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七章)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七章)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七章)
《地球科学导论》学习指导(第七章)

第七章水圈

§1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1.1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

(1) 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为深层岩石所封存的液态水以外,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大气水分等共同构成地球上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它的面积约3.61亿km2,占全球表面积的70.8%,地球上水的97.31%存在于海洋中。

地球上各水体的水量估计值如表71,地球的总水量巨大,达14×108km3以上,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如果将水铺在平坦的地球表面,可形成一个水深2744米的海洋。冰雪水、地下水和其它陆地水铺在地球表面,水深分别为50.5和0.41米。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为咸水,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7%,约合0.38×108km3。淡水中77.44%为两极冰川水,22.01%为地下水,前者地处僻远,难以利用,后者需凿井提取,才能利用。余下0.55%为江河、湖、土壤和大气圈中的水。

(2) 地球的水分循环

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它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又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面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重新产生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所谓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形成的水流。

地下水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水分循环,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其中一部分补给地下水。而地下水又可以涌出地表成为河流及湖泊的补给水,再经蒸发进入大气。

1.2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分循环不仅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而且是能量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水分的循环,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以相互沟通、转换,水也得到更新,从而使地球上的水处在动态平衡之中,称为水量平衡。

水在循环中不断地进行着自然更新。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分循环中三个重要环节,在水量平衡中,它们是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全球每年水分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 000 km3。

第二,全球海洋的总蒸发量为430 000 km3,总降水量为390 000 km3。蒸发量比降水量多支出的40 000 km3水以水蒸汽的形式输送到大陆上空。

第三,陆地上的降水量(110 000 km3)比蒸发量(70 000 km3)多40 000 km3,其中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

§2 陆地水

2.1 河流

(1) 河流概述

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在中国有江、河、川、溪、涧等不同称呼。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多数河流以海洋为最后归宿,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于是分别形成外流河和内陆河。世界著名的亚马逊河、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为外流河,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河等为内陆河。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实际上,它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一条河流都有它的河源和河口。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指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沼泽或泉眼。河口是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各段在水情和河谷地貌上各有特色。上游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已经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沙滩和沙洲。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称为河流的总落差(例如长江为6600多米),而特定河段两端的高度差则是该河段的落差,单位河长内的落差叫做河流的比降,以小数或千分数表示。流域面积是流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河流的水量多少与流域面积大小有直接关系。除干燥气候地区,一般流域面积愈大,流域的水量也愈大。流域的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也有明显影响。圆形或卵型流域,降水容易向干流集中,从而引起巨大的洪峰,狭长形流域,洪水宣泄比较均匀,洪峰不易集中。流域的海拔高程主要影响降水形成和流域内的气温,而降水形式和气温又影响到流域的水量变化。

在地球表面的总水量中,河流中的水量所占的比重很小(占全球总水量的0.0001%),但周转速度快(1220天),在水分循环中是重要的输送环节,也是自然环境中各种物质相互转换的动力之一。

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代文明的发源大都与河流(如尼罗河、黄河等)联系在一起。至今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如密西西比河、长江、珠江、多瑙河、莱茵河等)仍然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

(2) 水情要素

河流通过它的流水活动,可以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介绍几个有关水情(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泥沙和河流水化学)的基本概念。

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绝对基准面或测站基准面上的水面高程。基准面是量算高程的起点(零点)。绝对基准面是以某一河口的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的基准面。例如,中国规定统一采用青岛平均海平面为绝对基准面。测站基准面是以观测点的最低枯水位以下0.5~1米处作为零点的基准面,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集中在夏季,此时河流水位最高。冬季降水稀少,水位下降。

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它决定于河流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底对水流的摩擦力之比。河流中流速分布不同。在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主流线部分最大。绝对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的1/10~3/10处。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测出流速和过水断面的面积就可计算出流量。水位高低与流量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水温是指河水的温度。河流的补给特征是影响河水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由冰川和积雪补给的河流水温低;从大湖流出的河流,春季水温低而秋季水温高;地下水补给丰富的河流,冬季水温较高。河水温度有季节变化,一般夏季温高,冬季温低,中国北方河流冬季可发生冻结现象。封冻时间长短不等。长的可达45个月。

河流泥沙是指组成河床或随水流运动的固体颗粒。河流含沙量是指每立方米河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单位是kg/m3。含沙量多少与河流的补给条件、流域内岩石性质、地形的切割程度、土壤性状、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河流水化学主要是指河水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今天,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水化学也发生很大变化,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中国许多江河受到污染,有些河流的一些河段被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

(3) 河川径流

河川径流是指大气降水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汇入河川以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和排泄的水流。由于大气降水的形式不同,径流的形成过程也不一样,可分为降水径流和冰雪融水径流,大多数河流属于降水径流。

河川径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河流处于高水位时期称为汛期。中国绝大多数河流的高水位是夏季集中降雨造成的,故又称夏汛。春季积雪融化形成的河流高水位称为春汛。华北、东北地区的河流都有春汛。比较起来,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河流处于低水位的时期称为枯水期。中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如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中常水位的时期称为平水期。为汛期到枯水期之间的过渡,流量和水位处于中常状态。中国河流的平水期多出现在秋季,历时不长。

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中国的年际变化有大致从南到北增大的趋势。

河流的水位达到某一高度,使沿岸城市、村庄、建筑物、农田等受到威胁的水位称为洪水位。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一是水流量,而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暴雨特性主要指暴雨强度、暴雨持续时间和空间分布;流域特性指流域面积、形状、坡度、河网密度及湖沼率、土壤、植被和地质条件等;河槽特性包括河槽断面、河槽坡度、粗糙度等;人类活动包括蓄水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4) 河流的补给

河流的补给就是指河水的来源。大多数河流的水源是大气降水,但由于降水形式或补给的路径不同,一般把河流的补给分为雨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沼水补给几种类型。不同地区的河流从各种水源得到的水量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不同季节的补给形式也不一样。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流域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同时也与下垫面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5)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河流是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诸要素中,气候起主导作用。例如,降水的形式、总量、强度、过程及其空间分布,对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蒸发的强弱又制约着降水转变为径流量的多少。上述降水和蒸发又与气温、大气湿度和风等因素有关。因此,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河川径流起着间接的作用。通常,气候湿润地区大气降水多,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气候干燥地区降水少,河网稀疏,蒸发强烈,径流贫乏。这说明气候状况严格制约着河流的发育和地理分布。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此外,其他自然地理因素,诸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湖泊、沼泽等下垫面状况也对河川径流施加影响,使大气降水产生再分配。反过来,河流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多方面的影响。河流是陆地水的主体,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分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外流河是实现海陆之间水分循环的重要纽带,通过水分循环,全球水量达到平衡状态,使物质和能量得以交换,全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饮用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湖泊、沼泽和水库

(1) 湖泊

湖泊是陆地上面积较大的有水洼地,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湖泊是地表水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独特的性质,如水流缓慢、水的交替时间长、与海洋没有直接的水分交换、受陆地环流影响较大,湖水运动受湖盆形状制约,有独特的生物化学过程等。

湖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湖水温度有时空变化。湖水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以表层较明显,往深处减弱,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比同纬湖岸上要滞后一些,最高与最低温度的较差也比同纬湖岸上要小一些。

湖泊水有浅蓝、青蓝、黄绿、黄褐等色,各湖泊的颜色取决于湖水对太阳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性质、湖水含沙量、颗粒物大小、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一般而言,水中颗粒物和浮游生物少,则湖水显浅蓝或青蓝色。湖水的透明度与太阳光线、水中颗粒物和水中生物等因素有关。太阳高度角大,透明度好,小则差;颗粒物质少,透明度好,多则差。

通常把矿化度小于1g/l的湖水称为淡水湖,淡水湖的化学成分以碳酸盐类为主。咸水湖的矿化度较高,达135g/l,湖水的Na+、Cl-、SO42-等离子含量较高。

湖泊的水文特征指湖水的运动、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湖水运动形式包括混合、波浪、湖流和增减水等。湖流是指湖水沿一定方向的流动。使湖水流动的原因很多。风的作用使湖水沿湖面方向运动,产生风成流。它是大型湖泊最显著的湖流形式,往往可引起全湖性的水体运动。如果风向稳定,风成流可引起向风岸湖水堆积,背风岸湖水流失,堆积的湖水下沉,并在湖底形成反向水流。在背风岸,反向水流上升,补偿表层水的流失,从而导致全湖性的垂直环流。

湖水的水位变化与水量平衡紧密联系。当湖水收入超过支出,水量成正平衡,水位就上升;相反,若湖水支出超过收入,水量成负平衡,水位就会下降。湖水收支的季节差异使湖水水位发生相应的季节升降。融雪补给的湖泊,春季出现最高水位;冰川补给的湖泊,夏季

出现最高水位;雨水补给的湖泊,雨季出现最高水位。此外,多年的气候变化、湖盆淤塞和湖岸升降都可以反映在湖泊的水位变化上。

(2) 沼泽

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留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称为沼泽。沼泽是陆地水的组成部分,大部分集中在亚、欧、北美三大洲的寒湿地区。中国沼泽集中分布在四川若尔盖高原、东北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

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是温湿或冷湿的气候、平坦或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形。可以因为江、河、湖、海的边缘或浅水部分淤塞演变而成;也可以因林区或高山草甸、冻土带地下水聚集逐渐形成。因此,沼泽实际上是从水体或陆地演变过来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沼泽最明显的水文特征是其水体的流动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水每日流动只23m左右,这是由沼泽本身的状态所决定的。径流极小是沼泽水文的另一特征。

(3) 水库

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简言之,是大量蓄集水的人工湖。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不论大小,大都由拦河坝、输水溢洪道和库区组成,特大型水库还有船闸等。2.3 地下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统称为地下水。全球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3×108 km2,,总水量8 300 000 km3,占全球总水量的0.59%,但它是重要的淡水来源,占淡水量的22%。

(1) 地下水的形成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表面,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一部分直接被蒸发和蒸腾;一部分被植物吸收或截流;其余则通过地表土壤进入松散堆积物、岩石变为地下水。此外,地下水还可能在沉积岩形成的时候就将水保留下来,一直埋藏在沉积岩内,这一部分水又称为原生水;岩浆活动也可以释放一部分水分,并保留在岩层中,这是一种矿质化泉水,称为初生水;还有在沿海地区,海洋水通过岩石向陆地渗透,这也是地下水的一种来源。

(2)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颜色、气味、化学成分和矿化度等。

温度:地下水的温度受埋藏深度和所处的自然条件影响。

颜色:地下水一般无色,但含某些离子或富集悬浮物质时而有色。如三氧化二铁成分增多呈褐红色,富含腐殖质的水呈黄褐或浅黑色。

气味:地下水因含有不同的气体成分和有机物而有一定气味。如含硫化氢时有臭味,有机质含量增多有异味。

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包括各种气体、离子、胶体物质和有机物等。几乎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都可在地下水中找到,只是含量不同而已。

总矿化度和硬度:地下水中所含有的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单位为g/l,它表示地下水的矿化程度,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总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弱矿化水)、咸水(中等矿化水)、盐水(强矿化水)和卤水,它们的矿化度分别为<1、13、310、1050和>50g/l。

地下水的硬度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单位体积的地下水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量愈高则水的硬度愈大。

(3)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存在的形式有多种,它们的运动情况也不相同。地下重力水的运动有三种方式:流动、渗透和扩散。流动指地下水向岩石任一空隙的注入。扩散是一个以物理作用为主的复杂过程。只要地下水的浓度、压力和温度不同,就可以引起扩散。扩散的速度缓慢。渗透是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重要形式。渗透的方向指向压力和温度较低处,但也可在岩石、气体或流体压力的影响下从低处流向高处。渗透速度比扩散速度大,但远小于地表水流。

(4)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其埋藏的深浅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又称为潜水,深层地下水承压喷出的称自流水。在浅层地下水之上,有时存在局部不透水层,滞留一部分重力水,形成上层滞水。因此,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所谓包气带是指潜水面上部岩石的大部分空隙为空气所充满的部分。上层滞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这种地下水分布范围较小,分布区同补给区一致。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靠近地表,水量还可能消耗于蒸发,另外,受重力作用往下渗透部分水量,以致在干旱季节常消耗殆尽。

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为潜水面。从地面至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至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称为含水层厚度。潜水面以上一般无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所以,通常潜水的补给区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因此,只要将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打穿,承压水即可自动涌出,因而又称自流水。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

2.4 冰川

地表长期存在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称为冰川,它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以雪线为界把冰川分为两部分,上部为粒雪盆(又称积累区),下部为冰舌区(又称消融区),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冰川系统。

(1) 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源于降雪,只有在积雪逐渐压实转变为粒雪以后,才能变成冰川冰。可见,从新雪落地、积累、到变成冰川冰,要经历积雪、粒雪化和成冰作用三个过程。积雪如不转变为冰川冰,则只能是多年积雪。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雪线高度随季节、纬度等变化。夏季温度高,雪线升高;冬季反之。

通常将冰川按形态、规模和运动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类型。

大陆冰川(也称冰盖)的特点是面积大、冰层巨厚,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冰川呈盾形,中部高,冰体向四周辐射状地挤压流动。地质时期的第四纪和石炭、二叠纪等大冰期中,大陆冰川广泛分布。目前只出现在两极地区,如南极大陆、格陵兰、冰岛等地。

山岳冰川又称谷冰川,分布于中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沿下坡流动而成为一条狭窄的冰河。冰河也可由数条支流冰川汇合而成。山岳冰川的形态受地形制约,其规模和厚度远不及大陆冰川。

(2) 冰川的分布

冰川自两极到赤道地区的高山都有分布,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冰川储水总量占世界总水量的2.07%,占全球淡水量的77.4%,是地表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3) 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时期的冰期与间冰期对全球气候、生物和海陆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冰川对于气候、水分循环、地形和植被都有重要的影响。

规模小的冰川对附近局部地区的气候发生影响,规模巨大的南极冰川和格陵兰冰川对气候的影响可及广大地区,甚至全球。南极巨大的冰盖是地球巨大的冷源,形成强大的稳定的高压中心,使南极地面或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同时,稳定的冷高压使气旋难以深入南极大陆,再加之气温很低,空气含水量很少,导致该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仅数10 mm。

冰川在全球水分循环中起一定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储存从海面蒸发转移来的水分,另一方面冰川消融又通过河川径流汇入海洋。冰川对气候变化相当敏感,冰期中全球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当全球气候变暖时冰川面积缩小,海平面上升。

世界各地的冰川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消融或积累强度不同。冰川融水成为江河水量的重要补给来源。中国西部广大干旱地区,靠夏季雪山冰川消融的水流滋润大地,形成绿洲。

冰川运动还可能对生物界带来灾难,尤其是冰川大规模的推进,常常使植被遭受灭顶之灾,动物也被迫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和土壤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2.5 水资源和水污染

(1) 世界水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动植物本身主要由水组成,人体中65%的重量是水,失水12%就会导致死亡。因此,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地球上所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天然水都是水资源。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永久储量,它的更替周期很长,更新缓慢,如深层地下水,要102~103年;另一类是年内可恢复储量,它积极参与全球水分循环,逐年得到更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即通常说的可利用水资源。地球上的水量虽然十分巨大,但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7%。可惜这些淡水的99%却难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因为它们储存在两极冰川和地下岩层之中。陆地上每年降水量110000 km3,蒸发量70000 km3(图71),降水量比蒸发量多40000 km3,这40000km3的水还不能全部被人类全部利用,其中28000 km3为地表径流流入海洋,余下的12000 km3水中有5000 km3流经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其余7000 km3可以为人类利用。二十世纪以来人类修筑水库控制了2000 km3,人类有效利用的淡水增至9000 km3。

当今,世界需水量最大的是农业部门,占用水量的2/3以上,全球农业用水量如此之大,但灌溉面积只占有全部耕地的18%,其余82%为旱作农业。这表明全球仍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

由于世界人口和降水量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使不少国家和地区不时遭到缺水的困扰。按人均拥有水量顺序,中国名列世界贫水国的第13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20 m3,仅及世界平均值的1/3。世界各国随着人口的增长,供水形势会更趋紧张。

(2) 水污染

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称为水污染。

在自然界不存在化学概念上的纯水。天然水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组成成分十分复杂的综合体。

各类天然水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质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

§3海洋

3.1 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与洋区别和联系:p187。

(1) 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洋水(以下简称海水)是指含有多种溶解固体和气体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6.5%,其

它物质约占3.5%。海水中还有少量的有机和无机悬浮固体物质。目前已测定或估计出含量的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约有80种。海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氧和二氧化碳。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和农药、化肥通过江河排入大海。航运事业的发展和石油运输,每年有数百万吨以上的原油、机油泄漏到海洋之中,使海洋受到污染,局部海域已严重污染。

(2) 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和颜色及透明度

海水的盐度海水的不断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趋于均匀。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就海洋表面而言,盐度主要与降水量、蒸发量有关。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

海水温度海洋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热能不仅驱动大部分的大洋环流,而且还制约着海洋生物系统运转的速率。海洋的热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能。

海水密度海水的密度比纯水大,它随温度、盐度和压强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海水盐度为34.6‰(死海盐度最高,达300‰),所以,最大密度的温度比结冰温度低。

海水的最大密度:因为海水含有许多盐分,它的最大密度的温度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当海水盐度大于24.695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温度;盐度小于24.695时,最大密度的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只有盐度等于24.695时,最大密度值的温度和冰点的温度一样,都是-1.332℃。在海水的盐度低于24.695时,海水结冰的过程和淡水相似,但海水的盐度一般都高于24.695,因此海水结冰的过程比淡水要慢得多,需要的温度要比淡水低。不同的温度、盐度对应不同的密度;海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是盐度的函数。

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海水的颜色决定于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黄光吸收较强,而对短波蓝、紫光则散射较强,所以海水多呈蔚蓝色。如果沿岸海水中悬浮颗粒较多或水生生物较多,则颜色呈黄、棕或绿色。

3.2 海水的运动

(1) 潮汐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潮力指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

叫落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称为潮差。潮差大小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称大潮,反之称小潮。

潮汐:a大潮 b小潮

由于地球的自转,海岸上同一地点一日内向着月球和太阳约各一次,所以一般情况下一日内应发生两次涨潮和落潮,高低潮的间隔平均约为6小时13分,平均周期为12小时25分。除半日潮外,自然界还有混合潮和全日潮。混合潮一天虽有次高潮和低潮,但这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时间有很大差别。全日潮是大多数日期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潮汐从低纬向高纬减小,两极地区没有大潮和小潮的区别。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流动,这就是潮流。

(2) 海浪

海浪是海洋中波浪现象的总称。它是指海水在外力作用下,由于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从而向一定方向传播而形成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波浪运动轨迹在垂向上的分布波浪在岸边的运动轨迹

波浪前进时,水面上每个水分子都沿着直径与波高相等的圆形轨道运动。波峰上的水分子运动方向与波浪前进方向一致。而在波谷中,水分子运动方向却与波浪前进方向相反。这样,波浪将能量依次向前传递,而水分子本身并不随波浪前进。风所施加于海面的能量的一部分还传递给更深的水层,它所达到的深度以波浪大小为转移。根据波浪余摆理论,水面以下任何水层上,水分子圆形轨道的直径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水分子的圆形轨道到了与波长相等的深度就不再存在。这个深度就是波浪底部。

波浪进入浅水,波底最终将与海底接触,这时水分子的垂直运动受到限制,轨道变为椭圆形。椭圆度以在海底最大,而由海底向上减小。愈向海岸水愈浅,波浪能量除了与海底摩擦而消耗的部分外,都集中到了更小的水体中,这就必然引起波长的缩短和波高的增大。由于海底的摩擦,波峰上水分子的前进速度大大超过波谷中水分子的后退速度,波峰前部就倾倒而产生破浪和激岸浪。

(3) 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它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所作的定向流动。地球上的洋流分布主要受盛行风、海水密度不均匀、地转偏向力、海底地形、海岸轮廓和岛屿等影响。流动方向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其中能循环起来的称为海洋环流。

洋流按其成因可分为风洋流、密度流、倾斜流、补偿流和潮流等;按其与流经海域水温差异又可分为暖洋流和寒洋流;按其与海岸的相对关系又分为沿岸流、向岸流和离岸流。

3.3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是指海洋水体与大气圈之间的界面。全球海平面即理论海平面是指全球平均海平面。局地海平面是指某一具体地点(如塘沽、吴淞)的海平面。

(1) 海平面变化原因

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海洋水体积变化在海洋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海洋水体积的变化会引起海平面变化。海洋水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冰川的消长、密度体积效应、地幔水的排出和海水进入地幔等。其中冰川消长影响最大,如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海平面升降达100~200m。

海盆容积变化在海水体积不变情况下,海盆容积变化,也可引起海平面变化。海盆容积变化原因有沉积物充填、洋底扩张和俯冲速率变化、地壳均衡补偿和区域性构造运动。

大地水准面变化地球运动轨道参数、地球自转速率与地球大地水准面是处于相对平衡的。它们的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从而调整大地水准面的形状来适应新的轨道参数和地球自转速率。最易发生调整的当然要数地球的流体部分了,海平面与假想的大地水准面是基本一致的。此外,地球轨道参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引起地球固体形态改变,质量的重新分配和磁场的变化,可以引起海洋体积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波动。

大地水准面:假设海水面处于静止平衡状态下,将延伸到大陆下面,构成一个遍及全球的闭合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3.4海-气相互作用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1)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简称。指海洋与大气密迩相接、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交替耦合、彼此适应的作用。辽阔深邃的海洋具有最大的热容量,使之成为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巨大储存器和地球温度的调节器。正因为此,形成的14.3°C的全球平均气温最适宜于生命体的生成和繁衍。

随着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和大洋中设置观测网点的增多,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近几十年来,引起人们关注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El Nino,原意是"圣婴",最初用来表示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洋流。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km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往往出现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过去称之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拉尼娜(La Nina )现象,La Nina 是"圣女"的意思。

数字信号处理答案解析

1-1画出下列序列的示意图 (1) (2) (3) (1) (2)

(3) 1-2已知序列x(n)的图形如图1.41,试画出下列序列的示意图。 图1.41信号x(n)的波形 (1)(2)

(3) (4) (5)(6) (修正:n=4处的值为0,不是3)(修正:应该再向右移4个采样点)1-3判断下列序列是否满足周期性,若满足求其基本周期 (1) 解:非周期序列; (2) 解:为周期序列,基本周期N=5; (3)

解:,,取 为周期序列,基本周期。 (4) 解: 其中,为常数 ,取,,取 则为周期序列,基本周期N=40。 1-4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的?是否为移不变的? (1)非线性移不变系统 (2) 非线性移变系统(修正:线性移变系统) (3) 非线性移不变系统 (4) 线性移不变系统 (5) 线性移不变系统(修正:线性移变系统)1-5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因果的?是否为稳定的? (1) ,其中因果非稳定系统 (2) 非因果稳定系统 (3) 非因果稳定系统 (4) 非因果非稳定系统

(5) 因果稳定系统 1-6已知线性移不变系统的输入为x(n),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h(n),试求系统的输出y(n)及其示意图 (1) (2) (3) 解:(1) (2) (3)

1-7若采样信号m(t)的采样频率fs=1500Hz,下列信号经m(t)采样后哪些信号不失真? (1) (2) (3) 解: (1)采样不失真 (2)采样不失真 (3) ,采样失真 1-8已知,采样信号的采样周期为。 (1) 的截止模拟角频率是多少? (2)将进行A/D采样后,的数字角频率与的模拟角频率的关系如何? (3)若,求的数字截止角频率。 解: (1) (2) (3)

大学《电力工程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过电流保护的两相不完全星形连接,一般保护继电器都装在() A. C两相上 B. C两相上 C. B两相上 D. gtN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90°接线功率方向继电器的内角取值为() A. 60° B. 30°或45° C. 90° D. 70°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电流Ⅰ段保护的灵敏系数通常用保护范围来衡量,其保护范围越长表明保护越() A. 不可靠 B. 灵敏 C. 可靠 D. 不灵敏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槽形母线与多条矩形母线相比,其冷却条件好,集肤效应() A. 小 B. 大 C. 相同 D. 相近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关于联合电力系统,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能源 B. 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C. 在满足负荷要求的情况下,联合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可以减少D. 联合电力系统不利于装设效率较高的大容量机组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对于双母线接线,双母线同时运行时,() A. 等同于单母线分段带旁路接线 B. 与单母线接线完全相同 C. 具有单母线带旁路接线的特点 D. 具有单母线分段接线的特点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分相中型配电装置与普通中型配电装置相比,主要区别是将母线隔离开关分为单相分开布置,每相的隔离开关直接布置在各自母线的() A. 上方 B. 下方 C. 右侧 D. 左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为保证发电厂厂用低压单个或成组电动机可靠启动,要求母线电压不低于额定电压的() A. 0.7 B. 0.5 C. 0.6 D. 0.8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余月华

课程特点: 本课程是为电子、通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了信号与系统的课程后,进一步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将通过讲课、练习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离散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数字滤波器结构;数字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等。 本课程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先难后易, 前三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三章(或前三章的0080),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这是因为数字信号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论证训练是信号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信号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 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 但要注意以听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 课堂讲授方法: 1. 关于教材: 《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 丁玉美 高西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内容多, 课时紧: 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学不同的是每次课介绍的内容很多, 因此, 内容重复的次数少, 讲课只注重思想性与基本思路, 具体内容或推导特别是同类型或较简的推理论证及推导计算, 可能讲得很简, 留给课后的学习任务一般很重。. 3. 讲解的重点: 概念的意义与理解, 理论的体系, 定理的意义、条件、结论、定理证明的分析与思路, 具有代表性的证明方法, 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某些精细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在教学中, 可能会写出某些定理证明, 以后一般不会做特别具体的证明叙述. 4. 要求、辅导及考试: a. 学习方法: 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尽快进入角色。 课堂上以听为主, 但要做课堂笔记,课后一定要认真复习消化, 补充笔记,一般课堂教学与课外复习的时间比例应为1 : 3 。 b. 作业: 大体上每两周收一次作业, 一次收清。每次重点检查作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作业的收交和完成情况有一个较详细的登记, 缺交作业将直接影响学期总评成绩。 c. 辅导: 大体两周一次。 d. 考试: 只以最基本的内容进行考试, 大体上考课堂教学和所布置作业的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时域离散信号与时域离散系统 1. 熟悉6种常用序列及序列运算规则; 2. 掌握序列周期性的定义及判断序列周期性的方法; 3. 掌握离散系统的定义及描述方法(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 4. 掌握LSI 系统的线性移不变和时域因果稳定性的判定; 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傅立叶变换分析方法

电力工程基础 第4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 4-1 什么叫短路?短路的类型有哪几种?短路对电力系统有哪些危害? 答: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情况以外的一切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发生通路的情况。短路的类型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短路和两相接地短路。 短路对电力系统的危害有: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热效应使设备发热急剧增加,短路持续时间较长时,可使设备因过热而损坏甚至烧毁;短路电流的力效应可引起设备机械变形、扭曲甚至损坏;短路时因系统电压大幅度下降,将会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工作,造成产品报废甚至设备损坏;短路情况严重时可导致并列运行的发电厂失去同步,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不对称短路电流所产生的不平衡磁场会对邻近的平行线路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4-2 什么叫标幺值?在短路电流计算中,各物理量的标幺值是如何计算的? 答:某一物理量的标幺值,等于它的实际值与所选定的基准值的比值。 在短路电流计算中,常取基准容量d S =100MV A ,基准电压用各级线路的平均额定电压,即av d U U =,则基准电流d d d U S I 3=,基准电抗d d d S U X 2=。 4-3 什么叫无限大容量系统?它有什么特征? 答:无限容量系统亦称无限大功率电源,是指系统的容量为无限大,内阻抗为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真正的无限大功率电源是不存在的。 特征:在电源外部发生短路时,电源母线上的电压基本不变,即认为它是一个恒压源。当电源内阻抗不超过短路回路总阻抗的5%~10%时,就可以认为该电源是无限大功率电源。 4-4 什么叫短路冲击电流sh i 、短路次暂态电流I ''和短路稳态电流∞I ?在无限大容量系统中,它们与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有什么关系? 答:短路冲击电流sh i 是指在最严重短路情况下三相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短路次暂态电流I ''是指短路瞬间(0=t s )时三相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有效值;短路稳态电流∞I 是指短路电流非周期分量衰减完后的短路全电流。在无限大容量系统中,有p sh sh I K i 2=和p I I I ==''∞。 4-5 如何计算电力系统各元件的正序、负序和零序电抗?变压器的零序电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发电机的正序电抗包括稳态时的同步电抗d X 、q X ,暂态过程中的d X '、q X '和d X ''、q X ''。 负序电抗与故障类型有关,零序电抗和电机结构有关,查教材表4-2;变压器的负序电抗与正序电抗相等,零序电抗与变压器的铁心结构及三相绕组的接线方式等因素有关;线路的负序电抗和正序电

梁前德《统计学》(第二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训练答案:07第七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习题答案

旗开得胜 1 第七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 假设检验:对总体分布或参数做出某种假设,然后再依据抽取的样本信息,对假设是否正确做出统计判断,即是否拒绝这种假设。 2. 原假设:又叫零假设或无效假设,是待检验的假设,表示为 H 0,总是含有等号。 3. 备择假设:是零假设的对立,表示为 H 1,总是含有不等号。 4. 单侧检验:备择假设符号为大于或小于时的假设检验。 5. 显著性水平: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的概率。 6. 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二、填空题 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适宜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 u , n x σμ0 -,标准正态; ),( ),(2/2/+∞- -∞n z n z σσααY 2. 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 3. 弃真,存伪 4. 方差

旗开得胜 2 5. 卡方, F 6. 方差分析 7. t ,u 8. n s x 0μ-,不拒绝 9. 单侧,双侧 10.新产品的废品率为5% ,0.01 11.相关,总变异,组间变异,组内变异 12.总变差平方和=组间变差平方和+组内变差平方和 13.连续,离散 14.总体均值 15.因子,水平 16.组间,组内 17.r-1,n-r 18. 正态,独立,方差齐

三、单项选择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B 2.B 3. B 4.A 5.C 6.B 7.C 8.A 9.D 10.A 11.D 12.C 四、多项选择 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的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1.AC 2.A 3.B 4.BD 5. AD 五、判断改错 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在任何情况下,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都不可能同时降低。( ×) 样本量一定时 2. 对于两样本的均值检验问题,若方差均未知,则方差分析和t检验均可使用,且两者检验结果一致。( √) 3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数字信号处理教案

课程特点: 本课程是为电子、通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了信号与系统的课程后,进一步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将通过讲课、练习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内容包括: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离散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数字滤波器结构;数字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等。 本课程逻辑性很强, 很细致, 很深刻;先难后易, 前三章有一定的难度, 倘能努力学懂前三章(或前三章的0080), 后面的学习就会容易一些;只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一般是可以听得懂的, 但即便能听懂, 习题还是难以顺利完成。这是因为数字信号分析技巧性很强, 只了解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不辅以相应的技巧, 是很难顺利应用理论和方法的。论证训练是信号分析课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是最难的内容之一。 因此, 理解证明的思维方式, 学习基本的证明方法, 掌握叙述和书写证明的一般语言和格式, 是信号分析教学贯穿始终的一项任务。 鉴于此, 建议的学习方法是: 预习, 课堂上认真听讲, 必须记笔记, 但要注意以听为主, 力争在课堂上能听懂七、八成。 课后不要急于完成作业, 先认真整理笔记, 补充课堂讲授中太简或跳过的推导, 阅读教科书, 学习证明或推导的叙述和书写。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后, 再去做作业。在学习中, 要养成多想问题的习惯。 课堂讲授方法: 1. 关于教材: 《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 丁玉美 高西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 内容多, 课时紧: 大学课堂教学与中学不同的是每次课介绍的内容很多, 因此, 内容重复的次数少, 讲课只注重思想性与基本思路, 具体内容或推导特别是同类型或较简的推理论证及推导计算, 可能讲得很简, 留给课后的学习任务一般很重。. 3. 讲解的重点: 概念的意义与理解, 理论的体系, 定理的意义、条件、结论、定理证明的分析与思路, 具有代表性的证明方法, 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某些精细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 在教学中, 可能会写出某些定理证明, 以后一般不会做特别具体的证明叙述. 4. 要求、辅导及考试: a. 学习方法: 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尽快进入角色。 课堂上以听为主, 但要做课堂笔记,课后一定要认真复习消化, 补充笔记,一般课堂教学与课外复习的时间比例应为1 : 3 。 b. 作业: 大体上每两周收一次作业, 一次收清。每次重点检查作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作业的收交和完成情况有一个较详细的登记, 缺交作业将直接影响学期总评成绩。 c. 辅导: 大体两周一次。 d. 考试: 只以最基本的内容进行考试, 大体上考课堂教学和所布置作业的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时域离散信号与时域离散系统 1. 熟悉6种常用序列及序列运算规则; 2. 掌握序列周期性的定义及判断序列周期性的方法; 3. 掌握离散系统的定义及描述方法(时域描述和频域描述); 4. 掌握LSI 系统的线性移不变和时域因果稳定性的判定; 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傅立叶变换分析方法

电力工程基础试题

电力工程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降低线路的和。 2、电压降落是指网络元件首、末端电压的,而电压损失则 是指网络元件首、末端电压的。 3、短路电流在暂态过程中包含交流分量和分量。 4、短路后出现的短路电流最大瞬时值称为短路电流。 5、断路器的热稳定性常用短路电流的来校验。 6、与隔离开关相比,断路器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 7、在我国,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是按原则来确定的。 8、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一般为V。 二、名词解释题(共10分) 1、无限大功率电源(3分) 2、一次系统、二次系统(4分) 3、简述电流继电器的起动电流,返回电流和返回系数(3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断路器DW2-110、导线LGJ-150型号的含义 2、简述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要求 3、简述电力系统中,线路额定电压,发电机的端电压,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之间 的关系 4、衡量电能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5、内桥接线 四、作图题(10分) 画出图一所示系统在K点发生不对称短路时的零序网络图(各个元件按序号已标在图中) G1T1T2T 3 G2G3 123 4 X n1 79 8 11 1213 10 14 15 X n2 L1L2L 3 56 K 五、计算题(共45分) 1、某110KV输电线路,长度为80km,导线为LGJ—150,水平排列,线间距为4米,试计算输电线路的参数,并画出等值电路。已知铝的密度为31.5?.mm2/km,d=16.72mm。(10分) 2、双绕组变压器的型号为SFL--40000,额定电压为121/10.5KV;P k=230KW;U k%=10.5;P0=57KW,I0%=2.5,试分别计算该变压器归算到高压侧的有名值参数,并画出等值电路。(8分)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七章学习辅导.

C++语言程序设计第七章学习辅导 在程序设计中,经常需要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一组数据类型相同或不同的数据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管理。为此,C++提供了结构这一聚合数据类型,它是用一种混合模式将不同的信息块收集到一起,并赋予一个统一的名字。 结构可以是由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成员组成,面向对象的结构类型还可以包含函数说明和定义,从而可以定义一个类,用标识符struct定义的类与用标识符class定义的类,其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员的缺省访问属性不同。组成结构的每个数据称为该结构的成员。在使用结构之前,必须对该结构进行定义,即对该结构的组成进行描述。结构的定义需要告诉编译器:该结构由几个成员组成,每个成员的数据类型是什么。 ㈠结构的定义 1.结构的定义格式 结构的定义以保留字struct作为标识符,其后是结构的名字,然后用一对大括号将该结构的成员包括起来,对于各成员,需要给它们指定一种数据类型,并指定一个成员数据名称。 定义结构类型的一般格式如下: struct 结构类型名{ 成员定义1; 成员定义2; … 成员定义n;}; 结构定义中的结构类型名为用户命名的任何一个有效的标识符,以后使用它就如同使用像int,double这样的简单类型名一样,允许出现在简单类型名能够出现的任何地方。成员定义1-n用来定义该结构的成员,成员定义的格式与无初始化的变量定义完全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结构的定义是一条语句,在其结尾处需要加一个语句结束符";"。 2.定义格式举例 如:struct B{ char ch; int x,y; double z;}; struct E{ char ch; int x,y; B z;}; struct F{ int x; F* next;}; 结构类型B包含有一个字符型成员ch,两个整型成员x和y,以及一个双精度浮点型成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10级) 编号:40023600 英文名称: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56 学分:3.5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具有初步的算法分析和运用MATLAB编程的能力,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应用领域,发展概况和发展局势。 2.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了解连续信号、时域离散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掌握序列的表示、典型序列、序列的基本运算;掌握时域离散系统及其性质,掌握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掌握采样定理、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频谱关系。 3.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掌握序列的傅里叶变换(FT)及其性质;掌握序列的Z变换(ZT) 、Z变换的主要性质;掌握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了解梳状滤波器,最小相位系统。 4.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掌握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定义,掌握DFT、ZT、FT、DFS之间的关系;掌握DFT的性质;掌握频域采样;掌握DFT的应用、用DFT计算线性卷积、用DFT分析信号频谱。 5.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熟悉DFT的计算问题及改进途经;掌握DIT-FFT算法及其编程思想;掌握IDFT的高效算法。 6.数字滤波网络 了解滤波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掌握I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级联型,并联型);掌握F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线性相位型,级联型,频率采样型,快速卷积型)。 7.无限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熟悉滤波的概念、滤波器的分类及模拟和数字滤波器的技术指标;熟悉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掌握用冲激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掌握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 8.有限冲激响应(FIR)数字滤波器设计 熟悉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特点;掌握FIR数字滤波器的窗函数设计法;掌握FIR数字滤波器的频率抽样设计法;了解FIR数字滤波器的切比雪夫最佳一致逼近设计法。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数字电路;后续课程有:DSP原理及应用,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

数字信号处理复习指导0

site:https://www.doczj.com/doc/fd1159035.html,+数字信号处理复习指导 ---------作者:梁芝铭 各位同学,我自己也是在学习数字信号,深深体会到该课程的难度,在此也是为了能让各位同学能享受到文库中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的文档,特此贡献!!!谢谢~~~请勿模仿。喜欢的话加我:575659873《你不懂我的心》 数字信号处理学习指导 数字信号处理是研究如何利用数字的方法,正确快速地处理信号,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一门学科。它以离散信号与系统和离散傅里变换DFT 为基础,包括谱分析和滤波器设计 两个分支,其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介绍离散时间信号与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基本理论,离散傅里叶 变换DFT。在此基础上,介绍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FFT,以及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 的谱分析;介绍IIR 和FIR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滤波器的结构和有限字长效应。

离散时间信号与LTI 系统分析基础 离散时间信号与 LTI 系统理论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基础,只有牢固其基本理论、基 本概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信号与系统》中也涉及这部分内容,即便同学们学习过相关内容,也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一.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核心内容是通过基本序列的线性组合表示任意序列,因此学习 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离散序列:单位脉冲序列、单位阶跃序列、实指 数序列、虚指数序列、正弦序列;另一方面要掌握序列的基本运算:平移、翻转、相加、相 乘、内插、抽取、卷积。在学习基本离散序列时,要注意连续信号exp( jω t)和离散序列 exp(jΩk) ,以及sin(ω t)和sin(Ωk)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学习离散序列基本运算时,应重点 掌握卷积和的计算,特别是图解法计算。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从时域计算系统零状态响应;二是便于建立循环卷积与线性卷积的关系,从频域计算系统零状态响应。 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特性的时域描述和系统响应的时域求解。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掌握离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稳定等概念;掌握系统单位脉冲响应 h[k]的概念和利用h[k]表示系统特性,从时域求解单位脉冲响应h[k]不作为重点;掌握利用 卷积和求解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二.离散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核心是将离散时间序列分解为不同频率的虚指数序列的线性组合, 通过研究构成序列的不同频率的虚指数分量的幅值来实现信号的频域分析。离散系统的频域 分析是通过研究单频虚指数信号作用在系统的响应,进而研究任意信号作用在系统上的响 应。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学习时应注意 比较。 1.周期序列的DFS 和性质 周期为N 的任意序列~x[k]可分解有限项虚指数信号的和,即 其中 为周期序列~x[k]的DFS 系数。由于X~[m]是频率的函数,故又称为频谱。X~[m]具有离散、周期性的特点,它是以N 为周期的离散谱。值得注意的是,离散傅里叶级数展开的系数只 有有限项,而连续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展开的系数项数是无穷的。因而,在用有限次谐波分量 合成离散周期序列时,不存在吉伯斯现象,这一点与CFS 明显不同,学习时要注意对比。 DFS 的性质反映了周期序列时域变化时,其对应频域的变化规律。利用DFS 的性质往 往可以使问题简化。DFS 的一些性质与CFS 的一些性质明显相似,如时域位移,频域指数 加权;时域指数加权,频域位移等等。但也有一些性质有差异,如时域是离散序列,不存在 微分特性;时域相乘频域卷积,但由于周期序列的频谱也是一离散周期序列,故频域卷积是 周期卷积。学习时请认真比较。 2.序列的DTFT 和性质 DTFT 在数字信号处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连续傅里叶变换在信号与系统课中所起作用是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指导书 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教研室

第一节概述 供配电设计应包括负荷的分析计算、确定配电方案、选择高低压电气设备及成套设备、确定变压器的台数、容量及变电所主结线方案、进行短路计算对电气设备进行校验、考虑电气设备的布臵方案,还可以包括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防雷与接地以及电气照明设计内容。 一、供配电设计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供配电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法令、标准和规范,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包括节约能源、节约有色金属等技术经济政策。 2)应做到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供电可靠,电能质量合格,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设计中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效率高、耗能低、性能先进的电气。 3)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4)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性。 二、供配电设计的基本内容 供配电设计主要包括变配电所设计、高压配电线路设计、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和电气照明设计等。 (一)变配电所设计 变配电所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负荷计算及无功功率补尝计算。 2)变配电所所址和型式的选择。 3)变电所主要电器台数、容量及类型的选择(配电所设计不含此项内容)。 4)变配电所主接线路的设计。 5)短路电流的计算。 6)变配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 7)变配电所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及继电保护装臵的选择与装定。 8)变配电所防雷保护和接地装臵的设计。 9)编写设计说明书及主要设备材料单。 10)绘制变配电所主结线图、平面图和必要的剖面图、二次回路图及其他施工图。 (二)低压配电线路设计 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低压配电线路系统方案的确定。 2)低压配电线路的负荷计算。 3)低压配电线路的导线和电缆的选择。 4)低压配电设备和保护设备的选择。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解释下列术语 动作 动作技能 熟练操作 练习 心理练习 集中练习 分配练习 整体练习 局部练习 随机练习 区组练习 情境干扰效应 固有的反馈 增补的反馈 结果的知识 觉错能力 反应时(间) 运动时(间) 运动能力倾向测 验

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1)被试缺乏学习动机;(2)练习过多导致疲劳;(3)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4)缺乏适当的指导。 8.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1)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2)学习应循序渐进;(3)防止过早出现疲劳;(4)先要有准备动作。 9.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1)发现法;(2)讲解法;(3)示范法;(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方法。 10.动作技能教学一般通过示范与指导相结合进行,而不宜采用发现教学法,较恰当的理由是。(1)学生一般不能发现新的动作技能;(2)学生自己尝试的动作方法往往不够准确;(3)通过发现而出现的错误动作难以纠正;(4)以上三者都是可能的解释。 11.普通人每秒只能对外界刺激的变化进行两次调节,而熟练的钢琴家每秒能弹奏10个以上的音符。最适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解释是。(1)钢琴家有特殊天赋;(2)熟能生巧;(3)人脑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进行;(4)通过练习,注意分配能力增强。 12.根据动作技能能力倾向测验的原理,测量手指的灵活性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下述技能的学习:(1)编织; (2)射箭;(3)铅球; (4)画画。 13.下列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是。(1)打太极拳;(2)骑自行车;(3)游泳;(4)广播操。 14.草书毛笔字主要需要下列运动技能。(1)大肌肉的;(2)小肌肉的;(3)连续的;(4)不连续的。 15.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的早期(即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能陈述动作技能的规则; (2)体验动作技能学习的有效感;(3)对要完成的动作任务形成目标意象(goal image) ;(4)既要形成目标意象,又要形成目标期望。 四、研究与设计 1.观察一位中学或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要求教师在课内教学生掌握某项体育动作)。或者收集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分析教师在教学时运用了本章介绍的哪些动作技能学习的原理。 2.观察并比较初入学儿童与熟练的书写者在书写常用汉字时的不同特征。 3.以情境干扰效应为例,说明什么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如何测量这种学习。 4.认知领域中的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理解,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也在于理解。试分析这两个领域的学习在理解阶段学习的目的和条件的差异。 5.试分析练习在智慧技能学习领域和动作技能学习领域中的相同和不同作用。 6.假定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练好毛笔字,你认为本章阐述的哪些原理可指导教师的教

电力工程基础-电气主接线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试讲教案授课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课程名称:电力工程基础 试讲人:xxxx 院系名称:xxxxxx 编制时间:2016年9月7日

试讲人 毛明慧 课时 1 课题内容 第二章:电气主接线 第一节:电气主接线的基本形式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板书、讲解等多种形式启发式教育 教学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 1、 了解一些主回路中的各种电气设备符号表示。 2、了解回中各主要电气设备在作用。 3、 能区分线路的各种接线方式。 教学重点 能区分各种接线方式 教学难点: 1、区分单母线带旁路接线与双母线接线 2、母线、断路器检修时,如何倒闸操作。 本小节的知识结构: 教学的内容: 知识点1:(1)电气主接线:电气主接线是由高压电器通过连接线按其功能要求组成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成为传输强电流、高电压的网络,故又称为一次接线或电气主系统。 (2)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 板书内容:电气主接线 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 有汇流母线的电气主接线:出线回路>4回,为便于电能的汇集和分配,常设置母线作为中间环节。

知识点2 单母线接线形式 (1)单母线接线:只有一种母线的接线为单母线,即可保证电源并列工作,又能使任一条出线都可以从电源G1和G2获得电能,各出线不一定相等,但是赢尽可能使负荷平均分配在母线上,以减少功率在母线上的传输。 单母线接线 了解几个名词,并要求明白符号怎么画: 母线:用于汇集和分配电能 断路器QF:具有灭弧装置和控制电路,能接通和开断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 隔离开关QS:没有灭弧装置,开断电流低,只能在断路器开断后的隔离作用。 接地开关:检修电路或设备合上时,取代接地线,做安全接地作用。 变压器:电压由低变高,也可有高变低。 发电机:电源 五防:防带负荷拉合刀闸。 防用刀闸送电。 防带电挂接地线。 防挂地线送电。 防走错间隔。 单母线接线优点:简单清晰、设备少、投资小、运行操作方便,且有利于扩建。 缺点:可靠性和灵活性较差。 板书内容:单母线接线图,母线、断路器、接地开关、隔离开关、变压器、发电机、五防 (2)单母线分段接线:避免单母线接线可能造成全厂停电的缺点,提高供电可靠性及灵活性。一般分为2~3段。

数字信号处理GUI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系别光电信息系 专业光电信息工程 班级 B100106 姓名彭牡丹 学号 B10010638 导师稀华 2013年11月20日

1 毕业设计(论文)综述 1.1 题目背景和意义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学科的飞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且成熟重要的新兴学科。如今已广泛地应用于通信、语音、图像、遥感、雷达、航空航天、自动控制和生物医学[1]等多个领域。特别在教学方面,此课程已普遍成为大学本科电子通信专业必修的主干课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已成为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及系统、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数字滤波器设计及实现和数字信号系统的应用等内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是教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该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琐,需要实验辅助学生理解。因此研究数字信号处理虚拟实验技术能够有效地弥补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教学的不足,所以本课题需要借助一些软件平台来完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重要的实验内容的仿真分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对于教学平台设计,现在教学方面有很多研究方法,不同的的科研目标用的是不同的软件平台,国内外也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 例如,在做交互式教学实验平台设计时,周强、张兰、张春明[2]等人运用的是Tornado 软件。此设计以 Tornado 专业课程为例,提出教学网络化的预期目标,结合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点,依据分层教学的指导理念,以先进的网站开发技术(Dreamweaver、B/S、ASP 等)为支撑手段,对面向 Tornado 的交互式教学实验平台进行设计与实现。通过小范围测试,基本实现了教师发布教学信息、上机实验、问题互助解答、学生在线自测、师生交互平台等教学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对学生进行分级以提供个性化教学的特色。在研究网络的教学实验平台设计,赵迎新、徐平平、夏桂斌[3]等人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法。此设计研究并开发了一种应用MSP430微控制器芯片和CC2420无线收发模块架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实验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硬件电路、软件接口与数据汇聚模式,根据实践教学要求,设计了基于该平台系统的基本实验要求与操作步骤,给出了对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最后给出教学实践效果的评价。还有谢延红[4]提出的开放式 Linux 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此研究针对 Linux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环境不够灵活、实验学习时间受限和无法实时沟通的问题,此研究提出了“个网络平台,条技术路线,

复变函数第七章学习指导.docx

复变函数第七章学习指导 一、知识结构 共形影射概念 共形影射的基本理论"黎曼定理(定理7.1(定理7.13)) 边界对应定理(定理7.14) '保域性(定理7.1) 保角性j定理7.4)保形性j定理7.6^ 解析函数的影射特征 w =⑴“ ,w = z",z = Vvv, w = e z,z = cz + d 的影射性质 共形影射基本问题举例 二、学习要求 (1)理解解析函数的映射性质; ⑵了解幕函数、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映射性质; (3)理解分式线性变换的映射性质; (4)会求将区域G映射为G f的共形映射W = /(z) 0 三、内容提要 解析函数的保域性 定理7.1若函数w = /(z)在区域G内解析,且不是一个常数,则G的象G'= /(G)是区域. 解析函数的保角性 定义7. 1设映射w = /(z)在区域G内连续,若它使通过点Z。wG的任意二有向连续曲线间的夹角的大小及方向保持不变,则称该映射在点%是保角的. 若映射W = /(z)在区域G内的每一点都是保角的,则称该映射为区域G内的保角映射,或称该映射在G内是保角的. 定义7.2若映射w = /(Z)在区域G内是单叶口保角的,则称该映射为区域G内的保

形映射,或称该映射在G内是保形的. 定理7.2若函数w = /(z)在区域G内解析,则它在导数不为零处是保介的.

定理7.3若函数w = /(z)在区域G 内单叶口?解析,则它在G 内是保角的. 单叶解析函数的保形性 定理7.4若函数w = /(z)在区域G 内单叶且解析,则 (l)w = /(z)是区域G 内的保形映射,且G 的像G' = /(G)为区域; ⑵vv = /(z)的反函数2 = /T(w)在G'内单叶且解析,并有 几个初等函数的映射性质 1. W 二Z + /?(力为常数)的映射性质: ⑴是一个平移变换. ⑵在复平面处处是保角的.这是因为,在复平面上处处何w' = lH0. ⑶将圆周映射为圆周. 2. w = kz (k 为常数,且k^O)的映射性质: ⑴是旋转与伸长(或缩短)变换的叠加. ⑵在复平面上处处是保角的.这是因为,w r = k^0在复平而上处处成立. 3. w =—的映射性质: z ⑴该映射称为反演变换或倒数变换,它是相继施行两个対称变换的结果,一是关于实轴 对称,二是关于单位圆周对称. ⑵在复平面上除2 = 0外,处处是保角的. ⑶将圆周映射为圆周. 对于z 平面上的圆周(或直线) A(x 2 +y 2 ) + Bx + Cy + D = 0 当/H O,Z)H O 吋,将圆周映射为圆周; 当A^0,D = 0时,将圆周映射为直线; 当A = 0,D^ 0时,将直线映射为圆周; 当A = 0,D = 0时,将直线映射为直线. 4.鬲函数与根式函数的映射性质: 1)幕函数 w 二z n , n 为大于1的自然数 1 7u ) z° wG, w 0 =/(z 0)eG /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322617,11222617,11522617 课程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英文名称: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8 学分:3 适用对象: 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Matlab语言及应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执笔人:王树华审定人:孙长勇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是在学生学完了信号与系统的课程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选修课的专业平台课程。本课程将通过讲课、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数字信号处理是用数字或符号的序列来表示信号,通过数字计算机去处理这些序列,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例如,对信号的滤波,增强信号的有用分量,削弱无用分量;或是估计信号的某些特征参数等。总之,凡是用数字方式对信号进行滤波、变换、增强、压缩、估计和识别等都是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对象。 本课程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主要讨论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理论及其快速算法FFT、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以及有限字长效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DFT理论进行信号谱分析,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将通过讲课、练习、实验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当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手段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所能够解决的问题。 2、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具有初步的算法分析和运用MATLAB编程的能力。 3、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后续课程及从事信息处理等方面有关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4、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能利用抽样定理,傅立叶变换原理进行频谱分析和设计简单的数字滤波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电力工程基础学习指导及习题解答

电力工程基础学习指导及 习题解答 2006.11 第一章电力工程基础 一、重点和难点 1.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以及核电站的能量转换过程,以及它们在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厂用电率和机组启停速度方面的区别。 2.现代电力系统的概念(了解反映电力系统常用的基本参数);变电所的分类。 3?负荷的分级和供电要求。★★ 4 ?电力系统的质量指标。★★ 5?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6.我国交流电力网和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的 额定电压的确定。★★★ 7.电压等级的选择尤其是供电电压的选择。 二、作业 1. 确定图中(略)所示供电系统中发电机和所有变压器的额定电压。

分析:作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①电力系统中的电压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的都是线电压。因此变压器的变比一般都是线电压和线电压之比,单位kV。 ②对于某些电压等级国家规定的其1.05倍的电网额定电压往往取的是整数值, 如380X 1.05 = 400V,以后的短路电流计算中常用的35kV和110kV电压等级的平均额定电压分别是37kV 和115kV。 ③如果同时标出相电压和线电压其形式如:220/380V,即220V为相电压,380V 为线电压。 答案: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为10.5kV,即电网额定电压的1.05倍;变压器T1的额 定电压为10.5/38.5kV;变压器T2的额定电压为35/6.6kV;变压器T3的额定电压为 10/0.4kV; 三、课外学习 1. 电力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源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 2. 查找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详细资料并了解其能量的转换原理以及锅炉、汽 轮机和发电机的基本结构、生产过程,并了解整个发电厂的组成 2.我国核电站的情况。2.了解现代新型发电形式以及目前的情况和发展前景。3.了解世界各国电压等级的频率的情况,寻找电压等级确定的规律。4.查找各级负荷的实例并分析它们的供电情况。 5.查找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概念、指标以及目前各国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情况。 6.我国电力网络的现状以及各地电压等级的分布。世界和我国的最高电压等级7.世界和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情况及其进展。 8 ?高压、低压的划分 9.工质?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