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

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

【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

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通过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

度控制在10%—25%之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由于消费基金增长导致需求膨胀,国家除控制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外,还对预算外收入,尤其对社会集团购买力进行了严厉的控制。在执行中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等办法。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防止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另外,严肃财经纪律,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1980年,开展了财政纪律大检查,查出滥发的奖金上百种,有问

题的资金达37.9亿元。

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

为了改变农产品和日用品供不应求的局面,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在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和增加补贴的同时,支农资金也达到150亿元;除较多地安排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外,财政还增加了轻纺工业挖潜改造和专项贷款15亿元。通过增加供给,缩小消费品供应量与购买力之间的差距,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

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

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同时还相应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油统购价格提高后,由财政补贴,当国家平价粮食供应出现缺口时,将议价收购的粮食平价销售。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有力地平衡了商品供求,保证了物价稳定。

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

首先,控制需要大量补贴的产品出口,减少高亏商品的出口,减少国家对外贸的财政补贴,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其次,对出口创汇企业实行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扩大生产出口商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效果】: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1981年的5.2%。

【时间】:1982年【背景】:国民经济出现下滑

【内容】:1982年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距。

【效果】: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紧缩的财政政策

【时间】:1988年9月

【背景】: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价格总水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

【内容】: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

一是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从1988年9月至1989年第一季度,停建、缓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800多个。同时,将调整预算外基建投资作为压缩投资需求的重点,一方面通过征集国家预算调节基金限制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另一方面鼓励能有效地增加供给的生产投资,限制“楼、堂、馆、所”及住宅等非生产性投资的规模。

二是控制社会消费需求。

为了控制消费基金继续膨胀,首先严格控制社会集团消费,把专项控制商品由19种扩大到32种;其次,限制奖金等工资外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大力吸收存款来减少现期购买力;再次,对一部分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采用专卖的办法,以减少流通环节的人为涨价因素。为了稳定粮食和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国家财政继续保留定额补贴,对某些品种的补贴额甚至还有所增加。此外,还在1989年财务大检查中把滥发奖金、实物列为一个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一项考核制度,实行首长责任制。

三是紧缩中央财政开支。

削减财政投资支出,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

停止财政补贴,对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整顿和关停并转等;大力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到1990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42.2%压缩到7.3%;为了减少货币投放,对所有单位持有的1981—1984年发行的国库券,推迟三年偿付本息。

四是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

1988年在重庆进行税利分流试点,1989年扩大试点范围,企业利润先以所得税的形式上交国家,税后利润以一部分上交国家,余留部分归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由税前利润归还,改为由税后利润和折旧基金及其他企业自主财力归还。与此同时,对税制进行改革,1989年开征建筑税,将自筹基建投资建筑税由原来的单一税率改为差别税率,对非生产性建设、计划外建设和非重点建设实行高税率,对小轿车、彩色电视机征收特别消费税。

【效果】:“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后,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所改变。但是,由于“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回落,居民收入的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软,财政困难也日益加剧。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时间】:1993年

【背景】: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排除干扰,解放思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内容】: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1993年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财政体制的改革,规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配关系,提高了“两个比重”,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是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1992年,税利分流在全国企业普遍试点,试点企业达

到了4000多户。税利分流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把激励与约束机制统一起来。而且国家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国家可以运用税收和利润两种渠道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解经济运行,财政收入随着企业收入的提高而增长,从而提高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1993年,颁布实施了《企业财务通则》及《企业会计准则》,使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三是进行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首先,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流转税制度,规定增值税分13%和17%两档基本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实行按销售收入6%的税率征税;同时,扩大了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办法;营业税的税目也进行了合理调整。新的流转税制度不仅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规范了企业的纳税行为。其次,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取消了按所有制形式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均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不再执行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办法,还取消了所得税前归还贷款、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的规定。再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应纳税所得在原来六项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五项,计税方法上采取分项

征收。这次税制改革调整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对价格、金融、外贸、计划、投资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有效地抑制了投资膨胀,保障了财政收入。

同时,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清理在建项目,严控新开项目,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强化税收征管,清理越权审批减免税,限期完成国债发行任务,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过快增长,把预算会议费压缩20%,控制出国活动和各种招商办展活动,控制各项债券年度发行规模和债种;控制地方政策债券发行。

【效果】:实践证明,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国民经济较为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挤压了过热经济的泡沫成分,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功典范。

积极的财政政策

【时间】:1998年

【背景】: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面对国内外经济和

市场形势,在货币政策效应呈递减之势和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内容】: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7月,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1998年上半年又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并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办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正式开始使用;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1999年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至2000年暂停征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的减免;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等重点领域的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都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1998年中央财政安排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为了加快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20亿元。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城市居民个人消费能力。

1999年至2002年,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翻了一番。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

“三条保障线”的资金补助,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力地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

五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仅2002年中央财政就拨付关闭破产补助资金129.58亿元,安置职工38万人;积极参与电力、电信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和民航企业联合重组,支持石油、石化、冶金、有色、汽车等行业的重组和改革,并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所得税返还政策;同时,支持“走出去”的外贸发展战略,启动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另外,用部分国债作为财政贴息资金,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以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六是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997年以来,国家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近2000项,降低近500项收费标准。1998年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

七是实行“债转股”。

对部分有市场、有发展前景,但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

【效果】:1998年至2002年的财政宏观调控,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

根本性的改善。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稳健的财政政策

【时间】:2004年

【背景】: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

现了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内容】: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

为重要的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比上年调减300亿元,主要用于

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金向上述方向转移,缓解经济局部过热。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2004年1—4月,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5月,全国财政支出速度也明显放慢,当月支出1721亿元,同比仅增长1.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降幅达15.4%。另外,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适当放慢了国债项目资

金拨付进度。1—6月,累计下达国债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占全国国债专项资金指标的15.64%,对经济局部过热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种粮实行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民购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减免农业税。据统计,全国有28个省份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4亿元。其次,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薄弱环节的支持。2004

年上半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长了11.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19%;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6.9%;科技支

出增长37.8%。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首先,改革农业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除烟

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到2005年底,

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

了牧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了

农业特产税,对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其收入起了重要作用。其次,改革增值税。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地区进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允许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在企业

增值税税额中抵扣。第三,调整个人所得税。2006年将个

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随后又调高到2000元,并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第四,调整房地产税。为了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2006年将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免征营业税期限延长至5年,并调整规范了土地收支管理政策,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政策,调整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和征收标准。第五,改革企业所得税。2007年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第六,调整资源税。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陆续提高了11个省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第七,调整消费税。为了平衡市场供求,调整了消费税政策,适当扩大了征收范围。第八,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多次调整了出口退税率,适时取消和降低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部分不鼓励出口的原材料等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关税。

【效果】: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

”的良好格局。

2010-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月10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当日召开

的全国财政工作会上说,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在扩内需、调结构上下工夫,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0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7月2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明确表示,要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握好政策实

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称,下阶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pdf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着巨大压力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时难以结束,我国更应未雨绸缪,尽可能消弭通货膨胀危险于未然。因此,不仅从加大今年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着眼,都必须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心转到大规模增大财政的基础设施投资上来。 论文在线·张馨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我国经济 发展的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以积极财政政策为核心 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扩大政府投资,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仅有 效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加快推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 伐,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企业经济收益开始得到恢复性增长。在这两 年的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地充实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 注意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运用的相互配合。这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宏观调控的内容,也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抑制通货紧缩问题提供了有益 的经验借鉴。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促进经济景气尽快回升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千年。尽管在新千年纪元的头一年里,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趋势好于上个千年里最后两年的曙光已经开始显现。全球经济增长形势趋好有利于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一些新的机遇。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其国内需求的扩大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深受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从去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例如城镇失业及低收入居民阶层收入下降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社会投资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不振等问题更加显化,加深这些矛盾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抑或不能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还会继续下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矛盾。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力度,促进经济景气回升仍然是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之举。 两年来的实践进一步说明,如同当年抑制总需求扩张、治理通货膨胀一样,扩大国内需求、抑制通货紧缩也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在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登上一个新台阶之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包括经济体制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性矛盾制约日益凸显出来。如果经

2021-2022年高考政治 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1-2022年高考政治冲刺专题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基础知识 1、财政收入与支出及其关系?财政的作用? 2、税收及特征?种类?作用?依法纳税? 3、财政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4、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职能?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6、人民币币值稳定 7、货币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二)复习思考 1、在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常州市政府对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众实施廉租房保障,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近两年,该市通过新建、收购等方式筹集到8000余套公共租屋。对较低收入群体购买经济适用房给予8万元补贴。据测算,实现经济适用房每户8万元货币配租需要8亿元,加上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大约需投资30亿元。由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增加普通商品住宅供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常州成为苏南房价增幅最低的

城市。 (1)该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谈谈该市政府是如何发挥财政作用以改善民生的。 2.xx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保持经济向好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述材料表明xx年我国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2)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3.表:秋季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情况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国家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经济、法律、行政措施的总和。经济措施主要指财政杠杆;法律措施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 关系和财政收支行为,对违法活动予以法律制裁;行政措施指运用政 府机关的行政权力予以干预。 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 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有: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 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 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 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 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 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 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 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现代国家的财政政策,都是随着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断调整的。但这种调整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主要的调节方式有: ①动态调节。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定相应的财政政策。 ②总体调节。即从全局上组织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经济与社会事业之间平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 ③主动调节。即基于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调节经济的财政政策,有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总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等。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积 极的财政政策》 分析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去年前3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956亿元,同比增长12.5%,为年初预算的75.2%。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很大效果,既有效保障民生,又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并更加有效地实施。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宏观政策方面,一直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提高赤字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系列措施形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拳。 增加赤字、扩大支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而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全面推开营改增,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亮点。 从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营改增不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同时承担起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重任。上

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说。 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至8月份,新纳入试点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累计减税486亿元,税负下降13.45%。1至8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493亿元。 新纳入试点的四大行业能否都实现税负下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金融业尤受关注。通过采取过渡性措施、对试点运行中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出台补充政策等,5至8月份,金融业实现增值税1013.19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减税108.35亿元,税负下降9.66%。 辖区集中了大量金融企业的北京市西城区国税局统计分析显示,实施营改增以来,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税负下降呈逐步加大趋势。国家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更多营改增企业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通过税务机关的宣传与辅导,企业实现进项税额应抵尽抵、增值税链条日趋完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对新税制的进一步适应,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将不断放大出来。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的降税降费政策不仅仅局限于营改增,还包括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取消、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相关政府性基金和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速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适当提高赤字率以及财政支出速度加快、力度加大,是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呈现出来的另一突出特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创新财政的政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创新货币信贷政策,促进金融与财政政策有机结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促进创新的财政政策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正式出版,该报告对2012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总结。报告对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3月2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上述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村金融发展方向:顶层设计创新,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改革发展,鼓励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完善风险补偿和成本分

担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新金融业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字号贷款增速跑赢GDP增速 2014年,人民银行在2014年两次定向降准,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适用范围,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定向降准效果如何呢?陆磊带来了官方解读数据。 “农村、农户、涉农等农字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贷款占比显著高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陆磊介绍,金融资源投入扶持三农绩效显著。截至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较2007年增长倍,年均复合增长%。 此外,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全口径涉农贷款万亿元,同比增长13%。

陆磊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2154亿元,年累计投放3102亿元。以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2014年末,再贴现余额1372亿元,年内累计发放3858亿元。 农业银行三农试点明显成效 陆磊介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两种能动性都得到了有效发挥。从国家层面看,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19个试点省贷款余额万亿元,72%的县域机构和79%的人员纳入试点范围,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更加突出。从地方层面看,农村信用社支农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户贷款余额万亿元,覆盖农户4236万户,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资本893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26亿元和4896亿元。 各地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大兴、河北玉田、吉林九台、

[论文]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财政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管理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empirenews.page--]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如果企业和个人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应回应,就不能出现预期的需求扩张。财政的公共投资政策运作则不同,它直接形成着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可以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目前我国已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但市场远未作出相应的反应,因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应当从货币政策为主转到财政政策为主,而其中又要以财政投资政策为主上来。这就是应主要依靠大规模增加政府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否则目前的连续降低利率和扩大贷款规模,已产生了巨大规模的货币存量,一旦我国的市场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则可能立即转入急剧的通货膨胀之中,“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其结果将是宏观经济的过分波动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度摇摆。如果联系到对我国金融状况有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时间表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详细介绍夏约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夏朝历史>>商①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汤商朝历史>>周西周约前1046-771年②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西周历史>>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东周历史>>春秋前770-476年战国前475-221年战国历史>>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秦朝历史>>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西汉历史>>新③9-23年王莽新朝历史>>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历史>>三国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三国历史>>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历史>>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历史>>五胡十六国④304-43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南朝历史>>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北朝历史>>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隋朝历史>>唐朝⑤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唐朝历史>>五代十国⑥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促进和扩大就业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 为扩大和稳定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重拳出击,果断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已经并将极大地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叠加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的就业补助资金从2003年的99.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10.79亿元,6年来共投入资金151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投入918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66.7%,相当于2008年全国各级财政用于就业的总投入。 ????就业政策体系体现在四个支持 ????王军指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现行就业政策体系体现在四个支持层次上:一是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通过税收、收费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稳定劳动者灵活就业。通过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二是支持企业吸纳就业。通过降低税率、扩大抵扣范围、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困难企业采取“五缓四减三补贴两协商”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通过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三是支持相关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扶持职业中介机构,鼓励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奖补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就业信贷服务。四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通过政府投资公共产品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实现就业增长等。 ????财政支持就业政策有四大变化 ????王军指出,近年来,财政支持就业政策有四大变化: ????一是政策扶持的范围越来越广。2002年的就业政策,着力点是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局限于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2005年的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2008年以来的就业政策,充分体现平等就业的要求,将政策扶持范围扩大到全体失业人员,涵盖了原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等各类就业群体。 ????二是政策门槛越来越低。前两轮的就业政策,按照人员身份和单位性质设定享受门槛,而现行的就业政策,取消了人员身份和单位性质的限制,实现了“三个均能享受”,即:所有劳动者均能享受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所有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均能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均能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同时,还取消了企业行业限制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

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一.我国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 1998年: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 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 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 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3.20年市场化改革终于引致走出短缺的“过剩经济”局面中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前一 向以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为主要特征。 4.”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失业压力近20年的改革 经过一系列的前哨战和外围战,走到了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攻坚战阶段。 5.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 2008年: 1从近期的经济形势来看,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1998年,但是,宏观经 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2伴随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3.从现有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明显小 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也明显好于1997-1998年。 二.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与方式的异同: 1998年启动财政政策时,有关部门加紧研究了对原预算安排作出调整的方案。这一方案在1998年8月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上提请审议并获得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重点内容是: 1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 2将年初预算中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180亿元调整为经常性项目支出,用于增加科技教育投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础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增加抢险救灾支出。 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 4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支持外贸出口。 效果: 1.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2.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3.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 4.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2008年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1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4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7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应用文-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实现今年 增长8%的目标,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适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出口增长等政策。这些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组成部分的 政策,也应当是积极的。 目前我国经济出现市场型过冷状态,直接表明我国的企业部门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已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要素,可以并且必须转用到政府部门上来了。因此,市场过冷的根本经济涵义就在于,目前我国的经济 应从以往过多注重个人产品的生产,转到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产品的供应上来,具体地看主要是应当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预算支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首先需要作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方面的先期准备;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又是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 主义建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以增大个人产品的产量,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欠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路不畅,电不明,水不足,话不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愈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离满足经济腾飞的需要仍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样,我国目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义,就不仅是刺激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8%增长率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通过财政政策的运作,调整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从而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 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应是我国财政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而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开支,否则必将出现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而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相反,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其年度投资规模是可以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得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的性质,这与被用于经常性支出而纯消耗的“实”国债,是有着根本差异的。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伴之以财政 上的严格“增收节支”。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收入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人所共知,也一直在努力纠正,因而是有着很大的不得已性的。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 等经常性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此外,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各项社会 基金,各级财政是其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但这是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因而是不能以国债和各级地方财政的准公债收入为来源的。但社会保险基金的建立又需要庞大的财力投入,这也需要严格加强财政管理,才能解决所需财力。 第三,目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其中又以扩大财政投资为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作,主要是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企业和个人需求以产生政策效应,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促进了2009年我国宏观经 济平稳回升。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下一步,建议在调整政策着力点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当扩张性,适时将短期应对性政策转变为着力改善民生的中长期战 略;要大力调整财政赤字使用方式,优化公共投资领域,适当减少减税政策的运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背景下,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8.7%,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有18个省区市经济增长率均超过15%,多个省份接近甚至超过20%,回升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率先实现“V”形反转,200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以提高政府投资力度、实施结构性减税、提高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水平、扩大财政赤字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9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使当年宏观税负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之和占GDP的比率)降低49%;全国财政实际赤字9500亿元,使赤字率比2008年上升2.26%;中央政府1.18万亿元新增投资至2009年底完成6078亿元,折合全国投资率约为2.7%。另外,还包括不太容易掌握的地方政府投资和旨在提高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水平的财政支出等。 (一)2009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 积极财政政策的各项政策措施不仅对2009年当年的宏观经济具有实际影响,而且将对之后连续几年的宏观经济同样具有明显影响。 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预期2010年的经济增长会更大程度地受到2009年各项政策措施的影响。2009年的政策措施拉动当年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69个百分点,预期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会拉动2010年的经济增长提高0.88个百分点。综合这些滞后因素影响,2009年的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将会释放1.64个百分点的拉动效应。 从对投资率的影响效果看,2009年的政策措施对提高我国投资率的作用逐年递减。相应政策措施拉动2009年的投资率上升了4.74个百分点。综合这些滞后影响,2009年的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投资率上升效果非常明显。 (二)财政赤字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效果非常显著 积极财政政策中不同的政策措施对宏观经济的政策效果具有很大差异。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扩大赤字、提高赤字率的效果最为显著。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2009年我国主要体现为建设性的财政赤字(9500亿元)可以拉动经济增长1.39个百分点;其次为扩大政府投资和结构性减税,其长期影响可以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6和0.09个百分点。 从对投资率的影响效果看,提高赤字率和扩大政府投资均可以使我国投资率大幅度提高(这两项政策措施与我国投资率的关系更为直接),减税效果就相对差一些(减税与我国投资率上升只具有间接关系)。 (三)不同政策措施对经济增 长的政策时滞存在差异从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看,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预计将会在2010年发挥出更大作用,预期将会拉动今年经济增长提高0.15个百分点;9500亿元的财政赤字使2009年的经济增长受益最多,拉动当年经济增长提高0.73个百分点,2010年次之,预期将会拉动今年经济增长0.63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发挥作用的进程最慢,也最为复杂。 2009年完成的6000多亿元中央政府新增投资使当年的经济增长下降0.12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投资可能存在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政府投入的时间不均衡、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