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学典》九年级上册语文参考答案

《三峡学典》九年级上册语文参考答案

《三峡学典》九年级上册语文参考答案
《三峡学典》九年级上册语文参考答案

《三峡学典》

人教版九上

参考答案

第1课

学习探究:1. ①chí;② xùn;③ yāo ráo;④fan。 2. ①装裹;②竞;③输。3.示例:①雾(浓雾);②霜(霜雪);③霁(雪后初霁)。 4.①略微差一点;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5.北方雪景评古论今(意近即可)。

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 “望”字统领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8.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9.承上启下。10.“惜”字统领下文至“只识弯弓射大雕”。11.抒发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当堂演练:1.hán zhāo 2.本义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用了对偶、夸张、互文的修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4.“竞”有竞相、竞争之意,它在这里写出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这也使结尾处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了一种必然。 5.言之成理即可。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或英勇的广大人民。

拓展延伸:(一)1.沁园春2.万类霜天竞自由。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4. “万山红遍”是红色,“漫江碧透”是深绿色,“百舸争流”是帆的白色,“鹰击长空”是天的蓝色,“鱼翔浅底”是水的青色。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哪来对美的敏感呢。5.开放性试题,无标准答案。(参考)相同:这两首词在结构上很相似,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如《沁园春·雪》上阕写雪景,作者横括万里,大胆想象,使景物产生深远的意境。词的下阕评古论今,词人对历史上折腰者的评论,正是为了讴歌今朝的风流人物,是为了讴歌当代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这两首词情景交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富有表现力。且两首词都运用了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沁园春·雪》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和“漫江碧透”是景物色彩的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是景物动态的对比,“指点江山”和“激扬文字”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对比。而“同学少年”和“万户侯”是社会上人物的对比,显得褒贬分明,“万类霜天竞自由”和人民被压迫的对比,则鲜明地突出了主旨。

(二)1.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2.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第2课

学习探究:1.①pǔ;②gù;③zhì;④qiǎng bǎo。2. ①蓑笠;②嚷;③膏。3.示例:①哗啦啦;②淅(淅)沥沥;③叮叮咚咚、噼里啪啦。 4.①包裹婴儿的布或被;②形容土地肥沃、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5.拟人、爱的使者6.(1)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怀着爱心,轻轻地来。(3)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4)雨告诉孩子,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雨要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6)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7)(8)雨要孩子们勇敢地笑。(9)雨交代它最终的归缩。7.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

落石出。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8.在第五节中写到了雨来临后大地是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当堂演练:(一)1.照应 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4.略 5.略

(二)1.排比、拟人 2.雨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3. “祝福的心意”具体指祝孩子们都过上幸福甜蜜的生活。4.不仅指苹果的甜,更指生活的甜蜜、甜美。5.呼应开头、点明题旨。

拓展延伸:1.liáo páng huáng pǐ chì chù。 2.(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2)慢步走,走走停停。 3.长、巷、娘、芳、徨、样、怅、光、茫等。4.主要描写了“雨巷”和“丁香”。“雨巷”具有“悠长、狭窄、寂寥、没有阳光、没有生机和活气的特点;“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5.“雨巷”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姑娘”象征了美好理想和希望。 6.抒情;“我”是个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是一个在政治低压下因找来到出路而陷于彷徨,但仍对美好理想怀着憧憬和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

7. 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8.戴望舒;《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

第3课

学习探究:1.①.níng;②wai;③chàn;④yíng。2. ①憧憬;②僵;③倦;④朦胧。3.①灾难、灾祸;②弥、足:满,加一起就是十分的意思。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4.《上海文学》;江河;朦胧。

5.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6.“谁愿意”表达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光明的渴望。

7.第一节,表现了温馨美好的情境,第二节表现了寒冷严酷的情境。

当堂演练:(一)1.(1)比喻(2)暗喻 2.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3.主要写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三个层次;写出了“光明”、“幸福”、“安宁”三个理想的世界。4.这里采用了通感的方法;举例(略)。 5. 示例:鸟儿自由地飞,鱼儿欢快地游;满目忧伤的愁容。

(二)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飘动的旗子”和“火”都是美好光明的象征;“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则指现实世界的阴暗残酷。 4.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拓展延伸:(一)1.诗中的鹰是一位健朗、积极、无畏的勇者的化身。作者在构思立意上运用了象征手法。2.第一幅画面:鹰在蓝天中飞翔;第二幅画面:鹰在更高远的天空中纵横。3.(1)鹰的拼搏为他获得了无限大的生存空间。(2)“狂风暴雨”都只能受鹰的“牵引”,证明鹰能从容地面对和驾驭一切困苦。4.全诗押“an、ang”韵,全诗每一节均为四句,结构整齐匀称,每一节都以“呵”引起下文,不仅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使诗有一唱三叹的韵律美。5.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期许:永远地追求理想,勇敢地挑战生活,无限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激情,实现更高天远的生命状态。

(二)1.“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2.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3.都用了象征手法。

第4课

学习探究:1. ①guō;②qū;③qī;④r?ng。 2. ①晕;②篱;③凝;④幽。3.①欢唱(意近即可);②低吟(意近即可);③寂静(意近即可)。4. ①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②文中是止息、歇宿的意思。5.对生命之歌永不停息的讴歌,对大自然永恒的赞颂。6.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以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7.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8.不求统一答案,示例:如:夜幕降临,河水静了下来,松林也归于一片宁静,轻柔的溪水声像为人们唱着催眠曲,皎洁的月光慷慨地映照着大地,将一切装点得更加美丽。啊!这寂静、柔美的月夜啊!引发了我无尽的遐思。

当堂演练:(一)1. 济慈;英;《世界流派诗选》。2.“大地的诗歌啊,从来没有停息”,这两部分分别写夏天、冬天两个季节,实际写出了一年四季的轮回。3.借于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骄阳下鸟儿失去声音,突出蝈蝈此时歌唱的特别;寂寞宁静的夜晚,蛐蛐歌唱对人的振奋。5.例:构思巧妙,短小而又十分大气。将蝈蝈和蛐蛐的歌儿结合,生动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二)1.叶赛宁;俄罗斯。2.昏暗;泡在水中,多比喻沉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3.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和美丽。4.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5.恬静、喜悦。

拓展延伸:1.秋天2.雾的季节,成熟和结果的季节;实,收,歌。3.提示:从多种感官的运用来体会。4.这首诗中充满了欢快、喜悦的气息。 5.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第5课

学习探究:1.①wù;②l?u;③xia;④pián;⑤ɡuō。 2.①“悔”改为“诲”;②“园”改为“圆” 3.①教训;②解剖;③摆。4. ①断章取义;②理至易明;③心无旁骛;④强聒不舍;⑤不二法门。5.讲演词的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敬业乐业”。第2到第8段为本论部分,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9段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6.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7.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当堂演练:1.“凡”指所有的职业,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没有不是”意思是全都是,双重否定语气更加肯定。表明作者把职业的高低贵贱看得很公正,认为职业应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2.指能当总统的把总统当做一件事来做;能拉黄包车的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3.这样举例好。一个职位最高,一个地位最低,这样的例子典型,有说服力。4.什么叫敬业以及怎样敬业。

拓展延伸:(一)1.要养成我们的判断力。2.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3.第一层从开头到“遇事能断的智慧”,总说怎样才能不惑;第二层从“假如……”到“自然不至于惑了”,分别论述“常识”、“学识”和“智慧”的必要;第三层最后一句,总结上文,点明题旨。4.语言通俗易懂,如话家常。5.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答案示例:做事的胆识等。

(二)1.人人必须尽责任。2.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4.?未尽责任,丢开不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5.如:“却是不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运用对比,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6.略

第6课

学习探究:1. suì ruì ka mai 2.yán延长 dàn诞生 xián涎水 jiù灵柩 jiù内疚 jiū针灸 líng凌驾 líng菱形 l?ng棱角3.恪尽职守孤军奋战弥留之际恼羞成怒媚上欺下 4.①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做出思想上的贡献;②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5.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明确:如:第八段中“他孤军奋战”、“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第十一段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6.微笑。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伏尔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因为它是对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正是有了这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当堂演练:1.①yǔn;②zǔzh?u;③jiù。 2.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或作出的世纪性的贡献)。3.比喻。举例略。4.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5. “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拓展延伸:1.多灾多难的逆境能使人才兴起。2.A.消磨 B.磨炼 C.冶炼 D.砥磨3.①指张载的话:“富贵福祥,将厚吾之生也;贪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②指代从“优越的条件容易”到“丧失成功的上进心”。③指代优越的条件。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从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话里提炼出来的。5.是为了论证逆境的优越性,即“多难兴才”。6.从中外历史的角度,用不容置疑的一系列事实证明“多难兴才”的道理。

第7课

学习探究:1.①ku?;②jìn ;③sì;④yú;⑤qì;⑥ya。2.B、A、C、C 3.①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记。②心情豁达,开朗,不受外物影响。③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④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4.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儿子面对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家书,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

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潘灯艺术的至境。5.情绪消沉时,要冷静、达观、避免受伤,要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去的成功时,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6.第一封如同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当堂演练:1.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写的。2.从两方面写怎样面对情绪上的跌宕的:①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②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3.比喻。采用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生动形象地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4.略。

拓展延伸:1.快乐是指回忆起儿子小时的可爱及成长的经历;惆怅是指儿子现在远离自己。2.儿子长大了,成材了,还让自己学到了很多。3.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父母对自己爱之切的表现。4.热爱孩子,民主、平等,循循善诱等。

第8课

学习探究:1.pōu tǎn tachà a。2.衍殖勃凝。3.化为乌有:乌有:虚幻,不存在,指变得什么都没有。无与伦比: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伦:类。伦比:同类相比。没有可与之相比的。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抑制;勃然大怒:形容突然生很大的气的样子。4.zhù伫立 zhù贮藏 yǎn繁衍 xián衔接。5.一(1—4)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父亲很激动。二(5—24)运用童话故事解读“什么是爱情”。三(25)总结全篇,告诉女儿如何对待爱情。6.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7.“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当堂演练:1.真正的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迫念”等人性的光辉。 2.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4.一位真正的人,应该学会去爱人,学会善待,并尊重别人的爱。也只有像这样拥有人的精神情操和尊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5.略

拓展延伸:1.回忆女儿五岁那年冬天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晨跑的事。作用是将生活中的冬天与人生的冬天两种意义巧妙融合,自然地引出对即将成年的女儿的人生忠告。2.从七方面给予忠告,即遇到疾病、陷入贫穷、遭遇失败、落入孤独时切勿自弃,爱惜自己、自珍自守;处理好相貌、衣着、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具体忠告略。可归结为正视人生苦难,尽一切人生之责。3.提示:此为仿写题,应该在句式、修辞、所创设的情境、感情基调等方面与原材料相一致。答案略。4.提示:判断的理由要做到两结合:一是结合作者的看法,以免偏离大方向;二是要结合自己的身份,避免泛泛而谈,架空分析。答案略。5.“冬天”比喻人生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希望即将成年的女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战胜一切苦难,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人生的思想感情。

第9课

学习探究:1. ①huái;② chán;③ zì suī。 2. ①痴;②颧;③噤。3.表示用手拿肉放在祭台上,意思为向神灵或祖先放贡品。 4. ①看不起。②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5. 死气沉沉、让人压抑,等等,符合文意即可。6. 文章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回、在、离 7.闰土、杨二嫂。句子略。

当堂演练:(一)、1.sh?亏损 2.比喻。把“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比喻为厚障壁,说明我们由于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是难以打破的。3.略 4.略

(二)、1.隔绝,隔膜。2.第一个“辛苦”指奔波、劳碌,第二个“辛苦”指辛勤劳苦,第三个指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3.C 4.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希望无所谓有。 5.√,√,√。 6.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拓展延伸:1.B 2.要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3.要点: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八个字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驱除了“我”心中自卑的阴影。4.要点:“我”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讥嘲“我”。而且,“我”长着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我”觉得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自己,甚至没人会喜欢自己。可是在一次“耳语测验”中,伦纳德夫人却对“我”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因此,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5.要点:这句话是揭示文章中心的点睛之笔,放在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第10课

学习探究:1. ①āo;② chān;③juē。 2. ①置;②嬉;③窜。3.①粹;②萃;

③淬;④瘁。 4.①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②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5. 人物:杜小康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情节:杜小康在家庭变故后失学,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历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6. 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能理解父母的苦衷,为家庭分忧解难;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当堂演练:(一)1.ch?u mì;多而密;稀疏 2.表现出芦荡的寂寞,渲染了一种茫然而恐惧、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了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3.不能,因为词语顺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看见第一颗蛋特别惊喜,“蛋”应该放在前面。 4.烘托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5.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寓意杜小康的的成长。

(二)1.①B ②A ③B ④D 2.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肆意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是借这样恶劣的环境来表达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3.这段写暴风雨中杜小康不顾雷雨、不顾芦苇叶割破脸、不顾芦苇茬儿戳存脚,只顾追赶鸭子,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的环境里成长了。4.杜小康失学了,和父亲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要战胜很多东西,要忍受生活的艰苦,对亲人的思念,对读书生活的渴望,尤其是要战胜孤独,杜小康终于能够战胜这一切,因此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拓展延伸:(一)1.B 2.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②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③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3.不矛盾。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角度不同,故不矛盾。(意思对即可)4.“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或“偶然翻看父亲……名字。”)5.略。

(二)、1.zh?u tān 2.BADC 3.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4.高兴失望瘫。

5.A不被妈妈理解,总受到指责;B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求;C女儿受到委屈,自已左右为难。

第11课

学习探究:1. ①qiào;② zhàn;③ shà。 2. ①褴褛;②绰;③拮据。3.①④;

②③;很;煞费苦心、煞有介事;迷信的人指凶神。 4. ①包括吃在内,泛指消耗掉。

②指吃这个动作。③依靠某种方式生活。5. 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姐姐和姐夫;人物关系略。 6. 盼、赞、遇、躲 7.略

当堂演练:(一)1.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2.怕多花钱。吝啬、虚荣。3.动作、神态、语言;恐慌、不安 4.说话时语无伦次,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慌。

(二)1.肖像描写的句子有:“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于勒是一个贫困潦倒的穷水手。2.母亲暴怒地骂于勒是“贼”“讨饭的”“流氓”,而我却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还给了他小费。这表现了母亲的势利、尖刻、泼辣,而“我”是单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3.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意思对即可)4.指哲尔赛岛。景物描写烘托了菲利普夫妇因希望破灭而失望沮丧的心情。

拓展延伸:(一) 1.小小说。本文具有短小精悍,构思巧妙,情节单一,但跌宕起伏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2.早上乘乱交钱。 3.第③段交代三张假币的来历和辰交三张假币的无奈。此段不能去掉,因为它交代了情节的来龙去脉,又为后文辰的坦白作了铺垫,如果去掉,易使读者产生慕名其妙的感觉,也不会引起和得到人们对辰的同情与谅解。4.学习老师崇高的品德或高风亮节。(意近即可)5.应学习辰做错事后深深的良心谴责,并发奋努力立志成才,以实际行动赎罪,不应学习他欺骗老师的行为。(合理即可)

(二)1.写父亲的自行车记叙文行文和感情线索 2.接送儿子上下学;辅导儿子的学习;看望生病的儿子 3.“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独生子朴素而深沉的爱(或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4.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是“父亲是惟一……人”,而第③段所写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5.略

第12课

学习探究:1. ①l?ng;② piě;③ zān;2. ①窸窸窣窣;②噎;③剌剌 3.错字涛辉凭

正字滔晖平

4.①“眼巴巴”写出了李京京渴望老师让自己朗读课文的表情。②“蜷”生动地写出京京和爷爷相互偎依、纯真快乐的生活情景。③“追”字表面上是别人的读书声“追了上来”,实际上是京京的心“追了过去”,点明京京还是有着强烈的朗读课文的渴望的,对喜欢做的事很难放弃的心理。

5. 黄蓓佳李京京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

6. 场景: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情节结构:公开课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学→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

7.?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当堂演练:(一)1.不能。“飘”字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同时照应了前面的“滑落”,比“掉”更生动、形象。 2.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李京京想举手念课文却又担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3.讲故事、吃桑果。 4.不能“揽”更能表现爷孙情深,“拉”显的生硬,无法体现亲密感。 5.许仙与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寻夫。 6.“奥尔迦”。

(二)1.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2.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 3.埋在心底的亲情、

友情 4. 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5.启发: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拓展延伸:(一)1.“小淘气”包含着保罗对小男孩的些许反感、误解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所以不能换,否则传达不出来这种态度感情。 2.②句写出小男孩内心的极大震撼,他没想到,“哥哥”能做的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像。⑤句写出保罗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小男孩超出自己年龄的那份责任心让保罗吃惊。 3.小男孩毕竟年龄还小,他上楼要照料弟弟,还要吃力地背弟弟下楼,所以就慢。 4.①“给予”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②“给予”是小男孩典型的性格特征。③“给予”是人生快乐的真谛。④“给予”的本身是丰厚的回报。5.是主人公。原因①是展示人物、展开情节的线索人物。②以保罗是成人这一特定角色和几次对小男孩的误解与小男孩形成对比,以突出小男孩的可贵与可爱。(二)1.倒叙,“当时”。2.这说明老师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循循善诱。3.体现在老师的精彩点拨,深入浅出的讲解,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略

第13课

学习探究:1.①h?nɡ;②qia;③yù。 2.①恭、②渊、③汲3.①蒂(根深蒂固);②缔(取缔);③谛(真谛)。 4.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②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5. 弊端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看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6.文章的题目不是文章的论点,它仅仅是一个话题,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一个基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最终引出了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任何人都有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7.作者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例子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作者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有所侧重的来推导自己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只要你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去做。第一个例子侧重于探求新思路,第二个例子侧重于保持好奇心。二者的融合方能打造出一个真正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 8.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①积累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当堂演练:1.危害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举例略。2.指的是: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3.只要善于积累并运用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4.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既提醒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5.第①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第⑤⑥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第①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第⑤⑥段举了两个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从而进一步推导出只要能像他们一样,你也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拓展延伸:1.从“谷超豪院士谈论数学的快乐”的事例谈起,表明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从而引出“创新的快乐”这一话题,最终通过层层论述探寻出科技创新快乐的源泉。2.科技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热爱的基础”、“创新挑战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共享的目的”。3.【甲】②【乙】③【丙】① 4.本句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科技创新”这个问题,并思考科技创新快乐的源泉究竟在哪里,进而顺利地引出下文的论述,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5.论点:科技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文章用了举例论证,如第③段,分别举了谷超豪、邓稼先与孙家栋等人的事例,突出创新过程苦中有乐,第④段举了爱迪生、袁隆平与高锟等人的事例,突出科技创新分享的快乐。6.答案示例:瓦特用蒸汽机给人类带来了交通的便利。

贝尔德用电视机给人类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第14课

学习探究:1.①zhào;②yì;③jiàn。 2.①措;②彷徨;③键。 3.①“濡”,从引申义E而来,意为“沾湿、浸渍”,可组词:濡湿②“懦”,从引申义G而来,意为“胆小、柔弱”,可组词:懦弱③“孺”,从引申义G而来,意为“幼小而柔弱的人,即小孩”,可组词:妇孺4.①袖手旁观②不知所措5.文章围绕“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展开论述,最终提出了“我们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实验精神”的观点。 6.《大学》里指的是通过探察物体而获取知识。可以解释“格物致知”的关键词语有:实地探察、实验精神、实地实验、积极的探测、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动手等。其中“实验”出现得最多。7.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此传统的中国教育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8.关键词:“传统的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时至今天、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作者通过这几个词语体现了这样的思维: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在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时,“格物致知”必不可少。9.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在探索事物真相时要有想像力、有计划。

当堂演练:1.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2.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3.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测、具体细致的计划、有恰当的目标作向导;在求知过程中,必须摒弃埋头读书、不愿动手,过度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新知识,才能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有了“主意”。4.证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危害);举例论证。举例示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投身到水稻增产的研究。为实验秧苗,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亲身实践,奋斗九年,终于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创造世界一大奇迹。5.“光”字不能去掉,它是仅仅的意思,在这里表示除了要靠教师的指导,更多的还要靠自己的探索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科学上的成就。如果去掉“光”,表达就不准确,出现错误,与原意不符。

拓展延伸:1.通过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从而引出“动手能力”这一核心关键词。同时,引用名人的语言,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残废教育”指的是传统教育中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教育方式,它使用脑者的手不灵活,使用手的脑子不思考,因此叫“残废教育”。 3.具备动手能力与否是创新的关键;动手能力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4.举例论证,如举了海明威的事例来论述“相信孩子能行”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可行性方法。道理论证,如引用《论语》及陶行知的话来论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如第①段从正面谈孔子对动手能力的重视,第②段从反面谈中国传统教育对动手能力的忽视,一正一反,两相对比,让人看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5.“大多数”指的是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不表示全体,也不仅是极少数,通过这个限制性的副词,我们传统教育下孩子们被迫苦读的现状。“快要”是一个表程度的副词,用在这里表示一种将要发生的可能,体现了作者对学生现状的担忧。 6.“动手能力”与“格物致知”是有关联的。它们都是探究事物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格物致知”的内涵要更广一些。

第15课

学习探究:1.①ɡāo;②dànɡ;③jǔju?。 2.①诀;②馏;③滞。⒊①黠,狡黠;

②诘,诘难;③结,结合。(或桔,桔子;洁,洁白;拮,拮据)4.①寻章摘句;②吹毛求疵;③豁然贯通。5.读书的目的有三条,即怡情、傅彩和长才。读书与经验之间是互相补

充、相辅相成的关系:经验可补读书之不足,经验又可检验书中之所示。

6.

不同类型的书相应的读书方法

只有部分比较重要的书只须读其部分

不太重要的书大体涉猎

课本、重要的书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的书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7.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举例证明: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8. 作者批驳的是:“对任何问题都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9. 其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因为不是什么书都能一读就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当堂演练:(一)1.A、明智、B、灵秀、C、周密、D、深刻、E、庄重、F、善辩 2.观点是:读书能塑造人性格。作者先通过六个排比句,以排比说理的方式分别举例论证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又以归纳法概括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3.采用比喻论证进行说理。阐明了读书可补人精神缺陷的观点。4.例如: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二)1. “死读”: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不去理解其精神实质。“活读”:注重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讲究会意。2. 分别举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若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及陆象山“未晓处且放过”等三个例子。通过一反两正的对比论证,阐明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是可取的。3.①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②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4. ①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②徐元直走马荐诸葛③诸葛亮七擒孟获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拓展延伸:1.二者的意思不相同。这里的“读死书”指的是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再求用。而文段(二)的“死读”指的是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不去理解其精神实质。2.①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3.①同本义,生命终止,丧失生命。②不灵活。③表程度,极,甚。④没用的。4.第②段的最后一句: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5.“金钥匙”指的是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这里用的是比喻论证。6.同意谁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理。例如:观点为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再读活书。理由:中学时代正是打基础的时候,需要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因此要先照着书本认真地读准、读懂,然后再去谈运用。

相关链接: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如果没有之前《诗经》的“死读”,就没有后来《离骚》的“活用”。

第16课

学习探究:1.①jǐ;②chá;③mia。2.①渺;②赖;③玄。3.①框;②筐;③诓。4.①前仆后继;②为民请命;③怀古伤今。5.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支撑观点的材料: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6.这里连用三个“是事实”,通过反复表示强调,承认对方所说的论据是成立的,是部分事实,这样就为后面批驳其论证来作铺垫。

7.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会舍身求法的人……现在也有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8.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失掉自信,盲目而又麻木的悲观论者;另一类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前者是作者批判的一部分人,后者是作者赞扬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9.“脊梁”本指脊背,在这里比喻中坚骨干力量。两次提到是表示强调,赞扬了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指出了他们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了只有他们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当堂演练:1.①地大物博、②渺茫、③前仆后继、④诓骗 2.这里连用三个“是事实”,通过反复表示强调,先承认对方所说的论据是成立的,是部分事实,这样就为后面批驳其论证来作铺垫。后文就对其所谓的事实进行逐一批驳,让其事实不能证明对方观点,达到批驳的目的。3.不完全相同。第②段、第⑥段都指所有的中国人。第⑨段中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第③段与第⑤段中都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4.这里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与“自欺力”,这是仿词的方法。是为了把对方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将信“地大物博”与信“国联”创造性地改为“他信力”,又将“求神拜佛”的信“鬼神”改为“自欺力”,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质。这样用不仅使语言更具有鲜活力,也本文的讽刺效果更鲜明。 5.这里的“中国的脊梁”,指那些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他们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只有他们才能代表民族的精神和希望。 6.“脂粉”指表面文章、反动派的舆论宣传、美化与伪装;“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7.作者采用了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破中有立。文章首先采用驳论证的方法进行直接批驳,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无法成立。紧接着,又用了大量古今事例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这样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就在批驳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1.“泄”改为“泻”,“具”改为“俱” 2.理由分别有:书是个好东西;读书可以励志;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个理由。3.通过谈人参对人的身体的好坏,来说读书对人是否有益。这是类比论证的方法。4.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麻将比作平面太极拳,指出其益智健脑的作用。5.这是仿词的现象。它将“玩物丧志”与“开卷有益”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改为“玩物养志”、“开卷有害”,既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又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达到反驳对方观点的目的。 6.作者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开卷有益”,然而列举出支持对方观点的论据,通过对论据的逐一批驳,使论据不成立,从而让对方观点无法成立。同时,通过举例论证提出了自己相对应的观点“开卷有趣”

第17课

学习探究:1.①?u;②guō;③gān。 2.①觑;②嗔;③尴尬。3.例①怄(怄气)②呕(呕心沥血)③沤(沤肥)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①喏喏连声:恭敬地连声答应。

②干系:牵涉到责任的关系。5. “智取”者包括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好汉,“智保”者是杨志。 6.参见重点讲解2。 7.杨志智保生辰纲,主要表现在:精于安排,巧用天时,智选路线等,但他却最终失败了,原因除了晁盖等人计策高明之外,还与杨志在押送过程中因急功近利对待兵士粗暴蛮横导致内部不和有关,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而导致内讧,失败再所难免。 8.参见难点突破4。

当堂演练:(一)1.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托塔天王、智多星、入云龙、赤发鬼、立地太岁、短命二郎、活阎罗;白胜;白日鼠。2.①付给②本来,向来 3.吴用军师 4.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或与题目相照应)。5.巧扮枣贩,枣可下酒,载枣的车可运金银财宝;用酒设计,却被杨志怀疑酒中有药时,又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假假真真

演了一场戏,不露半点破绽。思想倾向:赞扬起义者的智慧和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同统治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6.C

(二)1、刚才真的 2、D 3、自由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延伸:1.杨志要求扮作客商押送生辰纲。2.语言描写 3.精明

第18课

学习探究:1.①lai;②huī;③shì。 2.①讫;②谮;③佯。3.①仗着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②不评价好坏。③回答问题就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4.①园门阔事件,曹操甚忌之②一合酥事件,曹操恶之③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愈恶之④藏吴质事件,曹操愈恶之⑤出城门事件,曹操大怒⑥答教条事件,曹操大怒(杀修之心)⑦鸡肋事件,曹操怒杀之。 5.参见重点讲解1。 6.恃才放旷、不拘小节,不会审时度势,一味卖弄,更不懂得曹操的个性。7.见[合作探究]第3题。

当堂演练:1.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见了大怒 2.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3.不是,只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靠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

4.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5.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6.(仅供参考)杨修:恃才放旷、不拘小节,不会审时度势,一味卖弄,更不懂得曹操的个性,屡犯曹操之忌,所以招之杀身之祸。曹操:老奸巨滑、心狠手辣,绝不允许别人猜中他的心思,更不愿别人插手他家里的立位矛盾,所以必杀杨修。

拓展延伸:(一)1.刘备关羽张飞 2、望梅止渴 3.为防备曹操识破而被曹操所害。4.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表现曹操的老奸巨滑。 5.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不是,刘备是故意装拙,骗过曹操,好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6.刘备十分惊慌而筷子落地,但并非他所说的是因为打雷的原因,而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可见刘备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 7.刘备胜,曹操败了。因为曹操被刘备的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 8.自由做答,有理有据即可。 9.围绕作者的写作倾向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10.(例)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画龙点睛等 11.自由做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19 课

学习探究:1.①xiù;②yī;③zǐ。 2.①腆;②酌;③拙。3.①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②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③比喻紧要的时机4.①丢脸的家伙②恳请,请托。5.第一部分,中举前(1至2自然段,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中举时(3至10段,中举后“发疯”、“治疯”的过程,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第三部分,中举后(11至12自然段,张乡绅前来拜及范进向胡屠户赠银)。6.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在中举前,没有社会地位,经济贫苦,畏缩懦弱,而中举后则显示出一名封建新贵的形象,圆滑世故。(具体分析结合课文内容,略)7.本文以“范进中举”为核心,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遭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火附势的嘴脸,有力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8.例,胡屠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庸俗卑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典型市侩形象。在女婿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

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这个人物是整个“势利”社会的缩影,透过胡屠户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黑暗。胡屠户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凶残的本质,反映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他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应该指出的是:表现在胡屠户身上的“势利”,作为社会的精神“痈疽”,它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及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这种“痈疽”理应得以逐步医治。但是,由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不可能在短期内清除干净,且贪腐黑恶、贫富悬殊又助长了各种腐朽思想意识的抬头,致使附着于“痈疽”之上的细菌在迅猛滋长,正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当堂演练:(一)1.甲文借“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反应来烘托范进的疯态,此为侧面描写。甲文描写细致,有细节,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是语言描写。2.昏倒疯跑踹进泥坑疯走上集 3.达官显贵之间互相攀附利用4.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范进。作用是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之态。5.范进一生苦苦追求,从20岁到54岁,长期感受到世态炎凉,清楚地知道剥削阶级拥有什么样的特权,几十年极端贫困的生活及卑下的地位,让他对中举梦寐以求。他不顾一切地参加考试,是盼着一旦梦想成真,一切苦难就会过去,他将拥有一切。中举后他心理上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喜悦和变化,因此喜极而疯。这种现象正说明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1.“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2.考中秀才时间渐渐过去 3.外貌穷困潦倒,凄凉可怜 4.因为他深知,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社会地位。

拓展延伸:(一)1.动作描写。 2.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此处侧面烘托,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后邻居们对其恭敬的态度。 3.是指范进对自己考中了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4.为下文作铺垫。说明了范进对胡屠户的害怕程度绝不一般。 5.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对各色人等的毒害之深,揭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

(二)1.sì、jiù。2.儒林外史,严监生 3.(例)临死时的严监生 4.因为他看到两盏灯里有一盏灯的灯芯未灭。 5.吝啬或是不吝啬,言之有理即可。 6.莎士比亚,法国,欧也妮?葛朗台,果戈理。

第20课

学习探究:1.①xiāo;②záo;③wán。 2.①腻;②抠;③搜。3.例①抱(抱起)②鲍(鲍鱼)③泡(泡菜)等4.①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②地灵人杰:人物杰出,山川灵秀。 5.1至3自然段为第一层,4至末段为第二层。 6.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7.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措词不雅。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

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当堂演练:(一)1.疯闹呆 2.(1)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2)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3.D 4、C 5、.D

(二)1.南宋陆游;唐王维;唐杜甫;唐李白 2.律诗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看古人的诗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的”,黛玉说“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3.不是,黛玉这样讲是有前提的,一是先细心揣摩透了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是读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然后再读李白、陶渊明、应、谢、际、庾、鲍等人的诗,加上香菱又及其聪明好学,有了这些条件,方说“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4.且把然后再次再然后 5.不罗嗦,字面同,内涵却不相同。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是教者的询问,是亲切、温和的笑,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这里的笑,既有亲切,又流露出读完书后的轻松。 6.苏轼(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拓展延伸:1.要虚心好学;要不耻不知,要不耻下问,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②谦逊、谦虚、虚心等。雅量、度量、胸怀等。③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第21课

学习探究:1.chī shuò hú 2.怅恚稷 3.(1)“唱”通“倡”,首发。(2)“以”通“已”,就。(3)“被”通“披”,穿。 4. 袒,袒露;坦,平坦;担,担当。

5.(1)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天下的人长期受秦王朝的压迫,痛苦不堪)。(2)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

6.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准备:一是分析形势,谋划起兵;二是制造声势,树立威信。口号: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堂演练:(一)1.①青年;②曾经;③停止;④如果。 2.“怅恨久之”。 3.“平等”或“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燕子、麻雀怎么能懂得大雁、天鹅的凌云壮志呢!

(二)1.①多次(屡次);②几;③等到;④带领。 2.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意思对即可)。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 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5.B。 6. ①即使能够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②传令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拓展延伸:1.①估计②计数(让算) ③为王(称王) ④答应 2.(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3.D 4.(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第22课

学习探究:1.①jū;②fú;③xi?n;④guī;⑤jìn;⑥g?o.2.①即使这样;②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③交换;④只、仅仅;⑤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②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 ①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

使秦国。②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5. 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6.秦王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并吞安陵国。

当堂演练:1.C 2.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勇士,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3. 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4.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失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拓展延伸:(一)1 ①求和;②约定;③劫持;④思考,筹划;⑤支持 2. 古:指脸上的神色今:指物体的色彩 3.①先生想干什么?②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而贪小利图,在诸侯面前背弃信义,就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不如将土地归还给他吧。 4. 同:忠于国家利益,不畏强权压制,气魄宏伟,勇气惊人,行事果敢,不卑不亢。5.略

(二)1.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2.①替②丢掉③正确④端3.①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②您因此名声已经足够大了,您的官职不能再加封了。4.先祝贺昭阳打了胜仗,消除他的心理戒备,然后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指出攻齐的不利,从而说服了昭阳。陈轸是一个善于言辞,聪明机智的人。

第23课

学习探究:1. ①hào;②yua;③yì;④bǐnɡ;⑤du?⑥xù;⑦zh?u;⑧dān。 2.

①承认、同意;②确实;③的确;④接近。 3. ①古义:拜访;今义:照顾、看。

②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③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表许可。4. ①器,名词用作动词,器重。②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③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取得。

5.先主刘备在问诸葛亮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问诸葛亮的原因:①因为当时“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兴复汉室的责任促使他去问计。)②有徐庶的推荐。

6.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当堂演练: 1.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平?(提示:停顿要从意义上划分,不能读破意。)2.挟天子而令诸侯3.①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②夷越: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4.D 5.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6.先论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后论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拓展延伸:(一)1.①品德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4.通假字:研,本字: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

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二)1.合乎题意即可,如:刘关张三顾茅庐。 2.①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②稳重、顾全大局③莽撞或鲁莽、直爽3“亮答曰……”这一段 4.①为二顾未见诸葛亮埋下伏笔;②突出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③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国家大事。 5.选点要小巧,观点要正确,比如:我敬佩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但我更欣赏他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上进心。

第24课

学习探究:1.① cú;②zhì、zāng、 pǐ;③wai;④sù;⑤bì;⑥quē;⑦zōu。

2.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②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③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陋”今义“言行恶劣”。④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 ①益;:A好处 B 增加;②遗:A遗留 B给予;③效:A奏效B任务;④道:A途B方法

4.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分别是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6.出师的目的是“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当堂演练: 1.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目的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终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拓展延伸:1.食不甘味。2.B [解析]A句中两个“孰与”为固定结构相当于“跟……相比,哪一个……”。B句中前一个“为”是动词,“是”;后一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反诘,“呢”。C句中两个“也”均表判断。D句中,两个“则”表示两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①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②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5 .C [解析] C项是说曹操才计非常人能及。 6.主要内容为诸葛亮在准备出师挺出祁山,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时,向后主刘禅分析形势,表明夺取胜利的决心和鞠躬尽瘁的气节。7.唐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

第25课

学习探究:1.①m?;②qiāng;③qiú;④qíng;⑤huī;⑥pín 。 2.①定将;②打算;

③演奏;④像……一样。 3.B 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2) 肠断白蘋洲。

5.塞上秋天;忧国思家。

6.苏轼在结尾一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运用夸张和比喻,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忧愁之沉重。

8.军容的威武雄壮;抒发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理想的悲愤心情。

当堂演练:(一)1.“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2.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3.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

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二)1.“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征,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描写了边地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2.群山绵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紧紧关闭的孤城,荒凉无比。想到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点明了战争紧张,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3. 用笛声和浓霜渲染悲凉气氛,加重了征夫的思乡之情。

(三)1. (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3)沙场点秋兵。2.可怜白发生。结构上与首句相呼应,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有力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拓展延伸:(一)1.漱玉词;李清照;易安居士。2.东晋的陶渊明。3.内心苦闷,满腔离愁,慵懒无聊。4.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出极度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 5. 这首词的末尾三句想像奇特,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二)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2.岸边山石高耸入云,江中波涛汹涌,猛烈地拍击岸边,发出隆隆雷鸣,不断撞击出如雪的白浪。3.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徒伤老大,不如借酒消愁吧。

《三峡学典》

人教版七上

参考答案

第1课

学习探究: 1. ①chī;②níng;③y?u。2.①喧;②瞬;③澈。3.示例:①峦(山峦);

②峰(巅峰);③峻(险峻)。4. ①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隐秘:隐蔽,不外露。②凝结而形成。诱惑:吸引;招引。5.“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这是一种象征手法。6.整首诗告诉我们只有树立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地去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当堂演练:1.重复使用“一次次”表现我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坚强的意志。2.种子比喻信念,我心中最初的“海”是妈妈说给我听的,因为我不断为之努力奋斗,所以它在我的心里扎根了。3.理想,对理想的渴望。4.“山”象征重重困难,“海”象征理想,“爬山”象征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过程。 5.如“山”可象征学习中的难题,“海”可象征优异的成绩,“爬山”可象征刻苦学习。

拓展延伸:(一)1.ha 2.无数个疲惫的母亲 3.母亲;劳动人民。4.皱是辛勤劳动的象

征;美丽透露出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是美丽的。5.这里,“思想”一词有多种理解,如“收获来自于辛勤的劳动”、“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用她疲惫的身体养育着我们”、“当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时,可别忘了饱经沧桑、疲惫不堪的母亲”等。(二)1.指的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2.指星星发出的光芒,写出了他的能力和作用。3.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虽然渺小,却并不受任何排挤,永远有自己的位置。4.说明了星星在夜空中的渺小并不引人注意。5.任何时候也不要放弃,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第2课

学习探究:1. ①yū;②tán;③sǒnɡ;④xún。2.①训;驯②啜;辍。 3.①B ②B 4.示例:①站在摩天大楼的屋顶,他探出来头来看了一眼脚下,心惊肉跳,自此不敢挪动一步。

②听到噩耗,奶奶一阵头晕目眩,不知如何是好。5.五十七年前的七月;费城;作者;父亲;杰利;内德;五十七年前的费城七月,“我”和伙伴们探险爬上了悬崖,在“我”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父亲帮助“我”脱离了险境。6. “我”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7.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当堂演练:1.纳罕;恐惧。2.环境3.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4.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5.提示:①要勇敢面对困难,遇到问题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②自己的亲身体验是最深刻的;③

平时要锻炼好身体;

拓展延伸:1.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以此来相互救助。 2. 示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3.宁静极了(或:宁静)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4.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5. 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可任选一点结合个人经历来理解。

第3课

学习探究: 1.①shù;②guō。2.①敛:收敛;剑:剑拔弩张。②恕:宽恕;怒:怒气冲天。3. 小心谨慎;一丝不乱。4.①由于出身卑微,这使得他总是不自觉的站在角落,不和别人答话。②像小蚂蚁这样卑弱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尊重它们。5.蝉的幼虫要在地下待3到5年,最长的是17年,然后在树上生活一个夏季,生命就完结了。6.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7. 贝壳的特点是精致。作者的感悟就是要好好对待自己的生命,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当堂演练:1. 这里指上苍在制造贝壳时非常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2. 因为贝壳虽然很小,却很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而且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3. 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4.参考:山间的小雏菊,虽然微小,但是它却装扮了世界,每个人虽然微小,但只有做最好的自己,就能为世界的增添光彩。

拓展延伸:1. ①piē;②qíng。2.倔强3.不喜欢。比如文中写到仙人掌“皱皱巴巴,

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不仅如此,作者还直接表达了“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

心。”这样的观点。4.不好看的仙人掌竟然开出了一朵异常美丽的金色花,这种不敢泯灭的美让作者肃然起敬。先抑后扬5. 由对金色花美丽的赞美,进而升华到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第4课

学习探究: 1.①qi?ng;②dīng;③bang;④pú。2.①副;②副;③幅;④幅。3.C4.①逗引;②忍不住要发笑;③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理。5. 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6. 焦虑悲痛;喜悦宁静7.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当堂演练:1.①虬:传说中的一种龙。②酿:酒。2.示例:“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突出了紫藤萝充满活力,怀着无限喜悦,奋勇前进的特点。3. 花朵稀落;生机勃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 这里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的香气写得有形有色,如梦似幻,突出其迷人的芬芳。5.示例: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学生只要能结合事例说明即可。

拓展延伸:1.①xī;②qiǎngbǎo。2. 突破、挣扎、挺进3. 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4. 顽强而默默无闻沉稳而奋发进取5. 示例:“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第5课

学习探究: 1.①jiāng;②lì;③āo tū;④há má。2. ①BA;②AB;③BA。3.①观察;

②昂头;③脖子;④树林;⑤兴致;⑥驱赶。4. ①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②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③庞然大物: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④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5.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②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6. 一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由此联想到青云白鹤观,怡然称快。二是把土墙凸凹、花台小草丛杂处联想成大自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三是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和善良。7.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当堂演练:1.D2. ①我;②所以,因此;③通“僵”,僵硬;④果然;⑤正;⑥鞭打。

3. ①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②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③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4.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会观察事物,富于联想和想像,多情善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

5.只要学生能写出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并能有所感受即可。

拓展延伸:(一)1.①h?;②yǒng;③chíchú 2. ①断绝;②寻找。3. ①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②有的抱梗,有的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4. 文章记叙作者和妻子装饰花瓶的事,表达了他们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5.示例:文章开篇说作者“案头瓶花不绝”,可见作者一家不仅插花,而且使瓶中鲜花不断,由此可见他们是极富生活情趣的人。(二)1.①dú;②zhu?。2. ①家:居家或住家。②步:行走。③邂逅:不期而遇或偶然遇见。④印.倒映或映入。3. 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或者草书一两段

《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4.示例:①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②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麋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 5. 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惟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鸟儿的鸣声高高低低。

第6课

学习探究: 1.①jǐ;②diàn;③ju? jiàng。2.①濯;②即;③寥。3.示例:①组(小组);②沮(沮丧);③狙(狙击)。4. ①可望不可即;②碌碌终生;③诅咒。5. 第1节总起理想的重要意义,即理想能指明前进的方向。第2至11节具体阐述理想的重要意义。第12节鼓舞大家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6.从三个方面揭示了理想的重要意义:即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7.开放题,允许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要积极向上。如: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当堂演练:1.示例:“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把理想比作“闹钟”和“肥皂”,形象地揭示了理想具有警醒思想和洗涤灵魂的作用。2.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3.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4.“还魂的仙草”,是说理想能拯救罪人的灵魂,使他们重新做人;“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5.答案不唯一。只要表达出理想的积极意义,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理想是什么的句式即可。

拓展延伸:1.①xiāo;②cu?;③něi。2①.指被埋没的人才,或怀才不遇的人。②困难和挫折3.理想能激励人面对现实中的困难。4.答案略。5.相同点:都谈了理想的重要意义。不同点:课文不仅谈了理想对个人的重要意义,还谈了理想对社会和历史的意义。选文不仅谈了理想的重要意义,还鼓励人们要敢于付诸行动,实现理想。

第7课

学习探究: 1. ①l?i;②rǎn;③shu?;④chú。2.①堕;②婪;③囱;④龈。3示例:①缀(点缀);②辍(辍学);③啜(啜泣)。4.“点缀”,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4.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只是比较微小而已。“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

6. ①行道树的特点有:吸收灰尘、制造新鲜空气、献出浓荫,美化城市环境等。②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7.《行道树》: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当堂演练:1.“繁舷急管”的“舷”改为“弦”;“牙银”的“银”改为“龈”。2.“固执”,一般用作贬义,是古板执着,不肯变通的意思。在这里是执着、坚定的意思,表明了行道树的执着奉献精神。3.划线句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城市的繁华和热闹反衬出了行道树的孤独和寂静。连用三个“在……”的句式,突出了行道树承受的痛苦。4.因为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5.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名主旨。

拓展延伸:(一)1.①吵闹。②恭敬而有诚意。2.因为看到那片蓝过千古而仍然年轻的蓝天,一尘不染令人惊呼的蓝天。3.因为我感觉到她不再只是从笔划结构上认识“天”,她正在惊讶赞叹中体认了那份宽阔、那份坦荡、那份深邃——她面对面地遇见了蓝天,她长大了。4.略。(二)1.改“弛”为“驰”。 2.不能。因为“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美,比“赞美”的程度更深,更符合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3.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雨,无畏无惧。4.突出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的特点。通过两相比较,枫叶的特征更鲜明。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0分)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A.滞.留(zhì)麾.下(huī)诘.难(jié)重蹈覆辙.(zhé) B.旁骛.(wù)亵.渎(xié)聒.噪(guō)一抔.黄土(péng) C.睿.智(ruì)陨.落(yǔn)相契.(qiè)廓.然无累(guó) D.扶掖.(yè)恣.睢(zì)别墅.(yě)庶.竭驽钝(shù) 2.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 A.脑羞成怒泥民百姓断章取义谀词 B.狼狈不堪刻骨铭心无与伦比嗤笑 C.歇斯底里根深帝固怀古伤今潮迅 D.涕泗横流一愁莫展面面相觑桑梓 3.下边有语病的一句() A.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D.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C.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 ....的。 D.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 ....的气候。 5.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从而并非而 B.如果从而不仅而且 C.虽然但是不仅而且 D.虽然但是并非而 6.下面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词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托着苍鹰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词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况,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数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7.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合集

目录 1白杨礼赞 4 2囚绿记 2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2 4草莓 2 单元小测验(一) 4 5孔乙己 4 6一厘米 2 7差半车麦秸 2 8清兵卫与葫芦 2 单元小测验(二) 4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10吴汉何尝杀妻 2 11大小猫洞 2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2 单元小测验(三) 4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2 14给儿子的信 2 15给女儿的信 2 16给巴特勒的信 2 单元小测验(四) 4 17茶馆 2 18陈毅市长 2 19开国大典 2 单元小测验(五) 4 20秋水 2 21愚公移山 2 22扁鹊见蔡桓公 2 23捕蛇者说 4 24诗词五首 2 单元小测验(六) 4 25《论语十则》 2 26鱼我所欲也 4 27订鬼 2 28马说 2 29诗词五首 2 单元小测试(七) 4 参考答案约20 全书大约114页 1.《白杨礼赞》(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 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5.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7.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②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 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A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权宽浮,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2.理解并能听写课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 3.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5.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活。 教学难点:背诵第2自然段。 四、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课文录音、梯田图片。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段,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列举葡萄沟生产水果的。 3.正确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读题。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 (2)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3)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与学习。 (1)葡萄沟在什么地方? ①读准三个带点的生字:新疆吐鲁番 ②出示"吐鲁番"、"葡萄沟"、"新疆"3个词,请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 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 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2.(2014?沈阳中考)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背影》都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所作。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C.《钦差大臣(节选)》中众人得知受骗后,气急败坏,相互指责。 D.我们学过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 解析:1. C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正误的辨识能力。解答这类题,要认真品读备选答案中各项列出的文学常识内容,回忆平时从课内外积累的知识,然后逐词逐句审核,以判别正误。本题中,C项中有

人教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重点字词 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第4课外国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qī) 栖息(xuān) 喧响沉(jì) 寂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夜》的作者是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赦shè旁骛wù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dú骈pián进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面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写出下列句子的出处并解释句意。 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处:《论语·阳货》解释: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出处:《论语·卫灵公》解释: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3、主一无适便是敬。 出处:《论语·学而》解释:主一无适,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4、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出处:《庄子.达生》解释: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5、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出处:《礼记·中庸》解释: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解释: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出处:《论语·述而》解释:他(孔子)做人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重点字词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最新最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第1课沁园春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分fèn外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 “汗” “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惟:只。(2) 须晴日须:等到。 (3)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 一、重点字词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重点字词 朦胧méng lóng 覆fù盖冻僵jiāng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江河。 第4课外国诗两首 一、重点字词 (qī) 栖息(xuān) 喧响沉(jì) 寂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2、《夜》的作者是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舎shè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xiè dú 骈pián进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面词语。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语文版语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三)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 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六)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欣赏曾点说的啊!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再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存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踹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打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打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都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这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2017新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学实录

《葡萄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葡萄沟》课堂实录 一、导入: 1、师: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吗?有一集叫做《三借芭蕉扇》,里面有个地方叫做火焰山,同学们觉得那个地方怎么样?(热)在火焰山西侧有一处峡谷,因为盛产葡萄而著名,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葡萄沟。板书:葡萄沟,请同学念一念“葡萄”)这两个字。 师:“葡萄”这两个都是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葡萄”两个字都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都是“勹”。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小朋友拿出小手在桌子上写一写,记住这两个字。生:(书空) 2、师: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点击出示“沟”)发生了什么

变化?一起念一遍。 生:葡萄沟。 师:“葡萄”和“葡萄沟”有什么不同? 生:葡萄沟是一个地方,葡萄是一种水果。 生: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葡萄沟是一个地方的名称。 3、师:是的,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葡萄沟在哪里?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一起来整体感知一下葡萄沟。 生:(看大屏幕——出示葡萄沟的资料。) 吐鲁番的葡萄沟[1]坐落于吐鲁番市东北,葡萄沟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沟谷狭长平缓。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葡萄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在吐鲁番盆地中央。葡萄沟是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这里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在葡萄沟里,您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品尝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还能领略到葡萄沟里维吾尔族小伙儿的热情舞蹈、惊险刺激的达瓦孜表演、热闹喜庆的少女采葡萄等,令人目不暇接。 ) 师:了解完了葡萄沟,谁能告诉大家葡萄沟在哪里? 生: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出示地图)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地图,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新疆有个吐鲁番,吐鲁番里面又有一个葡萄沟。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课黄山奇石∣人教部编版

2019年秋期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9 课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 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 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 师生一起板书。 2. 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 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 初读要求 1.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 用“_____ ”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 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 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 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 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 自由读。 2. 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 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 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 整体感知 1. 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一?那里景色 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 字没有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目录 目录........................................................................ 1沁园春雪雪[1] ...........................................................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3 *星星变奏曲............................................................... 4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5 敬业与乐业...............................................................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 ......................................... 7 傅雷家书两则.............................................................. 8 *致女儿的信...............................................................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9 故乡...................................................................... 10 *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 12 *心声....................................................................青春随想....................................................................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 *短文两篇................................................................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产水果,其中葡萄最惹人喜爱。葡萄的品种多、颜色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

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权宽浮,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葡萄沟》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盛产葡萄的好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列举了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第2自然段,介绍了种在梯田里的葡萄成熟前后的迷人景象。第3自然段,介绍未运到城市的葡萄被制成葡萄干,非常有名。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 课文第2自然段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第1自然段亦可作为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黄山奇石》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教学过程(一)引题激趣。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四)汇报学习情况。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区:共4画,笔顺是:区。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著:要和“着”区别字形。状:要和“壮”区分形、义。(五)理解词义。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重点理解:闻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第一单元 阅读 1 沁园春雪毛泽东 2 2 雨说郑愁予 6 3*星星变奏曲 10 4*外国诗两首 14 蝈蝈与蛐蛐济慈 夜叶赛宁 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18 第二单元 阅读 5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22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 30 7傅雷家书两则 37 1954年10月2日 1955年1月26日 8*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43 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49 第三单元 阅读 9 故乡鲁迅 54 10* 孤独之旅曹文轩 69 11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78 12* 心声黄蓓佳 8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青春随想 98 第四单元 阅读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105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11 15* 短文两篇 116 谈谈书培果 不求甚解马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23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1 / 148

好读书读好书 127 第五单元阅读 17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 31 18* 杨修之死罗贯中 148 19 范进中举吴敬梓 154 20* 香菱学诗曹雪芹 166 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176 第六单元阅读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182 22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89 23*隆中对陈寿 193 24*出师表诸葛亮 199 25词五首 204 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212 观刈麦白居易 214 月夜刘方平 217 商山早行温庭筠 219 卜算子咏梅陆游 219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珠 221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223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水昼)李清照 22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226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227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228 名著导读: 1、《水浒》229 2、《傅雷家书》 241 3、《培根随笔》 247 2 / 148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噗pū蜷 quán 簪zān 琅琅láng 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