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给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选取武广高铁辐射区为研究对象,以游客行为为切入点,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空间行为和消费行为,以此来探讨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三大要素(目的地、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地)的变化。利用资源集聚度测量旅游目的地资源的集聚效应,运用引力半径、集中度指标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采用优势运输区间模型分析武广高铁辐射区的旅游交通格局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寻求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措施。

研究发现,武广高铁辐射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点—轴?空间布局模式,并向?点—轴—带?结构转变,旅游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

关键字: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行为;旅游空间结构

ASTRACT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1 国内外关于游客行为研究现状 (1)

1.2.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2)

1.3研究思路及理论基础 (4)

1.3.1 研究思路 (4)

图1 研究思路图 (4)

1.3.2 研究方法 (4)

1.3.3 理论基础 (5)

2 武广高铁辐射区现状分析 (6)

2.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6)

2.2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6)

3 游客行为分析 (10)

3.1区域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10)

3.2游客一般行为特征 (12)

3.2.1 出游动机休闲化 (12)

3.2.2 出游方式个性化 (13)

3.2.3 出游时间灵活化 (15)

3.2.4 出游距离制约低 (15)

3.2.5 旅游消费总额增长 (16)

4 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分析 (17)

4.1目的地区域结构变化 (17)

4.1.1 城市旅游经济地位上升,加快旅游经济一体化步伐 (17)

4.1.2 沿线“新城”异军突起,城市化进程加速 (19)

4.1.3 市场空间整体放大,产品组合多样化 (19)

4.2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变化 (20)

4.2.1 客源市场向湖北省集聚 (20)

4.2.2 客源市场吸引半径增大 (21)

4.2.3 客源市场集中度上升 (22)

4.3交通媒介空间结构变化 (23)

4.3.1高速铁路强势崛起 (24)

4.3.2 交通组合模式多样化 (25)

4.3.3 市内交通多元化 (26)

4.4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前景----“点—轴—带”模式 (27)

图10 “点——轴——带“模式演变图 (28)

5 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29)

5.1优化区域旅游总体布局 (29)

5.2加强区域旅游协作 (32)

5.3完善区域旅游产品组合 (32)

5.4积极培育细分市场 (34)

5.5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交通系统 (34)

6 结语 (36)

6.1结论 (36)

6.2创新之处 (36)

6.3不足之处 (37)

6.4未来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附录 (41)

基于游客行为的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尤其是高速铁路,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运营通车。而根据规划,2013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将达到1.6万公里,中国将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圈,?同城效应?凸显。

武广高铁串起武汉、长沙和广州三点,,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连成一片,并向港澳地区延伸,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率先迈进?高铁时代?。以武广高铁为轴,一个独一无二的?3小时?旅游圈正在形成。

?武广高铁辐射区?是指武广高铁通过的湖北、湖南、广东三省。武广高铁的开通,改善了通条件,加速了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旅游者的空间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旅游空间结构各要素发生改变。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划分,使得旅游开发模式倾向于以资源为导向。在市场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围绕游客需求进行旅游空间布局才是新形势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将对这一论题进行实证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关于游客行为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游客行为的研究,起初仅限于探讨游客个体行为的本身属性,随后转变到对游客消费的全过程来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不同特

征的旅游者在出游动机、旅游行为、旅游决策、目的地选择、空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化特征。

而国内外学者对游客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和空间行为方面。保继刚则以北京为例从旅游动机、偏好、决策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吴必虎等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偏好行为的基本规律;谷明从游客心理体验、社会互动和经济支撑等多维角度对游客行为进行了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游客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旅游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提供了依据。

1.2.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和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两方面。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研究来看,Gunn(1988)最早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地带的概念,认为它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个要素组成;Leiper(1990)将旅游系统看做是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反映了旅游子系统空间上的关系;而Pearce从区域旅游供给的角度,探讨旅游空间结构五大影响要素,即吸引物、交通、住宿、支持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相互关系。在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方面,Lundgren 、Hills(1977)和Britton(1980)则建立了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着重探讨在旅游行为上边远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国内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以旅游目的地居多,关于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要素的研究,吴必虎(2001)将旅游系统划分为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大要素;杨新军、

马晓龙、霍云霈(2004)以西安市为例,将旅游目的地区分为旅游区、旅游节(景)点和旅游路径3种空间要素,从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着手,探讨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在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及演化研究方面,陆大道在区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黄金火、吴必虎(2005)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优化措施。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游客行为和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游客行为的视角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提出在武广高铁辐射区这一新区域内进行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思路

图1 研究思路图

Figure 1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利用互联网、校图书馆和省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在湖北

省旅游局收集相关数据。同时,课题研究组成员亲自前往武汉火车站、长沙南站、广州南站发放大量问卷,深入访谈,获取武广高铁开通前后游客对景点选择偏好和及空间活动变化的资料。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结合?点-轴?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等理论对武广高铁带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利用excel及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资源集聚度??客源集中度??客源地吸引半径?等数理公式对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1.3.3 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莱泊(Leiper1990)构建的旅游系统概念模型将旅游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认为旅游系统划包含旅游者、旅游业、客源地、旅游通道和目的地五大组成部分,将旅游系统看做是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

(2)“点一轴“理论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在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点一轴?理论,在旅游发展中,其中的点就是中心城镇或重点旅游区,轴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结通道。

(3)“核心一边缘"理论弗里德曼(J.R.Fridmann)于1966年提出“核心一边缘"理论,以优先发展核心区,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

2 武广高铁辐射区现状分析

2.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武广高铁把武汉?1+8?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三大城市群连成一片,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率先迈进?高铁时代?。由2008–2010年三省GDP总量和人均GDP可知,三省近三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三省中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湖北、湖南经济基础基本平衡,但两省的发展速度较快,在高铁时代下,三省有合作互补的经济优势。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1 武广高铁辐射区200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速及人均GDP

Table 1

属性

2008年2009年2010年

GDP总量

(亿元)

增速

(%)

人均

GDP(元)

GDP总量

(亿元)

增速

(%)

人均

GDP(元)

GDP总量

(亿元)

增速

(%)

人均

GDP(元)

湖北省11330.38 13.40 18786 12961.1 13.50 22677 15806.09 14.80 27339 湖南省11156.64 12.80 17521 12930.69 13.60 20226 15902.12 14.50 23798

广东省

35696

.00

1

0.10

375

88

39081

.59

9

.70

407

48

45472

.83

1

2.20

469

9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整理所得

2.2 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与区域内经济成熟度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2008---2010年武广高铁沿线三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出现较大变化,2008年国内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旅游业发展缓慢,表现较为明显的则是广东省,2008年广东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仅为7.6%,大大低于湖北、湖南两省的增长速度,但广东省的旅游总收入高于湖北、湖南两省,这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关系。2009年----2010年湖北省旅游总收入分别以34.98%、45.40%增长额增加,湖南省旅游

总收入也达到1099.47亿元、1425.80亿元,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广东省旅游总收入在2010年达到3804.10亿元,同比增长23.98%,武广高铁辐射区三省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0年三省旅游总收入及增减额

Table 2

单位:亿元

时间\省份湖北省增减额(%)湖南省增减额(%)广东省增减额(%)2008年744.19 16.12 851.75 16.25 2,641.30 7.60 2009年1,004.48 34.98 1,099.47 29.08 3,068.40 15.01 2010年1,460.53 45.40 1,425.80 29.68 3,804.10 23.98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国家旅游局官网

(1)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好

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构成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如表3所示,武广高铁辐射区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6处,国家级森公园85处,1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1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总量大,总类多,开发组合较好,在全国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表3 武广高铁辐射区旅游六类资源数量

Table 3

单位:个

省份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国家级森林

公园

国家级历史文化

名城

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世界自然/

文化遗产

湖北省7 11 26 5 91 2

湖南省15 17 35 5 60 1 广东省8 11 24 6 66 1

总计30 39 85 16 217 4 数据来源:根据政府相关资料整理所得

(2)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较高

点状要素有均匀、随机和凝聚三种空间分布类型,可用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别。考虑到三省旅游资源甚多,仅以4A以上的高级别景点作为研究对象,对武广高铁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鄂湘粤三省4A以上旅游资源分布如图2所示:

注:图中数据截止2009年武广高铁辐射区4A以上景点

图2 鄂湘粤4A以上旅游景点分布图

Figure 2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

指标。测定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

i ,取这些距离的平均

值r i ,即为表征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为最邻近距离)。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Poisson 分布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D

A n

E

2121r =

=

。其中r E 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A 为区域面积,n 为点数,D 为点密度。

最邻近点指数R 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R=r r r i

E

D .2i

=。当R 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l 时,点状

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计算得最邻近点指数R=0.23/29.99≈0.0078<1,故而,r i

3 游客行为分析

2011年1月20至2月20日,本课题组在武汉、长沙和广州三市的高铁站,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58份,回收率95.33%,其中有效问卷779份,有效率86.56%,符合抽样分析的基本要求。问卷统计数据结果主要用于研究三省旅游者的行为。游客行为包括空间行为和消费行为,通过研究游客行为来分析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状态和旅游目的地区域对客源市场吸引力的大小,揭示旅游流的流动规律,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3.1 区域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通过对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高铁游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分析游客的行为特征提供依据。

表4 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Table 4

项目属性湖北(%)湖南(%)广东(%)

其他

(%)

三省总计

(%)

性别男62.95 60.82 63.19 78.33 62.06 女37.05 39.18 36.81 21.67 37.94

年龄18岁以下 2.23 2.41 4.86 1.67 2.88 18--25岁41.96 38.49 38.89 33.33 39.76 26—35岁36.61 35.74 33.33 45.83 35.51 36—45岁13.84 16.49 18.06 15.83 15.93 46—55岁 3.57 6.19 3.47 3.34 4.71 55岁以上 1.79 0.68 1.39 — 1.21

职业构成

工人8.48 5.5 1.72 12.5 6.07 农民 2.68 2.75 1.72 1.67 2.88 企业主8.93 12.71 3.19 6.67 11.38 企业管理人员16.96 13.75 9.28 22.5 15.93 公司职员33.93 32.3 10.31 35 30.35 政府官员 1.79 7.56 0.69 3.33 4.25 军人0.45 0.69 —0.83 0.46 离退休人员 1.34 0.69 —0.83 1.06 教师 3.57 6.19 2.41 2.5 5.01 学生12.05 10.31 10.31 5.83 13.2 其他9.82 7.55 6.87 8.34 9.71

收入构成

5000元以上18.75 24.74 34.03 35.83 24.58 3000—5000元38.39 35.05 34.03 30 35.96 1200—3000元30.36 26.8 13.89 25.83 25.19 1200元以内12.5 13.41 18.75 12 14.27

第一,性别构成。由于男女在社会和家庭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了男女在旅游偏好上的差异。但从统计结果来看,三省男女所占比例大致相同,统计结果见表1。三省中,男性游客占三省调查总人数的62.06%,女性游客占37.94%,性别比(男:女)为:1.64:1。

第二,年龄构成。从表4可以看出,高铁游客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其中在三省中18-25岁的游客占三省游客总数的39.76%,26-35岁的为35.51%,总计为75.27%,表明中青年是武广

高铁带旅游的主要客源,符合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敢于尝试的特点。

第三,职业构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游客中公司职员所占比例最大,在三省中占据30.35%,企业管理人员为15.93%,企业主为11.38%,体现了武广高铁广受商务性游客的青睐。

第四,收入构成。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游客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占到总数的24.58%,高收入人群是高铁旅游的主要中坚力量。收入在3000—5000元的游客人数占到总数的35.96%,三分之一左右的中高收入者也是武广高铁旅游的重要消费者,可见票价较高的武广高铁将一部分中低收入游客挡在了门外,但这并不违背旅游规律。3.2 游客一般行为特征

通过对游客一般行为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区别于其他区域游客的行为偏好以及武广高铁开通前后区域内游客行为的变化。

3.2.1 出游动机休闲化

游客的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地所能提供的旅游吸引物密切相关。从图1可以看出,三省游客以休闲度假、观光和增长见识为主要目的,武广高铁的开通,缩短了长途交通的时间,快旅慢游成为可能,传统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上升。

图3 武广高铁辐射区域游客旅游动机

Figure 3

3.2.2 出游方式个性化

游客出游方式包括游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和旅游组织方式两个方面。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武广高铁开通前后游客出游方式的变化。

第一、高铁出行倍受青睐。图4是武广高铁开通后,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的交通工具选择偏好,方便快捷、准点率高、舒适安全的武广高铁满足了现代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因而赢得了更多游客的青睐,高达66%表示愿意选择高铁出游,与此同时,飞机和火车作为传统的出游方式仍占较大比重,高铁和动车的开通增加了游客对交通工具选择的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图4 游客对交通工具的选择

Figure 4

第二、家庭出游成为主要组织形式。随着通讯及交通方式的改善,自助游将成为未来一大旅游形式。图是武广高铁开通后辐射区内游客的出游组织形式选择偏好。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更倾向于以个人和家庭出游的方式旅游,自助游的潜在市场份额较大,而传统的旅行社跟团和单位组织的出游方式比例仅占6.37%和5.31%。游客出游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反映出游客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化需求。

图5 武广高铁辐射区游客旅游组织方式选择偏好

Figure 5

3.2.3 出游时间灵活化

表4是武广高铁开通前后辐射区内游客的出游时间选择意向。高铁开通前,游客倾向于长假和旅游淡季出游,双休出游的比例较小,武广高铁开通后,由于长途交通时间大为缩减,游客选择双休出游的比例增幅较大,45.52%的游客表示出游不再受时间限制,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游客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表5 武广高铁开通前后出游时间选择

Table 5

比重双休国家法定节日长假旅游淡季旅游旺季任何时间

开通前 4.25 12.29 35.81 35.05 —12.60

开通后

10

.93

11.99 27

.62

— 3.94 45.52

数据来源根据问卷调查表整理而得

3.2.4 出游距离制约低

下图是武广高铁开通后,游客出游距离选择偏好。其中选择1—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doc

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 聂献忠张捷吕菽菲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汤家法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成都610041) 提要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九寨沟 分类中图法F590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以保持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等风景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特色。九寨沟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其高质量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风情民俗、藏羌文化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且以高山湖泊、瀑布、灰华滩、灰华堤堰等迷人的水景组合和天然动植物为最优。自1984年开放以后,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游人数量由最初的27 529人次发展到1996年的170 301人次。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国内游客,根据1992~1996年资料统计,国内游客占90.59%,港澳台游客占8.48%,外国游客占0.93%①,且国内旅游者在行为和行为属性方面有其独特性。我们于1997年8月在沟口现场随机发放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42 份。通过问卷调查,使用决策模型、区位分析、影响系统分析和收益─成本分析等方法,对其国内旅游流进行研究,了解其潜在旅游者的心理与需求偏好特征,因而能有助于提高九寨沟在潜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印象,积极引导其动机偏好,进而深化游客心理旅游形象及发展壮大客流市场。 1九寨沟国内旅游流结点研究 旅游行为研究是指以旅游目的地环境映象为基础的旅游流主体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其行为不仅决策于对环境信息进行感应、评价(判断和选择),还取决于人的主观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偏好)的观察和感觉,强调人的“感知”(感应perception和认知cognition)到“行为”对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影响。而产生旅游行为的旅游流三要素主要是两结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和连接线路,所以旅游流的研究包括客源地的特征与目的地的资源特征及现状、旅游流流动特征(如交通方式、路途花费以及与其他目的地或结点的关系)等。 1.1九寨沟目的地研究 九寨沟旅游资源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即物质层(瀑布、钙化堤堰及钙化滩、动植物等自然和水磨房、经幡等人文景观)、心物层(当地的建筑艺术风光、藏羌语言与文化、宗教习俗等)、心理层(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意识等),且都有独特的价值。Juckle(1976)认为这些旅游者事先感知和行为空间中的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区位优选和决策形成的基础,且具有主观能动、距离衰减和动态的特征[1] 。随着高品位景点的逐渐开发,游人的兴趣有向更深的心物层和心理层转移的趋势。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 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

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1111

?一、大尺度(线状)旅游空间行为: 1、涵义:线状旅游空间行为俗称跑线,即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 旅游景区,构成一条完整的旅行线路。旅游者照此线路依次在各地按预定的 时间旅游。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多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为主,附以提高层 次的购物旅游。 3、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旅游者在大尺度空间行为 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如广州游客选 择北京及其附近的城市作旅游目的地时,肯定选择北京,而非天津、 石家庄。 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2)尽可能游览更多的高级别景点 旅游者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大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旅游地,中尺度旅游者选择国家级、国际级以及 省级和地区级旅游目的地,小尺度旅游者在都会选择。 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于长程旅游,他们常常只游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时间允许,他们一般不停在原地游览级别低的旅游点,而 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该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3)力图采用闭环状的路线旅游,不走回头路 当旅游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采用闭环状路线把它们连起来,避免回头路。 (4)旅程终点尽可能选在“购物天堂” 二、中尺度(面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由行和游两种行为构成,与线状空间旅游行为的区别在于,行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以一点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个面。即以常住地或暂住地为中心,以一日游的可能距离为半径,划定的旅游活动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数次向不同方向的一日游方式来完成。 ?2、对应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 ?3、行为特征: ?(1)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高的,但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的、奇特的。 ?(2)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旅游 ?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旅游者一般不愿意在外地留宿,一则花费大, 二则心理上对常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因此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 游,表现为节点状旅游路线。宁可往返走回头路,不采用环状路线; ?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当暂住地附近的旅游点到住地距离可以保证 旅游者能在一天内完成该点的旅游时,旅游者也会采用节点状旅游 路线,除非住宿条件太差,一般不想花时间精力再找住处。 ?③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三、小尺度(点状)空间旅游行为 ?1、涵义:行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吃、住、游、娱、购均在一地。最典型、最集中

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平行比较研究,了解中外学术界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差别,然后提出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思考,以期对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市场导向。 1、以市场为研究导向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与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应。国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程,从早期的认知阶段、中期的过渡阶段,到近期的大发展阶段,旅游业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得到了长足和完善的发展。至今,旅游学这门学科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也日趋成熟,大部分原因在于各地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学者们研究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立学者,长期独立投身于旅游研究,对旅游这个交叉学科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国外旅游发展到现阶段,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给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生活水平,成为地区或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旅游消费者的到来增加了地区基础设施的负担,给当地居民造成生活不便,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旅游目的地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传统。 鉴于此,国外很多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角度出发研究旅游业及其带来的影响。旅游消费者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出游动机以及旅游消费者市场,也就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旅游业在我国起步则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此时,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第一个被批准的有关旅游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1988年韩也良的《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第一篇专门研究旅游的博士论文是1989年楚义芳的《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 中国旅游研究早期有地理学、经济学人士的较多介入,但由于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学科归设在管理学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学大学科下,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在总体上主要由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学者所承担。因此,研究的学科取向就较多地局限在管理学和地理学领域,而其他领域的学者往往对旅游问题缺乏研究热情。同时,这还与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程度有关。在改革开放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外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杨晓佳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对国内外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与研究进展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划分与论述,比较国内外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国外研究的进展及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参照国外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具有的资源平台。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文献综述 A Review on Tourist Consumer Behavior Yang Xiaojia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Canton, China 510631) Abstract:This paper employ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and reexamine the research papers of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in and out of China, classifying Econom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key poin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which aim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ids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Keyword: Tourism Consumer Behavior; Literature Review 旅游行为的研究对象是流动着的或者有流动意向的人群;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周世强,1998)。旅游研究中,旅游者作为旅游和旅游学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各国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社会学与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戴斌,1999;王德刚,1999)。本文查阅国内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8]Eliz abeth Fredline,Bi ll Faulkner.Hos t Co mm uni ty Reactions A Cluster Analysis[J].Annals o f Tourism R es earch,2000,27(3):763 -784. [9]Weaver D B,La wton L J.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2R ural Fringe[J].A nnals o f Touris m R ese arch,2001,28(2):439)458. [10]John W illia m s R ob Laws on.C om m uni ty Is sues and Re side nt Opi nions Of T ouris m[J].Annals o f Touris m R es earc h,2001,28(2):269-290. [11]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 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 (1):104-113. [12]谌永生,等.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 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4-77. [13]郭志强,等.彩色遥感图像分类算法及Matlab实现[J].武汉 理工大学学报,2006,28(1):108-111. [14]郑德祥,等.应用SOM网络模型进行防火树种分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554-448. [15]付强,等.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壤分类中的应用 [J].水土保持学报,2002,22(1):39-43. [16]闻新,周露,等.MATLAB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3. [17]毛罕平,等.基于遗传算法的蔬菜缺素叶片图像特征选择研 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1- 5. [18]Doxey G V.A C ausat ion Theory o f V isitor2Re side 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 se arch In ferenc es[A].In Confe rence Proc eedings: Sixth A nnual Confe rence o f Travel R es earch A ss ociation[C].San Diego,1975.195-198. Study on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of Regional Tour ism Impact Based on Self2organizing Newr al Network )))A Case of Lingbi County,Anhui Province T U Wei1,LIU Qin2you2,JIN Li2jiao1 (1.Jinken Co llege o f Techno lo gy,Nan jing211156,China; 2.Nanjing A gricultural U niv ers ity,Na n jin g210095,China) Abstr act:The paper,taking Lingbi Co un ty,a small resource2type to w n in Anhui as an example,based o n residen ts.perception o f to urism i mpact and attitude,makes a classi fiew study on residents. perceptio n by using sel f2organizi ng neural netwo rk and makes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resul t o f classification.The classified s tudy serves to get hold of the features of their perception,pro vidi ng basis fo r the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ourism planning.Meanw hile,the authors test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phase of to urism destinations and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neural netw ork in the classified study of residents.perceptio n o f tourism i mpact by co mparing the result of classificatio n wi th that made by predcesso rs so as to promo te the merge of tourism science w ith mo re methods. Key w ords:self2o rganizing neural netwo rk;resident;percep tion to urism impact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空间效应分析 冯淑华 (江西师范大学旅游系,江西南昌330022) [收稿日期]2007-11-06;[修订日期]2008-07-22 [作者简介]冯淑华(1961-),女,汉族,江西广昌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E2mail:fsh39@https://www.doczj.com/doc/f215349358.html,。[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他们的消费特性、旅游偏好和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绘制了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意愿与可达机会的普雷德行为矩阵图。从对城市周边旅游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旅游接待地服务体系完善两方面探讨了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空间效应,认为自驾车旅游对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度假区的发展以及温冷型景区的升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旅游目的地服务水平提高、乡村旅馆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和旅游信息系统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旅游者行为特征;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34-05 1前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5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2007年底,我国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2617%,其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15%,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7717%,这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1]。预计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3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都市人们追求的时尚旅游方式和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旅游学界针对这一旅游形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表。我是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硕士研究生张彩霞,毕业论文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首先需要建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请您按您认为的重要程度给指标打分,看以下指标是否合理,并不当之处请修改指正! 您的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研究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 请您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重要”—9 “较重要”—7 “一般重要”—5 “较不重要”—3 “不重要”—1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重要程度打分 旅游节点 旅游吸引物 景点密集度7 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序列组织7 景点美感度9 景点的异质性与互补度9 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9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与功能9 休憩场所布局7 购物场所布局7 住宿设施完备程度9 餐饮设施完备程度9 通讯便捷度7 其他公共服务点(洗手间、医疗点等) 5 旅游线路旅游交通 可进入性9 街道的围合性 5 区内标识系统可识别度 5 交通便捷度7 游线组织 游道组织的合理性7 一级景点与二级景点之间的尺度 5 游线与其他类线路的关系 5 旅游域面 旅游区 景观多样性7 功能分区 5 绿化覆盖率7 活动内容丰富程度7 人地协调性 5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9 旅游氛围 环境容量7 旅游主题感知 5 当地居民友好程度 5 当地特色元素的融入7 1.您认为上表对这些指标的分类是否合理?(B ) A.非常合理 B.基本合理 C.需进行适当调整 D.完全不合理如存在不合理之处,您认为应该如何调整?(为方便您也可用批注在原表处增加或修改)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二次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1、简述线状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特征。 答:线状旅游空间行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属于大尺度的空间行为。2、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3、只游玩高等级旅游地的高级旅游点。4、力图全程不走回头路。5、旅程终点尽量选择在"购物天堂”等地方 2、简述中国园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答:主要分布地区:都城及其附近——发达城市——山水城市 3、简述城市旅游资源的优势 答:1、自然条件比较理想,优越的区位、充足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宜人的气候、丰饶的物产。2、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较齐全,生产物资和旅游商品供应较充足,旅游机构集中,因而会成为旅游集散地。3、城市人口较多,经济发达,也使其成为旅游客源地。 4、简述简述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答: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定义:所谓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是对旅游者的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类型:一般来说,对旅游者产生具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有:自然地理背景因素、文化地理背景因素、经济地理背景因素、环境质量因素。共性影响: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激发旅游,即激发旅游动机的形成与旅**为的实现。影响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环境与地表环境间微小与宏大,单调与丰富的尖锐矛盾。正是这对矛盾激发着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好奇心。 第二次作业 1、简述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答:一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的关系。二是人文旅游资源与人类历史有关。(1)文物古迹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2)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在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2、简述宫廷礼制建筑的旅游价值。 答:(1)宫廷礼制建筑如皇城、宫城、庙坛,在改朝换代后,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2)宫廷礼制建筑常常同最高统治者的命运息息相关,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因而成为了"历史载体”。 (3)宫廷礼制建筑是其所属时代的建筑精华。 (4)有极其丰富的收藏品,也为极有价值的历史古迹。 (5)其所在地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故现在也是旅游中心,具有区位优势。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名院名城、奇观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游资源用博大精深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人都瞠目结舌。 1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种类齐全,但是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文化古城游;晋南寻觅祖游;黄河文明;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次身心的休憩,更是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也是学习祖国历史文化的过。煤炭化工业在山西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1771m的高地上波涟漪,犹

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始峡谷林地,北武当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秀、黄山幽的特点于身。 3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西部及南部一段为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大地理界线本身也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雁门关、平型关、偏关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的关口。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估 4.1有利因素析 山西旅游资源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游资源从人文和自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型。自然风景类型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暑型气温、珍惜自然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史名城、古人类遗址、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今战场遗址、博物、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观。 资源的年代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有一大批旅游资源是历史上形成的,能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是

旅游景点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

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之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 一.居延海空间结构分析 景观的空间结构通常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多样性和空间配置,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其变化是自然、社会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开展其景观功能与与景观动态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为进一步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景观演变机制及其景观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地理位置与周边地貌 此湖地处东经101度24分,北纬42度33分左右。 居延海所处的额济纳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端,属于我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下流地区,因此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同时其湖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因此居延海虽然受到黑河大量水源的供给,却地处沙漠边缘的戈壁洼地,这也从某种程度决定了该湖的水量和形状绝不会是固定的。具体来讲,现如今的居延海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个省区800多公里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海。 值得一提的是,居延海地处的额济纳地区因直接受黑河流域灌溉,因此呈现出难得的绿洲地貌,而这些绿洲地貌与黑河的灌溉,使得居延海虽处于沙漠边缘,却能长期保持湖泊生态与湖泊空间结构。 (2)主要补给水源与地貌因素对居延海空间形状的影响 居延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黑河流域水源供给下所处的额济纳河,又因为居延海紧靠沙漠边缘地带的戈壁洼地,因此居延海的整体形状狭长弯曲,犹如新月。后来,其湖因各种原因(沙漠地貌影响、洼地形状变化、天气、季节、水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该湖的水量供给湖---额济纳湖水量减少,因此居延海湖面急剧缩小并分裂成了两个湖泊(西湖名噶顺诺尔,东湖名苏古诺尔),此后此湖的形状便开始漂移不定,湖面忽东忽西、忽南忽北,且时而大时而小,因此此湖曾一度干涸,这也恰恰说明了保持湖泊原本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此湖经过整治后,风景旖旎、美丽异常,受到诸多游客的欢迎及憧憬,这一点也恰恰为居延湖带来了旅游景点发展契机,此后一举发展为热门景点。 (3)居延海历史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分析(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居延海地处沙漠北缘、戈壁洼地,并直接受其水量供给河额济纳河的影响,这样的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居延海“靠天吃饭”的特性。历史上的居延海曾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水量充足,周边水丰草美,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但毕竟居延海旁边还有沙漠倚邻而居,因此,居延海在周边沙漠干热环境的影响之下,逐渐呈现出水量减少的趋势。发展到1961年,该湖便一直被周边巴丹吉林沙漠的茫茫碱漠和荒沙覆盖,竟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居延海干涸后,直接导致依靠居延海而生的绿洲生态和地区生态急剧恶化,后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居延海周边的生态,开启了大规模工作改道黑河水,使其汇入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该湖如今的居延海蓄水量达到了4720万立方米,并恢复了其周边生态。 整治建议:1.居延海虽地处额济纳绿洲地区,但紧靠沙漠北缘,且地处戈壁洼地,空间结构较为封闭,一旦沙漠环境恶化,将直接导致居延海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崩

18春西南大学[1191]《中国旅游地理》作业标准答案

18春西南大学[1191]《中国旅游地理》 作业标准答案 单项选择题1、阿房宫、唐长安、宋汴梁、清圆明园等都是因为因素而遭受的破坏。 1. 现实需求与保护的矛盾 2. 旅游发展所造成的破坏 3. 自然因素影响 4. 战争和政策失误的影响2、下列哪些因素不属于气象气候对旅游资源的影响的是 1. 决定各地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发方向; 2. 决定各地旅游淡旺季交替变化的周期规律; 3. 决定旅游客流的流动方向及强度。 4. 决定旅游地的地质地貌和骨架。3、下列哪个功能不属于泉涌旅游资源的是。 1. 医药功能 2. 审美功能 3. 品茗酿造 4. 建筑功能4、秦阿房宫、唐长安、宋汴梁、清圆明园等资源遭受的破坏是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人造景观相继问

世。) 1. 2. 3. 4.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6、下列哪个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主持建筑的呢? 1. 2. 3. 4. 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坎儿井7、下列属于人造景观等主要集中地是。 1. 2. 3. 4. 黄河流域川鄂地区长江下游近代商业城市8、下列哪个因素不是早期人类选择自己的政治中心的原因? 1. 2. 3. 4. 自然条件优越区位良好交通便利百姓生活的要求9、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以西是我国的第阶梯。 1. 2. 第二阶梯第一阶梯 3. 4. 第三阶梯第四阶梯10、旅游商为推销旅游线路所做的大量广告宣传,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旅游业的报道,旅游报刊和 1. 2. 3. 4. 直接的旅游信息传播间接的旅游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全球定位系统11、滑竿、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 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 ,其 公式为: 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 我国学者关于旅游度假区理论模式的探讨很少,但还是有人对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进行一定的总结,如天问(2000)按功能将旅游度假区分为入口区、度假中心区、康体健身区、户外活动区、文娱活动区、度假别墅区、维修区(各区功能见表5-7)。他关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是上述国外几种功能分区理论模式的具体化,其中入口区和维修区可以统属于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是度假核心地区,康体健身区、度假中心区、户外活动区和文娱活动区属于吸引物集聚区。在实践中,度假别墅区、度假中心区一般紧紧相邻,甚至完全合并成一个组团。从天问的旅游度假功能分区中也可看出,康体休闲活动功能在旅游度假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5-7 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分区(天问,2000) 分区活动功能 入口区接待、管理、停车、行搬运、安全检查 度假中心区信息中心、会议中心、商店、快餐厅、餐厅 康体健身区运动场、游泳池、海滩、户外体育比赛场 户外活动区通常具有风景优美的环境、视点和游览步道 文娱活动区舞厅、夜总会、酒吧、剧院和夜间娱乐场所 度假别墅区安静区,不受噪音的影响,布置在视野开阔的风景优美区 维修区储藏、机械、设备设施、工作人员住房 对于岛屿这种特殊的滨水旅游度假区,向明(2001)提出,岛屿规划中一般可以将功能区分五大块:游览观光区、生态保育区、娱乐区、休闲度假区、服务区(图5-3)。 图5-3 岛屿规划功能分区结构图(向明,2001)

蕾蕾(1998)分析了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情况,并分析归纳了其中共性。指出: 1、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综合服务区,可以对应上冈恩模式中的服务社区; 2、每个旅游度假区都规划出1个度假别墅区,这与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特点是相一致的。旅游度假区是度假旅游者的短期居住地,旅游者希望能够体验他们在城市中难以得到的居住环境,因此度假别墅是度假区中较为理想的住宿设施。尽管旅游度假区有广泛的服务和娱乐设施,但是若没有旅游者居住,很多设施就会闲置起来,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如国外成熟的旅游度假区,其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住宿设施的收入; 3、除综合服务区和度假别墅区之外,其他功能分区主要是旅游吸引物的分区,一个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必须具有多种旅游吸引物才能吸引超过经营保本门槛人数的旅游者来度假; 4、每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都规划有高尔夫球场。大型旅游度假区有多种高档的住宿设施,来度假的旅游者也多为中产阶级及富豪和准富豪阶层,他们需要有高档的康体休闲活动设施,高尔夫球场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重要的康体设施。国外的大型旅游度假区都设有1个高尔夫球场,以至于澳大利亚的学者在探讨旅游度假区的概念时,提出高尔夫球场是判别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标准。 表5-8 我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分区简表(蕾蕾,1998,有改动) 度假区名称面积 (km2) 数量功能分区名称 金石滩13.6 7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地质景观游览区、国际 游艇俱乐部、游乐运动场、森林狩猎区、海上活动游览区 石老人10.8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海洋公园及海上游览区、 啤酒文化城、休闲健身区 太湖1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吴文化城、水上风情园、 桥岛风光区 太湖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水上活动区、康复中心佘山20.5 19 综合服务区、大众别墅区、乡野别墅区、高尔夫球场、佘山主景 区、农田观光区、水上漂流区、果林采摘区、环保教育区、生态 核心区、休闲垂钓区、植物赏析区、爱心动物园区、野营烧烤区、 主要入口区、快乐嘉年华、体育公园区、竞技比赛区、训练基地、 攀岩蹦极区 之江9.88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游乐购物区、大型淡水 沙滩浴场 武夷山12 6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水上活动区、游览娱乐区、休闲区、 武夷文化区 湄州岛13.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妈祖文化城、贸易中心南湖15 5 综合服务区、度假别墅区、高尔夫球场、野生世界、娱乐购物区

旅游者行为调查研究

《旅游者行为调查和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34学分数:2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增加对旅游者行为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各种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建立整体认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旅游消费行为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影响要素,以及旅游消费者本身和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握旅游目的地与产品的选择行为、影响旅游者选择的诱导效应、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以及旅游者的游后修正,旅游选择行为中的感、感知距离、研究旅游者行为的知觉图、旅游者行为的定性研究方法、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消费模式和老年女性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等八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能够根据已提供的背景资料设计相应的调研方案和操作步骤,进行各类调查活动的模拟操作,增强对旅游消费者行为调查的理解,并为其它课程如旅游文化和旅游营销等奠定基础。 本课程按照实验的完成质量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考核。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大纲基本内容包括八个必做的实验,在规定的34个学时内完成。 引言部分(理论概述,2学时) 目的:了解与旅游业相关的消费行为。 具体内容: (1)明确消费者行为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 (2)掌握动机因素在旅游行为中的作用; (3)熟悉旅游目的地选择过程的不同研究方法。 (4)总体了解目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作用和局限性 实验一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产品的选择(设计性实验,4学时) 实验目的: 深入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学会分析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将此类研究成果运用于旅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推广的实践中。 实验内容: (1)了解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子评估; (2)知道旅游目的地决策各阶段的形象和感知性约束; (3)掌握旅游者的决策制定和行为过程; (4)明确旅游者消费决策的购前信息搜索内容。 实验二影响旅游者消费选择的诱导效应(设计性实验,4学时) 实验目的: 了解诱导效应的一般概念,知晓旅游者消费选择的假设模型,包括理性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理性信息、信息超负荷和认知吝啬等概念。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