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节选自2008-08-20 10《光明日报》《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1.下列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B.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C.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D.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B.“硬实力”是看得见的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有形力量。

C.“软实力”是看不见的诸如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无形力量。D.只要“硬实力”迅速提高了,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才能加快。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民族的觉醒,主要在于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主要在于文化的支撑。B.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条国脉传承的特殊精神纽带连接传递。

C.世界首先是通过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这些文化名片知道中国的。

D.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充实精神世界,让老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

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铨:量才授官,即根据才能选拔官员

B.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黩:贪(财)

C.不容妻子容:容易

D.义熙八年,请老致事致事:交还官职,即辞官,在这里指退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吴隐之“清操”的一组是( 3分) ()

①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②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③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④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

⑤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

⑥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隐之刚成年的时候就与众不同,具有崇尚廉洁的情操,就是每天都进餐豆羹,也决不享用非分之粮,粮食没有一点储备,也不谋求不当的来路。

B.吴隐之做了晋陵郡太守,廉洁守贫,妻室自担柴草,冬月没有被子盖,洗衣没有衣服换,只得披着棉絮,勤劳清苦与贫穷百姓没什么区别。

C.吴隐之到广州后,崇尚廉洁的品行有加无减,日常吃饭只是一些蔬菜和干鱼,官备的帷帐器用皆交给外库,当时人们都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D.吴隐之去做广州刺史。在据州二十里的石门,有水称为贪泉,传说饮了它就贪得无厌,吴隐之看后对他的亲人说:“越过五岭丧失廉洁,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即往泉水所在处,舀取泉水喝了,还写了一首诗勉其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5分)

②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瘐,呼儿问苦辛。

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纡回曲折之意,

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复杂的心态。

8.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韩愈《杂说四》)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陆游《书愤》)

乙选考题(25分)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选择

武献卫

海啸来的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

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

(选自2008年第8期《小说选刊》)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取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信念的真理性。

12.“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6分)

13.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

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⑴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⑵《雀之灵》这个舞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⑶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地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⑷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⑸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⑹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⑺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抱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⑻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

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

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媚笑,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⑼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⑽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其中静谧的清冽。

⑾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删节自新华社网络中心张伟涛《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15.下列对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节“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C.通讯第4节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苦行僧般的毅力意志艰难坚毅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经过。D.通讯的主旨是通过邰丽华这个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E.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16.通讯以“生命的雀之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通讯中用了许多抒情性议论句,请举例说说去掉这些句子可以吗?为什么?(6分)

18.通讯结尾写道,邰丽华“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有人说,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要实现这个愿望无异于痴人说梦;有人说,有了名的邰丽华想出风头,制造更大的名人效应;有人说,邰丽华不想躺在已有成绩和荣誉的象牙塔上,她那超越自己,追求人生新目标、新境界的精神值得赞赏;有人说,邰丽华为创造真正的残疾人舞蹈艺术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共享舞蹈艺术美的献身精神叫人敬佩。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这点小错误对你这个年年当模范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不足为训。

B.刚走下舷梯,载誉归来的三名宇航员就被记者们围得严严实实,被相机的闪光灯晃得眼花缭乱。

C.美国金融风暴发生,布什总统处心积虑,建议投放七千亿美元救市,遭到白宫议会的反对。

D.两个奥运的圣火相继熄灭了,但造型独特的“鸟巢”、美轮美奂的“水立方”……永远地留在了北京,成为惠及首都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物质财富。

20.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信息化程度高、现代传媒手段高度发达的几天,在表现形式、表现空间等方面,文学面临着新媒体的严峻挑战。

B.在近日下发的强化成本监审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要求,抓紧制订各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定价成本构成和审核标准。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那些人接受高等教育。

D.世界原油价格下调了,据中国海关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原油进口与去年同期比较,同比下降了3.8%。

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出舱行走,_____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新

纪元。

②近几年出土的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____。

③国民党大陆之行,除_______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见。

A.开创甄别参观B.开创鉴别拜谒C.开始甄别拜谒D.开始鉴别参观

22.给下列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4分)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孙彦新)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30日下午运抵北京昌平火车站,主着陆场正式向飞船研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接返回舱。

15时30分许,载有返回舱的专列徐徐进站,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和飞船系统科研人员列队迎接。着陆场系统负责人和飞船研制单位负责人在交接书上签字后,返回舱从火车吊装到汽车上,并运回北京航天城的厂房内。

经初步检查,返回舱外观良好。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介绍,返回舱将于10月1日上午正式开舱,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科研人员将对返回舱进行外观检查,对返回舱和降落伞等散落物进行研究分析。开舱后,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将交中国科学院进行后续研究,舱内搭载的国旗等物品向有关部门移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月17日,随着残奥会圣火熄灭,2008北京两个同样精彩的奥运圆满落幕。请你就北京成功举办两个奥运会写一则不少于20字的成功感言。(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