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

(3)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4)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5)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6)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4)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4)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5)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6)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二、然后,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1)、、、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农业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科学技术远远落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为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着国改革开放、国外参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的科学技术思想应运而生。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的科学技术思想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21世纪,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竞争全球化,提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

2)、、、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对科学技术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继承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继承和发展了、、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理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涵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

术思想,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容

1)科学技术功能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建国初期,果断提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要研究原子弹;多次重申和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在强调科学技术强国富民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多次指出世界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科学技术战略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认为,要优先发展工业科技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和防卫能力,并大力发展尖端军事科技提升我国国家地位和影响力;提出了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以及既坚持自力更生,又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科技方针;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新世纪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论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科学技术人才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提出,我们要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并对科学家委以重任;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地位、科技人才的选拔、科技人才的培养教育、科技人才的使用管理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十分重视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进一步肯定了作为新生产力开拓者的科技人才不可替代的地位。

4)科学技术和谐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指出:“这是科学技术,是向地球开战……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 ;指出科技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指出,要“发展相关技术、方法、手段,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育发展体系” ;、还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而不能危害人类

自身” 。强调发展民生科技,构建和谐社会。

5)科学技术创新观

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容。指出“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提出要善于学习和引进,更善于创新,自力更生创新,树立高起点上创新的雄心壮志;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度,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1)时代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2)实践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3)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一方面它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4)创新性——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但更强调创新。5)自主性——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方针。6)人本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性,主要表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2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

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 自然辩法诞生于l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甄晓琨 硕研12班2013021259 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 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 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而科技进步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思维方式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向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方面发展。所以,通过科技教育,以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自然辨证法

A1 1.自然辨证法(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内容?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定义)? 3.学习自然辨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A3 1.系统的定义?自然系统的一般特性? A4 1.自然界烟花的周期性(定义)? 2.人工自然的一般特征? 3.人工自然的演化机制? 4.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5.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A5 1如何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2.科学问题(定义)、特征、分类、来源、科学问题的地位? 3.选题(定义)、意义、步骤、原则、要求? A6 1.科学事实(定义)、特点、作用 2.科学观察(定义)、特点、作用 3.科学实验(定义)、特点、类型、基本程序、要求 A9 1.形象思维(定义)、类型、作用 2.直觉思维(定义)、形式、特点、局限性 A10 1.科学假说形成的方法论原则、形成模式、检验方法? 2.科学理论(定义)、特征、结构与要素 B1 1.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自然辨证法与自然科学的 关系是什么? 5.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 种? 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 系? 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 么? 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 是什么? 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 么? 1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 种? B2 11.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 源)? 12.系统的基本规定? 13.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 功能的影响? 14.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步 骤和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 16.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 义? 17.举例说明推动自然界演 化发展的动力在于自然界 中? B3 18.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 发展? 19.技术的二重属性? 20.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 用? 21.科学定律的作用? 22.科学假说的作用? 23.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 24.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 哪些? 25.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 的作用? 26.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 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B4 27.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 大意义? 28.什么是自然辨证法? 2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30.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 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B5 31.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 识? 32.结合自身专业阐述在选 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 则(自己结合专业) 3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 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 果? 34.何为自然观?它与自然 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B6 35.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 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 态?试评述古朴和机会主义 自然观? 36.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 然哲学思想渊源? 37.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38.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 的自然科学前提? 39.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 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4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B7 4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 明这种自然观是对唯物主义 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4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4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 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 科学结论? 44.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45.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 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 关系? 46.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 说明它的重要性。 47.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 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科研选 题的原则? 48.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 特征? 49.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 要由哪些? 50.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 C1 1.简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 象及研究内容? 2.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 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 统的普遍性? 3.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 何看待? 4.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 5.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 决定功能? 6.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 何理解熵? 7.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 织?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吗? 8.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 要什么条件? 9.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 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0.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 性质? 1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 根源是什么? 1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 要观点? 1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思想? 1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是什么? 15.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 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 科学? C2 16.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 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 面? 17.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 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18.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 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1、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 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其基本内 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 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 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 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 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 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 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 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 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 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 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概述创造性思维4阶段(可自己减少) 答: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模 式和规则,没有公式、没有时间表。目前被多数人接受的是包括 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和验证完善四个阶段的过程模式: 第一,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思维者主要是通过学习或搜集资 料,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概念,有意识地为他所规划的创造项目进 行准备。第二,孕育构思。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 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设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这个阶段的思维主要以意识活动 为基础,间或有潜意识的渗透和参与,起作用的思维心里因素是 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潜伏顿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转移思考对象,是对原对 象的思考从意识活动转入潜意识活动,通过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 考,来产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当然,实际上这种表面上突 如其来的大彻大悟,只是前两个阶段积累后的最高潮。 第四,验证完善。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 应用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 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 在理论上加以认定、确认或否定。 3.科学精神及其重要性 答: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 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 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 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包括尊重事实的求实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开 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执著敬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自由探索的民主精神等等。 科学精神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倡 良好的道德风范的理性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与讲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并不断向社会辐射、扩散、渗透,成为极为重要的时代精神。把科学精神列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 容,是迎接新时代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相 对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比科学知识的普及难度更大,科学精神 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精神境界,是需要长期培育的。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公平性原则、协调性 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⒈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 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 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 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 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⒉协调性原则。社会(人口、科教等)、经济与环境(包括资源)三者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更小的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⒊持续性原则。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 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 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等。最主要的限制因 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 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 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⒋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 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 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5.结合自身专业阐释在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有关原则 (自己结合专业)课本179页 答: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1)选题的需要性原则2)选题的创造性原则3)选题的科学性原则4)选题的可行性原则 6.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 果。(自己结合实际) 答: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 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 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 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 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 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受时代和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往往在利用科学技术时不顾后果,或者看不到严重后果,特别是不顾或看不到深层的,长远的后果.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首先不是被用来造福全人类,而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用来追逐高额利润,这应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 定能消除的.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我们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安排计划。 7.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 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 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 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 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 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 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 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规范标准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