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会考复习

文化生活会考复习

文化与生活

一、知识点复习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②相互交融。

(3)文化影响综合国力

①文化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4、文化塑造人生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会考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这充分说明()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重要条件

D.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2. “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②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千百年来,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印刻着儒家倡导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

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③愉悦精神④积极向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

5.《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C.行为选择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 被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论语》,成书已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体现了()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9. 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10.为什么说“文化软实力不软”?请你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知识说明理由。

三、会考真题

11.(2010夏)热情的上海喜迎八方来客。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可能会产生误解,闹出笑话。如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这说明文化的差异()

A.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B.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C.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 D.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12.(2011夏/2012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该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是()

A.潜移默化 B.深远持久C.精神愉悦 D.健康向上13.(2010春/2013春)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深刻影响着当代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2012夏)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发现:千百年来,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背后都印刻着儒家倡导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

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③愉悦精神④积极向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2013春)全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小小剪纸,成长为产值数亿元的当地支柱产业。这表明()A.文化是经济的基础B.科技带动文化发展

C.文化推动经济发展D.经济促进文化发展

16.(2013夏)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2009夏/2011春/2014春)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______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18.(2013夏)“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19.(2012春)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请说明优秀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

20.(2013夏)走进北京地铁4号线,车站内的壁画、浮雕设计彰显浓郁的文化特色。圆明园站的“万园之园的残垣断壁”,向乘客“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北京大学东门站的“湖光塔影”,让乘客仿佛漫步于“书香天下”的未名湖畔;国家图书馆站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让乘客宛如徜徉于书的海洋;西单站的“百年老字号”,让乘客感受到商业文化的历史传承。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地铁4号线车站环境设计的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知识点复习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民族遗产

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3、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4、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5、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尊重文化多样性

(1)意义: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个性,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主要手段)

8、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4)传统思想的继承。

10、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2)鲜明的民族性。

11、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2、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

1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4)教育

1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6、文化创新

(1)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2)意义:①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传统文化);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外来文化)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6、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二、会考说明

1.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下面图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世界文化()

A.多样性B.继承性 C. 同一性 D. 稳定性

2. 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3.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尊重各民族文明成果,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北京市正式启动了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

①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③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④是具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不可再生资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上面四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分别属于的继承。

A.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

B.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C.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习俗

D.传统思想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文艺

6.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只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发展经济

③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8. 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 .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的态度是:既要 ,又要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1.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会考真题

12.(2013夏)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下面图中的建筑风格迥异,体现了文化的( )

A .多样性

B .继承性

C .同一性

D .稳定性

13.(2011春)上海世博会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在文化交流中促进本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2011春/2012夏)古都北京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关于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国家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

B .一个国家全部历史事件的凝结

C .一个国家宗教发展的集中表现

D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5.(2011夏/2012春)早在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 护是因为( )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2009夏)下列说法中,能够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 .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B .鹦鹉学舌,亦步亦趋

C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17.(2010夏/2013春)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 能够看到( )

①人口迁徒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

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多种手段 ④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2014春)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 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天坛祈年殿 鸟巢 北京展览馆

永定塔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减少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2009夏)上面三幅图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它们依次属于 的继承。

A .传统习俗 传统思想 传统建筑

B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C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D .传统文艺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20.(2011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 )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是各个民族牢固不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 (2011夏)温家宝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 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 .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D .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22.(2012夏)2012年北京市将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见上图),恢复北 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恢复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有利于( )

①展示当代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②展现古都风貌,彰显厚重底蕴

③保护传统建筑,推动文化创新 ④传承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名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2010夏)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他融 汇中西、纵贯古今,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绘画艺术创新的典范。对文化创新途 径的正确理解是( )

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4.(2010春\2011夏\2012春\2012夏\2013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5.(2010春) 2010年,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上海世博会。届时,各国和各地区将通过自 己独特的建筑风格、科技和工业产品等方式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下面是部分亚洲国家的展 馆示意图。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结合图片,从《文化生活》 的角度拟写一个副主题,你的创意是 。

(2)请你结合图片,谈谈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天津杨柳青年画

中国馆 巴基斯坦馆 印度馆 尼泊尔馆

26.请你说出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各举一个例证。

(1)传统例证

(2)传统例证

(3)传统例证

27.(2010夏)漫步在上海世博园,你会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品,体会到世界文

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谈谈你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认识。

28.(2009夏)3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谈到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29.(2014春)某班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读书会,一组同学推荐了三本书。

汉字结构独特,音形意韵,寓理于形,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天人合一的祈年殿,金碧

辉煌的紫禁城,秩序井然

的四合院,展现了北京文

从古典到现代,从神灵

到人世,从绘画到雕塑,从

写实到抽象,展现了西方艺

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从中挑选一本阅读,说出你的选择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知识复习

1、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2)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2)区域性;(3)民族性。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二、会考说明

1.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领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B.博大精深C.异彩纷呈D.丰富多彩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4. 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 ③④

5.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团结统一②爱好和平③勤劳勇敢④尊老爱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够正确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A.①②③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9.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澹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10.天安门图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经历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表明,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2.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这个主题。

13.中华民族文化既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征。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同一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我们既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增强同一性或共同性,以增强,加强国家的认同。

14.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 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使我们成为我们, 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 缺乏特色; 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 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 失去未来。

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 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 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15.曾与古代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或衰落、或消亡、或融入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却一直走到今天。有人认为,促使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力量,是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是不尚外侵的农耕文明,是从思想有序到管理有序,是长期信守的中庸之道等。

分析上述材料,请说明将“延续永久的文字力量”作为重要原因的理由。

16.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你对“君子和而不同”是如何理解的?请从中华文化特征角度加以说明。

(2)请你例举一个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三、会考真题

17.(2013夏)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

18.(2009夏)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10春\2011春)国庆盛典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极大地振奋了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艰苦朴素

C.勤劳勇敢团结互助D.爱国主义

20.(2012春\2012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②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③中华文化在世界多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14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10春)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3分)

(2)请你例举一个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2分)

30.(2011夏)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你对“和而不同”是如何理解的?请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1.(2013春)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电视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阅读材料,分别指出其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

【舌尖上流淌着故乡的味道】

美食是骨子里的乡思。看到片中介绍家乡的美食,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饭。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故乡的味道”,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而且是一颗思乡的心。(1)蕴涵道理(2分)

【舌尖上品尝着八方的味道】

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烹制出各具特色的美食。

(2)蕴涵道理(2分)

【舌尖上感受着中国的味道】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这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折射出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3)蕴涵道理(1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知识复习

1、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①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③双百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三贴近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⑦关键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2)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4)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2)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0、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2)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4)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1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改造主观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3)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会考复习

1. 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C.努力研究,精益求精 D. 实事求是,力戒空谈

3.“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意味着()A.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彼此相互矛盾 B.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都是无止境的

C.单纯的知识修养会造成人格的缺失 D.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4.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伟大旗帜。

三、会考真题

5.(2011夏)2011年3月2日,中国美术馆正式进入全面“免费时代”。随着我国《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各地“三馆”陆续免费开放,这是为了()

A. 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

B. 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C. 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D.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6.(2009夏)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这说明()

A.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B.道德具有智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C.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 D.思想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2013夏/2014春)“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7.

这意味着()

A.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彼此相互矛盾 B.增进智慧与道德修养都是无止境的

C.单纯的知识修养会造成人格的缺失 D.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8.(2013春/2010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的方针。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努力研究、精益求精D.实事求是、力戒空谈

9.(2014春)汉字有形有意。“德”字最初的字形,是十字路口中间有一只眼睛,瞄准

了前进的方向,意为用眼睛找准方向前行。今天品味这个“德”字,启示我们()

①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③凝聚道德力量,坚持立德树人④尊重个性发展,丰富文化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2010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