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范文之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作文范文之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的作文

【篇一: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留学热潮】

中国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

郑师渠总主编,史革新分册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晴卷),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416-418:

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官僚除了开办一批洋务

学堂外,还办理留学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中国近代的留学

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这项建议的是容闳。

容闳曾于1846年赴美读书,。1854年,他成为第一个取得优异的

成绩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中国学者。回国以后,容闳产生了选派留美

学生的教育计划和愿望。1862年,他由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这时,容闳和上海道丁日昌相契,并于丁日昌商议“教育计划”,后因故搁置。1870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容闳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教案,并向曾国藩呈报“教育计划”。1871年9月曾

国藩、李鸿章等在容闳所拟“教育计划”的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

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赴美肄业章程》12款,规定

在“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选送幼童,每年30名,

4年计120名,15年后每年回国30名。经清政府批准,命候补知府刘翰清总理上海局(又称上海西学局,即幼童留美预备学校)事宜,并在沿海各地挑选聪颖幼童。

从1872年起的四年内,容闳等先后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81年,清政府担心留学生西化,遂改革留学政策。在美国的120

名留学幼童,处早已撤回、病故,以及不愿回国的26人外,其余的94人分三批撤召回国。留学幼童的学业半途而废,原尚可观的留学

教育就此夭折,。这件事,确实是对腐败清王朝的一种嘲弄。

这批学业未竟的留学生在美国期间,接触、学习了许多西方文化,

对推动中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并涌现出像詹天佑、唐绍仪、

梁敦彦等杰出人物。初步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后来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

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外交

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

中海军将领14人。(李喜所:《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

《南开史学》,1984年第1期。)总之,除少数早亡,埋没故里者

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洋务派官僚在派遣留美

幼童之后,还奏请留学英、法、德等欧洲诸国的留学生。从1877年

至1897年的20年间,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奏请下,福建船政学

堂先后选派出四批学生赴欧留学。洋务派官僚派遣的留欧学生,在1879年以后陆续学成回国,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有的成了中国海军的主要骨干,有的致力于海军教育事业,有的成

了近代中国的实业人才。其代表人物为刘步蟾、萨镇冰、邓世昌、

严复、马建忠、魏瀚等。(李喜所:《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

总之,洋务派兴办留学教育,从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出洋留学,这

是一种明智而有远见的举动。其留学教育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大

多数留学生也是不负众望的,学成归国后,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和

造船工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的留学热潮

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掀起的。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腐败、落后,这些留欧学生未能充分地

施展其才

能,还有一部分留欧学生“皆散处无事”,“或被外国聘往办事”,在

各国领事馆以及洋行充当翻译,出现了“我才弃为彼用,我用转需彼才”的怪现象。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留学大潮

作者/李喜所

我国比较正规意义上的留学教育仅有一个半世纪多一点儿的历史,

却涌现了三次颇有影响的留学大潮。第一次留学潮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直接为辛亥革

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舆论的保证。第二次留学潮涌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民族觉醒推动的结果,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

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第三次留学潮则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

出现,是改革开放即中华民族第三次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改革开

放的硕果,为中国人真正走向世界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和思想

的保证,邓小平确立的改革开放战略之所以大踏步迈进,留学生是

重要支柱之一。三次留学潮伴随着三次民族觉醒和三次大的社会变革,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历史伟人。其中孙中山、邓小平本身就是留学生。三次留学潮几乎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相始终,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如果将三次留学潮加以比较,有

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第三次留学潮规模空前,影响巨大,史无前例,非前两次留学潮所能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众所周知,开创中国留学教育先河的是容闳博士。1847年,19岁

的容闳经过98天的海上颠簸来到了纽约,后往耶鲁大学留学。1854

年毕业后,为了说服清政府向美国派留学生,他放弃在美国可以从

事优越工作的机会,返回中国。经过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帮助下,于1872年到1875年率领120名10~15岁的幼

童到美国留学。

按照容闳的设想,中国如果每年都向国外派遣数量可观的留学生,

坚持100年,则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决,

古老的旧中国就可以慢慢变为美国那样强盛的新中国。但是,坚持

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对待人才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利其统治。当留美

幼童开始出现“西化”倾向的时候,就不计成本毫不犹豫地于1881年

将幼童中途撤回,不但容闳百年派遣留学生的远大理想化作泡影,

连最初确定的幼童留美15年的计划也未能实现。

这些幼童归国后几乎被看作“政治犯”,不予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

童后来

的辉煌成果完全是他们自我奋斗的结果。可见,洋务运动时期虽然

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清政府在派留美幼童的同时,还往欧洲派

遣了80多名留学生,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相当落后的,即使在

广大民众乃至知识界,留学生也不被看重。留美幼童在招生时就曾

遇到极大的困难,人们宁愿让孩子读八股、考科举,也拒绝送子女

到美国读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战败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渴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热情空前高涨。于是出现了争先恐后往日本留学,借以寻求救国救民良方的热

烈场面。甚至有父子、母女、爷孙乃至全家留学日本的感人情景。

日本友人为了给中国留学生补习日语和其他基础知识,开办了20多

所新学校。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

万多人。整个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有2万多人。这在当时是一个

很惊人的数字。

在“留日热”的推进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出国留学

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的一条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重要通道。这种

思想观念的转变无疑改变着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内涵以

及与世界的联系。而“留日热”最显著的政治功效就是为孙中山创立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伟大业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抹上了亮丽的一笔。

当然,这股“留日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1、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2、出国没有严格的考试,无法保证留学的质量;3、学习科目过于宽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4、留学管理无力,问题时常发生;5、数量可观,成才较少。总之,带有起步阶段的许多不成熟。

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从总体上观察,这期间北洋政府对出国留学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这给企图“放洋”的青年以一定的自由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又迫使许多有头脑的学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出国留学自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高扬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更新观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数年轻留学者的追求;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为献身革命而出国探求新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这些因素的交织回应,为第二次留学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使留美、留法、留苏不断升温。

五四时期的留学潮持续时间长,平衡而有序。1908年,美国决定退回部分“庚款”以资助中国派留学生,之后于1911年即设立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于是以“庚款”留学生为中坚,加上众多的自费留美生和各个部、企业、学校等派出的留美青年,使美国各大学“布满了中国留学生”。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了1/3。这些中国留学生素质高,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自治能力强,成立有各种社团,举办许多颇有意义的活动。现存的《留美学生年报》、《留美生月报》及《科学》等

杂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留美青年高昂的学习情趣和美好的追求。他们是用科学精神浇铸的一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有为青年。

如果说留美生的追逐目标主要是科学文化,那么留法勤工俭学生则侧重于政治方面了。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兴起,一是

在工读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

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而勤工俭学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

好尝试;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

兰西去体验一下;三是一批有影响的人物如蔡元培、李石曾的全力

推进。至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已达1600多人,

他们一边做工,一边上学,辛苦异常。在这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间,不仅涌现了许多有为的职业革命家,而且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宣传家,社会主义能植根中国,其功甚伟。

“留苏热”的出现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效法苏俄,急切派革命青年赴俄学习;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成功,孙中山“以俄为师”口号的提出,又将派青年去苏联学习视为培

养革命人才的主要途径。为此,苏联政府在莫斯科专门创立了一所

孙逸仙中国劳动大学,大批接收中国留学生。1926年前后,在苏联

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梁之才。这批人也确实对中国革命有深

远的影响,最著名的如刘少奇和蒋经国等。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加剧以及苏联特

殊的对华政策的实施,主要由共产党向苏联派一些留学生,但数量

有限。国民党政府则主张向美国派留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

有很多青年赴美留学,人数达5000左右,但对整个社会牵动较小,

还不能说是又一次留学潮,只能讲是第二次留学潮的余波。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第三次留学潮的序幕。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

的数量增大??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

要越走越宽。” 邓小平的指示吹响了青年学生走向世界的号角,迎来

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

经过30年的曲折发展,中国有120多万人到国外留学,遍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

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连接世界的生机勃勃的方面军。如

果从中国留学史的视角去观察,这次留学潮不仅大大超越了前两次

留学热潮,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其一、拓宽留学渠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发展留学教育,最重

要的是财力支持和人力保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

的开放姿态,利用各种财源筹集留学经费,同时制定多种政策法规,激发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积极性,为留学教育的持续高涨打下良好

的根基。在国家公派留学为主导的前提下,各部、各省、各个基金会、民间社团、大专院校以及国外的留学基金等都加以利用,采取

一切办法,广派留学生。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允许自费出国

留学,大

大激发了全社会支持留学教育的积极性,使留学由单纯的教育行为

转化成一种社会行为。随着1990年前后自费留学教育的不断成熟和

规范,自费留学大军直线上升,成为30年留学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长节衣缩食、东借西凑,千方百计送子女出国留学,这在客

观上弥补了国家扩大留学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晚清和民国,也有一

些自费留学生,但和改革开放后的自费留学生相比,只不过是九牛

一毛。

其二、留学牵动千家万户,国人的留学意识空前提高。在改革开放

之前,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讲,出国留学是不可思议和十分遥远的事情,更谈不上对国家留学政策的关心。但近30年,谈论留学,想办

法让子女到国外留学,则变为街谈巷议,成为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一

个重要话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是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

和留学意识高涨的显著标志。从考托福(toefl)和“gre”那长长的队

伍里可以感受到出国留学的火热。自从美国1981年在中国举办托福

考试,参考的人数直线上升。以北京为例,1981年首次考试为285人,1985年即上升为8000人,1986年达18000人。1989年全国

的考生有4万多人。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报名,常常要通宵

排队,但仍有未如愿者。

其三、全方位的社会影响。30年的留学潮由于时间长,人数多,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既重大而又持久。众多的留学生走向世界,无形中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

泛而深入。而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也自然将世界文化介绍

到国内,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和

准确。留学生真正成了中国和世界连接的纽带。大批留学生的学成

回国,迅速成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生力军,在各行各业散发出勃

勃生机。活跃在各地的留学生创业园,集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产品、物流于一体,有力地推进了现代化的建设。北京中关村的高

科技园区,归国留学生是核心。各大专院校的归国留学生,则是难

得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一些新兴学科和先进的实验室,多数由留学

生主持,而长江学者和特聘教授当中,归国留学生占八九成。科技

战线归国留学生几乎起主导作用。以国家重要的“863计划”为例,首席科学家和主要的领导者有七成为留学生。1996年在“863”十周年

成果汇报会上,信息技术领域的主题专家组组长周炳琨明确指出:“光电子主题组前后参加者7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大多数课题负

责人或骨干是留学归国人员。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如dfb激光器、

量子阱激光器等,其主要完成者几乎全是留学回国人员。” 在近些年

两院院士的增选中,有留学经历者高达90%以上。

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波及到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经济、

法律、金融、通讯、交通、社会等许多领域,可以说是全方位和划

时代的。

(作者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该校中

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篇二: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赣南师范大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bstract

in 1847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hardships, in the three stages 授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

1847年出现的国内近代留学教育历经艰辛,在经历了晚清时期、民

国时期和新中

国时期三个阶段后,取得丰硕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时代进程中,

借由留学教育,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对

于当时的中国发展时期而言,留学教育不仅逐渐承担起改革开放国

策的组成部分角色,更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观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现状可以发现,留学国家的选择存在普遍性,大部分集中于美国、日本、苏联三地。近代留学教育行为伴随着著

名人物的产生,他们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文化创新等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起源入手,

对其发展历程及所带来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对近代留学教育人才

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阐述,帮助人们回顾

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对近代留学教育发

展进程的研究,将有益于推动有关留学教育未来发展的相关研究,

进而实现调动国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来推动国内现代化经济发展。关键词:近代留学教育;历史发展;影响;走向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new period china,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in the process of time, by studying abroad, china has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 level and all-round talents. for the period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udy abroad education not only gradually assume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but als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crucial impact.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abroad in modern china can be found, the choice of studying abroad is universal, most of which a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pla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behavior of studying abroad in modern times is accompanied by the generation of famous peop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nalysis, related to elaborate on the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talents china modern history, helping people to review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research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and mobilize overseas talent to return hom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1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

1.1晚清时期初见端倪

1.1.1具有历史环境特点的起始阶段

我国最早一批留学教育学生为1847年赴美学习的包含容闳在内的

三位留学生。受到当时著名的洋务运动的影响,急需一批擅长外交

与技术的人才,通过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联名上奏,最初的赴美留学

之举诞生。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留学生主要跟随外国的传教士

来到国外,并会得到来源于教会组织的资助或推荐,对于国外的这

些教会而言,中国的留学生具备成为他们进行中国传教、宣道的媒

介的优势,而这些早期中国留学生大部分会坚持学成报国的初衷。

不难看出,当时的留学生所处的环境为人才的回流创造了条件,换

言之,外国教会与传教士成为了中国近代留学生回国推动国家建设

提供了帮助。

1.1.2曲折的公派留学阶段

留学教育工作出现转折点需要归宿于连续两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

的失利,通过经验总结,清政府真正意识到留学教育模式存在的必

要性与紧迫性,至1889年,清政府以每批30人的规模先后派出4

批赴美留学生。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干扰,在还未达到学习期限之前,这批留学生被全部撤回。此后由政府主导,派出110名左右留学生

去往欧洲学习。当时,陆续出现了包括孙中山、伍廷芳等人在内的

一部分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从起始阶段发展至公派留学阶段的留

学教育尚属萌芽状态,在留学政策方面由于存在选派机构不一致、

留学资格限制不足、留学教育费用不足等原因,存在相对较大的疏漏。此外,在留学生选派方向方面也必将模糊,影响了留学教育工

作的连续性。前两个阶段的留学生大部分为官费生,即公派学生,

这部分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由清政府任用或给予奖励,一定程度上

激励了留学教育。詹天佑、严复、刘步蟾等著名人物便诞生于这一

时期的留学教育,他们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端,在海关、铁路以

及矿业等领域发

挥了重要作用。

1.1.3初具规模的晚清留学潮

此时由于受到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清政府教育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赴日留学人数不断增加。1890年至1911年,由于国内的科举

制度被废除,国内的教育价值标准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少学生将目

光投放至出国留学,吸取国外相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包

含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招生策略。从起始阶段的萌芽状态发展至此,我国近代留学教育工作已然向正

规化转型,历史上第一次留学热潮出现了,在原有清政府出资公派

出国的留学生赴日学习外,出现了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学习的留学生。这场留学热潮持续了整整16年,留学生人数达到四万五千人。

清政府趁热打铁,制定了留学欧洲的长期计划,留学方向不断延伸、

扩展,并有针对性的扩大留学国家的选择范围。纵观我国历史发展

进程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留学教育对于后来我国社会的影响是积

极的,且重要的,包括鲁迅、秋瑾、陈独秀、蔡元培、宋庆龄、胡

适等人在内的先进分子对我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2、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及意义

2.1中华民国时期高潮迭起 2.1.1热度高涨的留学教育

1912年至1927年这16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的肆意侵略,令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广大的青年学子对于吸

取西方技术来强健国家建设的需求高涨,特别在著名的五四运动阶段,数千计的爱国青年学子以“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作

为奋斗目标,纷纷前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实地考察、学

习知识。1920年,马克思主义经由留学生的作用传到中国,以孙中

山为代表,开展了新一轮的留学苏俄热潮。

2

2.1.2频繁战乱打乱留学教育工作进程

1966-1976年间,由于受到文革运动的影响,留学教育完全停止,

这种局面到1972年后开始出现缓和,少数留学生被外派出国学习语言,这一时期为我国留学教育带来的断层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发展

造成了严重影响。

1977年至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留学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1978年作出了赞成留学教育工作力度加强的

重要指示,新中国的留学工作,自此进入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

发展效果最好的时代。这一阶段国家的配套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本

着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标,教育部先后指定了

多部策略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 2.1.4 绵延长久的历史意义

经历了种种波折,我国的留学教育工作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相比于

前期而言,这一阶段开始的留学生活更加正规、稳定,同时也不乏

创新策略的出现。

结合历史因素回顾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其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

产生了不可缺失的影响,积极作用于我国各行各业前沿发展的高端

人才大部分诞生于近代开始的留学教育工作。

结论

我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出现原因,在于政府目光的延展性作用,国内

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引起了当时执政政府的重视,出国留学以学习经

验,回收人才以帮助国家建设的思路逐渐形成,在初期尝试取得一

定成果后,政府开始着力于留学教育工作,恰逢当时国际上不少国

家对于中国留学生抛出了橄榄枝,在内因外力的双重影响下,中国

近代留学教育自出现便展开了漫长的发展之路。

回顾历史进程,提炼经验要点,虽然受到历史发展的特殊影响,我

国近代留学教育工作出现了波折甚至停止,但最终实现的良好结果,是让人欣慰的。

3

参考文献

[1]张彩丽,刘瑞丽.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

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04:30-33+69. [2]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研究的

历史考察[j].文史哲,2005,04:109-115. [3]乐生发.近代留学教育对中

国大学教育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刘丽洁.论近代留学生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影响[d].山东大学,2008.

[5]高宇.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72年—1927年)

[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薛冰.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2015.

4

【篇三: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

阅读书目:

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

——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活动为例

马俊青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

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并会持久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以近

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与中国政治的变动为例,论述中国留学教育

是如何被政治影响的,又是如何在动荡的近代社会中影响政治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生政治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现状是这样的——落后的经济,腐败的

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封闭的对外政策。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清王朝统治者由“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和“中华乃天朝上国,其他皆为蛮夷”的闭关思想,逐渐开放,开

始重视西方的存在。从器物层面的“中体西用”,到制度层面的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在到后来的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文化。而要学习西方,其中的一个途径便是派遣留学生。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学生是两支主要力量。传教士通过在中国译书、办报纸和建立教会学校等活动,促进

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但是从这个层面看,传教士传播西学目

的是为了让中国基督教化,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留学生群

体不仅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入中国,而且以西学为武器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了不可忽

视的一支力量。

一、容闳与近代留学活动

容闳(1828-1912年),我国第一个留美大学毕业生,近代留学活

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本人自小早洋学堂读书,校长布朗回国时他抓住机会跟随布朗

来到美国,又坚持入读耶鲁大学。面对中美实力悬殊对比,容闳的

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到中国,他希望帮助中国青年赴美接受教育,学

习技术本领,再回国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1854年,容闳回国,回国后他四处奔走,见到曾国藩后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曾的赏识,曾与李鸿章一起上书,获得清廷

的批准后,遂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实质上,清政府派遣幼童

留美,是想让他们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从而便也就破解了西

方钳制中国的利器——技术。从这一角度看,清朝政府既然肯花公

费派遣,必定反映了官方的利益需求。这个需求,便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维系和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稳定。

历来教育总是与政治目的挂钩,留学教育也不例外。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清政府执政的封建社会受到帝国文明席卷时,

统治者迫切渴望稳定的政治环境。要稳定就要有底气,这种底气,

便来自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

于是这些留美幼童在一开始,便肩负起了统治阶层的厚望。有一个

细节值得注意,幼童来到美国后,仍要学习汉语,且每次汉语课前,要“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再给孔

老夫子的画像叩首”。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幼童们受传统管制较多,

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此时,政治因素仍在留美活动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留美幼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融入西方社会,思想意识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他们对美国生活适应地很快,有许多学生穿上了西装,甚至剪掉了辫子,采用西方礼节待人接物。”留美幼童西化的趋势引

起了驻美公使的恐慌。人的行为礼仪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性,如果留美的幼童果真西化,也就和清廷最初的想法相违背了。于是

驻美公使陈兰彬和留学生正监吴子澄联合上奏清政府。奏文说,留

美幼童已经西化了,将传统礼节抛弃了,这样的人怎么为大清服务,不如早将他们召回去,免得酿成祸患;并竭力诬陷容闳。清政府对

国外情况不了解,加上这时美国发生了排斥华工的浪潮,于是下令

撤回留美学生。1881年,他们被迫辍学回国。这期间,容闳曾致电

清廷,申明幼童完成学业的必要性,但清廷不予理睬。在那个时代,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统治者发现教育有偏离政治路线的苗头时,这样的教育是必然不能继续的。守旧势力之强大,是空有教育抱负

的容闳鞭长莫及的。

虽然容闳发起的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活动就此夭折了,但他开创了

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留学事业。后来又有几批赴美、日、法等国留学

的留学生,这样的一批批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提供了许

多智力支持,甚至成为革新时代的主力军。这一部分内容,将会在

后面两章做出论述。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与近代政治变迁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地主阶级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下决心力

主学习西方科技,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构想付诸实践,由此掀

起了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打着自强的口号,洋务派兴办了江南制

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近代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目的,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

在创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和外国技术人员和各国列强打

交道。于是,洋务派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外交和科学知识。

如果说容闳第一次的赴美幼童教育计划中途夭折,那么洋务运动时

期后来的的选派留学生计划就明显卓有成效了。派遣留学生出国对

西学的输入和传播,思想的革新,社会变革都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留学生归国后,多数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流砥柱,涉足近代工矿业、铁路船舶业,还有教育界、金融业等等。

在这样一支归国队伍中,有一群精英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是一批

思想改良家和政治运动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人。

例如,留法归来的马建忠,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

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

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

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

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

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

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2;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

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

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

与违约不同。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

判中。留学期间,马建忠写过《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提出应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归国后,他继续鼓吹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可以看出,留学生受国外思想影响,因而能够依时局提

出较为先进的政治主张。

严复同样是留法归来的学生,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在中

国广泛传播,成为近代民主斗士们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推动了

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1

三、二十世纪初的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的政治大变动

十九世纪洋务运动时期的公派留学生计划,在刚实行时,其实并不

热门,因为中国曾经闭关锁国太久了,民众对国外知之甚少,同文

馆这样的新式学堂尚且不愿意入读,更别提海外留学了。普通百姓

甚至认为“国外是剥人皮吃人肉的野蛮之地,不敢让孩子出洋留学,

只有少数沿海地区居民了解外情,才敢让孩子报名留学。”

到了二十世纪初,情况有了明显改观。究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造

成列强大举入侵,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

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要不然就是等死,要不然就是变法自强,清政府选择了后者。从1901年清政府实施清末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废科举,鼓励出国留学,归国后赏予进士举人等头衔。于是,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国

留学热。政治的变动、政府政策的鼓励推动了此阶段的留学活动,

虽是苟延残喘之时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却有一定现实意义。

此阶段里,留学生以赴日、美居多。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从没把日本放到眼里过。哪知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明治维新效法西方,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

军事实力上都渐渐超越了中国。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宣

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深深刺痛了爱国进步人士。因此,仿效日

本变法,成为许多进步中国人的呼声。清政府听到了这一呼声,开

始选派赴日留学生。后来,自费赴日的留学生数目也骤增。原因有

以下两方面,一是清政府实施的清末新政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二是

日本距中国较近,风俗习惯相近,留日成本低。

在这些赴日学生群体中,杨度是一个奇人。杨度(1874年—193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杨度思想非常先进,

1902年他不顾老师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

趋激进。杨度在日本读大学期间爱你,研究各国宪政,主张宪政,

之后, 杨度作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

代表团总代表,参与了中美粤汉铁路的收回。他与孙中山一直就中

国革命问题辩论. 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

促成孙黄合作,也促成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却依然拒绝孙中山加

入国民党的邀请,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的道路。

后来,清政府下诏立宪,杨度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君主立宪, 主张成

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他与袁世凯私交甚深,后来助袁世

凯出台洪宪帝制。但也因为开历史倒车,杨度遭到全国的唾骂。但

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抱负一直随着世事的变迁而前进着,从他风云

的一生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近代政治那不平凡的缩影。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孙中山。孙中山留学日

本后,创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以至于后来的发动武装起义,

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孙中山留学

期间,确立了他的政治主张,即通过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走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之路。作为留学生中成就颇丰的一位,孙中

山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起了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作用。他也促进了西方

民主思想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中国民众,为中国革命准

备了群众基础。

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巨大作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

日本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理论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诸如陈天华,邹容,他们都写书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呼唤国民觉醒;同

时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黄兴和陶成章还分别组织了民间团体,参与到孙中山的革命中,极

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留日女学生秋瑾也在推翻清

廷反动统治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33 《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

与探索》汪受宽主编第68页

而留美学生群体的增加则和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有关。美国退还

庚子赔款的意味深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用这部分钱在中国兴办教育,传播基督教,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后,类似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民

间反帝活动也就会相应减少,同时庚子赔款也将应用于中国选派赴

美国、欧洲留学生。在这次历史机遇中获得宝贵的赴美欧机会的人,在后来的中国社会中也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诸如茅以升、梁思成、费孝通等,都是当年的留学生。

可以看到,不同于以往公派留学生“服务于政府”的特点——20世纪

以来,留学生群体越发独立、自主。

辛亥革命前后负笈出洋的归国人员,是在甲午海战的惨痛教训中,

是在戊戌变法的失败阴影里“寻求新声于异邦”的,因此,这一代留

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变化在于:第一,第一代留学生致力于

专门技术的学习,以一技之长来报效祖国是其梦想,而这一代留学

生除学习专门技术外,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科学

各种门类,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打下了人才基础;第二,第一代留学生主要留学于英美等国,而这一代留学生除仍求学于西

洋外,较多地涌向了日本。这原因相当复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一向较为落后的近邻日本,经明治维新后,日益富强,这便为急

欲富国强兵的中国人树立了一个近距离的榜样;第三,这批留学生

归国后多以自由知识者身份出现,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某种独立性。

这就可以更理性地思考中国现代化的路向、特征与发展方向。5 4

四、反思与总结

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先进技术和思想,才能

促进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

清朝的闭关锁国没能让统治者如愿得到长久的安稳,反而使中国的

社会越发落后,政局越发动荡,最后,统治者还是要面对外国列强

的扫荡,王朝体制最终土崩瓦解;懂得“开眼看世界”的魏源和严复

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倡导了向西方学习,并未付诸实践;洋务运动“中

体西用”、付诸实践,但是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只学西方的科技,没学到内里的精华所在。

对于近代的中国,器物,思想,制度其实无一不落后。统治者想维

护封建政治架构,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留学归国的精英想推倒这

种旧的架构,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巨大的政治博弈体现在中国的

社会中,就演变成一场场反帝反封建运动。最早时清朝统治者或许

没有想到,当初他们派出的留学生会一代继一代,最后断送了王朝

的性命。岂止是断了王朝的性命,他们全然赋予了中国另一个新生命。

五、联系现实

当今中国社会,留学生群体正逐渐壮大。不同于近代中国那群肩负

着时代使命的留学生群体,当代留学生的留学活动多是出于个人发

展考虑,北美、欧洲、澳洲是主要的留学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社会环境高度民主自由,对于有才华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留学生有

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近代我国

的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有着报国热忱,学成后回国投身革命改革

事业。而现如今,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国外读书学习后,倾向于留

在国外生活发展。这两者在时间上,不过差了100余年,但空间上,却隔着数重大洲和大洋。

中国当今人才流失严重,很多高科技人才和青年群体倾向于驻足国外,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说,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是激

起中国留学生回国救国的催化剂,难道说只有当今社会再次出现国

家存亡攸关之时,海外精英们才会回国? 4

5 《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第72页

《光明日报》2002年3月26日《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沈光

明(摘录于人民网)

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国家再度陷入危机,相反地,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努力维护当下相对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海外留学生群体倾向

于留在国外发展,多有他们的个人考虑,但我们仍要从国家社会自

身找原因。这个社会是否能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性思维?是否重视个

人发展,并保证每一个人的声音和诉求能被听到?是否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人民日报》4月29日的一篇文章

指出,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

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

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

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

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i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只有当一个社会政治上足够民主,当每一个人能够活的体面而有尊严,当人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人才愿意为这个国家付出,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是有希望的。

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但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基于对优秀教育资源的要求,今后相当长一段可预见的时间内,我国赴国外就读生活的留学生数目还会增加。如何看待当今社会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留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让留学生这一庞大智力资源对中国发展形成有利的辐射,推动中外交流,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i 《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关于中国梦的作文:少年中国梦

关于中国梦的作文:少年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题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有无数先辈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而抛头颅,洒热血。而我们更要有理想,应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祖国的新一代人,正因如此,历史也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祖国更加灿烂的未来而奋斗。 祖国的昨天令人沉思,我们的祖国本是一个美丽而又伟大的国家,拥有着大好河山,更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摄取了巨大利益,中国也遭受了巨大损失:领土丧失,中国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不断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我们更应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祖国的今天生机盎然,自解放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百废俱兴,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巨大努力,自主发展了各类科技,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从此崛起;发达的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无一不宣告中国已跻身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祖国的明天孕育美好,我们每个新一代的青少年都会有一个璀璨明亮的梦想,我们会放飞它,然后去努力地追逐。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当一位数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卓越的成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将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所以,我们应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从小立下大志,效仿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为中国之富强而读书”,当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让我们加倍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用我们的勤劳、智慧、汗水和创造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璀璨、辉煌和繁荣!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关于中国梦的高考作文5篇精选

关于中国梦的高考作文5篇精选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要我们有梦想,敢追逐,敢担当,努力学习时,健康成长,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梦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雏鸟的梦想是想像雄鹰一样展翅高翔;小溪的梦想是想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青草的梦想是想像苍松一样坚韧挺拔。如果说一个人的梦想是一朵花的绽放,那么13亿中国人的梦想便是漫天的花海绚烂。人们一个个小小梦想汇聚起来的的闪耀,便能将中国装点得星光璀璨,让追求梦想的美丽光芒洒在每一个人脸上。邓亚萍是因为有了梦想,在乒乓球的赛场上叱咤风云。袁隆平因为有了梦想,在农业科技上取得了硕果。莫言是对写作的憧憬,引领他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爱迪生是有了对科学的喜爱,让他创造了无数的发明。这些成功人的事例,无不告诉我们,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梦想是对美好的向往。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文学家。“文学”这一个词,我已深入的开始接触了。当我了解到文学、尝试自己创作作品时,我发现,文学令人那么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或许有一些同学认为,成为作家、诗人有什么好,费时费力又费精神。你这样想,可就错了。写作费时费力又费精神吗?非也非也。其实,只要接触多了,就会感觉文学的魅力。或许你会说,当作家、诗人多辛苦啊,整天写呀写的!这你们就又有所不知了。我想:那“靠一支笔吃饭,靠一张巧嘴出口成章”的奇妙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文学,是表达生命力的方式。一首短短的诗,一篇文章,就能表达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借用一下爱迪生的话:“一个成功的作家、诗人,是99%的写作基础加1%的灵感。”文学可以带给人无穷的魅力,它无疑是我追求的梦想。梦想是生活的器材,每个人的梦想都缤纷多彩、绚丽多姿。我想成为一名文学家,一名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以手中的笔,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战斗一生。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我不仅要学习作为作家的鲁迅,更要学习一个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而努力奋斗的鲁迅。当年,鲁迅为了拯救中国人民的思想而写作;如今,我要为了提升中国人民的思想高度而写作。我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为中国梦而努力!我们都有不同的小小梦想,我们都要朝着那个小小的梦想而努力,拥抱阳光,为了我们,也为了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将自己的梦想凝聚,努力奉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力量,为了那个大大的中国梦,而努力,而奋斗,而拼搏!中国梦是我的梦!我的梦是中国梦!让中国梦不再是梦!【篇2】石壁穿空,奏一曲蓝色梦想的滥觞,梦回千年,寻一断千古流传的中国梦,。屹立世界之端的中国梦,是一个怀揣着蓝色梦想执剑而立的王者,江南烟雨中的亭台楼榭,记录了他寻了千年的梦想,塞北荒漠中的古城,是一段铭刻记忆的繁华,草原上奔跑地骏马,是他不变的追求,一段段白色的哈达,是一首首不朽的赞歌,蓝色中国梦,火热中国情。中国梦是蓝色的,中国梦是自强不息的,中国梦是卧薪尝胆,中国梦是破釜沉舟,中国梦是力拔山兮,中国梦是厚积薄发……是的,我们必须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准绳,以“搏击长空,奋斗不息”为理想,以“实干兴邦”为基础,以“空谈误国”为教训,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根本,不断进取,自立自强!这就是中国梦,蓝色中国梦。作为九零后的我们,是具有潜力的一代,是注定背负国家使命的一代,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势必拥有火热中国情,蓝色中国梦,势必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势必不会做“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是必要“修身,治国,平天下”,子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是九零后,身上背负着一柄剑,锋芒毕露,却不失韬光养晦之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品质,志存高远的理想和信仰,我们信仰中国梦,我们渴望未来,在心中筑篱种菊,紧紧裹住那颗火热的心,中国梦在翻滚,中国心在跳动,中国情在澎湃!从夸父追日的美好幻想到嫦娥奔月的现实,中国梦在智慧与追求中熠熠生辉,起头并进。“坐看夕阳枫林晚,缘知此是缘梦时”,中国梦未曾在我们手中断过。哪怕某一天,铭刻在心中的火热变成回忆,逐渐褪色,中国梦,蓝色的中国梦一定会伴随着明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课选择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网课选择题单选题 第一套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洪仁玕 D、魏源 你的答案:D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你的答案:A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 A、大连 B、旅顺 C、平壤 D、花园口 你的答案:B 4、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1790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你的答案:A 5、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 A、1842年《南京条约》 B、1860年《北京条约》 C、1858年《爱珲条约》 D、1895年《马关条约》 你的答案:A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魏源 你的答案:C 7、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 A、广东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福建水师 你的答案:B 8、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你的答案:C 9、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 A、杨秀清、石达开 B、萧朝贵、冯云山 C、陈玉成、李秀成 D、石达开、韦昌辉 你的答案:C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你的答案:B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 A、日本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你的答案:B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美丽的中国梦作文

美丽的中国梦作文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丽的中国梦作文(一) 哦,20年后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自言自语着。“我来告诉你吧!”突然,我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推进了我的镜子中…… “这是哪儿?”我一个机灵的睁大了双眼!哇,这哪里还是我的家呀:一座座可爱的明黄色的大楼围着一个又大又美的水池,水池边一颗颗青翠的大树仿佛透出了水,人们漫步在树荫下,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享受着,就像心也被水湿润着。“欢迎来到20年后的中国!”神秘的声音再一次响起。“请你随意参观一下吧。”我听了大喜,飞快的跑进一座房子里,那家的人好热情呀,主动邀请素不相识的我参观。一进门,那地板踩上去想棉花一样柔软;一抬头,竟然是高科技的机器人管家笑眯眯的看着我;厨房里的冰箱上可以自动点菜,免费送到;卫生间的淋浴房还可以自己随意揉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在主人的邀请下我在苹果型的沙发上落了座,墙壁上的电视机自动打开了,一行字滚雪球一样滚了出来:为预防h7n9病毒,请吃抗病毒糖,原来科学家研制出来一种抗病毒糖果,吃了以后可以抵抗各种病毒,像流感呀、鼠疫呀等等,而且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我喝着机器人管家送来的饮料,看着电视,好惬意呀。该回家了,我向主人道谢后回到了明黄色的大楼前,“欢迎下次光临!”接着呼的一阵风就把我吹了回

来。我有些不舍,20年后的生活真美呀!20年后的中国,你快点来吧! 美丽的中国梦作文(二) 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上,有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在这里将近有13亿的人有许许多多的美好梦想,这些梦想汇集成了所有中国人的“中国梦”! 梦是什么呢?梦是人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一生前进的方向,是人不断寻求的欲望,更是一个人永远的信仰。 每个人的梦是不同的。而对于一些主席来说,他们最大的梦想是世界和谐,不再发生战争,不再发生自然灾害。希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脱离穷苦。让失学的孩子能够重新回到温馨的校园里,有饭吃,有衣服穿,丰衣足食。让我们大家其乐融融的一起奔上新世纪的小康社会。 每次当电视机上出现某某儿童因为没有知识而上不了学,只能待在家里,与父母相依为命。我看到这些情景,不争气的泪珠哗啦哗啦的掉落下来。我一边哭一边想: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名教师,帮哪些穷苦的儿童们走出穷苦走出山沟,一步步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然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教师。每当我看到山区的孩子跋山涉水、起早贪黑地去学习是的,我的心里就很感动。回头来想一想:这么好的环境,这么高级的教学楼,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供我们学习,可是有些人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像一个小宝宝一样。我一定要成为一名教师,让那些想要学习,想要成为国家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