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情人_的中国情结_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

_情人_的中国情结_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

_情人_的中国情结_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
_情人_的中国情结_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

2005年第5期总第93期

外语研究

F or eign L ang uages Research

2005,l5

Seria l l93

5情人6的中国情结: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

宋学智许钧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从题材和体裁、创作主题和叙述方式等角度阐述了5情人6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结合多种具体的叙事手法,探讨了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之间的影响与接受的情结。

关键词:杜拉斯;叙述方式;影响;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5)05-0067-04

11简述

5情人6走进中国的时候,正值中国文坛从/伤痕文学0经过/反思文学0转入/人0的解放和对/人性0的挖掘,同时,也正是法国新小说派对小说形式的追求引起中国作家关注并促使他们探索小说形式审美效果的时候。就实质而言,杜拉斯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也就是5情人6的影响。无论从题材到体裁,从创作主题到叙述方式,5情人6都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年轻的女作家中,尤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她们豁然进入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写作新天地。本文以林白和陈染为例,对杜拉斯在她们创作中的影响和她们个人的接受情况做一些探讨。

从题材上说,杜拉斯的女性化、私人化、情绪化的叙事话语,使我国当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充分觉醒,让她们找到了被历史长期湮没的女性私人话语,对以女性私人叙事话语为特征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发作用,启发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立场,构建起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的奇观异景,启发她们用女性个人化乃至极端化的写作,从社会边缘向传统的男性主流叙事话语发出抗衡的声音。

从体裁上说,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给中国女作家也带来了写作参照。书写自身成为一种创作策略,从现实的生活和一己的经历提取素材,在写作中重构艺术的可能。自传体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融为一体,亦真亦幻的回忆成为叙述视点,写实与想象巧妙地结合,从女性个人生活、个人隐私的微观世界出发,既寻找一种自我抒发和自我体认的过程,又让作品成为自我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认知世界的媒介,通过自传体小说,展示出现代文学的新魅力。

从创作主题上说,杜拉斯讲述永恒的爱情、揭示女性的命运、坦露女性原欲、倾诉内心活动、直视复杂人性的文学叙述,使中国当代不少年轻女作家的视线收移向女性个人体验和个人经验上,从女性之躯出发,沉浮于现实与往昔的时空,或展露女性的欲望本能,或探索女性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多角度地抒发女性隐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透视女性私人生活的本质,表现出不可替代的女性个人化色彩。杜拉斯对种种正常和畸形的情爱和性爱的大胆张扬,直抵我国年轻一代女作家的笔端,把她们的写作引入女性本我、原我、自我、真我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

从叙述方式上说,杜拉斯的对话体叙述令全世界的读者耳目一新。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对话体,并非狭义上的对话,它主要指通过心灵倾诉、心灵自述来和读者沟通的话语表达形式,除对话外,也包括谈心、自语、独语等形式。杜拉斯成功的对话体叙述方式通过下面几个层面得以精彩地表现:在叙述主体上,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灵活切换,让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既有亲和又有疏分,这样大大增加了本文的吸引力。在叙述语言上,注重语言的诗性与节奏,注重语言对感官的作用,使用电报式、素描式的短句子产生张力的艺术效果;在叙述结构上,记忆的碎片、生活的片段与互文性叙述,受审美效果的重新安排,解构了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留下真情实感于读者;在叙述视角上,从多重的时空视点和多变的心理角度展开叙述,并从电影、话剧、音乐等视角进入文学场,观照小说,产生艺术多元结合之美;在叙述基调上,通篇的绝望与局部的抒情、抑制不住的自恋与适可而止的裸露以及/悠悠此情0般的怀旧,构成5情人6作品最有感染力的复合情调;在叙述动机上,不但注意情绪的渲染,也更注重心灵的昭示,让人物可见可闻的外在言行与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建立直接的关联。

这些不同传统的叙述方式大大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内涵,给我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创作观念带来新启示,引导她们勇于突破传统的小说形式,大胆尝试现代小说的各种可能。

21杜拉斯之于林白

林白是一个偏爱怀旧、长于表达欲望的作家,

)

67

)

也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主要写作者。她为自己确立的纯粹女性写作的姿态与写作实践,让我们自然地感觉到杜拉斯对她产生的某些影响。从体裁上看,林白的5一个人的战争6就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体小说。当然,单就自传体而言,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而让自传体与小说牵手,那就等于让作者在虚拟的岁月中描述、想象一种经历了。所以在5一个人的战争6中,/记忆不是一种还原性的记忆的真实,而是一种姿势,,一种想象力0,在/回望0中,让/一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经由语言诞生0(林白1999:242~252)。虚虚实实的叙述让我们注意到,林白对这一体裁把握得很好。

从题材上看,林白的/女性个人化写作0多少都受到杜拉斯女性叙事话语的影响。5情人6中少女/我0如此率性地体验女性生命和如此大胆地表白女性感受,洞开了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让林白充分意识到了女性自身就是一个神话。于是,将创作视线投入在从女性感觉到女性意识的隐私地带,在一块依旧陌生、多少令人惊异的领域开发女性话语机制,寻找从女性体验到女性经验的新的家园,成为林白创作的一个方向。不过,林白的创作在女性角色与女性价值的自我体认上,确实拓展了女性文学的美学蕴涵。

从创作主题看,欲望是5情人6里一个很显然的话题。杜拉斯说过:/女人的写作不从欲望入手,那就不叫写作0。因此,对中国情人的欲望,对小哥哥的欲望以及对女同伴的欲望成了她书写的一个内容。而在5一个人的战争6里,欲望更是构成作品内容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完全可以说, 5一个人的战争6就是一部女性欲望的成长史,多重欲望的表达成为林白探索女性隐秘与女性命运的出发点。另外,就象5情人6中欲望离不开性一样,在5一个人的战争6中,从纯粹的女性欲望中,也凸显出性的生理与心理反应。而所不同的是, 5情人6似乎更着重于传真一种原欲,揭示性欲望和性体验在女性内心中的微妙反映。而林白探索女性隐秘的性欲,似乎更想要揭示性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传统男性话语机制下女性生命的独特性。

从叙述主体看,林白在5一个人的战争6中也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切换的艺术手法,通过第一人称/我0表露叙述者丰富的内心感受,通过第三人称/她0来进行客观化的勾画,使得读者在叙述者人称的变化中,不知不觉被其吸引,信以为真地走进叙述者虚构的真实中。然而杜拉斯不论以/我0还是以/她0来叙述,总是让一个人称登台亮相,而林白则突破性地让指涉同一个人物的/我0和/她0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5一个人的战争6中,作者最后写道:/我常常在地铁站看见她,,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地铁入口处0;又如在5守望空心岁月6中,人称的切换时而在/我0与姚笠之间进行,时而在/我0与作者之间进行,而/当姚笠爱上子速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女人才是我钟爱的对象0,则更让我们感觉到了先锋小说的意味。

从叙述语言看,5情人6的语言具有诗意化的倾向。例如杜拉斯对少女/我0十五岁半的光景十分怀旧,语言的韵味就很富诗性:/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我才十五岁半,就是那一次渡河,,;才十五岁半,那时我已经敷粉了,,;才十五岁半,体型纤弱修长,,0。而在林白的5一个人的战争6里,多米/我0十九岁(半)的华年也获得了语言诗性的飞扬:/十九岁半的日子像顺流而下的大河上漂浮的鲜艳花瓣,,;十九岁半的往事如同新买的皱纸花,,;在我十九岁的时光中,遍布着它们(蔷薇)的芬芳,,。/十九岁(半)0竟然出现有二十多次。当然,这种语言的诗意化所反映出的/自恋0与/抒情0,也是杜拉斯的一种叙述基调。

从叙述结构看,互文性与记忆碎片在5情人6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彻底解构了传统叙事。我们可以看见,5情人6作品中引进了5抵挡太平洋的堤坝6和5副领事6中的叙述;同一个人物,如安娜#玛丽#斯特雷泰尔出现在了多部作品中;同样的话语、段落也有重复出现。然而,这种一反传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别样的感受,因为它们也会因为叙述重点和中心的迁移而形成新的情感流变。我们注意到,林白在自己的创作中,也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作品,于是,5回廊之椅6中那个习惯了拎着一只桶独自冲凉的南国女孩/我0,胆战心惊地初次经历集体澡堂群女沐浴的描述,在5一个人的战争6环境下又让读者得到了新的回顾;艾影的/颀长的颈项、光滑的肩膀、凸起的乳房、凹陷的腰、饱满沉实的臀部以及双腿,,0在5守望空心岁月6作品的正部与副部,在不同的时空下,两次/从朦胧的光线中浮现0。还有姚琼,还有北诺,不一而足。然而有评论因此认为,林白面临生活贫乏、题材枯竭的危机,她的创造力已被欲望的裸露而湮没。看来这是并没有注意到林白在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在尝试一种反主题的情节构思,而笔者从中看到更多的是实实在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杜拉斯的5情人6中,/回忆都是片断的、零碎的,作者从不以完整的章节介绍某一带有全局性的环境与情势,描绘某一广阔的生活场景,叙述某一完整事件的始末,说明某一思想情感的发展过程,她只以散文诗式的段落表述局部的印象、短暂的心绪、事件不完整的片段,而且,这些各自独立的段

)

68 )

落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散布在各处,且微有点零乱,但它们却,,具有点染的风格,,0,有印象派画之韵味(柳鸣九1996:9)。林白在5一个人的战争6中也让记忆的碎片随情感的波澜和流变去主导叙事,让/往事的某一个瞬间所携带的气味、颜色、空气的流动与声音的掠过0,还有/水滴0、/亮光0等/从集体的眼光中分离出来0,她说:/在我的写作中,记忆的碎片总是像雨后的云一样弥漫,它们聚集、分离、重复、层叠,像水一样流动,又像泡沫一样消失,使我的作品缺乏严密的结构和公认的秩序。0(林白1999:241~242)实际上,我们很难说这种缺乏理性逻辑的叙述不具有感性活动的审美效果,各个生活的片断之间的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也不可否认,它们彼此间也形成了一种合声的关系。

31杜拉斯之于陈染

读陈染,的确可以感觉到,她总是身处于精神世界里,/在一条孤立寂廖的荒僻路上0,通过不住的艺术创新与尝试,冒险与突破,/独立而自省0地探索超性别的语境下女性生命的独特意义,展示主流文学之外的女性多重而又深刻的个人化意识,表现出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深层思考。

可以说,陈染是以自传体小说的体裁形式走上文坛的。1986年,她写了5人与星空6、5孤独旅程6等五篇小说,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主体,描述了叙述者/我0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找寻自我生存定位的种种感受。这些作品正好写在5情人6多种译本面世之后。不过,当有评论把她这时期的作品称为/自述传0的时候,陈染这样说:/我不太同意-自叙式.这种说法。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但这并不能说明我的小说完全是我个人生活的-自叙.。0(陈染1996)这种观点和我们在前面对自传体小说的解释并不相悖。

从题材上说,杜拉斯长于从个我出发,从女性自身出发去描述世界,认知世界,倾诉一己情怀。这种突出的女性私语特征也让陈染从女性之躯去寻找私人话语,用女性独特的体验和经验去重构叙事本身。于是,我们读到了观照女性命运,揭示女性生理和心理隐秘以及揭示女性精神世界的5私人生活6似的作品。在她的文本实验中,非常个人化的女性写作意识常常颠覆传统的男性叙事话语,在多元价值共存的新时期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建立女性私人话语的创作自觉。

从创作主题上说,杜拉斯与陈染都喜欢围绕着/爱0在最宽泛的甚至超道德的意义层面上生成女性叙事话语。杜拉斯在5情人6中叙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既有情爱和性爱,也有异性爱和同性爱,还有乱伦的爱和自爱(自恋)。同样,陈染在5无处告别6、5潜性逸事6、5麦穗女与守寡人6及5私人生活6等作品中,也不仅书写了天公地道的异性爱,也大量记录了女性之间一反常规的情感波澜。如果说,杜拉斯围绕着爱情这个永恒的创作母题,在原欲的裸露平台上,有意无意地指涉生命本质的话,那么,陈染是深刻地领悟到了这种叙述方式的艺术价值。于是,在女性原欲的裸露与女性生存的意义之间建立自觉的关联性思考和探索,便成为她指向生命终极价值的一种精神追求。并且,她把杜拉斯带有坦白阴暗面意味的叙述转变成为一种纯属自然的超性别意识的创作。她这样说过:/真正的爱超于性别之上,就像纯粹的文学艺术超于政治而独立。0(陈染1994)

从叙述主体上说,陈染无疑也感受到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切换来分流叙述的艺术魅力。女性第一人称的内心倾诉产生的效果就是能从感情上抓住读者,而转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效果,就在于让读者与叙述者之间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审美距离,这样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兴致。陈染对叙述主体人称切换的运用是成功的。赵毅衡(1993)就曾结合她的作品对此现象做过评论说:/5嘴唇里的阳光6的主角黛二小姐,在某些部分是过滤经验的角色人物-她.,在某些部分则是叙述者-我.,这样,人物心理就从内从外对照展示。5空的窗6则采取三部复合式,在第一人称超叙述框架下套了两个相对的部分,一个部分以盲女为-她.,另一个部分以盲女为-我.,主角-他.百般追寻-她.,而-我.以逸待劳处变不惊。精心安排的叙述者与视角方位转移,给叙述语流添增了对话性张力,而整篇作品则获得如巴赫或勃拉姆斯的赋格曲一般富于质感的形式美0。不过,我们还应看到陈染在叙述人称运用上的突破,在5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里6,叙述者/我0时而是黛二小姐,时而是/大树枝0,时而是黛二的母亲,这就体现出陈染在第一人称叙述上面对传统规则的超越,体现出陈染具有先锋意识的文本实验精神。

从叙述结构上说,互文性也是陈染作品的一个明显特征。譬如黛二小姐就出现在5嘴唇里的阳光6、5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6和5无处告别6等作品中;同样的情节、话题在同一部作品中或不同的作品中也有重复。不过我们仍应把这种现象视为其艺术探索乃至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而非写作要素枯竭的一种表现。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适宜的重复可以构成人物不同维度下的心理空间,建立起丰厚的叙述层次来描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心理感受;它也可以使情节在突破传统脉络的同时,呈现出荡漾着真情实感的那种回声、那种复调、那种变奏。

从叙述语言上说,陈染的对话体叙述方式主

)

69

)

要表现在,通过女性躯体与心理两个场所,探测男性中心话语之外的女性独有的私人生活体验和经验,寻找女性认知世界,指向生命本质的独特感悟,把读者引向超越于传统的/另一扇开启的门0。另一方面,语言的张力是杜拉斯一个醒目标识,也是陈染叙述的一个特点。然而不同之在于,杜拉斯的语言张力主要表现在,使用那些简捷和纯朴但具有诗一样蕴义和灵性的词句,最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感觉和知觉,从言语上引起读者共鸣后的停留、回味与感想;而陈染的语言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促使人们在精神领域对女性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乃至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绵长的思索。

从叙述基调上讲,绝望是杜拉斯的5情人6里最浓重的色调之一。它源于柔弱固执的母亲率领儿女徒劳无益地与大海一次次的抗争,源于殖民地上这个普通的白人家庭的贫困无援,因而杜拉斯对于绝望有着最敏感最深刻的体验。王道乾就曾这样评道:5情人6作品里/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0(王道乾1997:4)。而陈染在5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6中,称自己为/带有自然的绝望主义者和温和怀疑主义者倾向的人0,就象在其作品5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6里把自己的化身戴二小姐称为/自然的或温和的怀疑论者和绝望主义者0一样。陈染两次提到/自然0,恐怕旨在表明,绝望在她身上是一种先天的气质,也就是说,她的绝望先于存在而存在。不管怎么说,杜拉斯的绝望在陈染身上产生了共振,因为陈染曾这样感慨过:/今天,我远远还没有权力说出-我已年迈.、-容颜沧桑.这等句子,但我的内心的确走过了太多的危机与毁灭0(陈染1993)。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陈染给自己喜爱的作品5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6也抹上了浓稠的绝望色调,从开篇的/这个绝望的城市是我的家0,经过/所有的情感都是绝望的0,直至/黛二不禁悲从中来,感叹那无法摆脱的游魂般缠绕的绝望0。绝望的叙述基调笼罩全篇。

作家王干说过:/在陈染的小说中,象空气一样存在着一个人的影象,她象一道阳光照亮陈染心灵的角落,又象阴影一样深重地包围着陈染的语言。陈染顽强地抵抗着这种笼罩,又渴望地需要这种照耀,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她宽阔的胸怀拥抱着东方的陈染,而中国的陈染以她独特的光芒反射出杜拉斯那些被遮蔽的空间,重新发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0(王干1993)我们认为,陈染的文本实验与杜拉斯的实验小说都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大胆探索与尝试,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范式的强烈挑战与超越。另一方面,当我们看出杜拉斯对陈染的影响是可以寻踪觅影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陈染对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也同样是客观存在的。

41一点说明

我们在这里列举我国的两位女作家来探讨杜拉斯对她们的影响,并不排除外国其他名家对她们的影响,比如尤瑟纳尔、伍尔芙等;也不排除我国其他作家可能受杜拉斯的影响,比如赵玫。在当代女作家圈子里,赵玫是众所周知的杜拉斯迷。她在5怎样拥有杜拉斯6(2000)一文中,坦露了自己/拥有0杜拉斯的种种感受、感想和感悟。在她眼里,杜拉斯的作品/确乎是一种灯塔般的照耀,在我们的夜航中0。她与杜拉斯之间,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种/心灵的契合0,一种/灵肉相依0。这种深刻的/拥有0使得杜拉斯的断句风格在赵玫的实验文本5怎样证明彼此拥有6中有明显展现。此外还有残雪、徐小斌、海男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在论及杜拉斯对两位女作家影响的时候,既不排除她们自身原创艺术细胞被杜拉斯的艺术魔力激活,也不排除她们自身艺术原创力的同时发轫。但不管怎么说,我国年轻一代女作家在现代小说领域里的艺术探索与写作实践,都具有一种崭新的生命指向,都或多或少地揭示出女性生存和女性价值的深刻主题,在人类双性文化的构建中,表现出来一种坚定执着的拓荒精神。我们深信,无论是林白,还是陈染,在她们未来的文学创作中,不会变成别的什么人,只会成为更具性别魅力、更有艺术特色的林白、陈染。

参考文献:

[1]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J].钟山,1994,(6).

[2]陈染.自语[J].文艺争鸣,1993,(3).

[3]陈染,萧钢.另一扇开启的门[J].花城,1996,(2).

[4]林白.置身于语言之中[Z].5一个人的战争6附录一.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5]柳鸣九.自传文学中的新探索[Z].5悠悠此情6前

言.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

[6]王道乾.5情人6前言[Z].5情人#乌发碧眼6.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王干.寻找叙事的缝隙[J].文艺争鸣,1993,(3).

[8]赵玫.怎样拥有杜拉斯[J].出版广角,2000,(5).

[9]赵玫.怎样证明彼此拥有[J].花城,1999,(5).

[10]赵毅衡.读陈染,兼论先锋小说第二波[J].文艺争

鸣,1993,(3).

收稿日期:2004-12-25

作者简介:宋学智(1961)),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翻译文学。许钧(1954)),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翻译学。

(责任编辑:何树)

)

70 )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何排名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中国文学在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学界把1919年—1949年认为是现代作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段时期约三十年,诞生了很多的重要的作家,以及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的排名一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后就是沈从文,张爱玲,朱自清,梁实秋,冰心等人了。这六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各自也有会很好的作品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就是搞文学的始终没有真正的第一,因为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评判的标准。不像学武,谁的本事大在武台上比一比就知道了。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沈从文 传统的排名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参考,但是除了这几个人,我们能说张爱玲,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不好吗?比不上鲁迅,巴金等人吗?这绝对是不行的。 就好比是中国诗歌,你说李白的诗更好,还是杜甫的诗更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二者同是伟大的诗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再回过头来说鲁迅等人,鲁迅最大的成就在于杂文,茅盾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二者同是文学大师,但是非要较个高低的话,这本来就是不合适的。 而作为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在小说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特色。沈从文当年凭借着他的《边城》还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能说沈从文的艺术成就比不上鲁迅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倾城之恋》《金锁记》也是出了名的,能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好吗?这是不行的。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老舍 总之,就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现代文学大师还有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喜欢都可以找来看一看。不一定非要纠结于高低之分。因为艺术的园里,本来就要各种奇葩。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杜拉斯情人经典语录法语

杜拉斯情人经典语录法语 我已经老了。一天,在一间公共场所的大厅里,一个男人朝我走来。他做过自我介绍后说:我很早就认识你了。 Tout le monde dit que vous étiez bell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je suis venu pour vous dire que pour moi je vous trouve plus belle maintenant qu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我来这是为了告诉你,大家都说你年轻时候美丽,我却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时更美。 J’aimais moins votre 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dévasté. 与年轻时候的你相比,我更爱你现在这会饱经沧桑的容颜。 Très vite dans ma vie il a été trop tard. A dix-huit ans il était déjà trop tard. 生命不停地流逝,瞬息之间一切就都太晚了。刚刚十八岁就已为时太晚了。 A dix-huit ans j’ai vieilli. Je ne sais pas si c’est tout le monde, je n’ai jamais demandé. 十八岁我就老了。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从没有打听过。 Je sais que ce ne sont pas les vêtements qui font les femmes plus ou moins belles ni les soins d e beauté,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2018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1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柯灵 B、唐弢 C、周木斋 D、王任叔 第2题,标举"都市文学"旗号的()认为,"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A、简媜 B、杜十三 C、林燿德 D、张启疆 第3题,新生代散文由夸饰性的高强度的热抒情,向着不动声色极力节制的冷抒情过渡。____的散文尽量隐去主体的虚浮和矫饰,主体情绪完全呈收敛状,从而呈现一种类似于"零度写作"的状态。 A、庞培 B、苇岸 C、钟鸣 D、曹晓冬 第4题,()是台湾年轻一代女散文家的代表。 A、张晓风 B、简媜 C、张秀亚 D、琦君 第5题,()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

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柯灵 B、唐弢 C、周木斋 D、王任叔 第6题,()是"五四"时期的散文大家,不仅以众多的杂文著称于世,更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和言志的艺术流派。 A、鲁迅 B、朱自清 C、周作人 D、胡适 第7题,中国大陆五十年代初最著名的散文是()。 A、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B、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C、菡子的《从上甘岭来》 D、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 第8题,真正为沈从文赢得声誉的散文作品是____。 A、《湘行散记》 B、《湘西》 C、《月下》 D、《到北海去》 ,B 第9题,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____ A、朱自清 B、谢冰心 C、叶圣陶 D、丰子恺 ,B,C,D 第10题,柯灵写于1940年的()等几篇杂文,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立体风土画"和有的放矢的现实评论的融合。 A、《从"目莲戏"说起》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现代阅读书目: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 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叶圣陶短篇小说选》:《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新月派诗选》 《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冰心选集》《朱自清散文》《周作人散文》《闻一多文集》 《死水》《徐志摩诗集》《丁西林剧作全集》(上下)《象征派诗选》《(语丝)作品选》《茅盾全集》:《子夜》《蚀》《虹》《腐蚀》《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巴金全集》:《家》《憩园》《寒夜》 《沈从文文集》:《边城》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丰收》 《张天翼小说选》:《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艾芜:《南行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文集》:《金锁记》《倾城之恋》 《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文集》:《荷花淀》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秦瘦鹃:《秋海棠》 徐訏:《鬼恋》《风萧萧》 周立波:《暴风骤雨》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洪深:《五奎桥》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 陈白尘:《升官图》 贺敬之等:《白毛女》《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诗歌会作品》《山药蛋派作品选》《殷夫诗选》 《艾青诗选》《戴望舒诗选》《田间诗选》《冯至诗选》《穆旦诗选》《臧克家诗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漳河水)袁水拍:《马凡驼的山歌》《现代派诗选》《七月派诗选》《白色花》《九叶集》《林语堂散文》《梁实秋散文》何其芳:《画梦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王一川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共8册) 《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一1927)(1一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1—2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20)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小说: 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孙犁《风云初记》《山地回忆》《铁木前传》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愿坚《党费》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峻青《黎明的河边》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沉重的翅膀》 徐怀中《西线轶事》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铁凝《哦,香雪》《麦秸垛》《玫瑰门》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填空题 1“五四”时期记游作品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采风访俗、了解社会的旅行记,一是写景抒怀、发现自然的山水游记。 2鲁迅的《野草》影响深远,青年作家高长虹、韦丛芜等人的作品明显带有《野草》影响的痕迹。 6.1938年11月,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出版了杂文合集_ _《边鼓集》__。 9.王力自己认为他的小品文是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12. 1971年4月开始,丰子恺悄悄创作《往事琐忆》系列随笔,最后定编时改名为《缘缘堂续笔》。 13. 邵燕祥认为,理性批判精神的复活和高扬才是新时期杂文所取得的“最可贵”的成就。 14. 全国五大散文期刊之一的《散文天地》,先后于1996 年至2001 年推出“新生代散文专号”。 15:1960——开始以笔名「柏杨」在《自立晚报》撰写倚梦闲话专栏 16. 司马中原认为,他的散文集《月光河》,最能显示他生命成长的痕迹。 20.20世纪70年代末期,_____也斯_______、西西等人,发起了一场小型的“散文的后现代主义革命”。 5. 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软性散文”是指( ○3 ) ○1闲适散文○2幽默散文○3闺秀散文○4小女人散文 名词解释 1. 孤岛“鲁迅风”杂文流派 考核知识点:“鲁迅风” 参见教材:导言部分P8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大量涌现,杂文理论的论争和革命现实主义杂文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现代杂文运动蓬勃发展并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就杂文创作本身而论,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战斗杂文,其队伍和影响日益壮大,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舆论的中心。同时,战斗杂文反映现实更敏锐、更广泛、更深刻了,而且杂文的文体样式和艺术风格也更丰富、更多样了。当然,以鲁迅为代表的“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杂文史上最重要的成果。 2、“太白派” 考核知识点:“太白派” 参见教材:导言部分P5-6 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 1、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其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鲁迅的创作始终饱含着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附录一文学常识 2.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里程碑式的著作。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最,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5.巴金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象征派世人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把诗看作是视觉艺术。诗歌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如李金发《弃妇》 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任务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茅盾的小说能及时抓住时代社会的特点,探讨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特点。这类小说有题材时代化,构思系列化,材料科学化的特点。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成立。该会的会刊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该会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表现“急风暴雨”的时代,“捉住现实”;在诗歌形式上,主张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后来又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该会的代表诗人是蒲风。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鲁藜、绿原等。以七月、希望、泥土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是个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像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5-01 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二、战争形势下,女性意识的逐步弱化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严重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女作家开始抛弃以自身经历出发以独特女性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抒写转向更为广阔描写满身热血的革命女性和女性的革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女性特征。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开始淡忘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特质,性别意识逐渐弱化,女性作家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不再为个体的情感所左右,女性由小我迈向工农大众的革命之路的大我。丁玲的《韦护》中的丽佳为革命牺牲爱情的思想。庐瘾的《情妇日记》中的美娟抛弃爱情至上的生活牢笼,毅然决然的前线做一名救护队员等,以粗犷的笔触描写了革命女性和劳动妇女的豪放品格。 战争成为主流的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背景下,抗战以后到建国前期,以丁玲、张爱玲、苏青、梅娘吴瑛陈敬容吴敏等为首的女性作家,构成了四十年代令人惊叹的女性创作的独特景观。女性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双向发展着。“革命”“救亡”时代中解放区大部分女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作品中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同男性作家一样担负起社会历史使命进一步拓展女性创作的精神内蕴。萧红、丁玲等关注女性个体转向关注女性群体的命运,拓展了女性自我的视野,由成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 在沦陷区,张爱玲从女性视角自觉审视女人与男人,对禁锢女性的封建制度及传统思想导致畸形婚姻与变态性心理发出的强烈冲击,显示了女性对“女人本性”的自觉思考,呈现出女性少有的自醒的危机意识。与张爱玲同时期的苏青、潘柳黛和梅娘,她们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写得是乱世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女性自省审美视角描写社会事态和人性,但主旨上仍是对女性本体人生遭遇的刻画,这是五四时期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延伸和发展。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

论杜拉斯小说《情人》里的中国情人形象 一、生平和创作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1914年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父母为教师,有两个哥哥,16岁遇到一个中国情人,帮她的家里渡过难关,18岁返回祖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1935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笔根不辍,1996年去世。 从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开始,到最后一部作品《这是全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共发表三十多部小说,参与制作的戏剧和电影有20多部,在她众多著名的小说中,以发表于1985年的《情人》最为著名,这部小说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具有异域情调的中国情人形象分析 1.文化“混血儿” 他的身上,有古老中国的烙印,长相俊美,金灿灿的皮肤,没有肌肉,少髭须,浑身乏力,自卑,胆怯,颓废,懒散,柔弱,优雅,深情,爱哭,身上有烟草和香料的味道,臣服于父亲和父亲的财产。 同时,又具有具有法国绅士文化的色彩,如:留学法国,会说法语,言谈举止优雅,穿西装,坐穆新汽车,有穿着制服的专职司机,家里有很大的房子。 如果说,他长相俊美,优雅,身上有一些法国文化色彩,有钱,满足了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对情人的想象,那么他身上的深深的中国烙印,他的黄皮肤,他的胆怯和阴柔,代表了法国及其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而他的财富和他身上的文化混血现象代表了海外投机和海外殖民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集体想象。 2.被压抑者 在恋爱关系中,小姑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主动权,第一次见面,他胆怯,自卑,小心翼翼的和小姑娘搭话,小姑娘出于好奇,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跟他交流,在两性关系中,小姑娘主动将自己献给了他,最后也是小姑娘主动离开了他,所以在整个恋爱关系中,他始终被小姑娘居高临下的姿态压抑着,所以他沉默,他爱哭; 在与我家的交往中,我的家人并没有因为他有钱而高看他一眼,相反,极度鄙视他,同样,也是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赏赐或者恩赐给他一个请他们家吃饭的机会,在饭桌上,他试着和我家人说点什么,却无人理睬,所以他沉默,在舞会上,他被我的两哥哥侮辱,他也是沉默的,这是我家人对他的压抑;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豆腐颂》教案

豆腐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海音。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普通而素白的豆腐您会想到了什么呢?(播放歌曲《长亭》及相关画面。) 作者介绍台湾文坛之保姆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 二、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风》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见于台湾报刊。 学生阅读课后参考材料《台湾文坛的保姆》。 1、生于日本,父母不甘当日本亡国奴,性格受其父母影响。她跟随父母四处奔波流浪,向往一种平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所以她的文风也是很怀旧而平和的。 2、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3、作新闻记者、编辑,眼光敏锐,锻炼了她的文艺素质。 三、与豆腐有关的名人 1.名人与豆腐苏东坡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2.金圣叹是清朝才子,他临死前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 3.瞿白自始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四、初读文章整体把握 1、文章写了哪些关于豆腐的内容? 文章写了关于豆腐的: 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3、4节) 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5、6节)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

班级:09汉语言(二)班 姓名:宋梦捷 学号:0901********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文学类异国“形象”中包括虚构的梦幻世界和真正的客观反映,无论如何这类描述都或多或少的接近真实却又不得不引人推敲。因为这里的“形象”“是经过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要研究“形象”不仅仅是要研究“他者”,还要分析主体。 杜拉斯以西方人的视角赋予东方独有的格调,通过塑造一些次等的东方形象及与具有优越感的白人之间的模糊却真挚的爱情,强调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必然联系。本文主要以文本内部研究为主,旨在从“情人“中的异域场景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情人”中的形象学意义。 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印度支那嘉定市。父母是法国小学教师,受殖民主义宣传的影响, 从法国来到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她本人则在印度支那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代,直到十八岁时才回到法国巴黎。东方文明和异域情调、印度的民风民俗,都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正如《杜拉斯传》中写到:印度支那殖民

地,已经成为了她生命的底片。特殊的异国身份让杜拉斯对印度支那怀有特殊的感情。她视之为故乡,童年的回忆也成为杜拉斯将来创作中的重要源泉。然而杜拉斯看待这一故乡的眼光却是复杂而暧昧的。这根源于作者双重社会身份之间的矛盾。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也不属于那些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杜拉斯从小就生活在贫穷、混乱、暴力的家庭中,她是穷人,有机会接触到那些生死线上顽强挣扎的越南底层人民,并对他们的苦难极为同情;但她又是白人殖民者,可以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地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杜拉斯既处于西方权力分配的弱势地位,又在东方场域占有白种女性的优越位臵。这种双重性。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在殖民的背景下,欧洲女人深陷种族、性别、阶级的模式中。作为女人,她们在社会、政治地位上从属于男性,男性是她们理所当然依赖的人。作为白人妇女,她们是殖民地世界的一部分, 她们从这个世界上获得了相当的特权。 东方并不是实在的东方,它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在这个意义上,东方有有弗洛伊德的东方、达尔文的东方、歌德的东方、雨果的东方、拿破仑的东方、种族主义的东方等,它从来就不是客观、纯粹的东方,它是被西方东方化的东方,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他者。杜拉斯作为从小在印度支那殖民地生活的西方人,东方的热带气息早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她意识的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是不可能丢弃的,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种族主义的眼光和观念。半个世纪过去了,旧时印度支那的风光,对杜拉斯来说依然清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