨子》曾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力,刑之所以奋也”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科技最早的一些知识与经验。 4.论“主动”和“量力”的教育方法: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确有缺陷,因为它容易忽视学生。墨翟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却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墨子还特别强调量力施教,墨翟是在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