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学整理

农业经济学整理

农业经济学整理
农业经济学整理

名词解释: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2、市场农业

市场农业是指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农业,即由市场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的农业。

3、剪刀差

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4、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5、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

业。

农村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这个地域的分布,是个区域性的概念,一般包

括三大产业。

6、农业生产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是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7、价格需求弹性、价格供给弹性

价格(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

价格(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

8、中性农业技术

中性农业技术是指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9、农业集约经营、农业粗放经营

●粗放经营: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实行广种薄收,主要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总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反,它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定面积

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10、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知识点

1、农业的本质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物,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2、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农业

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约历时7000年.

原始农业的基本标志:

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

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单纯依靠物质循环恢复地力

二、传统农业

(一)古代农业

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的奴隶制社会初期,到19世纪中后期,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

生产力的基本标志:

铁木农具替代了石器农具

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

主要靠传统经验从事生产

自给自足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二)近代农业

萌芽于18世纪60年代。

欧洲产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的应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

随着机器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的发展,工商业人口大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产生强大刺激。

近代农业基本标志:

使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

大工业生产的其他生产资料在农业中日趋广泛应用

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成果

生产向商品化、社会化转化

三、现代农业

逐步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属于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人畜力农具逐渐被动力机械所代替,多种化学肥料和农药被广泛使用,电力也逐渐应用于农业,农业中投入的物质能量大大增加。农业同工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从而打破了古代农业的半封闭式循环,也极大地推进了近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

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了

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如不断更新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塑料薄膜的使用;不断更新的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方面的个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

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

遥感技术、航天技术的应用等。

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农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

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社会化的大农业。

3、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会形成几种不同形式的差价

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

4、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畜牧业和农业分离

(2)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产生了独立的专司

商品交换的商人和商业。

5、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一、计划手段

◆制定和颁布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发展计划和农业发展规划

二、经济手段

1.价格手段

(1)稳定农产品价格政策

(2)支持价格政策或保证价格政策

(3)限价政策

(4)限量政策

(5)价格补贴政策

2.财政手段如:家电下乡送实惠

(1)农业税收

(2)财政支农

3.信贷手段

信贷手段,是指国家通过信贷政策,规定不同的存贷利率、信贷方向、贷款条件和

控制贷款额度等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4.农业保险手段

农业保险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工具,并且农业保险是符合WTO

规则的绿箱政策,为世贸规则所允许。

三、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对经济的调控,是指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手段,对社会经济生

活进行指导、规范、监督和调控。

如《基本农田保护法》《农业法》

《农产品进出口法》等。

四、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即政府行政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按照行政系统,运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

6、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里,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并不是按边际产品价值原则决定,因此保留着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对劳动力需求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现行的工资水平。

在刘易斯看来,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则不存在,这是二元结构经济里的一种特有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的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

7、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主要观点】

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但是农村劳动力还是可以做出是否向城市流动

的合理决策。

准备向城市移民的人们实际上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

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

这二者的乘积即为到城市就业的预期工资。

8、什么是农业

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9、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一般认为,农业所具有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可以分为

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0、农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并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果。

研究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运动的规律。

从生产力方面看,要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数量状况;分析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力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要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农业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11、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根据《物权法》规定,对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依法实行物权保护;承包方对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时,承包方有依法取得补偿的权利。

12、农业专业合作社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入社自愿

2.民主管理

3.收益分享

4.重视教育

5.恪守中立

13、农业的特点

1.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2.土地是农业中特殊的生产资料

3.农产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和农业的生产资料,并且供给弹性小

4.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长等特点

5.农业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产业

1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

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了

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如不断更新的良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塑料薄膜的使用;不断更新的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方面的个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

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

遥感技术、航天技术的应用等。

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农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

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社会化的大农业。

1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包括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抗御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 3.以专业为基础 2.以效益为中心 4.实行一体化运作

16、农业中市场调节的特征

1.农产品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加剧了市场风险.

2.作用范围的部分性.

3.作用效果的有限性

17、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利弊

1.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制度分析

(1)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

(2)农户土地承包权具有不稳定性

(3)土地产权权能残缺

2.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经济分析

(1)不利于避免农民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2)不利于阻止土地的进一步细化

(3)不利于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4)不利于外来资金的注入

18、农业资金运动的特点

(1)农业中资本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2)农业中资本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农业中资本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4)农业资本在循环周转的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19、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上,与当地农业环境组合相适应,既充分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又能保护增值自然资源,使资源永续

利用。

(2)以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工各业

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多功能、高效率。

(3)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

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使有限的空间、水、土、

光、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能转换率。

(4)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

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

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实现增产增收。

(5)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且与传统农业实用

技术相结合。

(6)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重视自我调节作用,采用人工

调节与自然调节相结合的措施,维护系统的稳定性。

(7)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

20、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其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根据蛛网理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均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是在考虑时间因素于动态条件下,研究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循环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的理论。

21、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为基础。

(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

(3)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

(4)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目的。

22、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1.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支持农业发展,保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3.增加投入,提供农业所需要的公共物品.

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5.实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23、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一般来说,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技术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1.农业人口总量过多,平均占有的资源少。

2.农民素质偏低,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时

间比城镇人口少,教育水平也低的多。

3.生产组织过于狭小与分散。

4.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合理利用并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采用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

24、土地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指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

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 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农业经济学重点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 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一)(0137)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及其应用,既研究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又研究现代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协调。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习者有较广阔的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自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可以对农学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经济学基础,并在农业技术知识中融入经济学意识与思维。学习农业经济学的任务和作用是:阐明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性,并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的要求是:在认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基础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运动规律;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特别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综合开发的原理及其组织实施。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本专业课开设课程联系紧密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农业经济学之前应先修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农业经济学考点

农业经济学考点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依靠生物机能,通过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农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生产部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 石油农业:农用能源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建立在依赖石油基础上的农业,包括以石油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农业化学化等。 可持续农业:采用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目标在环境方面、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变化的新型农业系统。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之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农业土地资源:指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集约经营: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级差地租: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人力资本: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所作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负值,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分为常年性的剩余和季节性的剩余。前者是常年都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后者是指在农闲季节多余的劳动力。 农产品差价:同一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地区、季节、质量和流通环节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的差额,包括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 剪刀差: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农业生产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及其产品品种的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规律运动等。 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构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其相关产业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 工农产品比价: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价格比例关系,即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可以换的多少工业品。 规模经营:农业企业改变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学-作业题

复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小农经济 *3.个体经济 *4.私营经济 **5.农业经营形式 **6.家庭经营规模的适度性 二、简答 **1.怎样理解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 简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3.简述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造小农经济的必要性 *5.合作社需遵守哪些原则? **6.简述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为补充的经济形式结构的原因 ***7.制约农业经营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8.简述分散经营的性质 三、论述 **1.述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2.论述现阶段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同时并存的必然性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农业 *2.农业现代化 *3.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4.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5.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6.农业电气化 *7.农业水利化 二、简答 *1.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3.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4.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5.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有哪些? **6.世界农业现代化中,根据内部生产力要素在过程中转化的先后关系可以划分哪几种形式? 三、论述 **1.述说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2.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章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 二、简答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范围 **2.农业自身哪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农业领域的管理职能? ***3.国家和政府法制与法治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4.改善和提高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效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的必要性 **7.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几种含义? 三、论述 ***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稳定农产品市场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2.述说农业保护的阶段性 第四章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 **3.农村产业结构 **4.农业生产结构 二、简答 *1.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2.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3. 简述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4. 简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5.简述农业生产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6.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 **1.产业结构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 述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03172农业经济学(二)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二)课程代码:03172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熟知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农业宏观调控的意义与方法等内容,为今后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打下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覆盖面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熟悉农业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的内涵,并能正确表述;正确理解农业经济学的经济范畴、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运行规律;正确分析和阐释农业经济学的各种理论问题;运用本课程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的有关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农业经济学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与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财政与金融、税收基础、经济法,及畜禽产品特色加工等专业课程知识有密切联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农业经济学的对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中外农业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对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识记:农业,农业的特点理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的地位 (二)(次重点)识记: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方法理解:农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一般)识记: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理解:中外农业经济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二章农业生产方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含义,熟悉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 识记:农业生产方式 理解: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 应用:理论结合实际地分析我国现在所处的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关系发展阶段 (二)(次重点)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最新整理)

200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评卷人:傅晨成绩: 一、填空(50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3分)(还有:农村传统副业独立成为农村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观光)农业) 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2分)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家庭承包制。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3分)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4分)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分) 6、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意在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7分)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近10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3分)(还有: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9、2001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3分)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3分) 11、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以最具典型意义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著称,它最初的股权由集体股、社员分配股和个人现金入股构成。目前被取消有股权是集体股,因为其产权依然不清。(5分) 12、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定把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分为两类,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区分的基本依据是对农业的支持措施是否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是否扭曲贸易。请分别列出一个上述政策的具体例子:农业科研和价格支持。(5分) 13、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规则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请列出它的至少3个主要规定:市场准入、削减国内支持和削减出口补贴。(4分)(还有:合理的卫生检疫) 二、简答(30分) 1、从贡献论的角度,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0分) 一、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5*3 填空 21*1 判断 10*1 简答 6*5 论述 3*8 第一部分钟甫宁版教材 农产品特点:①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产生的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 ②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 ③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 4.科学技术 土地的特点: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粗放经营: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做,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 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总收益和单位投资的平均同时递 增;第二阶段是总收益继续递增而平均收益 递减;第三阶段是投入到一定限度后总收益 也出现递减。 农业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 酬。 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 断降低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指由于土地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农业经营效益的差别。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条件下,能够取得最 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 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 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农业经济学重点内容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农产品供给: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需求:指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的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农产品供给定理: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4、农产品物流: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发展目标就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与农产品流通就是不同的农产品物流也不等于农产品储运 5、外向型农业: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与标准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 6、“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 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 业支持措施。 “黄箱”措施(Amber): 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与补贴。 “蓝箱”措施(Blue):根据限产计划,按固定面积与产量给予。 7、农业合作经济:(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y)就是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8、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指农民,特别就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与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与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9、农户家庭承包经营(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HRS): 指土地属于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一般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合同获得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的农业经营制度。 10、兼业农户: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就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11、农产品供求均衡: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等。这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其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12、农产品需求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就是: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二、填空 1、《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现代农业生产力组织与研究农业中的生产关系2 3 4 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5、日本农协的组织特点广泛性、兼容性、系统性、全面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依附性 6、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有生产指导、农产品销售、集中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信用合作、金融服务、社会服务、权益保障。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

农业经济学2016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题目加粗,加粗加下划横线的是重点)一、概念 农业:指人类利用生物的生命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改进生物的生命进程,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或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

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