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画的鉴定

书画的鉴定

书画的鉴定
书画的鉴定

如何对书画鉴定

第一章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

--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的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熟悉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生活习俗。

第一节骨至唐

晋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很少。

先以写字来说,唐代以前的写碑,是先将石碑立好以后,写碑的人立在碑前直接挥写在碑面上的。大约从宋代开始,才写在纸上,双钩上石,然后再刻,原稿仍然可以保留下来。这种方法到元代、明代、清代,就越来越成熟了。唐以前的人写字时是席地而坐的,一只手拿着简册,另一只手是悬肘挥写,到后来才将纸平铺在桌子上,然后进行书写。两种方法写出来的字,细看起来是不同的。

唐代以前的写碑,大多用隶书和楷书。自唐太宗李世民用行书写了《温泉铭》和《晋祠铭》以后,就逐渐有用行书写碑的风气了。

不同时代的书法,不仅字体和字形有所不同,从文章措词上来看,也有不同。例如,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首尾都写上作者的名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明代末期,信札的上款一般为“某某词丈”、“某某词宗”、“某某词坛”等等,清代除了沿袭时代的称呼方式之外,又出现了“某某仁兄大人阁下”等等格式,例如何绍基政敏斋札,上款为“敏斋仁兄大人阁下”,下款为“弟绍基顿首”。

又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本幅上的字凡是用力的地方都有笔花,这是由于作者书写时所用提硬笔,而纸却是加了工的光纸。这与用软笔写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工具、质地不同,写出来的字的效果就不同;时代不同,字的风格乃至书法作品的文法措词也有所不同。

唐、宋以前壁画盛行,作者都是立着作画的,即便在绢帛上作画,也是把绢帛绷在木框上,然后立着来画,大体就像现在画油画的样子。那种将纸绢平铺在桌上作画的方式,大约从宋代开始才逐渐发展起来。两种方法在运笔的角度及手臂所用的力量上都有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就不太一样。

中国绘画以佛道人物画首先得到了发展。例如流传下来的所谓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和《烈女仁智图》卷等,早期的人物画均用墨笔线条来描绘形象。

宋摹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还保存着晋代的一些风格,它以人物为主,以山水为陪衬,人物为墨线勾勒,山石只勾一个轮廓,有些树木也只是画一个树形,并无枝干。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已脱去了完全以人物为主的画风。山石只钩轮廓而无皴法,高山上的大点表现的是远树,近处的树木已画出了枝干,树干钩边无皴而填赭色。人骑游艇安排适当,画出了山水画的新风貌,改变了过去“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比较幼稚的画法,山水画已成为独立的画科。

唐代韩?《五牛图》卷画法古朴粗壮,所描绘的五头牛生动活泼,各有神态,表现了画家的熟练技巧。

周?是中唐时期的著名人物画家,擅长描绘贵族妇女,他的《挥扇仕女图》卷,人物丰姿艳丽,并将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生动地描绘出来。这种丰润的脸型,渗透着中唐的时代特征。从中唐墓葬出土的陶俑的形象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第二节五代和两宋

五代和两宋时期的书画,总的看来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从而形成了新的风格。

以书法来说,字体以行书、草书为多,篆书、隶书较多。格式方面有一部分与晋唐时期一样,首尾都写上作者的名字,另一部分就不同于晋唐而有了新的变化。

那时私人间的交往信札与对官场的公文书札在格式上是有所区别的:私人信札(未做官或未在任上的人写的书信)上下款都写,下款不写姓。如《陆游书札》开首为“游惶恐再拜上启仲躬户部老兄台座”,结尾为“十一月廿六日,游惶恐再拜仲躬户都老兄台座。”对官场的公事书信(在任官员之间的书札),例如“?子”,下款需要将本人的所有职务都写上去,如辛弃疾的《去国帖》,是写给某宰相的,下款是:“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公事辛弃疾?子。”

北宋著名的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即全都喜欢用熟纸来写字,都是从临摹古人入手,最后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等等。

苏、黄、米、蔡在北宋时就很有名气,他们的字体被当时和后世许多人临摹仿效。

五代、北宋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大发展时期。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卷画法熟练精工,他的创作方法,对宋代画院有很大影响。

李成、郭熙的山水画,布景繁密,描绘的都是中原山林,大部分是画秋林和雪景,树的枝干重要,多而不乱,山石多画图形。而南唐画家董源的山水画,大都是江南风景,如《潇

湘图》卷、《砟景山口待渡图》卷,表现出江南地区的风格特点。

宋代,画院内外画家很多,绘画题材十分广泛。

王诜的作品,我们见到过的真迹有《渔村小雪图》卷,布局清旷润雅,笔法技巧熟练。

李公麟擅画佛道人物和鞍马,多采用白描画法,用笔流利生动,线条圆润含蓄,将白描画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冒充李公麟的假画是非常多的。

五代和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高头大卷(画绢的宽度与当时用于书画的绢帛的整幅面宽相同,约五十余公分),唐代以前没有这种形式,元代以后这种形式也不大多见,此外,还出现了许我团扇和小幅册页。

在质地方面,大多数为绢本绘画,同时,也出现了少数纸本绘画作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大多数不落作者名款,但也有少数是写上作者名款的。例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在画幅左方中下部,用隶书小字写下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年郭熙图”的名款,吕间有一印,印文看不清楚。中国绘画从原先的不落

名款到北宋时期的开始落名款,从格式上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

南宋时期,用笔更为流利放纵,布景更趋于简略,人物笔简意到,出现了“天水空?,剩水残山”似的画面。这和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开的。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他们的画法各有特点,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截取山腰、山角、水云山色的构图形式,在经营位置上大体是相同的。

南宋时期,还有些作者描绘了新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例如:米友仁的水墨云山、扬无咎的墨笔梅花、梁楷的泼墨人物、郑所南的兰花等。在他们之前,这些题材和形式都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有人说他收藏有唐代画家名款的梅花或兰花,那是值得怀疑的。

这个时期有一部分画家,已将简单的名款和年月款落在画幅中的树根或石坡等处。作者在画幅后部长题诗文的作品仍然极为少见。

第三节元

元代的书法,基本上是继承古代名家的书体,变化不大,行书、楷书、草书居多,篆书、隶书是较少的。

赵孟?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写得很好,被当时和后世的许多人推崇仿效,影响很大。俞和、朱德润、詹僖、金琮等人都模仿赵的书体,而且写得很像。

元代的书体书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吴镇草书《心经》卷是用秃笔写的,如果用尖笔写的话,恐怕就写不成这种样子了。倪瓒的书法,写得比较瘦硬。我认为他是用硬笔写的,如果用长锋软笔,恐怕就写不成这种风格了。杨维祯的书法,我认为是用软笔写的。

元代是绘画史上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代,元代统治者废除了五代、两宋流传下来的画院制度,出现了许多墨山水、写意的梅兰竹石等所谓“四君子”画,以及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而佛道人物画、花鸟画却逐渐减少了。

高克恭的山水画,钱选的青绿山水,被称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对明清画坛产生较大的影响。

吴镇能书善画,用笔厚重,倪瓒的绘画,用笔枯干,布景清旷,李?专长画竹石,王渊的花鸟,构图和用笔比宋人简练得多,王绎专长画肖像,王振鹏、夏永的细笔楼台殿阁画出了元代的独特风格。这样精细工整的界画,唐宋时期是没有的,我们在明清时期的界画作品中,也没有见到过这种极其细腻的画法。

诗书画三结合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元代绘画的一大特点。这时绝大多数画家都已在作品上落款了:一部分作品有年月款、上下款及题诗。题诗或者说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或者说明这幅画的内容。这是不同于前代的一个特征。

元代写上款的格式多为平行式,如赵孟?《浴马图》卷题款“子昂为和之作”,这了被写成两行,两行的第一个字是平行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平行式。但它同时代中、后期及清代那种将上款写得高出下款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落款格式有显著不同。

元代绘画趋向于水墨画较多,设色画逐渐减少,构图、用笔大多不再象宋代那样繁密、富丽、精工,而逐渐趋于简略。

元代书画的装潢形式仍然是轴、卷、册居多。质地以纸本居多,少数为绢本。元代的纨扇画页较少,均为绢本。元代后期,书轴就逐渐多起来了,如果有人声称自己藏有落上了唐、宋时期书画家名款的书轴,那是值得怀疑和否定的。

第四节明

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明初的三宋(宋克、宋广、宋?)和二沈(沈度、沈粲)代表了明初的一部分书法的风格。如宋克是以章草和晋唐小楷为基础形成自己风格的。又如明初永乐时的中书舍人沈度,用平正圆润的楷书为皇帝书写公文诏书,当时被称为“台阁体”他的这种写法,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风格面貌。

明代早期,还有一种被称为“狂草”的书法,它是一种不按传统的草书法,而由个人随便挥写出来的草书,许多字不易辨认,如果你比较熟悉他所写的文章或诗词,还可以大略的念得下来,张骏、张弼等人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类型。直到明代中后期,还仍然有许多人书写这种书体,说明了明代有书写狂划的习惯。宋元时期虽然有很多写草书的人,但却很少有人写狂草,所以说,这种狂草书体也体现出了时代书法的时代气息。

时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

时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

时代永乐年间,国家又设立了画院,广征天下画士。明代早、中期的绘画,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系统,即宫廷画家和自由发展的吴门画家。永乐到弘治时期,画院非常兴盛,画家人材辈出,画科题材广泛,画的风格面貌,大部分南宋画院,山水画追求马远、夏圭的面貌,花鸟画设色艳丽,颇为生动活泼。

时代画院体系的花岛画家,大多仿效古法而又有变化。林良的花鸟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吕纪的花鸟画,大多富丽精工,色彩鲜艳。时代一院花鸟画家多是绢本作画,落款仅仅写几个字等等,用笔轻简略。

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裁去,冒弃宋画骗人,这种情况曾屡见不鲜。

时代还有些所谓“文人学士”,自由选择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如王绂的山水和枯木竹石,夏昶的竹石,孙录、王廉的墨梅,杜琼、刘珏折山水。

所谓的“吴门四家”,以沈周为首。沈周的绘

画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是在元四家的基础上以董源、巨然为宗发展起来的。他发展了粗笔写意的新风格,对明代画坛起了推动作用。文徽明的山水人物画,趋向于工整细润,用笔流畅,虽细润而不板滞;此外,他也有少数粗笔山水和花卉兰石等题材。

唐寅的山水人物画,是由法南宋刘松年而加以融会贯通,仇英擅长临古,无论山水、人物、树石、楼阁,都力追古人,用笔工整有力,独具一格,但他不擅长书法,作品上大多数只落名款而很少题诗。

沈周、文徽明的绘画,大都喜欢采用纸本来作画。唐寅

的作品,纸本、绢本均有。仇英的作品多为临古设色画,所以用绢本的居多。

陈道复的花卉,生动活泼,用笔流利。徐渭的写意花卉,构图更为放纵,水墨更为淋漓,对以后的官意花卉,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清代影响较大。

到了明代后期,院体方面的画家逐渐减少,不象前、中期那么兴盛。文人学士玩弄笔墨技巧作为遣兴,自由发展的风气较盛。明代后期的画中九友(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杨文聪、王时敏、王?、张学曾、邵弥)以及其他一些画家,均以标榜临摹古人为能事,他们所作的画,大都写上临或仿某人画法。如果画一本山水册,每一页必须写上仿某人画法,八开就是仿八家,十二开就是仿十二家。这对于古代书画的断代,也可以起到辅证作用。

陈洪绶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他都能画,尤其人物更为突出,形象奇特,采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崔子忠的山水人物,画法别开生面,线条弯弯曲曲,变化较多,与完全摹古的作品大不相同,创造了新的表现技法。

在书画格式方面,书轴逐渐多起来,书写的内容有古诗文及自己的诗文等。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团扇,到时代就见不到了,直到清代道光时期,才又重新盛行起来。

时代成化、弘治时期,折扇广泛流行,有些文人学士和书画家常在这种扇面上写字画画。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折扇面是朱瞻基(明宣宗)的绘画折扇面、沈周的书画折扇面、吴宽书写的折扇面。

手卷前部的引首纸,明代早期才开始出现这种形式。

对联这种形式,时代晚期才开始出现,清代更为盛行。

在质地方面,时代中后期的某些书画家,又采用了绫地或金笺地。绫地又分为素板绫和花绫两种,金笺地又分为泥金笺和冷金笺两种。

从落款格式来看,明中后期则为砂式:上款高出下款一格或两格,而且有某某词坛、词盟、词宗、词丈、年丈等等称呼。

第五节清

清代初期的书法是在明代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所变化,但不很显著。整个清代有许多人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如沈荃、张照、陈希祖及近代吴永等人。王铎的书法工力很深,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成熟,很有气魄,自成风格,尤其擅长临王羲之的草书帖。傅山的书法技能全面,楷、行、篆、隶、草都能写。他的字册或字卷往往是楷、行、草、隶兼而有之,这是他个人的习惯写法。

郑?专写隶书,创造出一种圆润而灵活、流动而不板滞的新风格,朱彝尊、尤经等人的书体,都受到他的影响。

因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清代的“馆阁体”书法被写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王际华、汪由敦等人是清代写这种书体的典型人物。

清代中期,邓石如、黄小松等人喜欢写古篆,提倡写碑。清代中后期,写篆书的有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写隶书的有阮元、钱泳等人,写行书、楷书的有包世臣、吴熙载等人。

清代初期的绘画,有一部分画家是在明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被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都是山水画家,只有恽寿平后来改画花卉,而且画得很成功,其他五人都是专画山水的,并且都是模仿古人而变化较少,但在笔墨技巧上却都很成功。他们虽都是仿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

“金陵八家”在他们的画幅上,山顶山坡多半被画得比较伸张,似乎象一把撑开的伞,泥古的因素较少。“金陵八家”中,如樊圻、高岑、邹?叶欣、吴宏的风格,有某些相近之处。“金陵八家”之一龚贤的风格就与其他几个人完全不同,他善于用墨,墨分深浅,浓淡、干湿,墨色重重,多而不乱。到老年时,他才有少数设色画。

“清代四僧”的绘画并不完全摹古而是有所创新的。石?的山水画喜用秃笔,干笔皴擦,用湿笔创作的画是很少的,这是他的特殊面貌。弘仁的山水画有墨笔和青绿设色两种,是仿元代倪瓒的,就连题款的字体也仿倪瓒。他所画的题材多为黄山风景,也有少数梅竹花卉。朱耷水墨写意以花画居多,也有少数山水画,所作都不是固守陈法而有他自己的新创造,形成了他个人的特殊风格。石涛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都能画,他不守旧的传统画法,具有创新精神。

清初王?自二十六岁至八十六岁都有作品,而且大多数有年款,他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风格不同,落款字体不同,使用印章不同,还有临摹与创作的不同。

清代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的绘画,有两个大的系统,宫廷院画“如意馆”系统和扬州画派系统。

宫廷“如意馆”系统的院画,山水、人物、花卉、走兽、虫鱼等各种画科都有,画家也很多。焦秉贞的人物画,精工细润,渗以西洋画的色彩特点。唐岱的山水画别具风格。蒋廷锡的花卉画,有工整和写意两种风格丁观鹏的佛道人物画。郎世宁绘画题材广泛、花卉、走兽、肖像各科均有,采用西洋画法与中国画传统技法相结合的方法。宫廷“如意馆”绘画大都工整细密,富于装饰性。有几个人的绘画风格就差不多,分辨不出他们个人的特点来。

“如意馆”绘画的落款形式是:“卧某某奉?恭画”等等,大多为这样的格式,变化是不大的。

自嘉庆以后,宫廷画的风格、技法逐渭低落,很少有新的进展。

所谓的扬州画家,并不只是扬州一处,其它地区画家也相当多。年?的花乌画生动活泼,他所画的鸟,不是在飞就是即将降落,很少有栖息不动的。金农是个金石家,他直到四、五十岁时才开始搞绘画,他的绘画作品少数是自己画的,很多是别人代笔画的,落款是他自己写的,代笔画中尤以罗聘为最多。所以金农的绘画作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汪士慎的梅花及各种花卉,多数是墨笔画,也有少数淡设色的。黄慎的写意花鸟人物,早年较细,晚年是粗笔,大多数是淡设色的。李?的化卉虫鱼,墨笔和作色兼备。李方膺的梅兰竹石多是墨笔,很少有作色画。郑燮的竹石兰花,有画山石很少点苔的特点。高翔的山水花卉,不同于其他人的画法,独具个人的风格。罗聘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技法熟练,在扬州画家中是比较成功的。

清代末期,上海画派兴起,改变了嘉道时期以来画坛萎靡不振的现象。虚谷和尚的绘画作品,用笔用墨和设色都别开生面,常用干笔侧锋,用墨浓淡交融,墨色结合(或色与色结合),混成一体,不同于一般的画法,落款字体也很特殊。被称为“四任”的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发展,题材新颖,色彩鲜艳。从笔墨技巧来看,他们都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

吴俊卿是一位金石篆刻家,擅长篆隶书法,他在书法基础上专攻花卉,其它画科很少画。他的花卉用笔厚重有力,独具一格。

清代书画装潢形式聊了轴、卷、册外,对联这一形式很盛行。

清代在书画的款式方面也有些新的变化,不论书法或绘

画作品,上款称官职或其他的称呼,如某某上大人、某某中丞大人、某某老父台、某某先生雅属、某某仁兄大人雅属、某某法家正之等等。

第二章书画做假的各种方法

古书画做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蒂却不外乎两大类,即地地道道的守全做假和利用古书画做假。

第一节完全造假的方法及实例

完全造假的书画大多数是通过勾填、临摹、摹拟大意、凭空臆造、利用旧装潢等方法来实现的。

总的说来,真迹生动流畅,气韵自然,而勾填做假的伪品,终究显得板滞,用笔也生硬无法。

第二节旧书画做假及实例

旧书画做假通常采用挖(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转山头”、长卷割裂分段等等方法。大多是将无款画改为有款画,小名家改为大名家,时代晚的改为时代早的。

还有一种做假的方法被称为“魂子”做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揭二层。采用这种方法做假的通常是年代不久的夹宣纸本书画。作伪者将平宣纸的后画一层揭下来,其上有前面一层渗透过来的墨、色,与原本相差不远,然后作伪者将后一层按照前面一层上的书画形象加以修饰(如果是字,则填墨,如系画则要点染设色),加钤印章,再裱褙起来。

第三节带有地区性特色的做假

苏州片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时期,江苏苏州地区有少数具有一般绘画能力的人,专以做假画为生。后人称这种假画为“苏州片”。

“苏州片”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是模仿别人的,缺乏创造性,笔法也虚弱无力。

河南造

大约明末清初时,河南开封地区有人专做假的唐宋元名家书法,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鲜于枢等,可以说唐宋元的书法名家应有尽有。这种假书法作品,被人称作“河南造”。

不论从墨色、印章或质地等各个方面看,“河南造”都表现出地区性做假的特点。

湖南造

“湖南造”是大约清代康熙至道光时期在湖南(主要是长沙)伪造的一批书画,名头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所谓“节烈名人”,或不常见的冷名书画家,如杨继盛、杨涟、周顺昌、史可法等等。

“湖南造”容易辨识,它的质地特殊,既不用纸,也不用绢,均为绫本。“湖南造”做假的方法如下:将伪造的书画染色后,用水大力洗刷,绫(或缎)表现的亮光被洗去了,看起来就显得灰暗、陈旧。

广东造

“广东造”以绢本重设色人物为主,也有少数山水和花

卉,大都是宋徽宗标题写在本幅上,揭开后画绢的背面为白色的,而且正面的墨迹一点也没有透过来。这是由于做假时胶矾用得太重所造成的。由于胶矾太重,绢丝变得毫无骨力,用手一碰就往下掉末。

北京后门造

“后门造”指的是北京地安门(俗称后门)一带伪造的假画,以清代“臣字款”画(清代宫廷如意馆书画家以及清代的某些官僚,在他们为皇帝创作或临摹的书画作品上,所署名款的上边均写有“臣”字,一般人称之为“臣字款”书画)为主。

“后门造”的水平比较低下,画法很少变化,伪造的清宫收藏印章往往是漫无规律地乱打一气。

扬州皮匠刀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江苏扬州地区有人专做石涛的假画,山水花卉各种题材都有,画的风格比较奔放,字体的面貌特殊,字的撇与捺像是皮匠刀的形式,一般人称这种字体为“皮匠刀”。“皮匠刀”做假的技巧低下,不论画或字都是固定的路子,变化很少。

上海书画做假小集团

解放前,上海有个做假书画的小集团,专做有著录的假画。他们有绘画、写字、刻印、装裱等分工,所做出的假画与原作极为相似,即便放在一起,也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第四节代笔书画

代笔书画是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过去有许多画家以卖画为生,他本来只能画山水,而买者要求他画花鸟,有的画家只能画花鸟,而买者却要他画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画家又不好说不会画,只好请别人代画,这样就出现了有些画是画家本人画一部分,别人画一部分,但款是本人写的;有些画是完全由别人代画的,但款是画家自己落的这样一种情况。

代笔书画同完全做假的书画还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书法虽然是别人代写的,不是本人亲笔,却是经过本人同意了的,印章也全是真的。有些绘画虽然别人画了一部分或画了全部,但款或印却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这样一类东西可以说是半真半假,虽次于真迹一等,但同完全作伪相比毕竟有所不同。

第三章书画鉴定的全过程及注意事项

元代柯九思《清秘阁墨竹》轴

这幅画是柯九思为倪瓒画的,“清秘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款云:“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秘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下钤“柯氏敬仲”

朱文方印,四角均有柯九思印记,左上角为“敬仲画印”朱文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方印、右上角为“

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方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方印。这幅画上柯九思的印章就有五方,这在他的其它作品上是少见的。此画的右中下部有倪瓒的收藏印两方:“倪瓒之印”白白文方印、“经?斋”朱文方印。从画竹的风格来看,具有浓厚的元人气息,竹本挺拔而又含蓄,竹叶先用淡墨而后用浓墨,石头以圆形画成,完全是元代的风格。画上款字的书法字体与柯九思的其它作品上的字的写法相同。质地纸为精制的帘纹纸。

从流传过程来看,时代中期为项元汴所藏,钤有项氏印章三方;明末为归来(希之)所藏,钤有“希之”朱文方印;清代为卞永誉所藏,钤有卞氏“式古堂书画”等书藏印四方;后来为安岐(仪周)所藏,钤有“仪周鉴赏”白文长方印;

再后为清官收藏,钤有乾隆五玺,并有乾隆题七律诗一首,最后为庞元流畅收藏,铃有庞氏收藏印一方。

这幅画从各方面来看,都没有使人怀疑的地方,而且流传有序。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这件作品确系柯九思真迹。

《兰亭序摹本》神龙本

此卷题跋特别复杂,有部分记语题名是拼凑的,第一段题跋纸上北宋许将等人题名、第四段题跋纸上元代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无名氏、元统乙亥(公元一三三五年)吴彦辉(炳)题名,王守诚元代至正乙酉(公元一三四五年)、吴炳至正丁亥(公元一三四七年)题名一行都是由吴炳藏石本上剪下来拼凑上去的(吴炳藏石本见于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卷一著录)。此卷上的南宋人永阳清叟和元人赵孟?二跋也系拼凑上去的。因为赵跋于元工元贞元年乙未(公元一二九五年),比郭跋于元代至元三十年葵已(公元一二九三年)恰恰晚了两年,由于赵跋连于南宋人跋纸上,所以反而居于郭之前了,何况更无项元汴之前的骑缝印,显而易见,拼凑上去的时间当在项氏收藏之前。除去这几段题跋纸外,此卷还有元代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明代李廷相、文嘉、项元汴诸家的题跋记语,这些题跋记语均真,并且都是题这件作品的。

通过对这几件书画作品鉴定过程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但其它各种辅证材料也不能忽视,有些辅证材料往往对书画的真伪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尤其是在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无法判明印证的情况下,往往就只能以各项辅证材料来做为鉴定真伪的依据了。

下面再来着重谈一谈书画家的个人风格问题。

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因此他们的个人风格的发展、演变的全貌不易看清楚。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他们个人风格的发展、演变的全貌就能看得很清楚。如王?生于明代崇祯五年壬申(公元一六三二年),死于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一七一七年),活了八十六岁。他由十几岁开始学画到去世,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匀以前为早期,四十岁至六十岁为中期,六十岁至去世为晚期。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早中晚期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早年多为是由法、继承、临摹古人的作品,中期的作品结合着前人的艺术传统但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晚期的作品大都呈现着自己独具的艺术面貌,也有少数是临摹古人的。不同时期不但画的风格不同,落款的书法字体和所用的印章也有不同。我们通常见到的是他三十岁以后的作品,三十岁以前的作品很少见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仿古山水》山水册,共八页,全都是仿宋元各家的,款云:“丙申九月为庶翁老词宗画于虞锦峰书屋,王?。”下钤“王石谷”朱文方印。款字的写法与他一般的作品不同,几方印也与我们通常见到的不同,如“又字石谷”椭圆朱文印、“象文”白白文方印、“石谷”朱文方印、“王?私印”白文方印这几方印章,在我们所见过的现存王?的作品上还未见钤盖过,是比较少见的。款中的干支是丙申,王

?二十五岁和八十五岁时都是丙申年,如果按八十五岁老年时的作品来看,就可能将它看成是伪品,如按早年二十五岁时的作品来看,则是符合规律的。但我们没有王?二十五岁左右画的其它作品可资比较。考王?二十五岁时正在王?处学画,所以他那时作画的笔法必然带有王?笔法的痕迹。这一本画册与王?中晚期作品的风格、技法都有不同,但却近似王?的笔法,技法虽不太好,但却很自然,字也落落大度,自然流畅,并不板滞拘束,是青年人写字的风格。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这本画册确系王?

早年的作品。这就是有分析地、辩证地运用书画家个人风格进行鉴定的一个例子。

为了使初学者对书画鉴定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对鉴定伪本书画也兴起几个实例。

清代郑燮《兰竹》轴

此图为纸本水墨兰竹,画左方石头空白处有“板桥”名款和“郑燮之印”朱文方印,左下方有赵之廉题语并印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幅赝作,作伪者虽然把握住了郑燮画石头很少点苔的特点,全石头的画法平淡无力,没有层次感,因而缺乏浑厚凝重的气势。兰叶画得十分零乱,不合法度。竹叶的表现方法变化,画得杂乱无章,几乎成了一片墨团。郑燮是一个画兰竹石的专家,即便是漫不经心的应酬之作,也决不至于差到这个样子。“板桥”伪款虽力仿郑燮的字体字形,但仿得极不成功,连形似也没有做到,更不用说神似了。朱文“郑燮之印”篆刻十分生涩,当为翻刻的伪印。画幅右下所谓赵之廉的题语和印章,又都缺乏赵之廉收法和篆刻的浑厚刚劲的金石趣味,而在有些笔画上,却又使我们看出这段假的赵之廉题语,与“板桥”伪款均系一人所书。“赵之廉印”小方印与“郑燮之印”方印的印泥色泽相同,更证明这两方印几乎是同时钤盖的。

关于书画鉴定的全过程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我们再提一提在书画鉴定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鉴定书画时要防止主观片面性或个人的偏爱喜好。我们做鉴定工作是为全国人民保护古代文物服务,决不能有一丝一毫个人的偏爱观念。有了偏爱观念,鉴定时必然犯主观主义的毛病,不能正确的鉴别真伪。

第二,有些人对鉴定采取高标准,看一件书画必须要十全十美、毫无疑问时才认为是真迹,如果稍有变异不同,就认为是伪品。这种高标准往往容易将真迹看作是伪品。还有些人采取低标准,看一件作品,如果时代气息大体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就认为是真迹。这种低标准往往容易将伪作当成真迹。我们说,这两种标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地进行鉴定,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决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有些作品情况复杂,证据不够充分,一时还难以捉摸清楚,大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这时,不妨暂不下结论,等以后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时再作结论。

第三,无款的书画只有鉴定时代的问题。过去有些鉴赏收藏家,总是将时代晚的定为时代早的。无款的标为大名家款。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时代较早而且流传有序,则可维持原说,如果时代相差很远而且流传无序可查时,则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对新收他们的作品,要求不妨稍高一点,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和,对新收的作品,尽管浊代表作,也应特别注意收集保管。故宫博物院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将明代高廷礼《云思图》卷收集入藏起来的。高廷札在画史上比较著名,但我产一直未见过他的绘画作品,所以尽管《云思图》卷艺术水平并不太高,还是将它收集入藏了,因为作为研究这一画家的有关材料,它还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某些原有的旧装潢,是研究古代装潢形制的好资料。目前,宋元原裱的书画轴已经不太多了,但宋元原裱的手卷还能经常遇到。那些旧装潢上用的包首、缂丝、织绵、藏经纸引首、尾纸、轴头等等,也应作为重要文物保管起来。

古玩鉴定大全

古玩鉴定大全 篇一:古玩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件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物,它属于什么时代的遗物,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究竟有多高,这是文物鉴定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文物鉴定者把对文物的辨伪和对其价值确定的工作称为文物鉴定工作,即通过各种手段断定一件文物的真伪,确定其时代范围,评估出它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后,有选择地加以收藏。对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除需要专门人才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定手段。对于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是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件文物往往会因为鉴定的错误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被人们遗弃,同时也可能将一件后世仿做的胭品视为宝物而予以收藏,从而造成损失或引起后世的混乱。 文物鉴定工作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定文物的价值。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对任何文物都必须用正确的观点去指导鉴选工作,尤其是防止“左”的倾向。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以现代人的政治态度、认识水平和审美观念等去要求古人。例如:我们今天绘画水平已经高度发展,相对几千年以前的崖画及彩陶器皿中绘制的简单线条图案,真可以说是天坡之别,无法同日而语,但如果将两种艺术分别放到原有历史环境中去看,价值的高低就很难区

分了。因此,单一的、绝对的标准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评判。在鉴定文物的过程中,绝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科学的标准。不同的文物价值标准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文物如果单从艺术角度来分析,不足为奇,但它可能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有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它对于我们来说就十分珍贵了。因此,我们应对文物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做到鉴定准确,选择合理。 既然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它就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时候,完全一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器物也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鉴定时一定要谨慎从事。 作为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在鉴选文物过程中,考虑的问题相对要多些。在我国,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经过鉴定、定级,可以收存的称为藏品。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对人藏文物有明确的规定。 1957年2月3日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规定,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依据其价值分别定为一、二、三级藏品。一级藏品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即珍贵藏品;二级藏品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即重要藏品;三级藏品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即一般藏品。具体的定级标准如下: 一级藏品: 1、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与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 2、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

如何鉴定字画真伪方法介绍

书画自古就与琴、棋一起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一件上好的书画不仅能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往往还传递着许多历史与文化信息。 但近些年来书画作品,除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附加了许多的商业价值。近些年中国的拍卖市场上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抄到了天价。正是因为这些书画作品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就出现了大量的不良商家,开始制假售假,这让我们这些非专业鉴定的人员很容易买到赝品。在这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简单的书画鉴定的方式,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一、印章:“一字二画三印章”,这是鉴定一张画的次序。一幅书画往往有许多印章,有作者加的印章,有收藏者加的印章,有鉴赏家加的鉴赏印章等。通过印章,可以考察某一位书画家的名字、别号、生年等因素,也可以从侧面了解这张画的流传过程。 印章为书画鉴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唐宋时期,作者在画上加盖印章的很少见,在书法上加印章的倒是较为普遍。到了元明清,画家在作画后一般都要盖印。 明清时期的画家,除名字外,号、字、别名也常常出现在书画用印上。除此之外,有的画家早、中、晚年的称呼都有不同,因此,熟悉和掌握每一位画家的名字、字、号、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名,甚至书画家的工作室名,是鉴定工作中特别见功夫的一件事。 需要说明的是:用印章来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确实有一定的根据,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假者可以翻刻书画家的印章,在鉴定书画时,印章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条件。 二、墨色:作伪者用纸或绢覆于书画原作上,用细碳条或尖铅笔双勾描下线条轮廓,如果是书法,即在空心中填墨;若是绘画,则按线条轮廓对照原作模仿着色。这种伪作乍看还像,但仔细端详就会发现整作品气韵滞钝,笔锋呆板小神,墨色缺少浓淡,有的伪作虽然先描后临,但终因心虚笔怯,难免失位,只要细察即能看出破绽。 以上的两点只是鉴别字画真伪的2个方式,要想了解更多鉴定字画的方式欢迎点击网或者是电话咨询。 北京悦云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公司坐落于北京市前门大街步行街87、89号,独栋三层仿古建筑。前门大街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大街长845米, 腹有诗书气自华

怎样鉴定古书画中的用绢

我国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化何止千万,不仅从繁到简,而且在风格上也各有千秋。经过这么多年,又变化这么多,那我们该如何辨别古字画的真伪呢?除对古字画知识有所了解,更需要的是实践,多看博物馆藏品,多看真迹,一般藏者一生难得遇见真迹一两件。 年代相距不远的仿品伪作更是真假难辨,比如唐仿晋,宋仿唐,元仿宋,明仿宋元,因为“条件”上容易解决,逼真程度之高难以分辨。 唐宋两代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据北京故宫图录资料统计也为数不多了,消失民间更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说现在藏家想看宋元作品(包括非真迹)只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博物院,南博才能有机会。 鉴赏古字画必然会遇到真伪问题,制作假画绢本、纸本都有,手法独特,做出来的假画古意盎然,令买家扑朔迷离。 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我们在研究书画鉴定与收藏的辅助依据之一的绢帛时必须注意下述几种情况:前人对古书画用绢断代,有宋元绢双丝,明清绢单丝之说。事实上,双丝、单丝前后都能见到,是不能以此断代的。 年代久远的绢本书画,常多次经过重裱,每次重徒时都要加胶加矾,并用石头加蜡将背面用力轧光。次数多了,这些绢本书画从侧面看上去,绢面上有一层亮光,俗称“宝浆亮”。明清时期的绢本书画上,一般是看不到这层亮光的。 由于绢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庋藏状况也有好坏之别,收藏得好,绢面就比较干净;较多地受到烟熏潮湿,绢面就会逐渐变色,甚至破碎残损。我们绝不能用绢的黑白与破碎残损的程度来断定它的时代远近。如果认为绢黑暗破碎者其时代一定久远,而洁白完整者其时代一定较近,这就极片面,极不正确了。北宋末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南来院画林椿、吴炳、马麟等人的作品,虽然经历了千年之久,现在仍然洁白如新;而明代陈洪缤、蓝瑛等人的有些绢本作品,虽然距今不过三百年左右,却已经污黑破烂不堪,有的连画面都看不清了。 我们看到大约从唐宋以来书画用绢,其制作规格,只要同一地区生产,用同一种精粗的丝,制成同一等级的东西,如果仅从制作上来看,极不易区别其生产的年代。有的专家比如徐邦达先生曾以康熙时上有玄晔书字的“贡绢”同南宋院绢比较。除新旧气息不一样以外,其它质料、形制方面几乎完全相似。如果两者的制作年代相距更短,就更难识别其时代了。 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同一时期的绢,因地区不同,织法也就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因各地区社会生产发展情况不一样,某一些地区的织绢技术已经发生变化,而在另一地区,还继续沿用旧的技术方法。不论是上述哪一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制成品上,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 懂得门路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位陈逸庵是有名的仿唐画高手,制作名画,临摹真本,酷似程度几可乱真,作伪多为写经书法,佛教画之类,纸本、绢本、麻帛本样样具备(伪作都是有兰本的)。 宋人花鸟,北京后门货,过去北京有一位王旭东其人,专门钻研宋画著录书籍,摘录文字,拍摄图像,放大临摹,功夫十足,不过在跋文上有不尽完美之破绽。 善鉴者除了自身的修养外,都具有对字画“味道”的感受能力,一般对字画的装裱(软件)。题跋书法绘画风格,印章印泥都很重视,尤其研究作品“笔”、“墨”、“设色”是否“传统”、“规范”极为重要,只要鉴赏者细心,伪作还是可以分辨的。

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

一、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10人) 何香凝李可染林风眠徐悲鸿 高崙(剑父)黄质(宾虹)傅抱石潘天寿董希文 二、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23人) 三、精品不准出境者(107人) 于右任于照(非闇)丰子恺石鲁齐璜(白石) 刘奎龄刘海粟张爰(大千)沈尹默吴作人 吴湖帆陈云彰(少梅)陆俨少林散之赵朴初 高嵡(奇峰)钱松嵒郭沫若黄胄蒋兆和 谢稚柳溥儒(心畲)颜文樑 丁衍庸马叙伦马一浮马晋王贤(个簃) 王心竟王伟王雪涛王叔晖王福庵 王襄王蘧常方人定方济众邓散木 邓尔疋叶浅予叶恭绰戈荃(湘岚)白蕉 冯迥(超然)冯建吴田世光古元朱屺瞻 朱家济朱复戡吕凤子刘子久刘继卣 刘凌沧江寒汀关良吴家琭(玉如)吴茀之 吴显曾(光宇)吴华源吴桐(琴木)吴徵(待秋)吴熙曾(镜汀)陈之佛陈子奋陈子庄(石壶)陈年(半丁)陈秋草 张大壮张书旂张克和(石园)张宗祥张其翼 张振铎张肇铭李英(苦禅)李铁夫李耕 李琼玖陆翀(抑非)陆维钊来楚生沙孟海 宋文治何瀛(海霞)余任天应野平邵章 苏葆桢郑昶(午昌)郑诵先周仁(怀民)周思聪 周肇祥周元亮赵少昂赵起(云壑)赵望云 罗惇(复堪)胡小石胡佩衡贺天健容庚 徐宗浩徐操秦裕(仲文)陶一清钱君匋 唐云高二适顾廷龙诸乐三郭味蕖 曹克家常书鸿黄幻吾黄君璧黄秋园 黄般若黄新波商承祚章士钊董揆(寿平) 谢之光谢无量傅增湘黎冰鸿溥伒 溥佺蔡鹤汀 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 为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加强管理,下列已故著名书画家相关作品列入文物出境限制范

围,作为对2001年颁发的《一九四九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的补充: 一、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1人) 吴冠中 二、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2人) 关山月陈逸飞 三、代表作不准出境者(21人) 于希宁王朝闻白雪石亚明刘旦宅刘炳森 许麟庐启功张仃宗其香郑乃珖彦涵 娄师白黄苗子萧淑芳崔子范程十发蔡若虹 黎雄才潘絜兹魏紫熙

书法鉴赏课后答案

用启功先生的瘦金体去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毛笔的特点是柔软、弹性,因此在书写书法作品时很难体现出字体的各种形态×法国总统观看了中国书法中的哪个汉字后称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舞 什么使中国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比 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具有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因此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 法国画家毕加索认为艺术在中国√ 书法作品中只要存在共性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 谁认为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梁启超 书法艺术性要求书家的艺术造诣要高于诗词作者的艺术造诣√ 艺术来源于什么,又高于什么生活 书法鉴赏的正确学习方法是学习书法史,以什么样的观点去鉴赏唯物主义 书法的成熟期大概时间段为东汉至唐朝之间×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中国书法开始于甲骨文 下列各种文字不属于书法发展期时期的文字的是楷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毛笔在剪纸上创作出来的鼠须笔 下列不属于书法鉴赏的所具备的条件的是对书家社会地位的调查 张怀瓘的哪部书品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书断》 书法和写字是相同的× 书法审美的标准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是看其是否符合大自然的择优原则√ 书法作品中只有对立没有统一×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书法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秦侩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势”的审美看层次 甲骨文的欣赏 谁通过找出出土甲骨文的地址,推论出河南安阳小屯村就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罗振玉 谁第一次将甲骨文从私藏变成文献公开的资料刘鹗 第一次发现甲骨文的人是谁王懿荣 甲骨文是对刻在甲骨上的刻辞和占辞的统称× 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甲骨文的风格特征流放型 奇肆型甲骨文与后世的那种文体书法具有相似的特点金文 《殷契粹编》的作者谁在该书中从书法角度对甲骨文进行了赞美和赞赏郭沫若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系统,奠定了书法美学的坚实基础√ 浑厚典雅的金文 大盂鼎属于青铜器中的什么器件礼器 大盂鼎是左宗棠转赠给潘祖荫√ 祭祀猎手涂朱牛股刻辞是从哪出土的安阳 祭祀猎手涂朱牛股刻辞正面刻了几条甲骨文 4条 金文大多数是和器物一起浇铸出来的√ 大盂鼎记载的是西周哪位国王时期的事件康王 毛公鼎记载的是西周哪位国王时期的事件宣王 毛公鼎出土于哪里陕西

专业机构如何鉴定字画真伪

书画名家的作品越来越受到收藏界青睐。但收藏界却频出作假的案例如,石鲁遗作案、史国良打假案、韩美林指假案……近年来,国内书画市场日渐繁荣,大量扑朔迷离的书画官司也随之潮涌。李逵”“李鬼”同台角逐,专家,商家众说纷纭,书画作品鉴定权和鉴定效力的争论高潮迭起。因为我们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鉴赏能力,所以会求助于具有专业鉴赏能力的有关机构,但是你知道专业鉴定字画的鉴赏机构用什么方法去做鉴定吗?我们自己也能学会吗?在这篇文章我为大家揭秘一下那些鉴赏机构怎么去鉴定书画的真伪。 一、看绢纸: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绢阔四尺。五代绢粗如布。元代和宋代的绢,稍失匀净。有一种浙江嘉兴宓家所制的“宓家绢”,其绢细而匀净厚密,赵子昂、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多用这种绢作画。古绢由于历经年代久远,它的基本丝绢性已经消失,同时经过装裱后,无复坚韧,用指在丝绢上微微拖过,则绢如灰堆般起皱,闻之有古香,若古绢有碎纹,则裂纹横直,皆随轴势作鱼口形,且丝不发毛,伪作则反之。旧纸,色淡而匀,表旧里新,薄者不裂,厚者易碎,否则都为伪作。 二、看气韵:鉴别古书画作品,当先观其结体、用笔、线条的质感和内在精神及其照应,

其次再观察是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流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印色、用纸和用墨。凡其书写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多数为摹本;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的,多数为集书。如果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画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其作品就为赝品。从古书画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画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 三、综合:有些比较高超的仿造者,会在一方面模仿的十分的相像,但是他毕竟不是作者本人。所以要全方面的研究一个这个作者的喜好,如用色,笔法,用纸,包括这一生的经历等。 北京悦云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公司坐落于北京市前门大街步行街87、89号,独栋三层仿古建筑。前门大街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大街长845米,行车道宽20米。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北京悦云轩地处前门大街主街道上,延续了这六百年的传统文化脉络,启承传统艺术的昨天、今天、及明天。前门大街是全世界非常著名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号称天阶御道,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文化街,地理位置十分显赫,紧邻天安门、大栅栏、北京坊、天桥等

书画鉴赏与收藏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只是相对于主要依据而言,它包括题款、题跋、印章、纸绢、装裱、著录等。称它们为辅助依据是指即使这些内容全是真的,也只能作为辅助材料,因只有当一件书画作品的本身是真的,这些材料才有价值。如果主体立不起来,辅助材料再正确也绝不能将这件作品定为真的。 题款。题款也叫款识,是指书画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号,创作年月、绘制地点及其他内容等。识别这些由作者题写的名款,可以鉴定出其书法本身所反映出来的风格。 题跋。题跋是指同时人或后人所题的款识,它包括在书画作品内或裱头的天地、拖尾等处的题记。鉴定题款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鉴定书法本身的真伪,还要考证题跋者与作者的关系及题跋内容本身的可靠程度。 印章。印章包括书画家本人的印章和鉴藏家的收藏印两类。从内容上分,它包括姓名、字号、斋名、闲文等多样。从印文的内容、字体以及钤盖的方式可看出某些时代与个性的特征,并可从印质和印色上分辨真伪。 纸绢。纸绢是中国书画特有的载体,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从纸绢的不同时期的发展,本身就给书画鉴定提供了一定的辅助依据。如唐代的麻料纸,五代的澄心堂纸,北宋代的粉笺、蜡笺纸等。须注意的是,中国每位书画家在用纸绢方面都有自己的不同爱好与习惯,这就给鉴定不同书画家的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抗战时期在四川就常用一种四川特制的皮纸,若在四川创作的作品用的不是这类纸,就应该引起重视。 装裱。装裱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种特有的样式。古代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几乎没有一件是不经过装裱的。装裱的样式有立轴、手卷、中堂、册页、屏条等。

但从现存的书画作品看,保留原有旧裱的已不多见,最早的是北宋的一种“宜和装”。如手卷中的“引首”装裱样式是在明代才有,“诗堂”也在这时出现。要留心的是,有一种“金蝉脱壳”的伪裱手法,即将原来的旧裱保留,而将原来的书画本身换成仿造的伪本嵌装进去而不留痕迹。前不久,就见到上海某一书画贩子家中,此类作品竟占大半,既有清代的,又有近现代的。一副王福厂的书对卖到一千五百元。 著录。著录是将收藏或过目的书画作品进行梳理,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就称著录,如果再将这类文字编辑成书出版,就叫书画著录书。这类书籍无疑对鉴定书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画著录书可分为宫廷收藏与私家收藏著录两类。宫廷类的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石渠宝笺》等;私家类的有周密的《云烟过眼录》,顾复的《平身壮观》、安歧的《墨缘汇观》等。但有一类以欺世盗名为目的的假著录,如明代张泰阶的《宝绘录》,竟集晋唐以来的伪画二百余件,览之令人忍俊不禁。为此,对历代著录书必须一分为二,具体分析,切不可盲目依从,因有许多伪作就是依据著录仿造的。 问:我国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代表画家是谁?有哪些存世作品及其艺术特征? 答: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及各大博物馆藏画来看,我国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代表画家应推东晋的顾恺之。 顾恺之,约生于三百四十六年,卒于四百零六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曾任大司马参军、荆州刺史、散骑常侍。顾恺之博学多才,在艺术修养上诗赋书画无所不能,尤精于绘画。他画学卫协,释道、人物、山水、禽兽无所不能,而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宗教、史实、肖像等人物画方面。他还是一位杰出的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谢稚柳艺术鉴 定谢稚柳先生 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是鉴定的筑基功夫。鉴定学中艺术鉴定最难,也最切实。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 处和贡献正在于此。谢稚柳书法 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一生的书画鉴定是和他的书画创作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从历代大量书画名作中得到创作养料,滋养了自己的创作。反过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直接对鉴定产生影响。从书画本体出发对书画进行鉴定成为谢氏的主导风格。可以说,谢稚柳的鉴定是艺术鉴定,同时也是鉴定艺术。谢稚柳画作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徐邦达先生 徐邦达技术鉴定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

中国书画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中国书画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姓名: 薛华夏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51班 学号: 2235136 指导教师: 陈叶职称: 讲师 2009年5月22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引言 (2) 一、中国书画市场概述 (3) (一)我国书画艺术市场的现状 (3) (二)我国书画艺术市场的特点 (3) (三)中国书画市场造假历史 (4) 二、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 (4) (一)精品难觅,赝品横行 (4) (二)反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 (5) 1.竞标不付 (5) 2.抬轿 (5) 3.过分包装,假拍屡见不鲜 (5) (三)作伪手段多样,鉴定证书难辨 (5) 三、发展中国书画市场的对策 (6) (一)建立良好的中国书画市场管理体制 (6) (二)针对反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问题的对策 (6) 1.拍卖行应与画廊、艺术博览会协调运作 (6) 2.学术研究与市场形成积极互动 (7) 3.加强对艺术经纪人才的培养 (7) (三)针对作伪手段多样,鉴定证书难辨问题的对策 (7) 1.建立中国书画材料数据库 (7) 2.完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 (8) 3.构建书画鉴定的科技应用体系 (8) 4.建立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 (8) 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中国书画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薛华夏 指导老师陈叶 摘要:书画交易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书画的份额更是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不少拍卖公司每年推出的春秋大拍,全是书画作品。在一些文艺论坛上,来自书画界的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应该规范书画市场,呼吁大家冷静投资,看清火热市场背后的真相。通过对这个热闹得如一场戏的中国书画市场的解读,可以让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看到其中的不足。中国书画市场,进行艺术创新、引进法律手段、展开学术批评、形成良性机制,这些,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书画市场;造假;投资理财;拍卖;画廊 Countermeasure o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Panting Market in China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XUE Huaxia Tutor CHEN Y e Abstrac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of art trade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market in the content of works of art auction market in China, the painting is the share accounted for by七八十, many auction compan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each year large picture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re . In a number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forums, fro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e both experts in the industry about the painting should be normative market to appeal for calm investment, to see the truth behind the hot market. Through the excitement of this show was like a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rket, allowing you a more rational look at this market, see deficiencies. Chinese painting market art innov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means to conduct academic criticism, the formation of a benign mechanism, which, I am afrai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Key word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arket;False;Investment managing finances;Auction;Decorated corridor 书画交易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最主要的内容,美术市场的空前繁荣,也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进来。这一切似乎表明中国书画已真正与市场经济挂上了钩,画家及市场都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很多业内人士在谈及当前书画市场的表现时,却是忧心忡忡。在一些文艺论坛上,来自书画界的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应该规范书画市场,呼吁大家冷静投资,看清火热市场背后的真相。通过对这个热闹得如一场戏的中国书画市场的解读,可以让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看到其中的不足。中国书画市场,进行艺术创新、引进法律手段、展开学术批评、形成良性机制,这些,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透过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看到其未来发展走向,也为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书画欣赏基础知识

中国书画艺术,以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魅力而成为东方文明的辉煌典范之一,然而,由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不少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向。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在鉴赏书画作品的时侯,便无法把握它的艺术实质,如果想进一步对它的历史传承,真伪情况的判断,就会有无从下手之感。因此、掌握书画艺术欣赏是书画鉴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以欣赏和鉴定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分段来介绍给广大网友,为网友提供在书画鉴赏时的一些方便。 一欣赏书画艺术的基本方法 人们常说,书画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这是针对在欣赏书画艺术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的反应。因为在欣赏过程中,他将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理解等等,而最终将期转化为对书画艺术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对作者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判断,对书画作品艺术特点的认识,以至对书画作品艺术价值的大致评估。而这些判断,认识、评估是在自已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思想境界。这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属于一种智力与知识的测验。也是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的全面理解,如果从人类对艺术的感受来讲,它又是一种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用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画艺术,同其他的造型艺术一样,其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说明性,而其表现手法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艺术性。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内容,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坏境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必然受到这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对于今天的观赏者来讲,要真正了解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传统书画的装饰性,是依存于书画作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中国书画所特有的多变的线条、点画、不同的设色、墨晕等等,来表现书画艺术的之美来感染欣赏者,而这些方面,虽无太多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受限于社会生活空间的一面。因此,我们今天欣赏传统书画的艺术,除了解其内容外,更多地是着重于这一方面。 通过欣赏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所用的材料、使用的工具、笔法和设色的基本特点,但这只是对作品的“面貌”作一次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虽然这种认识和了解还很粗浅,却为进一步鉴赏打下了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印

学习怎样鉴别书法作品

学习怎样评价书法作品 网友一贯不喜欢转帖,但今天不得不转帖,因为网友写不出来这样完整阐述中国书法精髓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基本上您就具备了欣赏书法的理论基础。因为本帖实在太长,建议收藏后多次看完。为方便读者分段阅读,每章节标了颜色区分。 书法的灵魂——首届书法研究生高研班的教材 目录:一、人文性 1、诗为书之魂。 2、文为书之基。 二、哲理性 三、传统性 1、书法有法 2、关于继承 3、关于创新 四、审美特性 1、云中龙爪不模糊 2、书为心画。 3、书以人贵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在中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她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和人文信息,绵延几千年经

久不衰,除了她完美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外,更主要的则是书法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和指导的因素。这就是书法的灵魂,灵魂在宗教中认为是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东西,一旦灵魂离开人的躯体,人即死亡。书法也是这样,如果丢掉了她的灵魂,那么无疑也将面临死亡。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这个灵魂就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精神。她应该包括幽雅的人文性;深刻的哲理性,丰富的传统性;独特的审美性这样几个方面。 一、人文性 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标记。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我认为文化是书法的核心。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书法的产生还是发展,都是围绕着文化这个核心来运行的,那种对书法技法的层面的学习以及对书法线条表层的审美,只是一种肤浅的体悟,对书法的真正理解,是隐含在汉字书法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超乎笔画之外的玄妙,是一个幽深无尽的文化世界。因此离开了文化的概念,书法将失去她的一切耀眼光辉。 1、诗为书之魂。众所周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魂。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这是对中国艺术的一则通解。诗是内容,书是形式。其文是魂,其书为体。所以说诗为书魂,或叫文为书魂。一次我向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请教如何提高书法技艺,文怀

什么样的书画鉴定证书可信度高

书画鉴定历来都是众说纷纭难辨真假。一个好的鉴定专家首先要对一个时代的画风有所了解,其次要对一幅画的作者从青年到老年的书画作品特征研究透彻,最后鉴定之前一定会翻阅很多相关资料予以佐证判断真伪。 中国自古书画作伪造假者层出不穷,历代的大收藏家,大文豪,大学者还是着名的书画家,在书画鉴定上都有过走眼的时候。任何一个鉴定专家都不可能对成千上万的画家成长历程以及每个年龄阶段的书画作品特征和书法特点非常熟悉,一个鉴定专家能够对几个、十几个最多不过几十个书画家的成长和画风的转变有所了解乃至熟悉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一个可信度非常高的鉴定证书,不是来自于一个鉴定专家的鉴定就可以的,而是来自于一个机构和多位专家的鉴定认证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机构的资源库远远大于一个书画鉴定专家所了解的,一个书画鉴定机构的资料库那是一种沉淀。现北京琴鹤堂文化艺术传媒特邀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中国书画鉴定家协会鉴定委员潘申亮先生坐镇琴鹤堂书画鉴定部门,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书画放面鉴定。 潘申亮现聘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为北京市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收藏》杂志社特邀撰稿人,着有<<徐悲鸿鉴识>>;、<<;中国名家绘画故事>>;、<<;中国名家书画鉴识>>;等书。主编<<;海上名家绘画>>;、<<;虚谷画集>>;等,编辑出版了<<;宫藏扇画选珍>>;、<<;四任精品>>;画集、<<;明清扇面书画集>>;(五卷)、为<<;荣宝斋画谱>>;、<<;中国画名家经典画库>>;撰写论文十二篇,并协助徐邦达、刘九庵先生抄写、整理<<;古书画伪诈考辨>>;、<<;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等。发表了<<;历代古书画伪品揭密>>;、

中国书画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书画行业分析报告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目录 一、中国书画市场概述 (一)我国书画艺术市场的现状 (二)我国书画艺术市场的特点 (三)中国书画市场造假历史 二、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难觅,赝品横行 (二)反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 1.竞标不付 2.抬轿 3.过分包装,假拍屡见不鲜 (三)作伪手段多样,鉴定证书难辨 三、发展中国书画市场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中国书画市场管理体制 (二)针对反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问题的对策 1.拍卖行应与画廊、艺术博览会协调运作 2.学术研究与市场形成积极互动 3.加强对艺术经纪人才的培养 (三)针对作伪手段多样,鉴定证书难辨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中国书画材料数据库 2.完善经验鉴定评价体系 3.构建书画鉴定的科技应用体系 4.建立中国书画鉴定数据库 结语

中国书画行业分析报告 摘要:书画交易一直是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中最主要的内容,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书画的份额更是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不少拍卖公司每年推出的春秋大拍,全是书画作品。在一些文艺论坛上,来自书画界的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应该规范书画市场,呼吁大家冷静投资,看清火热市场背后的真相。通过对这个热闹得如一场戏的中国书画市场的解读,可以让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看到其中的不足。中国书画市场,进行艺术创新、引进法律手段、展开学术批评、形成良性机制,这些,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书画市场;造假;投资理财;拍卖;画廊 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of art trade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market in the content of works of art auction market in China, the painting is the share accounted for by七八十, many auction compan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each year large picture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re . In a number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forums, fro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e both experts in the industry about the painting should be normative market to appeal for calm investment, to see the truth behind the hot market. Through the excitement of this show was like a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rket, allowing you a more rational look at this market, see deficiencies. Chinese painting market art innov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means to conduct academic criticism, the formation of a benign mechanism, which, I am afrai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Key words: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arket;False;Investment managing finances;Auction;Decorated corridor

上海字画鉴定

上海字画鉴定 “不用打开”,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中国书画有“力透纸背”之说。范曾先生主张“诗魂书骨”,其绘画线条有书法用笔的力度与节奏感。其次,范曾先生的用纸和用墨、用色都很讲究,所以在很熟悉之后,从背面来判断不是太难的事情。 在画面打开之后,我一般判断起来不会超过五秒钟。“崔五秒”,是我鉴定范曾先生字画得到的绰号。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这“崔五秒”,不是简单的凭感觉的枉然判断,那需要相关知识和资料的全面熟悉。 范曾书画的风格,在三四十年之内,有所变化,更有所统一。很多人说范曾绘画缺少变化,这么说只是表象,其实,范曾先生的书画风格一直在变化,或者说在一直完善。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正因为在变化中求统一,在风格稳定中求完善,才有了范曾先生书画的雅俗共赏,得到市场的长久认可。 也正因为有好的市场,所以有很多“所谓范曾书画”流通于市常范曾先生自己说过,“求真迹,万之一”,意思是说他的真画只占市场流通量的万分之——他这么说,既是自豪,也是无奈。 因为很少能见到真迹,没有相互比较,所以很多人难以判断一张作品的真伪,以至于把赝品当真品,或者偶人径直

认为范曾先生书画水平不过如此、很一般。假如把一张真迹与一张赝品放在一起,即便是外行,也比较容易凭直觉来做出正确的选择。真迹是有“气潮的,无论是笔墨力度、线条质量、细节变化、设色高雅、人物神采,都非同凡响。 有人以为,范曾先生画画只使用自己的专用纸,比如带有水影范曾艺苑”或者“荣宝斋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字样的特制纸,事实上,范曾先生使用过很多种类的纸张。这些所谓的专用纸,也有纯是伪造的,所以认为使用专用纸的画就是真的,必然会犯错误。 可见,纸张不是判断范曾书画真伪的依据。 近年来,收藏界有一个习惯,就是收藏字画的人特别要求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合影照片,以证真身。事实上,照片可能是伪造的,是在电脑上经过移花接木而合成的;也有的是照片为真,但照片上的画与眼前的画未必是同一张。有一次,我见到一张“所谓范曾先生”与一张作品的合影照片,因为太熟悉先生的面貌,所以我一眼就看出照片上的人不是范曾先生本人。就我所知,由于特定的原因,范曾先生基本拒绝与作品合影,所以,只要卖主特别强调作品带有合影,基本就值得怀疑了。 根据我的经验,带照片的范曾书画,基本为赝品。 关于鉴定证书,不管是出于权威机构或者署名权威人士,我的意见是它不足为据。只要花钱,鉴定证书可以买来,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艺术品一经诞生,它实际在历史便有了本身的价值和位置,优秀的艺术品补充人们在精神领域上的不足,启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甚至可引导人们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然而当它在市场上以商品形式表现其价值时,它往往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认同价值。正常情况下,作品艺术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大致平衡。 一件未具知名度的优秀作品必然具有生值的潜力。即市场价值回生。反之亦然。影响艺术品市场价生跌的因素除了该作品本身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关系,便是市场的供求关系。艺术品越精,吸引力越大。如作品不可取代性越高,数量越少,则市场价格通常越高越稳。 一般而言,一件艺术品只要被一个人欣赏接受,对于此人而言,实际上一具有价值。但从历史角度或投资角度来看,画家及作品须具备: 1. 画家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的个人风格。 2. 作品须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不易被模仿、取代的技法难度;难度越高,越具 有不可取代性,收藏价值越高。 3. 画家须具有良好的品格及修养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 对有意收藏中国书画者来说,最怕“吃”进赝品或物、价不符的劣品,而要避免吃亏,离不开“理智”二字。 收藏者要有理智,就应当拥有中国书画演变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风格特点等基本常识。一次,有位朋友出高价“吃”进一幅吴昌硕篆书中堂,请我前去观赏。在他得意之际,我却发现这幅轴头滚背的绫子是很陈旧的“精品”,但其所用宣纸则“年轻得多”。再细看其篆字的线条,又发现中锋不那么逆劲,特别是运笔转弯处有几处棱角状,这显然与讲

究中锋直落、结构对称和偏锋转笔无棱角状的吴氏篆字风格不同。看来我的这位朋友是吃了缺少书法历史知识的大亏。 当然,初涉收藏圈的人,难以全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宜从近代或当代的书画名家作品入手。这一则是因为现有的近、当代书画背景资料较多,鉴别时可供参考;另外是因为近、当代书画作品货源多,可供收藏者在选择时比较,减少盲目购进赝品的机率。 收藏者要有理智,又应当选准收藏方向和收藏对象。依笔者之见,初涉收藏领域者,不妨把收藏目标集中于当今45――60岁的名望较高的书画家身上。相对来说,这些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技艺已臻老到,其对传统创作的创新还可能辉合了某些西方文化的优点,从而具有当代中国书画的某些特征。从经济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书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要价一般不会很高,相对前一辈书画家来说,较易让收藏者接受。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当中极有可能崛起新的书画大家,因而收藏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收藏者要有理智,还应当找准收藏渠道。根据笔者的经验,较保险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朋友荐介。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除非虚伪奸诈之辈,绝大部分书画家或收藏者是不会用赝品或者劣品充作精品,来欺诈朋友的朋友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渠道收购藏品,还可免去通过拍卖行或画廊收购藏、品所需支付的不菲佣金。二是去正宗的文物商店淘货。例如说在广东的一些文物商店,不仅货源铎多,品质也有保证,价值也教适中,而且手续齐全。其所售作品,都有职业鉴定师盖章认可及火漆印记,一旦需要转手或遇到纠纷,都可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若想成为一个理智的收藏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实践。那种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即使理论知识很丰富,也不会具备实用有效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只有多实践,哪怕吃几次亏,也能积累经验,从而逐渐成为理智的收藏者。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文物鉴定,系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定、诠释文物的年代、质地、价值、用途以及文物的真伪辨识。为文物研究和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历史或研究专门史提供现在可靠的资料按,也为文物保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物鉴定是建立在对文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文物鉴定本身也是一门专门学问,是文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文物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每一件(一处)文物,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并成为历史真实且形象的见证物。二是文物不能再生产。 文物具有以上两个极重要的特征。然而因文物在漫长的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文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甚至出现难识真面目,造成人们难于识别其年代与价值。加上,历史上乃至当代,都有一些处于以牟取暴利为目的,采取各种手段伪造出大量伪文物。还有以非牟利为目的而赏赐、赠送、展览等需要仿制某些文物,导致鱼目混珠,使人们难辨真伪文物。凡此,都显示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物鉴定,也是建立博物馆。国家公信力的必要组成。 一、真伪辨识 文物中混有赝品,必须辨识真伪。文物作伪风行世界,它是伴随着文物经济价值的而产生而发展的。尤其是在骨董买卖市场出现以后,文物作伪更是日益兴盛。在中国,文物作伪,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当时主要是伪造铜器和书画,并已见于著录。古代铜器作伪,除在着色方面狠下功夫外,还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下功夫,有的作品堪称达到以假乱真水平,而给真伪辨识增加了难度,需认真鉴别。 此外,文物仿制也风行世界。它是随着赏赐、赠送、观赏、纪念、展览需要应运而生发展的,而非以牟利为目的的仿制某一文物。如博物馆固定或流动展览,抑或国外举办文物展览。为确保某些文物的安全,某些文物以仿制品(或称复制品)代替。 古代文物作伪或仿制,有的工艺制造很高,可达以假乱真程度。不过,由于文物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不能再生产的。任何时期制作的假文物,即使做得十分逼真,也不具备文物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神韵。而且在造型、纹饰、色泽、铭文(有铭文的恩文物)、工艺方面会露出破绽,因而尽管假文物的混入给文物鉴定真伪增加难度,但认真鉴定,还是可以把假文物辨识出来。 二、文物断代 文物是某一年代或时期的作品,每一件(单位)文物都有其明确的制作或出现年代。文物年代的确定对揭示文物价值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而判明文物年代,是文物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是人类创造而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认为等多种因素,造成大量文物的年代。文物恩年代不明,就无法了解产生了它的背景,也无比了解它在那个时代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即难以揭示它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所以,鉴定文物,鉴定其年代是首要任务。 三、文物价值的评估 文物的价值具有客观性。而价值有高低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文物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而又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并非都是直观的。其中有不少文物的价值,是隐藏于自身的深层结构之中。因之,要较全面地客观揭示出文物的真正价值,对文物的研究和鉴定是重要手段之一。 四、文物处境需经鉴定 文物,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文化财产。除各国文物法规规定的可以出口的以外,严禁处境。那么,何年代的文物、何种类的文物可以处境,何年代的文物、何种类的文物严禁出口,都需经过鉴定方可确定。而各国的鉴定标准是不一致的,其标准是以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为原则的。 文物研究的领域 一、研究文物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