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史论文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思想史论文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思想史论文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思想史论文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现实意义的探讨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中国思想史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现实意义的探讨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摘要】: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安定和谐的生存环境的争取,早在战国初,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就提出兼爱思想,墨子从此便成为小生产者、社会贫弱者争取社会地位的代言人,但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允许,整个封建历史中,从未实现过兼爱。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借鉴和实践着“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兼爱、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正演奏着一曲曲和谐乐章。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和谐社会

墨子,姓墨名翟,在先秦已为人所公认,散鉴于个种典籍,相传为宋国人。出生与鲁阳文化之乡,墨子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哲学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墨子的思想不仅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涉及自然科学、逻辑、哲学、历史等许多方面,其中墨子的社会思想来自对春秋后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状况和要求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社会思想的中心内容。

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一、关于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探讨

兼爱的内容和基础。墨子从治国、齐家、修身方面对兼爱作了详细论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对于一国之君而言,力争做到自己的国家民丰国强,然而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保证“安”。而乱之所起则为问题之根本,墨子认为天下乱之所起就因为人之所以不兼爱。表现在:各诸侯国子爱其国而不爱异国;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盗者爱其室而不爱异室;大夫与大夫,盗与被盗者,父与子,兄与弟,自爱而不相爱,这就是乱所起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古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兼爱中》道:“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而害起于何处呢?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禅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禅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兼爱的基础,社会不安定,人民不富裕,国家不强大,原因在于不兼爱;社会不和谐原因在于不兼爱;何为兼爱呢?君主把其他诸侯国象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家主把别的家当作自己的家室一样看待,把别人的人生视作自己的人生,人与人相爱,强不欺弱,富不侮贫,众不劫寡,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的兼爱反反

复复强调这几个方面,最后指出如何才能易之。其实兼爱是一个实在的事物,让人能看见,能摸到的东西。那么兼爱是什么呢?就是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社会伦理思想的的中心内容。

二、墨子“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一系列条件的保障,这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家,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群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和谐文化是巩固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法治与德治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责任,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缺陷

墨子思想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和社会贫弱层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并且它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墨子的兼爱较为理想化,这种苦行

僧的信条对自己过于苛严,兼爱作为一种理想和追求是高原的但付诸实践则走了极端不切实际,类似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后来的“乌托邦”,墨子的极端无误差等说,所胃爱人身若其身,爱人家若其家,爱人过若其国,其仅为一至善之理论,而断不可行于实际。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君臣们不会接受这种信条,统治者变成了只有义务的公仆,他们无法忍受的,同时由于小农经济和阶级差异的存在,统治者们也会偏于“偏爱”,因此,秦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就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战国初期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此时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敖贱,而墨子最希望得到爱的恰恰是贫弱的小生产者。战国初已存在封建私有经济,人们都以国、族、家为单位区别利益,封建等级和封建经济很深入人心。而兼爱思想的领悟和实践却要很高尚的社会公共利益意识,有“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利益思想的本质严重阻碍兼爱思想的深入人心,所以当时小生产者和社会贫弱者不具备被爱的条件。

四、结语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无数宝贵的东西,它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是有许多先进性的东西十分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和借鉴,在许多人崇洋的今天,他们认为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优越于中国,我们何不打开自己的历史寻找一些民族的比国外的更宝贵的财富呢?提高总是在借鉴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取得,所以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寻求绿色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恐怖主义,遏制环境恶化时,我们来研究和借鉴墨子的“兼爱”。

文献:

1. 朱越利.墨子[M].辽宁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 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

3. 任继愈主编.墨子与墨家[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年

4. 李妙根.墨子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 曾国良、吴晓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

6.墨子闲训[M].清代孙诒让校点.

7 .刘泽华.中国十代思想史[M].西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

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N].2007年9月,第5期.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 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 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二,一切人间的怨恨、篡夺乃至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而只要实行兼爱,一切不道德行为也就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大治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或相恶是国家治乱的枢纽,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若果做到“天下皆相爱”,社会矛盾就会泯灭,就会天下太平。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墨子的外交理念,他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强烈抨击大国对小国1、强国对弱国的攻伐,他认为,这种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天志下》)的不义行为“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天志下》) 为实行兼爱原则,栖栖遑遑奔走于世。孟子评论墨子的行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为天下的大利,虽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顾。应当说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杨丽娟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值得称赞的。儒家的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一、“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诠释。“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4,“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5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6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1)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仁爱”重私德,而“兼爱”重公德。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儒家认为,只有先“修身”,也即“修己”,才能“齐家”,而后齐家才可以治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儒家是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兼爱”是与“独善其身”相对立的,它主张“兼善天下”,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7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身”的私德。而墨家“兼爱”重视的“兼善天下”的社会公德。 (2)侧重点不一样。“仁爱”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行仁先从己开始,然后再推己及人。由根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体现了“爱”由远而近、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这种推己及人贯彻的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也”,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要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要像爱自 83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11.2009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口号已经成了封建王朝的断壁残垣下的尘埃。我们走进了大学的伊甸园,在这里似渴地汲取着不同的思想,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我们以为孔子和茫茫历史长河中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几颗字眼,或者是偶尔矗立在某处风霜雨雪中的一尊雕像,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不是,孔子曰,学而不厌,孔子曰,温故知新,孔子曰,诲人不倦,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提倡出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孔子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做到以上为人的基本要求时,再去学习知识。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知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关系,可以看成他其他经济思想的前提。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学生们学习,必须要学生立志、坚守,百折不挠的进行意志锻炼,关注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学生应象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二、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使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已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 学生姓名:李永宾 教师姓名:敖依昌教授 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 电话: 中国重庆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摘要 墨家学说,博大精深。其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具有普遍真理性;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其“十论”,即墨家十大政治主张,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墨学比儒学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更多。 关键词:墨家学说、社会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理想、消费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动荡、无序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无序乃至无道的社会里,刚刚觉醒的士人群体从各自不同的理想和愿望出发,自觉担当起“救世”的重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以自苦为极”节俭用度,为平民利益而奔波。墨学兴盛了两个多世纪后,便骤然沉寂,在两千年的漫漫长夜中,它几乎被人们遗忘,然而,似乎是在忽然之间,它又迅速复苏,形成了墨学研究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墨家学说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今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 “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