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折纸教学案例

透过教学实例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海城小学陈灿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本文将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加减------折纸来讨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减法-------折纸(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的相加减的算理。

3、情感目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后加减的算理

突破难点的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原理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剪刀,方格纸等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激发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愿意接收挑战吗?

生:“愿意”

师:好,同学们都很勇敢。老师昨天碰到小红和小明在家折纸,可是到后面他们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今天看一下我们班的同学能不能齐心协力的把这个难题解决呢?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呢?请看课件

2、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猜一猜小红和小明碰到了什么难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其他的数学问题,只要学生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

3、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小红用了一张纸的折了一只小船,小明用同一张纸的折了一只小鸟?这个时候小红突然想知道总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可始终不知道怎么计算。你能帮他们计算吗?

【设计意图】我们必修承认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

体,道理很简单,因为学知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如何把主体地位真正的还给学生,这值得每位教师去思考。我认为:

首先得从提出问题开始,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在整个创新个过程中,难的不是解决问题,难的是一个问题的提出。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做扩展问题时并不是数学基础知识没学好,而是看到一个新题目,不知道如何去思考。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很多学生读了题目以后不知道如何提出题目的主干,不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可以感知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同学们自己先拿一张纸试试

想一想总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①估一估

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根据所做图纸大致的估算一下

+=____________

②自主探索算法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所得的式子算出准确的结果

的呢?那就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得数也可以运用我们刚

刚开始做的纸片帮助解决,算完后小组讨论,然后再评比

教师巡视并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③讨论交流算法

师:谁能说说是怎样解决的呢?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典型的算法

方法一:

利用折纸直观的感觉算法

+ =

方法二:

+=+=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方法二:

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式子左右的变化?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选择重点和典型的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式子左边的到式子右边变成了

2、为什么要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3、为什么要先同分呢?

先让其他同学帮助提出问题的学生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要先通分,后加减的理由

提示学生:

师:是几个?这样把转变成之后就能与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样他们就有相同的单位,变成相同的单位后就能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

教师可以再次利用图示法理解先通分的算理

+ =

+=

(两等份)(四等份)(四等份)(四等份)(四等份)【设计意图】分析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分析。也就是一层一层的解开问题的秘密,这个过程原本是很精彩的数学活动,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么就是从头一气讲到尾,要么就是简单的和学生做交流,这样难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动手操作,感受数学,自主探索,让学生感受团队的力量。

解决问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高潮部分。按照以前教师是直接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学生只能知道到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对为什么这是标准答案,她一无所知。或者换了一个新的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其实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残忍的割掉了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我们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思路,善于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相同问题的欲望。做到一种问题多种解法,这样才能真正为以后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层层推进,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刚开始讲的两种方法分别计算。

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让小组报告自己的思考

过程

选一两个典型的小组进行口述。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算法

第一种:-=-=

第二种

可以请同学用直观的图形来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讨论解决实际实际问题时以前往往规定只能讨论问题具体的某个点,比方说像这个分数的加减往往只要求学生利用算式的方法去理解先通分,后加减。而忽略了利用直观图的方法去理解算理这种讨论方法,这样使老师成为标准答案的“代言人”,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扩展。顶多是老师指一下,学生往前跨一步,所以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要去当“领导者”而是要做到自己仅仅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一根纽带,一座桥梁。只是学生这个研究团体的一个“协作者”

三、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第66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让学生独自完成,师生针对性的指导并由学生说出理由。教师总结(强调约分)

【设计意图】

对于做错的题目的改正,以前一般是老师在上面书写标准答案,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的抄写;或者课堂上老师变成了“这个对,那个错”——到处吹哨的“裁判”。所以这

节课我把更正错误的机会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帮助其他同学纠正错误,让她感受成功,增加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所以老师不应该做一个到处吹哨的“裁判”,而应该坐在旁边,当一个慢慢欣赏的观众。

四、归纳算法

师:同学们,那我们来总结一下,怎么进行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加减法呢?

可以指名叫一部分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做补充,教师最后做小结: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要先同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加减,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算法的归纳总结有利于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巩固练习67页“练一练”1、2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七、承上启下

思考并计算结果(写好具体思考过程和演算步骤)

+ +

八、作业布置67页练习题3、4、5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及分数加减法

天天向上学堂精品个性化辅导教案

教学部主管签字:______________天天向上学堂精品一对一辅导数学 7月18、19日家

作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卷 一、填空题。 1.把一根5米长的钢管截成7段,每段是这根钢管的( )( ) ,每段长( ) ( ) 米。 2.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5段,每段长( ) ( ) 米,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 ) 。 3.48÷60= ( )30 = ( ) ( ) (最简)= ( )(用小数表示) 4. ( )( ) = 0.75 = ( )( ) =( )÷( ) 5. 0.64=( ) ( ) =( )÷( )= ( ) ( ) (最简)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10g = ( )kg 2030ml =

( )l 125dm2=( )㎡ 175cm3=( )dm34cm = ( )dm = ( )m 7. 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最 小公倍数是()。 8.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8,这个最简真分 数可能是()和()。 二、约分和通分。 1.把下面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 = = = 2、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和和 3和3、和 三、分数和小数互化。 1.把分数化为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 = = = = = 2.把小数化为最简分数。 0.8= 0.75= 0.375=

0.91= 1.05= 3.25=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91 0.5 1.01 ( )<( ) <( ) <( ) <( ) <( ) <( ) <( ) 四、解决问题。 1、天鹅每小时飞行88千米,刺尾雨燕每小时能飞行170千米,天鹅的速度是刺尾雨燕的几分之几?刺尾雨燕的速度是天鹅的几倍? 2、五(1)班有男生22人,女生13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 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3、李师傅制作一批零件,经检验合格的有94个,不合格的有4个。不合格的占零 件总数的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1.填一填 【1】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 【】.他们的和是【】。 【2】一根铁丝长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米.每份是【】。 【3】5 8里有【】个 1 8 .再加上【】个 1 8是最 小的合数。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再加减。 【5】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1 3 .第二天运 走它的2 5 .还剩这批化肥的【】没有运。 【6】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

0.75=【 】 2 5 =【 】 3.42= 【 】 58 =【 】 2.12=【 】 414 =【 】 2.计算题 512 +34 +112 710 -38 -18 415 +56 12 -【34 -38 】 56 -【13 +310 】 23 +56 4.【细心看清数字和符号.结果请用最简分数 表示。】 2 1+31= 21-41= 52-51= 74-71= 8 7-8 3= 101+ 52= 65-32= 31+51= 83-4 1= 3 2+31= 12 5-12 5= 10 9-10 1= 5 4-5 2= 6 1+ 3 1=

21-8 1= 8 3+8 3= 2 1-5 1= 7 4+7 3= 1-8 7= 65+6 5= 1-12 5= 5 3+2 1= 10 9-10 3= 7 5-7 5= 83+85= 6 1+12 7= 4 1+4 3= 7 3+2 1= 10 9-2 1= 109-5 3= 3 2-6 1= 5 4-10 3= 19 7+19 11= 12 5-12 1= 65+3 1= 5 1-6 1= 6 1+4 1= 7 1-8 1= 8 1+8 1= 8 3-31= 95+94= 95—31= 54-32= 21-12 5= 6 5- 3 2= 21+0.4= 21-0.5= 0.2+10 1= 1-12 7= 8 5+8 7=

五年级下数学分数加减法计算题(全是计算)

分数加减法计算题 (1) 56 +79 + 1 6 (2) 58 - 25 +14 (3) 1415 -(23 -1 5 ) (4) 1920 +(45 -740 ) (5) 76 -(710 - 13 ) (6) 118 -(23 - 1 4 ) (7) 6.12+37 +2.88+47 (8) 2924 -(524 +49 ) (9) 1811 -(711 + 38 ) (10) 79 +310 +29 +1710 (11) 715 +712 +815 -712 (12) 1115- 83- 85 (13) 27 +(914 + 12 ) (14) 34 - 512 + 13 (15) 5 6 - 3 10 + 1 6 - 7 10

(16) 7 9 +14 - 1 3 (17) 5 9 - ( 5 9 - 1 5 ) (18) 87+31+43 (19) 56-103-5 1 (20) 43-281+143 (21) 1+43-127 (22) 125+87-247 (23) 817 -277-2720 (24) 0.85+72+1.15+75 (25) 512 +34 +112 (26) 710 -38 - 18 (27) 4 15 +56 +43 (28) 45 +23 +15 (29) 1-1718 -1 18 (30) 5 17 -4 51 +2 3 (31) 7 10 -(37 -310 ) (32) 85 -(34 -38 )

(33) 56 +(13 -56 ) (34) 56 -23 + 1 6 (35) 35-95+65 (36) 23-72-75 (37) 85+58+83+52 (38) 6-311 -811 (39) 11 14 -35 +314 -25 (40) 52-61+32 (41) 7 9 + 1 9 - 1 3 (42) 34 -(25 -14 ) (43) 53 -(21- 41 ) (44) 103+51-31 (45) 98-(61+31 ) (46) 72+ (43+7 5 ) (47) 85-(81+103)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统计》 宋门学区军王小学 —I-R 芬 2013-4-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 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教学过程: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关于案例的好处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关于“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 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 分数加减法练习题1 name ———— 1、填一填 (1)一根铁丝长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米,每份是( )。 (2)58 里有( )个18 ,再加上( )个1 8 是最小的合数。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化成( ),再加减。 (4)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13 ,第二天运走它的2 5 ,还剩这批化肥的( )没有运。 (5)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 0.75=( ) 25 =( ) 3.42=( ) 58 =( ) 2.12=( ) 41 4 =( ) 2、计算题 512 +34 +112 710 -38 -18 415 +56 12 -(34 -38 ) 56 -(13 +310 ) 23 +5 6 3..结果请用最简分数表示 21+31= 21-41= 52-51 = 74-71= 8 7-83= 75 -75= 0 83+85= 101+ 52= 65-32= 31+51= 83-41= 32+31= 53 +21= 109-103= 83+83= 21-51= 74+73= 1-87= 65+65= 1-125 = 五年级下册数学 分数加减法练习题1 name ———— 1、填一填 (1)一根铁丝长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米,每份是( )。 (2)58 里有( )个18 ,再加上( )个1 8 是最小的合数。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化成( ),再加减。 (4)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13 ,第二天运走它的2 5 ,还剩这批化肥的( )没有运。 (5)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 0.75=( ) 25 =( ) 3.42=( ) 58 =( ) 2.12=( ) 41 4 =( ) 2、计算题 512 +34 +112 710 -38 -18 415 +56 12 -(34 -38 ) 56 -(13 +310 ) 23 +5 6 3.(细心看清数字和符号,结果请用最简分数表示。) 21+31= 21-41= 52-51 = 74-71= 8 7-83= 75 -75= 0 83+85= 101+ 52= 65-32= 31+51= 83-41= 32+31= 53 +21= 109-103= 83+83= 21-51= 74+73= 1-87= 65+65= 1-125=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当堂的教学效果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做;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同样是采用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实际操作,为何效果迥异?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而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学生未知,引导学生操作;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探索,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操作的热情。教师B 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 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 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景中, 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3.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 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两张正方形纸片、题单(看图填 空)。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我知道我们 5 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刚刚学习过猜谜语。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谜语, 想不想猜一猜?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再见了,妈妈(打一数学名词) 4.考试不作弊( 打一数学名词)

5.七上八下( 打一分数) 师: 在猜谜的过程中, 我看到很多孩子都在积极地动脑思考, 发言声音也很洪亮。那在即将开始的课中, 你们能做到吗? 好, 我们开始上课。 一、谈话引入 在我们刚才的谜语中, 提到了我们本学期学习过的分数。今天, 我们便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 一工人说, 今天上午铺了这个广场的1/16, 另一工人说, 今天下午铺了这个广场的7/16 。 (2)根据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课件出示问题。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4)拿出本子, 列式计算两个问题。不作答。 (5)请一生展示讲解。 预设1:1/16+7/16=8/16=1/2 预设2:7/16-1/16=6/16=3/8 师:你们同意吗?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南关小学马立芬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主动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生1,生3合起

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时呢?…… 5.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6.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 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 套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加减法计算题练习一 班级 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101-201= 2+21= 41+43-5 1 = 97 -92= 1-21-51= 51+21-51= 31+35-2= 52+ 10 1 = 二、解方程或比例。 ① χ= 45 ②52χ+5 3χ=28 ③χ-54 =125 三、计算,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51+21+31 21+31-4 1 51+21+54 2-125-12 7 79+61+65+75 1513-(1513-5 2 )

五年级计算题练习二 班级 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21+21= 31+32= 1-65= 65-65= 51+51= 54-51= 83+83= 1-21 = 二.解方程或比例。(9分) Ⅹ-21=54 61+Ⅹ=21 2Ⅹ-65=6 1 三.计算下列各题,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54 +(83-41) (2)2-73-74 (3)85-31+12 5 (4)68- + 32- (5) 125 -(121 -2 1 )

班级 姓名 一.直接写出得数。 92+21= 76-32= 103+4 1 = 73+91= 31-51= 61+4 1 = 75-51= 2017-203-209= 92+83-85= 7-75 = 141+145+143= 41+41+4 3 = 1-32-31= 二.解方程或比例。 X +13 =67 712 —x = 14 X -(716 -524 )=7 24 三.计算下列各题,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51 +31+54 1-115-11 6 72+61+65+75 1513-(1513-5 2 ) 89 -(29 +13 ) 1115 +1017 +415 +517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小学数学试卷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试卷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填空题。(共25分) 1、 3 11 + 5 11 表示3个( )和( )个 1 11 的和,是( )个( ),得( )。 2、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 7 12 ,其中一个加数是 5 12 ,另一个加数是( )。 3、 8 21 表示有( )个 1 21 ,减去5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得( )。 4、 3 4 与 9 20 的分数单位相差( )。 5、在圆圈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5 12 ○ 1 4 = 1 6 7 1 8 ○ 1 6 = 5 9 6、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7、 5 8 加上( )个同样的分数单位,结果是最小质数,减去( )个同样 的分数单位后是 1 4 。 8、一袋洗衣粉重625克,如果用去 3 8 千克,还剩( )千克,如果用去 1 8 , 还剩( )。 9、用一根长1 1 4 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量得两条边各长 3 5 米和60厘米, 第三边长( )米,是一个( )三角形。 10、分数单位为 1 8 的最小假分数与最大真分数的和,减去它们的差,结果是 ( )。

11、一个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1 4 ,如果改用 1 12 作分数单位,则分数单位的 个数比原来增加了6个,这个分数原来是( )。 12.找规律填数。 (1)( ),1,1 1 2 ,( ),2 1 2 ,3,( )。 (2)1 1 2 ,3 1 8 ,5 9 32 ,( ),( )。 二、选择题。(共10分) 1、从1里面每次减 1 12 ,减( )次后得0。 A 、10 B 、11 C 、12 D 、9 2、 1 3 + 1 5 - 1 5 + 1 3 的得数是( )。 A 、0 B 、 2 3 C 、 2 5 D 、 8 15 3、兴隆机械厂4月份计划生产一批轴承,实际上半月完成了 2 5 ,下半月比上 半月多完成计划的 1 10 ,这个机械厂本月完成计划的情况是( )。 A 、没有完成 B 、超额完成 C 、正好完成 D 、无法确定 4、小梅从家到学校要走9分钟,他走了7分钟,已走了全程的( ),还要走全程的( )才能到学校。 A 、 1 7 B 、 7 9 C 、 6 7 D 、 2 9 5、一项工程,甲单独做a 天完成,乙单独做b 天完成,甲、乙合做了4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 )。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

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精打细算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下面两点: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时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学习活动,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迁移的学习方法。 迁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课的开始,设计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一致的整数除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明确数量关系,使学生轻松地由整数除法过渡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减轻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价钱怎么样?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牛奶价钱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两家商店同一种牛奶的报价图片) 2.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师:从图上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如果你去买牛奶,你会去哪家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比较单价,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买) 4.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确定哪家的牛奶便宜。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提问:要想知道哪家牛奶便宜,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5÷5,12.6÷6)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五年级下册))

一、填一填 1.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 ) 2.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 )相加减。 3.分母是9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4.一根铁丝长4米,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米,每份占这根铁丝的( )。 5.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化成( )分数,再相加、减。 6.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需要10天完成,他平均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 ),3天完成这批零件的( ) 7.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8.9 7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 9.计算74+9 7 时,因为他们的分母不同,也就是 ( )不同,所以要先( ),计算结果为( )。 10.小丽喝了一杯牛奶的3 1 ,然后加满水,又喝 了这杯的2/5,,再加满水,又喝了这杯的2/3,再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她喝的水多还是牛奶多? 11. 农场收小麦,第一天收了一块地的2/15,第二天收了这块地的3/20,第三天收的等于前两天的总和。还剩这块的的几分之几没收? 12. 一个加工厂,第一天加工饲料3/5吨,比第二天少加工1/6吨,两天一共加工多少吨? (1)B 型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哪种血腥的人数最多?哪种血腥的人数最少?他们相差几分之几? 14.有两袋糖果,一袋 85千克,比另一袋轻5 1 千克,两袋糖果一共多少千克? 15.双休日,李玲做语文作业用了3 2 小时,比做数学作 业多用了4 1 小时,双休日李玲做作业一共花了多少 小时? 16.一块地有65公顷。其中31种苦瓜,8 3 种茄子,其余 的种空心菜,种空心菜的面积是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17.打字员打印一份5万字的稿件,第一天录入了整份 稿件的4 1,第二天录入了整份稿件的53 ,还剩几分之 几没有录入?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讲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加减法练习题58183

五年级数学分数加减法练习题 一、 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9 +411 +19 65+43-31 1112 -( 16 + 18 ) 11- 710 - 310 712 -( 34 - 12 ) 12 -(34 -38 ) 41+52-103 65-32+245 21+32-154 87-(21+163) 92+(109-52 ) 2017-(52+209) 97-(61+94) 43-92+41 65-94+61-9 2 85+81-103-101 109-(101+52) 73+158+74+157 103+31+101 145+43+149+41 41+127+43+125 125+185+127 95-112+94-119 254 15+4 13+432+25214

15-972-923 988-(2524+987 ) 36 29 28-(361116-214) 4 1 3201311584++ 6541272 10-- 9 4 65945-++ 851375.213 56-- 172 3 127817154++ )43 21(41-- 951942825.3++ 125 .087254.7-- 1615 36518 16-- )7395(941-+ 6.145.2201135210+-- 6.145.2201135210+-- 1381 13221333 28.9--- )138********(1758 ++- 1281641321161814121+ +++++ 二、应用题 (1)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 如果商标纸的接头处是4厘米,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