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2021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2021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2021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2021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形势展望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任务,全面推广两化融合标准管理体系,遴选了502家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贯标试点,推出了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成效初显,截止目前,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3%,重点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0%,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装备率超过70%。

展望2021年,各地将加快完善两化深度融合配套措施,智能制造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应用将得到拓展,互联网应用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应用新模式将不断产生,大企业将初步实践云制造生产方式,工业大数据将在产品质量、客户管理等方面产生典型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将迎来发展高潮。然而,在两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时,如何完善两化深度融合的手段和机制,如何提升物流信息化应用能力,如何促进工业信息化应用集成协同发展等难点问题亟待破解。

对2021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两化融合的地方配套措施将更加完善

2021年,我国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工业经济发展不景气将制约企业信息化投入,同时存在电子产品迭代更新带动市场发展向好、新材料等技术产业促进政策效应释放等有利因素。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指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要求“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纵观当前各地政府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行动,大多采取以平台和园区为载体,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模式为突破,以专家指导和宣讲培训为支撑的实施路径。例如,浙江省公布《关于

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发展“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山东省将两化融合实施重点放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创新应用。浙江省和湖南省相继组织召开两化融合企业对接会,积极促成工业企业和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的合作交流。新形势下将深入思考两化深度融合下一步发展的方向、重点和路径等内容,提升完善两化深度融合配套措施,继续务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程。

■智能制造将加快发展

两化深度融合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拓展,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动力,预计2021年,智能制造发展步伐将逐步加快。相关部门正在起草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相关建议,将加速智能制造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制造企业纷纷引入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推动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敏捷化升级,促使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截至目前,我国已投入生产前线的机器人约为全球总量的8%,年总装机量增长速度高达17%,远超9%的全球平均增长率。随着国产机器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场对国产机器人品牌影响力的逐步认可,国产工业机器人服务领域将从汽车、电子等中高端行业向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行业加速渗透。德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使信息物理系统(CPS)和智慧工厂成为我国工业企业关注的焦点,九江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制造企业在2021年相继启动集中集成的智能化工厂建设,三一重工率先实现数字化总装车间的领先应用,这将推动下一年的车间级、工厂级智能化改造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制造行业广泛展开。3D打印多材料、高成熟度、更高精度的技术升级将迅速扩大部分行业的3D打印需求,筹建当中的广东奥基德信机电3D打印工厂把市场目标锁定在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日益增长的3D打印外包服务,表明3D打印规模化应用即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将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工业企业纷纷寻求C2B2C、O2O、平台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构建新型工业生产方式,预计2021年,互联网与工业将继续深度结合并进一步推动工业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其开创性与挑战性越发需要政府的深度参与和强力引导。服装、家电、家居等消费品工业率先实现C2B2C转型和业务创新,推动制造模式从同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转变为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定制化生产,这将引发更多行业的制造企业实施C2BC战略,或者构建自有定制平台,或者通过第三方电商搭建C2B渠道,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C2B发展路径。2021年,一些制造企业启动了与消费者之间的线上线下双向互通渠道建设,通过O2O模式完善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海尔、联想先后搭建了自身的互联网化生产平台,吸纳创客团队共同参与智能产品研发。接下来的2021年,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将成为行业发展潮流,在线实时监测、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产品将不断涌现,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范围将延伸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产业链上游环节,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将持续创新。平台型制造将进一步延伸至上下游产业链,通过集聚全产品链资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顶层设计工作。2021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首批23家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探索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有效模式并打造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这也将为制定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供样本和依据。7月30日成立的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将积极实践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互联网与工业产用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大企业将向云制造方向发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在工业领域应用成熟度的逐渐提升,预计下一年,大企业将探索云制造发展方式,推动内部一体化协同生产向不同地域优势企业间的分散式协同生产演进。当前,企业产业链协同应用正在从电子商务和物流控制环

节向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如宝钢不锈制造部建立了品种钢一体化计划管理跟踪体系,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部门资源的整合优化生产组织模式,破解流程调整难、产能放空的品种钢生产瓶颈。云制造将推动大企业内部资源集聚向外部资源集聚转化,特别是优势资源的集中集成制造将是帕累托最优生产成为可能,中国商飞公司就已尝试搭建了项目广域协同平台,集合全球供应商协同制造资源,共同研制新支线产品并获得成功。上海、北京、重庆等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城市相继推出了特色化行业云服务平台,率先实现了云制造实践应用,这将积极促成其他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城市加快工业云平台建设,为更多的企业探求基于新技术的网络化、个性化、社会化协同生产新路径创造条件。

■工业大数据将产生典型应用

工业信息化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张促使行业大数据规模持续飙升,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演进并与互联网的加快融合,预计2021年,工业大数据将在支撑营销决策、优化客户管理、追溯产品质量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应用。工业大数据将重点用于分析预测企业产品销售需求,促进供应链优化。“双十一”期间,一些品牌商就已经尝试通过淘宝大数据平台预判了地区消费潜力,提前将库存移动至销售末端,以便达成高效的物流服务。宝洁公司凭借百度提供的用户体验行为数据分析报告,准确定位中国消费者行为偏好,有效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实施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消费者需求管理也将成为焦点,青岛红领集团通过RCMTM大数据平台面向全球提供高级服装定制服务,实现2021年预期营收同比增长超200%。部分企业还将关注数据价值的挖掘,加大数据工具的应用,拓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新型商业模式,比如,开展自身供应链服务商的信用数据评价,既保证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控制,又增加服务商的融资机会,进一步拓宽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渠道。

■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方向

目前,电子商务加速向行业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预计2021年,国际环境的改善、国内电商跨境业务的战略性布局、跨境电子商务试

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将有效促成电子商务国际化发展提速。2021年,涌现专业性、垂直性较强的行业型电子商务平台,五矿集团旗下鑫益联电商平台,宝钢集团占股90%的上海钢材交易中心先后启动商用,将天猫模式复制到钢铁交易领域。工业企业纷纷进军移动电子商务,将移动商城、微信渠道建设作为拓展业务范围的重要内容。

随着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跨境电商成为会议成员探讨的热词之一,研究讨论的核心从推动跨境电商实践延伸至制定交易和监管规则,APEC成员经济体也将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简化通关手续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同时,海淘市场已成为线上购物的新生力量,“天猫国际”、“淘宝海外”和“速卖通”,在“双十一”期间吸纳220多个国家地区的3万多件海外商品参与销售,达成交易的海外用户覆盖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另外,继发改委、海关总署公布广州、深圳等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后,平潭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于2021年1月正式启动,将主打全国唯一的两岸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建设。随着跨境电商试点工作的深入和统一,跨境电子商务将会在今后两年上升为主导力量。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建立新的推进机制

“三期叠加”因素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两化深度融合成为突破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瓶颈的重要方式,然而,手段和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行动的有效开展。部分地区政府出于短期政绩需要,过度依赖投资和规模扩张驱动增长的发展路径,忽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形成技术创新驱动机制,两化融合改造难度较大。两化融合项目大多是综合性工程,相关的项目申报、指标监测等政策执行和业务办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相互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成效。加快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推进机制,是目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当务之急。

■物流信息化发展将面临新瓶颈

得益于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我国物流需求快速提升,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导致物流服务能力与需求严重脱节。当前快递业成长成倍增趋势,截止2021年10月20日,配送量已高达100亿,11月10日到17日的“双十一”期间,全国快递揽收量超过5亿件,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快递最高日处理量高达9000万件,比上年提升了近四成。相比之下,物流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管控能力尚不成熟,信息化应用不足导致车辆空驶率和重复运送率居高不下,压货爆仓、丢件坏件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大加重了物流成本负担。信息化投入较少,投资结构不平衡,是物流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据统计,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仅占企业销售额的0.1%-0.3%,远低于国外1.2%-2%的投资比重,信息系统硬软件比为5:1,而国外水平一般在1:1或1:1.2。

■工业经济不景气将制约信息化投入

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将延续至2021年,这将进一步加大制造企业经营难度,导致企业信息化投入日益减量。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最为突出,2021年4月以来,小型企业PMI 始终在50%以下徘徊,仅7月份超过了枯荣线,同时劳动力、原材料等上游成本持续上涨,大幅缩减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据统计,大部分中小企业利润率仅1%~3%。信息化资金投入既超出了企业的经营承受能力,又挑战了短平快的投资收益回报期望,影响了两化深度融合在中小企业的深入推广。

■工业信息化集成协同应用发展难度大

工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步伐不一致,标准规范不统一,加大了两化深度融合向集成协同阶段提升的难度。在工信部对3万多家企业的抽样调查中,据统计,其中仍有40%徘徊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40%实现了关键业务环节的单项覆盖,只有不到20%实现了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集成。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特别是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缺失,导致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中时常遭遇不能兼容的技术难题。尽管物联网白电国家标准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智能

家居品牌各自为营的局面已然形成,仅仅实现了本品牌智能家居相互间的联接对话,不同品牌之间却难以兼容,为用户接纳智能产品树立了应用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产品向个人生活的渗透。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推动建立统一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破解工业信息系统集成协同应用难题。一是加快建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并逐步国际化。大力推动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研究制定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等系列标准,组织力量在云计算的安全、服务能力与质量、开放接口、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标准规范展开研究。二是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先行先试”绿色通道制度,允许一些行业和地方先行实施某些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在智能制造标准重大示范项目中率先探索应用模式。三是依托行业联盟,下设行业性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专业机构,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

■优化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政策环境

顺应产业变革和模式创新发展潮流,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层面优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择选引一批传统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创新重点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模式,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样板。二是设立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电子发展基金等财政资金,制定金融优惠政策,完善融资体系,传统工业企业开展预售、聚定制等互联网应用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为互联网应用创新初创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三是进一步推动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展到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鼓励创新性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创新成果的转化。四是推动工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的合作交流,为工业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的提供智力支持。

■积极引导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一是优先突破传统优势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优势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重点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在设计研发、流程控制、客户管理等领域拓展增值服务业务。二是重点支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大力推动行业性电商平台和移动平台建设,引导品牌推广、渠道建设、支付结算等环节的革新,开展线上结算、线下体验的O2O模式试点,对跨境电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服务方面,设立引导基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财政资金,支持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探索网络融资平台模式,完善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法律条例。三是大力支持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优势信息服务资源,探索创新服务路径。

■大力推进行业信息技术国产化替代的部署

一是加强行业信息技术国产化替代的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制定总体框架、实施路线图和解决方案,完善工业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应用体制。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国产工业软件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优先使用国产工业软件,搭建国产工业软件应用推广平台,促进研制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应用。三是推进国产软件产业联盟建设,有效集中企业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行业资源,推动国内工业软件的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和交流推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