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7古诗两首_语文S版

《古诗两首》教案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学目标】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1.知识与技能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

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

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

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会认“绝、径、踪、逢、蓑、吠、苍、孤、笠、翁、独、屋、钓、寒、芙、蓉”等字;会写“吠、芙、蓉、绝、径、踪、孤、笠、苍、逢、蓑、翁、独、钓、寒”等生字;掌握“万径、蓑笠、芙蓉”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导学生猜谜语。

1.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看不见?

2.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吗?(教师板书:雪)

3.板书并齐读课题。

4.质疑:你还知道哪些写雪的古诗?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两首。(江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词。

2.师范读课文,按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并指导朗读。

3.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我会读

绝jué径jìng 踪zōng 逢féng

孤gū蓑suō吠fèi 苍cāng

翁wēng 独dú屋wū钓diào

寒hán 芙蓉fúlóng 笠lì

(2)我会写

吠芙蓉绝径

踪孤笠苍逢

蓑翁独钓寒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评价,如果他能做到读正确,并比较流利,就奖励红星给他。

5. 教师范读,学生拿起课本动情地朗读课文,开展朗读“夺旗”活动。

(三)品读古诗,读中感悟

在识字王国里,同学们结识了这些新朋友,让我们与这些朋友手牵手,一起走进课文殿堂。

◆品读《江雪》感悟诗情

1.扫清了文字障碍,我们首先学生轻声地自由读全诗,然后老师出示停顿,指导朗读。(出示音频)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把!

教师反馈:这首诗的作者是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细读《江雪》分析古诗

画中有诗,诗中也有画,你能从诗句中读到怎样的画面呢?

1.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周围的群山。

(2)绝:绝技,不存在。

(3)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

(4)踪:脚印。

(5)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2.出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2)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3)寒江:寒冷江面上。

3.(出示:寒江钓雪图)根据词语解析,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含义:所有的山上都没有飞鸟的踪影,条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独自一人冒着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抓住文眼,读出“千万孤独”

1.同学们,诗与画是相通的,下这幅画画了有哪些事物,你从这幅画感觉到什么?

《江雪》这首诗分别画了屋子、柴门、白雪等;从这福画中可以感觉到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孤寂。

2.同学们,在这千山万径一片雪,飞鸟爵迹的凄凉背景下,有一个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地垂钓,你能体会到这位渔翁的心情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绝”和“灭”,道出了凄凉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

2.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可是“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凄凉。

从描写环境方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凄凉。

3.“孤”字道出了在这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渔翁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体现出了,他独自一人的寂寞。

4. “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的天气,人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从人物描写上表现了人物的孤独寂寞。

5.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首诗,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

是“千万孤独”啊!

◆意境探究,总结作者精神

1.尽管渔翁的心情孤独寂寞,但是他有没有被贫困吓倒?有没有被寒冷征服?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动情朗读,感受诗中的意境。(坚定的信心)

学生反馈:渔翁没有被贫困打到,没有被寒冷征服。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然而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它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描写的呢?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因为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再现。(通过教师深情的描述和提供写作背景,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了解。)

◆品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感悟诗情

首先学生轻声地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出示停顿,指导朗读。(出

示音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 苍山/远,

天寒/ 白屋/贫。

柴门/ 闻/犬吠,

风雪/ 夜/归人。

1.刘长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此首古诗?

教师反馈:刘长卿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还曾经被人诬陷而进了监狱。他所写的诗往往和他自己不被重用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因一生不得志,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细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分析古诗

1.怎样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意思呢?

首先首先让我们一起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理解意思。

遇:遇到。

宿:住宿。

芙蓉山:山的名字。

然后连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诗题的意思是: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的家里。

2.用刚刚我们解诗题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吧!

出示句子: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太阳下山了。

苍山:青黑色的山。

白屋:被白雪覆盖的茅屋。

贫:贫寒。

出示句子: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闻:听见。

犬吠:狗叫。

归:回来。

3.相信大家读了古诗后对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请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给同学们说说,结合课文注解,合作写出每一句诗的意思。

学生总结:太阳下山了,远处只见一片苍茫的山。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我正在着急时,突然发现不远处有间破旧的被白雪覆盖的茅屋。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雨天里回来了吧。

◆意境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1.大声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思考:古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学生反馈:落日、青山、茅屋、柴门、风雪、夜归人。

2.结合以上描绘的景物,仔细观看图片(出示图片)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觉得很冷,除了寒冷,我还从这幅图中感这户人家很穷。

3.结合“白屋”“柴门”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为什么从白屋、柴门

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

因为白屋是简陋的屋子,柴门是用木头做的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不好。

4.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五)课堂练习

1.分别说一说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江雪》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大雪环境独钓图。诗人以渔翁的形象写出了自己的现状,表现了是人的孤傲和顽强的性格。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旅人因风雪所阻,傍晚投诉在意户贫苦人家。诗人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景物描写,用动静有序的对比,流露出对贫苦人的同情。

(六)作业布置

1.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背古诗。

(2)默写古诗。

(3)试着说给爸爸、妈妈讲解古诗的含义。

【板书设计】

《江雪》写景山鸟飞绝

路人无踪

写人蓑笠翁

钓江雪

广阔空寂、不畏严寒

孤高、顽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投诉与日暮

宿后见闻

苍远山白屋贫

闻犬吠夜归人

内心孤苦同情穷人

【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诗的字面意思都比较好理解,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了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描绘的情境,教师采用看图画,听音乐等方式进到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走进古诗的意境。如在想象“这么冷的天,拿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夜归人为什么会这么晚才回来”,这两个问题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是只有一个,解决问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作者的简介或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古诗,使学生

对古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当然,对古诗情境的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有很多困难,即使教师讲解再多,描述再到位,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诗人的情绪,所以在本课教学时,不能把过多的感悟的内容强加给学生。但在《江雪》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出现了这方面的倾向,教师在今后教学同类型古诗时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尊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