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4

1、产业组织:研究市场运行,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

角度研究市场行为。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及其与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密切关系。

2、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比例关

系及其变化,为政府制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产业关联: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建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把一国在一定

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以分析该国在这一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

4、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

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

5、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6、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建立一个产业评价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产

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7、产业安全: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如何提高产业安全

度等问题。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6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产业的形成与出现源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人类历史上三大社会分工:P8

第一次——畜牧业从农业分离出来;

第二次——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次——产生了商业。一般认为,现代工业始于手工业,现代服务业始于商业。

任何一个产业,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

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产出增长,结构变迁,福利改善P9

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1、需求因素——投资结构、个人消费需求、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平衡

2、供给因素——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供给、生产技术体系

3、对外贸易因素——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移

4、经济制度

5、环境因素P12

第二章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又称为交易费用) 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交易谈判成本和达成合同的成本等。P26 企业性质的生物学研究P29

一、企业所有者的意愿支配着企业的活动P29

企业创造者(所有者)在创造企业的同时将自己的意志赋予了企业,以期通过企业的活动实现自己的目的。企业本身不会与环境发生吸纳和输出的交流,而是人操纵各项生产设施对吸纳的投入物进行加工并将人的劳动价值追加其上,形成能够对外输出的产出物。

二、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P29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备主动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所在环境中的一个积极的生命体。

三、企业具有整体预先谋划能力P31

整体预谋能力指由构成个体共同进行、符合整体利益的预先谋划能力。

主要表现:1、理智面对环境及其变化,客观认识自身整体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2、试试进行

必要的组织变革,具有自我破坏平衡的勇气和能力。3、具体对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总体发展和各项业务发展、个体利益和社会关系等的协调能力,

四、企业的寿命周期特性P31

产品寿命周期:

进入市场销量扩大销量增速降低退出市场

五、突变是促使企业进化的重要方式P32

企业的生物性决定了企业将因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和发展。

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适应环境成为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

企业必须考虑不同利益关系集团的期望,力求取得妥协。

人造环境变化周期远远快于自然环境,企业往往需要采取突变的形式完成进化。

企业寿命周期P33

一、企业寿命周期的理论长度

个人制企业:生命期限受业主个人生命周期的限制

诞生成长衰老死亡

表现出明显的自然人的寿命周期特征:注定要死亡

合伙制企业:生命期限受合伙人执业生命期限的约束

虽然注定要死亡,但有可能是不衰老的死亡,即新生企业接替原有企业之死亡而诞生

公司制企业:寿命周期与其所有者的执业寿命周期截然分离。

即使其所有者决定终止企业生命,也不一定表示企业已经衰退到了死亡阶段。

企业的特点提示我们通过战略调整、组织变革和重组,企业完全有可能改变现有企业寿命周期的变化趋势,实现企业的更新和延续。

二、企业寿命周期的结构P34~P37

战略周期由企业主要决策人的思维特征、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及其变化规律所构成。当企业战略符合环境的要求,企业就能够调整战略和资源,及时进入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长生命力的产业,逐渐退出已进入衰退期的产业——企业寿命周期得以脱离产业寿命周期限制

人员周期由人员结构、成熟程度、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人员结合力度等因素共同决定。

人员周期对企业寿命周期中的其他几个周期具有明显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结构周期:组织结构所反映的企业内各项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形成企业结构周期。

结构灵活的企业,其结构周期与战略周期重叠;大部分企业结构周期变动在时间上滞后于战略周期变化。

产品周期反映了企业产品从一问世直至退出市场的整个时期中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不同类别产品在企业业务组合中的地位。

设施周期

设施退出障碍较高时,企业有可能因为固定设施无法经济退出而延误调整时机,不得不伴随设施寿命周期的结束而死亡。

企业寿命周期的演变P37~P39

形成阶段内部合理化阶段连续发展阶段后合理化阶段

形成阶段:产品周期和设施周期首先初始形成并迅速上升,战略周期和结构周期滞后形成。

内部合理化阶段:各项关系已基本建立,企业基本生存下来。企业开始调整资源分布,强化战略周期和结构周期,调整产出种类和设施。

连续发展阶段:企业经过内部适应性变革后进行积极业务扩张,或强化已有业务,或迅速入新的业务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突出并扩散,实力将得到扩大。

后合理化阶段——稳定前一阶段发展结果,对新业务组合并分析,去除不能创造最高效益的业务部分,稳定和调整为下一次发展提供经过变革和适应性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产业作用P39~P42(略读)

一、企业是决定产业垄断程度的基本力量

二、企业是实现社会协作体系的主体

三、企业是促进产业关系形成的主体

产业结构分析中产业一体化影响和替代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产业的边界,甚至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逐渐融合。

企业目标

经营目标包括下面三个:

利润目标: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

价值目标:公司制企业典型的长期发展目标。

管理者目标:企业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不但希望取得按企业正常报酬制度取得个人收入,还希望获得其他一些“好处“

社会目标

社会目标要求企业的行为不但具有经济性,还越来越多的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伦理性和生态性。

放松规制——并非取消规制,而是为了实现获取竞争性进入的收益、减少垄断的非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防止规制所造成的低效率等目标,对现有规制进行改进,寻找更有效率的规制方式。

社会性规制的方式:直接规制,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信息提供与公开P143

第三章产业组织:SCP分析框架

第一节SCP分析框架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

一、马歇尔冲突P49(此为百度参考答案)

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理论中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的观点。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

二、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15条标准:市场结构标准:

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

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

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市场行为标准:

4、企业之间不互相勾结

5、企业不使用排外性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手段

6、在推销时不搞欺诈

7、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

8、对抗者对其他人是否会追随他们的价格变动没有完备的信息

市场绩效标准:

9、利润水平刚好足以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

10、质量和产量随消费者需求而变化

11、企业尽其努力引进技术上更优的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流程

12、没有过度的销售开支

13、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

14、最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报酬

15、价格变化不会加剧周期的不稳定

三、SCP分析框架

1、代表的含义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在承袭前人理论的同时,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2、对SCP 范式的批判(通读)P52

第二节 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市场形态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规定构成市场的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二)、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的关系;

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

(五)、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

1、集中度

2、产品差别化

3、新企业进入壁垒

4、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5、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6、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

(四)、市场形态的分类:P55

第一种——依据构成某一特定市场的卖者和买者的数量进行分类,如表3-1。

第二种——依据同一市场中卖者的数量和生产物的性质所作的分类,如表3-2。

第三种——依据企业能否自由的进入或退出该产业市场而进行的分类,如表3-3。

二、集中度

(一)一般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于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的企业所占比重的指标。 例如,最大的50家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制造业职工人数的比重。

市场集中度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例如,汽车制造业中销售规模处于前几名的最大汽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

绝对集中度是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数、资产总额等)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11/n N

n i i i i CR X X ===∑∑

该指标测定相对比较容易,又能较好反映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的程度,因此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其所反映的是在某一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因此单凭该指标难以把握产业内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

2、相对集中度指标

相对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常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表示。

A.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按规模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

的关系。 P61

洛伦兹曲线反映产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情况。

当某一特定的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

当企业的规模不完全相同时,洛伦兹曲线是均等分布线下方的一条曲线,曲线越偏离对角线,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度越大。

B. 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的一个相对集中度指标,等于均等分布线和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即:

3、其他集中度指标P61

(三)影响市场集中地主要因素

1、垄断动机的影响

2、国家政策与法制因素的影响

3、市场变化的影响

4、市场容量和企业规模扩大动因的影响

三、产品差别化与进入壁垒

(一)产品差别化

1、含义:

所谓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别化使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可替代性减少,从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寡占或垄断。

可替代性的减少程度通常用需求交叉弹性来衡量,即某一种产品需求量变化率对另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率之比:

//i i ij j j dq q dp p θ=

式中:θij ——i 产品需求量对j 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

dqi/qi ——i 产品的需求变化率;

dpj/pj ——j 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2、形成原因:

1) 产品的物理特性

2) 买方的主观印象

3) 销售的地理差别

4) 销售服务的差别

(二)进入壁垒

1、含义

新企业要想进入某一产业,就会与该产业内已有企业产生竞争,并会遇到许多相对于已有企业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会成为阻止新企业进入的障碍,这些阻止新企业进入的因素或障碍称为进入壁垒。

2、形成原因

1) 规模经济壁垒

2) 必要资本量壁垒

3) 产品差别化壁垒

4) 绝对费用壁垒

5) 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第三节 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一、卡特尔的含义P83:

是指以限制竞争、控制市场、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同一产业内部独立企业间的一种协调形式。

二、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竞争行为P86

三、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要通过对竞争企业的削弱、压制和排挤,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或是通过加强进入壁垒来阻止和排除潜在的竞争者的出现。

基尼系数 =

均等分布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

均等分布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

合理的排挤行为:正常竞争手段。

不合理的排挤行为:掠夺性的降价行为、价格压榨、排挤行为。

四、市场绩效的含义和内容P89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它反映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市场结构和一定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础。

五、利润率与市场结构因素的关系P91

利润率与产业集中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很明显,但是产业内部利润率分布与产业集中程度关系明显,竞争性产业内企业的利润率比较接近,而寡占产业内企业的利润率则很不均匀。

六、经济学家中存在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等人认为,大规模的企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最大。他们认为预祝您该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在以下方面更符合现代产业技术进步的需要:(1)研究开发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2)需要高度的科学知识和符合的技术积累(3)研究开发投资存在很大风险性(4)研究开发设备的建设、利用方面也存在规模经济性。在他们看来,寡占产业中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回收可以通过对市场的支配和控制来加以保证,因此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可以保护和促进技术进步。

很多经济学家对熊彼特和加尔布雷斯的假说持相反的意见。其理由主要在于:(1)只有富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才有利于经书进步,因为竞争才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2)尽管技术进步是促进集中乃至形成垄断和寡占的重要原因,但是市场支配力一旦形成,与其说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不如说是限制技术进步的条件(3)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有利于研究开发,在许多产业中,中小企业也能对研究开发作出重要的贡献,而且企业规模过大还会降低效率,不利于产业的技术进步。

第四章产业组织:策略性行为

第二节策略性定价行为

一、限制性定价

1、含义

限制性定价是一种短期非合作策略性行为,它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2、限制性定价的基本思想是:

如果进入前的价格和进入速度存在正向关系,那么在位厂商就有削减价格的激励以阻止进入。通过低价向潜在进入者宣告产业的微利性,降低本行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3、限制性定价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静态限制性定价

2、动态限制性定价

3、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二、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一般发生在当厂商在某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地位,如营运资金来源、已拥有的垄断利润、对下游厂商定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等情况时。

三、掠夺性定价与限制性定价的比较P109

首先,两者的竞争对象是不同的。掠夺性定价的目的在于将市场中现有的厂商排挤出市场,当然,这种排挤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强硬声誉的作用,最尚未进入市场的潜在进入者起到威慑力。限制性定价主要是为了防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由于当市场有利可图的时候,希望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是源源不断的,因此厂商如果希望限制性定价起作用,他最好能一直保持这种限制进入价格,否则,一旦发现利润回归,又会吸引新的进入。

其次,掠夺性定价的降价是将价格降低到自己或对手的成本之下,使得竞争对手无利可图且无法度过掠夺期而选择退出市场。而限制性定价是在位厂商利用自己的成本优势通过过降价是进入者发觉进入是无利可图的即可,而不一定要降到成本之下。

再次,掠夺性定高价的厂商的最终目的是带对手退出后将价格提升到垄断的水平来过的永久的垄断利润并且弥补自己在掠夺期的损失。限制性定价是为了下推潜在进入者

第三节企业并购——大致了解

并购是企业扩大经济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一、纵向并购

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的合并,即优势企业将同本企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营销企业并购过来,以形成纵向生产一体化。

前向并购——生产原材料的企业通过并购进而向经营第二次加工阶段的业务扩展,或者一般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经营流通领域等业务扩展。

后向并购——装配或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向零件或者原材料生产业务扩展等。

二、横向并购

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即一种竞争者之间的并购。

市场集中度提高:

适度集中有利于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用;过度集中会产生企业垄断、限制竞争

三、混合并购

指既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目的是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混合并购有三种类型:

在相关产品市场上企业间的产品扩张型并购。

对尚未渗透的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市场扩张型并购。

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纯粹的混合并购。

第五章P135

规制(regulation)是指政府根据一定的法规对于市场活动所做的限制或制约。如政府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构成了政府对价格、市场进入等的规制。

规制经济学:主要研究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的干预问题:为什么要干预,采取什么措施干预,干预是否有效以及在干预无效级规制失灵情况下通过对规制与放松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找到次优选择。

自然垄断的内涵P140

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认为:

自然垄断产业的生产函数一般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

经济性规制的规制工具:P141

进入规制:许可制,注册制,申报制

价格规制——规制当局为限制企业制定垄断高价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产业价格水平进行的规制。

质量规制——防止缺乏竞争力的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

规制改革

激励性规制——能给被规制企业提供金融刺激的办法,诱导垄断者去实施某种行动,以达到某个规制目的的规制政策。P142

其中包括:区域间的竞争特许投标制

价格上限规制社会契约制

放松规制——并非取消规制,而是为了实现获取竞争性进入的收益、减少垄断的非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防止规制所造成的低效率等目标,对现有规制进行改进,寻找更有效率的规制方式。

社会性规制的方式:直接规制,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信息提供与公开P143

第六章

1.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所制定的干预和调整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产业政策。P159

2.有效竞争的含义,实质和衡量标准P161

含义:有效竞争是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协调统一,是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协调统一,是个体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协调统一,是市场机制同政府政策的协调统一。

实质: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

衡量标准:也称有效性准。按三分法衡量,也就是沿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3.反垄断政策(通读)P169

美国政府反垄断的工作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0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 主要政策行为

● 分割已经形成的垄断企业

● 通过有关反垄断性兼并法规,限制企业进行横向或纵向合并,防止生产过度集中而形成新的垄断企

业。

● 限制共谋行为,鼓励价格竞争。

● 禁止非法的价格歧视行为。

● 禁止搭配销售与排他性交易。

美国反垄断政策例外原则的适用范围

● 特殊产业(特定的合法垄断产业)

● 特殊组织(工会、消协等)

● 某些特殊的活动和协调(如对外经贸领域的卡特尔等)

4.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的内容P181

第七章

1.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 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 。 ● 主要内容: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

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二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 。

霍夫曼定律

2.P194

雁行发展模式:工业后发国家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产品,由于技术和资金等供给方面的原因,按照“进口——生产、进口替代

——出口”三个阶段发展。

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道先提出的。

该模式认为,工业后发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等供给方面的原因,无法首先开发和生产一些较为先进的

产品,因而最初对开这类产品的国内需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

3.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P194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在一些产业(一般是制造业)领域

采取鼓励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政策,以支持和扶持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模式。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工业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增长,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

求为导向而进行发展的模式。

4.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P202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趋势加强

?制造业国际转移仍在持续

?服务业转移成为新亮点

?高技术产业转移加快

5.判断产业合理化标准P205

(一)与“标准结构”的差异

(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

(三)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

(四)对资源的合理使用

(五)可持续地发展

6.产业结构政策(很重要)P211

主导产业的特征:

●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关联强度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对糼小产业的扶植政策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

●财政和税收的倾斜政策

●金融和信贷的优惠政策

●技术的支持政策

●直接规制等产业组织政策

第八章

1.产业关联的实质P218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里,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

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2.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P218

前向关联就是一产业通过供给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就是一产业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环向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

A、B、C、D等产业部门间,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

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3. 了角几个关联系数的含义P219

1.感应度系数公式。

第七章关联

□直接关联系数——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

4.钱纳里和渡边利用关联系数对产业的分类P220

分为四类:

第一类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

第二类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前,后向关联效应都比较大。

第三类最终需求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小而后向关联效应大。

第四类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的特点是其前,后向关联效应都比较小。

5.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产品,或提供技术的联系

间接关联: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

6.投入产出表的内容P225

□内生部分:最主要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间的相互间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各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表象。

□最终需求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

□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该经济系统在这一时期内实现的附加价值,包括劳动者收入、企业盈利、固定资产折旧等。

7.投入产出方法的假设前提和局限性P230(通读)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假设前提条件有:

●产业活动的独立性

●产业产出的单一性

●规模报酬的不变性

●技术的相对稳定性

●价格体系的公正性

投入产出方法的局限性

●假设中的技术的相对稳定性,但这一假设不符合经济活动的实际。技术进步是时间的连续函数,

表现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具有不间断性的特点。

●假设中的规模报酬的不变性,但是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绝大多数场合,经济活动存在着规模递

增或递减的现象。

●假设中的产业活动的独立性,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除去直接的投入关系外,一般还

存在着正的或负的经济外溢性。

●假设中的产业产出的单一性,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8.最终产品产业和基础产业P236

最终产品产业:在下三角形的顶端,产业的产也不构成其他任何产业生产过程的中间需求,其所有的产业均成为最终产品而提供给社会作最终消费,并在其生产过程中,须吸收其他产业的部分产出作为自己的中间投入。

基础产业:在下三角形的底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无须从其他产业处购入中间投入,而它的产出则全部作为中间需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进行消费,从而不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

9,中间需求和中间投入P238

中间需求为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对某产业产出的消耗之和。

中间投入则是指由投入系数所决定的、某产业在经济活动中从其他产业(包括该产业本身)得到的投入之和。

第九章

1、产业布局:指由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二形成的各行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它是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2、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P253页

一、传统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2.自然资源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2.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3.资本的供给

(三)社会因素

1.经济区位2.人口3.社会历史因素

(四)技术因素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2.加工技术3.运输技术

4.与技术相关的组织因素

二、现代视角下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

(三)新区位因素

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P259页

(1)市场潜力

(2)相对优势度

(3)产业规模指标

(4)产业关联度指标

4、产业集群的定义: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5、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集聚性

(2)柔性专业化

(3)社会网络化

(4)植根性

6、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

(1)纵向集群

(2)横向集群

(3)区位指向集群

7、产业集群与中国的地方产业分工(了解中国产业集群的特点)

(1)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产品生产过程的可分性;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

(2)产业集群带来相关产业的“提升效应”

(3)产业集群凸显产品差异化

(4)产业集群强化地方生产要素效应

第十章

1、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钻石模型)P281页图

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可分为四个:

6我国有学者认为,对外开放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影响,因此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应加上一个“对外开放”因素,从而提出了发展的波特“钻石模型”,即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2、国际上通用的两套竞争力评价体系

IMD竞争力评价体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从1989年就开始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在其每年6月提交的包括世界工业化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竞争力年鉴》(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中,提出了一套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其研究成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已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WEF竞争力评价体系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民间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从1979年起便开始进行工业化国家竞争力指数的排名,并从1985年开始与IMD合作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工业化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一章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与东道国的产业安全问题P293页

(1)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

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移,加速了技术进步的步伐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2带动东道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东道国产业竞争力

3帮助东道国企业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能力,逐渐升级制造能力,促进产业成长

4在东道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能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消极影响

1市场挤出效应对东道国民族工业带来冲击

2逐渐掌控东道国国内市场和重要产业,带来产业安全问题

跨国公司把东道国纳入其国际分工体系,往往将其作为产业链低端的“制造工厂”,核心职能仍要严重依赖母公司>>>>>东道国容易陷入“低技术陷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高度化

2、产业安全: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

和发展的能力,并能始终保持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

3、产业安全的分类

2 1.根据产业安全的发展态势,可以将其分为静态的产业安全和动态的产业安全。

3 2.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

4 3.从区域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国内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

5 4.从产业角度划分为农业安全、工业安全和金融服务业安全等。

4、产业安全的测度(通读)

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包括:

3反映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成长状态的指标;

4反映外商对国内产业控制度的指标;

5反映经济体制竞争力的指标;

6反映政府对产业控制力的指标;

7反映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指标。

5、中国的产业安全(了解PPT+书本P303页)

1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呈正相关关系。

2中国已由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大国和制成品进口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为导向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3但中国各产业本身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相差甚远,产业安全隐患各不相同。

4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5纺织、轻工、煤炭、建材、服装、家电、一般机电产品、日用机械、皮革制品、鞋类、玩具等。

6但这类产业同样存在问题…

7具有较好物质技术基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的行业:

8冶金、石化和机械行业。

9面临什么问题?

10产业安全受到主要威胁的产业:

11农业、金融业和其他一些高关税产业。

12缺乏竞争能力,一直受到最大保护。

(1)中国的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拥有的13亿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比例很低,尤其是熟悉国际市场、了解国际惯例、能够统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2科技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3国家科技资源总量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科研系统运行效率不高。

4产学研结合松散,创新人才不足,技术转化能力低。

5经济国际化总体水平低。

6数量相对超前,但结构和整体竞争力提高方面滞后。

7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相对较低,非常容易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压。(2)外资对中国国内产业控制

2外资技术转让和溢出效应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重要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等均未被中国掌握。

3外资一般投向见效快的一般加工工业,对中国产业形成“挤压”效应。

4外资通过并购重组,在某些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垄断倾向。P306 表11-1

5外资利用其优势产品和垄断地位操纵市场,左右价格,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将大量财富转移至国外。

6妨碍民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使之在重要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有可能长期受制于人。如果我国的一些关键装备部门如轴承、齿轮的骨干企业被外资并购,甚至还有可能对我们的国防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3)中国工业安全已经突破警戒线-----外资控制超过三分之一

5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09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称,近10年来,外资对中国工业的市场控制程度稳步上升,平均控制率已接近三分之一,超过一般行业市场控制度的警戒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目前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外资控制着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而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外资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已经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

4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达60多万家,他们主要通过市场控制、股权控制、品牌控制、技术控制等途径对中国的产业安全产生影响。

5这些跨国公司并购的案例大多分布在盈利能力很好的制造业、流通业以及高科技产业。

6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55%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以上由跨国公司完成,其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中。

7“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并购企业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既满足当代爱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详细见P324

2、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有利用P327页

最优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使产业与生态环境资源能够协调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2产业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目标的相对性

3产业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控性

4产业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

5产业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评价的主观性

3、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体系的特征P328页

(1)系统性

(2)稳定性与可变性

4、产业生态化的内涵: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而提出的。P332页三

个角度看

核心:在于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以实现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相容。

产业生态化就是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进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含义:(1)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2)构造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使资源在系统内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使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到尽可能低的限度;(3)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具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化过程,因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身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5、推进产业生态化的途径P334页

(1)在微观层次上实施清洁生产

(2)在中观层次上构建工业生态园区

(3)在宏观层次上形成循环经济

6、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1)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约束与激励机制

(2)建立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机制二、在中观层次上进行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1)制定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产业政策

(2)转变工业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三、在微观层次上进行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1)转变观念,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技术创新(2)转变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 题型 一:单选 10*1.5’ 二:名词解释5*4’ 三:简答题 5*8’(其中必有一题计算题,一个关于博弈论的题) 四:案例分析 两题 一题10’一题15’ 考试重点(但不是只考这些哦!!!!!) P1 产业的概念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 P6 那张图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P17 规模经济定义 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 P18判定系数 。 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产出量的一定范围内,本,规模收益不变,在,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如果平均成本曲线上升; 加,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时,平均成本小于边际当平均成本曲线下降; ,,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时,平均成本大于边际当1FC 1FC 1FC MC AC FC =<>= P19 范围经济定义,要会判断是否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原有的生产或销售鬼才来生产或销售多于 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科学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 反垄断法 政府管制 市场绩效

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如果企业增加产量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 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范围经济存在。 ) ,(),()(件可用下式表示: ,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所发生的总成本单位的产品和单位的产品)表示一个企业生产,(令y x y x y x y x Q 0TC 0Q TC Q ,Q TC Y Q X Q Q Q TC +< P36 绝对集中度指标 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生 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子宫 总量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度。 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接近于小的部分;相反的,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意味着最大的接近于数之和。额、资产额、或职工人位企业的生产额、销售 表示前;买方的数目)(计量买方集中度时指为市场上卖方企业数目职工人数;额、资产额 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列的第为按照资源份额大小排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前表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式中,1n 0n N n 111n n n i i i n N i i n i i n CR CR X i X CR X X CR ∑∑∑==== P38赫希曼指数知道概念 、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HHI ,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代表该产业内的企业数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第代表企业的规模;代表代表市场总规模;式中,n i /i X )(HHI n 1 221X X S X S X X i i i i i n i i ===∑∑== 洛伦茨曲线表示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王俊豪)第七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1.策略性行为的含义,其研究的市场基础与方法分别是什么? 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策略性行为的市场基础是寡占或垄断市场。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运用。 2.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答: 限制性定价是通过原有企业的当前价格策略来影响潜在企业对进入市场后利润水平的预期,从而影响潜在企业的进入决策。 3.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即使自己遭受短期损失,也要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原有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 4.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 合作策略性行为是指企业旨在协调本行业各家企业行动和限制竞争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 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比如我们不排除在一些行业中,企业的价格易于被竞争对手察觉,但是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价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起来。比如企业只把产品卖给少数大买主(交易次数少,但每份订单大的情形)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单靠默契合作是不够的,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

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5.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至少包含如下三项要素: (1)博弈的参加者,也称为局中人或博弈方。 (2)策略空间。 (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 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完全信息是指每一个局中人对于自己以及其他局中人的策略空间、盈利函数等知识有完全的了解,反之,则为不完全信息。 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如果局中人同时选择行动,称为静态博弈。如果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称为动态博弈。 6.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 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正如泰 勒尔(Tirole)所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摒弃了芝加哥学派建立在完全信息上的简单世界观”。 7.简述米尔xx 和罗伯茨模型。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 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产业。(P31)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 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P68) 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 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 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 a ij=X ij/X j (i,j=1,2,…,n) 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P97) 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 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PPT) 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 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P149) 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PPT) 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PPT) 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PPT) 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 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产业的含义: ★(一)从产业组织层面看:产业是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 划分依据: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群才会发生竞争关系,才需要进行同一产业的竞争和垄断分析。 注:替代品的含义、替代品的测定方法:消费者的判断、品质上的替代、用途上的替代(可乐的玻璃瓶由铝瓶替代)、价格交叉弹性(交叉弹性系数为正)。 (二)从产业结构层面看:产业是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如三次产业的划分,狭义上如石油产业、机械产业。 2、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独立化。(奴隶社会初期) 3、产业的分类: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 含义: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 ....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相似性,或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比如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相同原材料:棉纺工业、钢铁业、化纤工业、木材业等 相似原材料:服装业、造纸业、印刷业等 ③用途关联分类方法: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商业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如汽车制造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等。 ④方向关联分类方法: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如单向关联、多向关联、环向关联等。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1)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 特征:⒈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⒉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⒊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作用, 2)先导产业: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3)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 4)重点产业 5)先行产业: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如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整理

产业: 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组织的定义 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马歇尔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产—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可以获得某种均衡,试图以此调和“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范围经济:指一个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共同使用,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而节约采购、制造、销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增长 进入壁垒: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和产品差别化等 进入壁垒主要分为三类:结构性进入壁

垒、行为性或策略性进入壁垒、政策性进入壁垒。 市场集中度及其衡量指标: 绝对集中度(行业集中度)、相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 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别化):产品差异化或差别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们同其它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异化决策的实现途径包括主体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价格差异化、销售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等 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影响市场集中度、扩大产品差异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对手定价,意思是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定价):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2017延边大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分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分工持续深化的前提下,原产业开始裂变,形成更为专门化的子产业的过程。 2.市场集中度:是用于刻画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市场集中度直接影响着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程度。通常所说的集中度,主要是指卖方市场的集中度。 3.限制性定价:指一个在位厂商制定一个价格和产量使得进入者不能获得足够的需求以实现盈利,从而使得进入者不能进入该市场。 4.双重加成定价:在存在零售商的情况下,对于零售商来说,生产商的批发价格是它的成本,它会在生产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成。它的定价依据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5.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或市场的推动下,一些原本由不同产业分别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被统一到专门的企业中进行,以适应技术或市场的需求。 6.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形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其实质是指消费者认为产品之间的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7.纵向约束:是指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产品销售方面达成的约束性协议,包括生产商对零售商的约束和零售商对生产商的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生产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中阻碍双方利益增进的因素。 8.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企业就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买者或是依据买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数量,制定不同的单价。相对于统一的线性定价而言,价格歧视的定价体系更为复杂,采用价格歧视会比单一的统一定价获得更多的利润。 9.产业关联: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关联,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10.市场结构:是指规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二.简述 1.生产结构的分类有哪几种?每一种分类又具体如何分类? 答:(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可在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部门。 (3)霍夫曼分类法,将工业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2.产业关联的方式有哪几种,并简单解释每一种关联方式的含义。 答:(1)前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后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3)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依据前、后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此产业链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往往会形成一个“环”,对于这种环状的产业关联,称为环向关联关系。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基础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为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运营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务的,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 瓶颈产业是指产业结构中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对其他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的产业群。 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产业部门。它们是各国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预见所确定的。 传统行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组织指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和组织形态。 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引起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由于各种产业的特点不同,关联效应大小以及强弱也不同。 实质: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产业向后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引起其下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产业向前关联效应: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引起其上游产业发展的作用效果. 产业序列是指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序列。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规模而使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现象。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原因: 1、投入要素具有多重使用价值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7)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P20)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冲突(P33) 完全可竞争市场(P40) 二、思考题 5.简述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P35) 6.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P37-39)8.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P42)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范围经济(P77) 二、思考题 3.按照科斯的观点,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P78-79) 4.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P81) 5.古典企业具有哪些特征?(P83)

6.与西方企业比较,东方企业具有哪些特点?(P86-87)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掠夺性定价(P111) 限制性定价(P111) 卡特尔(P117) 规模经济(P123) 二、思考题 3.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P103-104) 4.简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P107-109) 6.简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3) 7.试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5-116)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静态竞争(P134) 先动优势或先发制人(P142) 战略联盟(P151) 思考题: 2.静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35-141)

3.动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42-146)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律(P164) 二、思考题 3.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P162-164) 4.简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P165-166)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关联的含义(P172) 二、思考题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P174)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优化(P205) 产业结构高度化(P209) 产业结构合理化(P214) 地区产业结构(P219)

产业经济学课本练习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1.理论意义 ①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③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②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③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②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7.案例研究方法; 8.系统动力学方法。 (五)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2.产业的含义: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3.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单元 1、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的特征 规模化;职业化;社会功能性 3、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基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 扩展: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生态、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 第二单元 1、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将社会总产品区分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农轻重分类法 (3)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自然界的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 (3)标准产业分类法 (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6)霍夫曼产业分类法 (7)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8)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9)战略关联分类法 2、产业链(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大部分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设计、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 全球价值链: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3、产业生命周期 (1)概念 就单个具体产业而言,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2)特点 A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 B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 C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 D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 4、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pest) 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对外贸易因素;经济制度因素;环境因素 (联系制药业的发展,分析影响因素) 第三单元 1、产业组织发展的五个阶段 (1)早期渊源: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

(2)马歇尔的贡献 (3)哈佛学派 (4)芝加哥学派 (5)新产业组织理论 2、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马歇尔冲突”的解决:有效竞争理论的提出;所谓 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性作用的竞争格局。 3、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1)大体提出过程: 1933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 1938梅森联谊会成立 1959贝恩《产业组织理论》 谢乐的进一步完善 (2)特点:在分析框架上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经验研究 (3)市场结构:那些规定决定市场上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在位卖者与潜在卖者之间关系的特征。(4)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4、芝加哥学派等对哈佛学派的批判 (1)背景:经济自由主义、放松规制浪潮; (2)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3)对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进行批判; (4)他们认为:现实中产业的进入壁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5、新产业组织理论 (1)渊源: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 (2)上世纪中期以来,博弈论的兴起; (3)20世纪70年代后,“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的发展,以泰勒《产业组织理论(1988)和施马兰西等合编的《产业组织手册》(1989)为代表 (4)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传统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厂商进入市场。 (5)根据托马斯·谢林,“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 6、波特五力模型 (1)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竞争环境分析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2)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3)波特五力模型能够简单明了地将一个企业的战略与市场特征联系起来。这能够帮助战略制定者避免将注意力过度内向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4)波特五力模型的内容

产业经济学期末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完善。 教学难点: 产业经济学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政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讲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的溯源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考点: 1、产业组织的涵义。 2、什么是有效竞争?克拉克(J.M.Clark) 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内容。 3、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 产业: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P2。 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马歇尔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竞争活力)和导致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规模经济与和垄断之间存在两难选择。 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政策主张。见书p15-p19 要点:(1)哈佛学派与SCP分析范式 20世纪30年代开始,其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范式,简称SCP 范式。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哈佛学派认为 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市场绩效,最重要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政策主张: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2)芝加哥学派 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姆塞茨等。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

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2017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考核科目:产业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所在院 (系) 学生所在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生姓名:陈擎 学号:17S010131 学生类别:学术型 考核结果阅卷人 摘要 进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转移流动,为适应新形势,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浪潮。同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党的十九大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重点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浙江经济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增长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产业结构处在高变动和大调整之中。如何因势利导把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主动地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优化升级是浙江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当前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立足浙江省情,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演变历史与动因,从三次产业结构、社会总产值结构、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地区比较等方面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多视角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浙江产业结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文章提出了未来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重点,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1) 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4) 第二章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 近现代浙江产业发展....................................................6第三章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浙江经济发展状况................................. .. (11) 浙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4) 第四章当前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第五章结语 (23) 主要参考文献 (24) 第一章绪论 国内外研究背景

吉林大学《产业经济学》第七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第七章企业行为理论 一、影响组织成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所涉及的厂商数目。 2、产品的同质性 3、行业协会。 二、广告的作用有哪些? 1、积极作用: (1)提供产品的价格信息、降低市场价格。真实的广告可以告诉消费者到哪里可以买到价格更低的商品,这有利于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 (2)有助于解决次品问题。如果消费者无法区别产品质量的高低,厂商就无法销售高质量的产品而获得更高利润。所以,厂商有积极性通过广告来宣传他的产品,使消费者增加购买欲望。 2、消极作用 (1)广告量过多,导致了福利的减少。许多人批评,厂商发现有利可图,就会增加广告投入,就会增加广告,所以往往存在广告过多的情况。 (2)可能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广告使消费者容易把质量相同的商品而品牌不同的商品看成是不同质量的商品,增加了产品间的差异程度,使竞争更大程度的偏离了完全竞争的均衡。广告也是一种进入壁垒。 三、什么是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有哪些? 1、纵向一体化: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分销过程中,一个厂商如果参与了其中两个以上的相继阶段,就可以称之为纵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1)降低交易费用 厂商完全通过市场交易来保证同期上下游生产过程的联系时,通常会面临较高的交易费用,如谈判、签约、保证金等。实行一体化后,厂商之间的买卖关系成了企业内部之间的协作关系,管理可以直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生产过程的联结和相互配合。 一般来说,利用市场过程的交易成本越高,纵向一体化的意愿就越高。 特别是,当存在专用性资产、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时,交易成本也就更高!所以,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2)纵向一体化可以避免政府干预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华版学习资料

《产业经济学》复习 1. 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 2. 支柱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是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特点:A 产业所占比重较大;B 产业发展速度较快;C 产业的关联性强。如:钢铁、汽车、机械化工、建筑、房地产、电子、设备制造等。 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特点:A 能够吸收最先进的技术、生产供应、引用新的生产函数;B 增长速度更快;C 传导性强。如: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 3. 产业集聚:又称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 4.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 SCP 理论:市场结构S 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C ,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P 。 5.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SCP 分析框架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它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一、市场集中度;二、产品差别化; 三、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 6. 市场行为的内容;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7.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试产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瓶中及其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 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8. 规模经济: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伴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生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9. 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自身通过横向或纵向一体化实现的规模效益。形成原因:企业规模扩大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及承担亏损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还可以大量减少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 10.工厂规模经济:指单个工厂水平上的报酬递增,即单产品的厂商通过自身生产规模扩大,可提高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规模报酬。由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及工艺条件的先进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11.范围经济: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企业的产出之和的情况。 12.范围经济的类别:①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产品品种增加,企业享受到某种特殊的优势,引致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②外部范围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促进企业间分工与协作引起成本的节约。 13.企业合并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定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行为。 14.企业合并方式:吸收合并,通过收购(资产收购或资本收购)使两个以上企业按照一定方式组成一个企业的产权交易或转移行为(可用A+B=B 表示);创立合并,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新的企业。兼并与合并的不同之处,二者的资产控制权、法人资格存续与否不同。 15.企业合并的类型: 按产业关联度分类 ①横向并购:增加产业生产力,获得多厂经营优势,消除低效率工厂。 ②纵向并购:技术上的经济性,减少交易费用(避免机会主义,防止少数成员讨价还价) ,保证生产要

产业经济学(重点详细版,请附带第七章看)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它具有以下内涵: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介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的中观层次 3、产业存在边界 (1)产品边界 (2)地理边界 (3)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产业的分类: (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1.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2.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1.农业 2.轻工业 3.重工业 (3)三次产业分类法(A.Fisher和Collin.Clark) 1.第一产业(农业产业) 2.第二产业(工业产业) 3.第三产业(服务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 1.消费资料产业 2.资本资料产业 3.其它产业 (8)国家标准分类(GB/T4754 2002) 比如C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1959年J.Bain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此后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了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被称为“哈佛学派”。由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又被称为“结构学派” 主要内容:1、建立了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2、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3、主张采用结构性反垄断政策通过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方法改善结构从而改善市场绩效. 主要缺陷:1.使用经验研究,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 2.对大企业的成长与产业集中趋势的解释缺乏说服力; 3.单向的逻辑决定关系与统计结果之间不能完全对应; 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一些优势产业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 (2)对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结果导致公众的置疑, (3)“哈佛学派”存在的理论缺陷 基本观点:(1)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国家尽量减少干预; (2)对“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提出了质疑 (3)认为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能决定市场结构; (4)对贝恩设立的进入壁垒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真正的进入壁垒只有政府管制; (5)反垄断政策不应单纯地保护竞争者,关键在于竞争是否能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 (1)在SCP三者的逻辑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2)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 (3)在相应的政策主张上存在分歧;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W.J.Baumol) 可竞争市场:指市场内的企业在其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任何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它能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假设条件:(1)无成本进入 (2)进入是完全的 (3)没有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决定企业退出的难易程度,只要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就可以无摩擦地自由地进入和退出,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对象:经济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它研究那 些具有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 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研究产业经 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 结构合理化、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管理科学性均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产业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特别强调其应用性。通过本 课程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能够运用本门课程中产业组织的理论模 型对现实市场条件下的任何特定产业进行SCP分析;能够运用本 门课程中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对任何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 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能够运用产业布局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 展进行分析。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含原有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运输经济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并且在局部本课程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程度交叉。因而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主要讲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并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和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知道产业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的地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产品差异 本章主要介绍产品差异的概念、产品差异的种类和产品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本章分析的产品差异是企业的三大经营策略之一,重点介绍Hoteling模型和非信息广告对产品差异的影响。教学提示: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产品差异的重要性,重点掌握Hoteling模型和差异化策略对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